非营利组织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截然不同,因此,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有着诸多开放的,亟待深入的空间和话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案例,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思考理解本门课程,使本门课程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营利组织管理论文 篇1: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通过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掌握其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教学体系设计中,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结合社会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立体化教学法等,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非营利组织管理;独立学院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它与政府及社会管理需要密切相关,在公民社会越来越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知识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公民责任感,是独立学院在本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特点

1.是一门新兴的课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化的“结社革命”浪潮中得到了空前发展,各类非营利组织在世界各国纷纷出现。我国非营利组织出现得比较晚,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后。而专门研究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程也是近几年在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特色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因此本课程相关的教材较少,大部分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而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应用性较强的教材很少。同时,相关的案例教材也比较缺乏。这些都提高了本课程教学的难度。

2.是一门综合的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吸收了管理学、社会学、领导学、会计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的多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求授课教师也必须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非营利组织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管理环境变化的复杂性使得必须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典型案例和情景案例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并结合学生课外实践如各类志愿活动、慈善义卖、义教活动等,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4.是一门应用性广泛的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广泛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在讲授公民社会等理念的同时帮助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树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价值观和公民责任感。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培养他们掌握基本的非营利组织就业的能力,增加他们的选择。

二、《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

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课程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也要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适应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具体的要求就是要在兼顾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重视实践环节,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结构上,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上,要从基础理论入手介绍非营利组织的涵义、内容以及从它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理论。在微观上,主要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运营维度来深入了解和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包括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治理、财务运作、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等方面。

在整个教学体系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知识是课程的基础和起点。独立学院虽然区别于其他科研型的大学,但是作为本科生教育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理论,为后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将理论知识穿插到各章当中,再通过案例导入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关注。

为了适应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重视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要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题研究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2.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坚持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内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管理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确定和修订具体实验项目,并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可参与实验过程的程度和参与兴趣,设计具体实验环节,最大限度提高实验效果。例如,在“非营利组织营销”一章中,以团队形式进行营销策划,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营销策划的步骤和要义,为日后的工作积累实践能力;在“非营利组织领导”一章中,通过竞争的方式产生团队领导人,由领导人带领团队完成战略规划等任务。也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如“郭美美事件”等非营利组织的各种行为失范事件,引导学生对“非营利组织治理”、“非营利组织角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课外实践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活动的情况,如参加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党团组织开展的福利院、孤儿院探访活动,各种慈善义卖活动,社区一对一帮扶和义教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开展课题调研,并在课堂上进行经验交流,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观察调研能力。

三、《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在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还要适时更新教学方法,通过多变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判断和反思的过程,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判定、分析和意见,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每一章的开头都引入一个案例作为导入,吸引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然后在每一章都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进行分组讨论。

在案例的来源方面,鉴于相关的案例教材较少,除了利用案例教材如罗伯特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①民间公益机构编制的案例集,如NPO信息咨询中心主持的《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集》、由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组织编撰的《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资料系列》等;②各类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网站,如中国社会组织网、中国公益热线、中国NPO服务网等;③各高校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网站,如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等。

在案例的选取方面,除了要选取国外经典的案例以外,主要集中选取国内的案例。因为国内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更加有亲身体会,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其次,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时间较短,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更加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唤醒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最近令非营利组织陷入信任危机的各类事件——郭美美事件、“希望工程”违规投资和假信事件、章子怡“诈捐门”事件、红十字会志愿者马书军侵吞公益善款等等备受公众关注的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就这些事件进行资料搜集,了解事件的全貌,并对这些事件进行问题讨论。或者就学生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建立自己观点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如在非营利组织任职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或者是研究非营利组织资深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讲座,介绍自身的工作经验或研究成果;或者组织学生到非营利组织的办事处参观,启发学生对非营利组织具体管理实践的思考。

3.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形成亲身体验,使得学生在体验情景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例如,在“非营利组织营销”这章中,首先由老师讲授非营利组织营销的基本理论和进行营销策划的步骤等基础知识,然后分组让学生回去准备各自的非营利组织营销策划,写成营销策划书,最后回到课堂上分享和讨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评价,评出优秀的营销策划书。在“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一章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参与的志愿活动就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自己充当非营利组织管理者时应该如何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立体化教学法

立体化教学法主要指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各类课程网站、网络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等资料,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信息量的最大化,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课程视频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以结合香港乐施会、宣明会等知名非营利组织的电视节目、公益广告等展开对非营利组织劝募方式的讨论;结合“自然之友”的十年发展之路来深入探析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和发展等。

四、结论

总之,《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中要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他们动手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贾名清,方琳.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5).

[3]黄志坚,吴健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4]马妙娟.《管理学》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探究[J].2010(11).

作者:区展玲

非营利组织管理论文 篇2: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摘要: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截然不同,因此,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有着诸多开放的,亟待深入的空间和话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案例,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思考理解本门课程,使本门课程更具应用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案例教学法;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模式对高校专业的理论课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案例,引申出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来,通过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把握知识,并将所学到得知识、理论迅速运用到实践中来。

一、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1)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灌输式转为互动式

灌输式教学方法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填鸭式”教学,即教师根据教材单方面向学生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压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来的是书呆子式的人物,只是机械地重复教材的知识。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弥补传统教学法上的缺陷,通过设计课程相关案例或者从实际中获取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去,运用发散性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思想间的碰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参与的方式主要就是讨论、探讨,所有学生都需要参与到对案例的讨论,积极发言,注意力不集中或睡觉几乎不可能,这样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论对错教师鼓励并认真听取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学中教师由主角变为配角,只负责课程的设计,进度的把握,适时地引导,成为学生理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多种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双向互动,师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案例教学法在《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求知欲和兴趣

非营利组织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层面,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协调社会参与矛盾以及倡导和影响政府政策上逐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程就是专门研究这一类型的组织,相比于耳熟能详的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来说,非本专业的学生可能从未听说,对这门课程比较生疏,再加上理论的学习比较枯燥,逐渐会使学生对本课程失去兴趣。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针对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特别是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中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2)丰富本课程的教学素材

虽然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有很多,但是非营利组织本身能成为教学案例的非常之少,在过去的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中大多数案例还是引用国外案例进行分析。目前,中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机构已经有不少,很多高校甚至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通过我们对非营利组织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案例进行整合,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信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清楚真正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务实的案例也有利于更加丰富中国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素材,更加增强本土性、时效性。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本科阶段,通过转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的对课程进行学习,通过模拟实际的管理过程,可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升。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已然证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运作方式、技巧和重要意义。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并不只是简单的使用案例,要使案例教学法真正的发挥作用,所选取讨论案例内容并对其进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对讨论的案例进行精心选择,这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选择讨论案例时,一方面案例必须符合教材内容,而且讨论内容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讨论时可以很好地展开,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讨论的案例应该能很好地实践,注重其本身的可实施性。其次,教师需要做好组织工作,组织好课堂讨论,把控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讨论、时间等,确保讨论的效率,并且在最后要对讨论进行总结讲评,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并且将简单的讨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上升到理论深度。一般来说,最好的在课程前,让学生对案例有所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

西方国家的案例教学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他们有专业人员对案例搜集后进行编写,并且更新及时,而我国案例的整合上相对滞后,多还是以教师自身对本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选取和编辑,这很考验教师本身的能力。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将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运用到本课程中来,理论较为深奥,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本门课程,在晦涩的理论中穿插生动的案例,使理论更通俗化、形象化。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学术成果也应随之加强,故本门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将案例教学法与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名,中国公共管理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保罗,纳特,罗伯特等,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刘倩

非营利组织管理论文 篇3:

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元思考

摘 要 非营利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组织目标,其在满足社会需求和承担社会职能方面有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营利组织的建立健全将有利于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团队建设则是推动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基于对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一书的研究,对非营利组织员工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并从员工的选择、与员工的沟通以及员工的激励等三个方面对非营利组织员工团队建设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团队建设 沟通 激励

1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是指,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当代社会,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和承担社会职能方面有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有利于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方兴未艾,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团队构建将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具体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使命不明确;(2)缺乏计划;(3)社区不了解;(4)资金不足;(5)财务混乱;(6)人才流失;(7)沟通困难;(8)理事会责任不明;(9)缺乏志愿者;(10)员工筋疲力竭。21世纪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两方面的问题——组织内部建设和组织外部建设。上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被归结到这两个方面中。使命、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会议、董事会、志愿者、保持竞争优势属于组织内部建设,营销、公共关系、募款则属于组织外部建设。那么究竟什么问题才是根本呢?试想一下如果组织内部的建设都没有搞好,组织的外部建设将有谁来完成?如果没有好的公关员工,那么要有谁来处理公共关系?如果没有优秀的游说者,那么要由谁来募款?如果没有还的营销计划,那么要如何去进行营销?根据矛盾分析法,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所以,要想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内因着手(组织内部建设),先完善组织内部建设,在完善组织内部建设的过程中,改善组织外部建设。

2 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团队建设

那么,什么是完善组织内部建设的关键呢?笔者认为员工管理问题是关键,因为无论使命、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会议、董事会、志愿者、保持竞争优势,最终落实的对象都是员工,再好的使命也需要在员工的心目中建立才能得以遵循,再优秀的规划也需要员工去完成,财务管理的账目最终需要员工去记录。所以,笔者认为,对于21世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来说,员工团队的组建是关键。这里并不是说其他的方面都不重要,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员工作为一个组织的基础,是所有计划和规划的执行者,特别是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最终的目标是服务社会,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因此,就这一分析,笔者将从一个管理者的视角,运用《21世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组织行为学》等书目中的知识对非营利组织员工团队的构建进行一场追本溯源的思考。

2.1 什么样的员工是适合的

作为一名管理者,在组建你的员工团队之前,你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员工是适合非营利组织的?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先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什么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从《21世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一书中来看,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各种自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社会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是向公众提供服务,或者实现某一主张。由此可见,这样的组织与上市公司是存在明显的区别,根据其非营利的特性,这样的组织是无法为员工提供高薪的,那么这样的组织应该如何留住员工呢?这样的组织怎样避免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出现书中所提到的筋疲力尽的现象呢?这个问题应该从源头抓起。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适合的员工,何谓适合呢?我们借用詹姆斯·盖拉特对志愿者的分类回答这一问题。他把志愿者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志愿者是被需求所驱使,这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上大致仅能勉强糊口,其所作所为是为了生存;第二种志愿者是为了追求外在的认同,他们追随多数工人的价值理念,为的是从志愿者的从业中获得一份归属感;第三种志愿者是发自内心的需求,他们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与目标而从事支援活动,实践个人理念。”①他认为第三类志愿者是最理想的选择,同理,员工也可以被分为这样三种类型,且第三种类型是非营利组织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与志愿者相比,员工处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志愿者工作毕竟是暂时性的,而员工是需要为组织长久效力的,并且员工的行为将为志愿者提供指导,所以只有第三种类型的员工,才是我们需要的员工,即所谓的“适合”。

因此,这将成为管理者在组建员工团队时要做的第一件事。管理者应该在员工招聘过程中设置相应考察项目,考察应聘者的应聘动机以及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了解个人道德发展水平、个人价值准则、自我强度为组织选择适合的员工。招聘员工不能仅考虑员工思想方面是否适合,另外还需要考虑招聘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如公关人才、财务专业的人才,合理配置组织专业人才结构,这样才能让组织有效运行。那么,是不是说招聘到了优秀的员工就万事大吉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2.2 如何与员工沟通

在招聘到了优秀的员工之后,作为一名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组织应该如何留住人才,如何让员工全心全意为组织工作,提高工作效能?这个时候“沟通”成为了一名管理者需要做的至关重要的工作,《21世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一书中作者用一章的篇幅对沟通进行了阐述,论述了沟通的作用价值,沟通中的倾听和演讲,沟通的气氛营造等问题。盖拉特关于倾听和演讲中的方法都是比较可取的,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如何去倾听、去演讲。或许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能够引发员工的思考,演讲者一个不经意的观点可以触动一些员工,但是这忽略了对距离感的考虑。

要想使一个组织更好地运行,在满足顾客需求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员工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进而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沟通方面,一些营利组织的领导者的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如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的做法,他会在公司定期召开会议,这样的会议允许公司的任何员工参与,用他的话说是“‘让我们进去打滚吧,’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就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争论吧。准许进入的惟一资格是你知道如何去做,不论头衔或者职位。有肩章,没有从办公室的角落里发出的僵硬的命令——只有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并可以不断扩大的一种开放精神。”②这样的做法在非营利组织中,也应该得到推行,因为这样更能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员工的需要,清除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2.3 怎样激励员工

只沟通就可以了吗?显然是不够的。员工并不会因为不被执行的会议而留下来,不会为只听取意见而不改正行为的组织工作而感到乐此不疲。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将从与员工沟通中得到的信息运用到组织绩效管理和员工激励中来。非营利组织是基于共同利益、愿望、价值观或使命而自愿结成的团队,它不是以获取最大投资回报率为最终目标,而是以实现其社会使命和共同愿望为宗旨。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缺乏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在对非营利组织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只有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③

虽然非营利组织没有经济收益作为量化标准,但其绩效管理也并非无迹可寻,组织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提供的服务品质、数量、时间来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数量和时间是可量化的,而品质则可依据被服务对象对员工的评分来进行考核,最终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奖励相挂钩。

首先,考虑期望值的问题。非营利组织的工作目标应该由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商讨决定,从而提高工作目标的合理性以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最终增强对员工的激励力量。其次,考虑效价的问题。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应该在与员工的沟通中了解员工的需求,参照某些营利组织中灵活福利的方法,制定奖励规划表,列出不同的奖励类型和级别,员工在实现工作目标后,自行选择所得奖励,提高奖励对员工的效价,增大激励力量。最后,考虑需求的问题。激励过程中,了解员工需求是关键,仅靠够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那样的沟通只能是小面积的、局部的,并不能代表所有员工的想法。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来完成此项工作,通过定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需求,并以此来制定激励方案。

这样的激励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组织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同时,合理的激励还有利于组织缓解员工精疲力尽的现象。

3 小结

综上所述,构建一支强大的非营利组织员工团队并非易事。团队的构建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它贯穿于整个非营利组织服务的过程,从根本上决定了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质量。因此,非营利组织员工团队构建至关重要,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多个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内容,综合运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一些已经被看做是“死角”的问题上另辟蹊径。另外,还可以将企业家精神应用于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将对缓解组织的财务危机,更好地激励员工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非营利组织得以良好运行。

注释

① [美]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 [美]杰克·韦尔奇.赢.中信出版社,2005.

③ 徐雪梅.非营利组织管理.博士论文.

参考文献

[1] 周菲.组织行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 兰华.问题与对策: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体系探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

作者:廖翎棋 王一涵

上一篇:我国新闻学创立论文下一篇:不规则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