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1

经历了十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依靠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维持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现实。同时,农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可利用资源的条件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确保实现生态安全、资源节约、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等多重目标,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新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多措并举 深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 要: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口”。我区农牧业发展同样面临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现代化拓展水平不高、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迫在眉睫等问题,亟待以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为切入点,从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动能等方面,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内蒙古 农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举措

2016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农牧业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在农村牧区改革试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2016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4元,同2011年相比,差距扩大419元,在全国位次也由第16位下降到19位,我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明显由过去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要实现自治区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由之路。

一、内蒙古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布局不合理

多年来,我区种养殖业结构单一,种植业呈现玉米“一粮独大”、畜牧业呈现“一羊独大”,矛盾突出。马晓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指出,我区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未契合消费者需要,农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我区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与资源禀赋条件也不尽匹配,“买难”与“卖难”并存。

(二)农牧业现代化拓展水平不高

我区农牧业生产经营相对粗放,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农牧户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草场的“三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整体水资源相对匮乏。王关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认为,上述问题制约了自治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开展农牧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现代化经营、产业化推进。雷继鹏(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谈到,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水平与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亟待提升。

(三)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传统农牧业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与形势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严重阻碍着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步伐。

一是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不足。黄宝龙(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我区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经营体制创新不足,产品的加工转化效率低。王关区认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链条较短,相关企业、行业配套不完备,多数农牧业企业农畜产品的加工能力弱,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

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需持续推进。杨茂盛(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经济生态处处长)介绍了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指出农村的“三块地”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在土地征收方面和国家法律存在一些不相吻合的地方。高萌(自治区发改委农村牧区经济处)认为,自治区土地流转规模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利益分配不太合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自我发展和服务能力较差,制约农牧业规模化经营。

(四)科技、金融支撑及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短板

1.农牧业发展中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改革融合性弱。“互联网+农牧业”在我区金融领域服务领域发展比较缓慢,农村牧区现代金融体系不完善。农牧业电商平台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农牧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管理滞后是农牧业发展瓶颈,亟需对于新业态与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2.农畜产品品牌建设薄弱,销售滞后。农畜产品提质增效离不开品牌塑造,销售滞后必然会影响农牧民增收。王关区说,内蒙古农畜产品存在品牌效应发挥不足、市场运行不规范、品牌追溯体系不健全、品牌盗用和滥用现象严重等问题,导致销售滞后,亟需补齐短板。

二、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进我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多措并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为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紧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建设,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不断提高我区农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一)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

“十三五”是优化种养结构、构建新型种养关系的战略机遇期。要在充分了解自身资源禀赋情况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强化措施,科学、合理、适当地调整农畜产品产能。

1.适当调整农畜产品产能,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包思勤(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提出,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统筹粮经饲协调发展。王关区提出,要着力维持、巩固、保障并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特别是农牧业的总体潜在生产能力。马晓明主张,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地域品牌优势,加强引进和自繁相结合,加快种养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农牧有机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形成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

2.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依据禀赋转化优势。对于我区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王关区提出,我区种植业应实行休闲轮作、藏粮于地,適当调减玉米的产能,调增小麦、水稻、杂粮豆等的产能;包思勤主张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马晓明建议,积极响应农业部号召,大力实施“粮改饲”,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依托资源优势,顺应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高萌还补充了发展牧草种植、盐碱地改良两条意见。

3.畜牧业结构调整,应发挥优势多元发展。对于推进畜牧业产业协调发展,要发挥我区有粮、有草、有牛、有技术的区位优势,调整草食家畜养殖结构。王关区指出我区畜牧业要实行休牧轮牧、藏畜于草;马晓明提出,要坚持“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形成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包思勤建议,推进大小牲畜协调发展,鼓励发展特色养殖,大力生产高附加值的农畜产品。高萌补充建议,一要抓住国家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机遇,二要积极承接生猪家禽产业转移,三要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计划;王钢(内蒙古中云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主张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将内蒙古打造为全国生猪生产基地。

(二)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

农牧业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应主动适应资源禀赋、市场条件、比较优势等方面的变化,坚持以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

1.因地制宜,推进农牧业生产力布局优化

农牧业生产力布局应提高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度,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马晓明指出,应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包思勤提出,粮食作物要巩固提升优势区,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要保持适度扩大态势,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2.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提高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我区农牧业发展方式要真正实现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是基础条件。包思勤指出,要继续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强生产标准化管理,提升安全食品供给水平。马晓明提出,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着眼当前突出问题,又要咬定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长期目标不动摇。抓紧补齐农牧业生态环境恶化、设施装备落后、科技创新不足等短板。雷继鹏强调要提升对农畜产品高标准的质量要求,重视土地污染的治理。高萌强调,要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王关区指出,要不断提高农田和草牧场基本建设、农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水准,生产绿色、特色、安全、优质的农畜产品。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农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目前,全区正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一是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龙头企业和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培育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健全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

会上,黄宝龙介绍了蒙羊集团创建“羊联体”,采用“基地+农牧户+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模式,培养农牧业产业化新主体的实践经验。赵云平(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总经济师)认为,这种做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符合三产融合的趋势,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区时“关于完善龙头企业和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改革要求。王关区强调,要努力扭转小农牧户的弱势地位,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高萌谈到,自治区将积极研究出台支持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和保障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意见,启动自治区绿色农牧业发展基金,构建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包思勤建议,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与农牧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创新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加快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是推进我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

杨茂盛认为,应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登记颁证两项重点工作,推进农村的“三块地”改革,加快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的股份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应用,并给予政策上的保障。雷继鹏建议,根据农牧业的产业特点,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还应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实行三权分置。高萌提出,可引导各类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种联收等方式扩大规模化经营;同时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牧民组织程度,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包思勤提出,可探索将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返还指标交易收益。

(四)补齐短板,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动能

培育农牧民增收新动能,是当前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要想方设法补齐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短板。

1.推动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出现,将大大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在加速我区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打造网络化、智能化、商务化的新农业。而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势,简便快捷的操作让其具备嵌入农牧业的先天优势。“互联网+金融+农牧业”将是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融合。

首先,要适应当前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新阶段,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我区互联网和农牧业融合共振。要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优化策略,借助互联网推进农牧业经营模式创新,提高农牧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其次,要推动互联网科技与金融在农牧业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借助互联网对农牧业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以及智能感应能力等新业态与新模式方面的全面探索和创新。加快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牧区金融体系,延伸金融产业链,助推产业协调发展。

2.注重品牌塑造,走适量精品高端路线。王关区谈到,要发展有组织、专业化的农畜产品销售,加大自治区农畜产品品牌创建及宣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赵云平建议自治区农牧业走适量精品高端路线。盖志毅(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指出,要想塑造品牌,就要發展绿色生产,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学会利用草原文化优势,发展“注意力经济”。王钢提出,推进“供给侧”改革应从抓“需求侧”入手,科学把握经济规律,加强对市场用户数据的抓取和研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数据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的改革,重点考虑怎样帮助龙头企业发展自己的品牌。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曲莉春 康伟

生态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2:

资源环境约束下内蒙古农牧业转型发展

经历了十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依靠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和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维持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现实。同时,农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可利用资源的条件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确保实现生态安全、资源节约、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等多重目标,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新问题。

一、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压力

(一)人力资源

人才资源是农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本是比资源、资金更为重要的内在要素。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总人口较1990年增加了294.8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增加了249.96万人,牧区劳动力人口增加了44.9万人,但二十多年来农村增加的劳动力仅有7.66%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牧区增加的劳动力也只有24%仍然从事牧业生产。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之间逐渐由经济“剪刀差”向人力资源“剪刀差”转变,大批农村牧区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新常态下全区人力资源的重大变化,由此带来的农村牧区空心化、农牧业副业化、农牧民断层化现象日趋严重,适合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的农村牧区劳动力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整体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老龄化问题突出。从长远来看,“谁来种地”、“谁来放牧”已成为内蒙古农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耕地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内蒙古现有耕地面积较1990年增加了411.7万公顷,保证了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十”连增,成就了内蒙古成为粮食生产大区的辉煌,但要实现粮食商品大区、强区的目标,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的“贫瘠”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内蒙古耕地资源具有显著的地区特点:一是人均耕地数量多,为全国水平的3.2倍;二是旱地面积大,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8.2%;三是耕地利用率低,播种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1.6%。从全区耕地总体质量看,基础设施不足,有灌溉条件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0.86%,整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占70%以上。从耕地后备资源看,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97.73万公顷,比现有耕地总面积减少214.47万公顷,而潜在的耕地资源数量不超过608万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将不可避免,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草地资源

20世纪以来,全区草原“三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由 60年代的18%增加到80年代的39%直至目前的62%,每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50年代的3.4公顷减少到目前的0.6公顷。目前,内蒙古草原治理规模仅占草原总面积的20.65%,占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的33.3%,亟需治理的草原面积仍然巨大,仍有14.76%的草原生态恶化势头加剧。现实的情况是,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国家日益强化的“生态红线”政策,再用5年时间将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12个百分点,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水资源

水资源的丰歉和分布直接决定了农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内蒙古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具有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的特征,6-9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总量的70%-80%,河流径流量占全年总量的70%,额尔古纳河、嫩江、辽河水资源占全年总量的80.4%。从水资源利用来看,全区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8.9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63.91%,嫩江、黄河、辽河占全年可利用总量的74.96%;从水资源开发程度看,全区尚有170.23亿立方米剩余潜力,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48.8%,主要集中在额尔古纳河及嫩江,占剩余潜力的82.3%;从用水规模来看,农业始终是用水“大户”,自“十一五”以来,全区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总量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70%以上,较全国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

二、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多重目标

(一)促进农村牧区全面转型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一方面,通过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增强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牧民的收入,使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快升级,从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发动机。另一方面,在当前内蒙古经济发展中,无论在规模上、效益上、技术上、生产手段上,最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的就是农牧业。用现代农牧业的标准来衡量,内蒙古农牧业低产业化、低市场化、低集约化的现状并未根本转变,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现象依然严重,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是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经济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农牧业提供足够的资源与原料,需要农村牧区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及大量的劳动力等各种支撑;另一方面,农牧业与农村牧区发展则需要城市产业为其过剩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并保障农牧业发展所需的现代装备与技术、农村牧区建设与生活所需的工业品。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化进程中的城镇化、工业化更依赖于农牧业、农村牧区的现代转型。因此,加快农牧业转型发展,有效实现农牧业发展与工业发展对接、农村牧区发展与城镇发展对接、农村牧区资源要素与城市资源要素对接,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作用。

(三)推进资源节约

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充分重视资源承载能力,使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是加快农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 。

一是实现农牧业资源的减量使用。即通过节约型技术及农牧业品种结构调整,在确保与提升产出的同时,减少农牧业在能源、水资源、土地和草地资源等方面的消耗。二是实现农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即通过产业内部物能相互交换,以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三是推进农业中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即通过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在农牧业中的综合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农牧业中的应用水平,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即利用互联网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牧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四)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

长期以来农牧业效率的提高缺乏内生的激励机制。国家在考虑有效供给,农牧民却在考虑“种粮养畜安全”,而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低商品化率、低市场竞争力、低效益、低规模化、低组织化等农牧业发展难题亟待破解。因此,如何使农牧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的改善、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加快推进农牧业发展转型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五)增加农牧民收入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整个“三农三牧”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自2000年来,国家及自治区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使农牧民充分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增加收入难度增大,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放缓,收入增长点相对有限的影响,这与当前包括经营体制、土地草地制度、市场条件、农牧业技术水平以及推广体系、农村牧区公共投入等因素在内的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滞后密切相关。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农牧业发展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从这一意义上说,增加农牧民收入也是实现农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当前来看,实现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应该促使农牧民收入增长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并更多地提高农牧业比较收益,实现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才能真正加快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转型。

三、多重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更加注重制度创新

一是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内蒙古已经迈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更要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完善农畜产品价格支持系统。一个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不研究保护农牧业,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三是加强农牧民增收支持系统。明确农牧民的收入底线,低于这个标准就要加以保护。四是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创新。

(二)更加注重组织创新

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对村级组织进行改革。现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本质身份是农牧民,决定了其工作只能是业余性质的,绝无可能为农民提供普遍和专业化的服务。村级组织的架构应为:村党支部、村经济联合社。“村民代表会议”作为村经济联合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对村经济联合社的年度计划和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议,对年度计划及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表决,并随时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村经济联合社社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由村民代表会议聘任,并实行村级权力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三)更加注重土地改革

未来的农村牧区土地制度应坚定不移地维护现行宪法的规定,实行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旦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那就应该明确宣布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其土地上的人口也相应转变为城市人口,不能允许出现“城中村”问题。对于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农村牧区集体土地,国家必须赋予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平等的法律地位,应由土地管理部门对集体农用、林用、牧用、渔用土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其颁发四种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使用证,强化集体土地使用的有偿性,只有这样,耕地的流转,土地的转换才有依法管理的基础。

(四)更加注重完善服务体制

农牧业产业门类众多,现行村民委员会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农牧民提供专业化的农牧业产业服务。可选择的方案是:在乡镇苏木,将涉农涉牧事业单位直接转制为乡镇苏木产业合作社,在县级、市级、省级层面,也将相应的涉农涉牧事业单位转制为各自层级的产业合作社,除人员身份转变外,经费渠道、工作性质均保持不变,通过农牧业产业公共服务新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使各级政府的职能职责与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各级政府采取财政、税收、信贷、教育培训等政策措施予以强力扶持,不仅可以使农牧业产业服务机构得到大力发展,而且可以切实为农牧民提供产业发展方面的各类服务。

(五)更加注重农牧民决策权

充分保障农牧民在农村牧区、农业牧业发展中对自身事务的决策权,要高度重视村级组织和农牧业产业组织的民主治理,特别是对于村级集体的土地经营方式、是有偿还是无偿、使用费用的收取方式和标准、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方式等重大问题,应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各级政府要做的是研究切实措施,防止村级社会民主的失效和违法,同时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约束下农牧业发展转型的上述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实现农牧业发展转型的多重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内蒙古的具体区情,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考虑现阶段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物质基础、人才支撑、制度保障以及科技贡献能力等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现农牧业发展转型的整体战略。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再梅

作者:毕力格

生态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推进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完善惠农惠牧体制机制。为了深入探讨解决自治区“三牧”问题,推进自治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理论水平,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了自治区农牧业有关专家、学者就“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召开理论座谈会,同时,结合当前实际,重点探讨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牧民增收、加大惠牧政策、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等课题。此次研讨会涌现诸多亮点,直面现状,不回避矛盾,对当前“牧区工业化与牧民利益关系”、“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区经营体制创新” 、“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牧民转移”等紧迫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刊特将各位专家主要观点辑录汇总,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建筑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