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珠三角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农村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珠三角的部分农村环境治理落后于经济发展,乡镇工业发展缺乏规划。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1:

珠三角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研究

摘要:珠三角地区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导致珠三角传统村落布局和形态的演变,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村庄发展的态势,有效指导新时期的村庄规划建设,补充现状村庄规划布局相关理论,本文以珠三角地区农村产业和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农村产业发展的三阶段特征及其对应的村落空间布局特点,然后分别在珠三角不同区域选取不同类型的村落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空间与时间不同维度的分析,从用地状况、居民点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总结珠三角农村产业发展与村落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并通过典型实例进行充分的论证,为其他地区村庄发展与规划布局方法提供基础理论借鉴。

关键词:珠三角;农村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8.011

The Study of Links betwee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patial Layou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AN Qingyang, LU Danmei

引言

珠三角地區城镇化快速发展给农村产业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在产业升级的同时空间布局也会发生改变,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作用,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与关联性。当前我国正着力推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新农村规划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国内外对于乡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产业发展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农村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发展优势等方面;而对于乡村空间布局,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村庄布点等宏观布局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看,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填补这一理论空白,提升乡村规划的针对性,挖掘村落空间布局的新方法。

1珠三角农村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依据建国以后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研究产业发展阶段特征过程中的若干时间节点,以此进行阶段划分。由于建国之后,珠三角地区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重大事件,因此,本文根据各时期的产业特征将农村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农业主导阶段、乡镇企业崛起阶段及多元产业发展阶段。

1.1传统农业主导阶段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都属于这个阶段。传统农业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主导着农村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农、林、牧、渔是村庄产业的主体,畜牧业和手工业分工扩大,劳动地域分工现象开始显现,非农产业有所萌芽。这种模式下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阻碍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1]。

具体到珠三角地区,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这是由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及饮食习惯所决定。除了水稻种植业,珠三角也具备自身特有的农业类型,蔗基鱼塘将多种产业相结合,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形成基塘式的人工生态系统[2]。

1.2乡镇企业崛起阶段

改革开放后,现代农业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农村土地固定下来,农村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比重逐渐降低,非农业生产性收入比重逐年提高(见图1、图2、表1)[3]。在农业生产方面,现代农业成为了发展的主流,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势头极为显著;工业方面,乡镇企业的崛起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珠三角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具体体现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得到优化,它们的产量及产值的差距大幅缩小(见图3、图4);在这一阶段,传统种植业的地位遭到冲击,养殖业、花果林木业的地位提高;以往传统小规模的水稻种植也向大规模、集约化种植转变;农村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农业也走向多元化[4]。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大背景下,出口创汇农业开始出现,这有助于拓宽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1.3多元产业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珠三角农村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农村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恶化使人们对于农业的价值有了重新的审视。珠三角地区传统农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生态绿色农业前景广阔,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在科技兴农战略的推动下,优质高效的农林牧渔业迅猛发展,多种热带农作物的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5]。

在市场需求及政策条件的推动下,各种新型产业应运而生,例如乡村旅游的兴起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同时促进了农村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村庄产业主体多样化局面的形成使得农村产业向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推进,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农村产业多元化的趋势使得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产业融合的现象开始出现,产业融合现象有利于提升农民收入,拓展农业产业体系,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例如珠三角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观光休闲农业,这种融合所形成的新的产业往往会比原有产业的附加值更高[6]。

2不同发展阶段下村落空间布局特点

2.1传统农业主导阶段:依山傍水,空间规整紧凑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大多聚集在农村。农村的村落空间布局处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延续了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总的来看,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注重天人合一,布局较为规整,有强烈的整体感,道路形成一定的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珠三角传统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块状的梳式布局及网状的水乡布局,这种布局在各要素上都有一定的规律,许多村落都会沿用同一种模式进行建设规划[7]。

作为珠三角地区最普遍、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梳式布局整體总平面大致呈矩形(见图5)。前堂后村,池塘边一般有面积较大的广场,可用于村民日常活动及晒谷。广场后作为村落的主要建筑群,主要承担居住功能。祠堂往往建设在建筑群第一排的尽端位置,作为民居的引领部分。建筑群的布局横平竖直,形成了纵横交错笔直的小巷,古时称作“里巷”,这些巷道是村民的主要交通走廊。这种布局肌理清晰,村庄总体地形前低后高,逐级提升,这种布局下的巷道一般为南北向,这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有利于夏天民居的通风散热[8]。

2.2乡镇企业崛起阶段:沿路拓展,功能渐趋多样

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农村产业也在这个趋势的推动下发生显著改变,农村空间布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的基础上出现新特点。首先表现在生产用地方面,由于耕作经营从小规模、分散化走向了大规模、集约化生产,耕地的空间格局更加多样。乡镇企业的兴起也会占用一定的农业用地,并且大多布置在交通线两侧,非农用地呈现沿路拓展的态势,这种趋势在这一阶段的空间布局变化中最为明显。乡镇企业所吸引的劳动力会使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加强,村落空间布局发生改变。在居住群落的布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许多村民原有的祖屋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陆续有村民在村后或者原有建筑群两侧新建住宅,村落建筑群在原有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向周边扩张。在交通方面,随着交通运输工具与农用器械的应用,道路的建设也随之铺开,道路网的密度与通行能力大大提高,部分农田也会因此而被占用。

2.3多元产业发展阶段:空间布局分化显著,非农用地快速扩张

进入多元产业发展阶段,产业融合现象开始出现,但是不同村庄因产业发展条件的差异在产业和布局上都存在一定分化。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村庄布局之间的差异也会更加明显。因此,本文将这一阶段的村庄分成三类,分别是远郊村落、城市边缘区村落及城中村。

2.3.1远郊村落:基本保持传统村落格局

远郊村落远离城市中心,由于这类村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村落空间布局的变化十分缓慢。与此同时,这类村落在自然资源、环境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潜力较大。远郊村基本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产业发展以林果业、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业为主,其中乡村旅游业发展对于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各种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上[3]。为深入研究此类村庄的空间布局特点,本文选择了开平自力村及台山浮月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相似城市地域发展同一产业的乡村产业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开平自力村作为大型旅游景区,拥有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在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出现较明显变化(见图6)。而台山浮月村以农业为主、旅游业为辅。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知名度远远不及自力村,因此它保留了相对原始的村落布局(见图7)。

通过以上对于远郊村空间布局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远郊村城市化程度低;(2)远郊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3)大部分远郊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部分结合乡村旅游业(见表2)。

2.3.2城市边缘区村落:用地混杂,工业用地扩张

城市边缘区村落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城市向乡村演变的前沿。城市边缘区农村在发展中城市元素不断增加,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城乡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渗透,大量农田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被占用,村落空间布局会因此发生较大变化[9]。根据城市边缘区村落的发展特征,本文选取了开平儒林北村及佛山奇槎村两个村庄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邊缘区村落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见图8、图9)。儒林北村位于小城市的城市边缘区,奇槎村同样位于城市边缘区,它们在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见表3)。

通过对城边村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空间布局特征:(1)城边村的第二产业一般布置在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2)城边村民居一般以传统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张,部分甚至形成新的聚落;(3)城边村内部格局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模式,但周边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会对整体村落布局造成很大影响。

2.3.3城中村:以居住与第三产业为主,农业印记消失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乡村聚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包围。城中村已经被城市发展的洪流所侵蚀,大多成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城中村人口密度高、生活环境恶劣,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大,因而导致其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农业的印记几乎已经消失。

在多元产业发展阶段,城中村空间布局的研究具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征。本文选取了三元里村和小洲村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同一发展阶段同一个城市的不同产业类型的城中村的村落空间布局变化有何区别,并且总结出产业多元发展阶段下城中村的布局新特点。小洲村拥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村落格局[10],而三元里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11]。从城中村空间布局的研究当中可知,目前城中村用地以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为主并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城中村大多缺乏整体的规划而出现许多问题(见表4)。

3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理论总结

通过对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下珠三角地区农村基本特征分析,总结珠三角地区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的一般性规律,以此分析它们之间的作用肌理。

3.1从空间维度对比得出的结论

3.1.1产业发展吸纳的外来人口越多空间布局变化越明显

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农村所在地吸纳的外来人口越多空间布局的变化程度一般越大。这些村庄在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从外地引进人才。这种变化会对村落的空间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

3.1.2农村的城市化率会随着商业的发展而提高

城市化的推进使农村商业更加发达,各类服务业应运而生。广州小洲村和东莞下坝村同样发展商业,但商业的类型及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小洲村的商业更繁荣,而下坝村的商业规模小,而且营业时间有限。从实际情况来看,小洲村具有更明显的城市风貌特征。

3.1.3村落空间布局所受的影响与所发展的产业类型密切相关

乡村旅游一般以优越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农村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空间布局,否则很容易失去乡村原有的风貌特征,进而失去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而部分农村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工业区在扩张的过程中会对村落的整体布局产生很大改变。例如广东开平的自力村,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旅游业发展非常成熟,但是产业发展并没有以大范围改变村庄空间布局为代价。而佛山的奇槎村发展的是五金加工业,厂房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给该村的空间布局带来很大变化。

3.1.4空间布局的变化程度与产业发展的规模紧密相关?

在珠三角地区,许多位于相似城市地域的城中村会发展相似或相近产业,但空间布局却有较大差异。从上文中自力村和浮月村的对比分析中可知,它们同样发展旅游业,但是旅游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却相去甚远,因此造成了两个村庄空间布局状况的差异。产业规模越大的村庄空间布局变化越显著。

3.1.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空间布局越紧凑

农村空间布局变化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异会反映到乡村空间布局的紧凑度方面。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村落布局更为紧凑,建筑布局更加密集,城市化程度更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区与传统村落之间分隔更明晰,绿地面积更大,大部分传统乡村的特征都完整地保留下来。

3.2从时间维度研究得出的结论

3.2.1空间布局从松散到紧凑

从时间维度可以看到,在小农经济主导的阶段,村落之间的联系较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生产要素在村落之间的流动得以加强,各村努力通过集聚及联系的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就是提升村落集聚度的一个重要体现。

3.2.2空间布局功能从单一到多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单一的布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空间布局的多样化,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丰富功能布局。因此,空间布局的多样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依山傍水发展到沿路发展,直至趋近区域与城镇发展核心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村落空间布局的形成和演变主要以自然条件为依托,为小农耕作生产及生活提供便利,随着产业的发展进步,交通条件显得更为重要,农村产业开始沿道路发展,逐渐与城镇发展核心形成紧密的联系。

3.2.4生产与生活区域的扩展方向相反

农村的生活功能区域由村内向村外扩大,而非农业产业区由村外向村内扩张。产业发展区往往是从交通便利的道路沿线开始出现,而逐渐往村内渗透。而居住区往往会位于村落中心,新建的建筑会在原有建筑外围出现而向外扩张。

3.2.5农业用地在发展过程中被压缩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这会导致农村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农业用地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到了现代农业發展阶段,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得农业用地不断被压缩;而到了多元产业发展阶段,部分农业用地出现荒废或改作他用。

3.2.6道路交通网密度不断提高

由于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及投资者都需要完善的道路交通网来保障生产生活,道路网密度与宽度的增加必然占用其他用地,这也是用地布局改变的重要方面。

3.2.7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增加

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随之展开,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与居住区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设施分建筑类和场地类,部分康体娱乐设施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对村落空间布局产生较大影响。

4典型村庄实例论证——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白石村

由于白石村在广府文化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产业发展演变特征鲜明,城乡特征兼备,因此选择该村作为实例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4.1村庄概况

白石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以东的黄岗街道,面朝北岭山,背临西江。村内保留了农田、水塘等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要素。在人文历史方面,白石村建村以来就以端砚制造而闻名,端砚产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白石村还保留了岭南传统村落格局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白石村的文化通过这些媒介代代传承。

4.2产业发展特征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白石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以端砚制造为特色。在大力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同时也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养殖业,端砚制造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

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白石村端砚产业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在端砚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提高。在“三高”农业发展热潮的带动下,白石村农业发展更为均衡而全面,产业经济收益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2]。

进入多元产业发展阶段,端砚的功能有所改变,它更多地会作为一种收藏品或艺术品,这种价值的转变会衍生出更为广阔的文化艺术市场。近年来,白石村致力于延长端砚的产业链,端砚的市场也更为开阔。端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提升了端砚产业的附加值和影响力,有助于端砚文化的传承。

4.3空间布局特征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白石村空间布局延续了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同时彰显了自身独特的布局特色。建村以来,白石村逐渐形成了带形沿江的梳式布局模式(见图10)。

到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村内出现大量新建的建筑。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新建建筑群对村庄的整体格局和风貌产生一定的破坏。在农业用地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农业用地规模的扩大,布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用地功能的调整和集中。除此以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导致空间布局的改变。

进入多元产业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不断侵蚀农业用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这类集聚区一般沿城市主要道路发展,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市场条件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在这个阶段,沿江的农业用地依然保留下来,这有助于该村利用好特色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4.4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

通过对白石村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及空间布局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相关关系结论(见表5)。

5结语

本文以珠三角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为研究主题,在时间维度上对不同阶段下的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特点进行论述总结,从空间维度上对所处的发展阶段下不同地域的农村空间布局进行对比分析,再从更加具体的分析中选取特定典型村落进行对比研究。从多维度找出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的相关规律。

总体而言,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产业的发展一般会作为先导,引领空间布局的改变。就珠三角地区而言,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又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关系作用的速度上,该地区产业发展速度特别快,因此空间布局的变化会更为迅速;其次表现在作用的程度上,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农村空间布局改变会更为明显,这种改变会全方位地体现;最后体现在影响范围上,珠三角高速、高度的经济发展状况会产生更高的城镇化水平,这使得农村空间布局变化的影响范围更广,变化规律会在更多村落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许宝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1-8(1).

[2]高明.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J].学术交流,2004(5):63-65.

[3]谭长银,梁钰,黄道友.长株潭一体化条件下远郊型农村产业发展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2(3):137-139,143.

[4]张建武.广东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J].南方农村,2000(5):11-17.

[5]李珠桥.改革开放 30 年广东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与经验[J].南方农村,2008(5):4-7.

[6]候静珠.基于产业升级的村庄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0.

[7]李宗倍.广府文化背景下珠三角与桂东南传统村落形态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8]韦松林.珠三角传统村落形态可控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9]何鸿鹄.大城市边缘区村庄更新策略研究——以佛山市边缘八个村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0]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18-24.

[11]陆琦,卓柳盈.广州市小洲村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J].南方建筑,2011(1):36-38.

[12]江帆,峡风.希望的田野 希望的歌——肇庆农业发展巡礼[J].珠江经济,1996(10):39-41.

[13]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保护发展规划[Z],2015.

[14]Hansen A J, Brown D G. Land-Use Change in Rural America: Rates,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1[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5,15(6):1849-1850.

[15]Irwin E G.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4):889-904.

[16]黄为隽,等.闽粤民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6.

[17]刘亦师.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J].建筑学报,2004(9):52-54.

[18]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D].廣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作者:谭庆扬 卢丹梅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2:

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珠三角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农村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珠三角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珠三角的部分农村环境治理落后于经济发展,乡镇工业发展缺乏规划。珠三角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农村经济区,发展方向应朝着工农业现代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工、农业产品品质及竞争力;以工业导入农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起飞,实现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 珠三角 农村经济 发展困境 第三产业 农业现代化 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农业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农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农村生态问题,特别是农业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珠三角的部分农村环境治理落后于经济发展,乡镇工业发展缺乏规划。

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等因素与邻国日本、欧美其他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相似,珠三角农村经济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以工业化为起点,带动服务业,同时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使GDP与国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使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珠三角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农村经济区,珠三角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应朝着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及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工业导入农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起飞,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根据珠三角经济区农村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将来的经济发展对策主要如下。

一、从政策与措施上支持珠三角农村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求缩小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差距

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农民创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重视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农村投资环境,引进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如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主干水渠等的投人都由政府承担,且工程建成后,不计入水成本,尽可能降低农业灌溉成本。不断改善农村电力、供水和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等,推进了区域城乡一体化。

在经营管理上予以指导,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成长,激活了珠三角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农业为社会提供新鲜、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使农村劳动者同城市劳动者收入差距缩小。

例如,美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自建国以来从未放弃过,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制定一个适应21世纪挑战的有效的农村发展政策,美国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主要有四项原则:其一,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其二,联邦政府的职责是向农村进行投资建立新经济成功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技能等;其三,政府投资应该集中投放在那些增长潜力和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产业;其四,加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合作,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优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结构;要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为战略目标

近年来,珠三角农村已实现工业化,工业经济发展了,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污染企业,农业、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例如,2006年的珠三角某镇,面积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万多人,非户籍人口8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3亿元。工业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皮革、电子、化工、家具、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纺织业虽然对本镇的经济贡献较大,纺织业包含污染严重的漂染、印花、水洗等制造工序,对当地环境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是劳动力投放比重与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相匹配影响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提高,农村工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落后于现代化建设。

例如,日本长野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日本有名威士忌酒厂,建在白州峡,利用当地的泉水供酿酒外,利用森林来净化酒厂产生的废气,使酒厂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成为环境美丽而舒适的标准工厂公园。第二,第三产业导入农村。交通网络及通讯网络的建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劳动时间减少,农业作为第三产业化中的服务业已经开始形成。例如当地的果树栽培观光业,引来游客观光、收获。

针对珠三角农村以上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第一,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通信、交通、运输、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环境建设。

三、利用珠三角发达的工业技术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珠三角农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农业是人类生存基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永恒性产业。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应,绿色农产品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这是城市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和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发挥本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蔬菜、水果、鱼、肉、禽、牛奶、园艺花卉为主要的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产品价值增值率,创造本地一定品牌农产品,提升本地区农业的竞争力。

例如,近年来,珠海市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生态良好、特色突出、规模适度和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加速推进幸福村居创建进程,更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先后培育了以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有机水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园艺业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产品。其中,海鲈、南美白对虾对鱼类、有机米以及西芹、莲藕等绿色蔬菜成为珠海农渔业主导名优产品。其中20个农业类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44亿元。2013年12月珠海市农业产业暨创建幸福村居项目招商会成功签约46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0多亿元,范围包含金湾区、斗门区、高栏港经济区、万山区水产品加工、物流、生物肥料生产及应用、万山镇深海网箱养殖、农科中心农业培训休闲基地等13个农业和鱼林村公租房、幸福村居招商项目。

四、以珠三角农村城镇化为载体,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实现城镇与农业协调发展

珠三角农业应建成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农业本身外需要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生产服务,形成一个庞大的农业经济产业链,保障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例如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很少,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雇员却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20%,达到2100万人。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需要属于不同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企业的7.6人为其服务。在这个产业链中,除了农产品生产外,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教学科研等环节都要借助城镇的要素集聚中心、加工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等多种中心的功能为农业服务。这也可以实现城镇和农业的良性互动,农业既支持城镇化,城镇又引导和带动农业,实现了城镇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五、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法国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法国农业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法国政府管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到2009年年底,法国共有2900个农业合作社企业,社员50万个,雇员15万人,当年总营业额为824亿欧元。

因此,珠三角农村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技能、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作为社员参与农业合作社管理。

农业合作社应发挥如下效果:第一,连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纽带,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以团体的力量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通过议价的方式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强农民的市场话语权,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第二,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避免农产品生产过剩或者短缺,促进农产品稳定供给。第三,农业合作社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及国际联盟有关部门机构进行沟通,维护本地区农民的权益,并为本地区农民和农业生产争取补贴等国家财政支持。

六、当地政府可以引入农业保险补贴、市场保护机制等一定的保障措施

当地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农业保险补贴用于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业险,例如,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引起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应纳入农产品保险的范围,减少经济损失。在美国,农业保险补贴也是是美国保障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措施,是政府农业扶持政策的核心。2011年,美国农作物保险为农民提供了207万份保单,补贴达68亿美元,2014年新农业法案加大了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和覆盖范围,提出10年内增加70亿美元的农作物保险。

另外,珠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对于本地产出的绿色农产品可以采取一定的市场保护措施,其他地区的同类农产品对本地区绿色农产品销售造成市场竞争时,应优先保障本地区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进入本地市场销售。这种做法的理由是本地区的农产品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较高的人工成本、保护本地生态环境的成本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应保障本地区农业生产者经济利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论中国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J].城市观察,2012(3).

[2] 易欢、谢元态:法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启示[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8).

[3] 张秀珍:美国2014年新农业法案的特点[J].世界农业,2014(7).

[4] 张术环:日本实施环保型农业政策的绿色营销背景及启示[J].前沿,2010(9).

[5] 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

(责任编辑:徐悦)

作者:许锋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论文 篇3: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摘要】乡村旅游是国内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还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旅游的作用,制定了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针对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有关发展形式和农村的经济互动发展建立有效对策,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许多国外学者已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互动持续发展关键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国内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分析研究一般集中于乡村旅游理念于乡村旅游需求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对于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互动持续发展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为了能够确保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制定了互动方式可持续发展有关措施。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1.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旅游资源开发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接近城市,拥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外界的联系相对便利,容易获取外界信息,并且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大。因为接近城市的乡村居民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商品经济也较为发达,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可以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应用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效农业。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不猛与农村居民有能力保护旅游相关资源,或是可以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而高效农业主要以高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等作为标志,并且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等能够开发成旅游资源,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2.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软环境的创建

首先,旅游产品具备服务特性,而服务质量和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农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财政的不断增加,使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并且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创建。另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吸引大量的大学生,实现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对农村居民的能力结构进行优化。其次,乡村旅游地区的安全环境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心理,同时也关系旅游地区的口碑与声誉。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降低了农村不稳定要素,加强农村的治安效果,从而使游客可以安全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稳定的经济基础,可以使乡村创建安全性更高的游览娱乐项目,同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游览娱乐设备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安全性事故,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方式

1.农村经济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方式

首先,农民不但从事农业生产,还从事于旅游产业。现阶段,农旅结合模式比较多,比如,在旅游季节可以从事划船和骑马以及表演等相关旅游服务项目,同时还可以搞土特产品与旅游纪念品的加工销售,另外还可以组织庭院休闲和餐饮以及民俗表演等。其次,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在经济学方面而言,理想状态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就是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效融合,在第三产业并不会影响第一产业的前提下的一种附加,为农业转向多样化经营方式的最合理方式。例如,农业科技同和观光农业和有机茶生产基地等,这些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还是乡村旅游的观光基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的地区,一定要提升农旅的融合程度。

2.公司和农户结合的经营方式

企业与农户作为乡村旅游有效开发的经营主体,企业一定要合理解决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企业作为龙头,并且以农户与服务作为基础的原则,将经济利益的科学分配作为纽带,对公司与农户结合的经营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并且制定礼仪分享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等,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农村旅游经济共同体。

3.以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龙头,实施旅一农一工一贸的联动发展方式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乡村,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旅游乘数效应与拉动功能,并且以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然后推动其它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协调,创建旅一农-工-贸的联动发展形式。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应该围绕着乡村旅游产业开展多项经济建设。首先要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旅游人员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建立旅游设施和商业设施以及娱乐设施等。其次是发展第一产业,建立农副产品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是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开发多种旅游食品和纪念品等,针对乡村土特产完成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最后是充分发挥出旅游牵线搭桥的作用,使旅游市场充分带动信息和资金以及技术等,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时通常为经济资源的逐渐积累与增加的过程,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旅游资源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根基。另外,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立基础设施可以为乡村的旅游产业提供一定便利,有效加强农村居民的市场意识,创建农村品牌效益,从而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64-65

[2]刘晓霞,周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2(10):64-66

[3]王忠良论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D]长沙:湖南大学,2013(6):32-34

作者:孟祥玲

上一篇:服装企业行业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智能电网电子电力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