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

2022-04-18

内容提要:文章在分析甘肃省畜牧业现状、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如何结合甘肃实际加快发展生态草食畜产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兴牧,进而将甘肃建成生态化畜牧大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 篇1:

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也跟上了时代发展的脚步。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代表发展的过程中就没有问题存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也正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平衡这一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畜牧业 生态畜牧业 生态平衡

0 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源匮乏也逐渐的显现出来,人们在一边开发利用大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节约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快速发展的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为什么说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呢?

1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污染问题

污染问题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二是对水资源的污染;三是对土壤的污染。

1.1.1 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 畜牧业对环境的主要污染包括,粪便、污水、噪音、粉尘、病原微生物等。这些污染情况在我国非常常见,对环境影响比较大。

在大气污染方面,畜牧业产生的气味、粉尘、微生物等到大气中会得到自净,但是如果过量释放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危害人类和动物,影响周围的人和动物,破坏卫生环境,甚至引发疾病。

1.1.2 水资源污染 畜禽粪污产生的有机污染物会随着雨水进入到自然水体中,同样,少量的污染水体可以自净,但是大量的污染就会影响水质。污染严重时,病菌可以直接通过水体,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因此不容小视。

1.1.3 对土壤的污染 同样粪污进入土壤后,有一部分会被土壤微生物净化分解,如果粪污过量同样有一部分无法分解,也就是所说的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这种情况发生时同样会破坏土壤成分,对土壤造成了污染。

1.2 畜禽疫病与食品安全

1.2.1 畜禽疫病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畜禽疫病的发生。

据统计畜禽的疫病有上百种,并且疫病种类正在逐年上升。疫病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因畜禽疾病所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畜禽疫病容易传染,并且人畜共患的疾病也有好几十种,因此畜禽疾病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1.2.2 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

除了疫病外,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化学物质、药物、重金属、生物激素在畜禽体内的残留问题,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国家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食品问题的重中之重,在食品安全检查上加大力度。

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1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我国畜牧业现在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所谓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要努力的寻求解决我国畜牧业现存的问题,不断创新来配合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大力的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以有效的转化粮食和其他副食品,带动种植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促进经济发展。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畜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正是畜牧业发展水平的体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2 生态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也跟上了時代发展的脚步。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也正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现代社会的飞速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平衡这一问题,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生存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因此,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邢金锁.贫困山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点思考——兼论麟游县畜牧业的发展思路[J].畜牧兽医杂志,2009(01).

[2] 黄梓梁.生态畜牧业及其减灾防灾作用初探[J].湖南畜牧兽医,2001(04).

[3] 安立龙,效梅,王均良.论我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及实践[J].中国草食动物,2003(04).

[4] 赵黎明.环境问题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J].当代畜牧,2000(02).

[5] 常景周,孙淑梅,王占江,田海渠,刘五方.家畜生态与饲料利用[J].家畜生态,1999(03).

[6] 张继先.关于人工生态型畜牧场及其构成模式的探讨[J].家畜生态,1999(03).

[7] 林其伟.对我省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建畜牧兽医,1999(03).

[8] 张福权,余斌.我国集约化畜牧业该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9(02).

[9] 高惠林,方热军,汤少勋.生态畜牧业的理论与实践[J].家畜生态,1999(02).

[10] 王占彬.畜牧业产业化与家畜生态学[J].家畜生态,1999

(01).

[11] 刘焕奇,潘庆杰,闵令江,巩青军,马金明.浅析生态畜牧业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10).

作者简介:孙长源(1978-),男,汉族,就职于大安市新平安镇畜牧兽医站。

作者:孙长源 段海涛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 篇2:

甘肃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

内容提要:文章在分析甘肃省畜牧业现状、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势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如何结合甘肃实际加快发展生态草食畜产业,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兴牧,进而将甘肃建成生态化畜牧大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畜牧业;相对优势

1.甘肃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畜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从短期经济到买方市场、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1.1 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作为拥有全国五大草原牧区基地之一的甘肃省,其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甘肃省畜牧业产值总量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增长了71.4%,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截止2006年底,全省有45个县畜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30%,其中13个县在40%;在21个民族县(市)中、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挑起了振兴民族经济的大梁;在20个牧业和半牧业县中、畜牧业擎起县域经济的半边天,其中有7个县农牧民达到小康水平。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养殖水平有了新突破,全省畜禽总饲养量增长了40%,养殖小区达到1130个。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3.03%、32.41%、169.80%。在城乡居民整个“菜篮子”消费支出中,畜产品所占的份额达到三分之二。产业化发展开始提速,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以草食畜为主的畜牧产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1.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滥垦乱采,加上草场承包后,因长期超载放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严重。例如甘南州草原的亩均产草量由1980年的374公斤降至2006年的250公斤。草原生产力的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牧区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 畜群结构不合理。牧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部分牧区存在“牧民富不富,就看牧畜数”的陈旧意识,造成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成年牲畜、老残畜比例过大。

1.2.3 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牧区大牲畜尚无固定棚圈,甚至有些生产母畜也没有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死亡率较高。

1.2.4 服务体系不完善。甘肃省畜牧业以草畜为主,但目前全省草原水利基础设施几乎空白,良种繁育场少,品种改良手段落后,加上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经费缺乏、手段落后,很大程度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5 龙头企业少,畜产品加工缓慢。由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是省级以下牧业龙头企业受技术、管理、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模普遍小、效益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差。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要求畜牧业遵循持续利用的原则

畜牧业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甘肃省畜牧业资源却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威胁。首先,可利用土地贫瘠且日趋减少,全省耕地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垦殖率低,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就占耕地总面积的14.15%。其次,草地退化严重,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全省天然草地约有9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达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在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全省天然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达71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另外,在甘肃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中,有许多模式仍然是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提高食物生产能力的,不少地方因资源耗竭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求畜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长期重开发轻环境保护,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城乡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迫使战略选择上,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以扼制畜牧业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2.3 人口压力不断增加,要求选择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节粮型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甘肃省的农牧业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畜牧业之路

由于甘肃省粮食生产成本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粮食和棉花成本高、价格高、运输距离长,与其他产粮、产棉省区相比,缺乏竞争力,利润率低下;另一方面,甘肃省在畜牧业(牛奶和羊毛除外)特别是牛羊肉生产及其皮毛的深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全国细毛羊战略重点基地之一,全省细毛羊存栏数,仅次于新疆、内蒙居全国第三位。因此,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及机遇

3.1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3.1.1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越气候条件。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属农牧交错地带。很多地区因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绿色畜牧业和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巨大。

3.1.2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饲草饲料资源。一方面,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共有牧草地1429.94万公顷,居全国第5位。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41亿亩、农作物秸秆1200万吨(利用率仅为25%左右)。仅此两项,理论载畜量850万个羊单位(秸秆利用率每提高1%,就可多饲养16万个羊单位)。2003年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4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人工种草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1.8%。人工草地生产的优质青干草可饲养2994万个羊单位,基本实现了种草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甘肃省农区,农民有饲喂草食家畜的传统。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还有大量的天然优质饲料,如玉米秸秆、优质苜蓿、饲用甜菜等,其储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东部地区,这也为甘肃省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况且农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如果将农作物秸秆和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食牲畜将能增加1倍,所以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3.1.3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品种资源。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草家畜种质资源,如陇东的早胜牛、关山红牛及遗传性状丰富的高原黑、白牦牛等。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1.4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成本优势。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牛肉和羊肉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低84%和57%,而甘肃省的牛肉、羊肉价格又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从国内牛羊肉分布状况看,南方牛羊肉主要从北方调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对我省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甘肃省把草畜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推动,它蕴藏的潜力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3.1.5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截止2005年底,全省拥有畜牧兽医科研教学单位11所,从事畜牧业科研、教学、推广的技术人员1.03万人,另有乡村防疫员1.4万人,形成了省、地、县、乡四级兽医防治、动物检疫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能有效地连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1.6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甘肃省作为“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与东部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内陆多为沙漠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长期不能自给,各国每年需进口活羊1500万-2500万只。2001年甘肃省向中东地区出口分割牛肉1000多吨,为甘肃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中东各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甘肃省有150多万穆斯林,在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各方面都与阿拉伯各国相一致。尤其是素以“东方麦加”著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有70多万穆斯林,2757座清真寺,中东、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临夏人侨居,可以设想依托“亚欧大陆桥”和空运的便利条件将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省向中东、西亚地区出口畜产品的基地是很有市场潜力的[4]。

3.2 畜牧业的发展机遇

3.2.1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增强了畜牧业在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西部农牧业的发展,集中科研力量对草畜品种进行改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体系。国家动用专项资金治理西北地区草场“三化”问题,各地在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行“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些为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2.2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更加重视,使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更加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政治保障。《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指出,甘肃省将要实施优质高效草业和畜牧业科技工程,力争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这将必然会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4.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

4.1 结合甘肃实际,实行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肃是个缺粮的省份,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农业致富是不实际的,同时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它在畜牧业尤其是食草畜产业的发展上有很大前景。因此,甘肃省要把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推行三元种植结构,实行农牧、果牧和渔牧相结合,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为畜牧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绿色环保之路。将控制草原“三化”为主,与治理草地“三化”相结合,坚持退耕还草,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消除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的环境污染。

4.2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走优质高效之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选择适合市场的新品种、新技术,控制动物疫病和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畜产品安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畜产品的多次增值,是甘肃省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要结合甘肃实际,优先加快发展生态型草食畜产业。草食畜产业占甘肃省畜牧业的40%,且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甘肃省的强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3 大力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同时需要建设社会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来解决农民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以畜牧生产性服务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也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有政府、工厂、个体户等中介,也有提供资金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它们是社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了一个平台,让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能投身进来,使其扮演适当角色,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甘肃的省情决定了本地区目前只能走农户家庭经营的模式。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多是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是以量取胜的大型规模化畜牧业。甘肃省的省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在规模上没有竞争力。因此,甘肃省必须走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的模式,精耕细养,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生产有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9]。另外,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甘肃省只有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畜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畜产品的总体效益。

4.4 实行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走科技兴牧之路

现代生物技术的成就已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它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农牧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在畜牧产业化上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推动畜牧生产向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而且将会使畜牧业生产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生态化的步伐。当前,许多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已从传统农业向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未来农业转变,全球畜牧生物技术正在向产业化方面迅猛发展。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估计,今后7年内,美国农牧业因普遍采用生物技术而增加的总产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因此,甘肃省在将应用技术推广和畜牧管理人才培养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的同时,必须将着眼点放在畜牧生物工程方面,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畜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甘肃省要立足于省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科技为信托,争创名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84-385。

[2]丁立,胡宝钧.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教程[G].甘肃省人事厅组编,2001(149):143

[3]丁法稳,尚杰.耕作制度改革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2(2):41

[4]李占魁.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同阿拉伯国家经济往来的几点设想[J].甘肃统战理论研究,1991(1):62-70[5]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产品质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24-331

[6]牛耕.何日冲破绿色壁垒[N].甘肃经济日报,2002(4):4

[作者简介]李占魁(1965-)男,甘肃,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兰州大学04级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20(责任编辑:罗哲)

作者:李占魁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 篇3:

盐城市生态畜牧业发展分析

摘 要 发展生态畜牧业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解决传统畜牧业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够通过提供生态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盐城;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

1 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生态畜牧业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并采用畜牧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使畜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有机体系,使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有效结合,最终建立成为拥有合理的生态性、循环功能良好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1]。生产体系中主要包含生态型畜禽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畜禽废弃物(粪、尿、加工畜产品所产生的污水等)的无害化处理业等3个小型体系。生态畜牧业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起到重要作用,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强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使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得到良好延续[2]。

2 盐城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5年以来,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部署要求,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稳粮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盐城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向好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个亮点,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好成效。2015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506亿元,可比增长3.1%,增加值216亿元,可比增长3.4%,增速位于全省第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085元,同比增长10.3%。增幅全省排名第一。夏粮总产与上年持平[3]。

3 市生態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畜禽粪便循环利用仍未全面实施

随着盐城市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畜禽养殖业突飞猛进,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畜禽养殖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畜禽在养殖中排放的粪便里含有大量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污染物质,对大气、水源、土壤和生物构成危害。粪便污染排放总量已经超过了居民日常生活和种植业及餐饮行业污染排放量的总和。一些畜禽粪便由于未能及时有效地回收处理,其造成的污染已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4]。

由于生态畜牧业发展在盐城市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治理污染的资金、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采取相应的技术模式对治理污染微乎甚微,畜禽粪便未能规划布局实现循环利用,使畜禽粪便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2 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盐城市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有限,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许多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大部分合作社始终没有建立起固定的收入来源和分配制度,活动经费主要依赖于龙头企业资助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服务水平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合作社部分带头人缺乏市场经验和经济发展意识,思想定位不明确,对服务的认识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5]。合作社中缺少既懂管理会技术又能开发市场的多功能型人才。加之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合作社与成员之间不能紧密相互连接,农民利益没有真正的得到保障。此外,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

3.3 监管和监测工作未能有效落实

畜产品安全监管和质检人力投入不足,造成安全监管和质检工作无显著成效。特别是对散养户监管率更低,由于散养户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其往往缺乏养殖档案记录。质检部门一些基层监管人员不严格执行检疫手续,做事不认真。个别监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不能达到监管的实际效果。基层监管部门没有对养殖场的监管、质检工作引起重视,不能主动督促养殖业主积极建立畜禽养殖档案,觉得只是走走形式,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造成建立畜禽养殖档案工作出现漏洞,如有事故发生无法追根到底。

3.4 生态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缓慢

目前,盐城市生态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较低,品种单一,品牌价值不高。深加工产品种类及产量较少,因此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产业效益欠优。同时,由于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环节过于单一,生产、加工等环节得不到安全保障,产业链条没有形成有效关联,不同的产业没有实现有效的相互合作。

4 盐城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对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

各级部门应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各地的畜禽养殖污染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治理建议,如设立禁养区、限养区,不得在未批准地点新建畜禽养殖场(小区)等。根据城市发展、土地吸纳能力和种植业规模等,适当控制饲养总量,对新建的养殖企业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已有养殖场(区、户)进行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和设备。

4.2 加快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愿加入,自由退出。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保护农民的个人利益,因此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与帮助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政府部门对新成立的农民合作社,在登记注册、审批等环节应严格把关,并在各方面给予指导与帮助。

4.3 实现畜产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的网络宣传,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普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召开先进经验交流会议,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宣传畜产品安全知识,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应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争取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和群众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监管。增强养殖户和经营者对畜产品安全监管的认识,使他们做到知法、守法,严格行业自律,主动接受监督管理。

4.4 确保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制定出台畜产品深加工奖励政策。扶持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和鼓励前景好、市场占有率高、达到国家规定条件的畜产品龙头企业快速上市。实施税收优惠,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知名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盐城市,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带动盐城市生态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东.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青岛:青岛大学,2012.

[2]王璟.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9):6.

[3]张冰冰.发展畜牧业是摆脱雨养农业的有效途径[N].盐城日报,2014-09-16.

[4]刘加文.向新西兰草地畜牧业学什么[J].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8).

[5]盐城市统计局.上半年盐城市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向好发展态势[EB/OL].(2015-08-10)[2015-11-02]http://tjj.yancheng.gov.cn/xxfx/tjfx/201508/t20150810_478738.html.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陈永华

上一篇:水生动物生理学论文下一篇:护理问题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