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初中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这一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课程备注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程的开展,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1:

中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文学课例文模仿法作用探析

摘   要: 在中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探讨高校文学课堂例文模仿法的作用,是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性质决定的,大学的文学教育越成功,学生的文学素养越高,越能胜任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必要以中学语文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要求作为高校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标准之一。本文讨论了例文模仿法在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范文、范式、范型和范例“四范”分析要素,加强学生对这四个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将之有效运用于写作各个环节,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新课改   例文模仿法   文学课堂

之所以在中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探讨高校文学课堂例文模仿法的作用,是因为中学语文教学与大学文学教学关系密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职去向是教师。师范院校就不必说了,很多综合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基本是向师范专业靠拢的。作为培养未来语文教师的后备基地,高校文学课堂直接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是否有成效在大学文学课堂上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两者形成生生相息的关系。归根结底,后者对前者起制约作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的低效将会大大降低中学语文教师的质量,降低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的诸要素中,教师的写作能力是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要下水作文,给学生做示范,在中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探讨高校文学课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要,还很必要,下面就此展开深入分析。

一、中学语文新课改课程标准解读

为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新课程改革。这一轮新课改涉及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为了使这一轮新课改能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我国教育部专门颁布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家课程标准(2001),语文学科的新程标准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简称“01版”。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新课改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逐渐深入人心。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试验与探索发现,新课改总的方向是正确的,但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经过多方征询后,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了新一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以指导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发展,简称“11版”。

“11版”基本保留了“01版”的框架,但在概念上进行了更细节的补充。如在课程性质的描述方面,除了继续“01版”的“一个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两个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和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外,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更具体的规定和补充,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显然,这两处调整是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细化,就工具性而言,“11版”把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即写作能力放在首位,就人文性而言,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放在首位。这种细化属于正本清源、由表及里的教育回归,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和个人的安身之本,失去文化之根的维系,整个教育将会失重。让学生最终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因为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質的体现,学生较高写作能力的获得必须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结构、情感结构和思维结构,是一个彼此联络的网络,需要教师在长期语文教学中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形成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源同流。总之,语文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有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写作作为语言运用最重要的方式,在语文教改中的地位得以凸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实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检验语文学科的主要标准,可以说,评价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的写作水平。无论是在中学语文课堂,还是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课堂,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应当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性质,学生写作能力的获得为将来进行高质量的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教师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建构教学模型,提高教学质量。

二、例文模仿法:高校文学课堂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路径

在各种有关写作的论著和教材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原理、规律、策略、方法、体系等,对指导写作确实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总体观之,最有效的经验来自传统,那些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而积累下来的作文之道,简称为模仿例文法,即通过教学中的作品赏析,给学生以具体可行的写作模仿途径,在不断模仿中逐渐掌握写作技巧,最终走向自我创造。

(一)例文模仿法的内涵探源

模仿例文法实则是古人多读多写、以读促写的再现。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1](321)欧阳修认为好文章“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2](321)。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同化,不知是人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文之时,实有所得,则作文之时,自然有凭藉矣。”[3](321)

现代很多作家如鲁迅、郁达夫、茅盾等都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这一点。鲁迅曾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文章中不止一次强调他的小说写法主要受到100多篇外国小说的影响,说“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4](493),郁达夫认为“要练技巧,另外也无别法,多读多想多写之后,大约技巧总会有一点长进的”[5](322)。可见古今都重视例文在写作中的作用,这种以例文为基础的模仿—创造符合个体主观学习的直观性原则和迁移原理,使学生在对例文的自主学习和体悟中发现该文的独特表达样式,巩固原有的认知图式,并不断催生新的认知图式,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双重迁移。那么如何在文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模仿例文法呢?归纳起来就是开掘好四个“范”。

(二)例文模仿法在大学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例文模仿法之所以能在大学文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是因为两者的根基是一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的教学以具体作品的讲授为主,然后以点带面,串联起整个文学史的结构。由于本科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作品的传授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写作训练提倡的例文模仿法自然暗合,两者都致力于文本的研读,从中寻求可供借鉴的经验。将例文模仿法与文学课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避免教师过多地进行知识性的传习,而将课堂教学重点主动放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要很好地实践例文模仿法,需要在文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学作品的四个“范”,即范文、范式、范型和范例。

1.范文。这里的“范文”不是指一般性的阅读文章,而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适当的、包摄性广、最稳定和最清晰的引导性材料。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有意义学习的理论,认为为了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可采取“先行组织者”的学习策略,核心是给学生提供前述的引导性材料,让学生确立学习方向,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最主要的学习内容。这是典型的定点式学习,目标性非常强。写作可以在某一先行观念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只有在具体观念的指导下,写作练习才可以见成效。写作教学完全可以实施这种“先行组织者”的学习策略,作为“模仿—创造”写法体系中的“范文”,无疑具有上述先行组织者的性质。

范文的选择遵循精和广的原则。精指的是名篇佳作,课堂教学中師生研读的文章必须具有某方面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文学史上已有公论的作品为首选。精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选择地读某一类型的“范文性”的文本,在对这类文本的不断研习中,获得关于此类作品的写作经验,从而用于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广指的是文学体裁的覆盖面和系统性,涉及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学习每种体裁时,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风格的作品并置,进行关联式和比较式阅读,从中提炼文学的共性和个性。

2.范式。指范文的表达样式向写作的转化,前提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范文中存在可供学习者学习、效仿的表达形式,称之为表达范式。这种表达范式在成功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王国维称其为“秘秒”,歌德称之为“形式的秘密”,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手法,可称之为“最具有表现力的选择法则”,呈现为庞大的体系。如以小说为例,有情节、人物、环境、细节、叙述的种种方式、描写的种种手法等,就一切文字而言有章法、句法、修辞等。隐藏在文本中,需要学习者深入其中反复揣摩和教师的具体分析才会发现。阅读者一旦豁然开朗,则可能在头脑中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在写作时会下意识地直接仿效,这也是优秀作品的文学解读转化为写作的“奥秘”。大学文学课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尽力挖掘每篇例文的“形式的秘密”。如《岳阳楼记》中的转折结构,《过秦论》中的“翻转”手法,《阿Q正传》中的白描与反讽,《项链》中的埋扣子笔法,《荷花淀》中贴着人物走的对话艺术等。优秀读物的表达范式向写作的转换,并非意味着原样复制,首先要重视的是具体的模仿性。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解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途径。

3.范型。指优秀读物的内涵范型向写作的转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凝聚着人类文化史和民族文化史的各种现象,涉及思想的、道德的、哲学的、美学的、情感的、认知的,这就是“范型”。当然不同的读者面对相同的作品、相同的人物时产生的体验不会完全相同,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的人认为她性格尖酸刻薄小心眼爱作,有的人认为她风流有才孤标傲世,有的人认为她超凡脱俗命运不济。不管怎样不同的体验,林黛玉作为范型的意义,就在于她具有比较稳定的内涵与特质,即她的病弱、多疑、才华和目下无尘的心性,彼此之间连成一体,不可偏废,使得她区别于大观园中的其他女性。《红楼梦》的杰出艺术成就在于曹雪芹不仅贡献了林黛玉这样的范型,而且活动在书中的各种女性几乎都能成为某种“范型”。这样的范型不仅表现为人物,还表现为小说呈现出来的道德、美学、哲学等多重形态。由此可见,范型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具有某种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意义,有时是某种认同度很高的共识。文学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的文本研究就是努力寻找这种意义和共识,即范型。

种种相对的共识和意义成为范型向写作转化的前提条件。掌握了这些范型之后,在写作实践中,既可以采用这种范型,又可以对之进行创造,给人带来既熟悉又新鲜的感受。在阅读中,发现、“造就”的范型越多,不仅会极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容易向写作转化,形成读写的良性循环。同时,范型也是观察、认识、分析、思考客观世界的独特武器。因为范型涉及的是作品的思想、意蕴、情感、人物、情节、环境、氛围等,在文学课堂上,将对作品范型的分析与写作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之途。

4.范例。指阅读中知悉、掌握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数据、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以及大量的名言警句、成语熟语等。它们不一定是范型,但如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起到范例的作用。尤其当这些范例不被读者所熟悉时,它的新奇性更吸引读者。文学课的教学实则是引导学生选择积累这些范例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辨别、提取、分析这些典型性案例,让学生的印象鲜明,从而储存在记忆中,等到写作的时候记忆中的案例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包含对范例累积和记忆的自觉。教师在文学课堂教学中应以特定的作品为练习,示意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习惯。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并不限于例文模仿法,但例文模仿法适用于课堂,可以与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同步进行,事半功倍。本文的全部论述试在说明:大学文学课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还必须扣住这四个“范”,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作为语文素质的最高体现,无论在大学还是中学语文课堂中,都是最终极的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重任,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国家颁布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不仅适用于中学的语文教学,还应成为大学文学课堂教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录[A].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汤云孙,辑.东坡志林[A].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唐彪.读书作文谱[A].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郁达夫.再来谈一次创造经验[A].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编号:HNKCSZ-2020-0532)和怀化学院教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类课程对接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020)的结题成果。

作者:雷霖

我国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2: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在初中阶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这一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课程备注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程的开展,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简明扼要的阐明自己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的方向和思路,强调学习是一种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前提。综合性学习可以把乏味的课堂活跃起来,集中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对策研究;新课改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学习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知识系统的建立都是在初中阶段形成的。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初中语文课程除了基础知识,其设计内容范围广,资源丰富。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渡过了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的年龄阶段,但是还保留着爱玩的天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们爱上看似枯燥无味的语文课程,并且在综合性学习中还可以开拓学生思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在中学语文中的教学作用,促进学生更大程度上汲取知识。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实践机会。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还是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教师仅局限于读、写、背等机械式传统教学法,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或者直接接触材料的机会。可以说,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在我国中学阶段开展的并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想兴趣,教师可以多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现阶段教学中还没有完全展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和学生不足够重视综合性学习模式。语文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在学生看来,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写、背诵,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把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分开,导致语文学习丧失积极性。学生认为对语文课开设综合性学习是在浪费时间,教师只一味地追求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导致教师和学生不足够重视综合性学习模式。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创新性学习模式,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教师和学生在适应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许多教师担心介入新的教学方法会耽误教学进度,从而影响教学成绩,所以,多数语文教师根本不会去尝试综合性教学,导致,综合性学习模式根本没有问世的机会。

再谈学生,由于教师的消极态度,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久而久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逐渐被遗忘。

2.教师不能及时补充有关的综合性知识。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但是大多数地区的教师仍然只注重自己学科的学习,不能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教师作为学科的引路人,其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即使我们一直在走新课改的到来,但是多数语文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上,教师缺乏对综合性内容的学习,自然综合性教学模式的推广举步维艰。

三、应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的策略

1.培养学生开拓研究新事物的精神。想要改变教学模式,首先要培养学生开拓研究新事物的精神。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在学生看来,语文学习无非就是读写、背诵,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把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分开,导致语文学习丧失积极性。目前,学生认为对语文课开设综合性学习是在浪费时间,教师要想改变这种观念,首先要培养学生开拓研究新事物的精神。语文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发现自然之美、语言之美、生活之美。

2.让学生走入生活,走出课本,在生活中增加阅历。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要同学生一起走入生活,走出课本,在生活中增加阅历。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分组合作方法,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共同完成综合性学习内容。以《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本课主要讲述了自然界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譬如,物候的含义、物候学的含义、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与物候现象有关的因素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亲自感受一下与物候有关的现象,带领学生走进麦田,让勤劳的农民为学生讲解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与物候的关系。我认为,就这门课而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会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高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新课改不断的实施,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近几年来,许多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新老教师普遍认为,对于语文课而言,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特别的学习方式,它具有重实践、重培养的特色,合理的寓教于乐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跳跃,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保护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应学的知识,还可以开发智力、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所见、所听都是传统课堂看不到也听不到的。所以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地参与其中,既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收获语文知识,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乐趣。所以说,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国民 冯伟光 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J].语文建设.2002年(04).

[2]龙梅.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难与实施策略——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为研究个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

[3]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

[4]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材设计特征及问题——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11).

[5]陶健敏.“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03).

作者:邵文学

我国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3:

新课改下中学生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摘要]国际大门打开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西方传入我国,合作学习成为了当前备受教育业界关注的教学策略。本篇文章从合作学习的含义谈起,对新课改后中学语文的合作学习方法作详细探讨,并给出相应的中学语文合作学习设计案例,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生;语文合作学习

随着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的教学策略层出不穷,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合以往中学生语文教学经验,人们总结探讨出所有的语文学习都要以人际交往为中心,并认识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交流交际。为此,伴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界的广泛传播,合作学习开始成为广受好评的教学策略,并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就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详细论述。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即一种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组内成员展开合作、交流、互动、学习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活动。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时,学习标准以小组目标达成标准为主,评价与奖励依据为小组总成绩,利用这一方式来促进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使其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其他成员一起进步,达到提升组内成员整体学习水平的目的。

一般小组讨论形式为,教学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组内成员就某一知识点展开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板书出来,对讨论结果作讲解,获得最佳结果,最后让学生抄写。这样的教学形式并不是合作学习,它与合作学习相差甚远。本文中所要探讨的合作学习是指具备以下几种特征的教学模式:(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要存不同意见,要积极讨论;小组外和小组间要平等、公正。这样的特点能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公平竞争创造有利条件;(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合作学习中,学习内容有分有合,分的是任务,合的是结果。这样有利于资源共享,让学生体验到存在感,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知识学习中;(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计算总分。合作学习时,既注重学生的个人成绩,又注重小组任务的完成效果,可有效解决传统小组学习中存在的个别学生出头、包办现象,能让小组内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得到锻炼的机会;(4)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传统小组学习中,常常采用常模参照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比较,导致班内优等生总是拿高分,差等生却总因成绩差而抬不起头。而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打破这种模式,将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分组测验,并规定名次相同者均可为合作小组赢得相同的积分,做到不区别对待;(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合作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能充分保证学生学习分工的合理与明确,保证学生个人努力的充分利用和发挥。

二、中学语文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极为重大。一方面,利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可训练中学生的社交能力,使其在小组讨论、互动中学会互相帮助,增强其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合作学习能转变和改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跟随时代进步脚步,充分体现出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最重要的是,合作学习方式具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学习水平有效性的作用,能切实促进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本文现以中学语文合作学习中的“合作阅读”为探讨对象,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合作阅读的教学方式,详细如下。

1、合作阅读的解释

合作阅读,顾名思义,其实际就是指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将自身生活经验融入到阅读材料中,并利用自身经验来开展对话,通过学生与学生相互对话的形式,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并反思,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当前,国内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已逐渐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由单一的教师策略教学模式转变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指导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所具备的最大特点是,教学重点由传统的注重个体转变为了注重群体。

2、合作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

方案展示:(1)首先,出示问题。拿到阅读教材或阅读材料之后,师生要共同合作,共同创设一个应景且实际的合作学习情境;(2)其次,独立阅读。学生对自行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后面提出的问题,并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阅读教学前期学生所进行的自我阅读都要提笔,利用笔做好记录,并形成文字资料,便于教师后期评讲;(3)再次,合作交流。各个合作小组内部成员要做好相互监督、检查,并进行观点交流,吸收不同知识,完善阅读观点。小组成员在开展阅读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巡视检查,帮助学生弄懂阅读难题;(4)第四,抽样展示。小组讨论完成后,要在班上作随机抽样检查,考核各小组的讨论结果;(5)第五,评价激励。合作阅读学习模式中,小组讨论完成并考核讨论结果之后,学生可自从发言,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看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观点作出评价,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6)最后,迁移阅读。合作阅读学习目标完成之后,教师可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适当的课后延伸阅读,仍然采用合作阅读方式对相关文章进行阅读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合作阅读能力。

案例讲解:比如教师在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实际教学时可采用“座谈”方式开展阅读,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围绕中心段展开讨论和质疑。比如孔乙己的内心活动;如果孔乙己没有死,他接下来的生活会是怎样?最好是在基础性知识讲解完以后让学生编一段续写,让学生在讨论中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创造思维。

又如《将相和》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时先出示问题,提出“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获得了胜利?有人认为是赵王,有人认为是秦王,你的观点呢?”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结合课文内容整理出自己的观点;随后成立小组展开辩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到辩论结束后,教师再根据各小组的辩论情况给予公正的评判。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也有利于辨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它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实现了现代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革新,也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在本篇文章中,主要论述了合作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以中学语文阅读为例,对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方法作了详细分析,指出合作阅读方式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希望这一结论能为同行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尕松求加.试析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李志远.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1年06期

[3]林琳.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合作式学习模式的研究[J].林区教学,2009年11期

作者:韩普蓉

上一篇:小区建筑园林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建设通信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