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2024-05-14

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精选10篇)

篇1: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

分析与研究

武定县教研室

李俊

【内容提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制约着有效教学,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认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当前教研室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紧迫的工作。本文就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分析,给出几点建议。【关键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分析

建议

一、问题提出

武定县是一个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多、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县份。基础教育也较落后,是楚雄州最后实现“两基”目标的唯一家。

当前,新课改正在逐步推进,这次新课改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那么教学有效性如何?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些都与教师能力相关。而教师能力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等要素构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制约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我们县一级教研部门、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能力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专门研究尚属缺失。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了解,分析与研究,提出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建议。

鉴于此,我对武定县中学,特别是乡(镇)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分析和研究。

调查了解采用师生问卷、与教师个别交谈、召开小型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大量查阅教师备课笔记、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获得第一手资料后,进行细致梳理,分析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对教学设计本质认识不足

绝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本质的认识比较模糊。备课,应当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然而,传统的备课(写教案)教的思考较多,学的研究较少;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探究较多,将其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研究较少;课前的思考较多,课后的反思较少。而今,新课改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的创设留下充分的余地,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实践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编撰者。因此,这种只是方便教师讲课的“备忘录”式的教案,必然要被新课改理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所替代。

教学设计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 生全面、全程发展的教学策略,力求“呈现教材的教育形态,挖掘教材的科学价值,揭示教材的科学内蕴”,它既是教师课前的构思,又有课中的创造,更有课后的反思。

教师不清楚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事实上,从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来看,两者存在较大差异。教案只是文本形式的方案,而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和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教学反思),以及对方案进行不断修正、完善、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

(二)对教学设计主体认识不足

大部分教师不认为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之一,这表明教师对教学设计主体的认识存在缺陷。事实上,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这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实施是在师生之间互动和合作中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教师则如此广泛地熟悉他的学科,以至于在讲课过程中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学生”。对教学设计主体认识不同,就会影响教学设计的整体,从而制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三)教学设计协作意识薄弱

大多数教师还只愿意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不愿意或不会与同伴交流合作,这表明教师教学设计协作意识薄弱。事实上,教师之间的协作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质量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改,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一线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集体教研,集体协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自觉溶于集体,广泛交流、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共同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存在缺失

很多教师对教学设计不加反思,课上完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加理会。这表明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反思存在缺失。事实上,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教案是静态的而教学设计是动态的,不仅是教学前和教学中需要设计,在教学后还需要进行反思和再设计,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证。

(五)对教学目标设计关注不足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绝大部分教师只是依据教师用书或教材等的课时具体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事实上,课程目标是围绕教育目的所制订的学科教育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规范了学科教学的理念、总体目标和内容目标,提出了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教学建议。

(六)数学教育观层面还需转变

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时,立足基础知识,注重思维训练,这无疑是对的。但体现人文主义、注重学生体验不够,表明教师数学教育观层面还需转变。事实 上,当前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使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向人文主义动态迁移。

(七)教学方法选择还需优化

我们看到,在竞赛课、公开课、观摩课中,绝大部分教师能用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而平时经常使用的教师就不多了,表明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发生了“碰撞”。事实上,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的显著特色,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倾向,灵活选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互交叉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

(八)教学评价设计的单一化

我们的老师比较了解并经常使用终结性评价,了解并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师不多,只有极少数老师了解并能运用多元化评价,这表明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事实上,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九)对教学媒体设计认识缺失

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只占少数,而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公开课时用。表明部分教师对教学媒体设计的认识缺失。事实上,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客观上限制了数学教师对教学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同时,教师主观上对教学媒体使用有效性认识存在缺失,而且,教师课件制作技术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几点教学建议

(一)、树立对话意识

1、与《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一定要加强与《课程标准》之间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深入地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譬如:《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深刻理解这段话,深思熟虑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措施,对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与依据,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教育目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教师首先应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驾驭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其次,教师不能神化、固化教材,而应在教材、课标的指导下,通过拓展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等,赋予它新的生命,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使用——利用教材教。新课标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设 了较大的空间,在这样的教材面前,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只会死守教材,经验丰富的教师却往往会通过重组教材,以达到教材使用的第三重境界——超越教材。

3、与同伴对话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于教师。在一个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值得我们学习。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因此,建议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与同伴加强对话,讨论一些疑难问题;其次,要与名师加强对话名,因为名师在教学中有许多独到之处,譬如,新课的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都能给我们启示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是一种创造”,“学习优秀的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精髓、思想”。学习别人要靠自己的思考,靠自己的修养。

4、与学生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教学设计时应当思考: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3)学生对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这些学生大约有多少人?掌握的程度如何?(4)学习目标中,哪些知识学生能够学会(包括自己能学会、与同伴交流能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二)树立质量效率意识

1、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它首先要体现的是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相对统一;其次要思考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包括教学目标是否可行、是否有层次、是否可以评价;再次还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既有知识目标也有情感目标,既有行为目标也有过程目标。因此,教学设计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例的设计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基本理念?(2)课例的教学内容目标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

(3)课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课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层次性?是否具有可行性?(5)课例设计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主要目标是否突出?

2、关注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并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是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与步骤,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作为微观的课例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教学目标和谐?是否与教学内容匹配?(2)是否关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与“讲授法”的有机结合?(3)是否关注了课堂“生成性”设计?

值得强调的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功能与特点不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的优化组合。

3、关注学生有效数学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研究,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主义的中心”,这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时,应当从教师、学生和交流过程的层面思考:(1)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和交流材料;(2)设计和选择合理的交流形式;(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思考;

(4)适时的追问、补问,适当的回应与评价。

篇2: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英语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

困惑一:新教材知识之间缺少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

Learning English是中加合编,河北教育出版社与DC

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初中英语教材,它吸收了国际上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但过于强调交际和会话,把重点放在交际即听和说上,轻了语法,从而使知识之间缺少系统性。作为起始版教材,学生对知识第一感知,是最犹新的。如果某些情况下不强调大的语法和语音错误,恐怕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就难以改正过来。甚至弄不好就会使之以后永远失去学习英语兴趣。尤其对连自已县区从未出过的山区孩子(甚至大多数学生连坐火车是啥感觉都不知道),严重缺乏学英语环

境,只靠课本,光靠听和说,这就好比纸上谈兵,这如何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学得牢固呢?因此,我

们认为,这套教材某些章节只适合大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而不适应于小城镇与广大农村。

困惑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的难度

Leaning English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已精心编排方能授课,而且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至于偏远的贫困地区,电脑与网络资源更是空中楼阁,无法利用。学生只能靠现有的资料以及教师的讲去理解,教师上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知识不象以往那样成体系,许多教师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个班学生都在六、七十人,每周课时都近二十节,除了上课,要备课,批发作业,并且还要应付上面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听课、集体讨论、评课等等,这些都使教师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就抽晚上加班加点,周末将工作带回家做,大大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困惑三:新教材的词汇量过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Learning English每一阶段的词汇量超过了一千,有的

一课生词达30多个,而目前人教版教材在初中毕业时,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个。仅仅记忆单词方面,就已成为初一学生学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本色有畏惧情绪。记忆单词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再加上现在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给学生加班加点,还有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也不可能只记单词。这样教师也不得不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到最后使学生彻底放弃学英语,这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更影响了授课质量。

困惑四: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不敢放开手脚,始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内涵进行了极大的补充,评价并不是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几乎所有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学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把这也作为教师评优树模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更有甚者,有些上级部门以学生最后一次期末成绩,对老师进行末位淘汰。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按照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课堂要组织英语游戏、唱英语歌曲等生动活泼的课堂,就更不用说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了。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极为严格,根本不允许教师擅自搞课外活动,而只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因此,不少教师感叹:课改到底改在何处?除了给教师加大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不太合实际,但也道出不少教师的心声。

困惑五: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的热情

现在大家都知道globalization(全球化),任何东西都要与国际接轨。外语教学更是这样,过去我国实行的科举、应试教育,方法是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灵智慧的方法,就必须实行课程改革,而且势在必行。那么要课改,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败。因此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部门应该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去学习,去适应。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许多领导都不愿在教育改革中出风头,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失败谁负这个责任。他们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只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这样,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谁还敢放开手脚去干,这确实束缚了教师新课改的热情。

以上这些观点,只不过是我们在课改中一些感想和忧虑,也许某些观点有点偏激,但确实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我们认为,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我们的国情和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不一样,我们有我们中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实际。国情和学情的不同直接影响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不同,教法、学法和学习策略也不一样。就像北京师范大学易代钊教授所说:“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探索之问,不能忽视研究,应用西方语言理论专家和教学法专家的研究成果,要‘洋为中用’,但是不能‘食洋不化”,。

篇3: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1. 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建议是“随文讲解”,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 农村中学的教师们在认识上往往产生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 知识目标缺失、含糊, 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情感目标模糊, 不能落实到位。

2. 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教师们虽然经过短期培训, 而长期形成的教学理念, 不是可以说变就变, 这种固有的教学理念依然束缚教师们的思想, 在短时间内他们难以适应新课改;而一部分具有超前意识的教师, 在很多时候也仅仅盲目跟进, 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 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 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变成知识常识的拼盘课, 五花八门大杂烩。这同样偏离了新课改的宗旨。

3.教学过程表演化

大多数农村教师误解或曲解了“课堂教学活跃”的含义, 错误地把课堂气氛的活跃等同于教学活动的活跃。因而, 教师课堂教学出现了表演化、娱乐化等不良现象。参与者情绪高涨, 表面上轰轰烈烈, 实际上却是虚晃一枪, 哗众取宠, 无效用功。如:将学生分成小组, 抽到或领到讨论题, 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后, 再总结发言, 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实是花架子。这样的课堂看似很“活”, 所谓的互动, 其实却走入了表演化的误区。

4.教学手段形式化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以极大地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范围, 这是好事。可是滥用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赶时髦、图形式的教学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教学, 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课文中有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象的文字描述, 被教师变成幻灯片打出图画, 活生生的美的事物被凝固、僵化了, 许多本可以由一个个大脑想象出来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被教师大脑加工成一幅画, 禁锢了学生的再造能力。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 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最大的成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尝试:

1.在教学目标上, 人文工具并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 弄得支离破碎, 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由此我们在教学中突出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又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 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时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些做法很值得反思, 一些农村中学教师错误地认为,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旨在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 在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 而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几乎没有提及,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课改教基础知识就是落后、过时。平时课堂教学热热闹闹, 教学形式变化多样, 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 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 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鉴赏, 缺少了必要的积累, 学生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试想, 一个学生连一些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 不会写, 作文病句连篇, 又如何生发出深透的感悟?

由此看来, 我们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 应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 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2.在教学内容上, 重难点并举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以学定教, 因需施教, 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 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 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 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对文本的诵读与理解, 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情境的情况下, 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 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 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 终结是:甲正确, 乙也不错, 丙真棒, 丁也很好。整堂课学生跑野马, 想说啥就说啥, 弄不明白本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 达到什么目标。

诚然,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 然而语文教学这样长期的“多样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的“不假思索地说”“毫无根据地说”……会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 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表面上获得了自由, 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课堂高效, 学生的“自主”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3. 在教学设计上, 体现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 更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 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 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

第二, 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抄写、背诵、默写等。

第三, 语言文字训练可以课本为蓝本, 因为课本是最好的例子, 在依样画瓢基础之上, 加以体验创新。

4. 在教学方法上, 突出启发诱导

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农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 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 认识也不很深刻,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 一堂课下来,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小组讨论, 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 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 没有给学生思考空间就草草收场, 表面上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实质上是流于形式, 收效不大。究其原因, 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 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辩证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 感悟, 玩味, 思考, 涵咏。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 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学生自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营造合作学习气氛, 重视学习评价, 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交流中加强引导, 在引导中加强交流, 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5.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突出主体意识

倡导探究性学习, 但不能无度开放。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升华认识, 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 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 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 不注重整合和优化, 开放无度, 天马行空。阅读是富有个性的行为, 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 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 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 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篇4: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一、培训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教师培训是面向中学各学科在职教师的成人教育,受教育对象呈现较复杂的多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在年龄上有老、中、青等年龄层次;在学历上有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学历层次;在职称上有特级、高级、一级、二级等层次。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技能、记忆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同时,由于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工学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广开学路,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办班类型,才能切实搞好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目前,我国及我省中学教师培训的方式主要有以远程网络教学为主的业余进修、半脱产及全脱产学习三种。

远程网络业余培训是在一定的期限内,通过网上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规定的自修课程。在发达国家中,较普遍地采用该培训方式,我国绝大部分省市也采用了这种方式。该培训方式的突出优点表现在灵活、自主、不影响教学等方面。但其也有明显的不足,如学员分散、不宜管理、易流于形式等。

半脱产培训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即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集中面授辅导,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培训期限多为1~2年。半脱产培训的学习时间较为分散,学员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较灵活,对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不太大,但这种方式学习期限长,时间相对分散,效果并不理想。

全脱产培训一般是对教师进行短期的集中学习,时间多为1~2个月,这种培训方式学习时间集中,且暂时不受家庭事务干扰,考核制度和教学手段也相对规范,故培训效果比较突出。但全脱产培训方式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较大。此前,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分别对不同地区的近百名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有33.7%的中学教师赞成全脱产培训,15.4%的赞成半脱产,27.6%的赞成网络业余自学。由此可见,全脱产培训方式较受培训对象的欢迎。遗憾的是,我省中学校长对脱产培训方式赞成程度普遍不高,这显示出脱产培训方式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

如何化解工学矛盾,摸索出适合我省省情的培训方式呢?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及我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为减少工学矛盾,我们宜采用以网络业余教学为主,辅以寒暑期全脱产、周末半脱产学习的培训方式。暑期全脱产学习期限不宜超过两个月,短者也可为三四周。针对半脱产培训方式学习期限过长的劣势,在不降低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学习期限,一般以不超过两年为宜。针对网络业余自学易流于形式的弊端,应严格考核制度,加强学籍管理。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可以切实解决我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基本运作方式的设定和构筑。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对象,对教学模式的要求和设定也不同。教师培训作为成人的学历后教育,自然不能沿袭学历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新的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为着眼点,结合我省中学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目前可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1.岗位自学模式。岗位自学模式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在职自学,实现培训目标。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有着突出的优点。其一,在职学习不会造成工学矛盾。其二,教师可主动、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然而,由于岗位自学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分散自学来进行,易出现放任自流、学习效果差等弊端。因此,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设定明确的培训目标,使接受培训的教师学有所依,有所追求;第二,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第三,定期考核。

2.“讲授—讨论”模式。这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师讲授、学员学习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为具体运作方式的培训模式。讲授与讨论两者间的时间比例一般为6∶2或5∶2。这种模式是对学员进行集中的讲授,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是可充分发挥施教者各方面的优势,学员接受效果好;二是反馈及时。通过讲授和师生间的讨论交流等,教师可及时得到学员的学习信息反馈,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员的要求。

3.教研结合模式。前述岗位自学和“讲授—讨论”模式,主要是通过培训提高中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其胜任教学工作。教研结合模式则是通过培训,一方面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运作过程,一般表现为:选择科研方向—确定科研课题—寻求辅导教师—设计科研方案—实施课题研究—总结、实践科研成果。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员的学识、理论与修养要求较高,只适宜在骨干教师中进行。

4.微格教学模式。微格教学是侧重于培训学员教育教学技能的模式。它将课堂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单元,对每一种技能进行逐个示范学习和训练。其运作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事先的学习、观摩—确定培训技能的目标—编写微格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微型课堂、角色扮演、课堂录像)—研究、评价(重放录像、自我分析、讨论评价)—修改教案—教学实习。

微格教学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练习,培训效果比较理想。但其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如必须有摄像设备、教学实验室。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只适宜在小范围内开展。

5.远距离教学模式。远距离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它完全没有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使教师不离开工作岗位便可接受培训。对在职教师来讲,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比较灵活的教学模式。

远距离教学模式同其他教学模式一样,具有完整的教学运作程序,主要包括:确定培训目标—学员收听、收看或调用软件—自学教材—完成作业或实践—参加考核。笔者认为,远距离教学模式应是我省中学教师培训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既涉及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又涉及教育对象的实际要求。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首先必须明确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

根据教育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新课改的目标要求,中学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与实用性、科学性与先进性统一的原则。针对性与实用性是中学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强调针对性,就是要根据中学的实际教学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强调实用性,是要求教师培训必须能够切实提高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到的技能、知识能在本职工作中得到应用。但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并不意味着忽略科学性与先进性,科学性与先进性是教师培训能否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教师培训一方面要贴近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又要在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高于中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性,而且要注重其具体运作过程的可操作性,尽量通过教学实习和操作训练,切实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是规范性与应变性统一的原则。为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教学秩序,必须制定一定的规范要求。但是,针对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培训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允许对原有的教学课程进行应变性调整,从而使教师培训不脱离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依据上述指导原则,参考或借鉴其他省市教师培训的实践经验,我省中学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课程的总体设置应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大类。通过必修课,一方面加强进修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其掌握基础教学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奠定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基础。开设选修课主要侧重于帮助学员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实践课主要立足于学用结合,强化实际教学能力的训练和操作。

2.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应由四大模块构成,即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科研。“专业知识”以学科专业知识的补充、更新或拓宽为主,应严格区别于学历教育。“教育理论”的内容主要为中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等。“教育教学实践”着重中学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训练,所设内容除各学科必修的专业课教学实践外,还应针对中学教学实际,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教育科研”的内容主要为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教学科研的新趋势、新成果介绍等,以培养中学教师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

3.应确定若干门主干课程,分别作为相应层次进修教师的必修课。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课程设置,应在满足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与我省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按需设置课程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四、考核方式

当前,我省中学教师培训尚未形成一套有序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较为单调,一般情况下,脱产班采用的是考试制,半脱产班为考试与开卷考查相结合。随着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这种沿袭学历教育体制下的考核方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培训的实际要求,因而,探索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此前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赞成闭卷考试的比例仅为9.9%,33.7%的人希望开卷考试,52.5%的人希望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就考核方式,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考核应是闭卷考试、开卷考查和实践考核三位一体。对主干必修课和某些公共必修课,可保留闭卷考试的方式。公修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考核宜采用能显示理论分析能力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开卷考查方式。某些专业选修课(如观摩课、技能演示、实验设计等)的考核宜采用能显示教育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考核方式。

2.建立跟踪考核考查制度。对于接受业余培训的中学教师,要建立考核档案,一方面按计划对培训课程的内容进行考试和考查,成绩记录在案。另一方面,对其日常的教学工作实践进行跟踪考查。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接受培训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定期写出教育教学实践报告或上交一份教案;二是由接受培训教师任职的学校组成评课小组,进行听课、评议,并对其日常教学工作成绩作出评价;三是由施教院校根据进修教师的实践报告和所在学校的评价,作出综合考核,评出等级。

3.考核的计分标准,应取消百分制。无论是闭卷考试、开卷考查,还是实践考核,均应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定。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是一项开拓性的教育实践,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调查和研究,有许多做法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本文只是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些还不成熟的看法。随着我省中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对教师培训的理论探索也必将得到深化。

篇5: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赵菁蕾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压力表现在工作压力大、身心感到疲倦、对学生不再热情、工作有挫折感等方面。教师对培养的迫切需求与课程培训不到位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变化与课程资源缺乏的矛盾以及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落实难的矛盾是新课程给教师带来压力的原因。缓解压力的策略有:开展有效培训,让教师在参与中成长;开展教学研究,让教师在行动中解惑;开展系列活动,树立实施新课程的信心;优化校园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

篇6: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一、以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是:一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二是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三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四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五是新课改下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民主化和适应性。新课改下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新课改的理念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实际的操作事项,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内容,领会新课改的精神,认真的研究教材,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学习状况,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体现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这样才会有清晰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限制在课本的框架下,必须深刻理解课本所包括的知识点,将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更加体现出知识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区分出了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教材的变更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在透彻理解教学内容之后,与实际生活联系,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明确课本只是教学的参考,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根据时代教育的要求进行更新,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加工,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根据教学内容调整的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在保证高效的情况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教师不能过多的依据旧课程内容,也不能大讲大谈从网上查阅下载的资料,也不能拿着书本照本宣科。由此,不能完全的吃透教材,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科学。所以,教师在讲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读,认真备课写教案,才能把握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非重点。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过程就是改变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有助于教师转变从过去的依赖教材到灵活应用教材,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细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

新课改下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尽可能地细化这三个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新课改的有关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发展相一致,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样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能使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创造学习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能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巧设教法、学法,优化课堂结构

新课改背景下,优化数学课堂教法、学法,同时细化课堂教法、学法,力求科学高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现情境化、问题化、层次化。教师在教学中教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新的教学理念经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转变为教学实践。在实际的教法、学法设计中应该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②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③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合作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品质,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撰写反思札记,养成良好教后反思习惯

教学相长,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检讨。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撰写反思札记,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并要不断学习,掌握教后反思的步骤和程序,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对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刚.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特点[J].新课程,(4).

[2]杨剑.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2).

[3]胡小平,唐人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4).

篇7: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促进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得到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禁锢,用新的、科学的思想武装头脑,尊重学生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思考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微课具有简短精练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谈谈微课在农村偏远地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应用微课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很清楚,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呆板,除了不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外,还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够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尝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的《指数函数》时,教师可先播放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或细胞分裂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欣赏,然后引出本节课的知识,即指数函数的概念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二、应用微课建构知识。突出教学重难点

不论是高中数学教学还是初中数学教学或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而微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首先,微课针对性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明晰;其次,微课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点,引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更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例如,教学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时,要对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探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几何画板将这一内容制作成微课,向学生展示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的动态转化过程,使抽象、深奥、复杂的函数问题变得直观、具体、简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重难点知识。

三、应用微课查漏补缺。发展学生的思维

合理地利用微课将整节课教学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展示出来,并发现问题的根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此同时,对于一些较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性质及定理,教师可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再配上旁白,利用微课进行动画演示。这样可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十分清晰和直观。同时,我们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要根据一些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设计微课。比如,如果学生不理解某个知识点,可选择相应的微课进行反复学习,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

四、应用微课再现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能体会到微课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再现学习。微课内容永久保存,学生在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都可以同步学习。因此,微课成为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再次学习。同时,微课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微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身边最好的导师。因此,微课在农村偏远地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家、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优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篇8: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一、社会漠视

1.农村语文教学的滞后在于乡村孩童缺少一种语言环境和必要的传统文化气息。汉语言环境造就汉语水平。在我们当代汉语言教育环境中, 思想的丧失, 个性的缺位, 书卷气的消失, 语言的贫乏, 是有目共睹的。

2.学生的学习缺少一种大语文学习的氛围。以前的教育是学以致用, 学生可以通过写信、写对联, 写文章等方式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这些古老的语言应用方式被电话、机器印刷等取代了, 剩下的只是单纯的认字、写作文。

3.多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们整个母语已处于一种尴尬、危险的境地了。

二、家庭轻视

1.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 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 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 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 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

2.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语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和重视。而在农村, 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 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是不受关注的。如果看一些课外书还会被斥责为“不务正业”。长此以往, 孩子们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连父母都认为语文不重要, 那我就不用花太多时间在上面了!这样, 无形中父母的态度又影响了学生语文兴趣的养成。又因为大部分家长把读书作为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 所以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出好成绩。可是, 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科目, 它不可能像其他科目那样“立竿见影”。

3.学生角度

第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城市学生语文成绩好于农村学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读书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古人云:“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可见多读书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更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然而, 在农村中学无书可读是一个更为冷峻的现实。能有几个初级中学有像样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向学生开放呢?常读书的人都能体会得到:书读得越多越想读。反之, 越是没书可读越是对读书没有兴趣。所以, 农村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物质条件”。

第二,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在同等的升学压力之下, 语文作业竞争不过其他学科。这是因为部分语文作业属于“软作业”, 如朗读品味课文, 查找生字词, 多作课外阅读等等。然而, 在书山题海之下喘息的学生, 只有也只能在“软作业”上偷点懒, 才能夺回一点睡眠时间。

第三, “缘木求鱼”。作为基础工具,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而语感的形成又离不开多样的、反复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如今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本应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学生埋头于题海之中, 充足的睡眠尚且无法保障, 哪里还有时间对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景观、复杂的人情世故进行接触、体察、思考, 欲“语”无物, “感”从何来?一切为了中考服务, 一切为了主科开绿灯。于是, 语文学科的教学如同戏剧中的“走过场”。美育素质的低下, 常识知识的贫乏, 又怎能不影响语文呢?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感觉的钝化, 知识面的狭窄, 如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岂非缘木求鱼?

最后, 从考试成绩来分析。应该说, 考试成绩是课改之花所结之果。但是比如课外现代文阅读, 主观性太强, 虽说“言之有理即可”, 但怎样的是“言之有理”?最终还是由评卷者的意识决定的, 可评卷者的意识就符合了新课改的精神了么?语文教师又该怎么把握?结论难下啊!

篇9: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中学英语 口语教学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引言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质量观在不断发生变化,随之教育观也在不断变化,新课程改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新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和使用者,本文就英语教师在实施英语新课标教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正文

一、农村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1.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在农村本身教学条件就有限,对于英语这门并非中国本土的课程更是资源有限。在农村的英语口语教学中不仅仅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主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具备非常标准的英语口语。同时农村的英语口语教学是在单一的汉语教学语种下开展的,学生能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时间就是每周仅有的几节英语课堂。在课下几乎是没有练习的机会的,这就无法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完善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全面发展的能力。

2.教师口语水平偏低

现在农村中英语的任课老师英语水平虽然都有了很高的提升,但是也有一部分任课老师英语知识不牢固,英语口语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英语发音语音语调比较本土化,这也就导致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准确。更有严重的情况英语教师无法用流利的英语开展双语切换教学,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质量。

3.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班级学生人数过多

在农村的中学中英语教学往往是采取“一言堂”,一般就是老师一个人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讲授,學生抄笔记。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单纯的对教师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学班容量较大,教师不能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这就大大降低了英语教学质量,学生开口学习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周而复始就出现了“哑巴英语”的现状。

4.心理障碍的影响

现在农村中小学虽然开设了英语教学,但是教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并不能完全调动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的英语教学不能与中学的英语教学进行完美的衔接,导致农村进入初中后学习英语还是会有陌生感,并且心理压力较大,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认为自己说不好英语,因此就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就很难培养好。

二、解决农村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相应的对策

1、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交际氛围

英语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交际双方为了选定的目的,通过不断地发出信息、接受信息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它的本质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动态语言实 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敢于说话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活动,用Good、 Very good、Good job、Well done等激励性的词语,语言温和委婉,诚恳亲切。

2、兴趣的培养和口语内容的选择相结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而兴趣的培养与口语内容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在紧扣课本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中学生多喜欢追求时尚,因此,选择一些与“明星、体育”等年轻人喜欢的题材,让他们口语练习。

3、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训练方法

课堂训练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尝试很多的新颖方法,例如:模仿法,角色扮演法,人物采访法,举办小演讲法及辩论比赛法等,运用适当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英语知识是学生在交际中习得的,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肯定要使用到词法、句法,在使用中他们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巩固已有的知识,这就加速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口语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听、读、写技能的协调发展。

4、开辟课外天地,布置有声作业

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语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为了让学生重视口语能力的锻炼,课后我还坚持布置英语有声作业。布置有声作业还有利于培养性格内向型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他们不敢开口,对于这一 部分学生我们老师在给予热情帮助的同时,可以多布置一些录音作业,并经常在班上播放他们的磁带,定期评比出“英语朗读之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摆脱自卑的 情绪,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5、增加课外语言输入。

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尤其是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重要。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英语角活动,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在开展英语角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小游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这样才能不断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英语,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

结束语

总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正视目前农村学生口语水平较低的现实,要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立足现实,创造性地想方设法尽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说”的欲望。从而有效解决农村中学“哑巴英语”的困境,使农村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断进步挺高。

参考文献

[1] 徐玲.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优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4月.

[2] 李冰.初中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6月.

[3] 王春燕.论农村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2013年5月.

[4] 王雪梅.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篇10:新课改下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晓澳中学 鄢行银 ***

就农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课程,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渐进式发展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是倾听者、欣赏者、引导者、调节者、引燃思维火花者。要做到这些,我个人认为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畅游。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的艺术技巧;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烈兴趣。

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做到:

1、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2、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要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3、自由的阅读。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4、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语文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创设自主阅读课堂

自主阅读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学生在平日的自由阅读中,是直觉性实践阅读,而整体俯瞰、探究赏析性的阅读,学生做得不足。阅读教学就是要缩小自然阅读和理性阅读的差距,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到更高水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作品的一些紧要、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见奇妙的能力。自主阅读教学最需功夫的就在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在发现这一教学情景中,教师的讲授、引导与主持作用,就应该凸现出层次与节奏,透过学生的发言,窥出学生思维路径,带学生深入文本最绝妙处,领学生触摸作品最精彩处。

首先,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裕时间,不做任何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沉入书中浑然不觉,完全迷醉于作品内在蕴涵之中,让他们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心灵得以舒展升华。使学生拥有纯属于自己独立的阅读空间,尽情体验。只有在这样阅读气氛中,才会除去心中的浮躁,切身感到阅读是美丽的,从而涌起阅读的渴望;也只有在无拘束的阅读氛围里,学生才能为自己的心灵做主,任自由的联想和想象在作品中翱翔,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或是疑窦丛生,或是豁然开朗。还给学生充分的初读时间,提高原始初读的质量。

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凝神静读的美妙气氛,我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学生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逐字逐句地接触文本,或小声读或静读,自由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并在课文空白处记录 自己粗浅的理解。很快,教室里形成了一个安静的阅读场,从他们阅读时凝神微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被文字材料所吸引;从他们零散的评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触及到作品中人物有趣的语言与神态,纯真幽默的笔调,以及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等。

其次,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平台,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才能让这一珍贵的初读熠熠生辉。尊重学生自由的阅读心和表现欲,要在交流中从容而大度地聆听,精细而智慧地甄别,坦诚而热情地参与。

《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美文,其中第二段的描写更令人难忘。学生初读后都能感受到,并且能对此欣赏一番;从第四段的描写中也能感到作者的忧伤与孤寂,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乐”与“忧”的两种情感。但是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究竟是“乐”的还是“忧”的?当我提出这个疑问时,学生是“乐”“忧”参半。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到了小石潭会写它凄清幽邃吗?学生摇头,为什么柳宗元要写?学生一下就想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作者内心情感在景物的投射。这一过程,学生就运用了理性分析方法,找准了作者的情感。我接着引入:乐与忧矛盾吗?学生依然用刚才的方法思考,讨论讲解之后,大家形成共识:既然写了鱼儿的自由,作者当时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但是他的“乐”是表面的,是寄情山水之后暂时的缓解,而“忧”是内在的,当他从潭中鱼的欢乐回到现实,抑郁仍然侵蚀着他。作者的“乐”表现了更深层的“忧”。

三、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形成,道德情操的提升,意志品质的锻炼等都是很重要的。

1、调动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特别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门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语文课开始,教师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课外阅读中收集的趣事奇闻、动物知识、自然景观介绍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为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组织他们进行交流;班里可每周组织一次故事会,让学生人人准备故事,准备多个故事,带有表情、动作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或复述故事等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我时常对学生们讲,课本中的文章只是个例子,犹如数学课中的例题一样。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充分地读,用心地读,带着感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因为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最后,要注重积累一些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或章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出自名家,千锤百炼,文质兼美。让学生把它们记下来,通过多读多记,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存库。同时领悟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绝妙之处和恰如其分的表达方法,这必将会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使之终身受益。

上一篇:《起立,老师好》观后感下一篇:六级选词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