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PTP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了超过五年的发展,在PTP迅速发展的这五年当中,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人们日常所提及的名词。随着PTP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为融资者和投资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出现了债务人冒用他人姓名或者债务人不履行合约等情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论文 篇1: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小微企业信用管理

摘 要:在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融资困难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今后的顺利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小微企业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管理理念,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建立严格规范的信用管理体制,提高信息评级水平,为企业今后的融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一、小微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长期发展目标

纵观国内的真实情况,大多小微企业都是以私营企业为主,部分私营企业管理者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政策对私营私营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者在获得一定财富之后,将精力花费在该如何打通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而不是如何将企业做得更好。给予信用高度重视的企业,必定具有长远发展目标。

(二)监管机制不健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缺乏信用所带来的损失是无形的,久而久之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假如缺乏健全的信用监督制度,盲目追求短期利润,必定会阻碍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提高自身地位,再加上小微企业在资源方面相对匮乏,便会放弃信誉而选择捷径。

(三)政府行为不规范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性,首先,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多,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时相对宽松,能够享受一些特色政策。站在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小微企业具有不公平性。另外,相关部门对资质审查管理方面相对松散,一些小微企业并不具备登记的资产要求,使得其承担信用能力不高,甚至出现信用低下的情况。

二、小微企业信用管理的改善途径

(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小微企业想要在这一大环境下提高自身地位,不仅需要拥有诚信的服务,还需要优质的产品,对产品与消费者全权负责,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能够快速传播,在社会公众眼中,企业的外在形象属于一项无形财务,做好公益事业,向社会展示责任心,通过这些软信息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

(二)投放企业软信息广告

一些小微企业认为使用广告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向消费者宣传产品的性能,只是一种营销管理手段。但事实并非如此,广告投放的范围应向外拓展,不应仅局限于产品,小微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因素也应包含其中,向社会进行传递。通过大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向使用各提供多样化的产品,这也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帮助企业增加利润的主要渠道。小微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在大数据公司当中,加大产品的投放,改变信息传递方式,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

(三)培养信息管理意识

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不应局限于财务数据信息,而应满足互联网金融环境,全面提高信息管理意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资金结算、小微企业管理者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信息,例如消费种类、个人进修、学习深造等数据,等都属于信用管理范围,这些网络信息就是所谓的信用软信息,能够将小微企业的真实情况完全反应出来,对信用评级产生重大影响。小微企业当中的员工应改变自身不良消费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注重企业整体形象的设计,保证企业今后的顺利发展。

三、小微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措施

(一)规范政府行为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信用指数具有较高要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时,消费者才会给予更多支持。将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出来,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信用指数。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变自身工作职能,由以往的管理者角色向服务者角色过度。另外,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力度,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与公正性都会因政府干预而改变,产生不利影响。最后,严格把关市场准入门槛,秉承着负责的态度,审核小微企业的注册资质。

(二)提高管理水平

小微企业当中的管理者文化水平有限,这是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工作职能,参与管理课程学习的方式有宣传、组织等方式,进而提高小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与管理者综合素养,给予企业信用自我反省应有的重视。规范企业日常商业行为,属于信用管理工作的范围,减少企业发生信用危机。随着经济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应引领企业注重企业信用危机管理,切实提高企業信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信用。

(三)完善监督机制

在进行战略改革的过程中,完善社会信用监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度,这一转变应由良好信用的企业作为支撑。完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法律给予信用良好的企业更多保护,使得这些企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另外,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应充分考虑到不受信用所带来的损失。公平的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包含与信用监督机制,企业通过发布信用信息,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指数,将社会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当中,会出现更多小微企业,在提供个性化产品方面具有许多优势,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一技术传播科学知识与文化,既能够推动企业的创新,也能够满足大众的个项需求。在小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基因与金融创新检验——基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反思视角[J]. 李文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04).

主动适应新常态 大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展[2]. 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A]. 彭源长,李新智.核工业勘察设计(2015年第1期)[C]. 2015.

[3]. 两会风能呼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大力发展风电产业[A]. 梁伟.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能产业》(2015年第3期)[C]. 2015.

作者简介:

王茜,出生年月:1997.9.6,性别:女,民族:满,籍贯:上海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金融信用管理.

作者:王茜

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论文 篇2:

论基于PTP行业分析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摘要:PTP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了超过五年的发展,在PTP迅速发展的这五年当中,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人们日常所提及的名词。随着PTP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为融资者和投资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了巨大的信用风险,出现了债务人冒用他人姓名或者债务人不履行合约等情况。面对PTP行业和互联网金融目前的严峻形势,有必要深入了解出现这些信用风险的原因以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监管、信息技术以及征信体系构建等角度提出相应防范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PTP行业  互联网金融  信用风险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扩张,成为了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金融当中PTP行业又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PTP行业

二、信用风险的概念

在金融行业当中的风险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行业最需要关注的风险,信用风险又指违约风险,在传统银行业当中借款人因自身原因无法按时履约,可能给银行的损失,这种可能性的损失称为信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当中,PTP行业涉及的就是互联网信贷业务,只要涉及到信贷业务,就有可能出现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因此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随着PTP行业的逐渐兴起,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得到发展更好地融合,提高其风险控制的能力,是目前研究的一個重要课题。

三、PTP行业与互联网金融概况分析

(一)PTP行业分析

PTP(peertopeerlending)行业一般是指PTP金融和PTP信贷,通常是指需要融资的一方与能够提供资金的一方通过网络平台确立债权债务关系,同时完成资金的借贷,之后融资方再通过该平台完成还款付息等一系列活动。PTP行业由于有了网络平台作为中介,省去了传统银行审批的环节,因此拓宽了融资的渠道,对于投资者来说,PTP平台为其提供了几乎没有门槛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轻易地参与投资,并且初期收益率非常客观,而对于借款人来说,PTP平台审批简单,方便了投资者和融资者达成投资与融资的目的,是一种创新的突破。PTP行业起源于国外,最早在2005年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家PTP网络融资平台,之后迅速扩展到全世界的范围之内。我国PTP行业起源较晚,从2010年之后才有了大量的平台出现。如图1所示,PTP平台在2010年至2015年间,数量呈现指数型的上涨,并且随着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易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并且在短短的几年间PTP平台的收益也非常客观。

但是大量的平台兴起之后,我国PTP行业出现了各种乱象,基于这种乱象,银监会提出了监管要求,将PTP平台定位为信息中介平台,并且还规定了PTP平台不可以建立资金池。目前PTP网络借贷平台有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专门从事借贷信息的中介服务。

PTP平台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抵押贷款,这种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借款人向平台抵押一定物品,向平台借款,到期给投资人还本付息,如果不能及时还款,则平台有权利处理借款人的抵押物,从而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指基于互联网平台所搭建起来的可以满足人们金融需求的市场。互联网金融不局限于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和网络理财等,还包括众筹等多个新兴模式。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具有发展迅速、覆盖面高以及门槛低等特点。互联网金融的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还包括新型的互联网平台。PTP行业就是互联网金融当中的一个小分支。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在我国兴起于2013年之后,从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产品开始,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购买,之后许多平台都推出了金融产品,客户购买金融产品可以不用通过线下的银行,而是直接依赖于互联网就可以实现金融产品的购买。

从本质上来说PTP行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升温,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模式,只是将金融行业当中的部分交易内容转移至互联网平台当中。但是风险大也是互联网金融与PTP行业的一种重要问题,以下将会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深度分析。

四、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特点

(一)隐蔽性

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门槛低,审核便捷的优势,在PTP平台上进行投资的时候,投资者通常也不会去认真分析存在的风险因素,例如投资之后资金的用途,平台是否能够提供担保等。另外对于平台来说,融资借贷者的信息是否真实,审核程序是否合理有效,都是产生风险的因素。

(二)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是指当PTP平台出现信用风险爆发的啥时候,会冲击到整个PTP行业。这是由于在PTP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很多,这一个群体缺乏足够的风险应对能力,并且规模很大。所以当出现一个平台暴雷之后,这些群体可能会恐慌,从而对整个PTP行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传导性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还具有传导性,因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多个市场相连,不仅包括证券市场还包括房地产市场等,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产生问题,则大量资金可能穿线问题,信用风险就会不断传导。不仅会波及多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还会波及到整个产业链,导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用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

五、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来自于内部

1. 存在互联网金融特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发生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其本身具有脆弱性,脆弱性体现为:一是存在互联网技术的制约。当前技术上还难以完全阻止黑客的入侵。黑客会借助技术上的突破或利用系统中的漏洞对金融网络实施技术攻击。这种网络攻击具有恶意,并且会持续作用;二是由于互联网上的资金具有虚拟化,资金转移的速度远高于传统金融,由于存在快捷性,防范难度大;三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并易发生“羊群效应”;四是由于线上交易区别于传统金融采用线下面对面的方式,金融风险更易发生大范围的扩散,潜在系统性风险。

2. 金融机构本身的征信系统。当前,国内针对互联网金融还缺少完备的金融信用管理系统,已有的个人征信系统还比较分散,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客户存在失信行为后,金融机构难以获得客户的信用信息。而互联网金融发生的借贷是两方在网上完成,不能当面进行,易发生借款人不按规定时间还款问题。当前,互联网金融借贷的主要形式为 PTP ,这类业务的开展依据个人的信用。但是当前国内缺少健全、正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很难对个人的信用进行评价,对借贷方难以实现精确的评估。另外,互联网发布金融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些因素对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都造成了风险。

(二)来自于外部

1. 金融体系存在顺周期性。金融体系存在的顺周期性体现会随着时间维度同步发生变化,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会起到支撑作用,体现出动态正反馈作用,会有放大效果。在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不同周期内,金融体系会随着经济周期发生波动,金融体系本身也会存在不稳定性。经济发展由于存在周期性的特点,在实体经济下滑时,借贷者难以获得预期收益,风险增大。互联网金融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特点,发生波动也会影响到实体经济,金融与经济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金融体系存在顺周期性,顺周期性会加剧了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内在结构存在的特征会增加信用风险。

2. 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在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知既需要有网络知识,还需要有金融知识,如果认识不足,会产生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区别于传统金融,公众的行为会体现出随机性与冲动性。当前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缺少完整有效的征信体系,许多投资者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盲目跟风心理,缺乏主动归避风险的意识。

3. 风险监管。互联网金融发生的交易结算与清和相关的信息都是借助网络加以传播,因此有信息发生泄露的潜在风险。参与交易的主体如果没有可靠的验证作为保证,会加重风险。从当前 PTP 网贷平台可以看到,准备资金数量难以保证,缺少资本约束,缺少必要的审查等;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操作可以看出,大额度资金的转移缺少必要的监管,安全检查与验证难以保证规范化。互联网金融存在滞留资问题,会导致风险累聚。另外,采用分段式监管模式难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引发的融资链条风险控制。

五、互联网金融存在信用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互联网征信体系没有构建完全

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个人征信系统始于2004年,但是在2006年才得以真正实现,当时的信用数据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用卡以及贷款之外的与个人信用相关的信息。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为止,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共包括了近9亿人次,当中有贷款记录的人次共计4.1亿人,查询信息显示,一年内总共超过了4亿此,而且共有约13万人开通查询。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征信体系中的数据库信息数据搜集不及时,滞后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且信息搜集的范围窄,像民间的借贷数据也是不纳入数据搜寻范围,因而,需要依托大数据发展的征信平台来完善;

另一方面,征信评估体系的完善需要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众多消费需求促使互联网征信的发展。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征信系统的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互联网征信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目前来看存在多个互联网信用平台,但是每个平台之间的信用评判标准不相同,首先体现在不同平台之间个人信用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计算方式不同。芝麻信用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对于金融机构和一些平台在个人信用数据应用中存在不同的不明确点时有不同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多个平台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PTP平台之间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大了PTP平台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每个互联网征信平台都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模式,例如芝麻征信与腾讯征信的评估分的计算方式就是不同的,这样缺乏共同的评估标准导致平台之间没有标准可以衡量评估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在进行交易的过程当中,信息不对成是常有的风险因素,所以在互联网征信体系没有建立完全的时候,PTP平台上的投资者就容易受到信用风险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担保体系构建不完全

在金融行业中,担保体系是银行抵御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由于互联网金融省去了许多审核步骤,PTP平台当中的融资者通常都是不需要抵押担保任何物品,既可以从平台上获得想要的资金。另一方面,PTP平台上,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融资者都是一种匿名的状态出现,所以存在着有不法分子通过该平台骗取资金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仅仅通过平台审核双方的信息难免会出现漏洞,导致信用风险问题难以解决。尽管有一些PTP平台为融投双方都提供了担保,但是事实上对于平台来说需要承担的信用风险也很大,对于融投双方来说,平台可能因为某些因素,在担保上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目前来看,有部分的PTP平台实行了抵押担保,但是由于PTP平台与银行这种大型机构没有可比性,PTP平台规模小,并且可流动资金小,在这种情况之下,PTP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由于担保体系的缺失,如果PTP平台想要加强对于风险的管控,必须加大对于平台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在平台上的交易成本增加,这就会使PTP平臺失去自身的优势。

(三)道德缺失所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信用风险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道德缺失所造成的,道德缺失指的是交易的一方见利忘义,或者因为法制观点薄弱,或者因为道德约束力不够,或者来自于需求的诱惑,以及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严峻等种种原因不遵守合同规定而给交易对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是在PTP 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大部分投资者都是中小型企业或者个人,因此存在一些平台具有信息优势,可能给这些投资群体带来损失。另一方面,有些平台利用虚假产品非法筹集资金,之后将资金带走,从而中小投资者遭受损失。这是从投资者角度所存在的道德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方面,可能存在身份不明的借款者,非法利用平台获取资金,之后让平台与投资者遭受损失。

(四)网络征信体系缺少完善

征信体系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控制市场潜在的信用风险,还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金融业起到了保障作用。而当前国内还缺少完善的征信体系,由于较晚,还处在发展期,许多内容还需要充实。当前互联网金融业还难以实现征信体系的导入,部分网络金融企业存在多方面的信用问题。比如“e租宝”公司发生跑路事件说明了征信体系的缺失,造成了难以实现监管控制。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征信体系可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市场征信与公共征信。市场征信体系虽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建立时间较晚,体系的建立依托于金融业与相关的产品,如支付宝推出的芝麻信用。公共征信体系包括的金融主体覆盖到了信贷公司与金融机构,实际应用领域较小。对于客户的评分主要依据是借助用户自身的信息数据,这种方式的缺陷是难以保证客观性与全面性,难以将用户的实际情况体现出来,此外此类征信形式依赖于网络交易数据,体系间相互独立,易发生信息孤岛问题。

(五)法律体系的缺陷

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还存在法律体系上的缺陷,相应的监管体系的建立源于世纪末,借鉴了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但由于互联网在快速发展,监管逐渐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e租宝”发生跑路后,监管体系的缺陷直接体现出来。缺陷主要体现在在: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存在业务类型的多样化的特点,金融产品不断增加种类,比如各类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等各类业务相继出现,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对法律采取了规避,原有的监管方式需要面对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前快速发展的PTP业务,在网络领域存在监管不到位问题,并且缺少规范化的监督体系;另外,互联网技术具有带动作用,互联网金融由于发展较快,而制度滞后于技术,因此存在缺陷。当前的法律制度难以对网络金融加以有效监管,比如针对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新技术,还缺少与之配套的监管体系,现有的制度在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此外,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建立源于对自身的保护,在行业自律规定、规范等方面缺少主动性,并且行业协会的控制力不足,互联网金融监管还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六、互联网金融存在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一)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

在当前网络社会,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发展,在互联网金融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金融业务的类型多样化,许多人对于互联网金融还缺少了解,由于知识上的缺乏,因此缺少风险防范的主动性。所以有必要强化互联网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公众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真实面目。由于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作为介质,其本质实现了金融信息传递方式的创新,区别于传统金融。但是在功能上传统金融类似,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作用是融资、信贷、支付、清算等。第二,公众要有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主动性。金融风险会长期存在,互联网金融也同样伴有风险,利用互联网金融也要有风险意识,不能被高收益所诱惑,投资不能盲目性,互联网金融的利用首先要保证资金安全。第三点,互联网金融知识借助还要有利于公众的诚信素养。互联网金融体现出普惠性,在无线互联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可以方便互联,互联网金融有了许多的便利条件,如果缺少相关的金融知识易导致风险的发生,资金会受到损失,权益受到影响。互联网金融如何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还需要有配套的措施。在风险宣传方面,公众对于资金存留、交易方式、权限管理要有主动风险意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也要向公众公开风险告知、风险认知、风险防控、风险评定、、等相关内容,以保证投资人具有知情权,保证投资人具有风险意识,投资人增强违约风险。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教育有利于提高投資人的风险意识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弱化违约风险,避免贷方借助银行借贷、信用卡套现等方式低成本融资后将资金风险转入互联网金融。

(二)金融防范制度的创新

不前,我国针对互联网金融已初步建立了市场准入制,但还需要完善,市场准入制仅能控制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还需要监管部门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完善现有的制度,以保证制度可助于规范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部门结合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变,适当调整市场准入标准,并保证准入条件的执行效果,针对各类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要考虑准入机制的适用性;此外,还要注重调整退出机制,避免发生金融企业在未经允许的条件下随意退出市场,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金融防范制度的创新有利于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针对退出机制,第一,可以采用优秀企业兼并弱势企业的方式,以金融投资者的权益,保证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二,如果对于不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兼并重组,可以采用破产以退出金融市场。此外,不管采用哪一种退出方式,都要保证投资者信息的安全,进而保证资产的安全可靠。网络从诞生起就伴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重要信息需要借助硬件与软件的共同作用实现多重防护,保证网络安全体系的完善,以控制互联网对金融产生的潜在风险。还要可以借助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于网络技术不能保证的企业禁止进行互联网金融。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条件下,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防范技术是当前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也是当前互联网金融业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金融企业信息的管理完善

在近年来的发展,国内针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专业化委员会,以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并对信用风险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约束力还不足,针对行业的发展还缺少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在网络金融监管发挥直接的作用。因此网络金融协会要扩大影响力,提升在自律规范方面的约束效果,并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明确网络金融行业协会在经营资格管理方面的权限,以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此外还要有信誉管理机制,设立监督渠道,保证公众可以监督金融机构的行为,扩大监督管理的范围。针对信用管理还要有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要从源头上提升网络金融企业披露信息的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的监管力度。政府主管部门要依据法律建立完善的监督运行机制,保证网络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提高注册会计师人员的执业能力,保证网络金融企业信息披露监管的效果;还应充分发挥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提升网络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构建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以“事前监督”为主的监控防线;以审核部门为基础,建立职能独立的审计部门,实施有效的以“事中控制”的稽核防线;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建立以“事后监督”为主的监控防线,从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检查与考核。此外,建议改进网络金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进网络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不能仅用盈利能力来评价网络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还要综合考察其发展能力、资产质量、偿债风险等内容,进而对网络金融企业做出综合评价。此外还要考虑将一些非财务指标融合到评价体系中,这有利于引导决策者改变传统的仅注重盈利状况的短期行为,有利于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激励效果的目的,从而使网络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兼顾长、短期营运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当前征信机构建立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要保证评估的可靠性,还要借助信息共享降低征信管理成本。

(四)完善法律法规

许多投资人注重网络金融企业的信息披露,建议要实现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要从法律角度加强管理,强化网络金融企业在信息披露中的责任,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建议将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实现共同作用。由于部分网络金融企业对于自愿性会计信息的预测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导致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不系统。建议要规定自愿性会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要适当保护,以免网络金融企业承担更多失误后果。就预测性会计信息而言,当前还处在盈利预测和预告阶段,如果网络金融企业随意预告或预测,投资人就很难获取真实的信息,易存在投资风险。所以建议网络金融企业在披露预测性信息时,还要完善预测信息披露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将制度加以整,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促使网络金融企业遵循规范制度。部分企业对于关联事项的信息披露也难以保证透明度,部分网络企业对于发生的亏损或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也不全面交待,许多时候是迫于受到投资人或主管部门的质疑才发出补充公告。因此要完善网络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保证会计信息披露有操作性。要细化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分类,使网络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得到充分的披露,向投资人提供有效的数据;要限制网络金融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形式与时间,实现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增强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当前国内法律的来看,缺少“集体诉讼”的配套制度,这也导致了违规成本低以及造假泛滥现象,所以要加大重惩处的力度。在处罚方面对于会计信息造假者要严惩,对于发生的舞弊行为,要不法金额为基础加大惩处数额,使违规人员都要受到处罚;还要采取措施追究关联交易的责任,要作用于相关涉案人员。网络金融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推进股份的流通。针对网络金融企业存在的“一股独大”的特殊现象,要适当推行股份流入市场,借助部分流通股来分散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提供股东大会的职能。此外,网络金融企业还要注重维护所有投资人权益,调整股权结构,使中小股东也具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发挥中小股东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监督作用。

(五)建立权益保护机制

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互联网金融存在不确定性,金融监管体系不仅要监管网络金融企业,还要建立投资人权益的保护机制。“e租宝”的发生也说明了保护投资人权益的迫切性。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得以稳定发展,监管部门也要注重对投资人权益的保护。首先要针对投资人建立相应的渠道,包括信息获取的渠道与投诉渠道,以投资人可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在利益受到损害后有合法的投诉方式。其次要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保护机制还要考虑到交易双方的权益,比如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投资人的知情权等,以投资人的合法权益要制度上的保证。还要将投资人的信息、资金安全等实际问题融入到退出机制中,保证对投资人权益得以维护,消除交易信息不对称存在的负面影响。互联网金融在流通环节中易发生交易障碍,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互联网征信体系会受到冲击。因此信用评估的准则要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以调整,以保证信用和资质信息的真实性,提升风险防控的整体效果;征信数据管理平台要实现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防控体系是实现权益保护机制的基础。我国的风险防控机制起步较晚,信风险防控系统的功能性还需要完善。尽管我国网络公司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险控制的状况有所增强,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仍然需要监管。目前,国内资本市场还不成熟,我们还需要加强监管,所以有必要对网络金融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结果,然后分析网络金融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的管理、规模以及运营情况,建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披露管理体系。对网络金融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分析,以期能够扩大财务会计信息囊括的范围,使信息更加透明、更加全面,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司管理层进行运营决策,而且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金融公司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在网贷的发展中要有信用评级的依托,以控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各个征信信用平台在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同时要强化互联网信用体系的功能,包括对企业与个人在经济生活多方面的数据加以评估。因此建立针对权益保护机制要有配套的互联网信用系统,以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证资金的安全流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针对权益保护机制,要统筹兼顾,要将信息安全加以综合考虑,将个人的互联网金融行为加以量化,信用信息要吸引多方面的数据,以保证互联网金融的信用科学性。比如当前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可以体现出信用信息,数值越高代表借贷的额度越高,借助阿里云计算,可以将支付宝户的信用信息加以完善,不仅可以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还维护了用户的权益。

七、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结合的产物,在繁荣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控制,一方面要加以识别,另一方面要注重制度上的完善,从制度与管理入手,控制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社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金融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佼,刘艳春.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及其影响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7).

[2]杨东.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3).

[3]张延峰.P2P网络借贷风险与管控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8(7).

[4]任全民.国内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状况和发展路径浅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7(2).

[5]孙美玲.风险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J].现代营销,2018(10).

[6]张普雷.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及监督政策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7(9).

[7]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在自然科学版),2015(2).

[8]周宇阳.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J].武汉金融,2014(12).

[9]陳秀梅.论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

[10]刘骅,张婕.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预警与审计治理策略研究——以江苏省P2P网贷平台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7(4).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作者:刘慧宜

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但其蕴含的互联网和金融双重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性,进而介绍了四类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最后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提出如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督的对策:一是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多层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风险,三是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互联网金融正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网络支付、P2P网贷、阿里小贷、移动支付等各种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模式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但由于存在虚拟化、技术依赖、安全系统保障以及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及监控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或将对我国经济金融安全形成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当前中国互聯网金融市场存在的各项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及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更规范、稳健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包括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各类智能化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金融业与互联网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创新金融业态、构建金融业务新模式的过程。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余额宝的火爆上线引领其高速起步进而全方位渗透。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等)、网络融资(如P2P网贷、电商小贷、众筹等)、网络投资理财(如余额宝、理财通等)和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等。《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联网普及率达50.3%。中国企业计算机使用比例、互联网使用比例与固定宽带接入比例,同比分别上升了4.8个、10.3个和8.9个百分点,达到95.2%、89.0%和86.3%。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及其技术的不断完善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将出现如下三大趋势:1.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将愈加规范。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发布《指导意见》为标志,互联网金融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在鼓励创新,防范風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下,相关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将更加具体、规范。2.在金融业对内对外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当前跨行业投资规模正日益扩大,互联网金融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未来将呈现更多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模式。3.互联网金融大众化带动业务模式不断分散化、小额化。我国网民和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将全面促进全民交易、投融资和理财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既没有改变互联网的本质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既包括互联网层面上的操作安全等风险,也包含传统金融风险。在此双重风险表现形式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多元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五花八门且不断创新发展,风险来源广泛且多样;二是复杂性。互联网金融系统信息量大且庞杂,在当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其风险相互交织,愈加复杂;三是连锁传染性。互联网金融将个人、企业资产与活跃的金融交易串联起来,一旦一方资金遭遇风险,全链条的安全性都将受到威胁。而且在应用互联网支持的技术服务下,网络网点的微小错误都可能传染到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并造成瘫痪。

根据前文所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性,如果不能够及时识别其风险来源、种类及规模并进行监控和管理,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现象,直接冲击甚至威胁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安全和稳固。以下是笔者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各项风险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

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在货币资金借贷交易中交易对方还款违约的风险,即有关主体在享有债权时,因债务人不能如期、足额还本付息,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在所有交易中交易对方背信弃义、违反约定的风险。传统金融中,通常通过完备的债务人信用评级制度,结合实地调查与标准化分析判断,评定债务人的信用等级情况,并据此发放贷款。而互联网金融交易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和交易对象限制,这虽然带来了很多机遇,但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征信管理系统,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违约成本较低,相关信用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当前P2P网贷模式中,一方面无能力还款的借款方跑路的情况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在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下,P2P平台倒闭也时常发生。

(二)操作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员工或金融消费者不熟悉计算机网路操作系统或未按内控制度操作引发的金融风险或产生的金融损失。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未能及时对员工与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进行管理和改进,未能及时建立其针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体系,就会引发互联网金融企业操作风险。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操作主体大多数是客户,这就极可能出现操作不按照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的情况,引起资金损失。在现如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消费者已经被四面八方的网络所覆盖,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犯罪的机会。他们利用广大消费者对随时随地接通互联网的需求,建立假冒的Wi-Fi热点,当消费者连接上这些热点以后,输入的银行账号、密码或是其他的一些个人信息就都暴露在不法分子的视线中,在不法分子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轻松地对消费者的资金进行各种操作。此外,也有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诱骗消费者登录某些网站,从而操作、盗取消费者资金。

(三)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引领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各项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等均存储于互联网系统中,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于客户的信息使用情况并没有规范的约束机制,客户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的泄露可能对个人和企业的私生活和日常经营造成不便或骚扰,而且一旦信息被恶意使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信用信息的泄漏或者被篡改会影响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估的进行,进而加剧信用风险的危害。

(四)法律法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业务不符合相关法律規定、监管规则以及道德规章等,导致盈利水平或者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的风险。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与现行法律制度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难以适用,导致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二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地适用于这一新生事物的需要,比如电子数据有效性的认定、网上证据的采集等,并不完善,当参与各方利益受损、陷入纠纷时,处理起来会非常棘手;三是存在监管缺位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十分广泛,与现有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完全重合,负责管辖的部门模糊不清,出现责任互相推诿。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督对策

(一)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针对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十分重要。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机制建设,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将风险控制在其发生的源头;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依据,以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数据为补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统一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办法,同时将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引入进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传统金融机构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通过与它们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来更好地服务平台和自身的用户。

(二)多层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风险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私人信息、银行卡密码等暴露在各种网站上,较高的安全意识是必可少的防范利器。其次,从互联网企业及企业员工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及时对员工与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进行管理和改进,及时建立其针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体系。最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公安机关也应从不同角度加强对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如金融机构应完善对业务的风险和常见欺诈行为的警示、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控机制,电信运营商应该完善通信号码买卖管理规范、对通信软件的安全管理规范,公安机关应及时将具有普遍意义的资金欺诈行为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通告教育消费者。

(三)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大力度:一是整理与互联网相关的现有法律法规,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基础性立法工作,如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等;二是修订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律体系,如修订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金融不适用的条款,完善对互联网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三是补充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行业法规,如互联网公平交易规则、消费者权利保护以及安全法规等。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首先,要理顺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业务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在监管模式上应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特性,建立跨部门的监管机制,协调分业和混业创新监管模式;其次,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披露机制。要通过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及时、全面的监督指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披露互联网金融信息。最后,要建立惩罚机制,对虚假披露和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惩罚处理。

參考文献

[1]黄文妍,段文奇.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5(08):20-26.

[2]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8-21.

[3]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45-49.

[4]王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4(8):82-83.

[5]李淼焱,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8).

作者简介:李子恒(1998-),男,汉族,籍贯:河南,就读于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在读,研究方向是金融学。

作者:李子恒

上一篇:替代性认证教师教育论文下一篇: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