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实体化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专业实体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专业实体化研究论文 篇1:

基于管理方格理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策略研究

摘要: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决策中,引入管理方格图对学校的软硬件水平及就业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将学校现有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可以帮助学校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专业设置策略。

关键词:管理方格理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市场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作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且多为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模式,与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较强动手能力,并且适应某一类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为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针对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形势,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合理地设置专业。

“管理方格图”(Management Grid)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R Blake)和简·莫顿(Jane S Mouton)在1964年提出的一种图形工具,用以识别各种领导作风的不同组合。管理方格图除了用来研究领导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其特点来研究具有两种属性的某一事物。在研究有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时,可以借鉴管理方格论的思想,用管理方格图对高职院校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从而有序和有效地做出专业设置的战略性决策。

二维管理方格图分析

将一所高职院校的硬件水平(包括场地条件和设备水平等)与软件水平(包括师资水平和教学方法等)分别作为横纵坐标绘制出管理方格图(如图1所示),学校所有的专业都可以按照这两种维度放入其中的某一个方格中。

从管理方格图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专业主要分为九种基本类型:

皮包专业 图1中(1,1)所示专业根本不具备专业所需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如果强行设置这样的专业,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条件,只能外聘教师,这会给教学质量的考核造成较大困难,同时也难以保持教学质量的持续与稳定;另一方面,由于不具备硬件条件,教学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进行实操训练,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致命的。这类专业往往是一些热门专业,由于就业前景好,有的院校就不顾自身条件跟风而动。这类专业的存在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必须予以放弃。

梧桐专业 图1中(9,1)所示专业的硬件水平非常高,缺少的是专业教学所需的教师和专业教学方式方法等软件条件。这类专业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由于专业的硬件水平极高,是能够吸引来优秀人才为学校服务的,而伴随优秀人才而来的必然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提升。

凤凰专业 图1中(1,9)所示专业具有极高的软件水平,即教师的水平非常高,并具备成熟的教学方法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这类专业必须大力进行资金投入,进行场地与设备投资,否则教师会因对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满而选择跳槽。而人才是高职院校最富贵的财富,是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为保住人才,必须对这类专业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

优势专业 图1中(9,9)所示专业具有高水平的软件和硬件,无论是场地和设备,还是师资和教学方法,都具备极强的竞争力,是学校的优势和支柱专业。对此类专业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以保持这种优势。

鸡肋专业 图1中(5,5)所示专业具备一定的硬件与软件水平,但与高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类专业需要在软件和硬件方面进行较大的投入方能成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如果学校的实力不够,这种投入就会成为学校的包袱,从而拖累其他专业甚至学校整体的发展。如果选择放弃,具备一定水平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又不好做处理,而且有些可惜。如果不加大投入,那么这类专业永远形成不了竞争优势,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断腕专业 图1中(1,5)所示专业具备水平不太高的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则完全不具备,这类专业应果断放弃,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建设。对于这类专业原有师资可以采取转专业和岗位的方式来安排。

割肉专业 图1中(5,1)所示专业具备一定的硬件水平,但缺乏师资和专业教学方法和经验。这类专业现有的硬件条件还不足以吸引相关人才,内部挖潜则根本无从谈起,相对于硬件条件的提升,软件水平的提高其实更不容易。因此,对学校来说,这类专业也是应该放弃的,其硬件设施另做他用或另行处理。

烧钱专业 图1中(5,9)所示专业具备极高的软件水平,但硬件水平不够高,这类专业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的升级,否则高水平的教师就会对现有工作条件心生不满甚至萌生去意,造成人才流失。

挖潜专业 图1中(9,5)所示专业的硬件水平极高,但软件水平稍差,这类专业的发展应立足于本校现有师资和教学方法的挖潜与改进,通过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和加强对外交流来提升专业的软实力,同时也可适当进行人才引进。

三维管理方格图分析

高职院校具有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所设置的专业也必须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时所必须考虑的。

如果考虑到上述的外部因素,就需对二维管理方格图进行调整,再增加一个维度而成为三维的管理方格图,其中,X轴表示学校的硬件条件、Y轴表示学校的软件条件,Z轴表示专业的市场前景,主要用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来表示。在三维视角下,当Z的值分别为0、5和9时,可以得到三张类似图1所示管理方格图的俯视图。

市场前景不佳时的专业设置 当Z=0时,专业的市场前景不佳。此时的(9,9,0)所代表的专业是学校的软硬件水平都很高,但专业的市场前景不佳、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少的专业。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使这类专业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在较少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9,5,0)和(5,9,0)位置的专业可以称为准优势专业,它们都是在软硬件的一方面较具优势而另一方面稍逊一些,这类专业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投入方能成为优势专业。而其他的6个点,即(5,5,0)、(0,5,0)、(5,0,0)、(9,0,0)、(0,0,9)和(0,0,0)所示专业在目前的专业市场前景下,其状态借用BCG矩阵(波士顿矩阵)的理论,可以统称为瘦狗专业,是应该淘汰的。

市场前景广阔时的专业设置 当Z=9时,表明专业的市场前景广阔,由于Z的数值最高,此时不仅是优势专业,而且烧钱专业、挖潜专业、梧桐专业和凤凰专业,甚至鸡肋专业都是学校应大力建设的。如果学校具有长远的宏伟发展规划,则割肉专业和断腕专业也是可以通过大量的资源投入来进行建设的。进一步说,皮包专业的实体化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考虑的。

市场前景处于中间状态时的专业设置 当Z=5时,专业的市场前景一般,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有一定的需求数量。此时,学校只应对优势专业、烧钱专业和挖潜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对于凤凰专业、梧桐专业和鸡肋专业,要视学校的资金状况和发展战略而决定其扬弃;而对于断腕专业、割肉专业和皮包专业则应予以放弃。

多维管理方格分析

除了学校自身的软硬件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外,还可以引入时间因素。因为专业的市场需求是随着时间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尤其是一些特殊专业,在一定时间内会有大量的需求,而过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市场需求饱和会使人才市场需求大幅度地下降。如在我国刚开始建立市场经济的时候,对财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非常大,而如今时过境迁,这两类专业由于市场需求已近饱和而风光不再。

如果引入时间因素,则管理方格图就变为四维,用函数f(x,y,z,t)来表示,其中x,y,z的含义如前所述,而t代表时间。通过对4个变量不同值的分析,可以得出具体的专业设置策略。

如果在专业分析时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做更加复杂的分析,可以通过构建函数y=f(x1,x2,x3,……xn)来进行,其中y代表专业所处的形势,x1,x2,x3,……xn为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通过对函数中不同自变量的分析,可以对该专业进行合适的定位。

选择专业设置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使用管理方格图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设置方案,在进行这种选择时,有一些原则和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专业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普通本科是学科教育,教学方式是先理论后实践,而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偏重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有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简单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模式,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的独特之处,对专业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注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存在的差别。

专业设置应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衔接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不像本科院校那样广泛,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东北地区作为国家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对机加工、数控、汽车和化工等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大而稳定的需求,因而该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设置了相关的专业。

专业设置应遵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应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方式和重点专业等都应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围绕这一规划来进行决策。与学校的发展规划不适应或有冲突的专业,即使在管理方格图中处于比较好的位置也不应选择。

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水平 在使用管理方格图进行专业设置策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所具备的资源水平,包括资金存量、人力资源和工作效率等。此外,时间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因为专业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设周期越长,风险也就越大。应尽量缩短建设周期,迅速形成实力,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专业设置决策过程中,通过引入管理方格图进行分析,将学校现有专业准确定位,可以帮助学校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当的专业设置策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Robert Rogers Blake, Jane Srygley Mouton. The new managerial grid: strategic new insights into a proven system for increasing organization productivity and individual effectiveness, plus a revealing examination of how your managerial style can affect you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M]. Gulf Pub. Co., Book Division, 1978.

[2]Robert Rogers Blake, Jane Srygley Mouton. The managerial grid III: a new look at the classic that has boosted productivity and profits for thousands of corporations worldwide[M]. Gulf Pub. Co., Book Division, 1985.

[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4]王振国,等.基于管理方格理论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76-79.

[5]朱健,等.基于BCG矩阵的专业调整战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6-67.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李萌 朱健 杨希全 张

高职专业实体化研究论文 篇2: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张龙(1966- ),男,江苏靖江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泰州225300)

高職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紧社会及经济的特殊教育类型,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对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

刚刚闭幕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指出:今后10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对社会职业的反映,也是适应区域经济的最佳契合点。“适应性”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诸多属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属性,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历史趋势,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的一种系统属性。“区域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彰显的地方特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职教育,源自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都是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主要立足于本区域,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高职教育技术服务的行业、专业与区域的定向性,使高职教育特别是它的专业建设具有社会与市场的定向性质,也就是说,在服务面向上具有更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联正逐步从疏离走向紧密。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都建有高职院校,这种区域性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更为直接,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与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不仅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与有效途径,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其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公共发展与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功能上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发展趋势

1.专业宽化趋势。专业宽化趋势是指专业设置为适应不同岗位或岗位群工作需要,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必将在较大范围内流动,复合型口径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较强,专业覆盖岗位群集。专业宽化,既为人的潜能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综合化趋势。专业综合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有些专业内涵跨学科体系,其培养目标是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因为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运转现场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经济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共同考虑的必然结果,这是当前世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

3.专业实体化趋势。所谓专业实体化,是指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即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中,依靠专业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与咨询服务,以使专业设置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目前,我国部分专业已呈现上述发展态势。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为“我院”),学院依附江苏省品牌专业——兽药生产与营销专业建起了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依附机电专业建起了曙光机械厂,依附江苏省特色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建起了江苏省畜牧科技示范园,依附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建起了宠物医院等。专业实体化,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而且还增强了专业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

4.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专业行业协会化趋势,是指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行业协会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作用,并且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邀请它们参与,共同制定行业技能标准、等级考核标准和技能认证体系等,这也是专业改革方面值得注意的趋势。

三、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增长点的切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主要表现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专业名称趋于规范,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专业的设置,主动适应了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重视品牌专业和特色示范专业建设,注重对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指导和服务等。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仍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专业设置与建设和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较模糊;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改造、调整严重滞后;专业设置“同质化”,特色缺失;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以产品带专业,专业面变窄,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专业教学指导机构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表现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对区域社会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适应。

四、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1.专业设置——建立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高等教育学告诉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体——专业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部。《辞海》将专业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根据这一观点,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而从社会和市场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或某类社会职业,或某种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可见,“专业处于学科体系要求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结果。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又是高职教育专业调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产业结构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发展规模。众所周知,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其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发展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现状为依据,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专业设置与建设、新专业开发与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实践的需要,跟踪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总体趋势,通过建立自我调整机制,开展面向未来的专业划分和专业设计,保障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以我院为例,学院根据東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紧扣畜牧产业链,合理设置了以一产养殖类专业为重要基础,二产动物药品、饲料、食品等专业和三产动物防疫检疫、宠物、种畜禽等专业为重点发展专业的“专业链”,很好地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对接。又如,学院以地级泰州市打造的中国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医药城为契机,及时对药品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药品生产与营销、药品质量检测等多个专业于一身的药品类专业群,做到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实践证明,由于我院所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的针对性、适应性强,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养殖、饲料、食品和动物药品等企业的青睐,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院的快速发展。

2.专业建设——建立政策主导、院系主体、行企参与的政校企发展机制。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制度,重点扶持,在“质量工程”“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全国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推进合作,提升高职院校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近十年来,国家确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但在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导向上,在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对接与融合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分。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例,它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新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但事实上,不少学校的顶岗实习被异化成简单劳动或初级打工。因此,政府要从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加强统筹和协调,要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的合作办学制度;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强化学生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教育性劳动关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要继续深化实施“质量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制度,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

从中观层面,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协调好领导、指导、引导和主导的关系。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各个部门,涉及每一位师生员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一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明确院系两级专业建设职责;二要出台一系列专业建设的制度、规定和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励专业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三要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四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五要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剖析专业建设的状态,发掘专业建设中的亮点,及时研究并处理在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共性的问题,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健康、良性发展。

从微观层面,二级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建设专业品牌。二级院系作为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建设部门,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专业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各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第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合作发展新机制。例如,我院动物药学院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倍康药业有限公司,由动物药学院院长任总经理,教研室主任任车间主任,完善“校中厂”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国(泰州)医药城管委会、天杰药业等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基地理事会,通过联合招生、省兽药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共建,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和学生就业方面,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新机制。第二,要以产学合作理念、“职业化”的策略推进专业建设。第三,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即要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确定若干个行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以专业群建设打造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第四,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集群式优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植专业生长点;要依据岗位、职业、行业与人才市场的要求,着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三个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生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要实施“三个环节”“四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推行“双导师”制和“三证”制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五,要重视课程体系建设,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柔性不足,刚性有余”的课程体系,构建一个柔性化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规范,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与专业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系统地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做到课程模块与岗位能力相匹配,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接轨,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相融通,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协调。第六,要在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上,重视“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第七,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要围绕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优化实验实训中心的结构;校内实践条件建设要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场所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大实验实训经费的投入,保证实验实训项目的高效开出;要开放实验实训室;要重视专业实体化建设。第八,要重视社会科技服务,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二级院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发挥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通过服务“三农”、产学研结合、技术咨询与开发等途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有为”求“有位”。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新阶段,肩负着重要使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在社会的整个系统中运行的。因此,作为紧密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直接把握市场脉搏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势必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关键的问题。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只有做到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罗海丰,陈泽龙.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关系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2).

[2]冯和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1(12).

[3]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4]李悠.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5]赵四化,朱晋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专业结构调整[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6]马树超.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思考[J].西北职教,2009(3).

作者:张龙

高职专业实体化研究论文 篇3: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探析

摘 要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强化类型教育特色,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关键在于做好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科学研判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对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等不同类型的产业组织形态,合理设置专业和专业群,优化院校的专业结构,同时建立健全适应于产业发展的动态专业设置机制,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协同性和契合度。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业链;技术链;专业设置;专业群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探索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动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以高质量人才供给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如何凸显类型特色,加强内涵发展,其关键在于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而专业建设的第一步是做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应具有两重内涵,一是单一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二是专业群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专业群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点,逐渐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梳理已有研究发现,对以下问题的关注相对缺乏:“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是否都应该参与组建专业群?“双高计划”下单一专业和专业群应如何设置?在专业和专业群长期并存的现实基础上如何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本文在分析“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从微观的院校建设层面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要求

“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需从产业类型、产业环节等多维度进行对接,并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服务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

当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由“低成本”转化为“高性价比”,由“规模体量”转化为“创新应用”,已成为全球先进技术市场应用和产业转化的重要地区[2]。“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服务我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的中高端,对推动转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引领示范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项目,“双高计划”的内涵发展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瞄准高精尖的高端技术应用转化、聚焦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环节,围绕高端产业人才需求的质与量,准确研判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规格的变化趋势,以专业(群)设置作为院校发展对接产业需求的关键单元,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指导下布局院校专业结构。面向未来人才需求学历层次不断上移的整体趋势[3],适时组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与实践,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产出、高效能的技术创新供给、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发展,引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二)建立专业设置有效对接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有效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其关键不仅在于“静态”的专业结构布局,还在于建立“动态”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该机制的建立要符合“产业和教育逻辑对接,当下规划与长远布局结合,利益相关方多方联动”的原则。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仅要遵从产业发展的外部逻辑,通过分析产业链和技术链的现状、要求以及解构、重组趋势,解析职业岗位和人力资源的结构、数量以及层次要求,将对产业发展的理性认识转化为专业设置的行动实践。高职院校也要对接教育发展的内部逻辑,把握专业和专业群发展建设规律,结合专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4]与专业群发展水平的阶段特征[5],合理评价专业(群)设置情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要立足当下产业发展需求,也要对接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趋势,适时开设新兴专业,升级传统专业内涵,适度超前储备人才,提升专业设置前瞻性。在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时,不能仅盯院校自身,要使得国家—地方—院校专业设置要求层层落实,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供需联动。

二、“双高计划”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形式及内容

专业与产业分属教育与经济领域,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属于跨界对接,其间流通着人才、技术、管理、信息、資本等要素,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对接。探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形式与内容,将为下一步拟订专业(群)设置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形式

现代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集群化、网格化,其组织形态主要包括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链是以某一产业为核心,与其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产业依据特定关系而组成的链式组织,由具有不同结构与功能的产业节点构成,其核心是价值链[6][7][8]。产业集群是指聚集在特定区域空间内的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由具有交互关联的企业以及为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资源的政府、大学、标准制定机构、职业培训中心等组成的群体,可能包含一条至多条产业链,也可能是产业链的一部分[9][10]。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具体形式必须是以产业的结构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具体通过专业链、专业群等不同的专业组织形式对接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不同类型的产业组织形态。而无论是对接产业集群还是产业链,高职院校均是对接其中部分的产业链条或是产业环节,其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形式既包含单一专业或是专业群的形式对接产业节点或产业环节,也可以是以专业链或是专业群的形式对接某段产业链条,这也为专业群的组建提供了逻辑线索。以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产业代表——高铁产业为例:高铁产业链包括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以及增值服务等产业环节,产业链绵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对接产业链上若干环节或单一环节探索组织专业群,比如将铁道机车、铁道车辆、动车组检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组建成群,以对接运营维护产业环节。由于高铁产业链涉及的产品种类繁多并且具有复杂的供需关系,钢铁行业、信息行业、新能源行业、建筑行业、医药行业等相关行业之间形成了交织的关系网络,有时为了产生产业集聚的协同创新效应,会有诸多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高校集聚在一定的相关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高职院校也通过设置单一专业或是截取其中的部分产业链条组建专业群。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内容

产业转型升级指的是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质量提高的过程[11]。其中,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和相对价格水平,比如劳动力的供给;二是技术创新和技术结构变动[12]。高职院校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主要是提供“适销对路”的劳动力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产业技术需求设置对应的专业和专业群,促进技术链的优化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甚至是促进技术链的适度超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产业生产活动的基础在于人。不同类型的产业链或产业环节的知识、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密集程度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规格[13],形成了人才链。而随着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产业内分工的日趋专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复杂性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4]。作为劳动力的培养培训机构,高职院校要以合理有效的专业链的形成,对接复杂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培养能将产业发展急需的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劳动力大军,从而促进匹配于产业链的人才链的发展优化,进一步反向调节、带动产业链升级发展。

对接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先导[15],产业技术能力日趋复杂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体现[16]。产业技术物化于产业链上的不同产品中,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可表现为技术之间的先后承接关系,形成星形技术链;也可依据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产品或是同一产业环节的产品间的链接关系表现为链式技术链[17]。技术链对于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具有关键性作用,是产业链运行的内在逻辑之一,也是构建专业链、人才链的内在主线。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产业先进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正是产教融合的育人价值所在[18]。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微观要求就是要对接技术创新,使专业链与产业链、技术链进行对接与融合。高职院校以产业链内在运行逻辑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产业链和产业环节的共性技术,以产业技术为主线组建专业群,避免因简单的专业群链式对接产业链引起的群内专业粘合性不强的问题,也为下一步开发专业群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分析基础和教學内容标准参考。

三、“双高计划”下单一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的策略探讨

经过前述关于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探讨可知,高职院校可通过单一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其中专业群发展无疑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效益、发挥资源协同放大效应的有效途径。“双高计划”项目建设不仅对专业设置提出了相应的内涵要求,也为专业群提供了加速发展的契机。那么,高职院校所有专业是否都要组建专业群?如果不是,在“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如何设置单一专业和专业群,并在专业与专业群长期共存的现实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

(一)关于高职院校是否将所有专业组建专业群的探讨

无论是否组群发展,专业均是人才培养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元,也是组建专业群的结构基础,只不过在专业群建设发展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口径变为“群”。因此,高职院校做好单一专业的设置工作具有基础性意义。虽然“双高计划”为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项目建设契机,但是并未主张高职院校中所有专业都要组群发展。高职院校是否将本校专业纳入专业群规划需要从产业侧和教育侧两个角度来探讨。

第一个角度是从产业侧考虑是否有产业需求。经前文论述可知,产业结构形态的复杂化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形式的多元化,既可以是单一专业,也可以是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但是如果仅基于产业联系或是职业联系的原因,将一些零散对接产业节点、不具有共性技术基础的若干专业强行组群,将导致群内专业的“貌合神离”,难以发挥资源的集聚放大效应。再者,不同类型产业链升级的进程和发展特点不同,所对应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复杂多变。所以高职院校要基于产业链、技术链的逻辑思考当前专业是否仅升级专业内涵就可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还是必须组建专业群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如果仅升级专业内涵就可完成人才培养,则无需组群。第二个角度是从教育侧探讨院校专业体系。专业群组建不仅要遵循产业逻辑,也要考虑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专业体系建设规划以及组群基础。对于暂时不具备组群基础但是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确需组群的专业,可通过建设产业学院、以群建院等形式为存在组织壁垒的不同专业提供统一建设平台,或是以实体化运作的职教集团为抓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丰富专业群组建的资源基础。

(二)专业设置的具体实现路径

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等,以产业、行业分类作为划分依据,明确了专业与产业间的宏观对应关系,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了基本遵循。“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要自觉将专业和专业群的服务聚焦到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上,聚焦到产业高端环节和高端产业上,在国家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下,应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专业和专业群设置,提升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有效性,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下对劳动力市场的更高需求,以高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提升产业先进技术应用转化效益,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在专业设置的问题上,可参考当下已有二维四向评价模型[19]、模块化树形新专业设置预测模型[20]、专业设置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1][22]、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专业设置多层评价模型[23]、专业设置预警机制[24]等专业设置评价模型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来进行科学决策。虽然这些模型应用的数学建模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共性和关键点是设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即为专业设置、评价提供标准。这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指标内容,这需要综合考虑产业侧区域产业结构、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等需求侧因素,以及教育侧教育教学团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市场竞争、各方经费投入等供给侧因素来选定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设置指标;二是根据专业设置影响因素的主次设定专业设置指标权重,具体可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主观法等多种方法确定。但是要注意,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院校资源条件改良或新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专业设置评价机制或模型。由于每种建模方法或机制的构建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评价需要组合运用两种以上的评价方法,提升专业设置评价的准确性。

对于专业群的设置问题,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对专业群的组群逻辑进行了探讨与论证:第一类是直接对接产业链的组群逻辑,具体操作时可按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需求设置链式专业群[25],或是根据产业链的某一节点的构成设置群组式专业群[26];第二类是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遵循“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的逻辑线路,可选择根据职业联系、职业链的节点关系或是职业分工组建专业群[27][28];第三类是从专业本身的资源基础出发组建专业群,群内专业间具有较强的学科或技术基础[29]。无论是依据以上哪种类型的组群逻辑,专业群组建时均要充分考虑产业链、技术链的内在逻辑,即不仅要考虑宏观层面对接产业链的逻辑,也要将组建逻辑沉降到由技术链传导的不同专业的微观共性技术基础上,否则群内专业的“地基”不牢,难以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产业链动态调整和不断延伸,专业群要建立动态调整组群专业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对接产业需求。

(三)专业结构优化策略分析

“双高计划”项目不仅为高职院校扬长提质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为高职院校补短强基提供了重要的项目改革契机。高职院校不仅要满足专业设置总量与办学规模匹配这一“量”的基本要求,也要在厘清单一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的具体实现路径基础上,考虑院校专业结构效益这一“质”的问题。只有在科学合理的院校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在集聚优势资源打造重点专业和高水平专业群的同时,辐射发展带动全校专业和专业群实力整体提升。否则将因为专业结构这个“地基不牢”而引发后续专业建设“地动山摇”。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可牵头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五位一体的项目建设机制,将专业结构优化列为重点任务,在反复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单一专业设置和专业群设置的评价结果,摸清“家底”,基于“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凝练院校特色,挖掘自身优势,精准定位问题。对于对接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专业建设优势明显、组群逻辑明确的专业,秉持“应组尽组”的原则,将相关专业组群列入规划。对于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可考虑通过组建若干个具有相同产业面向的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不同节点,发挥专业群间的协同带动效应,提升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对于确需组群但不具备基础的专业,可通过产业学院、以群建院等多种形式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专业群尽快组建,提升资源配置效益。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进一步围绕“双高计划”下政策支持、专业与产业对接现状、人才需求与供给、市场竞争、资源条件以及专业结构现存问题等因素,分群外专业和专业群两类进行SWOT分析,精准定位本校专业和专业群布局的愿景,秉持错位发展的思路,以核心专业(群)引领骨干专业(群),以骨干专业(群)带动一般专业(群),实现专业(群)实力整体提升。为适应产业链动态调整变化的发展特征,高职院校需基于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定期研判当前专业结构布局的科学性和对接产业的有效性,提升与产业協同创新发展的契合性。

参 考 文 献

[1]高志研.“双高计划”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4-09(9).

[2]周海蓉.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战略重点[J].科学发展,2020(9):18-25.

[3]荀莉.对接行业需求 优化专业设置 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总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5-10.

[4]徐果,杨斌.模糊识别模型在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阶段上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机,2008(1):74-76.

[5]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92-96.

[6]孟传慧.高职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适配下的校企合作助推路径探讨[J].职教论坛,2019(5):159-162.

[7]李明.高职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的校企新型合作模式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57-60.

[8][17]裴云.产业链的逻辑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8(21):30-35.

[9]乔毅.产业链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8):24-29.

[10]张新民,罗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J].职教论坛,2016(27):5-9.

[11]王景利,张国忠.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4):68-71.

[12][15]国家铁路局《高铁经济学导论》编写组.高铁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228-229.

[13][16]刘晓,钱鉴楠.发展型式理论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7.

[14][25]聂强.专业群引领下的“双高计划”学校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3):16-20.

[18]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19]郭扬,胡秀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价模型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1):32-35.

[20]陈衍,程宇,房巍.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预测模型及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8-33.

[21]胡伟卿.高职专业设置适切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46-49.

[22]韦宝畏,许文芳.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吉林省高职专业设置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7(19):70-71+134.

[23]郑承志.基于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的高职专业评估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6):49-54.

[24]杨乐克,沈陆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11):23-27.

[26]丁建石.基于产业链的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14-18.

[27]章建新.职业联系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效应分析与提升对策[J].职教论坛,2016(12):5-9.

[28]刘晓.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组群逻辑与行动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0(6):104-108.

[29]张红.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05-108.

Strategies Analysis for the Specialty Sett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es under the “Double-high Plan”

Gu Zhongxiu, Hua Ping

Key words  double-high pl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 chain; technology chain; specialty setting; specialty group

Author  Gu Zhongxiu, staff member of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Division of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60)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 Ping, professor of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Division of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60)

作者簡介

谷中秀(199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科员,助教(郑州,451460)

通讯作者

华平(1963- ),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质量管理处处长,教授(郑州,451460)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中国高速铁路产业链、技术链与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研究”([2019]-JKGHYB-0469),主持人:华平

作者:谷中秀 华平

上一篇: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论文下一篇:中国供水企业市场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