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2024-05-05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精选6篇)

篇1:《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通过对《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就教学方式而言,要不断优化:

1.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必须同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性与教学设施条件相适应,不能只搞一种方式、一个模式。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完全被废除。初任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篇2:《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内容简介】

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政策依据、基本要求与着力点。了解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深入理解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包括教学的价值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教学评价的系统推进等四个方面。

学习重点是理解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要求。对内涵要求的把握上要注意: 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教材的教学与基于考试纲要的教学等三种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进行比较。

深入学习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全面把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学价值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所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一、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为什么要强调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呢?我们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方式的基本要求主要通过组织研制、发布各学科课程标准,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来实现的。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具体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中小学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以及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等研制并印发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随后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可行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进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研,拟于近两年内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主要通过各学科课程标准来体现的。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国民素质达到国家期望要求的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教学存在着严重忽视课程标准的倾向

走进中小学,会发现实际左右着教学的是教材(含教辅材料)和考纲,也就是说教材和考纲成了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现实依据。

一是按部就班教教材。应该说根据新课标开发的各学科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德育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人类文明成果,其编排体例、内容呈现方式上也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目前,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了小学9个学科100套教材、初中17个学科107套教材、普通高中18个学科68套教材,建构了高水平、多样化的中小学教材体系。这些教材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地区和中小学校多样化的需要。但是,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专家开发的各学科教材难以同特定的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相适应。仅依据某个版本的教材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容易造成儿童学习内容的单调、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脱节;容易把某种教科书视为定论,学生的学只是围绕感知、理解和记诵某种教科书而展开,形成重复训练、死记硬背倾向;容易养成教师对现成教科书的被动依赖性,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能力,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力的发展,以至于某些课程如研究性学习没有了统一的教材,就不知如何指导。部分教师学科素养不足,与对教材的过度依赖不无关系。

二是按照考纲逐一教学“考点”。依据考纲规定的考点进行教学,不只在初中、高中毕业办复习教学很突出,而且在起始年级已经表现出来,某些初高中起始年级教学就按考点要求进行一步到位的训练。各类考试机构组织编印的考纲,其水平不一姑且不论,即使水平都是不错的,它也不能做到与课程标准完全对应,保持一致性。因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是很难通过某次统一的书面考试所能衡量的,一般也就不会列入“考点”。依据这样的“考点”进行教学,就大大窄化了国家关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依据“考点”,进行一步到位式的训练,还常常割裂了认知学习与动手实践(实验)、情感态度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背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严重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对教材和考纲的过度依赖,各学科课程标准被搁置一边,造成了教学工作包含教学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造成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偏差,甚至还造成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偏离,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二、内涵

中小学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其核心问题有这样四个方面:“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世纪印发的基础教育各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上述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都有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新课标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的意见和要求,明确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检测学生、怎样评价和改进教学,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价值定位所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在教学园地上前行,首要的是找准自己的方位,否则将站位不高,停留在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的教学活动上,甚至迷失方向;给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建立坐标,否则站位不准,边界不清,跑到“他者”的领地添乱,做无用功。

本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小学英语、高中技术课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站位不准,边界不清的问题,不知这些课究竟要干什么。如不少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旨在让学生学会电脑操作、上网,结果某些技术操作学会了,但因为不去使用,也缺乏使用的意识与机会,学生很快遗忘了。清华大学附中李冬梅老师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始终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问题:我能用信息技术做什么。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得自己找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得想办法克服,也就练就了意志力,培养了技术思维和想象力,常常在产品开发上有了自己的想法。技术操作学习也蕴含其中。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有了多方面的收益。

原有课程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已有的起点和归宿上,同样有一个根据时代要求及时调整站位,向新的高度和深度迈进的问题。如语文识字教学,改革开放之初,强调遵循汉字规律识字,或集中识字或随文识字,反对机械记诵;后来强调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主动识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重视母语教学,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只是要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还有一个在写字与书法教育中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前言”及“课程目标”部分,集中阐述了关于教学的价值定位问题。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聚焦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很值得深究。可以讲这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每个人不能不去想,又永远没有最终的、令大家都十分满意的答案。数学课程提出“四基”目标,其内涵及彼此关系如何,也是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践不断体认,加深理解。再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原有的十个方面的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且以命题的方式加以表述,安排在显目的位置,要求生物学教学要重点地引导学生这些“重要概念”,而不只是停留在过去的初中动植物学“知识碎片”的了解以及生理卫生常识的积累上。这些都是我们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课程各学科教学都强调不能简单传授知识,而要注重能力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渗透,在教学价值定位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在三者关系的处理上,有这样几个观点:

一是知识中心说。认为知识技能是载体,是核心,其它是附属性的,特别是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成。持这种观点容易导致教学活动中价值引导的不自觉,放任自流,以及知识学习的意义丧失、机械学习。

二是“三维”说。认为三者是个整体,是三个不同的角度看教学。但在实践中常常分开表述,某些目标也不容易表述清楚,尤其是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表述不清,课堂教学中常常“贴标签”。

三是“层次”说。认为知识的表层是信息、符合、术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特定的程序、规则、方法,这是中间层(中介);进一步体认到蕴藏在术语、规则中,人们在知识探索过程在积淀的各种思想情感与价值,则是知识的深层结构。还有学者将教学目标内容分为事实、概念、方法、价值等四个层面。

无论怎样的理解,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价值的培养都应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境界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看教学价值定位是否准确,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否达成。并且,这些更为重要的目标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向深度前行、不断提升理解力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通常是缓慢的,又是十分有价值的。过分强调高效课堂,当堂检测,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极易导致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识记与初步理解,对高层次认知能力、内在精神品质的遗忘,看似高效,实为短浅,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二)、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

中小学课堂到底该教什么?中小学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交织着各种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冲突,同时也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调研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素养方面明显不足,离开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习题集、测验试卷,就不知道让学生练什么;甚至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知道如何解题。

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不只是在职前专业学习中积累的,也是在职岗位研修中不断充实、丰富起来的。在岗研修不同于职前学习,需要根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从教学的价值定位出发,在深入钻研,力求准确挖掘所教学科知识的内核、结构、关联和丰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加工、重组,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避免粗浅、零散、狭隘、空洞等,提升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要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国家意志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需求的关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提升国民素养的需要,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侧重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共同学习的内容要点作了规定,课堂教学必须予以充分的保证。如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36篇(段),主要是诗歌,也包括论语、孟子、庄子、礼记中的部分篇章,这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儿童形成民族认同感的需要,对其重要价值,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随意更改。但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还要有一个与当地经济文化背景、与儿童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发展的水平不一样,我们可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充实,为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开设选修课。如语文教学补充乡土文学内容,进一步充实国学学习内容,以母爱、春天、月光等为主题,集古今中外名篇,组织开展诵读活动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校本化实施不是随意的,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标准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精心加工,使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固化教材与动态开放的教学资源的关系。学科专家与学科教育专家、中小学骨干教师编写,经过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中小学教材也有许多弊端:它使教学内容固定化,即使修订也有一个较长的周期,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本来就要求从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固化的教材缺陷是很明显的。再如外语会话题材,教材中的话题很可能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脱离,孩子在课堂上的会话也就难以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效果就会受影响。受篇幅限制,一本教材容量是有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开放的、活化的、多样的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譬如语文课程,仅读单一的教科书,学生可能学不好语文,必须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儿童学好基本篇目,还要推荐一定数量的自主阅读篇目,包括必读与选读篇目,不断丰富儿童的语文学习内容。有一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一学期课内阅读100万字,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降低阅读起始要求,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其改革的力度较大。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发展很快,中小学教学既要保留必要的经典内容,还要及时、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资源库,从单

一、固定的教教材中解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会与儿童一起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三是核心观念与具体知识点的关系。课标(大纲)总会列出许多知识点。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列出初中学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292个,实验实习项目51个,另外还有19个演示项目。知识要点具体到“合理灌溉”“花序”“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尿的排出”等等常识。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提炼出生物学科9个专题内容。专题下设若干内容要点,9个专题共30个要点。要点下设“具体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30个要点共有105个“具体内容标准”。这些要点如“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等等,比过去的知识点少了很多。而教材正是根据这些知识点开发并利用相关素材编写的,考试也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于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梳理,进行知识点的逐一过关。知识点过关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其实,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有人把它分成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价值水平等。2011年底,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从每个专题教学内容中提炼出50个“重要概念”,明确要求教师在有关内容教学中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美国国家理事会2010年发布的《科学教育的框架》将科学教育的内容锁定在更少、更高、更清楚的“科学和工程内部以及交叉部分的有限的几个核心观念”上。这些核心观念对于多种科学或者工程学学科都有广泛的意义,或者说它是某一门单独学科关键性的组织性概念;它为理解或调查更复杂的想法或者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关键的工具;它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历相联系或者与要求科学或科技知识的社会的个人的关心的问题相联系;它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各个年级之间随着复杂度和深度的增加它应该是可以被教授的学习的。如生命科学方面的核心观念4个:

——有机体有对它们生命发展、成长和繁殖有利的结构和功能(从分子学到有机体、结构和过程)

——有机体有传递一代到另一代的机制和进程(遗传—继承或特征的变异)——有机体和特定的有机体群从它们的环境中获得必要的资源,环境包括其他的有机体和物质的因素(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和动力)

——生物进化解释了物种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显然,这些核心观念及相应的问题引导既不同于关于若干自然与生命现象的罗列、标识而日积月累的常识,也不同于对这些现象的分类、排列、抽象所形成的概念性知识,而是更为上位的思考,是对物质与生命世界发生与发展机制的整体性描述与揭示。正是这些核心观念内化为人的素质,影响着人的一生。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点的梳理上,还要梳理知识结构,理清内在联系,并把握蕴藏在知识结构的学科思想。要根据核心观点对知识点作必要的取舍,并善于揭示知识点与核心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1、教学方式必须同教学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相适应

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必须同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性与教学设施条件相适应,不能只搞一种方式、一个模式。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完全被废除。如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因为思想感情不只是通过文字,而且借助语气、音调、重音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表达出来。思想感情不只是从文中看出来,还要读中体悟,“吃”到心中,变成血肉。注重写字书法,从描红、仿影、临摹,到写碑写贴,每天大楷一张,小楷四行到半页,天天练,雷打不动。久而久之,养成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终身受益。组织对对子,有《声律启蒙》教材。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这些都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学借鉴。新课标也吸收不少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

初任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目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教师一时束手无策,难以应对,这对教师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需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变革,建立平等合作关系;三是要求控制班级学额,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四是教学时间紧张,需要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五是有必要的教学活动设施作保证等等。这需要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四)、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

教学评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这样的程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个部分:一是课程内容部分,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学习要求,如“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等等;二是关于评价的建议。如义务教育数学课标从七个方面逐一阐述评价建议。关于基础知识的评价注意“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关于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要对的学习过程及其表现作记录,如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与他人合作交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等。要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不能简单地排名次,而是对学业水平及其有关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如何改进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还要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依据课标改进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促进教学与评价的对接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明确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的内涵,如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了解”,什么是“说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应用”等等,从而真正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要使评价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真正对接。从新课程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如数学要关注体现课标设计思路中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2、探索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

不只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搜集学生活动作品。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目前,书面测验是常用形式,也通常是高利害性的,它实际牵引着整个教学,需要认真加以设计。世界上著名的PISA阅读素养测验,将阅读素养界定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运用于反思,关注点是从阅读中学习,而非学会阅读。主要考虑三个维度:阅读过程或角度,包括检索信息、形成概要的理解、阐释文本、反思评价文本内容以及反思评价文本形式;文本类型,包括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境,包括个人的、公共的、职业工作的、教育的四种情境。编制3个量表:检索信息量表、解释文本量表、反思和评价文本量表。每个量表包含简单多选题、复杂多选题、封闭题、简答题、开放题等题型。将学生阅读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水平划分。其中解释文本一级水平—在信息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从有关熟悉主题的文本中辨认出文本主题或作者目的;二级水平—在信息不明、需要低层次推论的情况下,能辨别文本的主要观念,理解相互关系,建立或应用简单分类,或推断文本中指导部分的意思;三级水平—能结合文本的不同部分,来识别文本的主要观念,理解文本的相互关系,以及解释单词或短语的含义。能考虑不同的标准对文本进行比较、对比或分类;四级水平—能通过基于文本材料的高水平推论,对内容不熟悉的文本进行理解和分类,并通过对文本整体考虑来分析其中各部分的含义,能处理模棱两可的含义;五级水平—能解释有细微差别的语言含义,或体现出对文本理解的全面而细致。在上述框架内编制和实施阅读素养测试,解释和评价测试结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

3、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改进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考试与后续学习的关系,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一些学业水平考试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将学业成绩与这些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在评价上要特别注意纠正进行考试排名、加剧恶性竞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三、注意事项

1、课程标准不同于有关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不是一个非常刚性的尺子,也不一定要非搞得那么精确不可。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要求就很难精确化。过于精确,反而会不科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是一种指导性文件。所谓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它关于教学方向的引导作用,关于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面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它不是一个用一把刚性的尺子把产品质量分成三六九等的过程。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基础教育共同的基本要求的达成。各地和学校完全可以在确保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建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这也就是常说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教学有标准,但不唯标准。建立标准与鼓励教学创新是不矛盾的。

3、依据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要全面关注教学的价值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学系统的整体变革。可能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这还远远不够。从理论上讲,教学的价值定位更重要。而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可能教学评价问题更为突出。在确保教学评价与教学价值定位的对接上,任务十分艰巨。

作 业

1、对基于课标的教学改革有关实例教学分析,完成不少于 1500 字的评析报告;或者就自己所教学科如何依据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谈自己的想法,不少于 1500 字。

篇3:《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新课改指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都是有益的。教师应当基于学生这种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让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海德尔首次提出的。“让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一、让学———“让”学生先学,学什么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应该说最有效的“教”就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改变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学! 这种先学是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感悟、去实践,从而初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先学,老师需要提出学习问题并逐渐成为基本要求:学习本课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以前类似的学习内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 我们还可以精心布置前置性作业。如在学习“折扣”这一内容之前,布置了以下前置性作业:(1)什么是打折?请举例说明。 (2)以一件物品为例,到商场了解一下,打折是优惠还是陷阱? 这两个问题既有适度的空间让学生去经历,又有研究的价值和可操作性。

二、让学———“让”学生互学,怎么学

学习过程中,问题权、互动权、话语权应该是学生的,我们不排除接受式学习方式, 但更欣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欣赏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互动交流后产生的灵感,这样的交流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还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不断改善自己的先学方式,利于主动构建新知,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在研学、展学中进行互学。

1.研学———在小组中互学

小组合作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轻松的氛围,学生少了压力, 多了自信, 他们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启迪,利于创造发现。教学中,我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同质合作小组, 让组内成员把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疑问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探讨,形成小组共同的研究成果。

如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探讨圆柱的体积。生1:圆柱可以通过分,拼成长方体,考虑到两者变与不变的关系, 圆柱的体积就是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用底面积乘高。生2:仔细观察,我可以用侧面积乘长,即v=(r×h)×(c÷2)。生3:可以用前面乘宽,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途径不同,但结果一样。

可见,这种基于小组合作下的数学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也可以在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考。组内互学使学生对知识的解读变得多元化。

2.展学———在集体中互学

展学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交流。在组内初步达成统一的认识后,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教师要及时捕捉探究资源,对学生的汇报组织点评、辩论。这是个不断修正、不断优化的过程,利于形成科学规范的认知体系。

教学苏教版数学(下同)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关于订阅杂志的问题时,汇报1:答案是7种不同的方法。只订一本,有3种,订两本的有3种,订三本的有1种;汇报2:我们用搭配的知识,画图的方法得出的也是7种;汇报3: 我们是用数字表示的,1代表《科学世界》,2代表《七彩文学》,3代表《数学乐园》, 订阅的方法是 :1、2、3、12、13、23、123。教师 :怎样更简洁又能让人一目了然。讨论后,有小组说,用表格呈现能让人一目了然,表格呈现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

这种集体式互动学习,思想得到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启迪,互相借鉴,方法不断优化,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教什么

让学,提醒教师,先学后教。

1.教“最有价值”的知识———变 “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方法体系”,拥有自己的“工具箱”,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时,我以“观察现象—分类命名—特征分析—实践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研究,总结阶段将问题聚焦到了刚才的研究方法上, 为四年级的“旋转”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2.教“最有力量”的思想———变 “传授”为“探究”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积累的诸多经验,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更好的认知结构。这是一种积极心态下的主动建构过程。

教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时,小军所坐位置的确定,在科学描述、表述方式上,老师没有急于传授,而是不断创设悬念、激发需求,学生潜能被激发,创意不断,老师捕捉资源,引领分析、修正完善,最终出现并介绍数对。学生的这种主动探究,思维是深刻的,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四、让学———“让”学生学,教师怎么教

1.因学生的需要而教

面对未知,学生充满了好奇,有积极探究的欲望。但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局限,导致在先学、互学中,呈现出来的依然是点状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学生需要教师进行评判、点拨。教者应该是资源的捕捉者、处理者,在于帮助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验证,将点状认识有序整理、提升能力,让认识清晰,思维深刻,知识结构化。

2.贴学生的思维而教

学生是富有想象力的,思维是丰富的、发散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依赖课堂预设,很少关注生成性的东西,对学生外显的思维,因不符合教师的期待而不予关注,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价值。

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时,对于平移几格,学生一直存在问题,总是相差1,教师往往不以为然。细细观察,学生用点移动时,往往在数点,而不数格数。抓住问题的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互讨论中,思维得以清晰。

3.留有空白地教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智慧。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但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更为重要,有了方法、手段,可以更为主动地获取新知。

“留有空白地教”, 也许只是点到即止 , 却让学生的“学”欲罢不能 ,其深层意义在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领他们无限可能地生长。

篇4:《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一、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创新当中,首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情景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创造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一直匀速地进行直线运动?还可以给学生举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实际例子,例如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放在高空当中,谁会更快速度的落下?学生被这些问题所吸引,不仅会提升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更加充分地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这方面的知识,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除情景式教学模式以外,高中物理教师还能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高中物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和规律,更要讓学生掌握探究科学实验的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万有引力”这一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与万有引力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这一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提出生活中发现的与该规律相关的例子。用实际存在的事物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今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采用实验和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还可通过实践和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教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高中物理是一门终究会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拿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行完成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物理知识当中涉及电路组成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空洞的电路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拿出简单的电路构成,让学生对照学习的电路知识进行组装,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来完成电路的组接,看是否能够正常通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所学习知识的正确性,不仅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还加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篇5:《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了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我深有感想。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觉得,我们学生学习上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靠死记硬背。以往我在教学中,习惯了旧式教材的老套教法。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总认为,讲得越多学生就会学得更多,才能学得更牢固,学得更扎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自主的理念。

1、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长期以来,受陈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中学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依赖性严重。依赖老师讲解,依赖老师抄答案。有的学生学习时间很长,白天整天在学习,甚至晚上学习到凌晨一点钟。上课也很认真,笔记也记得很详细,但作业、考试还是不理想。我认为这是受陈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新内容前让学生先预习,自己做配套练习。练习批改后,再讲授。这样既能让学生逐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认真听讲,提高他们听课效率。当然,在他们预习前,老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他们预习后完成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因为这时的作业肯定有许多不同的解答方法。老师也不能在讲课时只给出一种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于一些非客观题,要尽量考虑到不同的解答方法。

2、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目标知识。我认为,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唱独角戏是不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既然“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尽可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学生大胆地尝试。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活动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3、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

过去我在上公开课课的时候,在安排学生活动或表演时,往往只集中在班级中少数基础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也是如此。总觉得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活动或表演,会浪费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长此以往,造成一种现象,就是班级里常常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还有大部分坐着看“热闹”。因此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覆盖面要广,不要总集中在几个尖子生上。当然,我们可以在备课时就注意把学生也考虑进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分组活动时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指导。

4、适当地进行西方文化渗透,让学生们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英语的使用习惯。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许多学校开设了各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多样。对学生扩大知识视野起了和大的帮助。我们学校虽然没有校本课程,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增添了我的校本专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信息社会,中西方之间文化渗透逐渐深入。西方国家的一些节日在我国的城市流行。而农村的孩子对这些了解却不多。

5、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片面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我们往往只是狠抓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教育改革就是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英语课堂也不例外。我的设想是:

(1)让学生找规律、查特点,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所学语法,我常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总结、归纳,找规律、查特点。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2)设计灵活性思考题,让学生探求不同答案。

(3)利用课本资源,引发学生创新能力。有时候我让学生针对某一课书或一个单元。自己出试卷,尽量出一些有新意的题型。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复习所学课本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创新能力。(4)新教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我们教师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断培养和引导。必将让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享用不尽。为他们未来美好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结束语:

篇6:《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学习

他提出依据课标改进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促进教学与评价的对接

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明确所使用的行为动词的内涵,如什么是“知道”,什么是“了解”,什么是“说明”,什么是“理解”,什么是“应用”等等,从而真正明确教到什么程度。要使评价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使评价嵌入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真正对接。从新课程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学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的理解,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合理应用。如数学要关注体现课标设计思路中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反思英语教学,个人认为应该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情感态度等各方面。2.探索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方法。

不只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搜集学生活动作品。要关注学生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学习情况进行记载,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目前,书面测验是常用形式,也通常是高利害性的,它实际牵引着整个教学,需要认真加以设计。

反思英语教学,目前我们这里的测试就比较合理。六年级段70%为卷面测试,其余30%包括,朗读,问答练习,英文才艺如歌曲歌谣、手抄报,课堂纪律,作业等多个维度。当然在细节方面还需要多努力!

3.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与改进

评价不仅仅是证明学生当前拥有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考试与后续学习的关系,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后续学习表现得更好。一些学业水平考试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等,将学业成绩与这些方面的情况联系起来看,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在评价上要特别注意纠正进行考试排名、加剧恶性竞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做法。

上一篇:Cisco ACE应用控制引擎模块及Cisco ACE 4710应用控制引擎下一篇:yy学习通社区推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