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护理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更好的进行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力衰竭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力衰竭护理学论文 篇1:

探究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的好转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常规组好转43例,好转率87.76%,病死6例,病死率12.24%;研究组好转48例,好转率97.96%,病死1例,病死率2.04%,两组好转率、病死率对比(P<0.05),有差异。常规组护理总满意39,总满意率79.59%,研究组护理总满意46例,总满意率93.8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有差异。护理前,两组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P<0.05)有差异。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能显著减少病死率,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应用价值

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内科急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临床治疗中给予患者早期治疗对降低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2]。但在临床实践中,除了给予患者有效的早期治疗,采用循证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全面的、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治疗效果[3-4]。基于此,此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并取得显著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9例。其中常规组男女比例32:17,年龄54-81岁,平均(65.27±4.08)岁;研究组男女比例35:14,年龄56-80岁,平均(64.86±4.1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

1.2方法

(1)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并进行循证护理相关培训,护理小组在护理工作中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护理方案。(2)护理内容:第一,加强病房的巡视以及对患者的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如果患者出现不良情况,例如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抢救。第二,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积极进行沟通,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治疗措施及预后等等,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第三,加强日常护理及饮食指导,心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食用低盐、低糖、低脂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对胃肠造成较大的负担,或扩大心肌梗死的面积,增加并发心力衰竭的风险。日常护理中应加强个人的卫生清洁,避免出现感冒、压疮、感染等不良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的好转率、护理满意度并对比。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表进行评价,包括专业技能、服务态度、护理应用效果、人文关怀等,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对比有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好转率对比

常规组好转43例,好转率87.76%,病死6例,病死率12.24%;研究组好转48例,好转率97.96%,病死1例,病死率2.04%,两组好转率、病死率对比(P<0.05),有差异。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常规组护理总满意39,总满意率79.59%,研究组护理总满意46例,总满意率93.8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有差异。详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P<0.05)有差異。详见表3

3讨论

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且我国近几年该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涨,尤其是老年阶段的人群,具有加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选择有效的诊断、治疗措施,并配合科学、全面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显著减少该疾病的病死率。循证护理是指在制定护理方案的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全面的、综合的护理方案,通过获取证据、提出问题、查找文献资料等为护理决策提高可靠依据[5]。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及时抢救,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本次研究采用循证护理进行干预,护理质量显著提升。结果显示:常规组好转43例,好转率87.76%,病死6例,病死率12.24%;研究组好转48例,好转率97.96%,病死1例,病死率2.04%,两组好转率、病死率对比(P<0.05),有差异。常规组护理总满意39,总满意率79.59%,研究组护理总满意46例,总满意率93.88%,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对比(P<0.05)有差异。护理前,两组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对比,(P>0.05)无明显差异;护理后,研究组的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P<0.05)有差异。

综上所述,应用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能显著减少病死率,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小红.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20,010(007):77-79.

[2]钟小红.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v.10(07):79-81.

[3]张自美.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健康必读,2020,000(003):183.

[4]林芳,卜秀娟,白志芳.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029(025):198-199.

[5]徐静静,姜玫.探讨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004(025):P.127-127.

[6]崔海丽.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饮食保健,2019,6(020):134.

[7]贾佳,方英姿.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医药前沿,2018,008(029):289.

[8]宋晓,侯鹏,辛要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体会[J].健康养生,2019,000(005):70-71.

作者:郑亚玲

心力衰竭护理学论文 篇2: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更好的进行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总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7.50%,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0.63±10.09)分,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5.62±10.19)分(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循证护理,其中采取循证护理的4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40例均确诊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年龄39~83岁,平均(62.12±3.7)岁,男女分布比值为21:19,病程在1~21d之间,平均病程为(5.62±1.04)d,所有患者均进行PCI手术。对照组40例均确诊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年龄40~82岁,平均为(61.6±3.6)岁,男女患者分布比值为22:18,病程在1~20d之间,平均病程为(5.8±1.4)d,所有患者均进行PCI手术。纳入标准:(1)确诊为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2)临床资料完整;(3)不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病史者;(4)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具有知情权。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等研究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法(1)对照组护理人员谨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或者为患者进行药物注射,密切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2)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如发现患者的体征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3)做好常规护理,定时对病房进行打扫和消毒,保持通风,确保室内的温度及湿度处于最佳状态,最大程度地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1.2.2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 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1)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护理问题,例如“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有哪些?”对相关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2)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向临床专家请教的方式,找出护理证据,分析资料,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3)根据护理计划进行循证实施,具体的循证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病情监测、预防并发症护理等。

1.3观察指标

对经不同临床护理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总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观察,抢救成功率、护理总满意率、生活质量评分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低,代表患者的护理效果越好。

护理满意度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项,非常满意为10分、满意为5分、不满意为0分,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GQOL-74量表评定,共分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均在0~100分之间,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对经不同临床护理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总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生活质量评分使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f检验,抢救成功率、护理总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使用计数资料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成功率比较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7.50%(39/40),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75.00%(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总满意率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5.00%,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72,P=0.016)。

2.4生活质量评分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0.63±10.09)分,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5.62±10.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具有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冠状动脉突发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中断,局部出现缺血性损伤和坏死的症状。心力衰竭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患沟通,其生活质量也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故给予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传统的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机械性,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仅按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或者为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护理过程中无法了解患者的主诉,无法给予患者对症护理,除此之外,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人性化的特点,护理中容易和患者产生口角摩擦,导致护患关系紧张,严重者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给医院的良好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临床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

循证护理是临床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较强的诊断性和专业性,本研究中采取循证护理的40例患者其抢救成功率、护理总满意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认为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循证护理的具体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为患者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或者幽默搞笑的视频,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积极倾听患者的主诉,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以改善患者的治疗心情;(2)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并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饮食计划,确保患者可摄入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4)病情监测:对患者的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科学排班,确保24h内有护理人员待岗;(5)预防并发症护理:确保患者的贴身衣物和皮肤干燥整洁,监督患者按时用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诱发机制。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故该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作者:龙琼珍

心力衰竭护理学论文 篇3:

《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摘 要: 《内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临床课程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好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可为护生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内科护理学涉及知识面广,与临床结合紧密,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讲授难、学生理解难的问题。本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病例引导、角色扮演、简易绘图、总结归纳及情感激励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贴近临床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常见问题 对策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课程。通常《内科护理学》都安排在学生临床实习的前一学年学习。作为一名内科护理学教师,应该尽力克服难题,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和谐、自然、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的良好教育气氛中进行,以有利于学生充实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设计难。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基础知识多,几乎涉及所有的医学基础课,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如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一节,是在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课之后研究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为临床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生理、生化及病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同时,根据目标化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最终使学生既能熟悉和了解疾病,又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该病的护理(包括正确的护理评估,准确的护理诊断,确切的护理目标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就给教案的书写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知识讲授难。

患病机体表现出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分别用解剖、生理或生化分散的知识来认识疾病,而必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科疾病本身临床表现的直观性强,教师并非能通过语言、动作形象生动地把各种症状和体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在讲授中抓住侧重点,运用各种讲课技巧正确地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灵活地结合起来。

1.3学生理解难。

内科护理学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内容较抽象,再加上部分学生对第一年学过的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已经淡忘,对临床医学及今后工作上的密切关系缺乏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出现脱节现象,对于疾病也不能做到全面透彻的了解。例如在讲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章时,讲述到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的心脏各腔、各瓣膜的正常形态和心脏的血液循环、生理学的心动周期和正常心脏泵血过程,内容多且抽象,从而形成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因而降低学习兴趣。

2.对策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中的指导性文件,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讲授内科护理学前要重点精读并熟悉教材中的重点掌握内容。其次,认真书写教案,精心制作课件。对每节课的不同内容都应遵循大纲的要求,作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抓住教材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寻找出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难点的讲授内容,对涉及的其它学科的内容进行充分备课,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循环系统疾病护理”中要求描述本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护理,在讲授前,首先应与学生一起回顾与本课有联系的解剖生理等有关内容,通过教学课件中一些生动的解剖图片、简易的机制图体现出来,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如常见症状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是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从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具体分析,把症状的护理作为重点详细讲授,注重与临床紧密联系,为以后循环系统各个疾病的护理打好基础。

2.2把握学生程度。

从实际教学出发,了解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护校的学生既有单招录取的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人文知识有一定底子,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因此,在开课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程度及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进行一次医学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通过教学实践,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触类旁通,从而激其情,发其智,增其识,会其能。

2.3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1病例引导式教学:在每个系统疾病的讲解中,都由一个病例引入,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先导入病例,再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诱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例如,讲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一节时,先介绍实例:患者,男,45岁,原有慢性、反复发作性、节律性腹部疼痛的病史,发作与饮食、季节有明显的关系。某次出差途中饮啤酒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该患者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所需讲授的消化性溃疡的内容。使学生从观众、听众的角度,转变到了责任护士的角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2.2角色扮演式教学: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实际存在的困难,《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在每次理论课后都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应用角色扮演能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在教学中,对于患者资料的收集、操作的解释、健康教育等,都可以设计特定的场所,为学生创设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两人一组,分别表演护士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讲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创设慢阻肺患者因咳嗽、呼吸困难就诊的情境,在表演中不仅使学生联系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知识和护理要点,还增加了学生的教学参与率,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拉近了与临床的距离,无形中进行了职业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贴近临床护理工作,避免学生进入临床时的“纯理论状态”,以尽快适应医院工作。

2.2.3总结归纳式教学:要善于总结归纳,运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讲授,把容易混淆的、难以记忆的内容,按发展先后或内在联系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时,可将“促进排痰”的措施总结为“咳、拍、湿、引、吸”五个字,学生将这五个字记住了,就能说出完整的措施:有效咳嗽、拍背与胸壁震荡、湿化呼吸道、体位引流、机械吸痰。肝硬化腹水的护理可以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半卧位限水钠、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利尿注意电解质,穿刺放液输蛋白,速度和量要控制”。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2.2.4简易绘图式教学:在板书中加入一些简易图,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清晰化。如在讲解“感觉障碍的六种类型”时,分别画六个人形图案,将每种类型对应的感觉障碍的部位涂黑,学生就可一目了然地了解不同类型感觉障碍分布范围的特征。在讲解“体位引流护理”时,通过患者体位示意图,学生能明确体位引流的目的与方法。

2.2.5情感激励式教学:为了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使学生自愿学习、乐于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一些情感激励,对学生表示肯定与赞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当一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有些紧张,结束后,我点评道:“这名责任护士很称职,为患者讲解得既详细又明白,其他责任护士要争取做得更好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临床实习和就业。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贴近临床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施丽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12):1743.

[2]贾小莹.浅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北京卫生学校护理学科(100053).

[3]江景芝.内科护理学授课中的“三难”与“三熟悉.山西护理杂志,2000,(2),第14卷.

[4]申时恒.《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论文之家,2009.09.17.

[5]田樱.浅谈护理高职教育中《内科护理学》.教学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6.5.

作者:杨 孜

上一篇:绿色营销的探究论文下一篇:会计国际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