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际化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会计作为世界的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国际化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国际贸易愈来愈繁荣的背景下,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积极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有与发达国家共性的国际背景,也有经济转型期国家所特有的国内环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国际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计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研究

摘要:目前世界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发展,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我国“一丝一带”战略的提出,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带动经济的发展。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如何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是其中的关键。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战略;会计国家化;推进;发展

引言:在新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交流的语言可以看作是会计核算,这就促进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我国目前的会计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这会阻碍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一、目前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一)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不断扩大了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随着与世界其他各国之间经济合作交流的增多,“走出去”的能力不断增强,随之对外贸易的数额也在增多[1]。与此同时,我国境内跨国公司的成立,以及国外企业资金以及技术的投放,这种经济交流形式促进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需要我国有更高水平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颁布和修订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的会计准则,随着这一系列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国际化的发展,更符合国际会计准则。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过程中,要与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趋势相融合,积极、努力的参与、配合推进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缓慢

一个国家的会计核算水平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该国家的经济运行水平,国家间的经济信息交流时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的。虽然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在不断的完善,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制定的准则还不够全面,这与其他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2]。在实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实施的效果也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信息是通过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时候,我国的经济报表并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我国经济主体的的所有信息,这都是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本身的不足造成的。因此,我国的会计体系的发展,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会计向国际化发展。

二、阻碍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原因

(一)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建立会计国际化体制的核心,是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基础,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产生约束效应,保障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发达国家的会计发展史可以看出,一般实施会计核算工作都是在建立会计准则体系之后。而在我国,很多的会计准则都是在核算工作实施之后,才开始建立的,制定准则的过程比较滞后[3]。这就会在企业制定报表的时候因为没有准则的规范,而导致报表的盲目编制,这会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会计体系包括准则和制度两个方面,通过这两方面相互促进和配合,实施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两者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侧重点的规定上会有不同。会计制度注重处理核算的流程,而会计准则注重对标准操作核算过程的规范,也就是说这两者的内容一致,但是在对实际操作的规定不同,这就会在核算的过程中产生矛盾。长期以来,两者之间的矛盾会不断的加大,也扩大了与规范化的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因此,消除两者间的矛盾刻不容缓。

(三)缺乏专业的会计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任何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素质的提高。虽然现在我国有很多的会计从业人员,但是很多从业人员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难以适应会计行业发展才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高素质会计人才,特别是能从事国际会计核算的高素质人才很少,制约了我国会计国家化大发展。

三、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如何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

(一)完善会计制度与准则,加强交流与学习

根据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与准则,找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所在,妥善解决。借鉴发达国家的会计体系,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颁布和实行更加全面的制度规范,约束我国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国家间经济的交流,促进了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二)注重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一带一路”战略时期,要着重培养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促进会计从业人员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真正为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做准备[4]。除了对会计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还要注重在语言、电子化操作等全方位的技能,培养成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的新浪潮。

(三)正确认识会计国际化发展进程

虽然我国在不断的加快国家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但是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在提高经济开放水平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走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协调国家特色与国外经验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5]。

结语:加快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是十分必要的,依托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加快我国经济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使之实现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凡.我国会计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和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J].商业会计,2016,03:23-25.

[2]董红,林慧慧.“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及贸易摩擦防范[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119-124.

[3]夏丹,武雯,汪伟.“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契机与策略建议[J].新金融,2015,09:35-39.

[4]巴曙松,王志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8-49.

[5].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会计与“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大家谈[J].会计研究,2016,01:5-18.

作者简介:巴合提努尔·别肯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研究方向:公司财务与会计 职称:副教授

作者:巴合提努尔·别肯

会计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2:

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会计作为世界的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国际化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在国际贸易愈来愈繁荣的背景下,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积极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有与发达国家共性的国际背景,也有经济转型期国家所特有的国内环境。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国际会计准则

一、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会计国际化的全称是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客观上讲,为了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处理会计事务上,会逐渐的趋同于国际惯例。这有利于国际会计行为间的互相沟通、规范、统一和协调,也就是说,将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上去。

二、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进程已经不断加快,但是总的来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

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

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主要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而作为经济转型国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还较短,部分领域的市场不够活跃和规范,许多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主要都由国有资产控股,且治理机构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于这些上市公司中。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相关,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制约。

2、我国的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包括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三个部分。首先,由于企业监督机制不健全,弱化内部会计监督,使得监管功能难以发挥;其次,财政税务和证券监管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没有形成有效地监管机制;另外国家监督方面依然缺乏监管手段;社会监督方面事务所执业人员素质不够高也影响了监督的质量。这种种问题,都可能导致有企业公然作假,不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有效执行,有的甚至人为操纵利润,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准则的实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执行,这就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以内,由于国家没有很好地重视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教育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得到重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但与发达国家会计从业人员比仍然偏低,总的来讲整个会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少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晓国际会计管理。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

1.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为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自不同的国家的组织成员在参加国际准则制定时不可避免地要站在本国立场上发表意见。因此,在制定国际准则的过程中我国应积极参与进来,如果在制定准则的各个部分有更多的中国代表参与,使其更多地兼顾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那么更有利于我国提高行业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2.在发展国内的会计行业这一方面,我们应当大力开展调查研究,使新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更强,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准则制定水平。

(1)构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我国目前的会计概念结构和理论框架仍然是基本会计准则,但它并未达到作为概念框架相应的功能,在实质上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因此,为了完善和补充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我国仍应建立一个具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需进一步改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形成一个有效的制定准则的机制体系。前面谈到的我国新准则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有很多都关于制定程序。我国在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过程中应借鉴IASB的应循程序,使得会计准则制定工作能够有序开展。(3)努力使会计准则的应用性加强。由于新准则比IFRS的内容更加简练,它的制定是以原则为导向制定,所以,要想减少会计实务操作的随意性和人为操控因素,就要提高会计实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制定配套法律法规,衔接新旧会计准则的转换以顺利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相关部门、企业、财务人员应加强互动、沟通以求共同演进。及时梳理与新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修订不需要或不适合实施新准则的法律法规。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法规,根据新准则的需要,使其与法律、法规相互协调、口径一致,确保能正确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

4.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及教育。

(1)完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加强对会计执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建立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归属于财政部门,可参照国际惯例完善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同时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进行量化考评,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警示和奖励,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其次,应建立和完善配套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机制。(2)更加注重培养精通国际会计的专业人才,目前同时熟悉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并能将国际会计准则与其结合进行研究的专家型人才极度缺乏,中高级人才奇缺,因此我们必须调整教育层次,改革对于会计职业人员的教育体制,重点培养高级会计人才以适应国际竞争。并让执业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加大力度继续教育会计职业人员,使其一直保持一定水平上的专业素质。要加强国际间会计从业人员的交流,并引进国际会计师资格考试,从量到质整体上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3)进一步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素质。净化会计师行业中,注册会计师是中间力量,我国能稳步进行会计国家化,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改进选拔制度,如职业考核方面,可适当地加入对会计实务操作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四、小结

综合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尽管还有很多障碍和阻力存在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会计准则必须国际化,资本计量的内在动力在推动它,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努力克服这些因素。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只要我们掌握分寸、利弊和进程,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化,提高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水平,制定配套法律法规以配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就能够平稳、有效地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而实现整个会计国际化,更好地发挥会计这个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者单位:山西省西山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屯兰矿多经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锦霞.中国会计国际化三维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2.

[2]叶枫.新阶段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3]崔慕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作者:王艳琴

会计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3:

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

一、关于会计国际化及其经济后果的思考

1.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国际化的含义虽然并没有在会计界中达成共识,但通过对学者讨论结果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笔者认为,会计国际化是指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处理会计事务时,相互沟通,相互协调,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使各国会计信息相互可比,以达到全球会计一体化、统一化,它背后的实质则为各国利益之争。一般地,它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二是会计实务的国际化,通常又以会计准则国际化为其核心内容而引起各方更多关注。会计准则国际化作为一种持续地过程、一种互动的过程、一种变迁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则通过经济后果体现出来。

2.对经济后果的思考。

怎样来描述经济后果呢?最早为人们接受,且学术界已达成广泛共识的,是美国会计学者泽夫(Stephen.A.Zeff)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后果观,以《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为标志。泽夫在文章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他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

它具体可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公司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接受者如公司股东、其它投资者、债权人决策的影响。面对不同信息内容的财务报告,股东将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二是对搭便车者的影响。在公司财务报告公开后,不但法定使用者可获取会计信息,那些并非公司法定财务报告的接受者,也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公司报告信息,如竞争对手、供货商、顾客、劳工等。三是对报告公司自身的影响。报告公司为了取得市场的正面评价,而选择使得财务报告更易为人接受的经济行为。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及经济后果的特征

1.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特征。

(1)新准则的出台有其创新性。

2006年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曾提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蕴含着四大创新理念,笔者认为,更具创新意义的一点在于“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随着我国市场理性的投资者不断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变得更多元化,要求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新准则的国际趋同性。

从微观层面上,它的内容不仅新增了22项具体会计准则,还对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作了全面修订,恢复引用了曾备受争议的公允价值,增加了新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领域,这与IASB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的国际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从宏观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前,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最主要形式,90年代以后我国便开始着手会计工作的改革,由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是强调财务信息主要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服务,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欧美等国都相继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所以我国在保留一些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两则两制”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这也正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性的表现。

(3)新准则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与我国的会计环境和法规体系相适应的,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尚未完全改变的情况下,继续保留一部分会计制度,制则并存的逐渐过渡更易于人们适应与操作,同时也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市场经济尚欠发达的现状这一国情的情况下逐渐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必然选择。

2.经济后果的特征。

(1)经济后果的微观性。

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微观性直接表现在对各种公司、企业甚至个人价值的影响上。企业在实施会计准则时,会对其会计报告产生影响,不同会计准则会产生不同会计报告,不同的会计报告又会对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又导致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

(2)经济后果的宏观性。

经济后果的宏观性是指会计国际化会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产生影响。会计的国际化意味着会计准则和实务都会有所转变,不论是要制定,修改还是废除,都会伴随着成本的增加,首先是社会中以个体存在的企业,包括机构运行成本,企业遵行成本以及准则制定失误给社会带来的间接成本等,进而影响会逐步扩大,最终将是整体社会成本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国是政府有关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有利于促成参与准则制定的各利益相关者达成一致,节约谈判成本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整个社会效率便会提高。另外,按照国际惯例重新确认的会计报告收益将低于我国按原有方法确认的会计收益,这样直接导致企业税收负担降低,政府税收减少,这样也会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3)经济后果的非公平性。

经济后果的非公平性,至少从两个方面看出。关于会计信息,企业一方具有信息优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的披露会计信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会计信息使用者则处于劣势,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企业披露的信息,他们可能会受到失真的会计信息的误导,利益因此而遭受损失,因而是不公平的。关于对经济后果的预测上,企业的判断标准直观而具体,通常以是否影响自身利益为标准,易于预测经济后果。但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难以预测企业是否能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等,更难以预测即使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又能否生成理想的会计信息,从这点上看,也显然存在不公平性。

四、我国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的现状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总体来看是顺应国际趋势的,发展到现在所产生的经济后果既表现出了其有利的一面,也反应出其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在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时,既应看到它表现好的一面,也应正视它存在的问题。

1.经济后果的表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会计的国际化引起的改变,所造成的经济后果已逐渐体现在会计环境的改变,会计模式的转换,会计制度的修改,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以及会计观念的更新中。

(1)会计环境。

为适应正在改变的国际大环境,我国改革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飞速前进,投资环境大大改善,跨国公司及跨国集团纷纷投资中国市场,随之带来优秀会计人才和先进管理模式,且要求公司财务报表国际化,特别在跨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跨国流动时,他们所推荐的都是大国的会计规范形式,客观上促进了会计人才的“西方认同”化。另外,我国的民族性格原本是趋于传统、保守的,不易接受新事物,当世界上其他国家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时,我国却依然保持原有制度形式,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国际上公开透明的信息要求不相符,使用者对信息不够重视,但如今不仅我国政府在不断与国际会计组织进行磋商协调,积极推进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而且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资源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及时传递与共享,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

(2)会计模式。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3月4日)是会计制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90年代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我国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l2月29日)巧妙的将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主要内容纳入了会计核算制度之中。显然,我国是采取会计制度为主的模式,政府以其会计制度改革的策划者、推动者以及制度设计者的身份,正在为会计制度的国际化作出积极的努力,但这些工作离国际化仍有很长距离,毕竟大多数国家会计规范形式早已采用会计准则,并且是民间会计组织制定的,代表的是更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3)会计观念。

会计的发展,会计环境和模式的改变,伴随着会计思想、观念的进步,意味着会计观念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传统观念上。例如,我国其中一种传统思想“收入费用观”,特点在于“面向过去而计量”,坚持收入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以交易法来确定收入,对于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若无客观事实发生,不予确认。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不确认未实现收益,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而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我国企业对所得税的核算采用债务法。而“资产负债表观”的实质是,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时,重点是看净资产是否增加。这种观念下,利润代表净资产的增加,亏损代表净资产的减少,对现金流量的关注以及资产减值会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从理念角度要求不追求虚假利润,要求将企业的发展落在实处,这样才能更好的反映企业收益。我国正是以颁布准则的形式明确了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已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2.会计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准则制定的公开性不足,民众参与性不强,会计国际化的沟通和协调不到位。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财政部和专家组在研究和编制,而相对弱势的工商界、金融界等各种利益集团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制定工作,使得为准则执行预期效果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资本市场规模有限,对企业经济行为与会计行为的监督,采用的方式是行政监督,但并非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无法通过介入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就有可能通过违法的方式来实现其利益。

(3)准则差异的存在成为我国招商引资的障碍。

考虑到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IFRS的差异,包括准则的质量和繁简程度的差异,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识差异,都使得很多国际投资者对进入我国投资充满兴趣,但投资过程进展缓慢,这样并不利于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作者:朱春玲

上一篇:心力衰竭护理学论文下一篇:植入式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