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偏离既定目标和方向,脱离实际,重形式、轻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类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类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校艺术类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型创新研究

摘要高校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目标的必然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整合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艺术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高校社会实践中存在实践方式单一、内涵不够深刻、缺乏专业指导、项目化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因此高校需要深化认识、转变创新观念、实行项目化管理、完善社会实践机制、建立品牌项目与长效机制、建立公共艺术创新实践平台,为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 艺术 转型 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广泛开展、青年大学生自觉参与的一项具有生命力的活动。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全面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道德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内涵不断丰富、延伸,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益于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三项基本任务,有利于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开创新局面的关键。紧密联系学生的成长实际与培养目标,引导广大大学生通过踏入社会、走进基层、走近民众,准确把握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研究适应未来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转型、创新工作。

1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适应情况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但在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往往活动要求太过同一,实践方式比较单一,内涵不够深刻,以上诸活动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

(2)在项目的论证过程中不够充分,准备周期过短,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只局限于寒暑假、特定节假日,此问题在高校艺术类学院更为突出;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度不高,教师指导不够得力。

(3)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社会为大舞台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党政领导部门、高等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现实中往往就是社会实践范围有限,实践内容得到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4)社会实践基地“重形式,轻建设”,缺乏品牌项目与长效规划,成果总结缺乏深度。

鉴于以上存在的各种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现象,本文将基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与做法,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型、创新思路进行探讨与研究。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型、改进与创新

2.1 围绕目标,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战略意识

要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转型、创新发展。学生、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应该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大力增强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不是凭空的创造,而是与继承、借鉴的统一。”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既要合理地继承传统的实践模式,又要适当地借鉴利用当前国内外一些科学的、先进的、适合高校艺术类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开展模式。

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关键。大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推进作用,才能促进社会实践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确保社会实践创新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2.2 实行项目化管理运作,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覆盖

为了创新与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借鉴和运用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的管理与运作。社会实践的实施程序通常可以划分为六个相互关联的步骤:项目申报阶段、筹备部署阶段、组队动员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总结表彰阶段。设定并明确各项活动的目标、要达到的效果,组建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的实践队伍,挖掘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在实践活动中,实行团队负责,注重梯队建设。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使社会实践在内容、方式上以及深度、广度上不断发展。实现专业教师、团委老师(或辅导员)双导师制,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实践内容体系。根据社会实践工作自身变化的特点,将鼓励跨院系、跨专业组队;重视队伍的梯队和后备力量建设,鼓励高年级同学牵头,由政治素质过硬、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大学生组成实践服务团;各年级学生参与,致力于向团队型、研究型、創新型、区域性集中活动方向发展,力求活动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

做到三“精”,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工作机制。做到活动前“精心策划”,活动中“精确实施”,活动后“精彩报道”。在“精心策划”环节中,一般要在活动前几个月就开始做策划,要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科学、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申请书,内容应该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的意义与目的、活动的方式和内容、组队人员组成、要达到的效果以及活动经费预算等。而实践活动的前期策划要及早落实,认真准备,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后期策划则要周密部署,确定活动细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筹备、实施到后期总结、展示活动成果都要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规范各项社会实践程序,形成一套范式。实践活动中要有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把实践后的总结交流、成绩评定、调研报告、汇报演讲、成果展示、宣传报道、总结表彰等步骤全部细化成可操作程序。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宣传和理论研究,建立合理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可以考虑把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与教学大纲,计入学时学分,可考虑把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奖学金评定、优秀生与先进个人评定、推优入党、推荐保研直研、就业创业推荐体系。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能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具有强烈的内在驱动力、有规可依、和谐运作,切实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得到锻炼才干,提高认知视野。

2.3 突出“艺术让城市更美好”,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科、专业服务的功能

高校艺术类学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不断适应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迫切需要本学科专家的指点,需要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强化通过社会实践巩固理论的学习,实行“专业老师+辅导员”社会实践双导师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去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感受城市跳动的脉搏,从而寻找到以后进行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迫切需要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实现从纯粹服务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问题、课题去调研实践、积累素材、艺术创作。不断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能力,陶冶艺术情操。

2.4 建设艺术品牌项目,建立公共艺术实践创新平台

公共艺术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面向公共空间、面向社会公众,能呈现公众意志和审美诉求的创造和艺术表现形式。其关注的焦点是城市的生活空间、公共设施、文化需求、精神交流领域中公众的审美诉求和人文关怀。“实践为师”——在实践中认识理论、启发创新,以理论促进实践,在公共艺术的平台之下,建设艺术实践的品牌项目。如:“播撒艺术的种子”、“艺术让城市更美好”、“艺绘意众,博会举世”系列实践活动等等。通过艺术类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教育中与社会脱节、个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实践了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教学思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高素质公共艺术创新型人才。

在艺术类学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实践,建立公共艺术实践创新平台。这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转型与创新。通过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以艺术审美为基础,实现艺术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美化城市的公共环境,表现公众的审美要求,陶冶公众的艺术情操,强调公共环境的文化氛围,重塑城市的人文精神。使培养的学生在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

高校社会实践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精心组织,教师通力指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全力支持,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转型与创新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自身的发展需求,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是一项连续的、永无止境的活动,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进行开放型的、创新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改进研究[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12~115.

[2]黎敏.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项目化运作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2~146.

[3]上海论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与展望.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221~228.

[4]黎敏.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项目化运作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2~146.

作者:沈青松

艺术类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浅析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偏离既定目标和方向,脱离实际,重形式、轻内容。本文重点分析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走向社区、农村、工厂、机关等开展调研、服务、宣讲、帮扶等素质教育活动的总称。社会实践应坚持以育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原则,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的,使学生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从而达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提升自我的目的。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价值所在

教育是以知識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使人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学生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是成才培养成功的体现。社会实践恰恰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所学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能认识自己专业技能的不足,进而转变学习方式,查漏补缺,调整专业学习计划,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社会实践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专业知识, 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真正锻炼和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现实社会中,企业更喜欢专业技能优异、参加过一定社会实践的毕业生。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对自身所学专业产生比较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走向社会选择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以致用、贵在实践”,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体验生活、把握生活,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技成果为生活服务,最终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体现自身价值。注重个人价值,这是艺术类学生特有的个性,社会实践有助于他们学会在工作中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构建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类高职生对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模糊,没有概念,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即失业。通过社会实践,他们可以认知自身的能力、兴趣等,科学规划人生,对未来个人追求进行合理定位。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社会实践运作机制不健全

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归口部门是校团委,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与校团委的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总体上造成社会实践教育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也缺乏整体的设计和规划。学生的第二课堂时间利用不充分,一些学校只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简单的社会采风和调查,最后由学生团队上交一篇调查报告,学生个人上交一篇实践心得,不进行成果汇报或交流,没有总结,不了了之,这样的教育效果常常不尽人意,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

2.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有些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过于老套,只注重表面形式,缺乏深度研究,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多,结合专业的实践活动更是稀少。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多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采风、写生为主,很少组织那些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活动。寒暑假期间组织的几支队伍虽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但都是象征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缺乏专业带队教师指导,对一些调研内容的研究和分析不透彻,也提不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在实践总结环节,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借用或套用网络观点,这对于学生自身成长、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并无任何作用。

3.学生对公益类实践活动热情不高

近年来,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放松要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加之社会各种观念深刻变革,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影响。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和网络的影响,他们对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所减退。学校对此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也有所减弱,从申报活动方案的过程看,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的人数不多,有的学生宁愿把时间耗在电脑娱乐上也不愿参加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功利性太强,社会公益类的实践活动不愿意参与。

三、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建章立制

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立健全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保障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这方面,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由专人管理。成立统一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学校要坚持开展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把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制订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与评定结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评定结果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工作挂钩。

2.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1)开展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选择参考各地方的传统文化,包括衣、食、住、行、习俗、信仰以及濒临消失的民间手工艺等。结合田野考察,探究传统文化资源的现状,思考其中所传达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2)开展关注创业典型方面的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创业园、创新产业园,零距离接触创新创业领军人物。通过调查、访谈、交流、学习等方式,聆听创新创业典型的成长故事,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就業岗位和行业人才的需求信息,培养职业素养和创新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 开展寻访“红色印记”方面的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建学生实践团队,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到各地党史主题纪念馆、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寻访慰问活动,寻访慰问健在的红军老兵、亲历战争的幸存者以及红军烈士的亲属。通过访谈、录音、摄影和摄像等形式,深度挖掘抗战中的动人故事,探寻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4)开展“美丽中国”专题社会实践。依托艺术类专业优势,以学生独特的艺术视角表达心中的爱国情怀和人文风尚,描绘大学生眼中的“最美中国”,成果可以微电影、摄影、写生作品等形式呈现。

(5)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方面的社会实践。以爱心家教、义务劳动等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和谐新风尚。

(6)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开展社会。结合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深入行业、企业实地调研实践。根据方案规划的进程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行各业,广泛收集信息,通过调查、采访搜集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为项目的后续开展提供丰富的理论调研基础。

3.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艺术类高职院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艺术类高职院校实施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要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促使其认识并找出自身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实践能力。

总之,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升技能,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为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131-133.

[2]郭涛林,裴国栋.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190-191.

[3]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77-78.

注:本文为2014年度苏州市高职高专学生工作课题(课题编号:SGZXB2014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黄伟峰

艺术类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初中美术特长生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摘 要: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需要不同专长的人才,这就需要教育变得更精细化、人性化、个性化。而美术特长生正是教育多元化形势下,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美术特长生往往是任何一个学校里都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美术特长生;教育多元化;课程设置

1 教育多元化背景下的特长生教育

教育追求多元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长,能力也各有高低,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既是人性化的体现,也是时代的需求。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模式,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生,也不可能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多样性人才。教育多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新趋势,只有尽早开始多元化的探索,才能让教育更加高效和优质。

所谓多元化,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乐学、善学,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同时得到最好的培养,既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也在学习中获取一定的成就感。

我校從2016年开始,共招收了47名美术特长生,经过两年的教育实践,已经摸索出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下面是笔者在特长生教学和管理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2 文化与专业的平衡

我校为艺术生配备了两名班主任,一名文化课班主任,一名专业课班主任。两名班主任各有分工又密切配合。文化班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协调各科老师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学生的文化学习,专业班主任负责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活动的开展、记录学生的专业学习档案、与家长进行专业学习情况的沟通等等。

3 艺术课程的设置

特长生的艺术课程应如何设置?这不仅要考虑到艺术高考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学校现有的条件等诸多因素。

目前我国的艺术高考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在初中阶段完全可以开齐这三门课程。如果仅上素描和色彩,学生缺乏理论修养,这会将学生培养成只会动手不会审美的小画匠,因此,美术史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美术史,在几千年的艺术海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可以建立学生独立、完善的审美体系,提高审美品位。

初中的孩子离高考还比较遥远,大可不必像高中的艺考生一样将专业学习局限在高考科目之中。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奇心比较重,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开设一些动手类、设计类课程。两年来,我校针对艺术班学生开设了书籍封面设计、陶艺制作、服装设计、漆艺制作等特色课程。学生不仅有机会学习各种有趣的知识,而且能学以致用,让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对于普通的初中来说,专业老师的配备有限,有些课程虽然有开设的必要但可能缺乏师资,这种情况下,引入社会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定期从其他兄弟学校或大学聘请老师过来讲学,既延伸了课程的范围,又极具灵活性。外聘老师,很好地解决了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学校教育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稳定而系统的学习空间,但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课程的单一性又很容易让学生的视线受阻,使学生与外部社会脱节。因此,每个学期,老师都会带着学生去进行艺术类社会实践,比如观看国际艺术博览会、考察有特色的民居、参与艺术类游学、外出写生、少数民族采风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欣赏大师巨匠的作品,而且对美术的范畴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拓宽自己的视野。

4 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培养

教育,不是让所有的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要保留和开发学生独有的个性。因此,需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与成长的个性化教育策略,让美术特长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4.1 个性化培养

课程内容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来设置,也就是分层教学或分组教学。这需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把学生分成几个水平相近的小组并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4.2 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学习,重在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某种绘画技法,更不应让他们成为只会模仿、不会创新的绘画机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力、敏锐的洞察力,保护他们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都是应该极力去推行的。因此,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开设30%的拓展性课程,这些课程以手工制作和设计类课程为主,重在开发学生的思维,作业的设计也是开放式的。经过两年的观察,发现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卓有成效。

关于初中美术特长生的培养,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实践,本着为学生的前途着想、为艺术教育做好奠基人的大爱理念,一定能研究出更科学、更高效、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余圆圆(1973—),女,江西铅山人,中学一级美术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陶艺教学。

作者:余圆圆

上一篇:水危机节水管理论文下一篇:非固定资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