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2022-04-19

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篇1:

谈“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该设计思想贯穿初中物理教材的始终。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涉及多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把“控制变量”作为实验设计的首要选项,让“控制变量”的意识在学生大脑中根深蒂固。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的是八年级下册《浮力》中“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教材首先根据三个有关实例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固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固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然后提出“在检验浮力的大小与其中某一个量的关系时,必须使其他量保持不变”。而在具体的探究设计过程中,则是先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圆柱体“浸没在一种液体中”,分别在液体内不同深度来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深度有关。这就控制了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只改变了深度,从而确定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

我曾经也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上述实验设计看似无懈可击,但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时,就出现了状况。教材是这样设计的:“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圆柱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由于前面已经得出了浮力与深度无关的结论,因而可以得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的结论。当时,我遇到一个较真的学生,他提出:该实验设计中出现了两个变量——深度和浸入的体积,根据实验现象也会得出浸没前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的结论。我被他问得一愣,而后,在非常严肃的表情下用“前面已经得到了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的结论”搪塞过去。

看着该同学带着不满意的表情转身离去的背影,我心中似打翻了五味瓶:前面说的“与深度无关”是在“浸没”的情况下得出的,而现在是“浸没前”的情形。学生虽被我唬住了,但其心中不满意,仍有疑问啦!何况本节明确提出“控制变量”,该设计没有把变量控制下来,才会让该同学产生这样的疑问,他的问题是对的!如果按这样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会造成学生在规律的认知上的混乱,不能正确地认识浮力大小的有关因素。学生在今后的物理探究实验时,会出现一些不够严密的设计方法,不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论是于知识的传承还是于学生品质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后经周密的思考,对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第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分别用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三个大小不同的铝块(体积相差较明显)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同一深度处,可以得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的结论。该设计控制了其他三个变量,只改变了“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第二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首先,用一个长高比明显相差大的长方体铝块,分别在其竖面和侧面刻出体积的1/3、1/2和2/3的标记。然后,分别把长方体铝块竖着和侧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其体积的1/3刻线处与液面相平(长方体铝块的下表面与液面平行),通过测量算出浮力的大小,加以比较;后依次测出液面位于1/2和2/3处时,竖放和侧放的浮力,加以比较。这样,在每次测量过程中,都控制了其他因素而改变了深度。但由于浸入液体内的体积相同,因而每次测得的浮力也相同,从而得出“浸沒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的结论。

接着,按照教材所述方法,探究“浸没后”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的结论和其他有关因素的探究。

上述前两步的探究,不但严格控制了变量,而且每一步都是通过测量,得出三组数据后分析得出的结论,让所得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从实验的设计到分析论证更加严密,学生更加信服得出的结论。同时,培养了其严谨的学习研究品质和一丝不苟的生活习惯。

我对实验进行改进后,面向全体学生向原先提出问题的同学致以真诚的道歉,同时感谢他的提问,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更加严谨,使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真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老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通过缜密的研讨后,求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导者。

编辑 谢尾合

作者:罗宏卫

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篇2:

从“探究 实验 悟理”中享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1 教学分析

探究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探究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程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活动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物理悟理,悟物穷理,理在物中,理在悟中”,“学物之理,悟人之理”,这是物理学之道和为人之道.物理就是万物之理,物理最终就是“悟理”.

对于浮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比较多的,但一些表面的现象,会使他们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如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这些必须用实验来纠正.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建构浮力大小规律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性学习活动(规定为学生必做实验),它是一个定性的探究,对学生的定量要求不高,但它涉及到较多因素,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平台,比起直接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要丰满得多.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认知要求是“知道”,“知道”是认知的第一水平,而不是会背结论,要了解它的内涵,能应用它说明生产和生活中的浮沉现象,但应避免在定量解决问题中提过高要求.基于此,这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会和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学习.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问题,用物理的头脑思考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进行分析归纳.

3 实验器材与装备

演示实验器材:水槽、乒乓球、细铁丝、烧杯、小铁块、皮球、水桶、弹簧测量计.

信息技术支持:IPAD(无线WIFI摄像头)、手机(课堂交互工具)、未来教室(StarC系统)

学生实验器材:烧杯、水、酒精、浓盐水、重物(侧壁有标记)、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升降台、棉布、铁架台.

4 活动设计

活动一:认识浮力

老师: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从观察思考开始.在老师手上有一个乒乓球,将它浸没到水中,放手,乒乓球会浮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此外,松手后的氢气球也会飘向高空,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出浮力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让学生感悟到“浮力”的存在,我们选用了“乒乓球在水中上浮”这一实验,具体实施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乒乓球在水中上浮的速度很快,怎样才能呈现乒乓球从水底缓慢浮起的过程?经过组内教师的讨论及实践,得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则用透明盛液筒,同时再借助铁丝等把乒乓球压在水底.

(板书:浮力:液体或气体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向上的托力叫浮力,记作F浮.)

老师:那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你们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来说说看.

接下来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在老师手上有一根重锤线,下面的重物受到重力的作用,将上面的细绳拉直,细绳拉伸的方向与重物所受重力方向一致,即竖直向下.同理,在乒乓球的下端系上一根细线,它伸长的方向与乒乓球受到浮力的方向一致,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吗?让重锤线靠近它,发现两根线重合.这说明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计意图:原来的设计是通过受力分析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比较抽象.本设计中借鉴有关“重力方向”演示实验的做法:用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玻璃缸的底部,将水注入玻璃缸,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拉伸的方向.将玻璃缸的一端垫高,再观察红毛线被拉伸的方向,并与重垂线做对比.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这个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也比较直观.

老师: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你们能列举出一些物体受浮力作用的例子吗?

刚才大家列举的这些例子,物体都是漂浮在液面上的,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小组讨论,然后用Clicker做出选择.大家认为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那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设计意图:用下沉的铁块与漂浮的物体对比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冲击,从而去进一步思考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会回到生活中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现象.通过StarC中Clicker交互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前测,再由教师加以引导使其再次回到物理中,设计方案去检验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小组交流后再利用IPAD的无线WIFI摄像头在主屏上展现出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得到学生都认同的解决方案后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们不仅明白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还总结出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称重法).这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二: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完成一项任务,把一个气球压入到水中去,再谈谈感受.

老师:很难压,越往下越难压?这是为什么?越往下球受的浮力越大,那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可能与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

设计意图:“气球压入水中”是一项趣味性很强的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面猜测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提供依据.

活动二: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

实验1: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浸在水中不同情况下所受浮力大小(图1).

设计意图:用称重法测量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可加强学生对新方法的掌握,又能够使学生获得增强活动技能的机会,这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学生实验的创新及改进之处在铁架台和升降台的使用上,利用铁架台可以减小因手部抖动引起的读数误差,利用升降台能改变重物浸入水中的深度,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实验数据,这就是学生的成果.

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时,利用StarC交互功能,使学生认识到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的深度无关,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老师:浮力的大小还和什么因素有关?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实验应该如何设计?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通过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2:用称重法测量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图2).

探究1:浮力大小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图3)

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活动三: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有什么关系?

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浮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要找到物理规律,需要学会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那么,浮力的大小和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什么关系?由于浮力与它们是不同类型的物理量,要研究他们在大小上的关系,需要把他们转变成相同的物理量,即探究浮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

探究前先解决两个问题:

问题1:用什么方法测量物体所受浮力?

问题2:怎样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步步由浮力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过渡到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上,经历自我生成、自我构建的过程.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是难点,在这里笔者采用了“分解法”,即把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有什么关系拆分为两块:一是学生明确测浮力的方法;二是学生通过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法.这就为学生搭建了台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探究过程较为复杂,因此要在明确思路后在展开探究时适当降低难度,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有序的探究,学生们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其再一次体验成功.

实验如图4所示,将测量时的数据填入表3中.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对器材稍加改进,引出新器材溢水杯,并介绍溢水杯的使用方法.利用新器材,结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整理分析数据,展示实验过程,总结得出

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他勤奋好学,热爱科学,用所学的知识建设和保卫自己的国家,特别值得敬佩的一点是,他把爱国作为他人生的最高信仰. 希望同学们跟他一样,“爱国、爱家、爱自己”.

5 教学反思

浮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力,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本堂课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体验来建立浮力的概念、研究浮力的规律,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通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能体会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能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问题,认真思考,主动学习,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1)本课在引入新课时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会浮起来,氢气球在空气中会飘起,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由生活回到物理,构建浮力的概念,再由物理进入生活,由学生列举生活中能说明物体受浮力作用的现象.

(2)通过铁块的下沉与物体上浮的对比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冲击,从而去进一步思考浮上来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学生会回到生活中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现象.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得到学生都认同的解决方案后再进行分析验证,不仅证明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总结出称重法测浮力.通过Ipad 的无线wifi摄像头能很好地呈现演示实验和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StarC中Clicker交互功能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进行前测,可以指引后面的教学.

(3)学生压皮球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浮力,同时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做出猜测.用称重法测量不同条件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既可加强学生对新方法的掌握,又能够搞清浮力大小到底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还是与深度有关,它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把探究浮力的难题也预先解决.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学生会从中意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伸展性.学生实验的创新及改进之处在铁架台和升降台的使用上,利用铁架台可以减小因手部抖动引起的测量误差,利用升降台能改变重物浸入水中的深度,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学生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实验数据,这就是学生的成果.

(4)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步步由浮力与液体密度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过渡到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自我生成、自我构建的过程.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中采用了“分解法”,即把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有什么关系拆分为两块:一是让学生明确测浮力的方法;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用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及被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测量方法.这就为学生搭建了他可以踏上去的台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探究过程较为复杂,因此要在明确思路后在展开的环节适当降低难度,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有序的探究,使学生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再一次体验成功.

(5)在每个活动环节中,突出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交流评价.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实验器材获得关于浮力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通过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未来教室也正好提供了一个更利于交流、合作、评价的平台.

作者:李刚

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篇3:

新课标背景下的《浮力》教学初探

【教材分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它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如: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密度等),应用性比较强.学生对浮力的有些认识是错误的,如,认为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去认识浮力,去理解浮力,因此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进入对有关浮力现象的分析,自然地进入浮力知识的研究与学习.立足于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与讨论,认清有关浮力的正确概念,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和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数据,概括抽象结论和从多方面检验、论证实验结论的能力.

2.懂得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验证科学原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讨与实验提高观察自然现象,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2.体会浮力的多样性与阿基米德原理普遍性之间的统一联系,感悟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疑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溢水杯、乒乓球、量筒、细线、小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盐、酒精、橡皮泥、木块、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看视频:打捞沉船“南海一号”视频资料.

师:看了这组资料,你是否知道巨大的沉船为什么能打捞出水?大家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察:教材P91图10-27.

思考:(a)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b)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

(c)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中升起?

(d)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海面上?

体验: 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很深的量筒中.

师: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活动,你想到了什么?

二、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示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教师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

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生:“减少”.

师: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生:石块受到手对它向上托(支持)的力.

演示:若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石块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何变化?

生:(观察后回答) “减少”.

讨论: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

板书课题:10.4 浮力

师:什么叫浮力呢?请大家讨论后概括.

1.定义:浸在液体中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板书)

师:除了课本上图10-27所举的例子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升入空中的飞艇、漂在水面上的木块、水中游动的鱼等.

活动:10.1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一猜】

师:那能否猜测一下,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你能找出怎样的经验来支持你的猜想?

生:会,比如潜浮在水中的潜艇.

【设计与实验】

师:根据桌面上现有的实验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水、细线、石块或金属块),你能验证出吗?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器材亲自动手试验一下.(学生动手)

师:试一试,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可见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板书)

师:为什么根据这样的现象就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呢?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没有新的发现?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出分析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实验加以验证.

2.浮力的大小:F浮=G-F(板书)

师:(启发)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找到了一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称重法.而且不难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板书)

活动:10.2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师:我们已知道浮力有大小,也掌握了浮力的计算方法——称重法.那么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猜想)

【猜一猜】

师: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你是根据什么经验提出猜想的?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重力)、物体的形状、浸入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排开的液体重等.

【实验与探究】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可行的验证方案:

第一大组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二大组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三大组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四大组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浮力与浸没的液体深度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五大组验证实验5:检验浮力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的液体体积) 是否有关的实验.

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分析与归纳】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二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验证实验3:把同一小石块浸没在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没的液体密度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断: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

(4)验证实验4:把小石块浸没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5)验证实验5:把小石块逐渐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浮力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力、形状和物体浸没液体的深度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无关.(板书)

活动:10.3探究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

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实验设计】

按照教材P93图10-30所示进行实验,只要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就可以得到验证了.(学生动手)

【收集证据】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G物.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的重力G桶.

(3) 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4) 把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当水停止外流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物′,算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G物-G物′.

(5)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装有水的桶的重力G桶′,算出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G桶′ -G桶.

师:比较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的大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投影 )简介阿基米德

①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板书)

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液.

因为 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

所以 F浮=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板书)

【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本练习1~4题.

2.课后思考并自制潜水艇模型.

【板书设计】 略.

教学评析与反思

此教案设计以简单的生活现象和有趣的物理实验来帮助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些浮力的有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初步研究有关浮力大小、产生等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对浮力知识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实验,提高学生用实验验证理论的科学意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亲身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2.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以体现新课标理念.

3.课后要配以适当的练习和课外小制作,加强对浮力的理解和对浮力知识的巩固.

作者:穆春

上一篇:教案设计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中日会计制度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