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间设计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设计艺术虽以城市区域空间为核心展开,但价值的最终体现须与人的密切互动来实现。本文围绕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展开讨论,认为城市雕塑创作需要围绕人与雕塑、雕塑与环境、人与环境这三个基本原则进行,并对其实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环境空间设计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环境空间设计艺术论文 篇1:

民间美术的文化意蕴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启迪

摘要 设计艺术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表现手段越发多样化,而形式多样化和设计理念的深化则是设计师最为重视的问题,也是评价一个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我国传统艺术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正应和了设计理念表达所需的精神力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语境交汇,协调共生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是创造有中国特色又不乏时代精神的现代设计的途径,更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民间美术 文化意蕴 现代艺术 设计理念

设计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追求一直是设计师极为重视的方面,如何利用民族化的艺术语言传递出作品的设计意象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就设计本身的追求来说,我们说到的“以人为本”正是对人性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理念的追求,是对人所生长环境的深入調查体验后提出的设计思想。这种源于人们内心的情感是发自人们对生活的感悟,是设计的灵魂。传统的、民族化的艺术文化是人们从生活中有感而发的创作,是对生活本身体验的艺术总结,也恰恰是艺术与生活最为自然的结合。

“艺术设计”的概念刚传入国内时,因为观念意识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落后,我们曾把设计狭隘地定位在所谓的“高档生活条件”的简单概念上,设计片面地侧重形式感,出现大批“风格各异”的设计作品,而此种形式感更多的是对发达国家产品造型的直搬硬迁,此类设计缺乏文化土壤和社会性需求,被淘汰性很强。国内的先锋设计师们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而通过近些年不断的努力,以中国精神为主题,以传统艺术文化为指导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身旁。

一 民间美术的文化意蕴在现代室内设计艺术中的体现

艺术设计是对设计对象在功能和形式感上的深度发掘再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社会的需求。艺术设计需要艺术思维性的导向,而设计理念的形成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文化下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民间美术无疑是最好的具体表现种类。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品中的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寓言谐音、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内心愿望、道德观念及宗教信仰。其造型构思奇巧、天马行空,很少自然主义的模拟,善于用大胆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方法来创造形体,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类似意象性信息有助于表达人们的情感,艺术家理应追求作品的和谐,处理好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事实证明,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在取材用意上无不深受中式美学的影响。

以2012年完工的北京京兆尹素食餐厅室内设计为例,项目主持是清华大学的张永和教授。京兆尹餐厅项目的现有建筑是一组新四合院,张永和先生的设计仿若在做一幅水墨画,他将画面的构图搭建、墨色对比、笔墨技法转化为对空间的计算,景观搭配的层次感追求,材料自身语言的讲述。设计师将心中水墨泼洒于现实空间。整体四合院改造尊重核心元素“院”的感觉,却将院做到合而不封,将封闭的院子做得尽量宽敞、明亮,使用一个八面屏悬挂起来可以衬托出开敞、亲密的尺度,将一个室内与一个室外院子对比起来,另外空间都可以围绕这个院子展开。取舍之间既是对空间形态的重新组合亦是传递一种有无相生的中国美学精神。在景观层次感的营造中,设计师对传统庭院设计语言进行了解构与重组,枣红色木质框架、青灰石砖铺地、灰白相间的石子,色彩与质感语言的提炼完整地传递出中国古代景观的精华。设计将四合院中原有的符号性材料语言:木、砖、瓦等典型材料,重新排列构造,形成新的视觉秩序感。如将木作为砖石来砌筑;砖叠涩的方式做吧台;瓦片则搭成屏风,其目的是想达到传统和现代的共生与结合。这种对产品原材料的再次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极为常见,这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更是在设计理念上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传统美术作品中极其注重造型的意象性语言,按照“融入寓意,传递精神,形成表意图像符号”的方式,我国民间的许多图形图案都由此而来。而在此案中利用原材料所具有的表意图像符号来形成作品元素,使得作品的文化意蕴油然而生的设计理念正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表达方式。设计表达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感,有着明确的本土气息,传递出的中国美学精髓,把人文主义思想带进了现代化、高科技的时代。

二 民间美术精神审美符号化暗示所传递出的文化意蕴

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民间美术在中国几千年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符号语言及审美方式,是观念文化的载体。于2014年完成的北京四季酒店中餐厅内装饰中,采用大量的传统纹样进行立面的饰面设计,这种经改良的新中式图案,借用了传统文化符号,色彩语言以全新的方式出现在现代空间艺术设计中。传统纹饰和图形本身所渗透出的浓厚历史凝重感和文化意蕴与现代技术手法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浓郁而强烈的文化环境氛围。这种对于民间美术符号的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比比皆是。

文化意蕴是可被感知的文化影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感受,是立足于造型之上对美的理解。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土壤下的产物,其艺术之美就在于超越自然所形成的理想境界,蕴含了宝贵的知识、技能、哲学、情感,不仅于外在形式的美感,更讲求内在寓意的表达。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演变进程中最重要的精神理念与表达是情感认知与信仰观念的“祥瑞”理念。审美切入角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创作的切入点以及表达重点,民间艺术作品的造型手法与观念促使了艺术家以及大众的角度审美,其文化符号所传递出的意象性表达也给予观者另类认知感受。设计师们在这种文化符号语言引导下通过对解构提炼、符号拼贴、混搭嫁接等形式语言的再设计,予以传统民族文化审美传统作出新的诠释,使现代艺术设计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 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对脉象的追求

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本身美感,而不只是简单的认识知道。就如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因为设计师对环境空间的安排再造,使得存在于此中的设计服务对象对环境空间气氛有所感动,而这个感动的本身就是个审美的过程,是对所含的空间造型、色彩、材质的掌控把握,这样的设计理念才可被称之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一项创新性劳动工作,是通过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改善生活,推动发展。创新包括新功能的开发和深层次的情感传递,功能的开发是使用中的用户体验的结果,情感的传递则是对生活环境的认识。人类的情感是文化熏陶下的产物,人类的情感触动点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形式表达,因而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必然成为艺术设计理念的导向。

在观念全球化、艺术个性化的今天,现代艺术设计发展已不仅限于对传统流派的继承,设计师们更多地是在寻找属于自我的创作语言和符合设计对象价值观的表达要素。艺术家创作在其特定的文化结构下形成了集体的审美意识,是对生活的感受和其在特定生活环境下的一种审美需求,是艺术家对自身生活直观感的经验现实,是对客观物象的高度领悟,在类似的创作背景下,其作品的表现形式必然以寓意象征为主,淳朴的自然情怀以及对生命的挚爱形成了艺术家独有的象征性造型语言艺术特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面前必然会演变成这个民族的主要设计符号,受过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也必将领悟以中华精神为主题的设计作品的特殊审美意义。从大众的审美情感来说,民间艺术作品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艺术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因素,并与其形式、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那活泼亲切的人情味,无疑能克服现代设计的单调乏味。

2012年,PAL设计事务所梁景华先生的收官之作就是位于苏州西山太湖的独立别墅设计。本案例是一栋三层高的别墅样板房,整体采用现代中式风格设计。色彩以大地系色调为主调,材质则大量使用天然材质,空间的功能性与舒适度并重,设计语言间的相互配合,婉转地流露一份东方风韵。空间气氛营造上注重生活化和温情的感受。空间亮点从入口玄关起及客厅等主要空间的风格打造,以现代东方,文人情懷风格为主题,采用整体的花形图案为屏风,与花纹造型主题墙相呼应,散发出淡然的优雅;宽大的全景窗设计使光线得到最好的释放,家具则选用了稳重的木色系,让人感到踏实温厚;配以酒红色绒布帘﹑花型灯饰﹑艺术单品,打造了空间的视觉层次焦点,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规范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中国现代设计的灵魂需要的是传统审美精神的介入,是东西方文化的,是古老与现代的美学符号语言的提炼,它们之间应该搭起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梁,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为我们的创作提供审美经验。

四 启迪

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不是单纯以老百姓审美为目的进行的艺术活动,民间造型艺术和民俗活动总是关联着比审美意义更为宽泛的社会生活意义,其内涵的象征性决定着造型的艺术形式,而造型艺术正是将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民间美术图案符号的分解再造,寓意表现的衍生,表现媒介上的特征取用,尤其对于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的发掘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地大物博,民间文化形式繁多,同样的寓意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民间美术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扩展思维方式,使设计思维更深入、更广泛、更合理,设计的内涵更深刻,设计的思想更丰富,有利于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对于民间美术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取研读,这是真正的文化精髓,是艺术创作的精神导向。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艺术设计也必将更普遍地运用于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对设计作品的情感需求也必将成为设计要点。民间美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对传统文化中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的诠释,它影响着人们对新旧事物的取舍,是对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民间美术图案的符号化暗示在与新材料的结合、新手法的表现方面所蕴含的创作空间广阔。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发展必然是对以人文内涵为核心的表现手法的追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艺术设计语言的发展需要民间美术土壤,而民间美术的文化传承也同样可以借助艺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多元化,而艺术的根髓是对文化力量的运用。所有的一切皆为媒介,所有的一切都是手段。文化意蕴所传递出的精神力量才是艺术家创作追求的本质。民间美术因为创作根源来自民间艺人与民间信仰,它更强调自我意识和对事物内在本质认识的鲜明造型特征,其艺术形式表现出的多样性,不规则性,与现代设计理性的造型观念形成了有机的互补,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之所以得以千百年的传承,具有不朽性,正是因为民间美术作品所蕴蓄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五 结语

如何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使设计的形式更有内涵,设计的思维更深入,更合理,正是我们对文化意蕴概念的深入解读过程,是对于民间美术文化意蕴的探索研究过程,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识和学习过程。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创作的源泉,有助于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对民间美术的文化意蕴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启迪的研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汪鸿:《民间剪纸人物造型语言意象性探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4期。

[2] 孙建雍:《论传统审美意韵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戏剧丛刊》,2012年第2期。

[3] 汪鸿:《民间剪纸人物造型语言意象性探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4期。

(陈慧昭,华东交通大学讲师)

作者:陈慧昭

环境空间设计艺术论文 篇2:

当代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设计艺术虽以城市区域空间为核心展开,但价值的最终体现须与人的密切互动来实现。本文围绕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互动性展开讨论,认为城市雕塑创作需要围绕人与雕塑、雕塑与环境、人与环境这三个基本原则进行,并对其实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互动

一、城市雕塑的内涵

城市雕塑并沒有较权威的定义,在西方也无词组表示中国的“城市雕塑”这一语汇,《大英百科全书》有“环境雕塑”的定义:“二十世纪的环境雕塑艺术往往会将参观者与作品的互动包含在作品创作中,不再是仅仅把它们展示在观众面前;作为主流艺术发展的一部分,这种创作形式试图打破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历史隔阂。雕塑家可以使用包括泥土、石头、声光和音效等任何的介质创作环境雕塑。[1]”在中国,邵大箴对“城市雕塑”有一归纳性解释:“我们为什么叫城市雕塑?70 年代末期、80 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我们的城市改造和美化的需要,我们的雕塑出现在各个城市,所以把它称之为城市雕塑。[2]”。笔者认为城市雕塑是一种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依托室外公共空间且供广大民众欣赏的公共雕塑艺术形式,无论是西方的“环境雕塑”还是我国学者所称的“城市雕塑”,其落脚点皆为雕塑的社会功能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主要内容是将城市雕塑这一媒介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并服务普通大众。

二、当代城市雕塑的互动性建构原则

(一)人与雕塑的互动

人和雕塑有两种互动方式:一是感观层面引发的心理互动,发生在人们的心理方面;二是心理层面引起的生理互动,体现在人们的肢体举动之上,二者缺一不可,同样起着重要的互动作用。“通过设计过程重新使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结合成整体,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目的做出贡献”[3]。城市雕塑与人的行为互动体现在人对城市雕塑的行为反应,行为是人心理的可视化反映。任何情感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18世纪以来的美学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情感源于现实世界。人们把情感融入艺术中,情感在艺术的世界中奔腾,使得情感更加活泼、流动、多样,因此,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情感被展现、挖掘,甚至被创造,艺术也就被视作人们情感实践的成果。情感亦是艺术表现所必须的,艺术中的情感使艺术根植于情感之中。城市雕塑情感传达的互动主要在三个要素间进行,主、客体以及互动媒介,主体即城市雕塑艺术的设计者自我情感以及对雕塑的态度、材料的理解、设计理念的呈现等;客体即城市雕塑的欣赏者、接受者,这些受众必将在解读城市雕塑时对其有自我情感的加注并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媒介即城市雕塑本身,城市雕塑就像是一种符号,将设计者的主体情感传达给受众客体,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媒介与纽带。

(二)雕塑与环境的互动

空间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城市空间由人和大自然共同创造,因此城市空间相对于其他空间更为丰富。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有传达信息、沟通以及同构的重要作用,同时有文化的教化以及对人精神空间的扩展作用。城市雕塑与人的互动依靠城市空间场所,其空间作用通过与城市人文环境的对话实现。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应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才能具备审美以及蕴含环境的文化内涵。另外,城市雕塑所塑造的视觉感受可使城市精神得到更加鲜明、充分的展现。城市空间不仅意味着该城市的地理特性,同时包含了文化特性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并可以真实地反映该城市的文化涵养和文化追求。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以自身稳定的形象和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主题体现其文化旨趣,这正是城市雕塑与其所在空间场所的互动性所在。一方面,城市雕塑凸显城市地域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城市雕塑对城市品牌形象有很好的宣传作用。因此,城市雕塑往往会成为城市环境的标志性符号,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地带。

(三)人与环境的互动

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充分表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城市公共环境旨在为人们营造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良好环境。城市环境作为公共环境来说首先应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各种需求,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基础功能设施、良好的视觉感受及明晰的城市人文精神,还需要起到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人与自然良好关系的重要作用。人对环境的认知包括接受、理解、加工等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城市环境的设计不仅要重视环境空间的要素选择及人们的审美需要,更应注重分析触发情感的形象和空间。这不仅可以增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也使人们的情感与实体空间环境达到更高级别的互动。

三、基于互动性的当代城市雕塑建构

城市雕塑设计中的互动性,首先应从人这一本体的视角,着重人的作用及其参与性。在整个过程中,艺术家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心理情感并以此为基础设定可供大众参与的环节,所得结果甚至会成为城市雕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家有独特的审美敏锐能力,同时也以社会人的身份存在,其身份、审美、认知一定与所处时代的审美密不可分。艺术家的创作需要公众的及时反馈,并最终通过创作结果反映。对于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来说,欣赏者即大众,大众同为社会人,但大众是一个群体,群体有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审美和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差异。大众在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参与,使得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态度皆需要借助艺术家的作品最终呈现,大众的差异性认识可以从多方面丰富城市雕塑各层面的传统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按马斯洛所划分的生理、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五个基本需求层次,所有环境的设计,都必须满足这五层次,人的基本需求在城市雕塑设计中不能全部实现时,其设计应首先将生理需求放在首位,只有满足了公众的生理需求才会出现恰当的空间行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需要的就是较为安全的心理需求。20世纪甚至是如今的城市雕塑设计往往过于强调其教化的纪念意义,城市雕塑高高在上,甚至雕塑周围有围栏与周边环境相分隔,这样一来,分割的是空间,分隔的是人与城市雕塑的日常互动,这并非有意扩大人与雕塑的距离,而是和大众的文明素养有密切的联系。就城市雕塑本身的亲和力来说,将雕塑本身放在了不可接近的公共艺术之中。公共艺术直接面对的是公众,同社会发展的方向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开放的特质。

“艺术家只能以自己职业的神圣鼓舞自己。他只须学会, 通过运用自己的才能不服侍于人, 而是服务于自己的义务……[4]”对于民众而言,城市雕塑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休闲品。大众消费休闲品的主要诉求是彰显其社会身份。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类别中最有可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支持,但公共艺术无偿欣赏的性质和平民的属性使得城市雕塑不仅不再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并且从侧面反映出其具有大众的深层意味。虽如此,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也并非要一味地迎合、模仿工商界的新贵趣味,城市雕塑更不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工具。所以城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大众的趣味,尽管大众的这种趣味是平庸的,毕竟在大众的趣味背后所蕴含的是其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本能,并且意味着城市文化更加民主的发展方向。并且,大众的趣味具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可以尽可能地吸收多种组成元素,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殊性质,这同时也正是公共艺术的最终创作目的。

四、结语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大众日常生活互动的媒介,其价值可以说是完全在其与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实现。城市雕塑不仅仅是大众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彰显出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成熟的带有互动性的城市雕塑作品可以因其可视化的视觉形象使得处在城市环境中的大众沉浸在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大众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城市雕塑所散发出的艺术气息,也能深刻体验到一个城市跳动的文化脉搏,作为城市特色的城市雕塑公共艺术是城市物质文明最集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2]亢康.营造与互动——上海城市雕塑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年.

[3][美]梅格斯.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常佩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4.

[4]孙振华.审美趣味·社会等级·公共艺术[J].公共艺术,2017,(02).

作者:雷鑫鑫

环境空间设计艺术论文 篇3:

花石楼——八大关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艺术及价值

【摘要】花石楼位于享有“中华历史名街”之称的青岛八大关,是八大关的标志性建筑。论文从花石楼的空间布局、室内外空间的设计艺术分析作为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艺术,进一步分析了花石楼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

【关键词】花石楼 设计艺术 价值

花石楼,建于1930年,由中国设计师刘耀宸设计,是一座城堡式的别墅,位于八大关黄海路前沿的海岬上,是八大关标志性的建筑,并评为青岛的十大建筑之一,于192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花石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花石楼的空间布局

1.1 花石楼的平面布局

花石楼平面布局自由,呈不对称方形,内部房间由规则的矩形、圆形、多边形构成(如图1左上图)。在八大关别墅建筑群中平面构图如此灵活和丰富是很少的,八大关建筑平面多采用矩形的平面形制进行布局,图1中四个平面图的对比,看出花石楼平面布局的灵活性、构图元素的丰富性。

1.2 花石楼的功能分区

花石楼由圆型塔楼和多边形楼体组合而成,圆型塔楼共五层,第五层为观海台;多边形楼为四层,第四层外与观海台相通。如图2,花石楼一层设有客厅、餐厅和楼梯间,客厅平面结合立面造型设计为多边形,东西向长为4.6米,南北向长边为4.5米;餐厅东西向长为4.6米,南北向为5_7米,面积大,空间敞亮。门厅西向房间由南至北设计了楼梯间、下房、厨房。楼梯间结合立面设计造型为弧形,楼梯间前厅长为4.5米,宽为3.26米;下房面积为6平方米;东侧交往空间与西侧功能空间有一条广间(走廊)分割。

二层房间有卧室四间和观景露台,卫生间的位置设在楼梯间北侧。其中东侧卧室在东向设置观景露台,观景露台长3.43米、宽3.5米、高0.83米,可远观海景,也可以看到院内角落的景色。三层卧室四间,有观景露台,台长3.34米,宽0.37米、高0.9米,站在露台可以直接眺望大海。四、五层位于圆形塔楼顶端,四层圆形露台半径约1.9米,有九个券窗,通往四、五层的露台楼梯是后来修复的,未能保持原貌。花石楼的东、西、南向分别有出入口,主要入口朝南,一层为半地下室,入口直通二层,入口前方的层层阶梯为建筑物造就了鲜明的气势。

2 花石楼的形体组合

花石楼以圆形、矩形、多边形体块组合非对称形体。花石楼建筑外立面造型呈现的是一个多角塔楼和圆形塔楼的组合对比。通过屋顶、墙面、阳台等形体要素之间的搭配,空间组织以圆形塔楼高度固定视点形成一个固定的构图,追求这一构图完善的比例和尺度,强调比例、整齐、节奏和秩序。花石楼的圆形塔楼给人一种刚劲、挺拔的感觉,而多角楼则给人一种活泼生动的感觉,这种在形状上对比的建筑,丰富了它本身的造型变化和形式语言的表达,加深了视觉印象和审美感受(如图2)。

3 花石楼的尺度感

人们对建筑的尺度感的获得是通过与它旁边的建筑物、建筑元素相比较而言的,而更基本的是相对于人的身体而言的。以人为参照花石楼具有的纵向尺度感是不言而喻的,圆形塔楼和高耸的尖顶在视觉上更提高了花石楼的尺度感。半地下室的设计使得建筑物拥有高高的基座,将花石楼的南立面增加了两处台阶,一处是入口处的六级台阶,另一处是紧邻庭院的八级台阶,两处台阶之间设计了坡道,形成过渡空间,层层台阶既增加了建筑纵向尺度感,又添加了建筑的储物功能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建筑规则的限定下既增加了空间,又没有违反建筑规则,这是设计师的双赢。

尖券窗的狭长尺度,增加了建筑纵向尺度感。尺度指的是小件与大件之间的关系,虽然大件对尺度感起直接控制的作用,但小尺度也同样可用来强调体量感。例如入口的多立克柱式,设计师增加了底座还增大了底座的高度780mm,多立克柱式的形式也被简洁化,这样的设计手法和处理方式增大了建筑纵向尺度感(如图2)。

4 花石楼的整体性

具有整体美感的建筑也是均衡而稳定的建筑,整体是相对于部分而言的,也是部分有秩序地组成的。所谓秩序就是一组分开的构配件或要素之间合乎逻辑的并有规律的并置;或者是构思、感觉和形式的统一。花石楼通过柱式、屋顶、门窗、墙体、台基等各部分的整体组合,又通过点线面体的形态和空间构成,使建筑产生均衡、对称、韵律等构图效果,给人以整体美的享受(如图5)。

花石楼细部的构图、纹样、肌理、色彩和风格等都服从建筑造型的总要求和建筑的整体构思,细部的设计已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有机组成部分。罗杰-斯克鲁登认为建筑艺术好像表现为一种“句法”:“建筑的各个部分以一种有意义的方法组合起来,它的整体将反映和依靠各部分组合的方式。”花石楼墙体统—采用花岗石装饰,虽然花岗石的形状、大小不同,排列组合方式也灵活多变,但是材料的统一色调、质感、肌理形成了建筑的整体色调,给人以整体美的感受。

5 花石楼室内空间的营造

空间的营造不仅指物质空间的营造,还指精神空间的营造,以实体的物质空间营造精神上的享受性空间。作为居住的空间,空间的场所精神是由空间和特性显现出来的。空间给人的认同感可以帮助人确认他与场所是怎样的关系,由对场所的认同感能使人体验到“在家”的感觉。“在家”的感觉也就是归属感,归属感是人对场所的一种依赖心理,它意味着对“家”一般的眷恋。

对于居住空间来说,设计风格一定要与主人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相符,才使得主人对空间产生认同感,具有在“家”的归属感。花石楼充分体现出涞比池作为报业大亨的经济实力,作为坚固的城堡,花石楼具有稳定、安全、坚固的特质,体现别墅的“家”安全感和归属感。别墅的“消夏”之意将建筑空间的营造提升到精神层面。设计师刘耀晨依据主人的生活背景和经济实力,将室内空间营造出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风格特色,这体现了他作为贵族的身份。对自然的诉求,也是别墅用于“消夏”的源泉,像日本建筑大师安腾忠雄,在他看来,像风、光、水体这样的自然要素,只有当它们从外部自然界中吸取出来,并引入建筑内部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他认为在住宅中表达自然是恰当的。

花石楼内部空间具有很强的流通性,间间相通如图3灰色区域所示。据说当时设计成间间相通是出于对主人的保护,因当时社会动荡,战争的恐惧使人不得不出于安全的考虑,将房间之间设计成相通的空间形式。当有人闯入时,主人可以从此房间走到另一房间顺利离开。从空间的流动性来讲,间间以门或窗的形式相通,既可以成为独立的空间,又可以成相通的空间(如图4)。夏天打开门窗,有利于房间之间空气的流通,使得室内凉爽宜人。冬天可以关闭门窗成独立的空间,壁炉的产生的热度不至于降的太快,达到了保温隔热的效果。

6 花石楼的室内装饰

6.1 室内界面

室内地面根据空间功能的不同铺设彩色拼花地砖和木地板(现表面覆纤维地毯保护),并且地面材质与墙面的踢脚材质一致(如图4)。不同空间的地面花砖图案各不相同,图案是四方连续形式,以植物花纹为装饰纹样,这与花石楼追求自然的设计风格相符(如图8)。

墙面设计将高大的门、窗造型结合在一起,顶部为拱形,两边用木质壁柱装饰,木墙裙上面的墙面用木线条分隔,分隔线内或贴黑白相间的滑石,或作米色粉刷装饰(如图4)。这种处理手法,使得高大的室内空间亲切宜人。油漆成褐色的木墙裙、木线条,与白色粉墙、米色粉墙形成对比。一层内墙为平度产阔石,带有自然纹理墙体铺设阔石可使屋内冬暖夏凉,室内的顶棚用白色粉刷,用石膏线造型处理顶棚和墙面的转角,在梁下做线条或矩形分隔装饰。

6.2 室内构件

花石楼室内的门窗多采用拱形、尖拱形,线脚和图案分隔采用欧式的造型。窗户根据位置不同分别采用透明玻璃、刻花玻璃和彩色玻璃(如图6)。门、窗的色彩根据需要油漆成褐色或白色。

曲线造型的美国红松楼梯(如图6),漆成褐色,周围的墙体上有褐色木墙裙。楼梯扶栏造型简洁,中柱采用欧式风格,直线和S形曲线形成对比,动静结合。楼梯造型与圆形塔楼造型一致,旋转型楼梯直接通往顶层的观海台,单阶长1400mm、高180mm、宽360mm;扶手高度为900mm,到二楼为24阶。

室内的三个壁炉造型大体一致(如图7),细部各有区别,运用花岗石装饰与花石楼建筑外观的风格相一致。壁炉长1980mm、高1230mm、深360mm,每个造型都有细微的变化,造型美观大方,不仅保证冬天的取暖作用,也对房间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更多的是为精神之用,是一种情调。

室内家具有座椅、凳子、茶几、柜子、灯具等(如图9),或是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主要的装饰,或包含着西方的装饰造型,体现出民国时期中西折衷的家具文化。室内的灯具有壁灯和吊灯两种形式(如图9),造型比较简洁,壁灯的造型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花石楼的建设正值民国时期,其家具大都来自于中国本土,有中国传统的明清家具,还有带有“上海泰昌”标志的“海派”西式家具。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中国家具匠师尤其是上海家具匠师的作品带有明显折衷主义倾向,制作家具的技术非常专业,有中式和西式之分。花石楼体现了当时的室内陈设特点,以西式空间环境为背景,以中西结合的家具陈设为主体的折衷艺术,体现了当时大多数外国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倾向。同时花石楼的民国家具也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室内文化的深刻影响。

7 花石楼的价值

7.1 历史价值

花石楼的有关历史也颇具丰富性。有多位名人来居住,有蒋介石、董必武、陈毅曾居于此,特务头子戴笠及当时的电影红星白光来青岛时也在这里住过。陈毅元帅第一次到青岛时就住在花石楼,对青岛留有极深的印象。陈毅元帅说:“五四运动时就知道中国有个青岛,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打了许多年的仗,终于来到了青岛。”他还借来《胶澳志》,详细阅读了青岛的历史,并写下了长诗《初游青岛》。花石楼与影视艺术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内景和外景。

7.2 艺术价值

作为八大关标志性建筑的花石楼,以高傲的姿态,屹立在前沿海岬上,统领着八大关。其和谐的比例、均衡的构图、灵活的布局、典雅的色彩等建筑艺术和建造工艺最为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专业研究价值,代表了古典的、人文的、历史的艺术标准。花石楼作为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的西方城堡,以城堡形象涵容了古典、哥特、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元素,体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移植和中西文化结合,对当地花岗石的运用体现建筑地域性的特点,呈现了城堡巨大的包容力,也见证了中国建筑师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水平。

7.3 景观价值

花石楼与环境协调而又有机共生。花石楼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临海前沿、依山面海、地势较高、地形肌理优美,集水、石、花、树等自然元素于一体,庭院层次丰富,环境空间开阔,风景怡人……建筑提升地景,环境美化建筑,对话始终存在。花石楼作为人造的产物,并没有伤害到环境,反而与自然环境深度契合、有机统一,大大提升了该地区的地景价值,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

7.4 经济价值

花石楼作为历史文物建筑,青岛政府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开发其旅游潜力,来此参观游览的旅客络绎不绝,甚至吸引了来自台湾的游客,这为花石楼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经济来源。对花石楼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进行了功能的置换,用于商业经营,如销售纪念品和书籍等,这也大大增加了经济来源。

花石楼的建筑空间设计以涞比池的生活背景和经济实力为基础来塑造空间,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功能合理、比例协调、构图完美、空间流通性强。花石楼以整体的造型和完美的构图,展现了作为八大关标志性建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美]欧内斯特·伯登,世界典型建筑细部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50.

[2][德]汉诺一沃尔特·克鲁夫特著.王贵祥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3][英]理查德·韦斯顿著,材料、形式、建筑[M].北京城市节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5.

[4]同济大学等四校,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作者:高西美

上一篇:批评艺术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环境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