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从设计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从环境空间形态和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两方面对其环境空间设计安全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从环境空间设计方面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对策研究,提出在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即生态、时空、环境的整体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论文 篇1:

新与旧交替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节约、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点,更是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向。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最大限度利用,以及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新与旧交替的问题。所以,正所谓新老交替,继往开来。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是顺应城市建设进程的一种考核方式,也是我们每人每天参与的地方。本文从行为交通、视觉、功能以及心理角度来分析研究火车站新与旧交替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为城市空间的建设和人们的便利性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不断地发展上升。一些大城市的市貌也整体提高并与该城市的经济水平发展相持衡。我国注重着休闲养生,随着各大城市的城市广场发展市民们也纷纷体会到了一个城市广场的重要性与互容性。城市广场的重要性表现在于融洽性、休闲性、娱乐性与观赏性。在这个新时代的发展中广场中的环境空间艺术设计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

【关键词】新与旧交替;公共空间景观;火车站;改造;广场

一、火车站广场中的缺陷点

在现代社会中,空间与物质实体的配置与社会成长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可以经过改变空间与物质的配置来推近社会成长与社会关系。新与旧的交替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形成与发展必然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诉求。然而火车站以及广场在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站着主导地位,火车站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交通、成长以及城市的定向。火车站广场的空间性可以分为点状空间和线状空间[1]。 空间形式可分为: 1、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 2、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其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然而鞍山火车站广场却没有达上述的空间分布形式与空间功能性,也没有达到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甚至可以说鞍山火车站广场已经拖带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从以下几点来讲述鞍山火车站的缺陷[2]。

(一)火车站广场在原有基础上的缺陷

公共空间景观对于我们来说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公共空间能给予人们愉悦的心情。然而一个好的公共空间景观必须要达到两方面,一方面是公共空间景观的尺度,另一方面是公共空间景观的设施的完善性与便捷性。火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公共空间程度。我们从以下三点来说。

1.火车站广场的功能性缺陷

鞍山火车站广场的功能性导致每一个人到鞍山站时的困扰。在功能性上来说鞍山火车站广场的单一性以及功能设施配置不全面。没有大都市火车站广场应具有的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和设施辅助配置功能。从而体现不出来一个城市的象征,每个城市都有独立的一面,城市的发展是由最主要的交通来定向。相对于功能性来说,而广场中的连通性也是很重要的。但是鞍山火车站广场并没有做到。

2.火车站广场的绿地规划系统缺陷

由于火车站广场的植物搭配上的稀少,所以造成大部分广场位置一到夏季几乎无人。植被物种较少。而城市绿地系统又分为很多层次。具体包括如下: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业规划之一,属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该城市的规划主要涉及城市绿地在总体规划层次上的统筹安排[3]。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也称“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它是对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的深化和细化。该规划不仅涉及城市总体规划层面,还涉及详细规划层面的绿地统筹和市域层面的绿地安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是对城市各类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4]。

3.火车站广场的交通性缺陷

城市广场的交通是城市道路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功能,而在鞍山火车站广场中的交通道路功能缺失一些灵活的道路。道路狭窄、建筑密度较高。为提高同行能力、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大多采用分流和分道的方法,而绿化分流、分道在这里起到不可或缺的效果。而目前的城市广场道路不统一规则没有明确的道路指向系统[5]。

从上述所说城市火车站广场的绿地规划系统并没有达到该城市的要求。

二、新火车站广场中的性能分析

(一) 火车站广场的功能分析

城市广场的功能分区体现于一个城市广场的成功性。城市广场的功能分区共分为火车站、售票处小广场、主入口、地下通道、钻石城、地下街、广场中心区、广场休闲区、绿化带和主题雕塑。

然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广场生态系统要做到休闲性和娱乐性的同时又将该广场内分为娱乐区、休闲区、观赏区和儿童区等功能区域。这些功能分区使得整个广场充满活力,给人与城市的发展相融合的机会,能让人在工作之余来体会新广场的魅力。

(二)火车站广场的人流分析

城市广场中的人流道路分析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一个良好的人流道路走向系统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作为新的城市广场的交通系统必须拥有人流分散和各个区域无间隙的连通功能。让人们能更简单明了的知道道路体系。道路体系共分为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一级道路指的是城市广场正中央的几条主干路连接着主要区域以及主入口。二级道路指的是分别联系着各个区域并与一级道路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道路。三级道路指的是各个区域之间连接小路。三种道路形成整个廣场的道路体系。在广场中人流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该广场共分为三类人流密集程度区:人流密集区、人流紧凑区、人流稀疏区。通过不同类别的人流区域和道路来有效的解决广场人流过多滞留的状况,同时也疏通广场的流畅性和避免事故发生的概率[6]。

(三)火车站广场的绿地覆盖分析

近年来,绿地覆盖率的话题在逐步增多。城市广场和道路、建筑之间的绿地覆盖是最能体现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公共性、艺术性、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公共开放空间。火车站广场中的绿地覆盖率在广场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好的广场的绿地覆盖率要达到50%-80%左右,这样的广场能取得较好的景观、生态和游憩的效果。同时人们现在也注重精神以及身心上放松的生活,而作为新的火车站广场的绿地覆盖率到了80%。绿地覆盖广不仅仅会给城市的面貌带来一个新的层次,更会对城市周边环境和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更好的体验。

三、结论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在城市中表现为,擅于在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也将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与城市中的自然相交融。历经社会的发展,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是当代城市建设,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工业进步,公共建筑除了作为实用功能的载体,还承载着越来越多人类情感、精神等非物质因素的寄托,而随着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其建设标准也随之提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遵循“生态为本”的设计理念,按照安全性、特殊性、趣味性设计原则为鞍山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优美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针之谷钟吉[日].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 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张洛语

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论文 篇2:

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分析

摘要 本文从设计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从环境空间形态和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两方面对其环境空间设计安全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从环境空间设计方面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对策研究,提出在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即生态、时空、环境的整体观。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 环境空间 安全性 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认识和研究进程中,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安全的基本定义为:人类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能够和谐相处,互不伤害,不存在危害和隐患。无危为安,无损为全。通俗的理解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正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

一 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在此过程中,人地关系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人口增长、城市和区域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保护、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 环境空间设计形态中安全性问题

缺乏整体性。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设计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好的安全性环境空间设计应该延续和增强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一体性和连贯性,还需要考虑在相邻环境空间没有场地安全设计措施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设计对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还应该着眼于未来,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缺少规划。城市边缘区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极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它既是城市的边缘,又是农村的边缘。从城市边缘的内圈层到乡村边缘的外圈层,城市与农村各种要素、景观、地域特征以及功能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改变了城市乡村二元的分裂特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城市边缘区布局混乱,公建、住宅等犬牙交错,相互干扰,环境污染严重,道路狭窄弯曲,路面铺设简单,交通拥挤,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建筑质量差,公建及公用设施不配套,绿地面积少且水平及空间结构不合理,日照通风卫生条件差,没有一个合理、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缺乏尺度感。不管是什么设计,空间本身的比例关系对于在其中活动的人会产生开敞或封闭的感觉,并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环境知觉的空间范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是一个先决条件。城市边缘区相对城市核心区来说,人口较稀,工厂较多,基建工程面广量大。而且,城市边缘区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漏洞,有些地方甚至连行政边界也没有划分清楚。

交通不便。城市边缘区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私家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活动时间、空间成为影响市民日常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城市边缘区环境交通现状有二:一是交通不发达,二是交通环境差。

三 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中安全性问题

绿化元素。绿化是环境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城市边缘区,自然大面积的绿化创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环境基地呈现绿化单一、植被种类缺乏的特性。根据城市边缘区开发建设和自然条件的综合情况,为创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在绿化配置中,力图通过引入丰富的地方性植物的种类,加大乔灌木的栽植盆,采用成片、成林的植物栽种方式,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在绿化布局上,讲究以住区边界带状背景林和成片的植被景观为基础,以小片特色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被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时,进行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协调与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

识别性元素。在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建设中,为了在心理和实际安全效果中保证安全,多采用此类元素。识别性元素包括路牌、交通标识、问讯指示、广告等,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简捷、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交通信息、指示道路方向、识别内部空间功能,等等。设计得宜的指示牌、标识牌等与空间环境协调,还可以增加城市边缘区环境繁荣气息,对美化环境有一定作用。由于城市边缘区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区域,具有过渡性,在城市标识性元素设计方向还欠缺考虑,给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方面带来隐患。

道路元素。道路元素也可称为可达性元素,包括物流、人流等在区域环境空间内的流动媒介。道路是城市环境空间的构成框架,具有典型的线性边缘特征。环境空间中的道路元素不但是人们出行的通道,同时也是连接各个空间的纽带,对人的心理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快速交通空间中,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淡薄冷漠;而慢速交通空间中,则人与人的交往增多,关系融洽。由于城市边缘区特定的区域特征,城市边缘区空间呈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扩展是城市边缘区由内向外扩展的先导因素,从而引发居住区域的生成和增长,带动商业、公建用地的增加及城市边缘区与城市核心区交通联系的改善。现代交通的重要元素——道路的发展也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元素。建筑环境空间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使是功能单一的空间,因人在其中的活动不同,也需要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种划分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封闭的、私密性的,也有时是开敞的、集体共享的,这就构成了不同的空间形式。由于城市边缘区的村民大都拥有自己的私房,因而房源较多且集中,可以自由处置和成片出租,且地价便宜、房租较低的特点与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的状况相吻合,呈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

水环境元素。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景观设计中最富表现魅力的元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融合。水环境元素作为环境空间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环境空间设计中。水环境是一个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水环境元素的安全性是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更强调的是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水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影响生态环境空间安全性问题之一,城市边缘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工业废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压力非常大,污水排放口等设置缺乏整体协调和优化,城市非点源污染仍然存在,水域环境功能分工不明确,尚未形成明细的体系,水体环境容量偏小。

光环境元素。光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人对光环境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奇妙的,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间,大多数的环境空间都由于不能与光线构成良好的契合关系,在我们眼前匆匆而过,只有那些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由于“光元素”良性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场所感,这时我们疲惫的视觉会被突然唤醒,也就是说,我们的常规意识被迅速地、突然地切断了。我们开始摆脱常规意识状态的散漫、恍惚,进入一种“兴奋”、“集中”的认知和创作状态,对于环境空间的心理感受也就由此产生了。对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来说,由于有相对宽松的居住密度,所以在此光环境是影响其环境空间设计和创造情感感受的重要手段。

色彩环境元素。在自然界中,植物的颜色大多呈绿色,因此绿色被称为生命之色。绿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缓解紧张的神经,解除眼睛的疲劳,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人减慢呼吸,降低眼内压力,改善心脏功能,安定情绪,但是过分地使用绿色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红色和橙色在环境中是一种警戒色,人们处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一种刺激、急促的心理状态。环境是一种三维的立体空间,不同色彩的环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美好的色彩环境能调节人的心理,令人愉快。根据心理学研究,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觉中达到75%时,会使人的精神感到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然而在现代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混乱,没有次序感,整个环境空间处于一种灰色调,给人造成一种平淡、乏味,甚至是烦躁、沉闷、呆板、僵硬、寂寞的心理感受。

四 环境空间安全性设计对策

生态整体观。城市和其边缘区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人类无约束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城市应该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的一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出发点。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有言:“自然是进化的,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具有规律的;人类利用自然的价值的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对某些方面要禁止。”生态健康的城市边缘区环境应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开敞的自然空间,并使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建立起一种和平共处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容量,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植被与水体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创造完整而连续的生态景观等,从而优化城市环境。

时空整体观。人对城市环境的考虑不仅应当满足现时、现世的需要,更应追求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项具体的建设活动都应当对未来负责。特别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进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中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地带,人对环境的需要不会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古老传统上。对历史的延续与文化传统应该是指精神方面的积极发展,使其能直接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如果没有整体环境和整个城市作指导,边缘区环境的设计表达便会顾此失彼或随波逐流,难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城市肌理。应从整体环境来评价个体环境或局部空间质量的优劣,损人利己的局部环境建设和建筑行为必须受到制止;建筑与外部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整体观。对城市人居环境需求的调查表明,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具备如住房及其周围配套的文化教育、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的交通与通讯等一切必要的居住生活条件,当这些条件基本满足后,则更注重其居住环境,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的和谐、情趣与美观,应重视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传统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环境等的需求。也正是这种环境特色使每个城市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之间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形态,显示出每个城市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五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本文从安全性的角度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并不是靠一些围墙、栏杆就可以达到的,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用自然空间来创造一种安全性的环境空间也是达到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种手段。

注:本文系湖南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编号:xj093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株潭一体化下的湘潭市本土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研究:背景、概念及其范围的确定》,《南京大学学报》, 1990年第11期。

[2] 谢林,魏庆征译:《艺术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3] 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谢林霞,女,1983—,湖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工作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李淼,女,1982—,辽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与方法,工作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谢林霞 李淼

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论文 篇3:

当代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艺术探析

摘 要: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筑环境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完善城市规划,稳定城市经济发展,保证居民生活质量。装饰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装饰艺术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摆脱以往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更多地要求经济效益、生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对当代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艺术进行探析。

关键词:建筑环境;装饰艺术;意识

我国城镇建设范围不断向外扩张,在资本涌入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居民生活水平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为了塑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装饰艺术被应用到城市建筑环境空间建设、开发之中,尽管我国在城市建筑空间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推进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造成了严重地阻碍。

一、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装饰艺术的含义

(一)概念

空间装饰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化环境的手段,它一直沿用传统的装饰手法,如用色调、图案、造型型、材质等美化空间,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在空白的地方填上各种形式的装饰造型。这些装饰手法只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加、减法,与空间没有多少联系,与空间结构并不统一,只是一种无意识地添加与去除。人类在初期为了建造适合自己的、既安全又舒适的建筑样式,采用的建筑材料和结构都是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并且充分证明了室内空间装饰是以体现人的使用感受及舒适性为前提的。建筑空间结构对空间装饰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结构,而是包含了更为深层的装饰艺术的意味,即实用、适用和安全。

(二)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常见的装饰艺术

1.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园林技术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将花草、树木在其改造的地形上(小溪、假山)通过艺术设计形成自然环境的过程。在园林设计方面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并且每个地区的景观园林设计风格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北京园林注重细节布局与建筑物的宏伟之美,为了体现景观和谐之美,在设计方面非常重视景观的对称性;苏州园林注重亭台、假山的布局,善于通过不同的花草树木来刻画景观园林的层次感,等等。这些不同正是地域性元素的具体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些地域性元素的添加,才使每个景观园林设计都别具一格。

2.装置设计

装置艺术,即艺术家对已使用或者未使用的物质文化实体,在特定空间环境内通过组合、改造,使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装置艺术也称为环境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形成初期,深受观念艺术、波普艺术的影响。经过50多年的发展,装置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适应于室内设计,很多画家、雕塑家也热衷于装置艺术的创作。此外,像街头雕塑、街道地砖铺设都是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装饰艺术的范畴。

二、装饰艺术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在城市环境空间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突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资金供应不足

装饰艺术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应用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很多城市深刻地认识到了城市环境空间建设就像城市的一张名片,因此,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政府往往会拨出大量的资金。然而,虽然政府给予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在资金的实际落实过程中还是不如人意的,仍存在克扣或者是拖欠的现象。在实施的过程中,资金的供应不足严重地影响了装饰艺术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应用的效果。

(二)管理制度不全

在实际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过程中,管理制度不健全是最为严重的一点。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并没有对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进行统一标准,以城市绿化为例,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很多人都是各自为政的,房地产、企业单位、开发区等等他们都可以各自进行绿化管理,这都是缺乏统一和协调性的行为;第二,政府并没有对园林绿化做出前瞻性的规划,很多园林短时间内存在,过一段时间就拆除了,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

(三)人员素质欠缺

参与建筑设计的人员素质欠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按照常理来说,城市建设的人才应该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文化素质和管理素质应该很高,这样他们才能对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进行有效地管理。然而,在实际管理中,往往直接招揽一些未经训练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对于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管理没有任何经验,只是会做一些简单的修剪工作,人员素质的欠缺对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有很大的阻碍。

三、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规划管理力度

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方面,还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在我国,政府作为一个最有实力的机构,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极大的震慑力,人们都得无条件地遵从。因此,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方面,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政府的力量:第一,政府要制定规范的制度,政府要全面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对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管理的制度要做到协调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政府要对本城市的土地资源和居民状况等进行综合的考察;其次,政府要健全管理法规,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更应该有完善的管理法规,管理法规有助于管理的深入落实。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环境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有一群人在伴随他成长。因此,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的基础不仅在于其良好的物质城市空间,还在于空间内生气勃勃的人的活动。人们在城市中行走、与人交谈、出入两侧城市空间或驻足小憩、观赏周围的景物,使城市空间充满生气。公共空间或城市空间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活动、故事和精神,城市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而人的各种活动如购物、交往、观赏、表演等都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资源和传统城市空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城市空间规划中,要对自然城市空间资源和传统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地保护与利用,不应在建造新的城市公共環境城市空间的同时,否定现有的传统城市空间,更不应以破坏自然城市空间资源为代价,而应以自然城市空间资源、传统城市空间资源为设计基础,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又有历史延续,更有现代个性的公共环境城市空间。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公共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原则,考虑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

(四)突出地域性特征

装饰设计与周围环境、人文风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城市环境空间设计风格的迥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世界逐渐朝着经济全球化、文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外来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很多城市装饰艺术设计也吸收了国外的设计风格。很多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一味地模仿其他设计风格,失去了自己城市的特征。为了突出城市地域性的特征,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上海为例,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规划时,很多装饰艺术更加地现代化,如东方明珠、上海世博馆的建设等。

四、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的意识

(一)提升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努力提升城市形象也是城市的一种发展目标。在当代,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除了在经济方面的竞争,生态方面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的重要指标。各个城市纷纷从多个方面来提升城市形象,而城市装饰艺术是一种重要手段。各个城市努力建设绿化,这有助于吸引外来人口和外来投资,从而拉动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国内或者是国际地位,在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造福广大群众

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同样是为了造福广大群众。在我国,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的方针,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与装饰艺术融合就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反映。城市建筑环境空间建设得到正确的管理,以城市绿化为例,这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可以摆脱由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

五、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稳定、较快的创新发展阶段,遵循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普遍要求。因此,人们对建筑环境的空间设计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审美观念也随之越来越强,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自然生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众多专业学科的组合体。在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艺术必然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J].新建筑,2004,(02).

[2]窦志,赵敏.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建筑学报,2002(10).

[3]王晓京.关于柏林的公共空间[J].建筑学报,2002,(02).

[4]黄万壮.建筑景观设计的若干思考——建筑景观与人的精神需求的关系[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

[5]戴晔倩.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2,(02).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田园

上一篇:语文课前演讲探讨论文下一篇:仿生设计建筑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