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艺术中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8

摘要: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图案设计课程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利用。认真学习地域文化,通过项目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相结合,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实用性人才,使高职院校发挥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域文化传承的应有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环境艺术中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环境艺术中社会实践论文 篇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高职类教育的不断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有更多的社会实践,为此,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校企合作需求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设计做到了“实题实做”,充分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优势,依托校外实习基地推动教学改革,真正使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双向学习,双向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装饰企业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期以来沿用其他艺术专业设置模式,没有真正的主打科目,与其他专业内容重复性较大,与室内设计专业、装饰专业、所学内容过于相似,有些教师横跨三个专业教学,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失去了本专业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是艺术创造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要求学生有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校企合作可以满足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及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这种“实践”是与社会生活、生产相对应的职业实践。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关键教学环节,是用人单位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实际过程,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校企合作可以带给学校新的设计理念,可以为企业带来无限活力。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

目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尤其是新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其教育理念、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停留在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阶段,很多院校因为有了室内设计、装饰等相关专业,才开设了环境艺术专业,导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有许多还在沿袭传统教育体系模式,而从事设计教学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很多教学内容没有经过实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学校需要改革,教育需要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两个方面。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紧密依托行业办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技术与设计并重,工程与艺术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有许多新的尝试,学生培养分“4+1+1”三个阶段,形成“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合一的学习模式。前两年,充分发挥学院培养主体的作用,依托校内实训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交叉并行完成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任务。第三年,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优势,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积极与辽阳当地企业联合,在准就业实习过程中,结合实际岗位要求,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按照高职院校“以学生为根本,以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框架,把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复合型实用设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系部拥有实训成果展览室、模型制作实训室、精细木工实训室、湿作业实训室、模拟设计实训室和画室等实训室(如图1所示),力争为学生营造出一流的校内实践环境,为校企合作做积极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考查、观摩、实际动手及现场操作的意义,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企业家为学生讲解实际工程中的经验,拉近实践与理论的距离,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将学生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目的与层次

校企合作使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高速发展的装饰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次,学校教学课程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设计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的学生实习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校内校外的设计工作,同时与企业签订专业的实习协议逐步形成目标明确的产学结合模式。(2)互助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培养等服务,使企业中的员工得到系统的培训,以辽阳地区为例,辽阳许多艺术设计单位的员工是通过短期培训快速上岗的,对专业知识了解不深,专业性不强,急需与学校合作,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学校可以建立由知名设计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按岗分类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达到互助的目的,企业为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学员,学校为企业培养优秀员工,这一阶段在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还属于尝试阶段。(3)应用层次,学校针对设计单位的设计任务,为学生布置设计课题,在学校由教师指导设计、完成的设计任务书,交由企业评判,优秀的设计由企业的设计师进一步指导,作为企业投标书进行投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适应社会需求。

校企合作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托辽宁建筑大省和建筑装饰强省的区域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企业提供的设计项目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尽量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累积社会实践经验。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规划系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坚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逐渐成长为应用型、实用型的工程师或设计师,具备“双师”素质,改变了以往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的模式。校企合作使教师在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将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之中。校企合作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根据课程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结合设计公司的设计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改变以往只有在毕业设计时才让学生到设计公司参加实际设计项目的做法。使学生与客户面对面,得到企业直接反馈的信息,随时掌握变化的市场行情,而不是停留在“真题假做”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变了传统的课程体系,较早地实现了“4+1+1”培养模式,即4学期课程单项能力培养(如图2、表1、图3所示),1学期仿真综合能力培养,1学期全真顶岗实习能力培养,使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参与设计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面向社会实际的设计实践才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缩短学习与工作的距离,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得到综合性的多方面训练。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企业合作,由此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1)跟踪行业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改革。(3)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4)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5)建立开放式建筑装饰创新型实训基地。(6)提升社会专业服务能力。

通过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为建筑装饰企业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建筑装饰企业所需应用知识的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实例

以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10届毕业生为例,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辽阳市设计院的西关中心广场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际项目,设计题目可以在实习顶岗单位完成,在工作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工作,以实际工作成果来完成毕业设计,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校企合作的优越性。让学生走出去,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真实的市场背景中进行实践教学,能使所学知识在校企合作中得以检验和深化。学生在各自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学习,融为单位的一员,亲身参与设计实践,获益匪浅。在校企合作中的“准就业”模式,成了学生顺利走上社会岗位的必经之路,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实现了校企合作一体化。

实践证明,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积极面对社会就业压力,更好地从事设计工作。校企合作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企业活力,培养设计、施工、管理等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冯阳.环艺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要求初探[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0-92.

[2]臧旭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78-79.

[3]蔡炳云.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26-27.

[4]陆卫倩,李美芳.高职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91-92.

[5]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6):39-41.

作者简介:

张迪(1981—),女,硕士,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建筑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与室内设计。

作者:张迪

高职环境艺术中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浅谈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图案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地域文化是高职院校图案设计课程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应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利用。认真学习地域文化,通过项目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相结合,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实用性人才,使高职院校发挥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域文化传承的应有作用。文章以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图案设计课程实例为重点,探讨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美术设计课程中的有效利用方式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职院校;项目教学;产业;特色

地域文化在广义上讲指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古至今一切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它包括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特定的区域生态、特定的艺术形式甚至思维方式等。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的特色文化,是凝结在老百姓心里的乡情,是打上烙印的精神共鸣。

图案设计是美术设计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基石。地域文化中有很多生动的图案设计元素能够给予设计者灵感,使得极具风情的地域文化在美术设计作品中得以体现。图案设计中有很多要素需要地方文化支撑才能体现出地域特色,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美术设计作品的发展方向。美术设计产品是促进当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地域文化传承,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当代高校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较全面素质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吸收当地文化,调研美术设计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就业率。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图案设计课程为例。

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从图案构成特点、内容形式、表现方法和应用范围上可以分为:

1 2 3 4 5

构成特点 单独纹样 适合纹样 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

内容形式 几何纹 花卉、植物 动物 人物 风景

表现方法 黑白图案 彩色图案 其他

应用范围 瓷器 服饰 环境艺术 工业产品

在这门课程中,该校将图案设计课程内容与地域特点,地域文化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方式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利用。我们用其中几节课来介绍和展示该校“图案设计”课程实践内容。

在黑白纹样的设计中,该校结合当地地域特色设置了“冰雪在图案设计中的表现”,以冰雪为内容表现地域特色,学生通过外出写生的方式收集素材,将具象的复杂图像转变成抽象的独立纹样,既体现了黑龙江省的地域特点同时又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在人物图案的设计中,设置了“满族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表现”,学校组织学生去民俗艺术馆、博物馆等地学习满族文化,通过去当地考察交流等方式搜集满族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等材料,经过人物变形等方式设计出极具民族特色的人物图案。在风景图案设计中,设置了“镜泊湖风景在图案设计中的表现”,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下载等方式搜集图片资料,将立体画面做平面处理等方式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图案。在植物图案设计中,结合该校农业院校特点,设计了“葫芦在图案设计中的表现”,学生通过观察写生等手段了解葫芦的生长特点外貌特征,与攀枝纹图案结合设计了丰富的二方连续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将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通过将这些作品绘制在瓷器、布面、葫芦上等方式,制作成瓷器装饰盘、装饰画、装饰挂件等。将学生作品与当地旅游业结合,把作品变成商品,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了当地文化传播,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就业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的图案设计课程,虽然已经取得的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在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对这所高职院校图案设计课程创新改革的学习,我们看得出高职院校要彰显地域特色仅靠一两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教师需要结合地域资源要建立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通过美学基础、艺术修养等基础课程,以及黑龙江史志、黑龙江民族丛刊等课外知识的学习和补充,使学生了解黑龙江省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并能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同时在专业教学中,高职院校要注重地方文化艺术形式、民间技法的吸收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使用技能,提升内涵,担当起地域文化传承的重任。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中提出:“各地方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资源整合和利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应该担起促进文化传承和美术设计研究的任务。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自本省,毕业去向也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大部分毕业生为当地服务,因此学生的设计风格、理念直接关系到整个地区的艺术设计行业与发展前景。

从全局出发,我认为广大高职美术教师有义务探索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加强与地方社团的交流,注重融入地域文化的办学理念;地方政府有责任鼓励高职院校美术设计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使得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能够顺利进行。

作者:周竞

高职环境艺术中社会实践论文 篇3: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校中厂”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个主要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也是高职开办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核心专业,有较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面和较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在艺术設计学科中有较强的代表性。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校中厂”项目工作室,可充分解决当下阶段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培养专业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教学模式;“校中厂”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产业形成规模与气候,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初期的效仿,到现在出现竞争与合作,形成自身风格,不难发现中国的设计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做大做强。同时,配套行业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设计师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与设计能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专业与产业得到一定的提升和进步。

在当下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都实行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实践锻炼。这种专业的教学组织和授课的教学模式,本质上是没有问题的,学生在经过学习和锻炼后,专业也明显得到提升,并且能够胜任一定的企业设计任务。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1、专业课程之间划分较为清晰,相互联系不足,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的断层。2、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不够深入,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实际设计的要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操作中产生出一定的矛盾。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率先创新性的提出,并实施“校中厂”的教学改革模式,增强了对学习实践能力的要求,以求达到学习与实践并轨,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现阶段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培养的体制是,公共课程、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个方面。目前教学改革遇到的困难就是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在我国已经延用至今,而市场则更需要系统化的设计师,所以现阶段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符合市场的设计人才的目标。

二、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要

现阶段市场对高职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日益趋于成熟和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

(一)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学科中,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与一体,且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要求综合性较强。

(二)特色性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同时兼顾装饰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并以它们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

(三)适用性

市场和就业环境中,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则对我们的学科、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总而言之,社会的需要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

三、“校中厂”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

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有限的学制学时和日益增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矛盾加剧,需要将专业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强化专业内的深入实践教学也势在必行。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建立“校中厂”的教学模式,形成系统化的设计与教学的主导思路,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针,在“校中厂”工作实训室的教学模式中,可将所授课程整合为课程群模块,交叉相关内容同时授课,逐步建立起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由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实训项目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工作室实训模式的培养,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技能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和一定施工管理能力的设计人才。

工作室模式的建立,可以根据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合理安排实施项目的内容,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整合资源,增减课时数的配比,与时俱进。工作室的实训模式,即校内教师或设计企业资深设计师分带几位同学,采取团队教学的形式,以设计项目和设计比赛为依托,带领学生参加设计项目和设计竞赛,目的在于加强校内外、行业企业的合作。同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学思潮的撞击,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设计项目与设计竞赛,创造出具有创意和丰富实践意义的作品。工作室实训的教学,增加了教学的务实性,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了解专业及市场的需求,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达到“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特色。还可以通过校企互动的联合培养,校内的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的资深设计师共同设置评价的体系、教学的方式方法,始终保持与市场同步的人才培养节奏,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道路,突出教育教学中的“特色化”“个性化”,为相关的设计行业企业输送专业的设计人才,扩大学校办学的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办学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了不合理的课程设置,重新整合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程的关联性和知识点的更新力度,力求使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结语

通过“校中厂”工作室项目实训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高,磨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可与企业用人单位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出一个双赢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荻.项目驱动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

[2]赵慧蓉.“主题+项目”课程教学设计[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任慧敏

上一篇: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下的公共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