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金风险完善毕业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也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新的时代特征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新趋势下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试探性地提出了完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证券投资金风险完善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证券投资金风险完善毕业论文 篇1:

金融教育与金融中心建设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教育之间具有互为支撑的双向联系,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需要把金融教育置于更为重要的、基础的、先行的地位

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金融危机对西方理论主导的金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和衍生品交易时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亏损,表明合格金融人才的不足。而金融学本科毕业生则面临就业难。中国金融人才的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

伦敦和纽约的历史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和金融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金融教育的发展为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理念与人才支撑,金融中心则为金融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国际金融中心往往集聚了一流的金融学教学和科研机构、人才,从而成为金融教育的中心和金融创新的源泉。

为了应对挑战,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国金融教育,尤其是上海的金融教育需要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再定位和转型。

金融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首先是创造和传播与资本或资金运动相关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培养与资本或资金运动相关的专业人才的活动,第三就是运用金融知识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一理解可以包容所谓的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两种模式。一般认为金融教育的模式有两种:国外著名大学的以微观金融为主的“商学院模式”和以宏观金融为主的“经济学院模式”。本文所称的金融中心主要以伦敦和纽约为代表。

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金融危机在毁灭财富、降低经济增长、减少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规制与监管提出了挑战,对以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学提出了挑战。

这些挑战的出现或多或少归因于传统金融教育的缺陷,回应这些挑战则主要依赖于金融教育的变革。

金融教育面临的挑战

全球金融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

首先,本次金融危机对金融教育的直接挑战是:迄今为止,金融理论既不能解释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也不能预测危机的爆发,连危机的结束也不能预测。今年,英国多位知名经济学家曾经联名致信伊丽莎白女王,为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而道歉,并称“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如果把1636年郁金香泡沫视为第一次金融危机的话,300多年来学者们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可以说仍然处于蒙昧状态。

第二,本次金融危机中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和被兼并对金融规制和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对金融教育的挑战。凯恩斯很早就认识到了抽象理论对现实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其正确与否,都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有影响力。事实上,世界就是由这一小部分的思想统治着的。”所以,现实中监管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对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进而构成了对从事金融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挑战。

第三,金融危机是对金融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挑战。对此,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理性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和无套利均衡分析。源于美国的本次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视为是金融理论和金融教育的危机。

金融危机对理性人假说提出了挑战。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茵哈德·泽尔腾认为二战后的主流经济学是幼稚的理性主义。“所谓传统经济学,即过去50年的主流经济学。二战前,理性要少得多。后来,从超级理性假设中出现的模型,是非常幼稚的理性主义。”金融危机时期的市场动荡和恐慌表明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但是,当金融系毕业生成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或高级管理人员的时候,理性人假说就成为他们不顾股东、客户和纳税人利益而心安理得获得高薪的理论支持。

金融危机证伪了有效市场假说。从1970年代尤金·法马提出有效市场假说以来,该假说就占据了金融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该假说力证股票价格的变化反应所有相关信息。市场越有效,价格的走势就越接近“随机漫步”。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有效市场假说是拖垮全球经济的错误思想。类似巴菲特和索罗斯这样的投资者的存在,表明金融市场未必是有效的。巴菲特和索罗斯都认为市场是会犯错误的。

作为现代金融学基本方法的无套利均衡分析存在缺陷。类似亨利·鲍尔森、索罗斯这样的对冲基金经理的存在表明市场存在大量套利机会。因而,以此为基础构建的金融定价模型均存在先天缺陷。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的A-H 股价差的长期存在表明金融市场的价格错配和套利机会可能长期存在。

第四,当代金融教育面临的挑战来自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42岁左右,这表明金融专业的相关学生毕业后仍需要经历10年左右的业内学习和经验积累才能胜任重要岗位,说明传统的高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难以与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直接对接。

各国的金融教育如何回应这些挑战,不仅影响金融教育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全球金融业的实践,左右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到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资源在全球的组织与分布,成为影响未来各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中国金融教育面临的挑战

本轮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金融教育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金融教育的既有发展模式也面临着挑战。

本轮危机直接否定了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模式,雷曼破产、贝尔斯登和美林被收购表明华尔街传统的投资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遭受重挫。如果说处在风暴中心的美国投资银行的失败还可以理解,那么远离华尔街的中国企业,则在2007年以来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和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亏损,间接受挫于金融危机。

这一事实表明中国的金融教育在引导、支持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国际化经营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与世界第一大债权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指出,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生巨额亏空和损失的教训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缺乏。李伟指出目前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的绝大多数都是财务人员,真正具有金融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很少。

这表明中国企业急需国际并购和价格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与中国金融教育当中经济学院模式偏宏观,商学院模式偏财务的缺陷一致。因此,目前金融人才的供给质量已经影响到了企业国际并购决策的质量和价格风险的管理能力。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的发展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高质量金融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金融业竞争力的主要瓶颈约束。

中国目前的金融教育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 中国目前金融学科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微观类课程差距很大。加强微观类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所学更接近于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提高适应性和就业能力。这一在本世纪初就引起关注的问题目前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在中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宏观金融类偏多,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偏少。

二是各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差别较小,学生知识结构趋同,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据有关媒体报道: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5个专业就包括金融学。

三是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践,培养人才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金融教育是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教育则是在模仿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金融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案例等诸多方面,中国金融教育都只是西方金融教育若干年前或当前的复制。当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对金融教育的反思时,中国金融教育如何从这种反思中汲取智慧,如何把握国内外金融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如何总结借鉴国内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的经验教训,逐步实现从跟随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不仅决定金融教育的成败盛衰,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实力、影响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和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上述差距和挑战或许孕育着中国金融教育发展的重大机会。

金融教育与金融中心建设

决定金融中心形成并维持其地位的因素无疑很多。伦敦金融城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ndex,GFCI)以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作为评价金融中心的关键指标。其他关于金融中心研究也多把人力资源作为首要因素。但是注意到金融教育和金融中心之间关系的文献还比较少。

2008年伦敦金融城市长罗永成(David lewis)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金融教育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加强的方面。他认为上海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但金融中心仅有光鲜外表是不够的,上海还需在金融教育等方面多下工夫,多培养包括风险控制在内的金融人才。

实际上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是由金融教育决定的,所以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和金融教育之间具有密切联系。金融教育为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理念与人才支撑,在金融产品的开发、新兴金融职业培育、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提供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的支持。

金融教育对金融中心发展的支撑作用

金融教育为人们提供了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理念,例如前文提到的有效市场、无套利均衡、投资组合、Q值等。这些理念随着金融实践发展所做的修正和更新,对于深化人们对金融市场的认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这些理念的创新、发现和传播,金融中心就失去了发展的助推器。

金融教育为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估价提供了基本方法。从投资组合管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套利定价模型到B-S模型。这些关于金融产品和风险定价的知识是财富管理行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有力推进了金融中心积聚和管理金融资产的能力。例如,β系数的普及和运用催生了大量咨询公司和指数化投资机构。

金融教育,特别是金融工程知识的推广、普及为金融机构推出各类型金融产品提供了知识和技巧,推动金融中心成为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中心,强化了金融中心的交易功能。很多金融产品来自于金融教育者的开拓。

金融教育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风险定价的技术、方法,风险计量技术的传播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金融中心的稳定发展和市场风险的控制。这些风险计量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监管部门发现、预测和管理系统性风险的有力工具。

金融教育系统对金融业实践和监管有效性的反思推进了金融监管系统的进化。分业经营、资本充足率要求、统一监管权力、逆周期监管等都体现了金融教育的这一功能。

最重要的,也是上述功能发挥的基础,就是金融教育所培养的大量人才,这成为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很多金融业的相关岗位也来源于金融教育者的开拓。

金融中心对金融教育的支持

在金融教育支持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金融中心为金融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检验平台和充沛资源。

金融中心为专家学者观察金融市场提供了窗口,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数据和大量的案例,既是学术灵感的来源,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金融中心成为金融界与金融教育界互动的平台,金融界人士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可以与专家交流,以获得理论的解释或支持;从事实践的人士可以到学院开设讲座、担任教职,从而使教育贴近市场;而学生则可以得到实习实践机会。

金融中心对金融教育的更有力支持是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纳了金融教育的“产品”。积聚在金融中心的大量金融机构以设置教席等形式提供教育捐款,成为金融教育重要的经费来源。

正是上述原因,导致金融教育和金融中心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往往集聚了一流的金融学教学和科研机构、人才,进而使金融中心成为金融教学和金融研究的中心和高地。

伦敦和纽约的历史经验表明金融教育是维持和支撑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力量。

伦敦和纽约的历史经验

伦敦的历史经验

几乎没有学者提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伦敦金融中心形成之间有关联,然而正是古典经济学家对市场的推崇,使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能够摆脱政府干预。

早在20世纪20年代,凯恩斯执教剑桥大学时期,就为剑桥大学管理基金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而投资金融市场的实践和深厚的经济学素养,令其提出了著名的利率平价理论,成为现代无套利均衡理论的源头。先后有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和工作过,他们是约翰·希克斯(1972)、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74)、詹姆斯·爱德华·米德(1977)、威廉·阿瑟·刘易斯(1979)、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1986)、默顿·米勒(1990)、罗纳德·哈里·科斯(1991)、阿马蒂亚·森(1998)、罗伯特·蒙代尔(1999)。

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为代表的学者的研究为1986年伦敦金融城率先进行“大爆炸”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成为撒切尔政府的执政方针。改革所导致的市场开放、管制放松使伦敦在此后20年的国际竞争中有效维持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竞争力。而伦敦金融学界对本轮金融危机的反思将直接影响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进而对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和竞争力产生巨大影响。

从金融教育机构的设置上看,成立于1965年的伦敦商学院在全球MBA排行榜上,位居欧洲各大商学院榜首,为金融硕士、国际企业高层经理提供商学和金融教育训练。剑桥大学于1990年成立了管理学院,提供包括金融学在内的商科学位教育。1996年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成立了商学院,从而进入金融教育领域。当代杰出的金融家索罗斯则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校友。

纽约的历史经验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也集聚了优秀的金融教育和科研资源,个中翘楚为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商学院。它们毗邻华尔街,同数百家金融研究机构及金融企业有着广泛联系,在学术理论领域和金融实践方面都拥有突出的优势。尤其是哥大商学院,其毕业生拥有实用技能,不需要很多在职训练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得益于哥大商学院开设的很多选修课是由那些真正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专业人士亲自教授的。

价值投资的思想领袖和精神导师格雷厄姆在20世纪30年代执教于哥大商学院,巴菲特是所有修过格雷厄姆课的学生中,唯一得到A+的人,是哥大商学院有史以来成绩最好的学生,他在1951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哥大商学院的金融学科,连续多年全美排名第一。而格雷厄姆的著作不仅成为基础分析领域的经典,而且开创了证券分析师这一职业。

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或者工作过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括西蒙·库兹涅茨(1971)、肯尼斯·约瑟夫·阿罗(1972)、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乔治·斯蒂格勒(1982)、罗伯特·索洛(1987)、加里·贝克尔(1992)、罗伯特·福格尔(1993)、威廉·维克瑞(1996)、罗伯特·默顿(1997)、罗伯特·蒙代尔(1999)、詹姆斯·赫克曼(2000)、斯蒂格利兹(2001)、埃德蒙德·菲尔普斯(2006),总共13位,占到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五分之一。

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佳林·库普曼斯和华西里·列昂惕夫均曾经任教于纽约大学商学院;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奠基者,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克维茨也曾任教纽约大学商学院;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现为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纽约大学商学院在金融领域著名的校友包括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2007年全球收入最高的基金经理亨利·保尔森为纽约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

我们在研究伦敦和纽约稳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强大竞争力时,对地理位置、法律制度、经济规模、金融机构数量、金融市场规模等因素给予了充分关注,我们同样不能够忽略支撑金融中心发展与进步和创新的强大的思想和学术的力量。如果考虑到芝加哥作为美国第二金融中心的情况,加上伦敦附近的剑桥大学和纽约附近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过去40年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64位经济学家中仅有13位学者未曾在伦敦、纽约或芝加哥这样的金融中心城市工作或学习过。换言之,8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金融中心工作或学习过。这充分体现出了金融中心对金融教育资源和金融人才积聚的功能,也是对为何人才会成为金融中心建设第一关键因素的最好阐释。

伦敦和纽约的经验充分展示了金融教育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这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完善金融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完善上海金融教育

为满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提高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目前可行的选择是改善引进及使用紧缺金融人才的方式,缩短金融教育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探索金融教育的新模式。

引进紧缺金融人才,突破发展瓶颈

目前处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期,因此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2009年4月公布、8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共八章四十条,其中专门有一章(包括六条)是关于金融人才环境建设的。2008年以来,上海已进行了两次赴美抄底金融人才的行动。类似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都求贤若渴。可以说,从政府到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对金融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充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迫切。这是金融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远水难解近渴。对于当前迫切需要的金融决策、金融交易和价格风险管理类型人才仍然需要从海外引进。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对金融人才高度重视,条例对人才规划、评价、引进和人才的待遇、奖励都作了专门论述。不过,巴菲特、索罗斯和鲍尔森从来没有获得过美国政府的奖励,市场已经给予了金融家们政府所付不起的奖励和荣誉。因此,引进金融人才不能过于依靠政府奖励,施展才干的平台和合理的薪酬机制设计才是金融人才最为重视的。为了避免类似南郭先生式的金融人才被引进并获得奖励,在人才引进,特别是海外人才抄底的过程中,要提高对金融人才的识别能力。对金融人才的识别,主要是看经历和绩效,而不能过于重视学历和专业。对中国所急需的金融决策、交易和风险控制的人才,至少需要十年以上从业经验,而且取得了较好业绩。南郭先生式人才的引进的危险不在于他所获得的奖励或薪酬,而在其不能承担资产和风险管理的责任及由此引起的巨大风险。

追踪趋势,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高等教育界在促进金融教育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服务方面,正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上海市政府与交大合办高级金融学院,直接外聘国际教师,课程设置采取国际化的标准。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直接与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开设基金经理研究生班。上海财经大学则直接设立了本科金融实验班。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交大合作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国际上金融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和主要内容。香港中文大学财务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核心内容与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该系列课程的内容以金融学的数理化为基础,以金融产品和风险估价为核心,与19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基础产品和衍生品创新、金融交易杠杆化的趋势相呼应,既是其结果,也是其推动力量,是当前国际一流商学院金融学教学的共同内容。

对金融理论研究的追踪、对国际一流商学院金融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模仿和教学方式的借鉴对中国金融教育的发展特别重要。不仅有助于缩短中国金融教育的国际差距,而且是与国际金融教育界沟通、对话和学术交流的基础,是培养能够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人才的前提。

但是,我们所模仿的体系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周期特别长,与行业实践和金融市场脱节,理论建模能力有余,知识运用不足,知识结构单一,视野过于狭窄。这提示我们,作为金融教育的后发者,我们仍然有一定空间可以有所作为。

发掘后发优势,探索金融教育新模式

有学者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现有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具有后发效应和替代效应。后发效应指由于金融发展差距大,导致国际金融机构盈利空间大,从而转向上海,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发展;替代效应则是该种差距导致国际金融机构更多的将业务转向已有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抑制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这样的分析思路同样适用于金融教育。

克服金融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和视野狭窄的局限,鼓励研究生层面的金融教育跨学科招生,在本科生层面,鼓励跨专业的选修课程。金融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形成金融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金融人才需要掌握现代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和金融学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金融产品的估价原理和风险管理知识,掌握以工商管理知识特别是公司财务为基础的基础分析知识,掌握分析价格运动的形态和周期的技术分析的知识,掌握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知识。

金融人才,特别是从事金融决策、金融交易和风险管理职业的金融专业人才还特别需要了解金融和经济史。在现有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金融工程、行为金融、金融史等课程需要补充或加强。

增加实践和实验性教学,培养金融人才的知识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金融教育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领域。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罗伯特·默顿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十分关注金融市场。他早上6∶30就去一个经纪公司进行股票和场外期权的交易,直到8∶30再去学院工作,在那里他形成了对金融市场交易过程的直觉,这种直觉对他后来的期权定价理论研究很有帮助。金融机构要对从事金融教学和研究的人员提供兼职机会,增加他们对行业、市场的了解。 成功的金融人士,也应该向巴菲特或索罗斯那样对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充满激情和兴趣。学校的讲台应该对资深金融人士开放。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通过实践实验性教学提高学生对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信用、收益、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基础分析、统计分析、技术分析和行为分析。

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全国基本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研究生招生的联考等做法使中国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趋同,进而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竞争,不利于金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的演化。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鼓励不同大学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有差别的课程,探索金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缓解就业市场的过度竞争和金融业的长远发展。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对金融理论、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式、金融体系的监管的反思正在进行中,这为中国金融教育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当上海培养的金融人才可以在伦敦和纽约求职的时候,相信上海金融中心可以在大量的金融业活动中替代伦敦和纽约,而不是被替代,而上海金融中心也可能获得了潜在的先发优势,而不再仅仅是一个后来的、区域的金融中心。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在工商管理领域的成功已经为从事金融教育的同仁做出了榜样。

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当上海的金融教育能够做出原创性的重大理论贡献,从上海的高校的校园里走出巴菲特、索罗斯、鲍尔森式的金融家时,上海的金融市场必定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最富活力的重要部分,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也将向着国际领先的水平逼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则触手可及。

金融危机导致了对金融教育的反思,在理论重构和课程重构的背景下,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求推动下,中国,特别是上海的金融教育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机遇。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教育之间具有互为支撑的联系,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需要把金融教育置于更为重要的、基础的、先行的地位。■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国家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作者:苏桐桦

证券投资金风险完善毕业论文 篇2:

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也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新的时代特征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新趋势下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试探性地提出了完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课题名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课题来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项目   课题编号:2019whcvcQ06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融资手段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自从2012年互联网金融开始迅速地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纷纷采用更加便捷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也变得琳琅满目起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推动金融行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仍较为稀缺,存在巨大的岗位缺口。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行业,我国目前高职高专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着眼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岗位职责,逐渐与现代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需求相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显相对落后,尤其是实际操作方面与企业的运作流程存在脱节;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如何将课程体系体系的设置迎合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亟需探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仍以传统金融知识的教学为主,较少涉及网络金融方面的知识,没有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做支撑。据调研,部分院校院校仅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立了互联网金融的课程,而在金融本专业却鲜少涉及,或只是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开设。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按照传统的课程内容培养的学生将不再能适应当前就业的新趋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引起重视,调整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探索完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结合岗位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以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作为基础,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能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适应金融企业需求。学校教师可以与校外的企业专家、金融行业研究员成立工作小组,采用订单班和学徒制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市场上急缺的金融人才,并不断根据金融岗位需求的变动和业务的更新对课程设置及时做出调整。

(二)重视学科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是个跨学科的新领域,目前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新的业务岗位存在对金融+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极大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单一专业教学的枷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专业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全面化,系统化,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技能与知识相结合,改进实践教学手段

目前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金融机构岗位技能为主,如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传票录入、保单填写等。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剧烈冲击,许多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相继被新开发的产品营销渠道和业务流程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增加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互联网金融实训平台,给予学生更多机会体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际操作模式,创新采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手段以培养互联网新时代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三、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适应产业新趋势的课程体系

建设高职金融课程体系须以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岗位能力为基本导向,让学生能够拥有与当前企业岗位相符的能力和技能,在学校的帮助下让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效的得以提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处于以满足传统金融岗位需求为主的阶段,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金融行业知识,进入到社会后很可能会因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和缺乏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被淘汰。这都要求高职院校顺应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的产业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为重点,重建和优化传统的金融课程体系,灵活培养方式。在以教授传统金融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互联网金融职业知识,注重学生与金融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企业对金融人才新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发展速度飞快,要求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岗位需求情况及金融机构的新业务进行了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各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经验,笔者对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及人培方案进行了研究整合。本文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四个主要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实践课程模块和行业定向拓展模块。在兼有传统金融课程的基础之上,新的课程设置模块融合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兴理念,加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模块之间各有特色,且互相补充融合,使得整体课程设置与新兴金融产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充分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发挥新趋势下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各项功能,实现教学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以期为社会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岗位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传统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公共基础课程可以细化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大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大学英语”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而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包括“金融学”、“经济学基础”、“统计实务”、“管理学”以及“基础会计”等课程的教学。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让学生在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之前能掌握财经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理论知识。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学习金融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理论作为支撑,因此在原有的传统基础课程之上,新增1门公共基础课程“网络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信息专业的一门交叉课程,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新增1门专业基础课程“互联网金融概述”。新增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及趋势有所了解,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互联网思维打下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专业核心模块的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金融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掌握金融知识以及投资理财基本知识,具备金融市场营销能力,能够在对金融行业有宏观清晰的把握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这一个模块的学分占比往往是最高的。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概论”、“证券投资分析”、“金融营销实务”和“保险学基础”等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周期里,传统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发生了创新与变革,许多新的金融业务如网络借贷、互联网理财、新的众筹融资模式要求在传统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中加入新的血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因此新增加了2门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取代了原先传统的支付方式,新增的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支付、互联网金融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监管和风险的控制仍然是一个重点的命题,因此培养学生在信用审核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3、职业实践课程模块

传统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证券投资模拟实训”、“理财基础技能实训”等,旨在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金融和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能够具备投资理财方面的实务操作技能,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培养理财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投融资业务亦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新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加入“网络支付与结算实训”、“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让学生熟悉通过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网络平台进行支付与结算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操作互联网金融的小额投融资方式,增强体验感和实操技能,提升学生的市场开拓能力。

4、行业定向拓展模块

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除了基本的金融知识,它还融合了管理、营销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内容。互联网金融企业偏好具备“互联网+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对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行业定向拓展模块包括毕业设计、顶岗实习、资格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大赛等等。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学院应完善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更新实训操作系统和平台,与互联网金融实际操作接轨。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理财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外,学校也应尝试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合作,可以通过聘请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发及营销过程开展讲座及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方向,以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现在许多金融专业的技能大赛中都新增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大赛模块,学生组建运营团队,使用模拟运营平台,参与比赛。过程中涉及“底层建设”、“P2P网贷”、“众筹融资项目”、“征信管理”及“第三方支付”等等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技能大赛相关赛项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进课程体系。能促进学生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助于实现金融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开展

1、科学制定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案

构建完善新的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学生知识储备和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为了了解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需要制定课程体系评价方案,以促进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参与评价方案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企业,但是由于三者评价的出发点和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难以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这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维度,综合反馈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并在日后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以学生为核心的评价方案中,我们可以采用针对互联网金融新课程开设情况的评教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反馈和课程习得情况的综合评价为基础,改革考试评价方案,将实践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大賽成绩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标准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方式方法;在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案中,可以采取到课堂中去了解教师对于互联网金融类课程的授课情况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教师间交流、座谈会的方式了解授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效果,从而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企业评价方案对我们的教学也至关重要,获得企业评价反馈,加强行业市场调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让产学紧密接轨而不脱离于新趋势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向企业老师咨询教学情况,完善学徒制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企业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企业需求,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反馈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与交流。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新的变化要求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及时推陈出新,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无法跟上新的课程体系要求。面对互联网金融全方位的渗透,传统金融机构亦纷纷加快步伐,望跟上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如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创新金融理财环节,各大金融机构不断更新营销运作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向互联网金融靠拢。在“淘宝”“京东商城”等购物网站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今天,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牵手互联网电商平台。依托信息技术,传统金融机构与电商的业务融合不断加速。

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而当前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中对金融机构新的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内容仍涉及较少。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课程内容须密切衔接行业动向,及时调整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推动金融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职教云等资源豐富课堂,在让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互联网思维。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结合起来的极佳途径。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应积极探索完善校企合作方案,让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进行有效互补,以期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首先,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到金融企业实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切身地去学习和体会金融企业的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自己的意向岗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哪些要求,在实践中的过程中,明确就业目标,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从企业聘请相关互联网金融方面专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向他们分享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领域的最新动向和技术要求,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高职金融专业的专任教师也要敢于更新理念,具备互联网金融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了解当前社会金融行业的发展新趋势,不定期地深入到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中进行学习交流,参与互联网金融专业方面的知识培训,提炼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评价与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将金融专业做大做强。

四、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艰辛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需要迎合当前“互联网+”新时代对金融人才提出的需求。本文在分析了传统高职金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院校情况进行了调研整合,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构建和优化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新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开展与实施的路径,以期培养出顺应新趋势,符合互联网金融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军林.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8,20(02):98-101.

[2]潘锡泉. 互联网语境下金融基础课程教学的再造[J].金融教育研究,2016(5):77-81.

[3]毛金芬,凌鉴宇.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6-79,90.

作者:刘蓓

证券投资金风险完善毕业论文 篇3: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互联网金融也逐渐发展起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虽然互联网金融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商业银行做出威胁,然而也有各个方面的影响。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虽然稳定,然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一些便捷的支付手段已经深得人心。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监管,发掘自身的特色和潜能,不断谋求发展与进步。商业银行也应当从中获取一些启示,从而完善自身的发展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而产生,因此它与网络搜索与大数据密不可分。在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同时,我们应当先了解它的发展历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技术。第二阶段,网络信贷开始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逐渐增长,深入到了金融业的各个领域。第三阶段网络信贷迅速发展,一些银行甚至证券交易所也依靠互联网进行改造,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投诉了较多精力。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类型也非常广泛,互联网支付的金额也在逐年上涨。[1]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相比,其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结合是具有开创新的融合,不仅扩大了资金来源,也使客户群体得到了增长,它传播速度加快的同时,也意味着风险也逐渐加快。经过近十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他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因此一些风险点得到了解决,然而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有待发现,这些风险一旦触发,就会带来毁灭性的损失。互联网金融跨界到金融领域时经验不足,对金融风险的理解较为浅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有效得到提高,诸多网络支付软件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升级,却无法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意外风险。其次,互联网产品更新速度较快,原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对最新发布的网络支付软件进行监督,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加入了这个行业,各种新产品、新模式争相出现,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监管内部职责不清,使得监管较为混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就目前余额宝拥有的备付金与我国商业银行拥有的存款规模来说,有学者指明,即使余额宝拥有全部的支付宝备付金,仍然无法对商业银行的存款造成危险。这样的说法看似非常合理,然而我们与国外的经验对比不难发现,互联网的发展步伐正在成倍数上升。青少年用户占互联网金融用户的50%以上,虽然他们的经济基础薄弱,但是他们拥有先进的思维,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互联网金融将成为其理财的主要模式。就目前形势来看,支付宝的余额宝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并且正处在发展的趋势上,多年以来,支付宝已经取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与认同,因此很多用户将余额宝间接看成一种活期存款,大量的资金已经存入余额宝账户,使余额宝的发展快速进行。虽然商业银行的存款功能依旧处于重要地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支付宝的存储功能已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它提供了一条低风险,同时流动性极高的存储渠道,使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分流成为意料之中的事。

(二)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商业银行在用户申请贷款时,需要对其作出评定,并进行严格的审核,因此,一些资金链薄弱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然而互联网金融速度快,受众广、成本低,可以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信贷渠道不同,他不需要对商业银行花费太多时间作出考核,只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其更深层的数据就可以获得基本的信息。同时互联网金融信贷行业得到很多小型企业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能够更快的获得群众的支持,从而提高其发展。微小企业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帮助,也提高了自身的业绩,促进了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使得传统信贷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网络上贷款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原有的信贷功能,使得商业银行的经济来源严重受挫。[2]

(三)对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影响

网络支付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主要的支付方式。目前为止,支付宝、微信、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软件已经成为客户完成转账、收钱,包括话费充值等支付服务的主要手段,这些服务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原有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并且已经占据了大规模市场。虽然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经验不足且风险不稳定,然而其便捷的支付方式在很短时间内增长迅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虚拟货币与网上支付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受众也会逐年增加,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体系,并且逐渐吞食着商业银行传统的结算业务。

(四)对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影响

余额宝与支付宝的结合也使得基金产品更加多元化,他是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支付宝平台对基金的直接销售,也是在基金销售方式上的重大突破,余额宝直接扩大了基金的销售平台面积,使得基金不仅仅依靠传统商业银行进行销售,极大冲击了传统金融行業的代销功能。互联网在进行基金销售的同时,其便捷高效,低风险的手段吸引了大批用户,猛烈冲击了商业银行传统服务。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余额宝筹集的资金增长高达4000亿元。尽管如此,很多商业银行的代销业务却逐年下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商业银行传统基金代销业务受到了分流的影响。尽管余额宝合作的基金只有一家,然而他极具创新意识的举措,也打开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大门,第三方基金代销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普及之后,销售规模很快就突破了百亿,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多基金产品也会产生竞争,因此也在逐渐降低风险,从而会吸引更多客户。另一方面,余额宝在取得成功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会争相模仿,商业银行传统基金代销业务也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商业银行掌握了大量的数据,除了要与各大部门做到信息共享之外,还应当与一些互联网企业进行数据交流,因为互联网企业的信息技术极度发达,对庞大的数据有先进的管理技术,在数据分析方面比商业银行做的更为妥当。其次,需要寻求互联网金融企业中能够与商业银行合作的对象,例如阿里巴巴目前鱼很多第三方支付软件都有合作,这就意味着它具有庞大的信息网,通过淘宝购物记录等信息,阿里巴巴可以充分掌握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而商业银行在获取这些信息时,就比互联网金融困难,一般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然而阿里巴巴庞大的信息网打破了这方面的弊端,如果商业银行能够与其合作,就可以挖掘潜在客户,洞察深层次的客户需求。

(二)构建银行体系的电子商务平台

阿里巴巴作为电子商务界的领先案例,多年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阿里的信贷公司发展也极为迅速,例如花呗已经在广大用户中得到普及。商业银行要想在信贷方面赶超电子商务,那显然较为困难。银行虽然在互联网领域发展较为落后,其数据分析能力也与互联网金融有一些差距,然而商业银行也存在自身的优势比,如其风险防范及信誉评价等方面,可以提高银行系。电商平台产品的知名度。通俗来说,顾客在进行高档消费品的交易时,依然对银行的信赖更多。

(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近几年来,余额宝等第三方基金代售业务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原因,除了其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让客户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客户在这种新型的基金购买业务发展情况下,就会减少对传统商业银行代销业务的兴趣,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流失,活期存款遭到了分流。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当在客户体验方面付出一些精力,首先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客户的意向。通过数据分析,模拟出客户比较青睐的服务方式,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设计出符合顾客要求的个性化产品。其次,在不影响风险的情况下,要减少复杂的手续,尽量使操作流程得到简单化。来提高工作效率,使顾客感到去商业银行办理业务也非常便捷。最后要注重营销方式,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宣传,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采纳客户的意见做出改进。[3]

(四)注重信息技术的培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主要是金融和经济专业毕业的学生,然而单一的依靠经济、金融和管理专业是无法使商业银行跟随时代的步伐做出改变的。计算机作为新兴的产业,商业银行应当招聘一些精通计算机的金融人才,通过两个专业相结合,使计算机充分融入到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去。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增长,综合性的人才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鲜血液,这样才能紧跟市场的潮流,开发针对客户需求的产品,否则将始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招聘一些信息技术人才,也会减少商业银行的服务风险,尤其是在安全方面将做到另一层面的保护,银行内部应当建立起信息化部门,同时还要针对信息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促进更多金融产品的产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益处,同时也给公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威胁。商业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因此不能被淘汰,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学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点,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业务,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琪.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發展与启示[J].《商情》,2014(45期):37-37.

[2]代坤.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5(14):172-173.

[3]和雯.欧洲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财经界(学术版),2016,No.400(06):24-25.

黄  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作者:黄欢

上一篇:VAR模型金融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