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赏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实施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建设是高校推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课程群建设理念,从特色课程开发、公共艺术课程群构建、艺术教学方法改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一门门独立、分散且具有食品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打造成一个多学科渗透互补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打造具有食品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品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茶文化赏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文化赏析论文 篇1:

茶韵悠悠情味浓——茶文化与办公环境赏析

唐代陆羽著《茶经》闻名于世。茶事被细分为十个环节: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

办公与饮茶

在“樽轩”的现代办公环境内,无论是与客户商讨方案,还是上司和员工之间的交谈,又或者是午饭后的休息大家总是喜欢先倒上一杯茶。在一些公司吃零食是一种禁忌,不过,喝杯茶,同事、领导是没有异议的,于是办公室中总是会设一处安放茶具的地方。

喜欢中式风格的可以安放一张红木小茶几,摆放上一套功夫茶具。谈生意的时候,心平气和地喝上一杯,心情也淡定了些。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遵循一定的礼数。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讲究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斗茶,又称为茗战。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茶道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中国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 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隐园林山水间,品茶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周作人先生理解得随意:“……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现代人品茗,洗茶、闻香、赏绿,放松心灵,注重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是懂得享受当下“慢活”的艺术。

人间四月天,在龙井的新绿清芬里,念及茶圣陆羽的品茗试泉,蔡襄的论茶入神,苏轼的戴笠访茶,陆游的晴窗分茶,真是悠悠千载,我思古人!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何为茶道?——道由心悟。

连接:办公室外 饮茶好去处:

杭州云栖竹径——手抄新茶

上海老字号湖心亭

“砖瓦墙”、“石板桥”、“潺潺流水”、“绵绵琴音”——得和茶馆

作者:朱 茜

茶文化赏析论文 篇2:

构建特色公共艺术课程群 打造食品校园文化新品牌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实施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建设是高校推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课程群建设理念,从特色课程开发、公共艺术课程群构建、艺术教学方法改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一门门独立、分散且具有食品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打造成一个多学科渗透互补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打造具有食品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品牌。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特色课程群建设;食品校园文化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知等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是以食品冠名的国内唯一高职院校,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以“诚信+良心”为核心内容的食品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食品文化艺术,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技艺与素质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与体验共举”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创新建设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开展艺术体验等建设措施,构建了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人文理念,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指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我们学院作为以大食品类专业为主体的工科高职院校,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构建,在努力建设食品类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从学生需求出发,也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1.创新思路,优化结构。公共艺术课程本身就是由多种艺术学科交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同时也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目的地开设内容广泛、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近年来,我们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原有五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开发了覆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八大类的公共艺术课程120余门。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普通话、形体、音乐欣赏、插花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文秘”专业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形体训练、职业装束与化妆、美学概论、书法等课程。各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与公共艺术选修课相得益彰,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完善了课程体系课程模块的构建,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合作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等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共同支撑起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半壁江山。

2.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是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学院作为以“食品”冠名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食品大类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60%,食品大类专业在校生占全校学生总数67.9%,食品大类专业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58.6%,形成了食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优势。我们利用学院的“食品”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了食品制作工艺、食品养生与保健、饮食文化、食品艺术、淮安当地食品饮食习俗研究等五个课程群,设置了整套课程建设流程。依靠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使非“食品”专业学生分享食品特色课程,使食品大类专业的学生互享食品特色课程。

二、构建公共艺术课程群,彰显食品特色

通过几年的建设,食品特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每年呈递增趋势,由2011年的12门次增至2013年的41门次;全院选课人次平均每学年达2000以上人,占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选课人数的三分之一(见图1)。

五类食品特色课程建设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在建设中也各有交叉,已呈显著成效,已建有食品加工制作工艺类的5门课程(面塑欣赏与制作、日本饮食文化、葡萄酒品尝与鉴赏等),食品营养与保健的8门课程(中华传统养生等),食品安全的7门课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讲座等),饮食文化与习俗的12门课程(饮食文学欣赏、茶文化赏析、酒与酒文化、中外饮食文化趣谈、旅游美食、西洋酒知识等)和淮安当地食品饮食2门课程(淮安名人与美食、淮扬菜鉴赏)。每学期,公共选修课程安排表中开设包括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艺术、食品赏鉴、食品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学等“食品特色群类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选课踊跃。食品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建设,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内涵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的开发,培养学生具有食品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的需要。通过食品特色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的类别,凸显了我院食品特色,实现了全院学生共享食品教学资源,每位毕业生都打上了“食品”的烙印。

三、课堂教学实践,深化艺术教学改革

食品特色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注重食品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现结合,课程特色决定教学呈现课堂实践和课外亲身体验两种类型。在艺术教学借鉴“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体验”审美教育。饮食文化欣赏类课程采取情境式教学,借助影视等传媒直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让学生亲自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艺术。“面塑欣赏与制作”、“茶文化赏析”等艺术技能型课程,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拟,当场借助设备、实物、工具等完成学习任务。如“简易西餐制作”课程是在学院“烹饪实训中心”实训室里教学,每人或每组一个工作台,教师课前准备好西餐材料,教师先采用“示范法”讲解理论和工序,然后采取“任务驱动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真正践行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课程的评价方式是以“作品设计”方案和作品实物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艺术实践活动,造就有“味道”的校园文化

知识技艺体验既是课内教学的扩展和升华,也是对课内教学的直接检验、补充与完善,通过各类艺术社团,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自我的广阔舞台。课外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到食品文化艺术的魅力,也检验学生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学习成果和收获,既增加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也丰富了校园文化。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举办食品安全事件图片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培养学生“良心和诚信”意识;一年一度的“食品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展示实践操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每年举办的“啤酒文化节”,以学生自己酿造的啤酒产品为载体,通过啤酒知识竞赛、分析检测大赛、啤酒品评等活动,把啤酒工业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开展以展示专业技能为主题食雕表演、面塑展览、插花比赛等活动,弥漫着浓郁的“食品”味道。这些活动展示了学生才能,锻炼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拓展艺术实践平台

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普及艺术常识,但无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在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同时,也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现有注册学生社团76个,涵盖体育、科技、艺术、人文社科和公益五大类,社团成员达7000余人。学生社团的建设采用公共艺术课堂教学与专业指导相结合、专业教师指导与大学生朋辈互帮相结合、专业训练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校内演出观摩与校外参赛相结合,形成课内课外相通、教师学生互动、校内校外结合的训练模式;活动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舞台锻炼,在实践中磨炼队员,提高艺术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实力。如每年一度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和歌手大赛,学生与老师同台竞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师生感情交流,也是对“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诗歌赏鉴”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成果的检验,更好地推动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学院每年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新生文化节”、“校园舞蹈大赛”、“迎新生文艺汇演”等大型艺术活动,已经成为我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大繁荣。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公共艺术教育的深厚底蕴的成果,是我们立足本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大食品文化艺术的成果。

高校公共艺术课建设与管理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和实践,食品特色公共艺术课程已经形成鲜明的特色和规范化运作体系,公共选修课程在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校园文化品位日益提升,特色校园文化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2]朱育锋,喻夜兰.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4-26.

[3]李艳,彭晓云.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7-29.

[4]李鹏,徐云慧,王博.打造高职院校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0,(7):103-104.

[5]姜晨宇,张健,李文博.对加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5):149-150.

作者:王霞晖 张丹 王涛济 孙晓文

茶文化赏析论文 篇3:

建设优秀社团 乐美孩子人生

孩子在学校获得怎样的课程经验,这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学校在其中更是担负着最直接的责任。为了让孩子们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注重体艺,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我校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特色化,学生活动社团化,构建了“294”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愉悦其身心,培养其个性和发挥其特长,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孩子们的童年找到了更多的幸福。孩子们在边小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培育优秀社团,深化课程实施

“294”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是:“2”指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9”指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九个学习领域;“4”指特色课程中的乐美德育活动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东乡文化地域资源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四个领域。

学校成立了社团活动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课程研发小组,在“特色”和“灵活”中寻求社团建设的新途径,在“创新”和“实效”上提升办学水平。

1.社团组建流程更加细化

学校按照结构合理、种类丰富、运作规范、活力充盈的社团运行原则,按照“组建社团——招收学员——社团建设——社团活动——成果展示——考核评价”实施流程,精心培育出乐美德育活动类、学科拓展类、体艺类和综合类四大类别20余个社团组织,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乐美德育类含主题教育活动、红色文化传承活动等,包括礼仪社团、小橘灯志愿者社团、爱心社团、红十字会社团、东乡文化讲坛等;学科拓展类包括绘本阅读社团、童谣社团、故事社团、科技社团、电脑制作社团、快乐英语口语吧等;体艺类社团包括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合唱、校园舞、儿童画、国画、书法等社团;综合类社团包括浆塑盆景制作类、茶文化赏析、环保小卫士社团、军警校共建等社团。

2.活动体验过程更加深化

学校坚持没有活动体验,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成长,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力争使教育生活化、社团活动化、活动系列化。一是突出地域特色,学校与73016部队(工兵连)开展军校共建活动,这项活动已坚持了10多年,学校把学校附近的江苏省农博园、仑山湖水库、青山古村落、明人农庄、伊顿学园等场所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了学习“工兵连”的“白龙马”精神活动,东乡历史文化探究,边城“三宝”(800年木瓜树、千年古银杏、亿年鱼化石)文化溯源,农博园学艺,明人农庄采风,伊顿学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耕读文化以及其浓厚的读书活动,高骊山、仑山湖风景名胜考察等。二是突出过程体验。每年清明节、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由德育处组织扫墓祭奠活动;学校引进“东乡文化讲坛”“篆刻进校园”等公益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请作家进校园与名人对话,与书香建设、读书节等活动相结合,让孩子们觉得写作并不难,体会阅读欣赏与写作的乐趣。与江苏省农林学院结对,走进大学生生活,接受高校熏陶。学校每年一次的大型运动会、乐美体艺节、读书节等活动的开展,更是给孩子们搭建舞台,展示风采。每年参加市里的各项体艺活动,孩子们都是神采飞扬,信心百倍,也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2014年在全市中小学生篮球赛中获小学组女篮第二、男篮第七的佳绩;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考试先进学校”“全国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校”等;在2015年全市第二十六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小学组团体第五的辉煌成绩。

3.实践探究活动更加系列化

社团活动覆盖全校学生,各社团每周都开展大量的活动:硬笔书法社团,用纤纤硬笔写出孩子们的一片广阔天地;阅读社团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让书香浸染学生心灵;明星小记者社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手中的笔去寻找学校和生活中的美,感受学校和家乡的人文美景;爱心小分队社团经常走出校园,深入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传播爱和文明;学校舞蹈社团,每周三、周五下午伴着动感的音乐旋律激情舞动,学生们舞出了青春之美,跳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学校合唱社团,每周五下午,校园里都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歌声萦绕耳边……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孝老爱亲”活动,孩子们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精心编排的节目,给他们带去快乐;每学年学校都进行“乐美之星”评比,并进行表彰;各学段古诗词朗诵、背诵,学科竞赛等各项活动。其中,学校的浆塑盆景制作,在原有“山水文化”的基础上,又研发出向其他领域拓展、探究的内容,多次受到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代表句容市参加镇江市的精品社团展示活动,被评为“镇江市优秀社团”。学校以此为抓手,提升乐美教育内涵,被评为镇江市首批特色学校。社团的活动给每一位边小的孩子带来了快乐,也给边小的老师实现了发挥特长、展示风采的舞台,更是实现了农村学校朴素的教育责任。

二、多元评价社团,促进全面发展

每学年学校都对各个社团进行多种形式的评定、评价,有市级以上获奖的可证明,有展示评比的,有学生喜欢度调查的,有家长满意率回访等。学校还将进一步修订并完善《边城中心小学“294”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边城中心小学社团评价考核细则》等规章或文件,为课程开发、利用和社团活动有效开展保驾护航。每学期,每学年末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对社团建设成效进行评价考核。

三、对社团建设的再思考

我校从2011年下半年起筹划建设社团,201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有四年的活动经验,学生社团活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付出了努力和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校是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家园。社团活动既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塑造形象的舞台,同时也让孩子们受到了极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活动中,孩子们既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

第一,社团目标的定位。社团目标是通过课程知识学习,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追问和兴趣意识,形成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让社团的经历有生成性、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热闹走场,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

第二,学生发展的定位。学生发展的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的过程,缺一不可,尤其是“情感”很容易被忽略。

第三,学校发展的定位。立足农村实际,面向全体师生(包含下辖的村完小——东昌小学),基于校情,基于地域环境,是组建社团的首要前提。

当前,课程实施与社团建设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小学也不例外。我校基于校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乐美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路子,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成为镇江市首批特色学校,教育部校本建设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学校。为农村学校的错位发展,特色办学,开展优质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句容市边城中心小学 江苏】

作者:孙建云

上一篇:电视新闻论文下一篇:计量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