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者金融论文

2022-04-17

以江西石城县农村地区为例,对当地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展开调研,分析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找准农村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点,为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政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一、调查基本情况2016年7月,笔者对江西省石城县的偏远村庄农民群众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情况做了为期7天的专项调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消费者金融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消费者金融论文 篇1: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摘要]农村普惠金融既是农村金融发展目标与理念的重要创新,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实现,不仅需要更新理念与价值目标,也需要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我国虽已初步建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但在指导理念、原则组成、体系框架、制度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科学、不适应、不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贯彻普惠金融理念的指引作用,坚持市场主导调节、彰显金融公平、促进公众参与、差异化调整、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构筑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法》为龙头,以农村商业金融法、农村政策金融法、农村合作金融法、民间金融法等为分支的法律框架体系,并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管控、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保护、制度实施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基本制度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乡村振兴;管控性制度;保障性制度

农村是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的主战场。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战略目标,一方面要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实现精准脱贫;另一方面还必须着眼于未来,全面分析致贫因素,增强农村贫困者自我脱贫和发展能力,产生抵御新的致贫与返贫因素的内在抗体。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保障农村弱势者能以公平价格获取金融服务,促使其更好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去增强财富创造能力,内生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的深化改革目标。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为《规划》),将普惠金融发展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指出,“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党十九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农村普惠金融是破解“三农”问题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金融模式。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诸如农民、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机构服务普惠金融建设动力不足,政府保障机制乏力,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等问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因此,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發展首要的是完善其法律保障体系。国务院《规划》也提出了“在健全完善现有‘三农’金融政策基础上,研究论证相关综合性法律制度”的建设目标。随着农村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迅猛增多,但目前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角度来进行研究,从法学角度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构建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就更少。基于此,笔者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法制建设和农村普惠金融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启发。
一、农村普惠金融理念与构建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普惠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理念

普惠金融源于发展中国家服务于贫困或低收入群体的小额信贷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最早将普惠制引入金融领域的是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普惠金融,即能为农村广大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和方式,尤其为农村贫困农户和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1]。普惠金融以重点为低端人群和欠发达地区提供必要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使被排斥于基本金融服务之外的弱势群体能共享金融权益的现代金融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农村普惠金融是要将金融服务惠及到农村所有群体,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农村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战略在农村的落实,旨在突破传统农村金融营利性局限,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协调统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普惠金融理念在农村金融市场得以落实的过程,是农村反贫困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金融保障。农村普惠金融彰显了农村弱势者获取基本金融服务和正当金融利益的权利属性,为保障农民、农村小微企业获取平等金融服务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内含包容、公平、协调、扶弱、创新的理念,为农村金融创新与农村金融法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包容理念就是要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所提供的条件,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逐步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2]。农村普惠金融核心要义是改变传统金融对农民、小微企业等的排斥,保障其有效获得必要金融服务。提高金融发展的包容度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目标。包容理念首先要求保证所有主体共享现代金融发展成果,特别是惠及“最少受惠者”的农民、农村小微企业等弱势者。公平也是农村普惠金融的基础性理念。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目标在于改变传统金融重视安全、效益的价值取向,彰显金融公平价值的重要性。农村普惠金融公平理念要求改变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权利配置不公平问题,提升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传统金融过于追求效益和安全价值,对大量的农民、农村小微企业等弱势者实施金融排斥的政策,导致其难以获得基础金融服务,这不仅损害了弱势者公平分享金融发展成果的权利,而且使得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问题越来越严重。扶弱理念颠覆了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农村普惠金融正是通过赋予低收入者、小微企业等以往被正规金融排斥的对象的金融参与权,使弱势群体获得分享金融资源、提升金融能力、改变经济境遇的机会,实现普惠金融的终极目标——使金融服务真正惠及所有阶层、所有人群,实现人的自由与发展[3]。保护弱势者金融权利是促进金融安全、金融效益与金融公平协调,提高弱势者群体金融可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选择。协调理念意在促进城乡、强弱者之间金融供给的平衡和合理,纠正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背离状态,改变农村金融体系内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结构不均衡问题,优化农村普惠金融整体性功能,调和金融发展的“营利性”和“公益性”目标冲突。协调理念是建立在对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整体性特征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的。创新理念是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与源泉所在。农村普惠金融坚持将金融发展成果惠及农民等弱势群体,这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念的创新,更是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关系理论的创新。

(二)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适应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

金融法治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必然内生出对法律保障的需求。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农村普惠金融持续发展和农村金融创新战略成功与否,成为调整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等相关制度建设的关键。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构建,正是为了以规范的方式协调和解决金融发展中的权贵化、虚拟化等问题,为农村金融法制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相关制度基础。

2.促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是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新发展。而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制、调整和推进。以主要保障大中型企业及城市发展的金融需求为目标的传统金融发展模式,加重了金融“嫌贫爱富”的倾向。因此,我国需要建立一种包容、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这一涵盖农村金融各个要素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需要法律规范来统筹、协调和推进。

3.实现农村社会公平的需要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以社会公平为核心价值目标。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有效提高农村贫困者、小微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其收入,有效消除贫困,促进农村分配公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也有利于消除金融歧视,增进农村社会包容。农村普惠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的重点支持强势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以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获得有效、公平的金融服务为宗旨,以协调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冲突为重点,从而保障金融发展成果能有效惠及“三农”,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民生利益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多赢。农村金融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金融排斥和社会歧视的消解,金融利益公平分享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实现都离不开法律规制。农村普惠金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构建完善的法律障体系。

4.推进农村金融法制转型的需要

普惠金融理论近年才引入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起到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由于目前大部分相关法律不是在明确的普惠金融理念指导下制定的,存在较为突出的理念滞后、条块分割、相互矛盾、立法不全以及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等问题,从而难以保护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与有效规制政府和金融机构。要扭转这种困境,就必须根据农村普惠金融理念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農村金融发展法律保障理念、原则、制度和措施。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必然会促使农村金融法律指导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必然导致对现有立法目的、原则、制度的全面反思和变革,从而必然要求农村金融法律体系的转型和再造,而推进农村金融法制转型必然要求加快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相关法律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战略的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保护逐步得到重视,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接连制定,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初步保障。

(一)现状

1.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进行了规定,均提出要加强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发展。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的深化改革目标。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规划》就国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等进行系统规范,特别强调普惠金融主要目标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战略规划。以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2.制定了系列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法律

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中国银监会制定的系列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文件为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提供了基本法律规范和遵循。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又接连制定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引导和规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规章。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2010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3.制定了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专项法律

农业保险对化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防控因灾致贫与返贫、保障农业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是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10月,国务院制定了《农业保险条例》,就农业保险概念、农业保险合同、农业保险机构等进行了规定,为保障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发挥农业保险扶农功能,促进中国特色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规范。

4.其他相关法律逐步完善

2003年9月,中国银监会制定了《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设立、运营、监管等进行规范,为新时期农村合作金融转型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2007年9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发展。2012年修订的《农业法》第45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有关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增加信贷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贷支持”;第46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这些都使现代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1.未能依据农村普惠金融理念变革农村金融法制理念

随着农村金融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战略的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的重点应在于满足农村弱势者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保障农民、农村小微企业获得便利、必要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应是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普惠金融的包容、公平、协调、扶弱、创新理念应成为现代农村金融法制建设的基本理念。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法制强调促进经济效益与经济稳定较多,而包容、公平、扶弱、协调的普惠金融基本理念则明显不够,从而难以为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构建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2.未能根据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农村金融法制基本原则

农村普惠金融旨在以可负担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农村各类主体提供合适金融服务,重点在于保障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农村小微企业有效获得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大体遵循传统金融法的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益兼顾、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效监管和防控金融风险等基本原则,强调政府干预作用,缺乏从农村普惠发展要求对农村金融法律基本原则进行适时调整的主动性,致使农村金融法律理念和制度构建滞后,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3.未能构筑完整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体系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首要的是建立协调统一、规范齐备的法律体系。我国虽然制定了系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但未能从农村金融法治整体性出发构建法律体系。首先,我国没有制定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法,导致农村金融立法体系散乱,相关法律冲突与重复问题突出。其次,目前主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制定的部门规章调整农村普惠金融法律关系。这些部门规章的效力层级低,有些只是指导性、临时性的政策文件,零乱复杂,缺乏纲领,权威性和约束力也很有限,难以有效适用[4]。再次,农村金融专门立法不完善。目前,我国调整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小额信贷、民间金融等的法律法规残缺不齐,无法适应现代农村金融发展需要。最后,我国尚未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农民财产性权利抵押等方面的立法。

4.未能建立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基本制度

我国已在农村金融法律中初步建立了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责任等方面的制度。但以上制度缺乏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和金融法治整体性角度来构建,且一些基本制度尚未建立。首先,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制度、标准与测度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管控基本制度缺失。其次,我国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保护制度不健全,农村金融权利内容范围小,实施性差,缺乏对政府、金融机构等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义务和责任方面的规定。最后,我国也未构建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实施保障制度,相关法律规范难以落实。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

构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既是保障农村普惠金融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的要求。我国应以农村普惠金融理念为指引,整合现有的农村金融法律,将促进金融普惠和金融发展成果共享作为根本目标,强化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保护,加快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以农村普惠金融理念为引领

发挥农村普惠金融理念的引领作用是保障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的基础。我国应将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作为农村金融立法基本宗旨,突出农村普惠金融理念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规制和引领作用。首先,应以包容理念、保护弱势者理念引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建立协调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保护弱势者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保护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基本制度。其次,将金融公平作为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的价值目标,构建金融安全、金融效益与金融公平价值兼容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最后,以协调、创新理念指导农村普惠金融法制创新,构建激励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技术和产品,以适应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需要,保障农村弱势者能够以可负担的价格获得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的可获得性,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益贫性和社会公平效应。

(二)确立法律保障体系基本原则

我國应根据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要求和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规律,在对传统农村金融法律基本原则反思的基础上,确立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1.市场调节主导原则

处理好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关系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应坚持市场调节主导原则,即其法律保障体系应建立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化运行的基础上,发挥市场调节对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调节主导原则有利于协调农村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和公益性矛盾,整合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机制优势。市场主导原则要求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按以促进商业性金融发展为主、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为辅的目标进行构建,也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治理、服务提供、金融合约制度建设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严禁政府直接参与金融服务交易。市场调节主导原则划定了政府干预的目标和边界。

2.金融公平原则

金融公平原则指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体系应以促进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公平、保障弱势领域获得金融服务公平为重要目标,在坚持金融安全、金融效益的基础上,强调金融公平原则对农村金融利益调整和制度构建的指导作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必须以保障、促进和实现金融公平为基本目标。金融公平原则是彰显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正义基础和价值根据。金融公平原则要求克服农村系统性负投资问题,实现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公平。金融公平也要求破除对弱势者的金融排斥,保障其有效获得便利、必要的金融服务。

作者:谭正航

农村消费者金融论文 篇2:

对江西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状况的调查分析

以江西石城县农村地区为例,对当地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展开调研,分析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找准农村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需求点,为提高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政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16年7月,笔者对江西省石城县的偏远村庄农民群众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情况做了为期7天的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0 份,收回率达90%,基本覆盖了偏远山区的主要群众。调查对象中,男性113位,占比31.39%,女性247位,占比68.61%;20 岁以下16位,占比4.44%,20~30 岁152位,占比 42.22%,30~40 岁73 位,占比 20.28%,40~50 岁 92位,占比 25.56%,50 岁以上 27位,占比 7.5%;在家务农162位,占比45%,个体户53位,占比14.72%,打工108位,占比3%,其他37 位,占比10.28%。调查内容则包含了基本情况、金融产品认知与选择、物价、储蓄与利率、真假币的甄别、征信管理、证券投资、银行卡的使用与管理、保险常识、贷款常识、金融教育等共计十一个版块【1】。

二、调查主要结论

调查发现,石城县农村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平均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不足、消费意愿不高、消费技能低下以及消费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四个方面。

(一)金融知识储备不足,金融知识需求差异明显。

1. 金融知识储备不足。

(1)绝大多数消费者意识到自身金融知识的匮乏。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多,同时获取渠道的狭窄,基本上是从朋友和银行获取金融知识。证券投资、住房贷款、保险常识是农村金融消费者前三位最缺乏的金融知识,选择占比分别为 56.7%、36.2%、25.3%。

(2)对个人征信的知晓率偏低。

数据显示,35.7%的消费者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43.9%不知道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57.2%的消费者不清楚不良信用记录对申请贷款的负面影响,74.5%的消费者不知道信用报告不良記录保存年限。

2.金融知识需求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消费收入水平与农村金融消费者证券投资的知识需求呈正相关,而与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等大众化金融知识的需求呈负相关。

(二)农村金融消费者投资理财意愿度不高,金融消费理念相对保守。

1.投资理财意愿度不高,风险承担意识薄弱。

35.67%的消费者因担心投资风险而抵触金融投资;33.4%的消费者不清楚分散投资。21.33%的消费者认为政府应该为他们承担证券投资风险。

2.消费理念较为保守。

71.3%的消费者没有任何债务,86.2%的消费者表示有钱就存起来,不赞同提前消费,45%的消费者认为股票基金的投资风险最高。

(三)金融消费手段亟待加强。

1.农村金融消费者合约意识不强。

32.8%的消费者无法正确识别投资的风险和计算收益,85.2%的消费者基本不阅读合同条款,少有的13.4%的消费者完全明白选择金融产品后的权利和义务。

2.农村金融消费者对信用卡使用率低。

超过8成以上的消费者未使用信用卡,其中30%的消费者不能正确辨别信用卡和借记卡,42%的消费者认为信用卡透支取现不会收取利息,只有少于1成的消费者理解全额罚息和滞纳金。

三、相关建议

(一)积极探索和建立“下得去、接地气”的金融知识宣传体系。

一是当地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地方各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进学校、进农户,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常态机制。二是各金融机构的宣传设计要形式多样、新颖,内容丰富,并对金融宣传制定一定的指标,确保宣传的不间断。三是要充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加大金融知识在村社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氛围。

(二)深入拓展农村金融知识的传播渠道。

利用电视、广播、海报、宣传单等在农村普及率高的宣传媒介,协同街道、农商银行、学校等服务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搭建金融服务和知识宣传平台,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聚焦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和关心的话题。

(三)大力推进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

在农村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全面实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着力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和消费手段,既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开瓶器”,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金钥匙”[2]。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的高低及金融知识需求特征等因素,细分教育对象,比如针对不同学生开展阶梯式的金融素质教育,将金融素质教育纳入通识课程;针对农户,应根据农耕时节,有规律地开展金融知识培训,采用模块化教学或案例教学法,进行情景化模拟、示范,增强金融知识的可获得性,提高金融知识的获得率。(作者单位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16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普惠金融教育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效应研究》(项目编号:YC2016-S417 )

作者:宁淞柏 吴光华

农村消费者金融论文 篇3:

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电商融合模式研究

摘要:农村互联网金融是推进农村金融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农村互联网金融形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制定实施。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电商融合趋势明顯,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家庭收入具有积极影响,但由于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基于电商平台与基于金融机构的两种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电商融合模式进行分析,将发展难点进行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望对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金融 农村电商 融合发展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基于电商平台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

以蚂蚁金服为例,蚂蚁金服首先凭借自身电商平台的优势,布局线下的同时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得到大量农村消费与信用数据,基于数据建立信用风险控制体系推动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蚂蚁金服从2014年10月成立之初就开始通过集群与矩阵模式进入农村市场,建立试点,通过各种公共服务得到的数据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从开始布局至今,共分为三个阶段。2015-2016年为熟人模式,这一阶段业务量少,利于推广和风险控制,但业务量少;2016年至今为供应链产业金融模式,贷款用于在农村淘宝的农资平台定向购买农资农具,有利于风险控制,但缺乏差异性,不易形成规模化;未来将会发展为数据化平台模式,普通农户与县域政府合作,基于支付宝的服务板块,包括支付、智慧政务等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信用贷款服务,金融服务与风控更加便捷化、数据化,农村金融业务边际成本更低,但前期投入成本大,对技术要求更高。

蚂蚁金服结合自身电商平台优势,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不断完善物流体系,利用电商平台农户消费者、销售者和供应商的数据建立一套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形成基于电商平台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

综合以上模式特征,蚂蚁金服对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归纳为线上化与数据化发展趋势明显,突出了与农户、企业和县域政府的合作,以及对模式的探索,以及业务系统、风控模型的搭建。

(二)基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电商化模式

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面对以京东、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对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挑战,结合优势增加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投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农村电商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传统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与电商企业经验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逐渐向电商化发展,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的新思路。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基于惠农工程渠道建设和电子商务经验,凭借惠农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金融理念与技术打造出“E农管家”三农电商平台,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升级与发展。

基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电商化模式积极作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农村金融覆盖率。将互联网金融与健全的服务体系结合,在农村快速推广,实现了上游商家与下游农户的城乡联动,以及线下传统交易与线上网络交易的融合,创新了三农电商服务模式,提高了农村金融覆盖率。二是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便利性。通过农资批发商的引进,缩减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商户交易信息数据库,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三是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农户金融知识欠缺,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的比率低。“E农管家”这类平台操作简单,支持多种支付方式,为农民提供多种便捷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量身定做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受到广大农村地区的欢迎,提高了金融服务满意度。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的难点

(一)农村金融风险高,金融保险服务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服务与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行机制和相关模式还不完善,传统金融风险与技术风险并存。农村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安全性较低与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业务内部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奖惩机制、规制机制等需要不断改进。农村电商平台的农产品受种植环境与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天气与自然灾害对农产品造成的损失较大,产品价格受季节与市场需求影响大,但保险行业还未完善关于农产品方面的保险服务,又因为农产品相关保险服务赔率高,成本大,造成农产品无法得到完善的保障。

(二)农村电商融资环节受限,线上支付普及率低

农村电商在融资环节受许多问题限制。第一,农村电商资产以待售产品、品牌口碑和交易平台为主,缺少有效的抵押资产;第二,受信息不对称影响,金融机构了解农村电商的真实经营情况难度较大,成本收益存在不对称情况,金融机构对电商放贷业务较为谨慎;第三,农村电商融资需求特殊,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电商成本与额度较小、周转速度快特点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资金支付是农村电商交易的关键环节,当前农村电商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的使用率正逐年增加,但受现金支付的习惯;用户知识水平、农村网银普及率低,农村电商支付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导致使用现金支付与柜台转账的用户仍占很大比例。

(三)农村电商物流成本高,供应链尚不完善

受农村地区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经济水平等影响,农村物流体系尚未形成,农村快递成本远高于城市。高成本物流成为金融机构开展电商化服务的难点。与此同时,在减少农村金融中间环节的同时,对农村电商平台在供应链两端的组织能力要求更高。在销售环节,电商平台的农户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产品信息难以整合,管理难度大;在融资环节,多数农村金融用户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理解导致在融资时缺乏信任。

(四)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但未制定针对性规章制度

虽然相关部门提出电子商务进村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加强农村电商与其他产业融合,但未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金融风险防范等问题制定规章制度。

作者:刘亚东 杨雪雁

上一篇:生物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图书馆电子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