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原则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化,金融消费者与金融销售者之间的纠纷也日趋增多,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金融消费者权利界定,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完善、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原则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原则论文 篇1:

加快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机制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我国民间借贷的制度逻辑及立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20002;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48,课题名称:“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机制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立法建立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机制。在金融消费者群体迅速壮大的背景下,我国应当加快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信心,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完善机制

金融服务消费有别于普通商品消费,其产品复杂且涉及金额较大。近年来,伴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个人化,围绕着银行服务收费、理财产品等各类金融消费的纠纷不断攀升,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呼声日渐强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立法建立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机制。在金融消费者群体迅速壮大的背景下,我国应当加快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增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信心,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为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法律法规是金融消费者维护其权利的最重要制度保障。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了比较完善的专门立法,例如日本《金融商品销售法》、美国《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我国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等。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但都没有针对金融领域作出专门规定,难以解决专业性比较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为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应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内涵和外延,对金融消费者的权利、金融机构的义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制、途径和程序等进行明确和规范。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对《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增加对金融服务关系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整的相关规定,赋予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事后追偿权和相关机构金融消费者投诉裁量权,细化金融机构诚信、告知、提示、保密、信息披露等义务。还可由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在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和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出台更为具体的部门规章。

二、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金融消费者知情权

为了完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我国可以考虑整合现有的信息披露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制定一部统一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法》。该法在坚持贯彻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原则同时,应从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时间、手段和程序等方面细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该法应该规定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的分、支行都要披露相关的信息,金融机构要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做到全方位披露和全程披露,要求银行不仅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将产品的结构、投资风格、市场潜在风险、免责条款等设置情况全面告诉消费者,不能夸大产品的收益,掩饰产品的风险,而且还应规定其在理财产品的存续运行期间也必须进行持续性的信息披露,并且在服务终止之时进行总结性披露。披露的时候,金融机构还要对有关指标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信息披露制度才能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真正发挥其作用。

三、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设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

目前建立在机构类别基础上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已经难于适应由于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和金融产品的界限日益模糊的新趋势下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导向,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已成为了金融危机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民生金融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金融监管部门要考虑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列为金融监管目标,纳入持续监管框架。我国人民银行、我国银监会、我国证监会、我国保监会要加强彼此之間的协调合作,继续督促各类金融机构基于审慎经营的原则持续发展。这也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前提。其次,针对目前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的新形势,国家可以继续鼓励和支持上海的“3+2”联席会议模式(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上海人民银行分行和上海金融办公室)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并逐渐向全国推广其经验。国家可以考虑先在各监管机关独立监管之上建立一个总体协调监管机制———金融协调监管委员会,然后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组织———金融监管局,最终实现统一的金融监管,设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总之,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可以考虑整合现有金融管理监督机构,建立横跨金融各业的金融专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为重心,完善现有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职能设置,实现由对行业的狭义保护向对消费者的广义保护转变,提高监督管理部门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以此提高监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可在监管单位之外,专设一个主管机关,这方面美国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和英国的金融申诉服务组织的建设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从长远看,建议设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以“一行三会”为基础,合并成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由立法授权或国务院明确建立类似于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的独立专职机构,统一行使金融消费监管权。设立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目标,在金融交易的规则设置、行为合规性审查、侵权性认定、消费者救济等方面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专业化的保护。

四、构建多层次金融消费者纠纷解决制度,完善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司法体系

纠纷解决机制是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权利救济机制。从纠纷解决制度看,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构建有渠道通畅、选择多样的纠纷解决机制。笔者建议,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如:在金融机构内建立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金融机构的纠纷解决机制作为一个自我纠正和监督机制,能够解决绝大部分纠纷案件。通过这些纠纷的解决,除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外,还能够优化金融机构的自身管理;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纠纷解决机制。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应当建立公正、独立、有效的金融消费者投诉解决机制,解决那些具有共性的纠纷案件和基于金融消费者投诉的影响性个案;鼓励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参与金融消费者权益纠纷的解决。第三方参与纠纷解决机制有利于发挥民间力量、减少行政资源的消耗,并体现更多的平等协商解决的精神。因此,可以鼓励有公信力的非政府组织等机构作为第三方参与金融消费者权益纠纷的解决;完善高效、低成本、公正的司法解决途径。作为金融消费者权益纠纷的最后解决机制,未来我国司法机制的完善应着重于降低司法解决的成本、提高效率。

司法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法律规则的最终落实和体现。“惟有法律规则以某种方式贯彻到法律案件的判决中,法典中法律规则形式才可能是成功的。”要降低诉讼成本,改善效益不理想的状况,帮助社会成员建立起良好的诉讼预期,强化金融消费者求诸诉讼的动机,就必须完善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司法保护体系。首先,要培养和增强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意识,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国家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金融消费者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动指南。发达金融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需要自我保护组织的参与。金融消费的自我保护组织应当承担起教育投资和争议处理替代职责,负责团结力量分散的金融消费的受害者,支持并指导他们对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金融组织提起诉讼。

目前为了节省资源和降低成本,我国可以考虑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中设立一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办公室,吸收一些金融和法律的专业人才,专门处理金融消费事宜,在金融消费者教育、消费风险提示、反映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处理金融消费投诉和支持指导消费者诉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完善我国的集团诉讼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集团诉讼原本是为保障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公民的利益而设立的制度。在美国,实行集团诉讼让小额诉讼当事人能积极地提起诉讼,避免了讼累,也更好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权利。但在我国,由于集团诉讼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集团诉讼制度,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对于法院,主要解决其立案问题。政府要适应法制建设的新形势和公民维权意识增强的新需要,积极面对矛盾,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帮助消费者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法院要放开限制,对这类案件正确对待,按照正常的程序审查立案,不要把矛盾挡在门外,这样既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也有利于我们对这类案件的探索、研究,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更好地完善司法制度。为了鼓励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金融企业的违法成本,司法机关可以考虑在金融消费的集团诉讼中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就金融消费者而言,应该加强金融和法律制度的学习,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寻求和利用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帮助自己维权。集团诉讼代表的是大多数弱者的利益,随着这类案件的增多,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我国法院司法权弱化现状的不断改善,相信这种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制度一定会有宽阔的施展空间。

五、普及金融法知识,优化金融消费者教育制度

金融消费者教育有助于普及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并有助于预防纠纷的发生。2011年10月,G20巴黎峰会通过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牵头起草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高级原则》,就提出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并重的原则”。我国金融消费者群体大、金融法律知识缺乏,金融消费者教育任务繁重。要鼓励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金融消费者教育,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应充分发挥联动效能,建立协作机制,明确本机构公众教育服务责任部门及具体措施,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要增强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针对性,将提升国民金融素质、科学引导公众预期、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相结合,立足不同阶段经济金融形势和公众对金融知识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金融消费者教育的重点,不断丰富消费者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此外,还要强化对金融消费者教育的监督。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对金融机构及其他组织的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进行科学评估并公布评估结果,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建议将金融消费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规划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金融知识系统学习,形成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和金融风险辨别能力。

我国金融改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金融产业格局正逐步发生实质的变化,金融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金融创新和全球化趋势的强劲渗透,我国金融业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新焦点。但正如文章所述,目前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力度并没有与金融发展齐头并进,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关法律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都仅涉及较为传统的消费者,并未充分考虑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风险性,更未直接触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身。但令人欣慰的是,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已经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及金融行业的重视,相关法律制度的陆续颁布和银行业联合消协今年开展的一系列公平对待消费者的教育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征程中,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一定会为我国金融法制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孔令学.论公私权视角下的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与限制.济南金融,2007年第4期

[2][美]埃里克·A·波斯纳;沈明译.《法律与社会规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版

[4]孙天琦.信息“单向购买”对信息不对称的强化与对监管有效性的影响.甘肃金融,2005年第7期

[5]林奇.加快完善金融消费者權益保护机制.光明日报,2013-06-24

作者简介:

蒋大平,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高蕾,康存真,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

作者:蒋大平 高蕾 康存真

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原则论文 篇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化,金融消费者与金融销售者之间的纠纷也日趋增多,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金融消费者权利界定,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完善、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建议

1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

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由于在很多基础问题上还存在分歧,所以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不成熟。在我国,这一概念只是部分的出现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通知中,第一次出现是在2006年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创新指引》之中。在学术界,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金融消费者定义为:“金融消费者,就是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这种说法是从普通消费者概念的引申,认为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的一个子概念。

2 金融消费者的权利

金融消费者制度的核心就是金融消费者权利,金融消费者权利指的是“金融消费者与金融销售者进行金融交易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金融销售者相应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但是,对于金融消费者具体包含哪些权利,学界尚无定论。除了消费者的一般性权利之外,笔者认为金融消费者拥有四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权利:公平交易权、隐私权、求偿权和知情权。

2.1 金融消费的公平交易权

金融消费的公平交易权指“金融消费者在与金融销售者的交易过程中,与金融销售者处于平等地位,可以以合理的价格支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一概念有如下两个内涵:一方面,金融销售者在向金融消费者出售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时,应该本着公平、平等的原则,向金融消费者提供合格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得利用自身的资源、专业优势使金融消费者处于不平等地位。在法律范畴,双方处于平等的法律主体地位。比如银行不能因为金融消费者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另一方面,金融销售者不得向金融消费者强行买卖,金融消费者有权拒绝金融销售者的各种不平等要求,比如银行捆绑销售各种理财产品,金融消费者有权提出拒绝接受。

2.2 金融消费的隐私权

金融消费的隐私权指“金融消费者所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信息不受他人非法侵害、利用和收集,并对自己的金融信息拥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权利”。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隐私信息保密权,指的是金融消费者在与金融销售者的交易过程中,所提供的个人信息以及账户信息不受侵犯,一般包括金融消费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账户号码、账户资产余额等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发生泄露,金融消费者将面临极大的损失;二是金融隐私信息支配权,金融消费者应对自己的金融隐私信息享有绝对支配权,未经允许或法律另有规定,金融销售者或者第三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占有、使用其金融信息。同时,金融销售者也应对金融消费者的隐私信息履行保密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此类侵权行为并不鲜见,金融消费者办理一次银行业务,银行会将客户信息卖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电话就会打过来推销保险产品,给金融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不便。

2.3 金融消费的求偿权

金融消费的求偿权指“金融消费者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有权到相关部门投诉寻求救济,使金融销售者受到处罚或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先依照合同规定与销售者协商解决,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等有关部门进行投诉,最后还可以付诸司法途径解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金融消费者很难通过协商解决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将金融信息纳入,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也会遇到法律、法规支撑不足的尴尬状况。最后,消费者往往将希望寄托于司法救济,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手段,但是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相关立法不足,而且,即使法院受理此类案件,金融消费者也会面临举证困难、诉讼费用高昂等问题。

2.4 金融消费的知情权

金融消费的知情权指的是“在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消费者有权利获取与此次交易相关的一切信息”。因为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产品的价值和收益,而在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金融消费者一般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对于金融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消费的知情权一般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及时、准确获取信息的权利,金融市场变化快,信息的及时性对金融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的准确性指的是金融销售者不得向金融消费者提供虚假以及具有误导性的金融信息;二是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金融销售者不得因为金融消费者的性别、种族、身份地位、资产多少来区别对待金融消费者,在享受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每一个金融消费者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3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

3.1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还包括各类专业金融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人民银行法》等。但是,一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其保护的是消费者为了生活的消费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而享有的权益,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效于1994年,与现在相比,当时的金融业务范围远没有现在宽广,很多现在面临的问题当时还没有出现,很难将现在的金融消费者与本法所述的消费者画上等号,也不可能简单的将金融消费与生活消费画上等号,所以,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问题,这部法律显得很难适应经济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对于金融领域的专业法律、法规,其规定多是原则性的,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不明确,操作性较差,例如,《商业银行法》中对于存款人保护的规定就是原则性的,可操作性不强。

3.2 金融消费者权益专门保护机构缺乏

金融消费者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我国现在并没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部门,除了与金融销售者协商解决外,往往将希望寄托于消费者协会和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消费者协会受其协会性质限制,加之金融消费者并没有完全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内,所以当金融消费者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到消费者协会投诉时,消费者协会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仍是分业监管,但是面对现在金融业务合作业务增加的情况,加之各监管机构往往将维护本行业金融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往往是不够的,尤其是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背景之下,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具体应该属于哪个金融领域也越来越难区别,这时候,很难做到各个金融监管部门不会互相推诿。

3.3 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保护不到位

我国各金融行业的行业自律组织成立较早,但是受到制度的影响,多是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协调金融消费者和金融销售者的关系时,并没有相关制度保障也不具备切实的处理方法,所以,当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向行业自律组织寻求救济时,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4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议

4.1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完善的建议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的完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修改,将金融消费者概念纳入到消费者范畴,对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义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金融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增加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法规,除了维护本行业的稳定之外,更要把保护金融消费者上升到一定高度,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和金融销售者之间的纠纷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建立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提供法律支撑,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切实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4.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完善的建议

参考发达国家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我们可以发现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我国大部分学者也倾向于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但是在一些具体实施方面仍然存在分歧,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在消费者协会内部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还有学者认为应当在人民银行下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司。但是,以上两种方法都是过渡方法,最终还是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在职责设立方面,一方面要赋予其接受、处理金融消费者投诉的权力,另一方面要赋予其制定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规范的权力。

4.3 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完善的建议

参考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金融行业自律机制越完善,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越能得到好的保障,加强金融行业自律机制的完善,一方面应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自律,各金融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行使权利、自觉遵守义务,不得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加强金融行业工作人员自律,我国目前对各金融行业已制定了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只有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才能进入此行业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行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了专业技能的质量,但是还应加强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要求行业工作人员合规操作,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洋.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制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徐兆明.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山东:烟台大学,2013.

[3]张菁菁.金融消费者保护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作者:朱明

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原则论文 篇3:

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

【摘要】“金融消费者”在我国尚属于新生事物,并未成为一个确定的法律概念,理论界相关的探讨也寥寥可数,且争议和矛盾不断。在现代民商法领域,弱者保护理念不断加强,在认识到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基础上,向其提供倾斜性保护成为法律的必然选择。但就立法现状而言,在我国要真正实现金融消费者保护,首先就必须厘清“金融消费者”这一范畴,尽量给出金融消费者清晰的法律界定,粗略划定其范围,才能解决其保护问题。而我国金融消费者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金融行业的绝大多数领域,内容的丰富性,尤其是传统金融业务与投资类业务的较大差别使得同等保护标准不能够适用于金融消费者。因此,金融消费者类型化保护成为解决其保护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弱者保护理念;类型化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早在我国金融业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而且随着金融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而越演越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其开始进入我国金融法制的视野。在我国现代民商法领域中,弱者保护理念也进一步增强,并逐步扩展至金融领域。我国也开始认识到金融消费者尤其是投资类金融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并开始出现有关金融消费者的相关讨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消费者保护尚属一种全新的法律保护理念。目前国内的相关的探讨尚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绝大多数重在强调向金融消费者提供保护的重要性,至于什么是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的边界在哪,应当如何向其提供保护却鲜有论及。

一、弱者保护理论

弱者保护理念是民商法适应多样变化的社会生活需要,通过国家干涉私法领域,追求实质公平的结果。“强者”的存在,且强者的强势行为威胁到交易相对方基本权利的实现是弱者保护的基本前提。在正视到强弱之差,并对相差的原因及程度做出判定后,法律将弱者保护理念引入具体的法律规则设计,使得特定的个人通过法律规定的特权达到维护自身权益,实现社会实质公平的目的。弱者保护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通过给予弱者特权,从而保证其在与强者交易谈判时处于尽量同等的条件。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在交易领域里这种交易双方强弱差距不断拉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具体到法律领域,就表现为弱者保护理念出现了不断强化的趋势。在弱者保护理念强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的弱者地位不断得到更多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将弱者保护理念扩展至金融消费领域逐渐成为法律的取向所在,金融消费者——这一新的法律名词就此应运而生。

二、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的弱势地位分析

要给予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充分的法律保护,首先就必须解决其弱势地位问题,只有在其弱势地位得到法律承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公平对待。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交易双方地位和实力相差悬殊

金融机构作为专门从事此类业务的单位,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传统经营者无法比拟的,法律在设立资本金额上,内部机构的设制上也都做出了严苛的进入条件规定。如此“财大气粗”的交易者很难不会在交易中利用自身优势向交易对方施压,提出对己方有利的交易条件。

(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金融产品本身就很技术化、专业化,随着金融业的加快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产品又不断推陈出新,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金融销售手段的专业化、多样化,诱导和欺诈时有发生,就更加增加了金融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难度。

(三)格式合同在金融业的广泛使用

格式合同在金融领域内占领了绝大多数地盘,表面上金融消费者的意思表示一致掩盖了其事实上的意思表示不自由。金融机构往往通过格式条款规定有利于自己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能够限制或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在传统金融领域可谓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不利于相对人的内容亦混杂在格式合同制之中,经常不合理地分配合同风险。这些利己损人的条款夹杂在专业化的格式合同之中,加之自然人参与者本就信息不足,故很难引起其注意,更谈不上充分理解。

三、金融消费者及其范围

(一)金融消费者

介于金融市场中自然人参与者弱势地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介于传统法律保护的无力,人们给予此金融市场弱势群体一个统一的法律称谓,尽力界定清楚其范围。“金融消费者”这一法律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产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范围,成为探讨需要享受弱者保护的金融市场自然人参与者的代名词。由于弱者保护理念出现了不断强化的趋势,使得在立法层面向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弱势保护成为可能。在认识到金融领域,特别是投资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弱势地位的基础上,向其提供法律的倾斜性保护措施成为必须。在具体的法律制度选择上,由于传统法律保护的无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成为了目前最佳的选择,金融服务法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要具体解决如何向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保护,首先就必须要界定清楚这一弱势群体的范围。纵观现代各国立法以及我国学术界的动向,我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些弱势群体称之为“金融消费者”。

(二)金融消费者的范围

可以说,金融消费者的活动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领域中所有除金融机构外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成为金融消费者。那么,哪些主体可以进入,哪些主体不能够进入该理念保护范围,成为我们目前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借鉴国外的立法模式并结合我国金融行业特点,对我国的金融消费者给出一个粗略的范围。

1.排除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在我国,目前有关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问题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只要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地位和实力相差悬殊,无论自然人还是机构都可以成为金融消费者。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占大多数,他们认为,金融消费者是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领域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保护理念本身就是为了保护自然人目的而设,即使延伸到金融领域也是一样的。要讨论机构能否成为金融消费者,首先要看我们创设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的意义所在。金融消费者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金融领域交易双方不平等问题的,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不平等问题主要涉及个人生活需要领域,为个人目的也是成为金融消费者所必需。并且,我们关于金融消费者理念成立基础的论述中也一直是以自然人弱者地位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金融消费者就如我们之前一直讨论的那样,仅限于金融领域自然人参与者,不包括机构类金融产品购买者。

2.排除复杂投资产品的个人购买者。对于是否应当将复杂投资产品的自然人购买者归人金融消费者范围,学界

亦是两种态度:一为主张归入,一为反对其成为金融消费者。主张该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享受消费者保护的理由主要是希望金融消费者保护能够惠及整个金融领域,而且在复杂投资领域自然人的弱势问题更为严重,理应享受到法律的倾斜性保护措施。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占大多数,他们认为,此种复杂投资产品在市场进入标准上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往往只有专业的投资人才能够有资格进入,根据投资适合性原则,进入该领域的自然人理应按照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自行承担风险,而不应受到金融消费者特别享有的法律倾斜性保护。本文赞同第二种意见,认为复杂投资产品的自然人购买者不应当归人金融消费者范围。

3.涵盖专业的个人投资者。专业个人投资者是指金融市场中拥有用以做出投资决策和评估风险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的自然人参与者。在我国,关于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属于金融消费者的争论也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承认专业个人投资者的金融消费者地位,二是否定其属于金融消费者。支持前者的学者认为,金融消费者就是对金融领域的自然人参与者提供保护的制度。即使在传统的消费者保护中,也没有专业的消费者说法,不能用一个模糊的“专业”概念将一部分自然人参与者排除消费者领域。持否定意见的学者则提出,普通投资者由于专业水平、经济实力、投资经验的问题纳入金融消费者的范同当无异议,但专业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完全是以营利性为目的,与个人生活相去甚远。本文认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专业个人投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实力不对等矛盾,相较普通投资者而言,肯定要缓和一些,但缓和不代表不存在。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毕竟是个人,在面对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金融机构时,其所拥有的信息、经验和实力仍然显得单薄,完全不能够达到与金融机构相抗衡。所以,本文认为,金融消费者的范围应当涵盖专业的个人投资者。

四、金融消费者的类型化保护

在对金融消费概念进行分析和粗略划定其范围后时,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消费者作为一类交易弱势群体,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金融行业的绝大多数领域,内容的丰富性,尤其是传统金融业务与投资类业务的较大差别使得同等保护标准不能够适用于金融消费者。因此,金融消费者分类保护成为现实的选择。

(一)金融消费者同等保护的不适用

在强化弱者保护的理念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体划定了金融消费者的范围,虽然排除了机构投资者以及复杂投资产品领域的参与者,但其仍然不仅涵盖了储蓄存汇款业务、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还包括了证券投资业务、投资类保险业务、金融理财业务等投资类业务。完全可以说,金融消费者是一个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法律群体。在为金融消费者划定界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营利性使得投资毕竟不同于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传统金融业务,即使为了保护的需要,我们将个人投资者纳入金融消费者,这种质的差别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具体到投资领域,我们虽然将全部个人投资者都纳入了金融消费者之内,但法律对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所提供的保护必然要不同于普通个人投资者。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金融消费者的特点,对其提供不同等的分类保护措施。

1.传统金融消费者与投资类金融消费者的区别保护。传统金融消费者即在我们所指的传统金融领域从事金融活动的个人;而投资者类金融消费者,顾名思义,是指排除复杂投资领域外的其他投资领域个人投资者。我们之所以将传统金融消费者与投资类金融消费者区别保护,根本原因就在于投资的营利性与日常生活消费质的差别。投资类金融业务在享受金融机构依据交易对等原则提供的金融服务同时,其自身投入的资产又同时在实现营利,尤其是融资融券业务出现后,这种营利和服务的混合明显不同于传统金融消费者以支付确定对价享受金融服务的消费方式。

2.在投资领域,普通个人投资者与专业个人投资者的区别保护。在投资业务领域,金融业务开展的效率性也是法律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和商法的效率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投资交易双方的条件能够满足加快流转的要求时,尽量促进效率优先实现也是商事法律的必然选择。根据投资者的“专业”与否,法律在金融机构的说明义务履行上,在具体交易规则的操作上,在交易结果的承担上的规定必然有所不同。针对专业的个人投资者,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时完全无需像对待普通投资者那样,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应当给予其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在保证交易自愿、公平的前提下,尽量迅速地达成交易。将专业个人投资者归人金融消费者,不代表要对其提供与普通个人投资者相同等的保护措施。

(二)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

传统金融消费者参与的主要是那些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服务于日常需要的基础服务类金融活动。无论从事储蓄存汇款业务、车辆房屋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还是防范风险的保险业务,金融消费者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追求生活需求的满足。这些业务的基本服务特性也就决定了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的侧重点,即各项保护措施都重在强调基本交易规则的规范和完善。这些基本交易规则公平与否,金融消费者获知交易规则程度的高低是关注的重中之重,其中金融消费者的获知程度因为直指基础交易规则,要求比投资类金融消费要高。具体而言,传统金融消费者保护关注的重点在于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对强制交易的限制,对金融消费者获知交易规则程度的严格要求。

(三)投资类金融消费者保护

投资类金融业务的目的在于营利,特点在于产品结构相对复杂,信息量大、变化快且严重不对称,并且存在投资风险。与此同时,投资类金融业务还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借助现代科技,几乎时时处于向外扩张的阶段,各类新的投资产品不断涌现,在业务范围上不像传统金融业务那么确定,是最活跃的金融成分。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投资类金融消费者保护关注的重点在于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和客户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将普通个人投资者和专业个人投资者进行区别保护。而以往有关投资类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论述大多都是掺杂在金融监管中,作为金融监管的一部分予以讨论,但相关具体保护措施又大多是从私法角度展开的。可以说,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和客户评估,无一不是私法保护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落实。

综上所述,类型化保护成为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根本性解决途径。将金融消费者分类保护,传统金融消费者重在对基本交易规则的规范和强调,着力于格式条款的规制,强制交易的限制,以及消费者获取交易规则的严格要求。投资类金融消费者保护重在信息披露、风险揭示和客户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将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区分保护。

【责任编辑:汤伟山】

作者:逯词章

上一篇:企业思想政治人性化管理论文下一篇:世界贸易组织与金融开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