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消费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关键词】消费金融消费信贷线上线下融合信用意识加强乡村消费金融产品的供给端创新。

第一篇:消费金融论文范文

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对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启示

摘要: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相继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我国可以在借鉴美国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金融消费者保护

2007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诸多金融领域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漠视。2010年7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多得-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多德法》),其中所构建的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成为了该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大亮点。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根据《多得法》,在美联储的体系内设立一个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CFPA)。作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独立的为消费者的存款、借款以及获得其他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保护的的行政机构,其目的就在于保证金融消费产品与服务的公平、透明和竞争力,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该机构的独立性。根据《多得法》的规定,CFPA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独立的领导和决策权。二是独立的财务体系。三是独立的法律制定权。

此次的改革法案,立法者期望通过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终结多年来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受金融监管重视、保护效率低下、保护机构缺乏保护动力的局面,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到与金融风险监管同样重要的地位。

此次美国进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对美国金融业在高速发展和扩张情形之下对金融监管方式的反思和修正。金融危机后美国试图寻找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点,《多得法》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改革正是基于危机中暴露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进行的。当局通过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部门,统一了金融领域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和监管主体,不仅解决了传统分权监管体制下监管目标冲突、监管权责不清、保护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还对信息披露制度、消费者投诉制度、纠纷解决制度等进行了细化,强化了对金融消费者的倾斜保护。

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设立,将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到了和金融监管同样重要的高度,这对于保护消费者自身权益,降低金融风险,改善金融机构形象,维护整个金融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建立正是美国金融监管理念中,关于国家干预原则在金融领域的有力实践。

二、我国当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是社会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和金融消费者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集中表现在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的侵害。同时金融消费者在金融领域由于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其自主选择权、损害赔偿权、受教育权等多方面权益均受到来自金融机构的侵害,这些不仅损害了消费者自身和合法权益,也给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

目前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上缺乏专门的规制。

我国目前在立法上没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目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一方面依据的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另一方面依据的是相关领域的金融法律,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以及各金融监管部门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

金融商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的特殊性,适用《消法》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各监管机构依照各自的规章制度解决问题,无法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全面有效地保护,不仅不能解决相关纠纷,反而容易导致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矛盾的激化。

2、监管机构的组成上,没有统一、高效的监管机构。

多年来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上,处在消协、工商、质检等部门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多重监管之下,全国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监管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受理消费者投诉机制和解决纠纷。

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虚拟性和服务专业性强和特点,消协实际上无法对金融消费者提供有效地帮助和预警作用,消协自身职责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也其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无法实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风险、金融行业稳定的统一。

另一方面我国当前金融体系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伴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在消费者进行金融消费的过程中,其权益的侵犯往往是多重的、复杂的,使得在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各监管机构相互之间反映迟缓,容易产生监管漏洞。

3、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消费者自身素质不足

在金融消费领域,导致消费者权益被肆意侵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者对于金融市场信息知悉的不足。我国当前金融领域没有有效、公开的信息披露平台,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和联系。因此不论是构建监管机制还是相关的立法,都应当充分激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同时,如果消费者自身无法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中相关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就会造成对产品和服务在方式方法、预期收益等方面理解的错误。目前绝大多数的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加上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导致消费者在信息和专业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其消费往往带有盲目性和侥幸心理,在选择金融产品时容易受到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侵害。

三、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立法实践,对我国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我国当前存在法律空白的问题,应当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的制度。从法律层面规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及其权益范围”,明确监管机构的职权范围,规定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相关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问题。

2、仿照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构建我国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模式,针对我国金融领域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结构,设计由国务院牵头,在国务院内部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建立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同时在央行内部成立类似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授予其独立的监管权,依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监管;同时在各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监督各自行业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并接受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再监督。在各行业协会内部设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消费者保护工作的联络和纠纷的调解。

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信息披露部门,及时披露有关市场分析、纠纷解决的信息,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受侵犯。并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办公室,开展对消费者金融知识及自我保护的教育和对金融机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重要性的教育。

一个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是金融业安全、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认识到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对于国家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借鉴国外优秀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尽快构建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以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行业健康、长远发展,提高我国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ttp://banking.senate.gov/public/_files/070110_Dodd_Frank_Wall_Street_Reform_comprehensive_summary_Final.pdf

[2]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法律机制的介绍与启示[J].金融发展,2011年6期

[3]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金融消费者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4]高明.金融消费者保护及美国立法实践研究[J].金融纵横,2011年2期

作者:李佩璇 赵新凯

第二篇:消费金融如何提振乡村消费

【关键词】消费金融 消费信贷 线上线下融合 信用意识

加强乡村消费金融产品的供给端创新。首先,以购房、购车消费贷款为突破口,根据地域特点、农民收入及消费特点,细分市场,创设市场定位向“三农”倾斜,设计具有差异化及个性化利率定价、信贷额度、期限、还款方式的衍生消费金融产品,如 “安居贷”“装修贷”、耐用品消费分期支付等,通过快速迭代升级产品和新业务品种组合,创建乡村消费金融品牌,降低农村居民一次性大额贷款的支付压力,提高乡村资金流动性。其次,适应农村地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需求,探索教育培训、留学读书、境外旅游、健身健康等方面的分期信贷产品,更大范围覆盖目标顾客群和消费应用场景。最后,扩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业保险产品覆盖范围,如人寿保险、农业巨灾保险等,降低农民对生产灾害的预防储蓄,提高可消费资金。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信贷产品管理模式创新。优化银行组织结构,探索建立分期和个贷集中经营的个人资产业务经营中心,将汽车贷款、个人信用消费贷款等搭配组合,优化营销受理与审批作业流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授信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模式,拓展信用卡产品在社保、医疗、农机、粮食补贴、水费、电费、燃气费等方面的代理功能,并依托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征信机构采集数据,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为客户进行远程授权、审批和放贷;创新消费金融抵押模式,可以把“双创”农户的订单质押、农产品质押作为授信与准入依据,探索农机具、鱼塘、大棚等资产的“两权”抵押模式,挖掘低收入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发展多元农村消费金融经营主体,搭建消费金融产业链,加速线上消费金融下沉,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

要提振乡村消费,发展消费金融。首先,要加强农村特别是偏远乡镇的电网、通讯等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智慧互联网络建设,实现金融网点全覆盖。信用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可依托机制优势建立农村消费大数据,并为农户建档立卡,在实现营业网点在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各行政村也要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便民站,以方便农村居民就近办理各项业务。调整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依托当地农村特色,整合餐饮、娱乐等行业,开展刷卡优惠营销服务。其次,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标准,培育农险机构、小贷公司、典当企业、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主体,鼓励多元主体间开展错位竞争,降低授信准入门槛,并根据不同目标客户和场景开发更具优势的品牌产品,构建乡村消费金融产业链。最后,应尽快配套落实政府补贴、税费减免、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保护消费金融服务创新主体的相关权益,优化农村消费金融圈。

为了提振乡村消费,应尽快实现线上消费金融的下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转变。具体策略为:一是基于线上消费金融提供的全时段、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功能,引导农村用户通过网站、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等多维在线方式获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充分考虑农民自身存在的资金额度小、可承受风险低、金融知识匮乏等问题,在农村积极开展相关金融、信贷、理财等专项知识讲座和智慧互联网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培训,引导农民盘活手中闲置资金,利用线上消费金融实现财富增利。二是加强具有农村消费特色的网上信贷体系建设,如针对农村居民消费金融需求金额小、客户分散的特点,鼓励信用社、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线上自主审批的消费贷款平台,使农户可自行通过网银、微信等线上形式自主办贷,为农民快速便捷获取网络信贷提供渠道和条件。三是基于农村用户消费习惯,跨界整合当地乡镇商超等的电商资源,提供多维度、交互式、场景式、“一站通”式的线上消费金融服务。

完善消费金融信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农户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农村消费结构仍以传统的生存型消费为主。根据相关研究可知,相对城镇居民,消费金融发展对农民的交通、居住以及食品类物质类消费需求影响更大,而在教育文化方面影响较弱。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一级一般对农村居民个人只存不贷,农商银行尽管一直稳定投放资金,但投放用途却很少用于消费,并且还不断提高存贷利差。究其根源,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仍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而且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农户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大,土地、宅基地、农机具等资源抵押、评估、变现流程复杂及成本偏高等问题,这导致金融机构基于风险考慮不愿意向农户发放生活类消费信贷,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农村消费金融发展局面难以打开。

因此,应尽快完善信用风险防控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可探索通过扩大集体资产产权抵押范围,或是建立信贷中介服务机制,依托乡镇、社区区域内相关资信评级中介,客观评估农村居民个人信用。其次,金融机构在贷前应严查信贷用途,建立前瞻性应对预案,贷中应严控风险,贷后应追踪贷款真实用途,建立贯穿商业链条的风险防控机制,对赖账违约的农村居民给予相应惩罚。最后,应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内部金融数据,以及大规模电商累积的大数据征信资源,或是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信咨询公司,合法的获取贷款人收入、抵押、信用等信息,将其与央行征信现有体系有效互补,进一步建立适用乡村的集消费信贷、存款、理财、交易行为于一体的农户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保障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刺激乡村消费,扩大内需,需要不断规范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首先,在强化政府规范监管的前提下,要适当进一步放开对社会资本的管控,降低消费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创新更多契合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点的消费金融产品;鼓励银行与零售企业合作,开展低利率分期付款服务。其次,可由政府牵头,在行业中企业内建立具有可靠资质和市场认可度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合理评估抵押资产。同时,应进一步增加可抵押资产范围,探索建立债券抵押、土地抵押、无形资产抵押等多种形式的抵押制度,促进农民跨时消费的实现。再者,目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均有涉及消费金融管理的相关内容,但独立的消费金融专门法,特别是针对农村消费金融领域的专门法仍有待颁布。最后,现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规定,缺乏详细实施细则,导致管理办法针对性差且执行力不足,不能有效规范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秩序。因此,应尽快制定适用于农村地区的相关信贷法、消费者信用保护法等,并建立农村居民金融消费维权站,以避免内幕交易及违规操作,保障农村居民相关权益。

(作者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张李义、涂奔:《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化影响——从消费金融的功能性视角出发》,《财贸研究》,2017年第8期。

②依绍华、许贵阳:《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国情国力》,2018年第11期。

③曾之明、汪晨菊、余长龙:《普惠背景下农村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探究》,《消费经济》,2018年第2期。

责编/谢帅 美编/宋扬

作者:臧日宏 王春燕

第三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升金融支持消费水平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造成了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高负债的不良后果,而消费则贡献率偏低。文章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探究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阐述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 消费 支持 对策

研究背景

我国GDP增长贡献率分析。近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一直很高,而消费相对不足。出口和消费规模过大,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因此,要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增加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份额。

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在GDP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由2003年的35.8%升至2012年的55%,投资由2003年的63.3%降至2012年的47.1%,虽然2009年投资出现了大幅度上升,那是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影响造成的短暂现象。消费贡献率的不断上升、投资贡献率的不断下降,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持续出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横向来看,我国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旧偏低,与美国超过70%的消费贡献率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

我国GDP增长中的问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了很多问题,如不改变这种模式,我国经济不可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下去。

高投资困境。近年来我国严重依赖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每年消耗全球60%的水泥和50%的钢材,高比例数字的背后是我国资源的过度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中国能源消费缺口不断扩大,2010年能源缺口总额为28023万吨标准煤,是2001年6531万吨标准煤缺口的1.76倍。我国不但能源消耗量大,能源加工转换率还偏低。能源加工转换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它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标。2000年,我国加工转换总效率为69.04%,2009年为72.01%,十年仅提高2.97%。

高投资拉动不但带来环境和资源的代价,还使得政府债务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据估计,我国地方债总额约为20亿元,跟高房价一起,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隐患,因此,今后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政策,要想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债务模式必须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国民消费,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高出口困境。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得益于近年来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了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14年5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3.94万亿美元。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下,央行需要用大量的人民币来买外汇,也就是进行大量基础货币的投放,因此,很可能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也是极大的浪费,美元每贬值1%,中国就损失将近400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伙伴国处于逆差,又引起了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影响我国国外商品市场的开拓。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原来的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扩大内需,也就是刺激消费,增加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

制约我国消费能力的因素分析

我国消费贡献率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体系、金融歧视、近年来的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等等,这些因素加起来,制约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下降到了30%~40%,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40%,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与其它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就在20%以下,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也一般在20~30%之间,因此,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近年来的高房价、高学费、高医疗费,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大大缩水,严重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有限。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保障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五项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4514亿元,增长率为14.7%。基金支出合计279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5亿元,增长率为19.7%①。但目前我国存在着缴费偏高的状况。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率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这一比例超过了大多数国家。另外,在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恩格尔系数又约40%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居民仅仅食品支出,就占用了将近40%的份额,再加上高比例的社保缴费率,居民用于其他消费的资金就显得少了很多。我国社会保障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保障水平低,在面临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时,社保资金能够给予的保障不足,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国居民的储蓄大多是保障性储蓄。

金融歧视的存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等多种业态。但是在诸多的金融机构中,愿意给居民个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必须探索金融支持消费的体制机制,改变以往的金融歧视,增加消费的GDP贡献率,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现状分析

关于金融支持消费的含义,目前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笔者认为,金融支持消费是消费者个人享受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它对于补充居民消费资金的不足、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金融消费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跟巨大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商业银行是金融支持消费的主体。目前,提供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一类金融机构,它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类、资产类、中间业务类,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最齐全,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美誉。在提供金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是充当了主力军。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消费以各类消费贷款为主,并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类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提供的消费贷款目前主要以房贷为主,其次是汽车贷款,另外,还有一些商业银行提供较为细分化的消费贷款,但是基本上业务量很小。住房贷款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算是纯粹的消费贷款,相反,它对于居民的其它消费还具有很强的“挤出效应”。因为房价居高不下,尤其是大城市的房价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一套房子就把夫妻双方三代人的积蓄搜刮干净,势必会影响到消费的支出额度。现在的房价已经出现了泡沫现象,各银行目前纷纷减少住房贷款。汽车消费也是一种主要的金融消费方式,但目前以年轻人为主,年长者一般不接受汽车贷款,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私家车有需求,另一方面还有之前的私家车主面临汽车的更新换代问题,也会形成较大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有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其它消费贷款形式,但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业务量比较小,还需要大力拓展。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通过提供服务等手段来获取利润的业务,不需要占用自己的资金,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发展的方向。在金融支持消费服务的提供中,以前主要是咨询类,现在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理财、网络支付等服务,业务范围大大拓宽,但是跟国外商业银行及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保险公司对消费的保障开始显现。保险在金融支持消费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很多银行不愿意提供消费类贷款,一是因为目前社会资金需求大,商业银行愿意发放经营性贷款,该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低,规模经济优势明显;二是因为个人消费贷款相对来讲风险较大,个人缺少可以抵押的资产,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如果有保险公司的加入情况就会好很多,保险对于消费信贷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我国也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展了房贷险、车贷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尤其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比较受欢迎。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有些保险公司又陆陆续续取消了房贷险、车贷险等。

专业性金融机构欠缺。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提供金融消费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很多,如金融消费公司、汽车消费公司等专业性贷款公司,市场规模也很大。但是我国的专业性金融公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也成立了一些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业务量不大,额度小,抵押、保证等手续比较复杂,贷款成本也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大。

提高我国金融支持消费水平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金融消费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大力提供金融消费服务,创新金融消费产品,从资金上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瓶颈。

增强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力度。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消费的主力军已经是商业银行,但是跟实际需求相比,尤显不足。目前只有少数的商业银行愿意提供除住房贷款外的消费信贷。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商业银行并不缺少客户,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争夺,商业银行一直以来提供的经营性贷款相对来讲风险较低,贷款成本也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商业银行愿意提供贷款给自己熟悉的、能够提供抵押担保的工商业客户。二是目前我国个人信用记录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有可能出现拿到消费贷款后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也存在取得贷款的个人因无力偿还跑路的现象,因此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非常慎重。

要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愿意提供消费类贷款,以上方面的问题一定要解决。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个人消费信贷对于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入到消费信贷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今后国家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款,在商业银行指标考核上予以照顾,增加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动力,只有这样,居民消费资金不足的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才能在经济增长中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个人信用记录也要尽快地建立起来,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很多领域的发展都受制于个人信用记录不健全。

商业银行支持消费的具体形式还要进行创新。从贷款方面看,除了住房贷款,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多种领域参与到消费支持中来,如开展住房装修贷款、家电家具消费贷款、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目前虽然有一些银行开展了这些业务,但在我国,并没有像住房贷款、汽车贷款那样全面推开,主要原因是这些贷款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在居民的消费理念中,属于可贷可不贷之列,但是对于买完房子之后手头较紧的年轻人来讲,还是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除了提供各种消费贷款,还可以通过开展个人理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支付服务等方式支持居民消费。信息咨询服务主要拉近个人与银行的关系,个人理财服务可以提高居民长远的消费能力,互联网支付能够更加方便地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

提升保险对消费的支持力度。保险对于消费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对各种风险的分担。一是居民个人的各种保障性保险,它能有效地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目前居民个人的商业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足,保险意识较强的浙江省,保险密度和深度也不及发达国家的1/2,其它地市情况更不容乐观,因此,应大力发展保险市场,从而间接地支持消费水平提高。二是保险跟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将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商业银行不愿意发放消费信贷的原因之一就是风险问题,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将会大大促进消费信用的发展。目前也已经有保险公司跟商业银行进行消费信贷合作,但只是处于试水阶段,合作模式、风险分担、利润分享等很多问题都在摸索之中,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发展新型消费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于消费的支持,目前来看显得有点单薄,需要发展新型的消费金融机构。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金融在支持消费方面,机构设置非常具体,消费信贷市场细分化很到位,有专门的住房贷款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小额消费贷款公司、旅游贷款公司等等,覆盖居民个人消费的全领域。我国近几年也涌现了一些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银监会网站上公布的汽车金融公司有16家,消费金融公司4家,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显然不足。小额消费贷款主要是指额度小、期限短、用于购买市场价值不太高的消费品的贷款,这一部分的市场需求也很大,小额消费贷款公司可以解决这一部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开展这项业务的金融机构很少,专业的小额消费贷款公司几乎空白。发展这类消费金融公司应注意风险的控制。旅游贷款公司也属于新兴的消费金融机构,目的是解决旅游资金的不足,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城市的年轻人群体是这类消费的主体。

出台对金融机构的倾斜政策。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对于支持消费的金融机构,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加以倾斜。因为消费金融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就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持,目前在各金融机构都追求利润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引导,将一部分信贷资金引入消费领域,对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央行对各金融机构进行指标考核时,也可以考虑将用于消费的信贷部分进行技术处理,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使商业银行切实得到一定的利益。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

【注释】

①《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社部,2014年5月28日公布。

责编/王坤娜

作者:宫琳

上一篇:数学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快乐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