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中世纪的艺术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各种形式的大教堂。其中,以中世纪艺术高峰与末期盛行的哥特式建筑为典型之一,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在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的玻璃花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哥特式教堂台廊、楼廊的取消与侧廊窗面积的增加,使教堂大面积采用排窗,而彩色的玻璃花窗赋予了教堂光线与色彩,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和光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哥特式建筑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哥特式建筑文化论文 篇1:

从宁波江北教堂看西方文化建筑对宁波建筑的影响

摘要:从四个方面把宁波近代建筑——江北教堂和西方哥特式建筑进行了对比,从而来揭示西方建筑文化如何对近代宁波建筑的进行影响,进而与之融合。

关键词:近代宁波;江北教堂;哥特式建筑;融合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杨秉德先生在《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中提到,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的三条途径:教会传教渠道-随基督教传入而进入中国的教会建筑;早期通商渠道-随早期中西方通商事业的发展首先在澳门和广东,然后在各商埠兴建的殖民建筑;民间渠道。宁波近代建筑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也无外乎这三种途径,尤其前面两种途径对宁波近代建筑的影响非常之大。

西方人在宁波传教和贸易的历史非常久远。350多年前基督教已经传入宁波;明代崇祯元年(1628年),葡萄牙费教士七者传入宁波,设教授徒;明永历二年(1648年),正式在宁波建立天主教堂;清代基督教在宁波的传播也非常活跃。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宁波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被迫像列强开放。1850年,宁波江北岸一带被迫强行圈画出一大片土地作为“外国人居留地和商埠区”,即今天具体范围指宁波城区三江口北岸,东临甬江,西南及北侧濒临姚江,呈肩脚状的三角形区域。由上可见,通过基督教的传播和通商开埠,对西方建筑文化对近代宁波建筑的影响非常之大。而宁波地区本身是有一个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早在七千年前这里就有蜚声中外的河姆渡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中西方建筑文化在此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产生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例如江北教堂、通商银行宁波分行等。按照杨先生的《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将中国近代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的话,我们可以把宁波的这类建筑归纳为表1。

宁波江北教堂就是一个处于这个时期的很有代表性的教堂建筑,我们可以从分析江北教堂入手,并通过对比与之建筑风格相接近的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来了解和剖析西方建筑文化对近代宁波建筑的影响,以及来了解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宁波的传播和如何与本地的建筑文化的交融的。

现江北岸天主教堂,于同治十一年(l872年)由浙江教区和法籍苏主教兴建。到光绪十年(l884年),赵保绿继任主教,在中法战争中,清廷降旨保护教堂,得相安无事。到光绪二十五年(l899年)增建钟塔,从民国l6年(l927年)起,由戴安德任主教至解放初。位于宁波市江北岸新江桥北的 “三江口”北岸,整个建筑群由主教府邸、主教堂、及若干辅助用房组成。

而哥特式建筑11世纪末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分布在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区。它的特点在于它那独创的结构体系,并由它的结构体系所决定的空间形式和建筑外形。哥特式建筑是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建筑功能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筑结构完全脱胎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梁柱体系和拱券体系,运用四分、六分骨架券、束柱、飞券和扶壁等结构的完美组合,形成了自己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在外形上它继承和发展了适合这种建筑结构的罗曼式建筑的一些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语言。

江北教堂的主教堂是一个受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非常明显,并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建筑,是一个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技术交融的产物。它既是一个哥特式建筑,又是一个中国建筑,它既不是一个正宗的哥特式建筑,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中国建筑。它是那个时代特所特有的产物。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建筑具体在近代宁波是怎么传播的、变异以及和宁波的本土建筑是如何交融的,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江北堂和哥特式建筑进行比较。

2建造时间

哥特式建筑的建造动则需要百年历史,如米兰大教堂建造了500多年,科隆大教堂建造了630多年,即使是哥特式建造技术和条件相当纯熟,建造条件比较好,建造相对比较连续的教堂,也要接近百年。如亚眠主教堂,当时的人们在虔诚的信仰的支持下,运用了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集法国全国之力,也整整建造了将近50年。江北堂在有限的财力和物力的条件下,断断续续的建造了40左右,所以从建造的条件和时间长短来看,宁波江北教堂也不可能是完全纯正的哥特式教堂。

3平面形制

江北教堂的平面采用的是哥特式建筑常用的拉丁十字平面,长50 m,宽 24.4 m,平面被两排柱子分为三个空间,中厅和侧厅一样高的。而传统的哥特式教堂平面一般为拉丁十字巴西利卡,一般中厅比较高,而侧厅比较低矮,当然这也是哥特式建筑的特有的扶壁结构体系决定的。江北教堂在其短十字臂的地方是两个夹层,有楼梯和底层相联系,作为储藏空间。在侧厅东南,突出侧厅抹去四角的方形平面放置的是该教堂第二任主教赵保禄的石棺椁,存放其遗物。教堂东端则是其祭坛,挂着耶稣的巨幅画像。

4建筑结构与空间

从建筑结构上来看,江北教堂的做法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抬梁式做法。这种做法自然形成形成了坡屋顶式的外形,这样刚好契合了哥特式教堂的坡屋顶外形特点。但是一般说来哥特式教堂坡屋顶比较陡,而江北教堂的屋顶比较平缓。江北教堂的屋顶外是屋顶的梁架结构所决定的,是外形符合结构,而哥特式教堂的外形则是在拱券结构体系上,再放置了一个三角形屋架,外形和结构完全脱离了,为了装饰而装饰,外形和结构完全失去了联系。

然而,室内空间的做法,则刚好相反。室内空间是哥特式教堂最重要的特征,置身其中,你能感受到它那向上飞升的空间效果,仿佛要把人带到天堂。哥特式教堂内部空间的形式是由其结构体系所决定的,是由尖券、扶壁和束柱直接围合而成,结构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合空间的构件。江北教堂的内部空间原本应该是是一个三角空间,为了达到哥特式教堂的空间效果,建造者运用了很多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符号—用木材把原来的承重柱子包裹成束柱的样子,并且用木板做了肋拱状天花。这个天花完全是一个装饰的产物,和机构没有任何的关系。

5建筑立面和外观

江北教堂的西立面采用了哥特式教堂的做法,西立面上有一个五层钟塔,突出山墙立面,高达32m左右。立面入口处底层做了简单的透视门,基本上没有雕塑装饰。中段做了一些假券廊,让人联想到哥特式建筑的国王廊。玫瑰窗也做的也极为简单。平面拉丁十字交叉的地方,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抱厦做法,在大厅的尽端则采用了中国传统攒尖的做法作为收头。在教堂的东、南、北三边,有很多的假扶壁和棘矛状的小尖塔,但他们已经起不到任何结构作用。抬梁式的结构使它们再也不需要承担抵消原来哥特式建筑的尖券侧推力的重任。在这里,它们只不过使作为一个哥特式教堂的一个建筑符号出现。当然建筑的外墙更进一步得到解放,所以江北堂在教堂的各个面开了很多尖券状的窗,但不作透视效果。

6结束

江北教堂是西方的建筑形式和中国的建造技术和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单单运用了传统的抬梁和攒尖的结构,还运用了很多中国本地材料,用砖木、筒瓦和小青瓦结合了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符号,在宁波塑造的石头建筑艺术。它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在近代宁波的一个缩影,反映西方建筑文化近代在宁波的传播、变异和中西方建筑文化在宁波的融合,也是宁波近代建筑史上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杨秉德编著.中国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年03月.

[2]王岳川编著.一生要读知的100处世界著名建筑.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年03月.

[3]论宁波江北教堂的建筑艺术与特色(《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文集》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科学出版社 ),娄学军,出版时间:2008年7月.

[4]王跃强,彭永能.宁波近代建筑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特征.浙江建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年 第24卷 第10期》).

作者:陈益龙 宋吟霞

哥特式建筑文化论文 篇2:

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流传与赏析

摘 要:中世纪的艺术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各种形式的大教堂。其中,以中世纪艺术高峰与末期盛行的哥特式建筑为典型之一,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在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的玻璃花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哥特式教堂台廊、楼廊的取消与侧廊窗面积的增加,使教堂大面积采用排窗,而彩色的玻璃花窗赋予了教堂光线与色彩,使教堂内部充满了神圣和光幻。智慧的工匠以彩色玻璃镶嵌出一幅幅画作,新的艺术形式绽放在哥特式教堂中,为教堂的内部空间营造了浓重宗教氛围和艺术气息,也为中世纪宗教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世纪艺术;哥特式建筑;彩色玻璃花窗

一、哥特式建筑的源起及魅力瑰宝

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是处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欧洲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是宗教思想与艺术表现相融合的经典作品,在建筑风格改变的同时,彩色玻璃花窗的设计和建筑采光的新处理使这个时期的建筑与艺术融为一体,独具匠心。

1137年法国修道院院长絮热主持重修圣德尼教堂,1144年圣德尼教堂重修完工,教堂内外焕然一新,教堂内通透明亮,飞扶壁和尖肋的设计使教堂的建筑形式大大改变了。尖肋架的设计支持了拱顶,使教堂的内部空间跨度大大增加,而教堂外部飞扶壁的设计增加了建筑外墙的稳定性,使大面积的玻璃花窗得以实现。至此,哥特式建筑风格开始遍及欧洲。

哥特式艺术代表了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高峰,主要成就表现在教堂建筑及雕塑装饰方面,教堂普遍采用拉丁十字式形制,以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取代了墙壁,肋拱框架的结构体系使整个教堂都具有高、尖、直的特点。而取代墙壁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为了哥特式教堂的点睛之笔,花窗上镶嵌之画是《圣经》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图画来传播宗教,教堂内透过彩色玻璃花窗倾泻而下的光线,充满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当人们走进教堂时,就会感受到一种神秘且超脱世俗的氛围,浓郁的宗教光感弥漫在哥特式教堂之中,踏进教堂的人就会仿佛置身于天堂。

二、匠心独运——彩色玻璃花窗的精巧设计

早在罗马式教堂时期,彩色玻璃花窗就已在罗马式教堂中出现过,但当时的玻璃花窗仅是罗马式教堂中一种微不足道的装饰元素,且罗马式教堂中的圆形窗开口小,教堂内部的光线也昏暗,所以玻璃花窗并没有在罗马式教堂中普遍盛行,直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开始发展,彩色玻璃花窗才得以成为哥特式教堂的一道风景。

彩色玻璃花窗之所以能够普遍盛行,一方面源于当时宗教思想传播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改变和玻璃制造工艺的提高。教堂作为宗教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宗教教育和宗教仪式的举行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环境可以烘托气氛,传递思想情感。当时,哥特式建筑结构上的改变使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为新风尚,在基督教的神学之中,光有着异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象征着神圣,代表着上帝与天国,是圣洁的彼岸世界。彩色玻璃花窗的发展得益于拜占庭教堂的馬赛克镶嵌壁画。“十字军东征战争时,法国人看到了拜占庭帝国东正教教堂内那些辉煌灿烂的马赛克(Mosaic)镶嵌壁画。这种马赛克镶嵌壁画源自于罗马帝国的艺术传统,并由于强盛的拜占庭帝国得以延续下来,它大大启发了来自西欧的天主教徒们。”这种镶嵌技术运用到了哥特式教堂的玻璃窗上,到十三世纪末期,彩色玻璃的制造工艺更进一步发展了。彩色玻璃花窗的盛行可以说为当时的宗教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花窗上镶嵌的一般都是宗教故事,如,《圣经》故事、神学传说、文学历史等等,以图画的方式向不懂文字的信徒传递宗教与思想,玻璃花窗上的色彩透过玻璃与光线融合,呈现出起伏不定、若隐若现的光芒,使教堂内部充满了浓郁且神秘的宗教色彩。哥特式教堂精巧的设计将光线与宗教神学相融合,仿佛是在现实世界与虚幻的神圣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这是人们洗涤心灵通往神圣之地的信仰的桥梁。

三、独具风格——彩色玻璃花窗与哥特式建筑的

有机融合

彩色玻璃花窗与哥特式教堂的融合在建筑美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改变,使彩色玻璃花窗在整体建筑上占了一席之地,巨大的玻璃花窗不仅成了半透明的墙壁也为哥特式教堂带来了独特的装饰。

“哥特式建筑师受到穆斯林建筑师的影响,远离罗马式石头教堂的圆形屋顶,也不追随拜占庭建筑的圆顶,而是很有创意地作出了尖形屋顶。”哥特式教堂高耸直立的建筑风格与其高、尖、直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也与宗教思想相关,高耸且向上延伸的直线似乎是传递一种渴望走向天堂、近邻天主的神学思想。宗教思想传播与建筑形式的创新,使哥特式教堂盛行于十三至十五世纪的欧洲,而肋拱框架结构体系减少了建筑物对于墙体的依赖,改变了以往罗马式教堂沉重、敦厚的建筑形象。当新的建筑形式分散了建筑的承受力之后,教堂便可以设计大面积的高侧窗和侧廊窗,彩色玻璃花窗也就随之出现了。这些巨大的玻璃花窗实际上也有承重的作用,它是一面彩色的半透明墙壁,白日里巨大的玻璃花窗与日光融合,光线透过彩色的玻璃洒进教堂内部,尽是色彩斑斓与满目琳琅,仿佛透进的是天堂之光,夜间与教堂内的烛光灯光所融合,又是一番新景象。光学与宗教建筑的融合,为宗教建筑增添了更多神圣和神秘的色彩,彩色玻璃花窗便成为哥特式建筑的灵魂之一,是以自然光转化为神性之光的建筑构造。彩色玻璃花窗的设计不仅为教堂的内部空间提供了充足的照明,而且以明暗的光影和色彩的方式营造了一种以往宗教建筑中没有的视觉幻像,从自然光、灯光、烛光及玻璃折射的光线中去提取神性的概念,这种方式恰到好处地将宗教神学与宗教建筑联系起来,利用光融合教堂内外,使宗教信仰在世俗之中显得更为神圣,彩色玻璃花窗与哥特式教堂的巧妙融合正是哥特式教堂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流光溢彩——彩色玻璃花窗的价值流传与鉴赏

“在很多神学理论家的认知中,光和玻璃是一种特殊和神秘的材质,因为光可以穿透玻璃而不会对玻璃造成破坏,而玻璃不但能隔断空间还能吸纳天光产生的特有光亮。”在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中,光为一切创造物的来源,上帝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光与宗教建筑的融合随之也体现在艺术的表现上。

这种对于光的崇敬也是对自然的崇敬,就如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给予了万物希望和光辉,这种取法于自然又还原于自然的神学思想,将基督教中的上帝与光巧妙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这种神学思想。彩色玻璃花窗的质感与色彩和光的虚无缥缈相结合,形成了扑朔迷离的光感,这种空灵且虚幻的视觉体验不仅渲染了教堂的庄严与肃穆,同时也增添了宗教中的神学色彩。这正是当时审美体验与神学主义思想的结合,也是十二至十三世纪神学、美学家们所极力追求的效果。

三世纪时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丁(Plotin,204—270)认为色彩是美的一种纯粹形式。“色彩代表着光对黑暗的征服,光是上帝的化身。”不难发现,基督教对于光和色彩的崇敬很早就体现出来了,而光与宗教建筑的结合可追溯到罗马时期的万神殿。光是通往与上帝对话的天堂之光,玻璃恰好为光提供了一个转换的介质,光的神性透过玻璃的融合灌注在教堂之中,与彩色玻璃相结合,而色彩又是感知光的重要视觉途径,在视觉感知和审美的影响下,玻璃花窗与光线的融合,便自然地为教堂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

色彩,与玻璃所折射出的光线相融,从而渲染教堂氛围。巨大的玻璃花窗是教堂内部光感的来源,它连接着教堂之外的神圣世界,也连接着教堂内芸芸众生的希望,这些彩色的圣光拉近了天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如此的美学形式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是当时宗教与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宗教可以利用艺术的方式来传播和发展,而艺术则通过宗教获得了表现途径。

五、结语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代表了西方城市建筑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宗教思想与艺术文化的结合。哥特式教堂出现在中世纪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时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象征着城市的发展,是普罗大众的精神寄托,也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们表达信仰的崇敬之地。

它的地位在中世纪的欧洲不可忽视,其建筑文化与艺术价值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景象,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和审美的结晶。教堂中绚烂的彩色玻璃花窗成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平台,玻璃花窗以自身的材质与光学所构成的哲学,为当时的宗教信仰搭建了明与暗、光与影以及可视与不可视之间的对话。彩色玻璃花窗是宗教思想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顺应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是一个时代的宗教思想与审美和建筑文化的交融。哥特式教堂的发展极大地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艺术的一次转折,是宗教思想与文化艺术的高度结合,达到了西方宗教文化艺术发展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周志,张夫也.论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产生之原因[J].装饰艺术研究,2005(12).

[2]马宁.灵桥:中世纪基督教建筑中的光形态与神学[J].中国美术,2017(1).

[3]田甜.哥特式建筑中彩色玻璃画艺术的考述[J].大众文艺,2013(19).

[4]黄丽.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J].艺海,2009(11).

[5]朱娟.哥特式建筑的眼睛:彩绘玻璃窗的艺术价值[J].大众文艺,2014(8).

[6]余小梅.浅谈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

作者:任祖娴

哥特式建筑文化论文 篇3:

哥特式建筑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摘要:中世纪社会背景复杂,这期间涌现了很多设计风格以及设计作品,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设计风格以其高耸入云的尖塔、飞扶壁、玫瑰花窗等设计语言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代表,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时期是一种饱受争议的设计风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一种经典的设计风格。通过对哥特式教堂的语言分析以及哥特式建筑风格对现在建筑设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为例做具体的语言符号的分析。

关键词:哥特建筑 语言符号 传承 发展

一、中世纪时期背景下的设计

中世纪的时代背景

中世纪一般指以西欧为主体的欧洲历史发展的时代之一,包括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到东罗马帝国也走向衰败灭亡这一特定的时期。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所推翻,自此之后出现了许多蛮横的民族不断的占领着这片土地,例如勃艮第、东西哥特等。蛮族的出现直接导致着割据战争局面的出现,战争直接影响社会的日常秩序,战争带来的是无尽的混乱,社会的发展停滞,中世纪也被称为“黑暗时代”,因此这段时间的设计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经济:中世纪时期的经济形式主要是自然经济,同时就出现了一些当时的贸易中心城市,比较有名的有巴黎、科隆、汉堡等,因为经济的发展也带动设计的发展,在这些商业的中心设计也很发达,如巴黎的巴黎圣母院,科隆的科隆大教堂等,这些知名的哥特式建筑多分布在经济也发达的地区。

文化:注重教育发展、建造学校并聘请学者讲授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七艺”,其中有逻辑、算术、几何等内容,这也为设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的学校与基督教会紧密联系,神学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当时的建筑设计以宗教形式为主,即教堂建筑的兴盛。哲学和科学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手段,神与人、信仰与理性被人们深入探讨。

中世纪的建筑设计发展

中世纪时期最主要的建筑形式就是教堂建筑,东西罗马有着不同的教会,西罗馬信奉天主教东罗马信奉东正教,因此建筑形式也不同,从平面上看主要有拉丁十字和希腊十字两种构图方式。

教堂设计在高度上不断的发展,例如德国的科隆教堂中厅高度有48米高。教堂上的尖塔向上延申的过程中装饰和划分都更加的细致了,整个教堂显得十分锋利,有一种直指云霄之感,充满向上的张力。这种积极向上的动势以及风格很好的体现了宗教思想。

二、哥特式教堂的语言分析

哥特式建筑继承了罗马式建筑的一些形式,发源于法国,流行与中世纪时期。现今哥特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哥特式建筑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了飞扶壁、玫瑰花窗、尖塔等典型的建筑语言符号,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削瘦,表现出神秘、哀婉之情。哥特式教堂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其结构特点与功能见表1。

1、哥特式教堂的整体语言分析总结

1.1尖耸的高塔

纵观哥特式建筑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尖耸向上的立体感,哥特式教堂建筑主要用于宗教,这就不难看出,尖耸入云的设计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吻合的,越是高就越是离天上的上帝更接近。米兰教堂是具有尖塔最多的建筑,它上面有135座石制尖塔,数目是惊人的。科隆大教堂有着具有典型代表的双尖塔结构,双尖塔与门墙砌筑在一起,除此之外,建筑还有1.1万座小尖塔,科隆大教堂将尖塔的应用到达了一种极致的状态,给人以一种冷峻的感觉。大多数的哥特式教堂亦是如此,都有着数量或多或少的尖塔,尖塔的出现同时也象征着建筑结构的进步,英法等国家热衷于在建筑上建造尖塔,有的甚至到了无度的状态,尖塔这种形式没有太多的实用功能,现在更是变成了一种符号的形式存在,当我们看见尖塔这种形式时往往联想到的便是哥特式建筑了,逐渐的在印象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

1.2飞扶壁

建筑结构的发展促使了飞扶壁这一辅助建筑构件的出现,出于对上帝的崇拜,教堂建筑修筑的高度不断的被刷新,这种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随着高度的上升受力及建筑的稳定性成了急需考虑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飞扶壁应运而生。飞扶壁最主要的作用是支撑,建筑的主要受力构件需要飞扶壁的支撑,飞扶壁有时会跨越一定的空间凌空而起,顶部与肋架券连接,飞扶壁也叫飞券。飞扶壁的设置位置没有太大的讲究,因此在建筑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设置这种结构,在平面的布置上就能更加的自由。又因为飞扶壁结构在建筑的外部,这样在受力的同时也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说到飞扶壁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科隆大教堂,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也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从受力角度考虑设计飞扶壁是很必要的。教堂主要材料是石头,耗费石头量巨大有40吨之多,数不清的石笋构成了建筑结构,建筑的整体给人以纤细感,建筑高一百五十多米,外部的飞扶壁结构与建筑整体巧妙结合,除了起到受力的作用还起到了足够的装饰作用。

1.3玫瑰花窗

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结构,是主要存在于教堂建筑正门上方的圆窗,形状多为放射形状,玫瑰窗因其颜色绚烂得名。装饰性强得玫瑰花窗占有主导地位,采光效果变好。玫瑰花窗形状变化复杂、颜色绚丽耀眼,当阳光穿过花窗时不同颜色得光投射到教堂内部,渲染出一种神圣得氛围,在群众眼中红颜色象征着基督的鲜血,而蓝色则代表天国,与宗教得主题十分吻合,仿佛置身于人间天堂之中。多数的玫瑰花窗呈现圆形,在巴黎圣母院里有直径可以达到9米的玫瑰花窗。也有一部分比较特殊呈现为正方形。在巴黎圣母院中,玫瑰花窗上刻画了很多圣经中的故事,在早期传教士可以利用这些图像进行传道。有一扇巨型花窗上刻画的是耶稣行祝福礼的场景。

1.4尖肋穹顶

穹顶的整体形状多为半球状,在拱顶上有数量不一的肋状结构,在哥特式教堂中广泛存在,因为其圆型的结构让人看到穹顶时就仿佛看到了天空这也是穹顶的意义所在,其中间隆起四周向下垂。哥特式教堂的拱顶没有太多的限制因素。尖肋拱顶相比之前的筒形拱更加稳固。科隆大教堂中央的穹顶高达43.35米,跨度15.5米,体量巨大。

三、哥特式语言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早期的“哥特”一次被赋予很多负面的含义,实际上哥特式不是一种固化的形态,而是历经中世纪漫长思想禁锢过程后人们开始对世界重拾思考的迹象,哥特式风格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哥特式风格对建筑设计仍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哥特式建筑起源主要依赖于西方技术的传入,此时中国传统的建筑方式受到冲击,有些建筑甚至是中西方结合的形式。1911年在山东修建的济南老火车站具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拱形大窗、长窗、小天窗等都是典型的特点。

另外一个在中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是济南的洪家楼教堂。洪家楼教堂在1905年完成修建,洪家楼教堂并非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哥特式建筑,而是中国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其中彩色玻璃沿用了宗教性故事的内容,而洪家楼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的选材与西方教堂有所不同,大多数选用的是中国北方传统的花卉图案[7]。教堂内还融入了诸多的中国元素在内,其中包括中国传统题材的彩画面、灰砖清水墙面、硬山雾屋面等中国风元素在内。

四、结语

哥特式建筑风格对世界范围内的建筑文化具有深刻影响,哥特式教堂经历几个世纪直到今天还不失原本信息的传递[8]。哥特式语言沿用历史悠久对现代建筑影响广泛,但是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本土元素在内。建筑风格想要发展就不能照搬,而是要不断的改进创新,也不能完全摒弃,更加需要传承下去。

作者:禹雪冬

上一篇:跨文化大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诚信伦理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