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2022-04-16

通过对幼儿师范学校幼师生文学鉴赏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上好文学课,切实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进而提高幼师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必须充分的研究教材与学生,利用合理而有效的途径,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培养幼师生文学鉴赏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幼儿师范语文美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师范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篇1:

基于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南京幼师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语文课作为幼师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为幼教专业服务,它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同于其他职业大中专的语文教学,它具有独特的幼师教育专业特色,但在当前的幼师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及其语文教育观的剖析,提出了对幼师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幼儿教育愈发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的广泛重视,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是推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语文课作为幼师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对于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授给学生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的形成以及组织活动、动手操作、研究行为的培养、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师语文教学要为幼师专业服务,把学生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师语文常常陷入教与学的困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没有教学科研的激情。要想打破这样的僵局,幼师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要想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首先就必须找到具有专业性的教育思想作为幼师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专家——陈鹤琴先生,在多年进行幼儿教育研究的同时,也潜心研究幼儿师范教育,并对幼儿师范的语文教学总结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如果我们以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为基础,对幼师语文教育进行改革研究,将具有切实的意义和价值。

陈先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必须会唱歌,会跳舞,会演奏乐器,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会画画,会做手工等等。其中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都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专业技能,要实现这些语文专业技能,较高的语文素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幼儿师范教育加强对幼师生的语文教育。

基于陈先生对幼师生的这些明确要求,笔者认为幼师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一、坚持文道并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幼师的语文课程除了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注意到与学生幼教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听、说、读、写全面的训练之外,更应注意发挥语文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坚持知行统一,强化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幼师的语文课程除了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意识,提高他们有利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陈鹤琴要求幼师生会讲标准的普通话、会编儿歌谜语、会讲故事、会写端正的字,这些都是幼师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幼师语文课程在进行这些能力培养时,不能只留于书本上的理论教条,应该更多地创设具体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幼师的语文课程应当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根据幼教专业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创造性地设计课程;开发多种课程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不同和对各人未来发展要求的不同,有些人为了就业、有些人要求升学,因此,幼师语文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种多样性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使得我校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四、坚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幼师的语文课程应该坚持以陈鹤琴先生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反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知识的弊端,主张语文学习应以学生自己学、自己做为主,提倡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能力。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做人,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要求,幼师的语文课程在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工具性”对于实现幼师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具有高等专业水平的幼儿园教师”显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尤其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基本素养低下的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同时,学好语文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是语文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保障。因此,在设置幼师语文课程时,不仅要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必须加强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为他们再进修做好充分的准备。

幼师的语文,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更多的是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保持他们长久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强化他们终身学习语文的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增强学生的语文鉴赏和感受能力

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人文性”也是语文的一大特性。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中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幼师的语文教学正是要通过有限的文本,教会学生细细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体会思想内涵、感悟作者情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考、领悟能力

幼师语文在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增强他们的思考、领悟能力,使幼教学生学会对社会、人生、自然等问题的思考、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乃至其他幼师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幼师专业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心底里热爱幼教工作,并自觉地为幼教事业作贡献。

4.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和语文应用能力

幼儿师范教育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幼师语文不能只局限于传统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必须扩展学生语文的学习领域和应用能力,针对他们职业生涯的需要,加强他们听、说、读、写、表演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以利于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

基于以上这些要求,幼师学校的语文课程要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更注重他们幼教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朱述宾.陈鹤琴先生的幼教观[J].教育论丛,1989(3).

[3]张仁镜.陈鹤琴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J].汉中师院学报, 1988(2).

[4]周和平.幼师语文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J].甘肃高师学报, 2001(6).

[5]阮晓莉.幼师语文教学中讲故事教学法的运用[J].世纪桥,2008(12).

编辑 王梦玉

作者:金晶

幼儿师范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篇2:

幼师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幼儿师范学校幼师生文学鉴赏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要上好文学课,切实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进而提高幼师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必须充分的研究教材与学生,利用合理而有效的途径,科学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培养幼师生文学鉴赏的目的。

一、充分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教学的第一步骤是先“检查预习,积累字词”,在黑板上罗列字词注音或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学生接触到一篇文学作品,第一印象应该是对作品的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不是分割的字词的解释、注音。字词的读音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随时积累的,而字词的释义应该是在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意之后产生的,在语言环境中的理解而非机械的记忆与积累。只有在文本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的词语才更准确、更富有生命力和鲜活性。

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上,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仔细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赏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充分的调动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情感进行文本的理解,这本身也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情感的过程。充分的文本阅读是文学鉴赏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正是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进行充分的阅读才能达到文学鉴赏的要求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能力呢?

笔者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美读,美读是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是有效的教学手段。首都师大刘占泉教授说:“美读,就是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来,使这个读的过程成为含英咀华的过程,成为把经典美妙的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

在课上,一遍到位的美读就基本能品味出作品的意蕴。如用真切诚挚的语调读一遍《出师表》,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读一遍《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悲切凄清的语调读一遍《雨霖铃》,用悲愤激昂的语调读一遍《最后一次演讲》……都会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达到很好的鉴赏效果。

幼师生的职业素养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美读对于幼师生来说是一项基本的职业技能,幼儿师范学校必须注重幼师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语文课堂上幼师生的美读利于幼师生未来职业中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试想,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语言如果没有表现力,如何能够将幼儿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引起幼儿的兴趣呢?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活动设计的第一步应该运用美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篇,而非字词的积累与语句的分析。在语文的课堂上,美读无疑是理解感悟文本、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这是培养幼师生文学鉴赏力的有效方法。

二、品味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作品鉴赏活动,品味语言,发展想像,培养审美情趣,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之后,在获得文本的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紧接着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品味、探究文学语言的精妙与意蕴。

“没有任何其它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字作品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幼师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而这种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幼师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幼师生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一个拥有高尚审美情趣的幼儿教师才能发现幼儿的美,呵护幼儿的美。

三、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完美人格

课堂活动设计的第三步,深入理解文学形象,进而从文学人物的精神品质中汲取高尚的品质、道德的精髓,为自身完美人格的塑造积淀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幼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品德人格的教育在现实社会里,愈来愈重要。李岚清副总理在为高校教材所做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因为最后能成大事者主要靠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力量。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素质不仅关系到幼师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也直接影响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影响中国儿童的启蒙教育,所以幼师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具有魅力的审美对象,是提高文化修养、艺术鉴赏力和完善人格的最好途径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艺术形式优美,而且到处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能培养人“对于美的爱好”,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审美意识得到纯化,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文化品位得到提高,并最终使人格趋于完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人物的鉴赏,培养幼师生关心国家民族的高尚情操,促进幼师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格的塑造。例如,文天祥的《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中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表现的终生不渝的爱国热情;《三国演义》中强调的关心民生疾苦、除暴安良的英雄品质。对这些人物杰出品质的鉴赏有助于幼师生高尚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幼师生高尚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只有有着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儿教育的重任。

四、跳出文本,培养创造精神

在整体把握全文意蕴的基础上,通过文学人物形象的鉴赏为塑造学生的高尚品质与人格奠定文化内涵与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培养创造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即鼓励学生要有一些怀疑与探索精神,不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想法,拘囿于前人的思想之中。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体味作品内蕴并发展个人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自身的教学规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当前素质教育开放性的特点,也要求教育要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为学生自由人格的形成提供可能。因此,教师在引导文学鉴赏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个性,激发鉴赏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见仁见智的自主个性正是为鉴赏打基础。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尽量摆脱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路,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不要指望文学鉴赏有标准答案,不要指望有固定的模式来求得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让学生明白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要跳出文本,站在全局鉴赏的高度,才会有真正的个性鉴赏与创新教育。

五、关注社会文化现象,丰富生活阅历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认识社会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与生活阅历。阅读优秀作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中不难看出课程目标的要求:强调借助文本对进行学生人类文化的关注与学习,并且从中获得社会认识,关注当代的文化生活。例如:要想上好《林黛玉进贾府》,使得学生藉此能够体会《红楼梦》语言的、文化的、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怎么能不对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向学生有所交代?想藉此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怎么能不让学生了解一点红学?要使学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那么课堂教学中怎么能漠视百家讲坛,漠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漠视红楼选秀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呢?那么,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优秀的教学案例中又有几个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过呢?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师,总觉得没有把握到语文教学的要义,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文本阅读文本分析的表层,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没有关注现实社会对《红楼梦》的解读:百家讲坛的名家讲座。学生关注的红楼选秀活动在身边的现实世界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课堂却一如既往波澜不惊。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各电视台“热播”,而我们的课堂却冷漠以待,这种对学生阅读现状的漠不关心、这种对红楼文化现状的漠不关心、这种对生活的漠不关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提供了语文学习的无限空间,要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就要让他人拓宽生活空间,丰富人生体验,培养个性才华,提高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走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中学习。文学鉴赏,正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最好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指导他们利用现代化传媒工具,采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以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深化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感知,丰富生活阅历。这对于幼师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有利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如果能够遵循以上的方法与原则,幼师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总体素质的提高相信会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刘占泉.应把金针度与人[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

[2]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上海:中华书局,1986.

[3]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张海清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1000)

作者:张海清

幼儿师范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篇3:

写在名师培养进行时

2017年10月,在学校的一次工作例会中,教师教育处彭隆辉处长谈起江西省中小学名师培养话题。几个与会人不免有些激动和感慨,江西基础教育也有自己的名师培养计划项目了。2017年11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下发赣教师字[2017]37号文“关于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的通知”(以下正文简称“通知”),江西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作正式启动,首期培养对象涉及幼儿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四个学科,委托江西师范大学培养、培训。承接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训任务,我的心中自然有喜悦,也有忐忑,更多的则是责任与使命。教师教育是江西师范大学的底色和名片,学校一直具有优良的教师教育传统,近年来更是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成果。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全国高校四星级学科、江西省一流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全国高校五星级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起位列全省高校同类专业第一名。基于这样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我们更为清醒,统筹谋划,明确确立了包括社会服务在内的新时代学科、专业发展的自我期许,而学科、专业社会服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对接和因应江西省基础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要求,我们有责任、也必须为江西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并付诸实践。

适度具体讨论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相关话题之前,我们自然首先得明确“为什么要培养江西省中小学名师(包括语文学科名师)”这一前提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其还是深度影响和制约我们进行相关具体问题探索的元问题,或者说是具有相当程度的元问题性质的问题。

“通知”这样提出:“为加强我省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引领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根据《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加强“十三五”期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文件精神,决定从2017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其根本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1000名左右师德境界高远、理论素养厚实、教学艺术精湛、教学主张独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名师,为培育和产生赣派教育名家奠定基础,打造江西省中小学名师品牌,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1]可以确认,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计划项目,存在其根本的目的性考量与设置,而这一根本的目的性考量与设置就是对我们在上文提及的“为什么要培养江西省中小学名师”这一前提性问题的直接回应。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认识到的是,文件中提出的培养的根本目标也为我们怎样开展名师培养——确立培养的理念、立场、方式、途径等——明确了应有的方向,抑或说,为我们确立名师培养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由是,随着计划项目的有序开展,我有意识地开始了“名师标准”、“语文学科名师标准”这样的问题的初步探索。或者说,这是我需要面对的第一层次的问题。我的一个基本的认知是,作为江西省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具体负责人,我必须在这样的问题上形成明确的判断。应该说,多年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的我深谙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判断,它可以不成熟,可以是阶段性的,甚至是在日后可以推倒重来,但不能没有,更不能沒有积极地去探索的自觉意识。在语文学科名师标准问题上形成并确立明确的判断,是我开展和实施具体的名师培养这一实践行为的必备前提。

就这样,经过2018年1月10-12日的第一次集中研修的短暂接触及前后期的持续“跟踪”——如开班前“三选一”命题文章的写作、每两个月一次的名师培养对象阶段性研修心得文稿的提交、名师培养对象个人教育教学研究方向的确定、名师培养工作小组的语文学科文化调研活动的开展等——研判,我渐次明确了在表面看来师德要求似乎被“放逐”在外了的语文学科名师的“四好”标准,那就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好的”语文教学课堂、“好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著述)、“好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主张。毋庸置疑的是,名师,必须要有自己明确而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主张,这是其之所以被称为“名师”的根本标识。在这里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四好”标准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它是由相对朦胧到更为清晰的;而且,这也只是到目前为止的个人的阶段性看法,并非定论。我的一个相当明确的认识是,一位语文教师能够从学科性质出发,积极跟进新时代教育的立德树人要求,拥有了真正的“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好的”语文教学课堂、“好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著述)、“好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主张,他必然地就是一个具有师者德性的人;这样的人,作为道德主体,面对学生的发展诉求,能够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表现出生命的最卓越形态、最恰当品质、最幸福体味。因这种个人灵魂深处的至善与大美得以彰显,其身上自然也就焕发和洋溢着师德的光辉。其实,这也是最高层次的师德要求。

然而,伴随着“四好”标准的提出的,并不必然地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与之形成较为显著的区别的是,标准的提出源于个人经验的丰富与认知的成长,而且,在这一丰富和成长中还存有一种因为撕裂而产生的剧烈的疼痛感。

在年少时,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对老师是绝对信赖的;也就是说,这种信赖是天然的、无条件的。六岁开始,我在村小读书,度过了两年时光,三年级时便已赤脚在田埂上飞奔,去大队小学上学了,还带着几分骄傲。说是村小,其实就只有一间破旧的教室、一位编制外的教师。一、二、三,三个年级,二十几个孩子。几个年级轮流上课,不上课的孩子就在教室里做作业,自然也有发呆和走神的时候。老师是我的堂嫂,对于没上过幼儿园的我来说,她就是我的第一个真正的老师了,爷爷是我的启蒙老师。尽管日子很苦、生活很穷,但我和同学们的眼中也还是有光的。或许,我对老师的无条件的好印象在那时就业已根深蒂固了吧。还或许,我就是这样慢慢地走上了教育之路。

上大学尤其是参加工作之后,许久没有同基础教育的教师多向接触了——主要是机会很少或者即便有机会了(比如参与“国培”计划项目)也未曾深度关注和审视,但对他们的敬畏与尊重还是一以贯之的。在心底里总有一个平和而敞亮的角落,存放着对于他们的美好记忆与想象。每当有事情触发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联想时,便会对自己说,他们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群人,正是他们在顽强、有序而庄严地接续和阔大孩子的生命与国家的未来。

因此,在真正地接触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2]之前,我对他们也是存有一种天然的悦纳感的,觉得他们是江西基础语文教育的希望,也以为他们是开放的,他们的世界是高远、辽阔而深邃的;但在人对人的实际感触并经历一段时间的颇为刻意的自我调适之后,说心里话,我对他们的总体上的第一阶段的印象与自己原初的想象和期待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就这样,个人的原本对于基础教育教师——主要是语文教师——的美丽认知图式被撕裂,因撕裂而生发的剧烈的疼痛感也就随之而来。个人初步判断,在多数语文学科名师培养对象身上存在的且可以有效描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的六个方面。第一,经验主义泛滥,理念阙如。名师培养对象大多流于经验,习于惯性,落入庸常而少于自知、自醒,缺乏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追问,更没有适切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主张。第二,世界局促而自洽。个体对于自我的肯定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必需品,但在原本并不丰饶的世界中自诩、自适,并欣欣然,这也无疑会给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带来巨大而具有毁灭性的障碍。第三,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探索、不熟稔,语文学科育人目标不明。教师是育人的,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是需要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并结合具体学科性质去有效开展育人实践的,育学科的人,育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第四,文本解读无常甚至是失序。语文教材靠文本说话,由具体文本构造成一个一个的单元,而单元或集合群是有其根本性的教学目标与育人指向的。脱离这样的语境去谈文本,脱离文本的原初指向去任性“剪裁”文本,脱离基于最高目的的时代性的人的培育要求去“为我所用”地“戏说”文本,呈现的景观似乎是文本解读的汪洋恣肆,但退潮之后,剩下的只能是一地鸡毛,满目零落。第五,教学与科研(教研)的深度融合更多的属于彼岸世界,在现实中二者往往处于割裂状态;更有甚者,是以教学取代科研(教研),最起码,在其意识中是可以这样的。对于这一点,其实我们无需多言。第六,疏于严峻的自我批判。或许,这也是、这才是最为致命的。正因为缺乏反思与自我批判,人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把“病态”当“常态”,以“常态”为“应然”,失去了对诗意与远方的向往、追问和诉求,无法以直立的姿态看待世界,包括语文世界的繁复与绚烂。用一句话来表述,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多数名师培养对象自身并不必然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是教书匠,当然,其中或许也有人在追求做伟大的教书匠,充其量做个语文教学专家,而不是语文教育家。

不能不说,这给了我极大的刺激。遭遇到这样的刺激,也让我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名师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名师培养对象需要持续地批判性学习和研究,我自己亦如此。其实,语文学科名师“四好”标准的提出,就是我个人持续学习和研究的一个结果。

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获批两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随后,作为试点工程,文学院开始实施卓越中学语文教师培养计划子项目。2015级卓越语文教师培养计划实验班于2016年9月正式开班,此后,每年持续遴选学生,组建实验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对“何为卓越教师”进行理论探索,并开展培育实践,慢慢地确立起“卓越四维”理论构架。简要地说,这一构架具体表现在“德”、“能”、“美”、“行”四个方面。德:理想信念崇高,坚持立德树人、以德化人,注重教师德性养成,师爱无形、富于人格魅力;能:可持續学习能力强,学科专业核心素养深厚,教研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卓越、技能出众,知识传承、生产与创新能力突出;美:内外兼修、阳光美雅,趣味高尚、以美育人,教育教学情感充盈而有光辉,美人之美、合作协同;行(德、能、美的外化):以师德为引领(确立师行的根本立场与态度),传道行健(做学生的“引路人”,意坚行笃),教育教学改革行为坚定、积极建构教育新生活,超越自我、实践生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和明确创设“美丽教育”的过程中成长为卓越教师)。毫无疑问,“卓越四维”理论构架的前期确立为我在承接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任务之后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名师的“四好”标准提供了思想资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与发展。

在前述总体情形的基础上,2018年的6、7月间,我开始筹划和思考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2018年暑期集中研修事项,经过慎重考虑,研修意向聚焦在三个方面:语文教育教学元问题、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沿问题、语文学科教师核心素养问题。其中,相较而言,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元问题,我是尤为着力的。基于前述的个人相关判断,我特别提出,名师培养对象的成长,首先要求他们必须明确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第一层次的问题,并力图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明了,到底什么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元问题,什么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次生问题,元问题与次生问题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才是有光可循的。我们明白,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教学实践更是如此。强调语文教学中的“道”与“术”的辩证关联,并持续加以教学改革实践示范,应该是敦促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努力避免在其身上颇为普遍存在的重“术”而轻“道”——并非主观而刻意为之,更多的是日常的教学习性、工作惯性使然,在我看来,这之中的问题就更为严重了——这一顽疾的有效方式。

与这种考量密切相关,当时的一个直接而朴素的想法和愿望是:名师培养工作必须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而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工作重心,通过一个阶段的研修,期望能解决一个阶段或局部性的问题,最起码能够推动对于一个阶段或局部性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如是,名师培养对象才能向着光,创造光。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暑期的集中研修和随后一段时间的反刍与思虑,大多数语文名师培养对象出现了一种可喜的变化,于是,就有了本书这一阶段性成果的“出炉”。

当然,对它的认识,我们同样是清醒的,而且必须保持清醒。换言之,这里的培养成果的“呈现”,不是终极展示,更多的是期望把它摆出来接受多方批评与指正,以更有利于改进工作。名师培养,道阻且长,需要持续实践,且需基于更为合理的顶层设计,适时而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意识到,在语文学科名师培养中,保持和强化自身的个性与特殊性是必要的,但我们自然也是开放的,阔大胸襟、海纳百川,美人之美、融会贯通,而后才能终于美美与共、综合创新。我想,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都需要这样的一种文化自觉。我们会持续努力,将语文学科名师培养工作进行下去。

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而言,2018年,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元年。这一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这两个重要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六拔尖一卓越计划’2.0”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快车道、深水區。我们都身处当代教育改革进程之中,改革就是我们的生活,改革也理应成为我们的惯常行为。聊以自慰的是,我们也适时地在做一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探索,包括名师培养在内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可以明确的是,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将会持续努力,加强语文学科建设,为新时代江西省乃至全国基础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尽绵薄之力,也期望能够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希望我们呈现的这一成果能够为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一份炽热的期待。为了语文教育,为了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发展,我们一直在路上。

如前文所说,这本小书是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以上叙述的也只是尚在进行中的语文名师培养工作的阶段性回顾、思考与探索,故,记为“写在名师培养进行时”。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所有研修心得均由本人修订而成;当然,文字上的修订也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的,多少不一。

是为序。[3]

注释:

[1]《关于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的通知》。见“江西教育网”,http://www.jxedu.gov.cn/info/ 1987/111466.htm。

[2]根据赣教师字[2017]37号文“关于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的通知”精神,名师培养对象为江西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任教的在编在岗教师(含坚持一线教学的副职校领导、坚持一线教研指导的教研员)。其推荐人选至少需具备以下条件:1.师德高尚,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2.原则上应具备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身份或职称。特别优秀的可放宽到市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3.坚持教学、教研第一线工作,具有10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年龄不超过50周岁。

[3]本文是《循光而行——江西省首期中小学语文名师培养对象2018年暑期研修成果》的“序言”,该著即将出版。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詹艾斌

上一篇:情感激励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