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临床护理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机选取前期学习成绩无统计学意义的班级2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结束后,对试验组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统一试题对两组进行实践及理论考核。结果表明,陶行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能提高心电图教学的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学做一体化临床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做一体化临床护理学论文 篇1:

“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学理念之一,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基础,阐述其在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其中老师在“做中教”应做到精通和细致,学生在“做中学”应做到大胆而多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生做”“学生学”等灵活机智的实训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做中学”,“做中会做”,做得更好,做得更优的教学目标。

[关    键   詞]  教学做;基础护理;做中学;学生做;学生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他在19世纪早期,将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1]。在“教学做合一”这一主张中,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应当是合一的[2]”。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从事护理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课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要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对基础护理学的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有很好的启发。在深入研究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特点,我们总结出“教学做合一”阶段教学法,下面加以阐述。

一、“做中教”是基础,必须“精”而“细”

1919年,陶行知在《教学中合一》一文中指出:“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做要合一的第一个理由[3]”。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在第一阶段的实训教学中,我们以在“做中教”为主,在“做中学”为辅。这一阶段要求老师“教”的时候,做到“精”而“细”。所谓“精”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对实训教学的理论掌握精通,要彻底、全面。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不断了解临床护理的新进展,学习新的实践技术,从而将教材内容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进而做到与时俱进,与临床接轨。二是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讲“精”、做“精”。讲“精”是指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把重要的理论贯穿其中,让学生知道相关的理论是怎样指导实践操作的,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不仅会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使课堂更加充实、生动。做“精”是指教师在实训教学中,示范一定要科学、规范、准确,操作流程要讲解得清晰明了,突出强调每个操作的重、难点环节,让学生心中有数,那么在具体实训练习的时候就能重点把握、加强练习。“细”指教师在实训教学中,要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教师作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一定要做好榜样,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对患者有爱心、耐心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积极的、有价值的影响。护理实训是学生在学业生涯中第一次接触护士这一群体,第一次真实接触护理这份职业,而在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会对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加之护理这份工作本身就是一份精细活,护士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所以教师就一定要“细”,心思要细、动作更要“细”,给学生树立好的模范,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二、“做中学”是过程,必须“大胆”而“多动”

在《陶行知文集》中的《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做都要以做为中心”。[4]第二阶段的实训教学,以学生在“做中学”为主,教师在“做中教”为辅。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先回忆所“教”的内容,即教师第一阶段的操作示范,按照教师讲解的操作要领和实训内容的教学目标,亲自动手实践。该环节主要以小组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旁边巡回指导。课前,教师在初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性别、性格、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影响力、交际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合理划分实训学习小组,每4~6人为一组,选取知识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沟通能力好、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由他带领同学依次有序地练习。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会特别鼓励他们要大胆尝试,不能怕不会而不做,不能怕做不好而不做,不能怕做错而不做。在这一学习阶段,一些学习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偏弱的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由其他同学或小组长指导,即好学生帮后进生,互帮互助,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也充分发挥了陶行知先生提倡的“小先生制”教学法[1]。在“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暂时都不会的问题,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同心协力、攻难克艰。学生一起努力,互相讨论,探索未知领域,这会激发他们“学”的兴趣、提高“学”的能力。在集体探索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他们更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学生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当然,如果在集体的讨论下,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教师可以指点迷津。在学生一片迷茫,也是他们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授业解惑,正是学生学习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时候。“做”的过程还要鼓励学生“多动”。实训教学本身最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多动手、勤动手、会动手。学生要将教师所“教”的内容不断地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能力,进而熟能生巧,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学生做、学生学”是反馈,必须“灵活”而“机智”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论方面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特定和个性差异[5]。在经过“教”的演示与“做”的体验之后,学生对实训项目会初步学有所成。这时再进行第三阶段“學生做、学生学”。这实际上是学生“教”学生,即陶行知先生提倡的“连环教学法”。具体形式是教师根据职业学校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表现欲强等特点,鼓励两组学生采取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将所学的实训项目以表演的形式分别灵活呈现出来,即“学生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其他同学做小评委,他们在观看的同时进行点评,最后表现优异组加学习积分。做小评委的同学需要机智行事,给两组同学的点评要客观、公正,以理服人。两组学生以竞演的方式分别展示,并对胜出者加分,在某种程度上既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愿展现实训项目的小组,在练习的时候,定会比一般同学更加认真,对该实训项目的熟练程度自然也会更好。在收到好的评价后,他们的成就感会得到满足,从而增加自信。而小评委们在观看两组展现的时候,将从组员的仪容仪表、护患沟通、操作技能、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比之下,他们会定位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护士形象、沟通技巧和操作娴熟度,即运用同理心,找出自己喜欢的护士,即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并在心目中树立一个典范和目标,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护士”,然后进行下一阶的学习,并以此为标杆,进行针对性模仿练习,即“学生学”。

四、“做中学、做中会做”是目标,必须“好”而“优”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强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应该依照做的方法来进行,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4]。”另外,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陶行知提道:“以生利为职业教育的宗旨,人人都当有独立的职业。”职业教育的本身就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训练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6]。因此,让学生真正会“做”,既是过程,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最后阶段的“做中学、做中会做”,学生有了第三阶段的小组操作的对比,已经在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标杆,即“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护士”,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做的时候会向着这一目标付诸行动。这一阶段,学生练习的时候,目标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了,自然就会做得更好、更优,练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可以说事半功倍。在潜移默化的练习中,学生真正学会做,学到生存技能,逐渐将自己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优秀的人才。

通过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在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中更加精通细致,学生基础护理操作做得更好、做得更优。

参考文献:

[1]刘洋.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J].才智,2014(36):266-267.

[2]蔡计龙,左文静.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提高技能训练效果[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8):26.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禹华平,郑瑞伦.“三实三练,教学做合一”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0(2):157-163.

[5]丁美华.“活动单导学”模式与“陶行知教育思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2):51.

[6]汪晶.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影响和现实意义[J].教育探索,2013(5):223.

◎编辑 张 慧

作者:刘乔

教学做一体化临床护理学论文 篇2: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护理专业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机选取前期学习成绩无统计学意义的班级2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结束后,对试验组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统一试题对两组进行实践及理论考核。结果表明,陶行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能提高心电图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理论 护理专业 心电图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我国实践教学思想的思想渊源,他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这种认识论基础上,针对当时教学做分离的教育状况,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等思想,主张教与学都要以做为基础,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并强调“教学做合一”的“做”并非单纯的动手,而是在思考意义上的行动,即能够产生新价值的“行动”和“思考”。

心电图教学,多年来一直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普遍反映心电图理论抽象难懂、图形复杂难辨、特征难记,学过之后仍不知如何分析一份心电图,无法正确做出判断,以致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缺乏对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的判断能力。且对于心电图的讲授,教师向来也是深感难以施教。传统的心电图教学模式采取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有一个时间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对心电图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对此,可尝试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应用到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心电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近年来在健康评估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尝试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应用到心电图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本文试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职护理专业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分组前,对高职护理专业班级的前期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随机选取无统计学意义的班级2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60人,均为女性,在年龄、生源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过程

1.课程整合。原心电图教学分属于两门课程,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开,由不同老师讲授。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将健康评估中的8学时心电图理论和专科护理技术的6学时心电图实践整合,合计14学时,实验班共分4小组,每组15人,每一组安排一位老师,14学时理论及实践均由同一位教师讲授,上课地点为理实一体化教室;对照组仍然按照之前的教学流程,先上8学时的心电图理论,再上6学时的心电图实践,理论课大班教学,授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实践课分4组教学,授课地点为实验室,理论及实践课仍由不同老师讲授。

2.教学过程。实验班整个心电图教学分为7个教学做项目,遵循在做上教,做上学,见表1。

表1 心电图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及教学过程

教学做项目名称 教学过程

项目1

心电图描记 1.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两两同学一组,连接导联,教师纠正。

2.每人做一份自己的心电图,教师在旁指导,学会心电图机的使用。

项目2

正常心电图判读 1.多媒体放正常心电图,并逐一讲解辨认P波、P-R间期、QRS波、S-T段、T波,学生在自己的心电图上用铅笔标记出各波名称,两两同学一组,相互检查。

2.讲解个波段的形成正常值及意义。

3.什么是窦性心律、其心电图表现是什么,用图说明,学生判断自己的心电图是否属于窦性心律

4. 学生讨论心电图的阅读方法与步骤,教师指导总结。

项目3

房室肥大

心肌梗死 1.用多媒体分析典型房室肥大心电图的诊断

2.用多媒体逐一放5张房室肥大心电图,提问学生,最后帮助学生阅读完成

3.说出心肌梗死的简要病例后放一份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讲清楚缺血、损伤、坏死等改变的心电图表现,强调动态改变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

4.放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侧壁、下壁等部位的心肌梗死图形,提问、分析讲解。

项目4

窦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 1.讲解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用图分析几种常见的窦性心律失常。

2.看图引出期前收缩的概念及心电图共有表现,说明频发性早搏、多源性早搏的概念及图形表现。

3.用图分析三种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4.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图。

项目5

心动过速

扑动、颤动 1.用图说明心动过速的概念与心电图表现特征

2.用图说明扑动颤动的概念与心电图表现特征,并强调心室的扑动和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此时的心电图无QRS波。

3.分别投影图与学生一起分析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针对“教学做合一”自制问卷调查表,心电图教学内容结束以后,发放给实验班的学生,调查表发放共计60份,回收60分,回收率100%。内容主要包括能否接受该教学模式、能否激发学习兴趣、能否提高学习效率、能否提高分析、诊断心电图的能力、是否优于健康评估其他授课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否愿意在健康评估其他教学内容中采用该教学模式、能否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能否提高动手能力等。

2.实践及理论成绩考核。采用单盲法进行现场实践考核,要求实验班及对照班在10分钟内完成安装十二导心电图机的导联、描记一份完整的心电图,并对自己的心电图进行判读,包括电轴、心率、波形、波段测定,并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时间40 分钟,时间到当场收卷。在教学结束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统一理论试题进行闭卷考试,参与该研究的教师不参与组卷、监考、阅卷和分析。考核结果均换算成百分制进行统计,成绩90-100优秀,80-89良好,70-79中等,60-69及格,<60不及格。

(四)统计学方法

采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t检验。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教学做一体化”问卷调查结果

项目 很赞同 基本赞同 不赞同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能否接受该教学模式 49 81.67 9 15.00 2 3.33

能否激发学习兴趣 53 88.33 6 10.00 1 1.67

能否提高学习效率 50 83.33 8 13.33 2 3.33

能否提高分析、诊断心电图的能力 45 75.00 12 20.00 3 5.00

是否优于健康评估其他授课内容的教学方法 51 85.00 8 13.33 1 1.67

是否愿意在健康评估其他教学内容中采用该教学模式 51 85.00 7 11.67 2 3.33

能否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49 81.67 10 16.67 1 1.67

能否提高动手能力 51 85.00 8 13.33 1 1.67

(二)实践及理论成绩考核结果

实践及理论成绩考核结果见表3。

表3 实验班及对照班实践与理论考核结果

n 操作考核结果 理论考核结果

评分等级 平均分 评分等级 平均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实验班 60 7 31 15 6 1 81.43±8.64 5 21 20 12 2 76.88±9.95

对照班 60 3 20 27 8 2 76.82±7.77 2 14 20 19 5 72.82±9.76

μ/t值 -2.554 3.493 -2.325 2.260

P 0.011 0.001 0.020 0.026

三、讨论

(一)“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自主完成心电图的描记,教师在讲授基本心电图理论之后,以多幅临床实际心电图为教学材料,超越传统的教书匠身份,主要作用是不断地加以引导、鼓励和帮助,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在做上教,做上学,其“做”并非单纯的动手,而是在思考意义上的行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相对于对照班,其分析、诊断心电图的能力有较大提升,且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愿意在健康评估其他教学内容中采用该教学模式,认为其优于健康评估其他授课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变“学会”为“会学”,应用于健康评估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二)“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心电图历来是枯燥难懂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但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开展“教学做合一”,使得学生从动手描记自己的心电图开始,就对心电图充满了好奇,想要了解自己的心电图是否正常,并如何识别异常,学习的兴趣大大激发,且“教学做合一”采取小组上课制,学生团队合作,参与程度高,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不仅在做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指导别的同学操作;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和同学相互探讨,找出自己的错误,从而形成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护理工作,需要24小时不断的服务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需求调整护理策略,这些仅仅依靠一个或者几个护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团队精神的培育已成为当代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无论对于护生今后的岗位需求还是个人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做合一”利于课程及教师队伍的整合,利于以发展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通过“教学做合一”,改变了以往心电图教学采取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并整合了课程及教师队伍,操作与理论均由同一位老师授课,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时间上的同步,减少重复教学,加大做的时间。由同一教师担任操作和理论授课,对教师即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备好理论课还要备好实践课,更重要的是要使两方面的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在此基础上,采取小组制上课,人数较少,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于心电图学习的实际状况,从学生的现场反馈中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策略,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的上课过程本身也是自身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并提高的过程。从做中学,从行中思的整个教学过程更贴近临床实际的工作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逐渐形成在今后工作直接应用于患者的行动能力,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的与职业能力零距离接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认为,“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其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既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学说,也是一种社会改革学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更贴近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其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通过学习去学会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及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其具体的教学方案的组织与实施是今后护理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陶行知全集(第l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陆一春,高静静,等.“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9)

[4]罗蔓,莫薇,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C174)

【作者简介】吴林秀,女,硕士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何田田)

作者:吴林秀 刘春斌 廖小琼 王立民 蒋丽萍 黄辛 林寒松 梁惠萍

教学做一体化临床护理学论文 篇3:

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应用脱节一直是困扰和制约临床护理的发展、影响护理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护理专业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对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的教改方案,对推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校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护理专业 课堂教学 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董红艳(1963-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陈瑞领(1957-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护理。(河南 商丘 47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校级课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KY2009-06)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除掌握护理的相关基础和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医院对新毕业护士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非常不满意,护理教学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护理教学发展、影响护理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护理专业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找出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了相应对策。通过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患沟通能力,使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应用接轨,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探索一条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提高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常见原因

我们对两所二级医院来自27所不同院校的近五年毕业的268名护士,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目前护理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进行调查,并分别与从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临床带教的78名老师以及16所学校的83名实习学生代表,召开了座谈会,针对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临床实习等环节与临床脱节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各院校存在的主要原因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临床实习三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各院校均存在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少;学历层次高,临床经验少;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弱等问题。新教师在各高校毕业后,沿袭着自己上学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不少老师认为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应在临床实习的时候由带教老师完成;老教师因脱离临床时间较长,观念陈旧,不能跟上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护理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学科建设不很成熟,没有形成以临床护理为核心的特色,没有摆脱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面的原因。教材编写较乱,没有统一规范的高质量教材;在选用上,与参加编写的教师和学校有很大关系;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的比例过大,实训课所占学时较少;在课程设置上,各课程之间缺乏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遗漏,未能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课程培养目标在产生综合效能方面的作用已落后于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课程有时不能按计划进行,造成某些课程前后衔接困难。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较少应用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创新性。

(二)实训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首先,上实训课前由实训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首先由老师示范,然后学生“照方抓药”进行练习。老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操作动作要规范,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厌倦心理。其次,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在上课时死记操作流程,练习时拼命模仿老师的动作,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许多应急情况感到束手无策,缺乏应变能力。再次,实训课大部分情况下只让学生看,不让学生动手,怕损坏设备;有的练习器材,早已过时被临床淘汰,也有些部分教师自己甚至不会使用。最后,个别领导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实训老师处在“教辅”位置。这种片面认识导致学校对实训教师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2.教学方面的原因。实训内容上,特别是临床护理课程的实训项目几乎不能开展,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的现象。实训方法上,缺少开放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和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遇到紧急问题时应变能力较差。实训设备上,临床上的医疗设备更新较快,而学校的实训设备陈旧,一些实训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多数不能满足高水平的实训教学, 学生接触不到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大规模扩招上,不少院校虽然增添了新的设备仪器,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练习的需要。实训室管理上,护理实训室不同于其他医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用物多、零散繁杂、消耗更新快,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措施,实验室不能高效利用,仅在上课时开放,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训考核上,长期以来实训课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少,有的甚至不考核,大部分实训考核均以技术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地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

(三)临床实习方面

1.由于学校老师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经常参加临床实践,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飞速发展了解较少,知识更新速度不能与临床同步。实习学生及带教老师反映所学知识部分已滞后于临床发展,有些知识与临床工作脱节,实习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指导护理实践工作。

2.实习学生人数多,又无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开展病历讨论、操作训练和临床见习、实习等都有一定困难。学生质量和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影响也非常大。

3.带教老师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带教老师临床经验较丰富,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亟待提高。

4.临床护理教学的师资不足,缺少相对固定的临床带教老师。目前多数临床带教老师为护士长或护师,有的甚至是高年资的护士。护士长作为身兼多职的管理者,平时工作就比较繁忙,临床教学工作又给她们增加了新的压力;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做好病区日常的护理工作,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临床带教任务,所以临床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也有所增多。附属医院每年要承担教学院校近千人的见习、实习任务,带教老师紧缺,医院和患者的负担很重,特别是对于课间见习,医院的态度不是十分积极,使课间见习减少甚至取消。

5.实习医院对于临床实习带教的管理没有积极的政策支持。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一般不与带教护士的奖励、晋升挂钩,常与法律责任联系密切,而实习护士又是出现护理差错较多的群体,患者对实习护士也不信任,从而增加了带教的难度,使护士带教的积极性受损。座谈时部分学生反映在临床实习中学到的东西不多,带教老师不能实行一对一的带教,老师仅让学生换换吊瓶,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只是干杂活的机器。

二、解决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对策

(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明确改革方向

1.突出应用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即依据岗位需求,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工作任务需求,整合序化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根据工作过程,制定能力标准,注重技能操作;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构建与之适应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校—院合作”“教—学—做”一体,面向市场、面向岗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仿真临床环境为依托,实现学校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满足现代化医院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需求。这是对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当前医护教育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坚持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整体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教学,以“加强人文、突出技能、注重整体、体现社区”为原则,力求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知识技能与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同步化,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应用零距离接轨。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为使学生所获得的职业技能与临床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方法主要以设计案例—模拟场景—仿真教学等综合教学为主,将教、学、做、练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营造实践环境,开展实境教学,实现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改革评价方法,增加综合技能考核,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训分离的局面,实行教、学、做、练一体化;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即“工作场景”和“学习场景”一体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使重视理论教学转向重视能力培养。

4.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将临床实践中理念上和技术上的最新进展不断地、及时地充实于实践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以任务为核心,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即“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通过见习、实习提前与医院接触、提前与岗位接触,达到学校与医院零距离接触的目的。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1.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工作。近年来随着学校的扩招,所需的教师较多,护理专业的新教师特点是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这使得护理专业教师很少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思考。因此应选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承担新教师的带教和培训工作,利用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通过讲座、听课后指导、教学方法讨论等形式,让新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本专业的理论、实践课堂教学工作了解和熟悉,尽快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也可利用进修或去医院短期培训的方式派新教师去医院从事一线护理工作,可以起到弥补临床知识不足和了解护理前沿信息的作用。

2.更新在职教师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职业是年复—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职业,由于习惯了重复的行为方式,很少有教师分析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时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予认同,甚至反对。一些临床上早已淘汰的实训用物,老师还在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毕业去临床工作后发现老师在学校讲的在医院里很少用到,而临床上先进的、实用的知识在学校里没有接触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随着医学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在职的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要更新观念,深入临床一线学习新的护理理念和理论、技能操作知识,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要,成为实用护理人才。在职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料和调查的方法更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面可采取去医院阶段性进修、寒暑假培训或短期参观等形式去实现。

3.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教师之间可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跨学科听课、评课、经验交流、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形成以探究与合作为特征的专业教学文化。护理专业教师相对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临床经验和护理实例;如果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师能和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合作和交流,可以使得理论、实践和科研在临床实践中得以统一,如在临床中开展护理查房、讨论疑难杂症病人的护理方法,还可以开展循证护理,不仅解决了护理教师同临床相结合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重视实训教学,增加实训课时

在各课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各课程间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没有缺失和遗漏。课时安排时要突出护理专业的实用性科学的特点,多安排医院见习和实训课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实训设施方面。学校应根据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模拟病房的设施,并对教师做好更新实训设施和实训项目的培训。

2.实训课堂教学方面。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调整为1∶1,小班教学(最好控制在30人以下),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延长练习时间,老师可以随时指导和讨论。改变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回示—教师总结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新型的教学方式,应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多设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讲解示教操作的时,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把整体化护理渗入到实训教学中,既增加了技能操作的趣味性,又融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临床见习、实习带教的管理

1.医院应做好带教老师的遴选。医院应选择思想素质高,临床带教经验丰富,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对工作谨慎的护理人员作为带教老师,既可以圆满完成带教任务又可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的发生。但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比例不足、护理工作繁忙、带教学生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得临床护士的带教积极性并不高,医院方面可以从职称晋升和工资津贴方面给予优秀带教老师一些偏向政策,以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理论教师应及时接受临床带教老师和见习、实习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学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联系,可通过电话和实地探访等多种形式,及时接收实习学生和带教老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有关问题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改进和指导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五)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双师素质”教师来源结构。在附属医院或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临床工作经历两年以上的优秀高护毕业生,将其调入学校任专职教师或聘为兼职教师。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培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对来自附属医院及社会的青年教师,重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对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的青年教师,重点是实践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开展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3.建立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学校可在进修培训、项目经费、职称晋级等方面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激励教师争做“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对在校及实习学生、护理理论教师、临床护理带教师及有关护理专家进行访谈,发现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脱节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教学和实习三个环节,并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及时更新实训器械、改进实训教学、加强带教管理等。并通过护理课堂教学实践验证了对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为医学院校以后的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师带教、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尽快接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定位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层次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前提

培养技术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院校教育的目标。高职护理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较强的综合实践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二)建立适应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重要手段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特点,形成突出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对接。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教案设计以护理程序为知识构架,培养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早期接触临床,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人数,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环境和实训基地建设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必要条件

专业教师与教学医院的兼职教师合作,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与实习医院一体化,充分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学校与医院建立稳定的、有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护生临床实习和培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泽楷.对入世后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4(1).

作者:董红艳 陈瑞领

上一篇: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课程构建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