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新护士培训论文

2022-04-18

在推进“医管分工合治”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改革形势下,人才是各医疗单位的核心力量,新职工是医院的新生力量。为了更好地让新职工快速融入医院集体和投入到工作岗位中来,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尤为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导师制新护士培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师制新护士培训论文 篇1:

多种教学方法在 ICU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介绍 ICU专科护士培训方法,探讨 ICU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方法:回顾性总结2012年1月-2012年7月到我院进行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40人,对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培训。结果:接受ICU专科护士培训人员,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无护理差错事故,理论及实践考核均达考核标准,圆满结业。颁发吉林省ICU专科护士格证书。

【关键词】多种教学方法;ICU;专科护士培训

【中途分类号】R472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护理的专科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专科护士已经在适应医学发展、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提高专科专病护理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卫生部在200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年—2010年)》明确要求:要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和展专科护士培训制度,无疑是提高护理专业技术平和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方向[2]。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对专科护士的教育,是目前护理学科探讨的重要课题[3]。我院对ICU专科护士培训采取的多样化培训模式。培训内容方面依据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从知识、能力、态度[4]三个方面展开。现进行综述介绍,希望能为重症监护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培训对象为2012年1月-2012年7月到我院进行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40人,年龄:26-36岁,文化程度:大专20名,本科18名,研究生2名。从事过临床重症监护工作或即将从事重症监护工作。通过半年的培训,使其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1.2 教学方法

1.2.1 采取导师制教学方法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是15世纪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在我国硕士、博士生的培养通常采用导师制。在我院,对专科护士培训采取此种方法,可以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把自己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和理解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加深她们对人类健康事业所负责任的理解。导师制让学生与指导老师间有较多机会进行沟通与交流,指导老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与投入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5]。导师对学生进行身传言教,并指导撰写毕业论文一篇。

1.2.2 成立RICU培养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和科室教育委员负责,根据各班次人员合理分配专科护士培训学员,各班次均由资历深的护理骨干担任组长(均为N3至N4护士)负责该组一名专科护士的培训带教,对其进行常规工作、技术理论指导,入RICU前四周,由科室负责,统一授课。

1.2.3 分散集中的培训方法 由于带教老师的能力不同,专科护士培训学员受教育的机会也存在着差异,知识缺乏整体及连贯性,学生不能掌握重点,因此我们在导师制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式的授课方法,:指定教师进行集中授课,请ICU专科医生对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进行分专科重点讲解。采取授课、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员对知识技能深入了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2.4 情景模拟培训 即模拟建立与实际工作相似的培训环境的培训方法。例如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的培训,即可通过此方法进行培训,如意外停电(重点為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的应急处理)、停氧气、,意外脱管等护理工作情景,来培训护士对实践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1.2.5 采用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的生动、形象、可观、可感等特征制作多媒体教学,如呼吸机的三维授课,心电图波形的简单分析等,使学员对复杂的操作及理论通过形象的认识,更容易理解掌握。

1.2.6换位体验 通过换位体验,使学员们能亲身体验,设身考虑,如约束带约束时象犯人样的感受,叩背时的疼痛感等,加强学员责任心及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掌握沟通技巧,了解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技巧。

2 培训效果

接受ICU专科护士培训人员,共计40人,均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期间无护理差错事故,理论及实践考核均达考核标准,圆满结业。颁发吉林省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

3 讨论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对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培养具有ICU专业意识、专科护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科护理人才具有一定意义 ,对ICU护士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还要求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员学会预测危重病人病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重视学员观察能力的培养,怎样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培养还须我们继续研究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尤丽丽, 孟彦苓,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及使用相关问题[J]. 护理研究,2010,S1.

[2] 阮华娟,专科护士的培养和合理利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01.

[3] 杨旭希,陈凌,林丽霞,CCU专科新护士综合培训计划的实施与效果 [J].护理研究,2007, 21(8B):2052-2053.

[4] 梅人朗.医学教育全球标准[M].陈刚,杨益,编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9.

[5] 张美芬,尤黎明,刘可,等. “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科研实践中的实施与成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71.

作者:郑坤

导师制新护士培训论文 篇2:

公立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在推进“医管分工合治”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改革形势下,人才是各医疗单位的核心力量,新职工是医院的新生力量。为了更好地让新职工快速融入医院集体和投入到工作岗位中来,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尤为重要。本文从公立医院岗前培训的必要性出发,结合H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实践,分析新职工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对新职工岗前培训方式、内容、培训效果评估及营造培训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建立一套适合H医院发展要求的岗前培训模式提供参考。

新职工岗前培训是医院对已录用应届毕业生或公开招聘一定工作经验的医疗急需人才在入职医院尚未上岗前所进行的熟悉医院文化、劳动纪律与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安全操作规定、医德医风等内容的培训过程,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一。

一、医院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做好新职工岗前培训可以让新职工更快地融入到新团队来,实现角色转换,同时进一步增强新职工与医院的情感链接。

(一)传承医院文化的需要

医院文化是医院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等,即医院软文化。岗前培训是医院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医院文化的宣传。通过岗前培训传播医院文化,新职工可以了解医院的历史沿革及理解医院核心价值观,能与医院文化产生共鸣,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和认同医院文化,领会医院精神,增强职工与医院凝聚力,全面提升医院“软实力”。同时让新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迅速融入到医院集体中来为建设和发扬医院文化共同努力。

(二)传递医院人文关怀的需要

首次走上医疗岗位的年轻新职工,职业生涯刚刚起步,职业成就感处于萌芽期,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心理和精神压力较大,难免会产生陌生感、孤独感,比较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想法,也渴望受关注并被接纳。通过岗前培训凸显医院人文关怀,让新职工感受到医院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消除新职工入职时产生的焦虑感,强化新职工使命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可以打消对新工作环境不切实际的期望。

(三)新职工适应工作岗位及职业规划的需要

每位新入职职工应该接受岗前培训,这关系到新职工进入工作状态的快慢和对自己工作的真正理解以及工作岗位中发挥自身才能的程度。通过岗前培训不仅可以让新职工获得工作所需相关知识和技能,新职工还可以了解到医院相关规定及要求,尽快调整自己的状态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同时还可以获取个人在医院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信息,有助于激发新职工工作积极性及医院人才梯队建设。

二、医院岗前培训的实践——以H医院为例

(一)H医院简介

H医院系一所专科特色明显的集医疗、科研、教学、急救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市属三级综合医院。医院”以人为本,生命至”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品质为根,关爱为怀”的医院宗旨,医院的院徽整体表达了医院将以乘风破浪之势,传古承今、继往开来,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有职工人数886,其中高级职称169人,中级职称283人,初级315人。近三年新入职人数数量不多,平均每年55人左右。岗位分布上医护药技占比较大,学历上除护士岗位及某些后勤岗位要求大专及以下学历外,均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H医院岗前培训的情况

为了新入职职工岗前培训更有时效性,自2017年2月开始,医院每年进行2次岗前培训,一般安排在3月份及7月份,除医学领域专业培训由医务部和护理等相关部门负责外,人力资源部组织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并制订培训计划。岗前培训由医院院长致欢迎新进人员寄语并拉开岗前培训序幕。培训课程开设二十门,主要包括医院人文与医德医风教育、角色定位与职业规划、医患沟通、工作制度与业务流程介绍、专业知识与技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安全防范、法律法规、药事法规及医保政策、技检规范、院感知识、人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岗前培训方式采用集中授课。培训讲师是科室负责人或对专业知识有深刻认识与专长的讲师,并邀请医院高层领导参与岗前培训授课。岗前培训结束后,由新职工从岗前培训课程内容、講师教学质量及岗前培训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医院人力资源部组织新职工笔试,采用书面笔试与学习心得相结合对新职工进行考核。

(三)H医院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方式采用“讲师台上授课、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授课形式,传统授课的讲师为了能在有限培训时间内完成课程,往往会填鸭式灌输,导致讲师与新职工缺少互动,单调枯燥。新职工也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容易产生疲惫,对所学课程内容记忆不深。

2..培训内容缺乏新意。首先是培训内容偏理论知识,有的培训内容没有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新职工较难掌握,如安全防范培训,缺少消防灭火器使用操作及安全事故处理演练。其次培训内容也缺少体现医院人文关怀及新职工间互动与展现个人风采的机会。

3.培训效果评估不全面。从两方面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由新职工从讲师授课内容、授课技巧等方面对岗前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书面考核对岗前培训后新职工学习掌握的程度进行考核评估。但是在衡量培训前后新职工工作表现如何及医院经营业绩变化方面缺少评估。

4.培训后续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由于岗前培训内容较多,新职工需要接受的信息较广,在新职工尚未将培训内容实践化之前,所学培训内容很容易被遗忘,岗前培训结束新职工到科室上岗,欠缺加强和完善跟进工作,新职工对培训所学内容较难转化。

三、思考与建议

岗前培训是医院给予新职工的“见面礼”。新职工岗前培训本身设计是否全面系统、科学有条理,将影响新职工对医院的第一印象,而在执行上,培训方案是否清晰简明并第一时间让新职工了解,整个培训各个阶段各种材料准备是否充分,组织是否效率高等,同样影响新职工对医院的判断。针对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岗前培训工作,实现新职工岗前培训目的,提出几点建议。

(一)为保证新职工培训的效果,选择适当培训方式,设计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

新职工岗前培训采用单一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是不能达到理想培训效果的,要取得效果首先就应该不拘一格创新培训形式。根据岗前培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目的,可以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医院人文、医德医风教育可采用视频与授课相结合方式,有助于新职工通过实际影像与讲师讲解对课程内容更加深印象;设计新职工职业生涯管理课程,可邀请医院资深职工通过讲座或座谈方式与新职工分享职业规划,同时还可以促进与新职工之间互动,增进了解;针对专业课程或安全教育可选择集中授课与操作演练相结合,确保新职工接受知识后掌握技能。现在不少医院都设有新职工拓展项目并收到新职工广泛好评。还有医院采取导师制小组培训,进行团队分组设置,采用辅导员制度,取得不错效果。H医院可以借鉴其他医院的先进培训方式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设计培训方式和内容,以便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二)重视新职工岗前培训效果评估反馈及培训成果转化

首先要先了解影响岗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即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医院领导层和培训讲师对岗前培训的重视程度及对新职工真实想法的了解程度。其次,从新职工受训的满意度、知识技能收获方面对培训效果评估,评估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可采用访谈方法或设定一系列标准化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职工的真实想法、价值观等。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整理汇总,为医院领导提供所需事实和依据。最后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并对新职工在工作中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情况、职业操守及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培训成果的转化会受诸多因素影响,需要医院领导的支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科室行政主任、同事工作指导,共同促进新职工岗前培训成果转化到工作中来。通过与新职工上下级、同事访谈了解新职工接受培训前后变化及或工作业绩情况检验新职工培训成果,帮助新职工在试用期内提升工作能力。

(三)营造医院培训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于2001年6月首次提出来了“培训文化”这一概念。当今医学知识不断更新、医疗科技迅速发展,医疗人员须通过持续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时代。这一背景下,医院就需要构建一个通过获取或创造新知识,具有不断开始、适应与变革能力的学习型组织,营造医院的培训文化。新職工岗位培训毕竟要受培训时间、培训讲师、培训环境等相关因素影响,吸收知识及发挥才能就会受限,培养新职工学习力及终身学习意识至关重要。医院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学习设备,开发学习共享系统,让医院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及更多的优秀医疗人员参与分享与传播医院文化、临床医疗实践等。新职工就可以在获取、分析医疗知识等方面第一时间得到共享,消除新职工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同时也应该采取组织学习技能竞赛、设定优秀学习者奖项、与年度考核或职称晋升挂钩等措施激励新职工取得并保持参与学习活动中的优势,将学习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四、结语

岗前培训也是三级公立医院评价指标之一,公立医院应该提高岗前培训重要性的意识。岗前培训使命不仅在授课理论知识,还需要从内到外延伸到新职工上岗后适应新工作环境的各个环节,注意好每个细节,体现更人性的关怀,能够帮助建立职工对新工作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为成就卓越表现做好前期工作。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医院)

作者:张曾芳

导师制新护士培训论文 篇3:

导师负责制在心内科护理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了将导师负责制应用在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中以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本文以每个医疗组的主任医师为导师,以每组配备的护理组护士为研究对象,以医疗组内的典型病例为学习内容,发现实行导师制后心内科护士的理论成绩及实践技能成绩均明显提高。应用导师负责制可明显提高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效果。

关键词:导师负责制 护理 继续教育

心内科的患者多为危重患者,需要重症监护,且多有急症发作,要求护士细心周到看护的同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因此对心内科护士护理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护士圆满完成常规护理工作,还需要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需要護士具有丰富的临床技能,还需要了解疾病的治疗原则以及治疗过程中护理的关注要点,从而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完成。心内科护士的教育程度呈多样性,需要不断地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业务水平以满足临床工作要求[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导师负责制是经典的PBL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分组活动,解决一个指定的实际问题。导师通常是由教授来担任,主要是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提供帮助。心内科护士在工作中需要继续教育,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需要医生的指点和帮助,因此以医疗组中的主任医师为导师的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可能更适于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能够在提高护士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1 研究对象

建立教学小组:依据心内科医疗护理分组,将每一个医护小组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的教学小组。导师由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担任,因为主任医师的专业水平较高、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自身学历较高、教学能力强,足以胜任导师的职责。研究对象为与医疗组相辅助配合的护理组护士。

2 研究方法

第一,病例引导:首先由导师选择本医疗组内的典型病例,组内护士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第二,小组讨论:在导师主持下,护士围绕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出问题,自由发言,互相启发,补充更正,最后给出适合的护理措施。在讨论过程中导师只针对问题引导讨论,一般不正面回答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当场解决不了,可留作护士自学。第三,查资料:护士们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籍、期刊杂志,或从互联网中寻求问题的答案。第四,导师答疑:每个典型病例讨论后,由导师总结所学到的知识点。导师以实际病例为出发点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资料,补充临床病例中未能展示的相关知识点,让护士能够深层次理解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及涉及到的临床操作,为今后护理类似的病例打下基础。第五,综合素质能力考核:阶段小结时每个成员进行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并进行医生、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最后得出综合的评价。导师指出每个成员的优缺点和继续努力的目标。

3 综合考核及统计方法

综合考核包括:①患者满意度;②医生满意度;③理论考试;④技术操作考核。

4 结果

①患者满意度:导师负责制应用前98.81%,导师负责制应用后99.06%,差异无显著性。

②医生满意度:导师负责制应用前97.63%,导师负责制应用后98.16%,差异无显著性。

③理论成绩:导师负责制应用前74.29,导师负责制应用后85.43。

5 讨论

心内科护理队伍的组成是复杂多样的,护士的教育程度不同,有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而且他们的工作经历及经验也不同,整体素质不均但均有待提高。心内科的多种疾病均有发病急、进展快、危害大的特点,需要护士详细观察并掌握患者病程中的众多细节问题,因此对心内科护理要求较高。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必不可少,而继续教育的起点不同,传统的集中授课不能满足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的需要。常规的继续教育方式包括函授、夜大、短期培训班及网络等等,但是学习效果不佳,只是学历的提高。但护士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果为主,提高学历为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提高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继续教育才是我们最需要的。PBL教学法就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最终目标的,目前PBL教学法也应用于护理学的教育中[2-3]。心内科护理的继续教育不仅要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更需要护士向医生学习、掌握病人病情及处理原则,使护理工作能够密切配合医疗,顺利完成疾病的诊疗。护士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制”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的,以心内科主任医师为导师的PBL教学法可能更适于心内科护士的继续教育。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面临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导师制是PBL教学法的一种经典的小组教学形式,起源于十五世纪初的英国牛津大学,主要应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后国内各大高校才将导师制应用于本科生教育[4-6]。导师制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导师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不足因材施教,医学院校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及诊疗的实践性强等特点也广泛应用导师制。导师制的PBL教学形式中,每组由1名导师和多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目前心内科的临床工作中,每个医疗小组均由主任医师及主治医生等组成并配备相应的护理小组,从人员组成上符合导师制的PBL教学要求。PBL教学中导师应在熟练掌握PBL教学理念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7],而心内科每个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具有临床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完善、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完全符合导师的要求。因此,以心内科每个医疗组内的主任医师为导师,以本医疗组内患者的典型疾病为内容,以实际诊疗中面临的问题为基础,护士可以充分利用医疗组中的医疗资源,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全面学习,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实行导师负责制有利于医护之间的沟通,增进了医护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医护之间的距离感,使护士充分了解医生对病情的判断、病程中观察的重点以及治疗效果的判定,促进了科室护士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玲,张爱琴.心血管内科护士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5,(12):1072.

[2]杜小静,王彦,张玉华.PBL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旅行医学科学,2010,(4):56-59.

[3]谢芸.导师制联合PBL教学法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69-70.

[4]章志红,廖承红,平静等.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210-211.

[5]柏志全,李久香,敖杰男等.对推行和完善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72-73.

[6]童旭辉,董淑英,蒋志文,祝晓光,吴华璞.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7):556-558.

[7]欧阳霞,冯晓玲,李小梅.导师制在新护士培训教育中的运用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5):400-401.

作者简介:杨爽,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杨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马国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作者:杨爽 于波 杨光 马国娣

上一篇:军队医院急诊医学论文下一篇:中美公司融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