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它在实践中已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化的发展进程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以促进我国农业企业化的快速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 篇1:

有中国特色农业企业化含义界定

【摘要】推行农业企业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赋予我国农业企业化特定内涵。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企业化;特定内涵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农业企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农业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也应适时推行农业企业化。从一般意义上讲,农业企业化是指使农业逐步按照企业特点与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但是,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短期内难以在一般意义上推行农业企业化,因此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企业化发展路径与模式,而这要求必须对我国农业企业化的特定内涵进行科学界定。

1.对农业企业化含义的现有界定

关于农业企业化,目前我国理论界已有一些研究、理解和界定。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钢(2001)、广西贺州市委的李达球(2003)、三峡大学的唐苏南(2002)等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指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症结的过程;安徽含山县的李邦宏(1994)认为,农业企业化就是把农业看作一种企业,促使农业依据市场原理和机制顺其自然发展,把劳动密集型农业变为尖端技术型农业,把低效农业变为高效农业。南京大学的黎赔肆(2000)、中国社科院的钟瑛(2003)等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把有关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成能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农业企业;《农民日报》1992年6月24日刊登的文章认为,所谓农业企业化,是指企业式农业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绝对优势程度,农业的大部分生产经营过程以现代化企业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协作体系等是以现代专业分工协作方式进行的。

不难看出,以上对农业企业化的定义,除少数从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企业化改造的层面上理解农业企业化外,大多数是把农业企业化理解为一种农业产业层面上的生产经营方式,甚至认为农业企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的企业化。这些定义和理解并非全无道理,但忽略了农业企业化更主要的是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企业化改造这一本质含义,因而并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很难具有可操作性。

2.我国农业企业化含义界定

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以及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要推行农业企业化,必须赋予我国农业企业化特定的内涵。根据笔者的研究,我国农业企业化是指通过农业经营组织与相关制度创新及政策调整,使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按照或单独或合而为一的经营行为企业化和组织形式企业化两条线索,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发展为企业化经营组织进而最终发展为现代农业企业组织并进行现代化生产经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经营行为企业化和组织形式企业化两条线索会表现出基本分离、逐步交织和合而为一的过程和趋势。笔者对我国农业企业化的界定有两个突出特点,也正是因为具有这两个特点,从而使笔者的界定更符合我国实际、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一是把农业企业化界定为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二是把农业企业化过程界定为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和经营行为在分离状态下的逐步企业化过程。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农业企业化作为一个长期过程,还具有以下方面的规定性:

(1)农业企业化是一个农业经营组织创新过程。首先,农业企业化是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过程。农业企业化主要是对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的改造过程,因而也是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的过程。在农业企业化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探索对小规模农户改造的途径以及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我国各地区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程度、市场发育程度等各不相同,因此,推行农业企业化不可能整齐划一,需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各地实际的企业化组织形式和发展途径;其次,农业企业化是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创新过程。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必然涉及和影响到整个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并对后者创新提出要求,因此,必须对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对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的影响以及后者相应进行创新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创新,为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创造必要的宏观条件。

(2)农业企业化是一个阶段性漫长过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小规模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绝对主体地位这一现实,我国农业企业化需要一个过程并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期限的长短取决于各种现实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业企业化的最终目标,但从我国现有条件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忽略这一点而片面强调按照标准企业形式推行农业企业化,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主观愿望,不仅难以达到最终目标,而且会带来较大负面效应,比如会把农业企业化导入歧途并延缓农业企业化进程及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农业企业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阶段性过程,不同阶段的农业企业化条件决定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组织的组织和行为特征及农业企业化总体水平。

(3)农业企业化是一个农业现代化过程。其一,农业企业化是农民组织化过程。推行农业企业化,可以改变农民“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促进农户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各种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其二,农业企业化是农业规模化过程。推行农业企业化,可以逐步改变农户生产经营超小规模和极度分散的局面,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其三,农业企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商品化过程。农业企业化生产经营必然同时又是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这是由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其四,农业企业化是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過程。现代农业企业对现代生产要素具有内在需求,也具有引入现代生产要素的能力,因而农业企业化必然伴随着现代物质装备、技术、人才及现代经营管理观念和方式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的引入,并进而促进农业分工与合作向纵深发展以及农民素质逐步提高等。

3.结论与思考

推行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且农业企业化趋势也已经被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所证实。但是,推行农业企业化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盲目追求建立在纯理论构想基础上的“完美”模式,而必须对我国基本国情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并一切从现实国情出发,探求推行农业企业化的可行路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企业化发展模式,采取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以务实的态度推行农业企业化。惟有如此,才能加快农业企业化进而农业现代化进程。否则,一切脱离我国实际的设想和做法都只能把我国农业企业化导入歧途,并延误我国农业企业化进程。

作者简介:郭振宗(1968—),男,管理学博士,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郭振宗

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 篇2:

农业企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摘 要: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它在实践中已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化的发展进程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以促进我国农业企业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必由之路

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它在实践中已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企业化经营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宣传。

一、农业企业化的含义、特征及其判断标志

所谓农业企业化实际是指在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过程中,农业中的微观经营主体由家庭演变为企业的过程,也指企业式农业在农业生产及经营中的绝对优势程度。对于农业企业化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第一,农业企业化应是农业现代化在农业产业组织上的体现,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第二,农业企业化绝不是“大锅饭”的回归,而是在对以往农业组织形式扬弃基础上的重构;第三,它并不排斥现有的农业产前、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活动,但更着重于农业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1]。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归纳,择其要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市场化经营。在农业由小农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由家庭演变为企业,它们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按照消费者的需要来决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以及质量,由此开辟了一条从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康庄大道。第二,企业化管理。由于农业基本生产经营组织的企业化转变不可避免地要求在组织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生产管理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等一整套企业规章制度,同时也要求对企业的管理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加以调控。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式经营取代了传统农业的超小规模经营,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增加了农产品的总产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第三,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具有技术、资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农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借助先进的现代农用生产设备,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它们所具有的规模生产优势使得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成为可能,使农产品逐渐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

判断农业是否实现了企业化的标志:“1)农业企业和以企业为龙头或骨干,以较密切的经济方式联系农户、小企业的协作经营是否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经营力量的主体,形成规模经营格局,这是最基本的质的标志。2)以农业企业生产或协作生产的产品产量或产值占一个地区农产品产量或产值的主要部分,量可界定在80%以上,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联合协作体,主要产品商品率在95%以上。3)农业的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较合理,适合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业的产供销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农业后加工工业发达。4)农业生产经营的设备、手段较现代化,基本上属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设备和生产方式、方法,产品质量较高,单位产品价值含量大。”

二、中国推行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深入,原有农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暴露出来,而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实际上已经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有利于加速农业集约化经营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耕地仅为世界耕地的7%”[2]。据统计,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2亩,约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还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8亩的警戒线。由于小农经营规模过于狭小,绝大多数农户经营农业只能满足生存需要,这就挫伤了农户务农的积极性。农业基本生产单位的企业化转变,使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成为现实,因为降低了使用先进机械设备以及科学技术的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能够实现。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

农业企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中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整合、集中,也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由分散走向集中,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集约化生产以及区域化布局,极大地优化了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也完善了销售体系,整个农村市场化进程也由此加速。与此同时,同农户的小生产相比,企业化的大生产有更多规避市场风险的方法,由于涉农企业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可以及时地准确地对市场的供求做出预测和判断,可以减少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其在生产方面的规模化优势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把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减至最小。

(三)有利于推动农村非农化进程

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必然会带动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研发企业的产生、发展,农业的一体化经营将快速发展,由此衍生出的大量管理、营销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岗位可以为农村的有才之士提供用武之地。此外,这些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金融、保险、通讯以及农技推广等行业将会逐渐兴起。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组合,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进程由此加快,对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将会增加,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跨行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这也加速了农民身份的变迁以及命运的改变。

(四)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企业的大生产替代家庭的小生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使他们有必要的资金用于治病养老以及子女教育,使农民也自觉执行独生子女政策。这样,农民整体数量的减少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有了可靠保证,而这正是影响我国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增长中技术贡献所占比重不及40%,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全面推广,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而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业突破技术瓶颈的有力保障,农业技术中的节水灌溉和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普及,会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动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企业化的发展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自觉参与,不急不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把农业企业化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积极适度地发展大城市及小城镇(含县级市),不断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为此,我们应当努力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安家落户的各种制度障碍,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福利以及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主要是限制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户口制度”[3],逐渐放松对中小城市的户籍管制,使这些城市达到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发挥出应有的规模效益。

(二)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应当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31个国家农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后指出,“农民接受4年基础教育,就会使传统农业的生产率提高1.3%,而使现代农业的生产率提高9.5%”[4]。因此,国家务必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真正承担起进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同时,要努力使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都达到初中以上。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相关职业技能。国家应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对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农民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三)深化农地流转制度改革

农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主体应统一为村民集体,代表村民集体行使权利的代表为村民委员会,政府应通过法律并颁发农地所有权证书予以确认。在农地承包过程中,村委会作为发包方负责土地的发包,根据法律要求与承包农户签订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地承包合同。在坚持农地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的同时,应当赋予农民永久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所谓的“永佃制”,由地方政府颁发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加以确认和保护。在保证土地只进行农业的生产用途、不用于非农建设、合理利用土地并不给土地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等义务的前提下,承包农户永久、依法享有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如果承包地被政府合法征用或占用,承包户也有依法获得相应经济补偿的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日益增多,规模愈来愈大,应当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有序进行,国家也应加强相应的监管,从而保证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流转。

(四)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承担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6],随着国力增强,应根据条件适当增加农业引导性财政投入,逐渐增加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等活动的财政补贴;例如,对各类农业生产企业给予适当的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以及粮价补贴等等,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市场的间接调控,调节农产品市场供应的数量以及质量,如此一来便可以通过小投入换来大产出,事半功倍,一举多得。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减轻涉农企业的税、费负担,规范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执法行为,逐渐减少直至杜绝针对涉农企业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促进涉农企业的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引导它们对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参考文献:

[1]崔剑.对工业化初期农业企业化问题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1996,(2):35.

[2]刘鹏,李庆华,夏爱平.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73.

[3]刘国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J].中共党史研究,2002,(4):17.

[4]蹇继明.应对入世挑战,发展农民教育[J].四川农业科技,2002,(12):36.

[5]尹进,付晓光.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3,(3):2.

作者:张忠波

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 篇3:

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途径之探讨

[摘 要]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文章通过分析提出,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发展应走品牌建设之路,可通过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科技创新、注重宣传活动和品牌保护、打造区位品牌等措施进行实施。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区位品牌

[作者简介]罗雪梅,广西财经学院国贸系讲师,经济学硕士,广西 南宁,530003;严扬帆,广西大学商学院2003级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3

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农业部门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种植,着力打造“品牌农业”,已获得名牌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称号的农产品逐年增多,获得有关部门认定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日益扩大,获得国家农业部产品质量认证的品种达几百种。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仍然还是农业大省,而不是农业强省,农产品虽然在全国、在世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但其商品转化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也不强。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农产品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产品知名度,通过推进品牌效应占领国内外市场已迫在眉睫。

一、欠发达地区在建设农产品品牌中存在的问题

(一)名牌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在农业生产上主要强调的是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忽略了质量的提高;经营的核心是农产品而不是品牌,对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创名牌缺乏紧迫感,没有把创名牌工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较少有部门或机构认真组织开展过农业名牌产品的认证工作。

(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不高,甚至一些传统产品(包括出口产品)出现质量下滑的现象。不同品质的农产品,有机物(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及其他风味物质)含量及其比例是不同的。高蛋白、低脂肪、高氨基酸、多氨基酸、低农药残留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才具有竞争力。

(三)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仅仅依靠销售原材料、初级农产品,常常出现“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现象,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产品的价值。只有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设备和设施,实行农产品深加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不注重农产品包装,无法体现名牌身份。欠发达地区许多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简单,包装材料低档,看上去很粗糙简陋,无法与名牌产品联系在一起,不利于品牌的打造与拓展。

(五)生产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由于经营分散、规模狭小、信息闭塞和本身素质不高,不具备创名牌产品的能力和心态,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难以建立符合名牌产品的运作程序,便很难保证名牌产品的质量。可以说分散的个体农业根本无法创建名牌,应当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检测、统一市场准入。

(六)农业产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弱,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而且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与农户的关系不密切。

(七)对农产品品牌进行宣传的力度不够。由于许多农产品是微利产品,在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情况下出于对费用问题的考虑,农产品品牌的宣传一直很少或仅仅是小打小闹,不能够迅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八)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多数是近几年才兴建起来的,市场服务功能还不够齐全,缺乏一支得力的农产品销售服务队伍和科学规范的产品销售网络,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加之信息不灵,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动态不了解,供求矛盾显得日益突出。同时,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还未建立健全,较少有国家级的农产品质量监测机构。

二、欠发达地区建设农产品品牌应采取的措施

(一)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各地政府要树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要有农产品市场化的谋略,帮助和指导农民提高农产品品牌意识。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应充分认识农产品品牌化是发展效益农业、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加强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要以品牌开拓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决定生产的模式,组建农民生产专业化团体,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一方面保证这些组织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促进这些组织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进行科技创新,生产有特色和优势的异质性农产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特色,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加强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农产品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农产品的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农产品的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收益。

(四)采用适合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市场营销方式也是农产品品牌形成的重要方面,包括从识别目标市场的需求到让消费者感到满意的所有活动,如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促销、市场服务、强化品牌文化、品牌保护等。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有助于扩大农产品品牌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份额。所以,营销方式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品牌的发展又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五)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公关宣传活动。

1.各地各部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现有农业名牌产品和创名牌工作的宣传力度,树立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形象,准许名牌产品在其产品上使用统一的“农业名牌产品”标志,在产品广告宣传上给予优惠。政府还应做农产品品牌的代言人,为农产品四处宣传、到处“吆喝”。

2.举办节庆活动。结合本地农产品的特色举办节庆活动,是宣传农产品的捷径。如北京的大兴西瓜节、房山磨盘柿节;广西的百色芒果节、灵山荔枝节等,通过众多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游客的广泛参与,在提升地区形象的同时,农产品名声大振。

3.农产品应积极参与其他各种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活动。在各地举行的“农产品吉尼斯纪录挑战大赛”活动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搞活流通为宗旨,向吉尼斯纪录挑战各种农副产品的个头、重量和质量等。挑战农产品质量主要包括外观质量(果形、光洁度、着色等)和内在品质(糖度、酸度、硬度等),挑战传统种植方法和农产品产值及单位面积的农产品数量最高等为主要挑战项目。通过特色农业的介绍、奇特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掀起一股争种优质农产品的热潮,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整体品质,打开农产品品牌的世界知名度,扩大农产品在市场流通及招商引资活动中的影响力。其他的如农产品品牌战略研讨会、农产品包装设计大奖赛等活动均能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品牌意识,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4.加强电子商务。设立企业网站,或定期在相关农业网站上发布农产品的信息。开展网上参展、网上洽谈、网上支付、网上防伪信息查询等活动,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品牌的可信度。

(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策略规划,明确提出名牌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研究制订中长期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将实施品牌战略纳入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具体工作日程,使其成为农业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切入点。

(七)建立有特色的品牌产品产地市场,集中销售当地的名优农产品。建立股份合作制的产地品牌农产品批发市场,让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开拓新的业务关系,以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促进农产品的大流通。政府应为农业的贸易组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控制税费征收率。

(八)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作为实施农业名牌战略的启动资金。通过适当提取农业技改费、返还土特产品税等办法,以及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客商进行农业投资。此外,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建设,对名牌农产品的扩大再生产给予优先贷款,在区域开发、基地建设和产品生产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集中优势,多创名牌。

(九)建立认定农产品名牌的组织机构,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名牌应具客观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必须由公正权威的机构按合理的评判标准来加紧进行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工作,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的、能为社会接受的标准,并设立专门从事商标评估的社会组织来负责评定农产品名牌,促成名牌战略工作的顺利开展。

(十)强化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当务之急,应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同时,严格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系统,防止假冒伪劣冲击农产品市场。

(十一)防止农产品品牌“长不大”,品牌整合是关键。从总体上看,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到位、产品开发水平不高,品牌多、乱、杂,同品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地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出现许多品牌,而且企业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这肯定不是理想的现象。但是,市场却迟迟没有完成大浪淘沙的任务。市场结盟,则有助于造就区域性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在组织化和区域化程度双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将更加有利于品牌的塑造。

(十二)农产品的区位品牌是克服农业衰退,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在地理上集中的产业而言,品牌代表的是该产业区位的竞争力,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瑞士手表、杭州龙井、金华火腿等。这些区位品牌的价值与该类产品的生产地点是密不可分的。产业区位是品牌的重要组成要素,区位品牌蕴含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区位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使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欠发达地区在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中可以考虑先打造区位品牌,在区位品牌成功的基础上再推出产品品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罗雪梅 严扬帆

上一篇:电视剧音乐评析论文下一篇:区域性电子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