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论文

2022-04-19

摘要: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自2014年6月30日在湖南省成功上线运行,新系统对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防控资金支付风险具有积极的改进作用,但作为新系统,在制度规定、系统设计、业务操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关注和改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论文 篇1:

对新一代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功能定位及架构方案的思考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承载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等重要金融信息,承担着社会资金最终结算职能,是中央银行的核心会计系统和支撑履职的重要基础设施。多年来,人民银行认真履行支付基础设施重要建设者、运营者职责,主动适应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会计核算系统,实现了由手工核算向单机核算,再向网络化核算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的上线运行,实现了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的集中化、信息化、流程化,极大地支撑了央行履职。随着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放管服”的深入实施,人民银行履职范围、重点、形式有了重大变革,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实施适应性升级换代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建设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是提升央行履职效能的必然选择

(一)改善央行履职效率及决策质量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人民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安全管理职能大大强化,从客观上要求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功能,为货币政策和金融服务履职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系统支撑。此外,ACS承载了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货币金银、会计财务、国库等重要金融业务数据,但相关数据呈现出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特点,业务数据挖掘和整合程度较低,业务数据共享的范围、渠道、效率不尽如人意,会计核算信息在反映政策成效、提供决策参考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强化。

(二)满足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及集中化处理的需要

ACS全面上线推广以来,适逢金融科技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纷纷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技术、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技术,金融业务受理线上化、交易数据处理集中化、业务管理扁平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就要求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客户需求导向,主动优化会计核算系统架构和业务功能,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安全高效的集中式、线上化金融服务。

(三)优化会计核算系统岗位设置的需要

近年来ACS前置业务和联网业务持续较快增长,推动会计核算业务自动化处理水平大幅提升,但仍有部分线上业务的审核环节及柜台业务需人工处理。为保障人工处理的风险可控性,人民银行建立了严密的会计核算岗位牵制机制,对核算岗位人员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岗位人员刚性配置与人员供给有限性的矛盾。此外,现行会计核算人员日常操作性事务较多,开展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履职空间不足,影响了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核算处理流程和岗位设置,进一步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

(四)提升会计核算系统安全平稳运行能力的需要

ACS从开始研发距今已10年时间,目前虽能较好满足会计核算业务处理需要,但系统相关设计理念、组织架构、功能定位需根据央行履职和金融发展形势进行适应性调整。近年来,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和系统运行时间的增加,也偶发因网络、软硬件设备等因素导致的ACS系统不稳定问题,需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稳健性。随着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的高度集中化,原来分散的系统运行风险也随之集中到总行及所高度依赖的计算机网络上,呈现出业务风险集中、系统风险层级提高、影响范围扩大等新特征。ACS大幅提升了风险防控能力,但风险控制的刚性和全面性不足,部分环节①的系统控制有待拓展和优化。目前会计核算监督以对业务合规性的事后校验为主,且基本采用简单的人工核对方式,存在手段单一、覆盖面偏窄、针对性偏弱的问题;会计核算业务检查与风险防控的互动性不足,在纠错防弊、防控风险上的作用有待提升。

二、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定位

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应以有效满足人民银行履职和开户单位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积极运用现代金融科技, 深度优化整合现有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将全面内控规则嵌入业务处理体系,实现确保安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

(一)构建多功能的央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宜强化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与人民银行其他业务系统的统一规划、协调推进,增强业务系统接口和用户终端端口衔接性,提高电子信息传输和数据资源共享效率,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縱向集中和各部门会计业务数据深度横向整合,构建以会计核算系统为核心,集支付清算、货币发行、国库等职能为一体的央行综合对外服务平台,大幅减少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系统接口开发维护、人工处理等成本,有效提高金融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打造更有韧性的会计核算系统

随着会计核算系统功能持续增强及所连接业务系统不断扩充,其系统重要性明显提升,对系统连续性运行的要求也持续提高。宜通过完善系统架构、提高应急切换效率等途径,从硬件、软件、网络等多维度提高系统健壮性和韧性。可采用账务和数据库读写分离模式,在保障账务数据写入连续稳定的同时,优化查询统计等读取输出功能,扩大核心系统的存储容量,缩短业务处理和数据查询响应时间,保障高峰时点业务处理需求。

(三)建立以会计核算系统为核心的央行资金结算统一平台

现行支付清算体系中,支付系统负责资金清算,清算账户的最终结算由会计核算系统完成,清算、结算由不同主体执行,双向异步交互的业务需求有可能导致两个系统记账数据的不一致性,虽在业务日终后,支付系统会将清算账户的业务汇总信息自动传输至会计核算系统,保持两个系统余额一致,但在日间状态,两个账户信息并不完整。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可考虑将清算账户、准备金账户全部部署在会计核算系统,支持支付清算往来实时在核心账务系统完成账务记载,统一支付系统清算与结算功能,防范关联业务隶属不同系统的结构性风险,满足商业银行清算账户流动性的实时查询需求,方便商业银行资金头寸管理。

(四)实现功能设计灵活性与技术先进性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新一代系统建设应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点多面广、地域差异较大、创新型政策工具不断推出的实际,确保系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同时简化与各类外部设备及业务系统的交互方式,提升参数化管理的简便性、全面性,为后续新增业务功能及创新设备应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为完善系统架构、整合系统资源、提升风控能力提供了条件,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宜充分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确保系统功能的先进性、前瞻性,以满足当前及未来较长时间的业务发展需要。

三、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建设思路及方案

(一)建立高韧性和高运行效率的系统架构

1. 构建两地三中心的系统架构,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建设涉及业务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灾难备份以及与支付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协同,需通过优化系统架构以增强系统稳健性,具体可采取同城应用级灾备和异地数据级灾备相结合的两地三中心架构模式,并着重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中,账务应用等重要系统实行同城双中心并行对外提供服务、互为主备,双应用服务器采用集群化模式搭建,实现多服务器间均衡负载,发生故障时自动隔离故障节点并重新配置系统资源;异地数据级灾备服务器实行数据信息准实时复制传输,热备运行并可实时切换,保障账务数据安全。

2. 引入会计驱动和总账应用平台相结合的架构。为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系统账务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可引入由会计驱动+总账应用平台组成的会计核算系统账务架构。会计驱动将业务信息中关键要素提取形成核算信息,通过规则校验后完成在总账应用平台的账务记载;总账应用平台则承载总账、报表、数据、流程、规则管理及会计驱动配置,增强账务信息可得性。会计驱动负责业务信息到账务信息的转变,账务系统集中统一管理会计核算规则。同时,在会计驱动和总账平台运行各节点部署实时监控,实现对系统故障实时预警和问题节点快速定位。

3. 建立读写分离的可伸缩数据库机制。在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中可探索运用分布式技术架构,将“账务数据安全”和“业务处理连续”放在优先保障位置,在生产数据中心和灾备数据中心分别部署核心数据库服务器和只读数据库服务器,实现数据库的读写分离,建立会计核算核心系统与上下游关联系统的数据传输控制和隔离机制,减少会计核算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对数据平台、流程平台等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共用兼用,扩大核心系统的存储容量,缩短业务处理和數据查询响应时间,保障高峰时点的业务处理或较长时段的信息查询需求。

(二)统筹推进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构建央行金融服务综合平台

1. 整合支付前置与综合前置,推进金融业务一网通办。按照应联尽联、应通尽通的原则,最大程度实现会计核算系统与央行业务系统的交互,推动以柜台受理为主向在线处理为主模式转变。一是针对当前大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同时接入支付系统前置和ACS综合前置系统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宜整合形成一体化的前置系统对外提供资金清算和会计核算类业务。二是建设以会计核算系统为核心的统一央行结算管理平台。随着支付清算需求更趋多元化、实时化,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时间持续延长。鉴于会计核算系统与支付系统、SAPS的密切耦合关系,有必要在功能设计上为支持大额支付系统全天候运行做好准备,可考虑将ACS和支付系统的账户管理功能合并,全面涵盖SAPS功能、ACS簿记功能以及支付基础设施资金结算业务功能。三是加快会计核算系统与央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与再贷款、再贴现系统互联,实现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由货币信贷部门发起、会计核算系统自动发放;推进与存款保险系统互联,实现保费交存回执实时反馈至金融稳定部门并提供统计查询;推进与货金系统互联,实现发行基金业务由金融机构和货币金银部门线上发起、会计核算系统自动记账。

2. 拓展综合前置系统自助功能。从对金融机构会计核算服务需求的调研情况看,ACS综合前置系统在降低金融机构人工、时间、交通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服务范围和功能仍需进一步提升。一是在综合前置新增借贷便利还款、存款保险保费交存功能,并将业务回执实时反馈货币信贷或金融稳定部门;二是在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适时为金融机构开通自助转账功能,为金融机构存放央行款项实现更便捷、灵活调拨提供支撑;三是开通账户变更功能,实现金融机构账户信息和预留印鉴印模变更的线上化申请和审批。

3. 推进数据信息传输电子化,确保交存信息真实完整。针对当前准备金交存数据无法快速全面核实的困境,宜在新一代系统建设中预设电子数据导入接口或直连金融机构行内核心系统。系统根据预先设置的准备金和财政存款交存科目规则,从接口导入或综合前置系统抓取的金融机构报表中获取相应信息,并通过计算公式确定交存数据,实现准备金和财政存款交存业务的自动处理,减少人为调账改表概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深度优化系统流程,提高业务处理自动化水平

1. 提升系统化处理能力,减少人工操作环节。宜充分借鉴当前金融机构业务集中处理的新模式、新技术,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②等技术手段,提高影像切片、录入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系统化验证比例、压缩人工处理环节,降低营业人员操作的复杂度,加快由传统的岗位牵制驱动风险防控向系统驱动风险防控模式的转变。此外,主动适应会计核算凭证使用范围和频率不断收缩的趋势,以“收付款账户”为核心,以“金额”为重点,以“日期、备注、附件和操作信息”为补充,推进会计核算凭证的通用化和标准化,大幅压缩凭证种类。探索在业务凭证上提前打印包含业务种类、账户等信息的条码, 通过扫描会计凭证上加载的条码信息,系统可直接获取凭证相关信息,从而优化扫描上传凭证影像切片录入、行号补录等处理流程,自动生成会计记账信息,减少凭证影像对存储资源的占用和切片录入可能带来的差错。

2. 推进以业务驱动账务,实现参数设置自动化。如为金融机构办理再贷款、再贴现等发放业务时,由系统自动生成该笔再贷款、再贴现对应资产类和表外类账户,并自动完成参数绑定设置及账务划转;到期归还业务完成时,系统自动注销对应的资产类和表外类账户, 内部账户实现全生命周期自动开立、使用和撤销,提高账户管理和业务处理效率,杜绝人工干预风险。

(四)实施内控规则系统内嵌化,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1. 推进内控规则嵌入系统,实现风险预警处置自动化。在系统中设立全面风险监督模块替代业务监督子系统,建立智能监控和审批机制,将内部控制规则深度嵌入系统管理和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对业务政策规定和管理措施的程序化硬约束。根据风险性质和严重程度,建立高、中、低三个等级风险要素集,对不同等级风险点实施差别化风险预警、监控、处置。借鉴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实行的集中授权模式,建立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的分级审签机制,根据风险高低和职责划分将业务分别发送至总行、省级和市级运管中心审批,确保潜在风险隐患得到有效识别和防控,重大资金风险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置。

2. 全面覆盖与重点监控相结合,提升监督检查风险控制效能。按照“事前预警、实时监控、事后监督”的风险管理理念,推进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体系优化和整合,将业务监督检查重点转移到实施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风险管理上,进一步强化过程监督、风险性监督,提高监督检查的系统化水平,实现由对全部业务逐笔监督转变为对重点业务清查、常规业务抽查,实现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与提高监督检查效率的有机统一。

3. 上线电子验印和指纹授权,提高风险控制信息化水平。针对折角驗印和手工审签风险较高的问题,新一代会计核算系统可采用“电子验印+手工校验”模式,以省级为单位建立电子印鉴库,将印章影像与印鉴库印模进行重合度比对核验,对于核验结果为可疑的再辅以手工校验,经双人复核后可强制通过。借鉴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应用的指纹识别方式,推行系统用户的指纹登录和重点业务的指纹授权,有权人指纹验证成功后系统自动在业务信息授权人处署名,替代当前会计主管手工审核签字。

(五)优化数据统计挖掘功能,发挥会计核算数据“晴雨表”作用

1. 构建更加系统科学的数据统计标准。按照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数据统计指标体系,明确信息采集粒度、频度和方式,大幅提高对各职能部门会计核算信息的采集、加工、输出效率,为信息整合加工及高效共享奠定基础,防范出现因统计标准不统一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

2. 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宜在新系统中采用具有灵活扩展性的统计架构,设置按需灵活增加、删除统计指标及调整、增加数据展现方式功能,确保界面友好、操作便捷。根据业务监测或监管需要,建立自定义数据分析模版,自动生成定制化报告报表,便于跟踪业务变化趋势和账务异动情况,设置新增报表对前期数据的自动导入功能,以便于向前拉伸新增报表统计区间,更好开展对新统计项目纵向比较。

3. 建立会计核算信息深度挖掘加工机制。针对当前会计核算数据采用的简单汇总分析模式不利于反映数据背后经济和管理含义的问题,积极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在系统中预设数据挖掘分析模式,将海量会计核算信息及其关联基础数据自动转化为符合需求的管理信息,提高数据信息汇总、分析、比较、查询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助力提升决策部门风险管理水平和决策分析水平。

注:

①如预留印鉴核对、客户身份识别、重要会计事项审批等部分有条件应用系统控制的业务,仍采用人工控制方式;对于实行完全人工控制的业务,主要通过登记簿记录等手工方式开展,缺乏系统控制措施辅助。

②如工商银行采用的票据业务集中处理模式,在出售给客户的支票上提前打印包含票据号码、客户账户等信息的二维码,不作切片处理由后台系统直接识别二维码采集相关信息。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作者:常颀 王雪斐 谢玉臣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论文 篇2: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析

摘要: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自2014年6月30日在湖南省成功上线运行,新系统对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防控资金支付风险具有积极的改进作用,但作为新系统,在制度规定、系统设计、业务操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关注和改善。

关键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运行;集中

一、引言

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是反映社会资金运动、体现中央银行作为资金最终结算者重要地位的核心业务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ACS)以“数据集中、流程再造、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为建设目标,于2014年6月30日代替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以下简称ABS)在湖南省成功上线运行。ACS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履行央行支付清算服务职能,促进金融业稳定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ACS上线运行以来,系统运行稳定,在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障资金支付安全,优化岗位人员配置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发现ACS在制度规范、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改进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细则欠更新

ACS上线后,会计核算的业务处理模式、流程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原有的规章制度、内控要求已经不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现行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湖南省人民银行系统实施细则》与ACS实际业务操作以及《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处理办法》、《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操作手册》等办法细则之间有冲突。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第九条规定“成立事后监督中心集中监督营业网点、核算中心和有关业务部门的会计核算结果”,但在人民银行关于地市中支内设机构的指导意见中,地市一级不再设事后监督中心,而是分散监督;又如《基本制度》第六十三条中规定计息分为积数计息和逐笔计息法,“逐笔计息法按本金到期日一次性计算利息”。但ACS计息方法分为积数定期、逐笔一次、逐笔分次计息等方法,制度规定已不能完全涵盖ACS实际操作。

(二)系统功能欠完善

1.系统提示功能不全,容易导致业务失败。

(1)ACS允许余额不足时记账排队,但系统未提供配套的自动提示功能,间隔时间段提示操作员账户余额不足。若因开户单位和操作员人为原因延缓了补充头寸的相关业务操作,则本该正常处理的业务日终时只有进行撤销处理。

(2)ACS中,在网点主管审核业务界面,审核意见一栏是文本框需要进行手工录入,如果操作时录入的信息是“不通过”,但在确认信息时错点为“通过”,该笔业务仍作为审核通过的信息发送到业务处理中心,此处如果将审核意见一栏也设置为选项,并与最终确认选项连接比对,发现选项矛盾时系统自动提示,则可减少因人为错选而造成的业务失败。

2.网点查询权限不够,影响实际业务操作。网点无法查询、打印网点损益表,给账务核对带来不便。网点核对损益明细只能在损益登记簿中查询,但登记簿只反映发生额,无余额。并且,登记簿是按照账务日期和流水号的顺序排列的,要核对某一户的账务,需要把该户的每笔发生额勾选出来,再手工累加。当县支行网点调整损益,发生红字记账业务时,该笔发生额不在本网点反映,而反映在核算主体直属网点即中支网点中。县支行要核对本级损益,在ACS系统损益登记簿中查询的信息不全,核对困难,容易造成ACS系统与财务系统余额不一致。

(三)配套系统欠调整

1.辅助(子)系统待升级。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登记簿系统(以下简称登记簿系统)自2009年开发应用以来,实现了会计核算登记簿电子化管理,系统在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及时防范、控制会计业务风险,增强会计业务监督时效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满足了各级使用者查询和监督检查需要。ACS上线后,登记簿系统作为ACS辅助系统被保留下来,但取消了重要空白凭证保管登记簿、开销户登记簿,继续沿用的登记簿也相应改变了登记要求。登记簿系统原有的系统功能、界面设计、内置参数已难以满足ACS的现实需求。综合前置系统作为人民银行柜台向金融机构的延伸,能够有效减少人力资源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虽然综合前置系统实现了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服务工作质的突破,打破了既有的较为封闭的服务模式,但严防会计核算风险仍是重要的工作要求。综合前置系统在业务流程设计方面有漏洞,存在一

定的风险隐患。例如,交存款业务中,只需操作员对系统发来的相关电子信息审核通过后,系统即自动交后台记账,无需主管审核,操作员一人便可处理业务,不符合相互制约的岗位设置要求。

2.凭证设计、打印系统欠妥。凭证格式设计欠妥,容易导致业务失败。例如,电汇凭证的汇入行一栏要求尽量写全称,但凭证在此处预留的位置较小。汇出行签章的预留位置也过小,容易遮盖大写金额,从而影响处理中心业务处理,造成凭证作废。打印格式多,操作不方便。ACS打印报表、凭证、回单时系统绑定的打印格式有A3、A4、A5或窄幅式1/2打印,打印账表、凭证、回单时需根据设置频繁变更打印机和打印纸张,比较麻烦。

(四)财政存款管理欠严谨。

财政性存款作为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其收纳、投放、日常管理及使用效率之优劣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正确执行,但是,部分基层金融机构仍存在财政存款交存意愿不强的情况,不时出现迟交、少交和欠交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未在考核有效期内交存财政存款的,ACS每日按照当期财政存款调整金额的5‰0进行处罚,但尚未有制度、细则对此罚息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难免会引发争议。同时,由于ACS对“迟交不调”的情况未作出处罚规定,财政存款余额长期为零的金融机构对此业务则未引起重视,网点催交凭证、报表、余额表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关会计制度的严谨性值得商榷。

三、建议

(一)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会计核算业务有据可依。

ACS相对于ABS在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上的变化,使部分原有的制度已不适应新的业务发展要求,这给如何加强内控管理,防范资金风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建议开展系统内的深入调查研究,根据ACS的系统运行特点,制定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制度、细则。同时,全面梳理原有会计核算相关制度,整合同类制度规定,为规范会计核算行为、防范会计核算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应急管理规定,减轻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

使用ABS期间,某一节点出现问题,只限于该节点与支付系统账务不能一致,其余各节点可以正常处理业务。数据集中后,ACS的账务集中处理给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行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反应要更加迅速,才能保证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小。对此,应尽快制定安全可靠的ACS应急处理办法,积极开展ACS应急演练,清晰流程,明确职责,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有效应对。

(三)健全会计培训机制,注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由于ACS账务集中处理,基层会计人员的操作变得相应简单,思想上的松懈,容易给各类会计风险可乘之机,因此要参考现实业务需求和当前金融环境,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业务培训和道德教育两手住、两手都要硬。以ACS上线工作为契机,开展全系统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培养青年业务骨干,打造会计队伍精兵。尤其要注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升会计人员修养,营造和谐会计行为环境。同时,建立操作性强的会计奖惩机制,使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区别。

(四)加强设施维护管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网络和硬件设备是业务运行的载体,只有网络畅通、设备正常,会计核算工作才能顺利开展,ACS对电子设备的要求更高,科技保障工作也应更加有力。一是要加强内部设施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二是要求电信部门提供可靠、快速的网络通道,备有可靠的备用线路;三是使用部门要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尽早解决;四是加强支行网点的科技力量;五是加强对外来数据管理及网络监控,防止病毒入侵。

(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会计履职效能。

县支行国库会计股长期存在人员少、年龄大、职能多的困扰,ACS上线后,县支行网点经办会计核算业务的人员由3人减少到2人,按照ACS的管理体制,可以尝试调整系统功能以更加优化人员配置和业务流程,例如,在县支行网点只设置1名操作员,在核算主体直属网点即中支一级网点增设1名业务经验丰富的网点主管负责审核县支行网点业务,县支行网点操作员将审核受理的业务扫描提交至核算主体直属网点的网点主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进一步解决县支行人员紧张的问题,还可以集中优势降低业务差错率。

同时,整合营业室、支付结算、事后监督等业务相关部门,合理分配人员与业务权责,最大程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六)加强财政存款管理,规范财政存款制度准则。

完善财政性存款交存制度,尽快出台操作性强、规范性高的《财政性存款管理办法》,使ACS财政性存款业务的处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要对金融机构财政存款的交存时间、范围、程序及相关罚则等做出具体规定,为规范财政性存款管理提供法律保证,维护财政性存款交存的严肃性。

(七)完善系统各项功能,努力提升会计核算质量。

要在广泛征求基层会计工作人员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借鉴ABS、TCBS等业务系统的经验做法,及时完善优化系统的操作功能。例如,开放网点查询打印网点损益表的权限;办理交存款业务时,增设到期日提示、应调整金额提示、罚息金额提示等。做好配套辅助(子)系统的换代升级工作,以更好地服务于ACS。注重业务操作细节的优化,例如按照实际使用需求调整ACS专用凭证格式;以方便、快捷、环保为目标调整凭证、报表打印纸张格式。规范业务操作行为,努力降低ACS业务差错率,建议由业务处理中心统一收集ACS业务差错案例,汇编成实用手册下发,以便各网点学习借鉴。

作者:吕小晶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论文 篇3: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方式发展与事后监督转型研究

摘 要:近年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改革步伐的加快,带来了会计风险特征的重大变化,其风险防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现行事后监督工作机制、监督方式和手段等面临挑战,央行事后监督转型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会计核算方式变化对事后监督工作的影响,结合当前事后监督面临的问题,从监督定位、监督方式和手段、人员培养等方面对事后监督转型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央行事后监督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核算变革;事后监督;转型

会计核算历来是央行金融服务的重点,核算风险的监督、防控与会计核算密不可分。为适应会计核算集中及风险控制需要,人民银行事后监督机构自2004年从会计核算部门分离以来,独立行使对各类会计核算业务的及时、连续、全面监督职责,在规范会计行为、防范资金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随着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ACS)、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TCBS)的上线运行,人民银行会计、国库和货币发行三个核算专业,均已构建起全国层级数据集中的核算方式。作为会计核算监督后台,有效的事后监督模式必须适应核算方式的发展,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必然对事后监督工作机制、理念、方法、手段等带来深远的、全方位的影响。因此,事后监督部门应及时跟进、深入研究,探索与核算方式变革和风险防控要求相适应的事后监督转型策略。

一、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模式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

(一)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对风险防控要求提高

目前,TCBS已全面推广,ACS亦成功试点上线,新的核算系统带来会计核算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或重构,核算风险同步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业务风险集中、系统风险层级提高、影响范围扩大等,监督职责由业务后台逐步向操作前台扩展、延伸,风险监督要求提高。尤其是TCBS上线后,“一记双讫,事项驱动,自动记账”的模式,使国库风险防范难度和压力增大,相应要求核算监督模式向核算风险的集中控制、自动控制和过程控制转变,且县支行成为核算主体,可直接对外汇划资金,资金出口增多,核算风险加大,监督工作难度和风险防控责任增加。

(二)事后监督模式存在局限性

现行事后监督模式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后全面复核”工作方式,监督对象是结果而非过程,风险性监督难以深入,而事后监督关口的滞后也易使风险控制流于形式。同时,监督手段存在较大局限性,ACS虽包括事后监督子系统,核算监督工作相对理顺,但系统运行初期配套制度机制不健全,监督手段运用效果有待提高。TCBS没有事后监督功能设计,国库监督完全恢复到手工,监督手段滞后于核算业务发展,监督效率和监督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面对业务核算现代化、资金渠道开放化、差错风险复杂化的监督客体,事后监督职能发挥与风险防控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事后监督工作转型势在必行。

二、会计核算方式发展和现行监督模式考量

(一)会计核算方式发展沿革

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可分为手工核算、单机版计算机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和全国数据集中核算等4个阶段。不同阶段核算风险特点、核算监督模式及风险防控效果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

(二)现行事后监督模式的局限

对比会计核算方式发展水平,基于对事后监督履职成效的考量,当前事后监督模式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

1. 监督定位的局限。《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事后监督定义为:核算业务发生后,对核算结果实施的复核和审验。事后监督人员对核算部门送达的纸质资料和系统传输的电子资料,逐笔进行监督审验,不区分核算业务的风险级别和重要性程度,平均用力、全面监督,这种监督方式不利于实现风险聚焦和业务监督的精细化。而新核算模式下强化了对风险的监督控制,实现了重要业务实时监督,引入核算风险分类、预警指标,要求在合规性监督基础上实施人工分析识别风险的精准化监督,现行事后监督工作方式和定位与之不再适应。

2. 监督手段的局限。目前,事后监督系统与核算系统建设存在不同步的情况。ACS试点行的会计监督系统实现与核算系统同步上线;山东辖区初步推广了自行开发的单机版货币发行监督系统,但该系统未实现与核算系统直连,仍采用业务录入、核对的方式监督;TCBS没有配套事后监督系统设计,国库监督系统暂时缺位,恢复到完全手工监督。可见,与现代化核算方式相匹配的监督系统建设及推广尚需跟进和完善,配套运行机制也有待健全和完备。监督手段的局限和滞后对监督质效产生影响,风险防控要求难以满足。

3. 监督培训的局限。近年来,人民银行会计、国库核算系统频繁升级换代,新规定、新业务层出不穷,但由于事后监督部门不实行垂直管理等实际情况,专业性、系统性培训项目较少,同步的业务培训也往往被忽视,一定程度上造成事后监督人员难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新政策和新业务,影响核算监督质量。同时,事后监督工作业务性强、刚性较大,人员岗位流动性较差,一方面不利于高素质人才流入,另一方面监督岗位人员长期脱离前台业务操作,跟不上核算方式发展的变化,更难以开展前瞻性监督业务研究,从而易产生监督履职不到位的风险。

三、适应新会计核算方式的事后监督转型研究

新核算体系下,事后监督部门应适应核算数据集中发展趋势,在职能定位、监督方式、监督手段等方面重点研究,推动全面复核监督方式向风险性监督与一般性监督结合转变,从对核算结果的监督向实时过程监督和加强预警分析转变,形成以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人工分析审验为重点,合规性约束和案件风险防范相结合的监督模式。

(一)监督定位向监督与管理并重转型

监督定位要进一步向事中过程控制延伸,积极探索通过日常非现场与现场监督、差错督促整改、监督结果共享等途径,助推核算部门内控管理。ACS核算模式下,监督部门要强化对核算业务的实时监督和现场监督,依据业务实际及时建议总行调整实时监督参数,优化推送的实时监督数据,对发现的风险问题及时纠改,有效前移核算风险控制关口。适时开展现场监督,有效防范会计内控管理方面的风险。TCBS上线后资金清算方式增多,县支行资金风险明显加大,监督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大监督力度,增加现场监督辅导频率,防范支行资金风险。

(二)监督方式向风险控制导向转型

ACS上线后实现了账务数据全国集中,可有效确保账务记载的正确性,因此,传统的全面复核式监督要相应调整,将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作为重点。要重新识别评估核算过程中的风险环节,诸如,校验前台影像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前台岗位制约等内控方面的有效性等,并根据风险程度合理安排监督力量和监督资源,确定实施重点或一般性监督。此外,以ACS监督系统为依托,设计风险监督模式。一方面对实时推送业务要提高监督时效性,拓展监督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优化调整重点监督业务参数,由系统自动筛选出重要业务及风险较高的业务,作为重点监督内容,提高监督针对性和风险防控效果。

TCBS手工监督模式下应进一步研究改进风险导向型监督方法,针对业务量大、业务种类和风险环节多的特点,将工作重心向风险性业务重点监督、日常风险预警提示、建议督导、信息反馈等转变。此外,研究核算风险分级分类,建立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并通过定期监督情况分析、明确应关注的风险环节和监督重点,及时向核算部门提出解决问题、预防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三)监督手段向现代化信息技术监督与高效人工监督有机结合转型

当前事后监督手段总体滞后于核算业务发展。应进一步研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建设统一的综合业务监督系统,分别与核算系统连通对接,实现对一般业务的核对校验、风险业务的实时监测、预警监控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人工审核判断水平,实现对风险信息的有效分析处置。信息技术监督与人工监督互为补充,无法替代,需持续改进和进行适应性变革。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监督源于人工监督,将人工监督的基础性核对、校验、计算等功能以及内控管理监督提取出来,固化植入监督程序,通过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监督操作和结果。但会计业务风险性监督,尤其是潜在案件、舞弊风险或内部控制失效等,不会体现在账务核算结果上,只能通过人工凭借对核算业务的熟知、政策制度的掌握等,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如业务背景真实性、授权审批、流程合规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因此,监督手段的选择应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和人工监督的优势,实现最优风险控制效果。

(四)监督人员向风险评审“专家”转型

为更好地顺应监督工作转型对人员要求的提升,要努力实现监督人员由业务复核型向风险评审型人才转变,着力增强监督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和提高业务培训质量,整合核算与监督部门培训资源,实现部门间业务培训同步、制度落实同步、风险防范同步。尝试建立核算与监督部门人员交流机制,使监督人员及时熟知核算业务发展变化和风险状况,提高会计监督针对性和有效性。抓住核算改革契机,适时引进、储备监督人才,着力培训、培养监督人员风险识别、分析和处置能力,打造适应新核算监督模式的高素质监督团队。

四、推进监督模式转型的阶段性措施

一是组织推进监督系统建设应用。做好总行ACS业务监督系统在山东省推广运行各项准备工作,组织专项培训,确保ACS上线后事后监督工作顺利衔接。重点推进自主组织开发的TCBS配套版本国库事后监督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目前已完成系统设计开发和优化完善,以及在分行机房的布局、安装及生产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初步流程测试。下一步,将根据测试情况进一步完善功能,扩大测试范围,组织业务培训和全省试运行,适时正式推广上线。系统上线后将有效解决监督手段落后、监督质效不高等情况,为满足监督工作转型提供良好平台。

二是健全完善配套监督制度。针对ACS上线后增加实时监督等重大变化,在监督配套机制方面积极探索研究,组织制定ACS事后监督操作规范等制度办法,在ACS全省上线前出台,为会计业务监督转型提供实践依据和制度框架。在TCBS国库监督系统测试过程中,同步制定系统操作手册和管理办法。此外,组织编写TCBS国库业务、货币发行业务风险排查与监督操作实务手册,指导提高风险监督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加大新业务、新系统培训力度,实现监督人员对新核算、监督业务及时跟进,确保监督质量。通过事后监督制度全员测试和国库业务监督实务操作竞赛等活动,有效促进监督人员对监督工作转型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儿.基层央行风险防控与完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9,(11).

[2]尹月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新会计,2011,(12).

[3]袁中英.基层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西南金融,2010,(12).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YJ,XS)

作者:王珏琰

上一篇:历史教学方法探究论文下一篇:医院管理会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