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目前在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提高高校法治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专门人才,在调整教育目标、增加教育内容、创新丰富教育手段和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新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等学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等学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1:

浅谈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不懂法甚至违法的现象,暴露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制观念

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两者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代表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社会规范:

首先,道德与法律联系密切,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互补性。

其次,在调整、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受到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以及法律自身条件的约束外,还必然要受到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制约。

最后,法律以道德为价值取向,并以道德为社会支持。“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法律背离了人类基本的道德精神,将失去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

(二)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 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关系的现状。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中,高校的法制教育一般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有些高校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

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系已经逐步成熟,法制体系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有其必然的联系,但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合理的。正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比例关系的失衡,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发生违法问题。综观在校大学生发生的不同方面的违法问题,一方面是其本身道德素质低下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意识的不足和淡薄造成的。

2.高校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基于上述对道德和法律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道德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是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法律意识的培养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加强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来满足法制社会的需要。

二、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

(二)加强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频频犯法说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了。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毕业后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制意识差的毕业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违法违纪,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造成终身的遗憾。

三、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对该门课程的投入却非常少。由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制教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非政法院校的法律课师资是由社科部、学工处、德育处、团委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三)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四)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法制教育效果好坏的惟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惟一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并未真正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好。

(三)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精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五、结语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教师选拔、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特别是德育教育与法律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陈金春,刘成荣.重视并搞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盐城工业学院学报,2006,(4).

[3]宁玉民.思想政制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作者简介】祁琳,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政治辅导员,法学硕士;韩强,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团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哲学硕士。

作者:祁 琳 韩 强

高等学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2:

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探析

摘 要: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实践目前在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提高高校法治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专门人才,在调整教育目标、增加教育内容、创新丰富教育手段和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新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重大方针,其中有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等教育作为该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高等学校以“法制教育”的手段去实现“法治教育的目标”,导致无法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也无法助力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因此,解决高等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区别

“法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即指立法、执法、守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也包括法律宣传教育在内;“法制教育”侧重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属于法治教育的初级阶段,其强调的是一种义务本位,以民众守法为教育目标,以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价值,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是法制教育的基本理念。“法治”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早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经典的论断,“法治应当包含两种重要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1]由此可見,法治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它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法治强调的就是这种对公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依法治国”方略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培养和发展公民法治意识以及用法治意识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活动。

可见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说法制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而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其所追求的必然是十九大所倡导的“法治教育”,并且应该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明确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按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落实“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来解决高校法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86年发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一直到今天已经有31年的历史,自从1999 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修正案,“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正式确立下来之后,法治教育的理念也逐渐盛行,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不断调整与进步,可以看出高校法治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作用,虽然如今的法治教育相较于之前的法制教育在内容和体系上都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育目标设定不准确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在高等教育阶段明确提出要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关知识的掌握,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到最后要去进行法治实践,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高等学校所设立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遵守法律,其所达成的结果必然只是完成了法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目标教学,并不能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新的十六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契合。目前教育目标的设定仅仅完成了“全民守法”这一个四字方针,这种不准确的目标设定使得高校法治教育只能按照这种轨迹发展,浮于法治教育表面。

(二)教育内容范围过小

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内容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这种较为统一并且单一的教材,该教育内容偏重于道德方面,而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的论述所坚持的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但是在我国的高校法治教育中没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常表现出了两种情况:一是将法治教育当做了思想道德课程的附属品,较少涉及专业的法律知识;二是将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当成了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显然二者都无法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所坚持的法治道路,更无法推进高校法治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更要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重点任务。高校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领军人物更应该深刻理解这十六个字其中的内涵,但是由于教育内容的单一僵化使得高校学生无法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他们缺乏相应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淡薄模糊、法治意识消极被动,法治价值定位含混[3]。其法治意识仅仅停留在“我不能犯法,犯法会有惩罚”这种消极被动的守法环节中,更有甚者连守法都无法做到。如几年前著名的药家鑫案,我们无法证明倘若他清楚明白地知道这种做法所要承担的后果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但种种类似案件的发生却在提醒我们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义务性的被动教学中,使得大学生法治实践能力越来越弱,无法参与也没有意识参与到国家立法、执法、司法的环节当中。

(三)教育方法单一僵化

调研表明,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大部分以学校公共课的形式开展,主要采取的是“灌输式”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也没能给学生选择课程的机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上课。而且该种类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一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对应的往往是近百个学生,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很难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体会到法治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一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该体系作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而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未来法治事业的中流砥柱势必要对其深入学习,但是这种灌输式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当然,调查中也显示一些高校会定期举办法律宣传讲座,这种讲座看似规模较大却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大部分是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到学生内心。

(四)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在上文提到过目前高校传授法律知识的模式,而在这种大课堂中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马克思学院,他们自身并不是专业的法学教师,大部分没有经过法律知识和法律实务方面的培训。由于授课内容前面的章节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修养等内容,学校为了方便排课等多种因素便由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往往这些教师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也有所欠缺,涉及到了较为专业的问题他们也无法解决,了解到的实际案例也较少,讲课过程中只能依据教科书上的内容,无法贴近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很难获取到专业的法律知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三、新時代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对策

(一)及时调整教育目标

各高校应依据教育部在2016年1月出台的《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从总体要求、构建完善的教育法律及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大力增强教育系统法治观念、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健全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六个方面,按照该文件对依法治国所做出的全面规定实施教育目标的调整。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明确法治教育目标,彻底实现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融入到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当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使法治教育与其紧密结合。

(二)适当增加教育内容

1分设不同学科增加课程种类

首先,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之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其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也是制定法律、完善法律体系的根本依据。据此各高校应专门开设一门与宪法有关的课程,让学生参与到根本法的学习当中,以此入手了解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的法律法规打下基础。其次,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和制度治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随着高校党员所占比例的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学习也刻不容缓,针对在校的大学生党员可以设立专门的课程对党内的法规制度进行学习,尤其是对于党章的学习,它作为党内法规最根本的一部分,所有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经过这样系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的法律素养,树立法治观念,为其他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党内法治事业的进步。再次,高校法治教育的原意还是为了还原到实际生活当中,回归于实践,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美国高等学校的法治教育就极具广泛性,法治教育内容也比较贴近于实践,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法治教育课程,我国可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针对不同的年级,增开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法学科目。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大家较为感兴趣的科目并从中筛选设立课程,有兴趣作为前提很大程度上能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立刑法、债法等比较吸引人或是比较贴近生活的科目,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立劳动法、婚姻法、合同法等他们即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法律科目。

2培养法律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求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这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法治教育作为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必然要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德法共治的统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后就能学会先约束自己再约束他人,从而将这种意识上升为“执法意识”“监督意识”,这种意识更加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以及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法治建设中去,而且会成为监督主体中的一部分督促司法公正。不是将法治看作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真正将法律化为自身需求,自觉地遵守法治规则,相信法治、尊重法治,并且能够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只有树立了这种法治信仰,提升了这种法律意识,高校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会如何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如何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用他们的力量推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3增强法律能力

高校法治教育作为全民依法治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较高法治素养的专门人才。而我国针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偏重于理论,缺少实践的问题,导致大学生不擅于积极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因此应注重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法律能力,学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大学生在自身能力提升之后也会积极参与到法治事业当中,长此以往有助于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同时也为法治保障体系提供了一种人才保障。

(三)创新丰富教育手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立法尚且如此,推动法治发展的高等教育更应如此。事实上,在教育方法和途径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他们非常注重灵活性和开放性。例如英国高校法治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上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课堂内容,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法治教育形式。针对我国高校现状而言,除了以传统上课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传授法律知识:进行普法宣传教育,邀请司法人员到学校进行实务讲座。真正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各高校可以以法学专业的学生带动其他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宣传氛围;案例教学是一种模拟训练,其模拟的内容,对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学会法律推理,提升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4]。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热点案例分析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由浅入深地让大家了解到案件背后的法律原理;注重隐形课堂中的法治教育、线上线下法治教育相结合;也可以组织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到法院参观庭审,深入了解我国是如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以此也能提高大家的法治意识,让学生明白“法治”是每个人肩上的责任。

(四)提升教师队伍法律素养

“术业有专攻。”高校法治教育教学倘若能够由具备专业法律素养的教师进行可能很大程度上会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这类教师通常是给法学专业的学生授课,且不说教师资源的分配是否足够,二者对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需求就有很大的不同。经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授课的教师欠缺一定的法律认知水平,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学素养培养,可以通过法学院的专业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提高他们的执教意识,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使其明确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国家教育方针、提高规范办学行为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学生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曾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法治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相信通过此次项目的调查研究能够推动高校法治教育的深化改革,为全面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4.

[2]教育部司法部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Z].2016-07-04.

[3]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3):19—20.

[4]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完善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3(7):63.

Key words:the new era; university; rule of law education

(責任编辑:朱 岚)

作者:朱文玉 付娆

高等学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对于大学辅导员工作的几点看法

【摘 要】高等学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主要管理者,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不断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对于大学生的主要管理者——辅导员来说,不仅要在知识能力各方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还要加强个人管理理论的学习,学习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

【关键词】高等学校 辅导员 管理 大学生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在1∶200左右,辅导员应该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每个院系的各个年级中都应当设立专职辅导员岗位。还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内容,既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以及高校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担任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是大学生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也有较大变化,这就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挑战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也是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主线开展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管理者,辅导员应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针对高校学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展开学习和探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是一个影响他人的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在这个关系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品质、方式方法、为人处世、工作作风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自我个人综合素质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因为社会快速发展,在现代社会多种思想碰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也有的会抵制新的思想和理念,导致学生追求和理想多元化,辅导员虽然大多数较为年轻,但与学生总有些代沟,不能很好地认识学生的发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并经常深入到学生中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发展变化。现如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有着自身独特的经历,其身心素质和思想观念都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因材施教,重点了解开导,避免问题的发生。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把握好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既把他们看做是一个整体也要从单个个体了解,这样高校学生管理才能做到具体、全面。然而许多90后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敢于反抗,会用一些极端的方法诉求宣泄不满情绪,如离家出走,集体起哄,制造混乱等个人和集体事件。这些和学生的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因为大多“90后”为独生子女,家长和亲人的过分呵护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特个性,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他们中间单亲离异家庭的学生也较多,受家庭环境影响,容易出现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厌恶生活等现象。需要及时引导,加以影响,及时纠正不健康的思维。针对学生家庭以及成熟程度的不同等特点,辅导员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引导方式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有了辅导员与学生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作为基础,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引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高校学生工作纷繁复杂,辅导员为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必须培养一批学生工作者,然而学生工作者亦有其缺陷。培养学生干部,目的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干部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其他同学做好榜样,做好引导,才能起到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辅导员应对学生干部提出更高要求,自己做好榜样。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辅导员都要为学生做出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起学生的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工作,改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把自己看成教育管理的主体,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人性化的、民主的、开放式的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还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地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长期的学习生涯,使他们未能真正接触社会,同时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挫折体验,心理上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如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冲动、易怒等,如果不懂得如何控制,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因此,辅导员或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在大学生管理中应注重情绪管理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与此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人在社会中,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这时就要迅速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尽快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思维活跃,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在开展活动方面,多开展与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相关的活动,演讲比赛、征文征稿、艾滋病的预防、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心理咨询等都是不错的形式。让学生在校园通过参加活动融入其中,就会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这些形式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在课堂教学上,注意渗透德育内容,使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相互结合,例如在美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文明史教育渗透其中,只是他们做得比较隐蔽。美国大学联合会就明确要求每个大学或学院的教师或服务于学生的工作人员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美国公民。在活动上,开展了许多与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有关的活动,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的学生活动海报,这些活动不少是学校支持与教师指导的。事实上,在这些活动中,有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观点的灌输,有的进行行为习惯、情感、兴趣的培养,有的包含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教育的内容,也有的是在进行人道主义、国际和平、宗教方面的教育、还有的包括性方面的指导以及反吸毒、反暴力、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无所不包。

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陈旧,我国的大学生管理一般都采用以往形成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传统守旧,特别强调学生的服从性,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人问题,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般使用灌输思想,惩罚等手段进行管理,是完全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学生的意见一般不会被采纳,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制约,新的管理者依然运用在上学期间接受到的管理模式管理新的学生,没有与新背景新学生的管理理论相接轨。这些思维和管理模式相对已陈旧,不能在新时期适应于学生的管理。高校管理中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科学化管理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并在其中担任管理者角色,辅导员应该多听从学生的意见,做好引导工作,可定期举行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让辅导员也对学生的管理及时作出调整,保障学生意见反馈畅通。对于不同特点、不同背景的同学,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他们的隐私要保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贫困生的确定和资助方式,选定贫困生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又要做到细致、周到。实行层次化管理,大学生在年级不同的时候有不同文化程度和思想水平,所以在管理上也应该随时应变。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就是需要严格要求,规范日常行为,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等问题出现。督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准备好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大三、大四的学生应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在管理的时候注意引导,放宽要求,给学生增添信心,使学生按照自身的興趣爱好和特长发挥个人的潜质,努力成为有一技之能的人才。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的保障,辅导员应抓好学风、班风建设。影响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但班风是直接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班风对每位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精神力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大学里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工作,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一身正气。抓好学风,也是辅导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抓好班风,是一个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总之,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在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出发,明确目标,转变角色,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稳步协调的开展。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张绪忠

上一篇: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