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目前存在于诸个领域,形成的原因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本文主要从会计理论法规制度等本身的缺陷、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产权关系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内委托代理关系层次、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基础性工作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防止信息失真并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正确性的方法和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论文 篇1: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 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是我们一直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也会对市场经济秩序产生影响。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速度加快,会计工作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成为影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系统性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也就经常被大家忽略,所以,了解现阶段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找到应对策略非常必要。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中小企业;失真原因;应对策略

1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1 会计人员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非专业化的现象较为普遍,还主要是将会计工作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环节上,这种浅层次的工作很难确保会计业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而大大影响了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1.2 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压力较大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中小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强,融资工作相对困难,为了确保金融机构融资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了解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而如果遇到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不能满足融资需求的,势必会使得企业内部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而且尽管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受利益的诱惑,真正能够洞察事务本质的高素质工作人员还是相对较强的,也就使得企业内部那些虚假的报表很容易获得中介机构的肯定和评价。

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蜀都会计师事务)舞弊手段: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骗取上市资格。公司上市后,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次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披露为亏损19800万元,欺骗投资者。而后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作任何披露。

1.3 中小企业内部监督工作不到位

中小企业内部部分领导由于对《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甚至部分企业内部领导为了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会做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出现逃避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督。特别是在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受企业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却很难坚守原则,最终出现会计报表弄假的状况。具体体现在账簿的基础上人为的进行报表信息和数字的调整,最终影响了报表使用者不能真正的了解企业内部的财务情况以及企业现有的经营成果。例如,震惊一时的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导致这次造假事件发生的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监督力度不够,为了企业部分利益,铤而走险,制造出错误的报表数据和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1.4 政府职能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提升

当前我国民众自身意识的提升,以及国家对企业需求的国际化,我国政府的管理机构数量在逐步上升,尤其中小企业受工商、税务以及物价、城管、消防等特殊行业管理部门较多,例如,林业局、渔业局以及资源管理局等。中小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与这些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是确保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的关键,为了与这些管理部门维护关系,势必会出现大部分的管理开展,这些费用如果按照正常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势必会受到纪检监察部门的制约,甚至受到法律的威胁,也就是造成部分企业出现会计信息作假的现象。

2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对策略

2.1 建立会计治理法律及会计内部控制机制

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需要国家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时,提升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治理措施,并将这一项工作纳入到会计治理法律体系中去。此外,还需要我国健全《电子商务法》和制定《会计契约法》,这两种法律的出现能够对网上交易行为进行制约,同时制定和健全会计契约规定也能够帮助企业会计契约执行力提升。

此外,应尽快制定《会计证据法》,对于会计证据以及会计证据的责任以及取证范围等给予充分的说明。同时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健全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法律责任制度,充分明确会计信息造假的概念、标准以及有效的处理方式。具体来讲也就是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会计组织控制制度、开发和完善制度以及会计数据的备份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2.2 实行和健全企业会计监控机制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会计登记制度,在现如今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的财务信息审核都是需要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核算,并交由国家会计审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最后再颁发会计许可证书和签订会计信息监管约定等。其次就是要完善会计信息保密的监控制度,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会计单位进行信息的泄露,影响我国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监控,以确保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和真实。

2.3 强化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技术和素质培训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强化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确保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主要做法就是要完善现有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升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此外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还需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方位的提升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其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2.4 严把原始数据关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电子计算机的数据也是在程序的控制下完善,对于输入的数据源进行自动的加工和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但是,电脑中最原始的数据则是由人员进行审核并输入电脑中的,如果原始数据在录入过程中出现错误,则是计算机不能识别出现的,只会将错就错,最终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也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化这一特点,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就需要严格原始数据录入,对数据处理方式和过程都确保规范性、准确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提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司兴彬.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J].新西部(中旬刊),2013(6):67-68.

[2]曹燕.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5(7):18-20.

[3]管雪莹,李宏伟.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8):224-225.

作者:衡睿杰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论文 篇2: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目前存在于诸个领域,形成的原因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本文主要从会计理论法规制度等本身的缺陷、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产权关系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内委托代理关系层次、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基础性工作和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防止信息失真并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正确性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内部因素,又有企业外部因素;既有宏观管理方面的成因,也有微观管理方面的成因。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理论、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一)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脱离 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会计理论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直接关系到会计准则等的科学性,以及会计实践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但事实上会计理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矛盾。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矛盾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会计学科属性上。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两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则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算科学。如果将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会计核算中数据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过程,这就使得部分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计量上。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再就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而使用者的决策都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二是会计理论研究水平未能跟上时代步伐。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会计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对会计主体的现状和发展能力提供财务资料,以便经营者和投资者作出合理决策,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会计信息。虽然人类的经济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反映这些经济活动实质内容的方法——会计,应当是系统的、统一的、公认的。否则不同主体的会计信息就失去了比较判断的标准,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具体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理论的指导。会计理论应当适应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会计信息客观、及时、全面反映新的经济活动,满足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目前的会计基本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和手段呈现多样化,传统会计假设及有关会计原则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待改进。

(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制定人员的知识水平对准则制度的公允性,是否具有较长远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有很大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由此可见,准则、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就会出现偏向性,如果一项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会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操作的不确定性。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像的复杂性,加上人们在制定这些准则、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主观判断,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规范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从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看,会计信息是建立在稳健性原则基础上的。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能使会计提供反映经济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经营决策,保证企业资产完整性,增加企业营利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都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这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因为过度的谨慎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歪曲,甚至造成人为地操纵会计计量。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的计量常会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重要的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区分重要项目与非重要项目的标准,从质和量的方面都未能做出规定。如果企业将重要项目按不重要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使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偏离企业实际情况。从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原则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方法,要主观确认量和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从历史成本原则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记账依据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其缺陷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资产价值难以准确反映。因为资产的实质是在于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就无法体现这一经济实质,企业中存在着大量不良资产,形成的部分原因就是由历史成本计量造成的;收益难以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资产负债中与物价变动相关联的数据缺乏现实解释。

另外,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活动、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一)激励与约束体制存在的不是分析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关系实际上规定了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关系在企业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管理制度,制度体系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出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企业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这样就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已改为公司制企业,形式上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但由于在股权结构上采取的是平均化的全员持股,或者国有股权绝对控股,使得公司管理结构的权限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造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不能发挥,现代企业制度有名无实。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特别是大中型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的运作效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些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承担的巨大责任与其个人收益不对称,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变革的年代,各种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企业内部更是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会计人员和经理人员一样都是国家委派的,经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上没有太多自主权,这时的会计人员具有利用会计核算资料监督经理人员有没有执行国家计划的职权,这是会计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后,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员工实行聘任制或合同制,会计的这种监督职能失去了制度保证会计人员由经理人员聘用,其权力是由经理人员赋予的,会计人员在企业组织体系中与经理人员处于不同的权力层次,在行政职权上不具备监督经理人员的职权。在财务工作中,国有企业(其他性质企业也一样)多是实行厂长、经理一支笔审批制度,这也从制度上使会计人员不具备阻止不真实数据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而生成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激励与约束体制的不对称造成的不良影响分析 在很多企业中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可以约束经营者的违规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从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轨行为。会计人员和其他职工一样,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从理论上讲应该具有监督经理人员的动力,但现有的制度体系又使其不得不放弃这种监督。会计人员在企业的实际利益由经理人员掌握,对经理人员的不合规行为进行监督有可能使会计人员失去现有的利益。这种监督即使成功了会计人员并不能获得切实的利益,而一旦不成功却很可能会失去既有利益。会计人员作为理性人同样会衡量其行为结果的效用和风险。与其承担风险,不如“顺其自然”。这就是会计群体中一些人的普遍心理。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作为行政官员,在其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后,受到的处罚多是行政性处罚,不会被解聘。这就在制度上使经理人员不怕被发现其机会主义行为,在监督机制不健全或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被发现的概率极小,这又促使经理人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其权利干预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系统(也包括其他的信息系统)粉饰其经营业绩。

三、企业产权关系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一)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其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身利益。由于个体利益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一般而言,企业产权关系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主体。政府关注的是税款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其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业绩。由于各方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有着先天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实时的信息量,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以国有企业为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和任命的,虽然不再具有政府官员的身份,但仍然享受政府官员的政治和物质(如住房、交通车、工薪、医疗等)待遇。国企经理作为政府官员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国企经理人员一旦获得使命,就掌握了国有资产的处理权,这就促使部分经营者为了确保其职位,通过各种方式与上级部门搞好关系,而其联络感情财物最终以各种费用报销项目进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形成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国企经理任职期间的考核是由上级组织部门负责的。虽然现在的考核指标包括很多方面,在考核中也采用职工评议、民主评议等方式,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行政手段,依此做出的奖惩也是以行政性奖励或处罚为主。在各种考核指标中,企业经营业绩是一个重要指标,国企经理为向考核部门和任命者证明自己其能力,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就会要求会计人员把企业经营成果“做”好;而任命者本来就希望经理人员能有较好经营业绩因此也就不会去追问其真实情况。

(二)信息使用者对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需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一是政府部门。从理论上讲,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目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其目的不利,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其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二是债权人。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

话,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为降低。三是股东。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应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而后者占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多,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讲并不重要,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讲的利益之所在。同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利益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就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不仅会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如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合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由此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层次过多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层次多 目前,在政府所倡导的现代企业内部最少存在以下委托与代理关系:股东(包括国家、法人、自然人等)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与代理关系层次过多,委托与代理双方利益不相同形成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有可能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企业中存在的基本委托与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代理人成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的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最大利益。其他更低层次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也存在类似问题。以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为例,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但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其自身的利益(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逃避惩罚。利益冲突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二)监督机制不力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工商、税务、财政等行政机关的政府监督以及依法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共同构成了会计工作的监督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逐渐形式强化而实质弱化。首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应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从而履行监督职能,而内部各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并不独立,内部审计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其次,从政府监督来看,工商、税务、财政等行政部门都是从侧面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政府并没有设立专门部门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最后,从社会监督来看,虽然各地成立了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但现在仅规定公司制企业报表须经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审核,而且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引诱或驱使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因而会计师事务所也难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此外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一些企业由于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一些小公司出纳会计一人兼任,甚至无证上岗。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无人监督或只是形式,会计凭证的填制不规范,账薄登记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造成会计账目混乱。另外,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在对会计数据进行估计时,判断和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如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对谨慎度的把握,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对重要性的判断。因此,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会使计量出来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编辑 刘 姗)

作者:李传献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论文 篇3: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规模持续增加。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变得越发重要,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进一步促进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根本。但是目前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问题,需要企业加强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加强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重要阶段,市场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很多企业由于自身会计信息失真而引起的财务问题会导致风险防范不足,难以直面危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信息的失实问题严重干扰了决策者的判断,危害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1会计信息失真原因

1.1会计准则不完善

我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传统的会计工作只是使用货币作为结算单位,忽视了其存在的币值变动。当货币经济存在不确定因素时,财务会计信息也随之变动,而会计人员对此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而且有些会计准则比较笼统,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存在差异,有些工作人员不能对此进行准确的理解,导致核算工作出现误差,进一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1.2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一方面使内部会计制度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表面形式化非常明显;另一个方面就是没有体现出这个制度的监督作用。例如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实际发挥作用的时候,一些会计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对财务信息进行修改,就会导致会计预算和实际支出之间出现大的矛盾,会计信息出现失真,企业就会出现大的资金亏空问题,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1.3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不足

企业应该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进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并没有合理的会计工作流程,而且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差,面对问题时不能用专业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使会计信息出现误差。更有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或者受到领导的压力,编造会计信息,导致会计工作出现问题。

1.4监督力度不够

企业常常具有非常多的工作部门,但是很多部门和机构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因此就不能对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展开良好的控制和监督管理,很多项目的财务工作都会出现很多问题,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不真实,会计工作流程缺少复核,导致实际账目和会计报表之间存在差异。而税收、审计等外部监督机制不能时时监督到位,造成很多会计监督盲区,也给会计信息失真创造了条件。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是会计控制的重要保障,因为其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对其开展监督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

2.1完善会计准则制度

企业应该加强会计准则制度的完善工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市场环境,制定有效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准则制度。企业要重视会计准则的质量,使得会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会计准则制度要能满足投资人和债权人的需求,并由其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2健全内部会计工作制度

企业会计内部工作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保障环节,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会计工作效率。企业应通过内部运营的实际情况,对企业会计的内控体系进行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与其相关的实施环节之间彼此协调,构建完善的相关管控体制;明确内控管理中的着重点,进一步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的制度流程管控,加大关键岗位的责任划分和监督,制定风险管控的相关制度。[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规范相应的内部审计程序和方式,明确审计部门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对内部审计监督的业务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反馈机制,对于审计和监督过程中发现的漏洞和缺陷要及时进行反馈,并进行事中管理和事后控制,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好应对财务风险的机制,加强管理力度并且强化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信息工作,最大限度的保障财务安全。依靠企业会计内控管理中科学合理性,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使企业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2.3构建科学化监督体系

开展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时,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状况合理开展基础管控工作,采用监督机制的运作促进相关核算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其次,要注重對于控制管理方面的工作,加强在实际工作的工作质量,重视日常会计工作内容。最后就是针对于整体工作预防管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为首建立监管部门,需要设置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管控,结合内部工作情况进行有效分析,防止出现会计工作上的缺漏,并且通过采用信息资源共享和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和精准性,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还要进行必要的行政监督,对相关部门责任进行合理分工,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2.4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还应该明确财务信息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对其违反法律的行为要严格处理。如果企业出现违规现象,除了必要的罚款、警告等处分外还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执法机关应严格处理违法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加大法律的震慑力度,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2]

2.5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管理者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让更多的人重视起会计控制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让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意识和监督意识都能不断提升。首先,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工作人员必须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做好会计信息的控制工作;在引进新员工时,要做好选拔人员的选配工作,要注重新进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企业应充分提高会计人员的个人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方面的问题,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3]

结论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失真现象的发生。企业应该完善会计准则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并构建科学化的监督体系,积极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关法律部门也应当加强法制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避免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切实调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只有采取以上有效措施,才可以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健康发展,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帅.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对策探究[J].营销界,2019(47):50-51.

[2]李莉.试析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2):235-236.

[3]刘波.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10):217.

作者:顾家东

上一篇:质量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食品安全认证问题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