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2024-04-18

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通用10篇)

篇1: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思想是总开关、总闸门,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言行动上的突围。决策层对思想解放的强力呼吁,正是源于一些舆论对改革还有顾虑,一些领导干部不愿真正动脑筋想问题,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改革要进行到底,思想不解放就是最大的阻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走出新路,才能形成更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

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思想解放与深化改革总是相互激荡、彼此成就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眼下最需要解放思想的,恰恰是部分“曾经阔气的”和“正在阔气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主动或被动,经历了改革的变迁,得益于改革的成果。时至今日,部分人变得抱残守缺,惰性成习,有意无意抗拒或回避改革的时代伟力。行进中的中国,呈现出的多种矛盾与冲突,往往也是部分“曾经阔气的”、“正在阔气的”为了守住和扩大既得利益,钻体制的空子制造出来的。如果继续改革,势必会动他们的蛋糕,革他们的利益。

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没有改革,反腐就不会完全彻底;没有改革,作风就难以根本转变;没有改革,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

_关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对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做官明确了新的标准,彰显出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从严治政的决心和信心。“三严三实”是对古今中外修己正身之道的凝练和提升,不仅讲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更为基层深化党建制度改革找准了方向和着力点。

第一,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强化拒腐防变的意志力。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这就需要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机制建设,抓牢抓实岗位廉政教育、全面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深入开展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廉洁自律教育,要求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病于初始、治患于萌芽”,对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教育、早警示,推进教育监督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扎实推进监督机制建设,强化权力运行的制衡力。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牢牢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和惩治腐败各项工作,围绕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努力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各项制度“落得了地、管得了事”。这就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管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报告”制度并且转化成果,进一步推行廉政评估。

第三,扎实推进纠风机制建设,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作为党员干部应当保持“有所畏惧”的心态,要畏天地、畏法度、畏百姓,自觉做到遵纪守法,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在权力面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基层党组织就要扎实推进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着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落实各项规定禁令精神,强化执纪为民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强化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另一方面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做到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稳得住心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

第四,扎实推进惩治机制建设,强化执纪办案的威慑力。“三严”是坚持党性的觉悟,“三实”是为官执政的追求,“三严”旨在祛歪风,“三实”志在聚正气,这一切离不开反腐体制机制的创新。有了不想腐的教育机制、不易腐的监督保障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从惩戒腐败的角度讲,要严格按照“增加数量多办案,突出分量办大案,确保质量办铁案”的要求,旗帜鲜明严惩腐败。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办案机制,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教育和治本功能。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干部是改革的推动者、组织者,只有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恪守“三严三实”,才能真正实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篇2: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从组建生态环保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一大批新部门,到合并省级及以下国地税等,调整力度之大、数量之多,深刻彰显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决心。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期待仍有不小差距。放权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情况时有发生;监管缺失、执法不力、服务错位等问题仍然存在;政出多门、推诿扯皮、机构重叠等问题依旧突出。这些都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制约因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为国务院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

紧紧围绕群众需求,突出问题导向,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清晰勾勒出政府建设的科学蓝图。该管的要管好,加大力度管到位,比如将分散在环保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职能合并,组建新的生态环境部,为人民守护青山绿水;涉及人民群众多方面切实需求的要管得更有效,比如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让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有的地方要加强,比如专门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更好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篇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通知指出,《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意见》指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意见》提出,通过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高效,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更加浓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

《意见》要求,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意见》指出,要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需求的应用研发。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充分体现人才创新价值和特点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意见》要求,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全科医生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

篇4:深化改革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伟主任担任这套丛书主编并撰写了总序,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心支持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贡献。以下是这篇题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转型发展”的序言:

新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届时,按不变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年实现倍增。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到2020年前,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需要略高于7%。如何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国际环境。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大调整大转型时期。发达经济体难以在短期内恢复高速增长,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新阶段。全球性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区域贸易安排取代多边贸易体系,成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主要形式,发达国家正按照自身利益酝酿新的贸易投资规则。三大主要经济体同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对国际资本流动、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均产生巨大影响。能源供求结构与格局深刻变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救助金融危机和刺激经济的同时,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重视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加速转型。国际环境的变化,蕴含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下降,经济增长动力正处于转换之中。我国比较优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往支撑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正在快速削弱,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日益激烈的挑战。

深化体制改革

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更加突出,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蕴含的金融风险等问题不可忽视。年初华北地区大面积持续的雾霾天气,不仅突显了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反映了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既要转变发展方式,又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唯一的出路是深化体制改革。体制机制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因素,老的体制机制决定了老的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要有一套新的体制机制,否则,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纸上谈兵。除此之外,抓住新的发展机遇,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样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要坚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尽可能把市场与社会可以自行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要把体制机制用好,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尊重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用极大的智慧与勇气推进改革。各种体制盘根错节,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不能零打碎敲,必须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系统化推进。

筑梦转型中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接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服务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我们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向,开展政策研究,将战略性、综合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与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力争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提供“管用”的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2013年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共包括16本著作,是过去一、两年我中心部分政策研究成果。《改革攻坚(上)——推进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研究》和《改革攻坚(下)——改革的重点领域与推进机制研究》是对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是我中心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丛书中还收录了对特定领域改革的研究成果,如《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研究》。关于转型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则包括:《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调查研究》、《劳动力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及相关政策研究》、《大调整时代的世界经济》、《中国农产品进口战略与政策研究》、《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社会政策》、《人口倒挂地区社会管理研究》等。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问题,丛书重点收录了建立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的研究成果,包括《主要住房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与组合效应》、《土地供给制度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另外,丛书还收录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新趋势、新问题的研究,如《我国云计算应用的经济效应与战略对策》、《我国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研究》、《我国中长期负债能力与系统性风险研究》。

我们正在着力建设“一流智库”,不断提高政策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尽管如此,丛书中收录的研究成果,可能还存在种种不足,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我衷心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心支持政策研究与咨询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贡献。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篇5: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意见》中提出的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人各尽其能。

《意见》的颁布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意见》突出了党管人才。首先要求用人单位要提高对人才资源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人才发展战略。要切实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建立由主要领导主抓人才的工作机制。要更加注重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用人单位是人才作用发挥和价值实现的平台和载体。目前,许多单位用人积极性不高,不愿用、不会用、不能用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人才作用的发挥。改革事业单位行政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聘用、选拔、评价、激励等过程中的繁复环节,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

二、《意见》突出了给人才松绑。意见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全面掌握本地区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和分布状况;随时掌握人才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认真了解人才流动及需求情况,并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分析预测,研究制定短期和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决策提供可行性方案。在人才晋升中,对职称的过度强调让其他业务精湛者很无奈;例如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让致力于教学的教师很尴尬,对校外讲座的硬性要求,也让致力于在学校内部专心教育教学的老师颇感为难。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竞进提质”的比拼氛围。但是,新的职称制度的改革,更加贴近教师职称评定,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提高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看来,解开“三唯”枷锁,让教师在技能上争高下、在业绩上比高低、在创新上辩优劣,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意见》突出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党员干部队伍,发挥党员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注重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人才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努力工作。“两学一做”专项教育,提出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充分说明了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对于党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视。

四、《意见》突出了服务型政党的建设,变重管理为重服务。要求加强服务型政党建设,推进人才管理理念转变。改变过去重“管”的态度,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当今人才管理的主要内容,给人才以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关怀,在政策上为人才提供继续成长、解决后顾之忧等方面的保障,创造愿进来、能留住、有作为的人才成长软环境,人才因此迎来的“春天”。

五、《意见》突出了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作用。人才拥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应当为他们提供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积极引导和扶持,使蕴藏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力量。大力宣传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传知识、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人才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人才中的先进典型,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人才、理解人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注重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充分发挥党员人才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全社会人才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努力工作。

篇6: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并向各部门发出通知,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人才管理体系科学高效,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气氛浓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党和国家的爱才惜才用才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些时候看的影片《芈月传》,故事里面的秦王赢驷就是爱才之人。他慧眼识珠,任贤用能,凡是有才有德之人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他都会识人善用,不拘一格的重用人才良将。就是因为如此,大批的能臣勇将才铸就秦国时代的辉煌。

当然,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个朝代,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人才。我们敬爱的习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代中国人才济济,对于真正的人才就应“求而试;试而任,任而信。”

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有这样几句“破除人才流动障碍,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只要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都不应该受到户籍、地区、身份、学历等等各种牵绊和阻挠,都应该让她或他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篇7: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突出职能转变,重构镇(街道)职能体系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科学配置镇(街道)职能。强化镇(街道)抓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五大职责”,推进镇(街道)工作重心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转变,全面推动镇(街道)承担的产业发展职能向产业功能区转移,解决镇(街道)职能错位越位问题;

二是应对治理难点,统筹推进权限下放。着眼理顺条块关系,赋予镇(街道)对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权和任免建议权、对派驻执法力量的统一指挥调度权、对辖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验收的参与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建议权、对涉及多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权,解决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难题;

三是坚持权责匹配,合理制定“三张清单”。探索建立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确保依清单履职、按清单问效、照清单追责。

统筹优化镇(街道)机构设置,促进基层高效顺畅运转

一是完善内设机构设置,推进镇(街道)职能有效履职。对镇(街道)原有的机构进行优化整合,统一设置综合、党群、营商环境、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综合执法协调、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8个必设内设机构,满足基础服务保障工作。允许差异化设置双创服务、产城融合、项目服务、社区统筹等1个“个性”内设机构,突出区域特色;

二是推进服务机构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直接面向群众、企业量大面广的1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

三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健全镇域执法运行机制。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执法力量和资源进行下沉,构建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综合执法格局,实现基层“看得见、管得住”。

健全人员编制统筹机制,助推镇街现代治理提质增效

一是探索构建人员编制配备模型。建立镇(街道)行政和事业编制测算体系和配备模型,既保障镇(街道)运转的基本需要,又对镇(街道)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配备。为镇(街道)核增事业编制150名,保障民生事业发展需要;

二是逐步推行“基本编制+动态编制”管理模式。建立行政编制“动态库”、事业编制“周转池”,用于保障镇(街道)承担的重点工作及阶段性重大任务、引进人才等用编需求;

三是建立镇(街道)编制资源“红黄绿”管理机制,实行超编“红灯”警示,人员只出不进;

满编“黄灯”预警,严控使用“动态编制”;

空编“绿灯”通行,灵活使用编制;

篇8: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内容:第二届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大会深化改革分会

地点:友谊宾馆瑞宾楼1号会议室

主持人:设计体制改革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林之毅

深化改革发展分论坛由设计体制改革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林之毅主持, 来自泛华建设集团、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负责人就企业深化改革发表了看法。

泛华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天举指出:我们以系统思维融合产业思维, 以多重价值经营融合产品经营, 以产业链竞争替代单一产品, 以业务模式创新扩大经营规模, 以业务领域的专业化拓展引领行业竞争力, 以网络、品牌、资质、人才、技术、质量、模式等要素聚集形成资源, 以产业链的整合强化资源配置, 形成设计体系的系统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带动项目、系统规划带动项目、科研带动项目、融资带动项目, 提升企业驱动力, 提高行业竞争力。

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主任余文豪提到, 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殊资源。其不仅是再生型资源、可持续资源, 而且是资本性资源, 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所以, 我们通过改革、创新与培养的目的就是留住人才。我们通过薪酬制度、晋升制度、绩效评价、职业发展、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融合等的改革, 为我们的人才提供施展的平台与保障。同时, 针对不同的人才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 制定了《专业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和优秀新人评选、管理办法》、《员工资质管理办法》、《新员工导师制实施办法》来指导不同人才所担当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满足各类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通过以上的改革与激励, 提升了员工素质, 提高了企业的魅力, 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对企业而言, 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不仅在于战略层面的精准定位, 更在于战术层面资源数量、结构的改变, 以及内部组织模式、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的改革。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毛伟芳说:“华汇商业平台模式的改革, 有着清晰的演进过程。如果说1.0版的商业模式是出于对传统产业链的把握, 则2.0升级版商业模式则完全是出于对互联网经济时代商业规律更深的认识。在探索更优商业模式的背后, 既是华汇体制、文化的一脉相承, 更是华汇平台商业模式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型升级。而这也是华汇致力打造大平台的初心, 也是大平台商业模式的魅力所在。”

中铁二院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部陈阳说:国企改革首先要公开透明, 不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在改革过程中防止有人借改革之名进行权钱交易;其次要明晰股权、产权, 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有限责任、有限权利”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在改革的过程中, 国企应加快角色转变, 去除行政化, 加强市场化, 使企业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与定位, 以市场为主体, 以质量求生存, 从竞争中谋求发展。国企改革关键是人, 改变领导的考核制度, 最大化的激发企业领导者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改变人事制度, 建立公平公正的人事薪酬制度及激励政策, 激发员工干劲。在改革中, 对民营企业的进入也要慎重的选择, 应重视企业的实力、文化、愿景以及与之相近、理念比较契合的企业, 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改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企改革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经济, 适应互联网思维, 借互联网经济的东风, 实现国企与民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共赢局面。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顾伟东指出:我们通过调整新业务机制, 引进人才, 整合资源力量, 下放职能, 完善机制;深化组织结构变革, 明确发展方向, 拓展总包及海外新兴业务, 探索发展新业务;建立健全新型管理机制, 遵循适应市场和责权利结合原则, 以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 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来积极适应企业转型发展;同时, 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以市场为导向,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激发创新活力, 加快创新步伐, 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 不断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9: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

1

2月25日,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分析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副省长陈云贤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林积主持会议。会上,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作工作报告;深圳市和茂名市分别就教育“争先建高地”和教育“创强”工作,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白云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分别就创新强校和协同创新工作等作了大会发言。

陈云贤充分肯定了去年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指出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概括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七个方面,即: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提高教育治理能力;把握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明确教育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挥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等。

陈云贤要求,要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要求,根据教育现代化自身发展客观规律,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陈云贤强调,教育系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在考试招生、学校基建、科研经费等方面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全面加强教育系统的惩防体系建设,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我省教育再上新台阶。

全省各地市及顺德区分管领导和教育局局长,各高等院校主要领导参加会议,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教育厅各处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2

罗伟其指出,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支持,教育系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省级政府教育综合改革的统筹能力进一步增强。一年来,全省教育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重点工作为龙头,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为着力点,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二是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突破口,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三是以推进高校“四重”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四是以推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为抓手,促进民办教育转型发展。五是积极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六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一年来,省统筹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督促各地认真落实教育民生实事,“强师工程”、教育信息化、对外合作交流等有序推进,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教育经费统筹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教育民生实事有效推进。三是“强师工程”扎实推进。四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五是教育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六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保障措施更有力。

——“创强争先建高地”的统揽作用进一步彰显。党委政府重视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更加落实。各地各校推进“创强争先”的举措更加有力。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

——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巩固。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罗伟其指出,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着手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深化改革、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务求实效。2014年要着重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研究制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能力;建立健全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机制。

——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义务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化发展;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重点,全力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要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以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四重”建设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要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推进高校“四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深化高等教育对外开放。

——以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为重点,切实提升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办教育更快更好发展;健全完善制度,引导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

——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重点,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以深入实施“强师工程”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要完善“强师工程”制度建设;突出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以强化督导检查为重点,大力推进各地各校“创强争先”工作。要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工作;认真办好教育民生实事。

——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重点,逐步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要争取成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点,扎实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善始善终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

罗伟其指出,教育改革任重道远,不可急功近利;教育发展永无止境,必须不懈努力。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切实把提高认识、增强本领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学习实践、勇于改革创新、积极主动作为,建立健全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于教育改革发展,打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场攻坚战。

一要深入学习思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各地、各高校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切实把学习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武器。要全面系统学习;要强化思维训练;要加强调查研究。

二要增强责任意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我省教育工作的主题主线。要敢于担当责任;要明确工作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要加强宣传引导。

三要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要落实廉政责任;要确保学校和谐稳定。

3

2013年数字盘点——

全省各地累计投入“创强”资金近90亿元。

在粤东西北地区创建196个教育强镇(乡、街道)、12个教育强县(市、区),超额完成民生实事“创强”任务。

全省共有教育强市10个、强县68个、强镇982个,覆盖率分别为47.6%、50.8%和62%,比上年分别提高9.5、8.8和11个百分点。

全省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68.5%,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小学每生每学年7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1150元。

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人数达396.6万人,比上年增加30.6万人,其中公办学校就读人数为20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总数的52.4%。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95%以上。

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共招收随迁子女10.6万人,其中外省户籍4.2万人。

全省有19个地市基本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实施了公办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工作。

省财政安排7000万元专项资金对170多所民办学校和幼儿园予以奖补。

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达542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25.8%,规模居全国第一。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基本实现。公办幼儿园占比达30%,比上年有明显提高。无证幼儿园比例下降到4.5%,比上年减少8.4个百分点。

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覆盖率分别达84%、45%和56%。

省补助的71个县(市、区)均按人均每月不低于500元的标准落实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

组织12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选派近5000名高校和中职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访学进修或到企业实习,遴选208名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进行培养。

普通高考报考人数达73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一本院校录取5.2万多人,比上年增加1万多人,增长了23%。

普通高校全日制研究生达8.52万人,本专科在校生达170.9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37万人和9.3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3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省政府设立来粤留学生奖学金,有596名来粤留学生获得1-3万元不等的奖学金,全省留学生总人数排全国第3位。

全省高校有3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比上年增加3个学科。新增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8个,创历史新高。新增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2人,珠江学者24人。获国家科技奖励10项,比上年增长42.86%。实到科研经费超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

新增15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通过国家验收。中职国家级示范校创建工作成绩显著,居全国前列。

教育审计工作加强,查出问题资金2.14亿元,促进增收节支6.96亿元。

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涉嫌违法违纪问题进行立案检查13件13人,其中涉及处级干部11人,涉案金额328.5万元。

4

2014年改革要点——

建立健全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机制。按照“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原则,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编制权责清单,不断扩大基层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资金统筹使用权。加强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探索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专门机构和社会组织在教育评估监测中的专业作用。

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义务教育。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出台《广东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六项规定》《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的意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完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与教育“创强争先”督导验收挂钩机制。积极推进世行贷款项目,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义务教育。

加强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工作。修订完善教育“创强争先”督导验收指标体系,强化教育“创强争先”督前检查和整改情况抽查、核实工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创强争先”年度工作目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工作。加强督学工作,建立和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完善广东特色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和年度公告制度。做好PISA2015测试有关工作。

认真办好2014年教育民生实事。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省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700元/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提高到950元、初中提高到1550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提高到9100元。做好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粤参加高职招生考试和异地中考工作。

争取成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组织深入调研,制定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并争取广东先行先试纳入试点。加强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领导,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改革合力,积极稳妥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禁小学升初中考试,试行学区化办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职招生评价和选拔机制,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学校和规模。继续深化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

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高校副教授评审权审批改革工作。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特别是MOOCs(慕课)等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探索建立“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模式,开发有特色、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名师课程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教育视频网”和粤教云平台建设,力争2014年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率分别达100%、75%和70%。完善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基础数据库录入工作。

(本文图片摄影辛颂)

篇10:深化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XX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两会刚刚结束,各省、市、地区,各部门都在抓紧时间认真的学习两会期间党中央思想要求。XX年是十三五计划开局之际,有关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改革在新的国家发展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创新。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目前还处在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刻不容缓。

加大人才的培养、使用,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人才战略强力实施,大量优秀人才不断培养出来,各领域、各行业人才精英不断涌现,在推进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却有人才感觉无发挥之地,或无从着力,或施展不开手脚,总感觉有一根无形的绳子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归结起来,主要还是因为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不足、引导水平不强、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尽科学人才作用发挥受到了机制体制的制约,缺少了激发人才活力的环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注重引入国际同行评价,应用型人才评价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

上一篇:中医诊所备案暂行办法下一篇:我的樱花情结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