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选式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偏重于以技能为教学主轴,这种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成份的教学模式,而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就是诸多教学模式中较好的选择。研究试图通过文献探讨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上,的确能展现其重要作用,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比选式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选式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基于BIM及GIS技术的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摘要: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是铁道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文章针对课程设计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整合智能工程技术及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特点,提出了基于BIM及GIS技术的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改革思路及具体实现过程,以期为BIM及GIS技术在类似毕业设计改革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选线;BIM技术;GIS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带动了新一轮对铁道工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推动了中国新时期高速铁路设计施工领域人才的需求变革。当前,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主要目标,而毕业设计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铁路线路设计融合选线、测量、轨道、路基、地质等专业课程知识,集总体决策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综合运用铁道工程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毕业设计案例。目前,传统的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已经难以适应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铁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需要,将智能新技术等作为支撑,深入推进工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目前高校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设计特点,积极探索实用创新性方法,构建互动、平等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思辨、求实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课程设计质量,推进方法改革。

二、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的现状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是运用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熟悉选线设计理论,多次进行实地定线或纸上定线实践是掌握铁路选线课程的重要方法。然而,多数传统的课程设计过程难以达到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设计选题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内容涉及铁路能力计算和铁路设计及方案技术经济比选三部分。毕业课程设计选题需合理考虑以上三部分因素,结合可靠的工程背景、工程资料及课程培养目标,综合训练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能力。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缺乏系统性的工程数据支撑,涉及实际工程问题较少,缺乏工程真实感,更多的停留于理论计算,而忽视应用性,偏离工程实践能力导向。

2.深入现场踏勘实训困难,质量难以保证。铁路选线设计深入现场实地踏勘,通过学生在现场的观察、思考学习和专业技术人员及教师的指导,能够强化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知。但现实操作过程中,由于实地考察的场址选择需综合考虑学生的安全、吃住行等因素,实地培训的顺利开展困难重重。同时,现场指导过程中教师及技术人员讲解难以保证面面俱到,且大多数学生被动的“走马观花”式学习难以保证学习质量。甚至,许多高校出于安全因素取消现场实习机会。

总体而言,目前高校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创新能力未得到有效训练。

三、基于BIM及GIS技术的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建筑信息化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是一个四维管理系统,即三维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工程资料建立相应数字模型,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可视化、造价分析、碰撞检测、结构计算和运营维护等。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平台,提供了研究一切地理实体要素的手段和方案。随着土木信息智能化建设的发展,BIM及GIS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线路、路基、高架桥等铁路工程设计当中,不仅提供了高品质项目设计成型方案,更为业主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交付体验。本文基于国内外BIM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将铁路选线课程设计与BIM优势进行整合研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建立工程数据库及与GIS的有效融合。BIM技术的核心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建模技术,为实现铁路选线设计,前期则需确定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随后基于选线设计理论规划线路并进行空间摆放。为此,需首先基于参数化控制进行三维元库的建立。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导入相应元件三维数据信息,初步构建后期线路设计中必须的轨道、桥隧等三维模型,建立工程数据库。其次,铁路是一种线状结构,地理空间跨度大线路所在区域变化多样,不仅包含城镇乡村,仍可能穿越河流及山区丘陵等路段。实地定线往往由于实际条件限制难以达成,纸上定线往往不够直观。GIS能够直观描述区域内线路设计地形地貌,确定线路起讫点工程水文地质概况,并通过三维形式展现出来。有效融合BIM及GIS可满足不同对象尺度之间的相互协调,合理地做到局部控制设计的精度又兼顾全局协调的一致性,便于教师课程设计指导及学生快速消化理解。

2.虚拟环境下铁路选线设计。虚拟环境选线设计主要包含铁路定线、平纵断面设计两个阶段。首先学生可通过GIS技术,直观的确定线路走向控制点及接轨点布置;同时,通过GIS可较为直观的获取城乡整体布局,考虑拆迁工程并满足客货运输要求,进而合理布置车站位置;最后结合BIM技术设计线路平纵断面,并融合GIS数据信息,结合紧坡地段和缓坡地段定线方法对线路平縱断面进行改善,联动交互设计达到合理阈值,提升学生对选线设计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铁路线路通常分布大量的桥梁、涵洞及隧道建筑物。线路与建筑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与局部关系,特大桥及长隧道往往影响线路的局部走向,而桥涵、隧道数量设置的多少往往决定线路的安全及经济合理性,必须在选线设计中体现。传统的CAD设计存在图纸协同设计较差、精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采用BIM技术开展桥隧设计可显著弥补二维设计的缺陷,通过建立三维模型,结合GIS技术可对桥涵、隧道局部位置进行调整,提升工作效率,快速优化建筑物定线设计方法。

3.方案技术经济比选。铁路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以较低的投资实现所要求的运输能力,同时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降低运营费用。通常实际工程中,在满足“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融合”条件下,需给出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结合BIM及GIS技术可快速直观地进行方案比选,比如线路途经的经济据点、填挖方工程及桥隧数量等。学生可通过该技术直观感受铁路选线方案的动态优化过程,并高效地提出具有比较价值的方案,积累初期的工程经济投资计算比选经验。

4.课程设计考核及综合效果评价。通过以上铁路选线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可基本完成并掌握整个铁路选线设计的过程。进一步,可依托智能技术平台,组织学生小组对提出的选线设计方案进行整体互相评价。学生通过可视化的3D模型学习、对比训练并解决工程具体问题,实时感受线路设计过程及成果,极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分析均是以基于设计主导模式进行的,实际选线设计中仍可通过BIM技术在设计同时直观立体地展现施工过程,控制施工进度及施工运营成本,减少设计变更,同时确保施工质量等。学生在开放的BIM平台环境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发展,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基于BIM及GIS技术的铁路选线设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当前,铁路行业BIM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发展培养具有熟悉BIM技术的铁路专业人才是引领铁路向建设智能化、信息化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从改革铁路选线设计方法入手,提出基于BIM平台,融合GIS技术优化课程设计内容,通过立体、可视化的3D模型训练,帮助学生对铁路选线设计的整体系统化理解,加深学生对铁路选线的整体认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应用创新型铁路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时瑾,白雁,王英杰,陈建春.铁道工程专业线路毕业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158-161.

[2]朱合华,李晓军,林晓东.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及其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18,(1):1-12.

[3]范登科.BIM与GIS融合技术在铁路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6,33(4):106-110.

[4]金星.铁路勘测设计BIM应用基础研究[J].铁道建筑,2014,(7):136-138.

[5]沈东升,王万齐.我国铁路行业BIM实施路径的思考[J].铁路技术创新,2016,(3):8-12.

作者:涂文博

比选式课程设计论文 篇2:

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偏重于以技能为教学主轴,这种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成份的教学模式,而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就是诸多教学模式中较好的选择。研究试图通过文献探讨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上,的确能展现其重要作用,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理解式游戏教学;体育教学;启示

1.理解式球类教学的来源与发展情况理解式球类教学于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的Lougllborough大学兴起,其缘由,是在观察以技能取向的传统体育教学中,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难获得成功的经验;二是虽然熟练地掌握技巧,但缺少在比赛中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Bunker andThorpe提出一种新的球类项目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被称作理解式游戏教学(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以下简称“TGFU”),主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游戏场景的问题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即教学从一个修改、简化的游戏或比赛规则开始,促使学习者在游戏或比赛的场景中,透过个人思考和团体的讨论来了解游戏或比赛中呈现问题的重要性,了解自身所欠缺的运动技能,并通过游戏或比赛练习欠缺的技能,提高比赛表现能力。共有游戏或比赛、认识运动、理解游戏、做适当决定、技能执行、比赛表现共六个教学阶段。

TGFU逐渐在世界各国教育领域中成为发展研究的主题。起初,一些英国的体育专业研究人员已经对理解式教学从事相关的研究,但以一般性论述居多,实证性研究较少。紧接着在美、加、澳等国家均陆续展开实证性研究,该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受到国外多数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青睐。TGFU理论的提出,实践中又被积极地推广与研究,各种相关的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如:“领会式教学法”、“游戏比赛概念教学法”均是源于相同的教学理论产生的。

2.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的内涵

游戏或比赛是理解式球类教学中重要的部分,因为游戏或比赛是充满乐趣的且是终身的身体活动,并具有各种教育的价值,包含做决定、解决问题、沟通、小组合作和技能表现。

TGFU教学模式的重要内涵在于通过游戏或比赛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和学习,以达成课程目标,在游戏或比赛中,无论是什么角色,学生都能从中享受到运动的乐趣与成就感。这种模式基于理解式球类教学理论,强调课程设计、组织管理、教学策略与学习评价之间的连结。

3.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的特色

TGFU不仅适合高年龄层的学生,而且更适合球类运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在球类教学上有如下优势。

(1)教学以游戏或比赛为主,学生通过游戏和问题讨论,理解技能练习的必要性,这就创造了一个增强学生技能练习动机的环境,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强调“做什么”与“如何做”,重视思考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改变游戏或比赛规则,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要。

(4)强调教学方式趣味化。学生在运动情景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仅注重学习效果,更重视学习过程的安全性。

(5)学习迁移性强。TGFU模式教学具有技能学习迁移的效果,强调不同球类项目之间的连接,可产生相互迁移的效能。如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学会的“跑位”,同样可以体现在足球运动中。

二、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TGFU模式的理论基础时,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加以整理,以全面了解TGFU在实际教学上的成效,分析其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1.国外的相关研究

(1)Turner/~-别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曲棍球教学中运用理解式和传统式教学,比较认知测验、技能测验、比赛表现学习效果,结果显示,认知、情意测验与比赛表现理解式均优于传统式教学。

(2)McPherson French于1991年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网球教学中运用传统式和理解式教学,结果表明:认知测验、技能测验与部分比赛表现,理解式优于传统式教学。

(3)Turnerl).2中学为研究对象,在网球教学中分理解式教学组和技能教学组,比较认知、比赛技能学习效果。结果表明:比赛方面,理解式教学组在击球点上明显优于技能组。

(4)French,Werner,Rink,Taylor,Hussey andHussey于1996年在中学羽毛球教学中运用理解式与传统式教学相比较认知、技能与比赛表现,结果表明:认知与比赛表现理解式优于传统式教学。

也有研究者把TGFUI运用到对抗性球类教学中,比较认知、情意、技能与比赛表现,结果同样证明理解式教法占有优势。

2.国内的相关研究

(1)2000年,郭世德在台湾国小五年级男女生足球教学中运用理解式教学,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的认知、主观技能、情意评量均达到提高。

(2)2004年,黄志成在台湾国小六年级男女生羽毛球教学中运用理解式教学,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的认知、情意、主、客观技能与比赛表现有明显的进步。

(3)2004年,蔡宗达在台湾国小五年级男女生手球教学中运用理解式与技能取向式教学法,结果表明:理解式教学对于男女情意与比赛表现产生显著效果,理解式优于技能取向式教学。

(4)2005年,邱奕铨以台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篮球教学中运用理解式与传统式教学,研究比较两组的认知、情意、技能及比赛表现的学习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除技能外,其它理解式优于传统式。

(5)大陆学者朱伟强教授从事多年的课程教学研究,其研究指出,TGFU教学模式不仅能达成运动技能领域中提高运动能力的基本目标,以及身体健康领域中学会运用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方法的基本目标,而且也能达成心理健康领域中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觉的基本目标。

三、理解式游戏教学法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启示

综合理解式球类教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显示其成功被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分析其原因所在与成功的经验,为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学习目标

要根据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所选教材的相关的背景情况,制订出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所反映的学生在认知水平、情意态度、运动技能与社会行为要与高校体育课程标准总目标相对应。而课时学习目标制订又是以单元学习目标为依据与导向的。

2.教学设计过程

传统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获得,教学以分解技能结合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师主导教学活动。而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与传统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要求

在教学中应采用解决策略问题的方法,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应围绕呈现的策略问题展开,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更重视游戏的价值。因此要按五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1)开场游戏练习:透过修改或简化的游戏练习,让学生理解游戏中呈现有待解决的策略问题,明白学习特定的技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由此理解技能练习的价值。

(2)问题讨论:教师适时地介入,与学生共同讨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呈现问题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技能执行(游戏练习):根据学生的能力,修改游戏规则和方式,并在游戏中设置必要的技能练习,有助于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4)终场游戏:能让学生展示新近习得的技能,通过观察评价,检测技能学习成效(比赛表现)。

(5)结束时的问题讨论:通过讨论展现学生获得的运动认知。

3.学习评价

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解式教学课程单元,必须有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评价。评价过程是连续的,可透过多元评价方式进行,每节课都要求观察、记录一部分学生的运动表现,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

体育课堂教学不能用技能测验来预测比赛表现,因为技能评价无法评价比赛中的社会领域;无法提供比赛表现的相关情景;更不能真实反应出比赛表现的整体。球类比赛表现的评价工具“GPAI”的出现,为我国体育教学提供一套可以评量各项球类游戏比赛表现的手段,这是一种表现性评量工具,可以系统观察学生的运动比赛表现,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客观与完整,能真实地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表现。

4.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理解式球类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游戏课场景中呈现解决问题的情境,学生围绕游戏或比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中,激发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以游戏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运动练习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5.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实施教学中,不仅重视教学过程,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种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更高水平的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体育教师对理解式游戏教学法的深刻理解

TGFU模式的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对此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运用,否则无法将相关的运动适当地加以修改与简化,无法提供有效的课程结构供学生学习。因此,授课教师可以接受相关的培训,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一些指导和提高,教育机构可以给体育教师提供培训,让体育教师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与智能,可以帮助其组织好理解式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认识此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理解式球类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凸现学生能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虽然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起辅助作用,但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理解游戏的内涵,更不能在游戏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当今,TGFU模式已成为国外以及我国台湾省体育教学上的一种新潮。它以其在球类运动项目中取得的成功,给世界各国体育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值得我国体育教学、尤其是球类教学借鉴,希望能给我国体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作者:梁修

比选式课程设计论文 篇3:

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过程的优化管理

1 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理论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喷、微灌、低压管道灌及渠道防渗等灌溉技术的设计和施工。课程设计则是基于课程理论教学,为学生搭建的一个工程训练平台。该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初步掌握灌水器选型、田间管网布置、灌溉系统工作制度设计、管网水力计算、田间管网管材与管径的选择、首部枢纽设计等专业知识。该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节水灌溉技术设计原理的认识,还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通过课程设计过程管理的优化来促进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

2 课程设计管理过程的优化控制

2.1课程设计时间的优化

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程设计的质量。以往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所有课程结束后的实践周集中进行,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完成吃力,且没有时间充分思考,甚至为赶完课程设计而抄袭。最终,课程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课程组教师改变以往在学期末集中课程设计的模式,采用分散式课程设计管理模式,即;将设计内容进行分解,在开课初至学期末,分阶段发放课程设计任务书,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了解课程设计的题目及每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在专业课教学阶段,授课教师结合每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任务,将课程设计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及大作业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不仅加强了专业课教学与课程设计的联系,激发内在优点,也有其弱点。弱点在于:分散式课程设计与集中式课程设计在“时间的调控”上有较大差别,如何有效控制课程设计进度是分散式课程设计的一个关键的问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还充分利用了学生业余时间。

2.2课程设计内容的优化

由于节水灌溉技术形式众多,对水源、土壤、气象、种植作物及其管理模式、电力等条件的适应程度不同,因此在工程实践当中,应进行灌溉技术类型方案比选、田间管网布置方案比选,才能选择出一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技术模式。但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没有充分的时间论证各方案的可行性,所以,课程设计中,不进行方案比较,由教师指定某一种应用前景较好、且比较广泛的灌溉方法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田间管网布置也只采用一种形式。这就造成课程设计内容选题单一,知识覆盖面缩小;并且出现许多学生共用一个题目,相互抄袭的现象。这一环节的漏失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分阶段发放任务书这一优势,要求学生至少进行两种以上的灌溉技术方案比选,而方案比选过程则在教学过程以大作业的形式完成,到了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已经对选定的设计方案及设计过程了然于胸。这种方式既不会造成难度太大,学生无法在指定时间完成;也不会造成难度偏小,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点。除此以外,设计内容及参数的多样化对于杜绝抄袭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2.3课程设计的学生自我组织

课程设计中,“教师的过多参与”和“学生”的消极被动都不是组织过程的理想模式。“如何基于学生对课程设计不同的认知水平,协调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组织,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效率、团队协作能力,尤其是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协作”一是课程设计组织管理的重要问题。课程组模拟设计单位项目管理模式。由任课教师发放课程设计任务书,任务书能够让学生明确设计目的,了解设计任务、设计思路和方法以及应提交的设计成果等内容。在任务书确定方面,明确要求每个学生所完成设计题目的设计条件和参数各不相同,但教学要求完全一致,从源头杜绝课程设计互相抄袭。然后,引导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设小组长负责设计组设计问题的讨论、设计问题的提交、设计进程的汇报。

2.4课程设计考核

相对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缺乏完善的评价标准,设计质量评定取决于指导教师。而这种现状的产生主要因为:课程设计周期短,任务重,繁琐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会挤占课程设计时间,反而舍本逐末。为保证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公开、公平、合理。课程组将设计过程分为:答辩前、答辩、答辩后修改三个阶段,分别建立具体的课程设计考核标准,结合考核标准进行综合评分。答辩前阶段主要考核工作量、工作进度;答辩阶段主要考核设计计算书、图纸的质量以及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答辩后修改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对老师提出问题的修改程度及课程设计总结完成度。这三个阶段的考核全面覆盖了整个课程设计过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全面评定,评定过程简单有效,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实践效果。

2.5课程设计反馈

课程设计完成后,应做课程设计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教师总结及学生总结。其中,教师总结包括:对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它反映了《节水灌溉技术》课程在本学期的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为课程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学生总结包括:学生对本课程设计方法、流程的总结、对老师的批改意见的总结、对设计成果的优缺点分析、今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指导老师指导过程的建议与意见。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使学生从设计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所学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加深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但是目前为止,教师总结工作制度相对完善,而学生总结则无法落实。

3 改革成效與展望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课程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及丰富程度有所增强、设计管理过程也更规范,抄袭现象明显减少。不仅提高了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师生间交流,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能通过课程设计及时弥补。

作者:李玉芳 李明思 范文波 王振华 吕廷波 杨海梅

上一篇:云学习医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残疾人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