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培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得以发展,并且积极地促进学生对生活、学习与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和个性,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就是所谓的情感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培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培育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而且情感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积极探索和实践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渗透

一、 引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意义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方式为情感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就离不开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同时情感也充实了认知的内容,影响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学科,而且语文学科中存在很多语言优美,文质较美的例文,对学生情感培养又较大的优势,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帮助较大。

二、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长期处于被动的位置。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开展时间比较长,当前各个阶段的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大,灌输式教学模式还充斥着各个学科的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其次,当前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新鲜的事物比较好奇,而且小学时期也是学生的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说教模式,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课堂,教师认为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记忆下来,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最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停留在表面形式。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采取了适当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改革,但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理解教学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只是跟随当前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改革,将其他各种教学改革方式套用在自身的教学中,导致教学改革停留在表面形式,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不大。

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简单和明确,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在课堂学习中,多数学生采取记笔记然后在课堂结束之后强制记忆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中从学生的个人情绪出发,降低学生对教师威严的压力,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调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也能够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样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很有帮助

在进行教材编排的时候,选择进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最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优秀文章之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真情流露的表现。每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尽相同,表达方式也有多种,有时是借物抒情,有些是情景交融,又或者是直抒胸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材。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必须将自身的情感投入文章中才能够发现文章的美感,才能够在文章中发现美和感受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感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和个性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思维方式还没有成熟,很多时候难以分清对错,在这一时期如果学生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形成,在后期很难改变这一看法。因此,这一阶段对学生人格的形成特别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而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生情感形成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加快学生心智和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科目,语文教师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主导者,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要将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就需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学生对教师任课学科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情感态度和教学行为是学生拥有健康情感态度的关键,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容易模仿教师的情感态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教育,学生需要深入课文,而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让学生一直沉浸在学习中,深入学习比较困难,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生才会深入课文,发现语文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叶公好龙》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在课堂开始前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课文的主旨之后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手段,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结合小组成员对这一课文的理解,对这篇课文进行改编,可以将自身的情感带入改编内容之中,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丰富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方法中渗透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情感教学情景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小学生的心智和能力都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比较反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情感教学情景,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展示给学生,还可以使得学生在以情入境,然后由境生情的過程中得到情感教育。比如,在进行《静夜思》这一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作者李白的个人履历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更多有关李白的人物事迹,整理,制作成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在网上收集有关思乡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为学生构建生动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诗词,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李白的思乡之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够感受到这样诗词中的情感所在,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

其次,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的结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的联系紧密。小学生天生好奇,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虽然比较多,但是,所有的版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教材内容比较多,而且教材中涉及的情感因素也比较多,还包含了一些对著名人物的赞扬和英雄事迹的歌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主要是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些教材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这需要学生和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将教材中的情感内容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进行《小马过河》这一故事解读的过程中,这一故事不仅仅教导学生遇事不能够只听从别人的说法,需要自己亲身接触才更符合实际,这一故事中还存在情感内容,需要教师的深入挖掘,比如小马妈妈让小马去送东西,肯定知道会经过小河,而小马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小马能不能过去,这体现了成功的教育的情感内容,文章中的情感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这样才可以将情感教育和日常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四)通过教师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的健康情感是对学生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情感控制能力,在教学中多以一些积极、健康的情感去面对学生,通过教师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而且教师也要深入了解课文,将教学内容用自身丰富的语言或者是表演展示出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丰富肢体语言和强感染力的情感态度影响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小学生的接触面比较窄,在学习上能够成为小学生榜样的一般是父母和教师,也就是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点,还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是最佳途径,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态度是学生形成良好情感态度的关键。

五、 结语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通往人心灵的有效途径,情感教育使得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也可以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参考文献:

[1]余冬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作文成功之路,2017,23(12):98.

[2]赵玉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8,17(11):175-176.

[3]周昌惠.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读天下,2017,52(16):217.

[4]莊少云.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8,58(10):54.

作者简介:

于智杰,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铁炉中心学校。

作者:于智杰

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培育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2)

摘 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得以发展,并且积极地促进学生对生活、学习与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和个性,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就是所谓的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充分地融入语文教学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理念相符合,也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与此同时,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也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语文学科;情感教育;实施对策

很多研究学者认为,教育在进行组织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紧紧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以及学会生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除了要使学生获得认知内容之外,同时还要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认知以外的情感能力,并且使其获得情感知识。因此,教育除了要帮助人们获得必要的成功之外,同时还要对人的人格進行不断的完善。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积极地利用情感教育能够很好地完善学生的品行,陶冶学生的性情,滋润学生的心灵,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内涵

1.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内涵就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认知因素的作用具有充分的认识之外,还要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不断的完善,并且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增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情感教育属于一种“人”的教学,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将情智双全的人培养出来。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对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就必须要全面实施情感教育,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语文课本身的情感因素就非常丰富。总之,情感在情感教育中除了是一种教学的方法之外,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不管是实施教学过程,还是实现教学目标,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所涉及,而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语文情感教育的特征分析

(1)情感性。与理科课程比起来,语文课程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情感。所谓的情感性,主要是指在具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利用美的事物将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出来,并且还能够将教和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效地陶冶学生的心灵,从而能够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形象性。语文情感教育中要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参与进来。语文情感教育中的形象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指的是课文中的形象始终活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其次是教师利用描绘性的教学语言以及自身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形象呼唤出来,从而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变化以及不断地生成这些形象,最终能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教师可以对多媒体、电化、游戏以及图画等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真正地让学生进入教材的意境中。

(3)审美性。所谓的审美性,主要指的是有非常丰富的美育因素蕴含在语文情感教育中,因此语文情感教育具有十分独特的美育功能。语文的情感教学由于具有美育的目标,因此而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妙的神韵。而语文的情感教育如果脱离了美的坐标也会变得贫瘠、枯燥和僵化,所以在语文的情感教学中对美的追求理解和感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语文情感教育的基础就是语文学科本身的浓厚的人文性,而在语文教育中这种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要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总之,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验生命精神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和自我精神进行培育,这样才会使学生真正形成独立的精神本体,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情感教育能够对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行培养

语文情感教育可以将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出来,而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在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情感过程中的良好氛围就会积极地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有效地介入情感则能够将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好地营造出来。在具体的语文情感教育中轻松愉悦的主动参与、民主自由的讨论以及宽松的课堂气氛等都能够帮助语文教学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情感教育能够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提升

通过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名家作品中往往都是表达对祖国、人民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还在字里行间充满着崇高悲壮、清丽委婉、优美淡雅的美感。而语文教师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教学,除了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传授之外,还可以对情感进行传递,从而很好地开展情感教育。通过情感的传递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能够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以及积极化的重要手段。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对策

1.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语文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为根据对各种物质资源进行科学的驾驭,从而能够将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营造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创设情境。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幻灯展示以及背景音乐烘托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从而将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出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对课本中的各种情感进行体味。比如,笔者曾经在对《群英荟萃话三国》这一堂活动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利用多媒体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进行播放,将其作为新课学习的导入,在那悠远、浑厚以及豪放的歌声中,学生很快地就回忆起了三国演义中各个场面和情节,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学习的时候,笔者选择多媒体的方式对“月夜思故乡”的镜头进行播放,然后再配上音调低沉、节奏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从而将学生对思乡情的体验诱发出来。在对《长征》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笔者除了对写作背景、作者以及与词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还有针对性地选择《长征》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就将与诗词相同的壮美的气氛营造了出来。

(2)采用竞争合作的方式。所谓竞争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比学赶帮超的方法,从而将其奋发图强、团结紧张的心理氛围营造出来。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课堂的提问活动中也可以让学生选择按行或者小组的方式进行竞争。比如,在完成对《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桥》的学习之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感觉意犹未尽,因此笔者就要求学生对课外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并且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对其中的陈赓、老支部书记以及老班长等不同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然后将一篇心得写出来,准备在课上进行交流。在课堂交流的时候笔者就将全班的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依次发言。这时候各个小组的气氛就变得越来越浓厚,因此笔者就要求每个小组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并且将小组中优秀的发言选择出来,采用机选的方式对其进行讨论和修改,这样由小组合作动手将一份发言稿完成,然后让学生代表在班上對全小组的智慧结晶进行交流。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能够将学生创造的冲动充分的点燃,还可以将学生心底的潜能激发出来,因此整堂课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笔者主要是对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一种竞争合作的情感氛围营造了出来,这样除了能够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探究的需要得到满足

(1)要将切入点找到,从而将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对母语进行学习,因此基本上已经掌握各种书面语和口语,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与文本的加工和组织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中全面地纳入学生的生活实践、直接经验以及个人知识等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最大限度地采用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而能够将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在对《颐和园》进行教学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学生对自己家的装饰情况进行介绍,在学生发言之后笔者就对学生进行如下的引导: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居布置的一个小小的装饰都能够将同学们和父母的匠心很好地体现出来,那么我们看看颐和园的设计者在设计颐和园的时候运用了哪些独具匠心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有机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缩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能够使课堂的生活气息得以增强,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教材进行加工和重组,从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由于教学本身就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而教师本人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创新精神,在对教案进行设计、对教材进行研究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创新地处理教材。教师可以以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为根据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对教学进行科学的补充,从而能够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加工和重组。首先,可以以体裁为根据对教材进行引进,比如,在完成《丑小鸭》的教学之后,就可以对安徒生其他的童话故事进行引进,比如,在完成对《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之后,就可以将其他的游记引进,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更多的游记中真正地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其次,要以单元的训练点为根据引进教材。比如,“月是故乡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主题,而在对诗歌进行鉴赏的时候,首先要将诗歌的意象准确地把握住,这样才能对多个意象营造的意境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能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准确的理解,继而对诗歌的主旨内涵进行理解。比如,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意象的内涵进行更好的理解,并且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时笔者就引进一些关于菊、柳以及月亮等典型意象的诗词,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还可以以主人公为根据引进教材。比如,在对《伟大的友谊》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将介绍马克思的相关资料引进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马克思的敬业精神和历史贡献具有充分的了解,还可以将一些介绍其他名人的文章积极地引入课堂中,可以采用读讲或者欣赏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真善美的思想感情进行很好的培养。总之,利用这种开发教材的方式能够使教师具有更加超前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可以将创新学习以及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给学生。

总之,情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就是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必须立足于语言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不断加强,从而能够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最终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和社会知识的结合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利用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不断地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保证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支秉武,李斌.网络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22).

[2]李如春.走进阅读中的情感世界[J].科学大众,2009(05).

[J]张玉珍.小学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

[3]施晓春.重视情感教育提高课堂实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2).

[4]徐丽.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2013(09).

[5]肖永斌.浅议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中国人,2014(08).

[6]刘影.浅析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编辑 张珍珍

作者:彭昌望

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培育论文 篇3:

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

【摘要】在对学生情感关注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培养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英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英语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培育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相互融合成为英语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 键 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认知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进而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正如文化教育家加斯普郎格所说:“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单体会到常识,了解经济意义,欣赏美的事物,而且又肯为社会服务,即便对生存的意义也能体会。”情感教育,源远流长,无论是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心灵教育,还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等追求的以“社会治平”为终极目标的个人理想人格的教育,其中都闪烁着情感与人文的火花,为后世的情感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流与可贵的启迪。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入”(intake),即情感因素对语言吸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情感并不是认识过程的消极产物,而是影响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而且也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它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并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健康高尚的情感生活,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

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 新课改中情感教育的目标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传统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

新课改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发展方面具体化,从而明确制定我国基础教育各门课程的基本标准,初步建立起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其中在课程目标上就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设立具体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特别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势必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2. 情感教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影响认知过程。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提供理论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情感也肤浅;认知的错误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有推动、强化、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人的动机和意志,激发、维持、强化人的认知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认知效率。消极的情感体验则可能会阻碍个体的认知效率。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活动的参与。美国心理学家里斯特认为,认识和情感不过是同时存在的不同方面,没有无情感的纯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纯情感。他把这叫做“认知——情感互动”,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1]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意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情感教育的这种功能是通过情感教学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和满足,借助于情感对认识活动的激活功能实现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感状态,大脑皮层细胞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能量和动力,使大脑皮层处于一定的兴奋水平,延缓皮层抑制状态的形成,能使学生增加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为此,教师应当“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与学生,在学生的心理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就是教育的第一信条。”[2]此外,实施情感教育对学习效果有保持和维护作用。情感教育的实施能够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回忆和再现,有助于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智能结构形成牢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生活,进而形成健全性格。情感因素影响个性倾向,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敏捷,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难题。“道德智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人格健全的程度、社会适应性的高低等都与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连。”[3]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所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4]情感教育注重学生良好情感的发掘,具有催化、整合作用,经由“情动——感受过程,体验——理解过程,价值体系化——人格化过程”[5],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性格。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语文教学在注重认知教育的同时,应以情感为纽带,注意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排除消极不良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性格,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教育的渗入,既能够促进教育摆脱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个性的重要保障。情感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发展人的情感直接推动健全性格的形成,亦能通过对其要素的促进作用而有助于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教育现实。所以,重视情感教育能够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逐步融合

英语教学改革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外语基础知识,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最基础的社会文化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学会思考与发现问题,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也就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学生本身而言,其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或促进了英语学习的进程,直接决定了其英语课程的好坏。故而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注。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英语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语言学习获得成功,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长足而健康的发展,这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朱俊梅.论情感教育,继续教育研究[J].2008(03).

[4]诺尔曼·丹森.情感论·序言[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5]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黄进进 赵 正

上一篇:中东地区视听新媒体传播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