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对策论文

2022-04-16

[摘要]以杭州市高职教育为例,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问题对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问题对策论文 篇1:

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的发展观,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向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保持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业的三大支柱是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当前,正处于深水领域的中国金融改革,迫切需要现代金融创新,要更加重视勇于战斗、勇于创新的延安精神,推动其深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空前的改革取得最终胜利。中国实体经济——银行业生存的基石——的融资渠道仍由银行主导,实体经济和银行两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创新;问题与对策

一、金融创新内涵及重要意义

改变现有的金融体系、增加新的金融工具的金融创新,是企业家将企业元素进行的新组合,是一个由利益动机驱动的缓慢而持续的以获得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的发展过程。金融创新背后的基本经济力量是通常会导致金融职能执行方式的改善的竞争。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货币信贷的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振兴,信用卡的广泛使用,移动支付等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出现,都是现代金融的创新,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金融创新是必然的[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实体经济是中国当前国民经济的基石,我国正朝着现代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发展迫切需要现代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意义如下:

1.加大了交易方式,工具,服务和融资技巧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方式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现代手段,可以提供轻松满足市场上各种投资者需求的优质的服务和广泛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2.充分发挥了信用创造的积极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金融机构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及新技术,新工具,新服务和新教育的使用,大大增强了金融机构积累资金的能力,使得规模收益增加和经营活动成本降低,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盈利和创新能力。

3.引入了支付和结算系统,有利于提高支付速度和清算能力,提高了周转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与以前的处理方式不同,为降低流通成本和成本并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了支持企业发展的目标,当今的金融机构将计算机引入了支付和结算系统,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和结算支付能力,金融机构利润的实现也为服务企业奠定了基础。[2]

二、金融创新的方向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的源头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具有虚拟属性的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长期相互依赖。马克思在资本理论中将金融部门定义为虚拟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流动性在为实体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相对独立,通过长期有序积累,成为所谓的虚拟部门。从金融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具有自我增强功能的虚拟部门——金融发展的第一个基础是实体经济,这是实体经济未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必要条件。从实体到虚拟的财务分离,如果没有外部公共权力来指导,将变得越来越激烈[3]。近年来,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领域的创新更多地为金融本身服务。有鉴于此,为避免金融领域流通最终使实体经济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通过政策干预等外部因素,通过金融领域的创新,使得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努力促进对实体的金融支持和为实体的整个过程提供服务的金融创新的方向。实体经济是国家的基础。金融创新不仅是指企业间接融资的创新,还包括实体经济的主体直接融资的方式的创新。间接方式和直接方式都是促进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实体经济分布的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其最终目标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国民经济就像沙漠中的建筑物。

三、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问题

1.金融创新带来的垄断问题

技术创新和监管创新都属于金融创新。垄断的具体方式表现为技术垄断以及企业实体的执照和资格[4]。如果只有少数机构提供这种服务,会出现垄断。在法律保护的框架内,处于技术垄断地位的企业实体或许可证的拥有者可以经营,这将对实体企业的管理行为和融资行为形成现实压力。

2.金融创新中可能会有反复试验

金融创新有时意味着反复试验。一方面由于过度收集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信息和数据,金融创新可能侵犯了消费者和个人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无论是金融行业本身的持续改进和发展,互联网领域的金融技术创新很容易形成主导平台,统治者的模式将对其他进入者形成强大的障碍,在主导平台之后则是巨大的金融支持。同时,例如P2P丑闻类似,都存在强大的壁垒。

四、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对策

(1)建立中小企业多维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已从提供单一贷款服务变为提供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全面的金融服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企业不仅需要更多的融资,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还衍生出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需求。在保证自身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银行业应创新相关业务,改革服务,坚持将风险防范和控制纳入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全面风险体系的建设,逐一检查每个环节的风险点,有效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此外,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银行业应以实现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有效结合,全面评估风险和收益,并试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从风险识别中实现全过程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和控制完全融入产品设计中,确保测量,控制,监视和处置按照流程规范操作,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2)加强对金融发展创新的监管。

融资体系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风险,也就是说,这时我们应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完善有效的监督。现在,虽然我们已经引入了许多监管措施,但应努力减少金融服务的中间环节,管理企业的杠杆率,防止金融系统内的自娱自乐的资金自我流通,让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直接针对真实企业。其次,要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抑制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活动,认真识别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否则这对实体经济非常不利[5]。最后,为了不让企业承担过多的负债,需要严格监督上市公司资金使用,避免过多的债务使企业承担金融危机的风险。

(3)建立业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的天职,但是不能完全将金融实体的弱势归咎于金融机构,虽然金融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追求利润也是金融机构的“本性”。真诚,并提供真正的黄金和白银,有效,坚定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是优质金融。但是,无论金融市场多么好,对于那些无法挽救那些管理不善的实体企业,企业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建立业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吸引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奕彦.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分析[J].时代金融,2019,0(33):16-17.

[2]金洪飞,万兰兰.基于选择抽样的银行危机先行指标研究[J].财经研究,2014,0(5):54-63.

[3]张倩,刘璐.现代银行业危机预警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01-104.

[4]马海峰,谢志刚.对问题保险公司实施监管干预的国际比较分析——以英国Vehicle和General和中国某财产保险公司为案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56-61.

[5]杜金岷,李繼伟.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银行危机预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4):1-9.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作者:陈文吉

经济问题对策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以杭州市高职教育为例,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梳理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对策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的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一直以来,杭州市高职教育不断增强与区域经济的联系,高职教育在区域化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探讨了杭州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驱动价值。高等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外部适应性特征。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认可度。

(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的产业升级具有驱动作用

劳动力素质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受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区域主导产业正积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需要劳动力资源从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是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高职教育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更友好、产能更高效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当前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各行各业专业化水平日趋提高,社会对人才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日趋上涨。高职教育可以根据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灵活设置课程,针对社会需要培养适用人才,及时解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技能供求不匹配的矛盾,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

(三)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社会的需求和认可度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依据,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获得社会、行业企业更多的支持,校内外共同发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走出自身的特色,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促进高职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够高

杭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三产结构基本适应,但是契合度方面还不够高。专业设置的覆盖面比较广,但尚不能满足支柱产业的需求。对照“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杭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大产业主要集中在材料与能源、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大类,而专业大类中的重点专业建设并无明显优势。专业设置的重复度较高,专业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促使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的毕业生。许多人一毕业就到高职院校任教,没有企业的一线工作经验。这些因素致使他们在企业新产品研发、企业的技术攻关过程中难以参与其中,贡献度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不够多。虽然各个学校对教师下企业也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教师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其培养的学生很难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学生一出校门才发现,自己的所学与社会的产业前沿有很大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不够高

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高职院校缺乏能够真正在企业技术攻坚、产业转型过程中发挥重量级作用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既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要有精湛的一线技术水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丰厚的收益。二是相关的支持不足。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真正能够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的装备等不足,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服务等也不能满足需求,这些因素导致企业与高校院校合作的动力不足,校企合作许多时候停留在表面上,实质性开展合作的深度不够。

三、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专业,培育专业特色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专业发展的定位。学校要建立由校内专家、企业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进行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审核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等。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学人员深入到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对高职教育专业教学、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变化,以使高职教育能够与企业的发展零距离对接,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专业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的设置,以符合区域中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根据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要重点培育专业特色。专业有特色,人才培养就有优势,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才能有胜势。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不能够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一要加强内部培养。要采用多种途径、创造条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要制订具体可行的教师下企业的相关制度,在职称评审、业绩考核等过程中充分肯定教师在下企业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做出的贡献。高职院校要在教师和企业之间做好“红娘”,在为企业技术进行技术研发等过程中,整合学科专业优势,通过组成教师团队等形式,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底气更足,业绩更大。二要加强外部引进。根据行业、专业的发展需求,聘请相关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这些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身处研发、生产的一线,他们可以把行业的最新动态带给学生,把最精湛的一线技术教给学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要健全相关制度,要在行业指导制度、企业参与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二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型,在人事管理、绩效考核等关键方面进行探索。三要完善治理体系。高职院校要吸收行业企业人员组成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推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决策机制,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四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建设好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探索、完善高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实现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王晓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透视:以在杭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2):107-110.

作者:韩天龙

经济问题对策论文 篇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问题及对策

摘 要 现代经济社会是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有机整体。人类的经济活动引起生态的变化,生态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论是简单的或者是复杂的,均由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组成,可见,生态系统的主要变化都是在土地范围内进行的,土地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太经济

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可包括农业用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交通用地、水域以及特殊用地等。尽管目前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经济问题还难以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准确的定量评价,但从保护和建设城乡生态环境,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对此问题研究和探讨的要求。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缺乏价值观念,使我市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问题是不少的,有些是比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反映在数量失控和质量下降两个方面。

1)农业可再生资源利用强度大,投入产出不平衡。农家肥施用量下降,特别是压绿肥、秸秆肥两项下降幅度最大。这将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严重缺磷、少氮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草场超载过牧,草质变劣产草量下降。大部分天然草场无人管理,正在逐步退化,有的已变为裸岩,石砾地、砂地成为牲畜的“运动场”。过分开采地下水,使有些村镇井水干涸,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在城镇中主要表现在工业、商业、居民住宅、环境美化等有些未能安排在经济特性最适合于其产业特点地段,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农业主要表现在新栽果树占用耕地过多,随着经济作物面积的增加,饲料作物和养地作物面积明显下降,轮作倒茬的面积逐年减少。由于人口—粮食平衡关系紧张,使一些地方不能根据土地类型及环境条件去安排农林牧业生产。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地,用多养少,只顾当前受益,忽视持续利用,低产耕地、草地、果树、林地面积过大。未起到应有的保护生态、保持水土作用。

4)农业环境质量不高,部分地区仍有恶化的趋势。由于自然本身的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预,全市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逐年增多。生态经济问题,不仅考虑生态系统的内部平衡,而且还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要求,又要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探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首先要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逐步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当然不同的时期由于土地资源质量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土地的负荷量不是固定的,但是人口增长的势头要大大超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的能力。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因为人类物质生活绝大多数主要来自耕地。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多少。可见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1)树立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经济增长指标与生态指标(生态状况、资源保护、环境质量)兼顾;在考核政绩时,应经济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并重;在安排工作时,应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考虑。

2)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强制管理。人口、土地的理想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政府应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加强宏观管理,加强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坚决地执行,同时充实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3)搞好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设计,进行技术、经济、生态、省会效果的全面论证分析,客服土地开发利用上的自发性、盲目性。合理的规划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措施。

4)政府应投放必要的资金,扶持造林种草、山区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要用好现有的资金,搞好土地资源的开发。

要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目的,是在保持土地系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应该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经营、提高效果、永续利用的原则。合理的利用土地是生态与经济协调、稳步发展的关键。虽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耕地的负荷量将会继续增加,但人口、土地的比例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不断地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提高土地的负荷能力,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完全可能做到经济与生态的稳定协调发展。

1)节约用地,集约经营。土地的珍贵性和供求矛盾的尖锐性,要求我们坚持节约用、实行集约经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不能空闲,不准荒芜。有针对性的采取改造低产地块。使土地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优地优用,劣地劣用,避免优地劣用。

2)提高效益,永续利用。土地利用利益的特点是要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顾。就提高经济效益而言,一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的选择性效益;二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的结构性效益。

土地的有限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坚持永续利用的原则。永续利用要做到四个结合。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与培养地力相结合,与保护相结合,与复垦相结合。

目前影响我市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有三个:一是粮食紧张;二是耕地分散;三是农产品的比价不合理。

粮食紧张带来的危机感,使得各乡、村都尽力以粮食自给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土地利用的优势不能发挥,有些应退耕的地不能退耕,不应退耕的地退耕了。结果是全市粮食紧张状况不易缓解,山区村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果、牧、林业。

耕地分散,主要是农业经营规模小,地块零散,难以取得规模效果,缺乏和其他各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农民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依地力比差调整地块。发展和巩固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使农村从事这些产业的劳力有稳定的职业感和较高的收入,同时采取鼓励措施和土地有偿转让政策,促使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以提高种植业的规模效益。

农作物比价不合理,在目前粮价的情况下,市县应给与商品粮基地的乡镇村扶持,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商品粮的

生产。

参考文献

[1]涂小松,濮励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自然观刍议[J].生态经济,2008.

[2]李清泉.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

[3]邹健,龙花楼,胡智超.国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初探[J].资源科学,2010.

作者:崔凯

上一篇:金融危机结局论文下一篇:法学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