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升值压力独立货币政策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章分析了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汇率制度机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工作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减轻升值压力独立货币政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减轻升值压力独立货币政策论文 篇1: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当前,人民币持续、缓慢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的趋势越来越突出。是否可以确认,人民币存在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呢?它将持续多久并将造成何种影响?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造成损害、避免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呢?

自2005年7月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中有升,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截至2007年10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5102,今年以来升值幅度为3.96%。除了相对美元,今年以来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也表现出明显升值趋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数据,2007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19%,大大超过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幅度。这说明,某些人所说的人民币只是对美元升值,而对其他货币如欧元等货币,则因其对美元升值幅度更大而被抵消的说法并非事实。

按照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货币升值具有紧缩效应,短期内,可能提高国内商品对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导致本国出口下降和进口商品对国内生产商品的替代,从而降低总需求,总需求的下降将降低国内价格水平。另外,本国货币升值使进口货物相对价格下降,进口替代效应也将降低国内物价水平。但近年来,采用微观分析方法对汇率变动在企业现金流、经营绩效等方面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汇率变动的影响其实并不显著。

目前,我国也并未因人民币升值而缓解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盈余、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压力,反而出现了通胀和国际收支盈余及外汇储备增长加速的趋势。今年以来,各类物价指数、房屋价格、股票价格等迅速上涨,通货膨胀的阴影再次开始威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膨胀对消费者的利益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外汇储备管理的绩效也因美元贬值加快,次级房屋贷款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震荡而面临威胁。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从今年1月的2.2%持续上升至8月的6.5%,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见图1)。目前,虽然消费价格指数高涨主要归因于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仍相对平稳,但基本上可以确认,已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伴随消费物价上涨的是资产价格的急剧上升,包括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的膨胀。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6年上涨超过130%,截至10月上旬,上证指数今年以来上涨已超过120%,达到5959点,深圳成指的涨幅更是超过190%,攀至19600点。由于种种原因,房地产价格在诸多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实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速上升态势。

按照某些相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的看法,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将降低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少贸易顺差,并形成本国货币贬值压力。然而,目前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贸易顺差仍然持续扩大,这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增幅持续下降有关。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从2004年10月的10.9%下降到今年7月的2.2%,原材料等购进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表现出同样的走势。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以制造业商品为主,生产成本上升缓慢使得出口贸易和贸易顺差在人民币缓慢升值过程中仍保持较长时间的增长,在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不发生重大变革的条件下,仍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极大的压力。

其实,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资产价格的上涨并存是我国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并存的重要表现。汇率体现的是货币的对外比价关系,而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涨体现的是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或者说对国内商品和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比价关系,因此,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异常”现象可以界定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

那么,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呢?

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产生于共同的经济体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配置以国民储蓄大于投资的宏观经济背景,加之中美两国在贸易结构以及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由此造成中美两国之间持续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并迅速积累起大量外汇储备,逐渐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以往的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为吸收巨额外汇储备,不得不大量发行央行票据,并造成市场流动性相当充裕。流动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消费物价涨幅逐渐上升以及资产价格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尤其是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升值预期是引起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重要因素。再者,人民币升值压力与通货膨胀并存以及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的混合局面使我国货币当局实施货币政策面临重大困境。为了防止一国货币过度或过快升值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如果货币当局一方面需要抵御对外升值的压力,一方面又要防止对内贬值的趋势,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免顾此失彼。当然,我国目前仍然实行资本项目管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货币当局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时受到的限制。此时,更为重要的应当是货币政策目标的抉择。

从国际经验看,面对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本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局面,需要谨慎对待的并非只是升值本身,更值得关注的应当是在升值过程中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目标和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当局妥善处理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将影响到一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以日本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经验为例。一般认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的长期衰退足以作为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理由。然而,日本经济经历长期衰退的真正原因并不是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本身,而是日本货币当局在日元升值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适得其反的货币政策。日元对美元从1985年2月持续快速升值,至1988年,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以及缓解日元升值对经济和就业带来的紧缩效应,日本货币当局在此期间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央行贴现率从1985年初的5%下降至1988年的2.5%。随之而来的是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股票价值指数从1985年初至1989年末上涨超过200%,日本全部土地价格指数与大城市土地价值指数分别上涨170%和240%。为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日本货币当局随后又急剧紧缩银根,央行贴现率从2.5%一路上升至1990年6%,资产价格泡沫由此破灭,并导致日本从1992年至2002年期间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日本货币当局在日元升值过程中采取的货币政策基本成为汇率政策的附庸,为了缓解日元升值压力而导致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不得不付出国内经济长期衰退、产业竞争力下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物价却居高不下的沉重代价。

当初,德国与日本一样在广场协议中承诺本币对美元升值,但是,由于德国早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散后就逐步实现了马克的自由浮动,因此,尽管在广场协议后也面临本币迅速升值、国内流动性增加以及本币资产价格上扬的局面,由于汇率是浮动的,从而较好地掌握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在短期内通过内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上调基准利率来有效地控制本币对内大幅贬值风险,实现了以抑制通货膨胀为单一目标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目标。

由此可见,在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至关重要,而绝非如某些人所言,并不重要。如果货币政策疲于应对升值压力,很可能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尤其是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加大经济波动,造成金融市场动荡。当然,虽然我国目前如日本和德国当年那样,面临着由于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引致的货币升值压力,但是,日本和德国货币当局都是在资本项目开放、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因而不得不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浮动汇率之间做出抉择,而我国目前仍实行资本项目管制,这是我国在人民币实际升值及升值预期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制定货币政策的优势所在。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要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当局不得不允许本国货币汇率自由浮动,否则,就将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看,日本货币当局为了缓解日元升值而采取扩展性货币政策,以牺牲国内物价稳定和带来资产价格泡沫为代价;德国货币当局则坚持以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为目标,允许马克汇率较大幅度地波动。两国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自由浮动之间,做出不同选择并产生截然不同的经济后果。在资本项目管制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一方面不会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因此,相对而言不会对升值造成更大压力;另一方面,较严格的资本管制还可以防止国际资本从资产价格膨胀中大规模获利潜逃,从而减少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诱因。换句话说,资本项目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为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创造了条件。由于人民币缓慢升值相对于短期内急剧升值而言,更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此,我国货币当局仍然需要密切关注人民币升值态势,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项目管制为我国货币当局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提供了条件。

近几年来,为分流日益膨胀的流动性,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扩大资本项目开放。但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过程中,有关当局还需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控和配套措施的建设,如目前,就应加强对QFII、QDII资金流动的监控,在完善配套措施的前提下,开放港股直通车。同时,高度重视物价上涨、房市价格日益膨胀给经济造成的长期损害及其对银行部门形成的风险,充分认识股市泡沫膨胀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改进制度设计,消除泡沫形成和膨胀的制度基础,而不是头疼医头似的政策调整。

(作者曹红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刘华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编辑:许倩 xu.qian.1982@gmail.com

作者:曹红辉 刘华钊

减轻升值压力独立货币政策论文 篇2:

汇率制度变化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汇率制度机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工作建议。

关键词:汇率制度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虽然不断进行调整,但外汇储备仍然快速增加,国际收支不平衡及中国同欧美等主要贸易国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央行为冲销大量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形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货币政策独立性面临挑战。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使其有利于“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民币汇率体制调整历程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变化,呈钟摆变动的情况,即在某一时期固定汇率制度占主流地位,而经过一段时间,浮动汇率制度又成为主导。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60年代开始倾向走向浮动汇率制度,80年代又趋向固定汇率制度,90年代钟摆再次向浮动汇率制度摆动。

我国各个时期的汇率制度划分:1985-1993年,中国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实行单一汇率,在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下,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对货币供应增长率、消费物价指数(CPI)、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起到比较显著的影响;1994-2005年7月,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锕,形成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严格管理的外汇管理体制;2005年7月21日以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正式和美元脱钩。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幅度。

二、固定汇率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1 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在经济全球化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汇率变动极小(基本固定),始终保持在1美元兑换8.26人民币左右。同时,我国一直强调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说,在理论上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限制资本自由流动。在现实中,我国结售汇制度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即人民银行外汇储备增长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Mundell Fleming)的模型,在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下,一国的货币政策是失效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扩大,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削弱。也就是说,当时事实上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流入)的政策组合。同时,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开放步伐加快,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急剧增长,从2000年的1656亿美元,急剧增长到2005年的8189亿美元,中央银行被动吃进了很多外汇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而实际的基础货币需要量并不要那么多,因此外汇占款的增量和基础货币的增长对比差距的增长是很快的。如2000年的外汇占款的增量不足1000亿元人民币,当年基础货币的增量为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2005年时,外汇占款当年的增量为17500亿元人民币,当年基础货币的增量为5500亿元人民币。由于我们的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多,同时又要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被动吃进了很多外汇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而实际的基础货币需要量并不要那么多,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由中央银行对冲掉。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放量不能由中央银行主动控制,不得不放弃对货币政策的完全控制权,货币政策独立性几乎丧失。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地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2 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实行资本自由流动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利率和汇率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一国利率水平高于别国时,会吸引外国资本包括热钱流入,使外汇供过于求,本币升值;反之,则使本币贬值,因而其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问没有冲突。虽然我国在1994年之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但是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受到严格管制,所以我国的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也是可以相对独立实施的。我国放松对经常项目的管理后,为境外热钱进入中国境内提供了更大便利。境外热钱引起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表现如下: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我国上调(下调)利率进行紧缩(扩张)调控时。会影响资本项目的顺差(逆差)。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人(卖出)外汇,同时,由于利率上升(下降),国内利润空间扩大(缩小),境外资金进入(流出)我国资本市场,从而增加(减少)了外汇储备,进一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如果大幅提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国内,增加外汇储备,从而进一步增大升值压力。正是由于利率无法较大提高,且国内物价水平较高,致使我国实际利率水平较低甚至出现负利率现象。如:2003年我国的名义存款利率为1.98%,实际利率为0.77%;2004年我国的名义存款利率为2%,实际利率为-1.83%;在国内金融投资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各路资金追逐投资,尤其是房地产领域,全国房屋平均售价从1998年的2063元,平方米上涨到2005年的3168元/平方米,7年上涨了53.6%;而且从2005年开始呈现快速上涨态势,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期处于高位运行。

对于我国贸易顺差快速上升,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使国内资金和国外短期资金外流,达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但是,由于大量热钱进入我国境内追逐人民币升值,致使我国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而降低利率会进一步促进消费,增大通货

膨胀压力,有悖于宏观调控的方向,使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施行产生冲突。

3 固定汇率下国际短期资本的大量涌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由于这次汇率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出现较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也大幅增长。我国GDP同比增长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远远高于国际平均的经济增长率。我国外汇储备也处于上升趋势,市场上人民币严重供不应求,使得人民币被严重低估,造成国际短期资本大量跨境流人我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冲击。

削弱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利于宏观调控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从理论上看,国际短期资本与货币政策方向和目标往往不一致。当我国经济过热时,央行将采取提高利率,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但利率上升将吸引境外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上涨,使得公众对前景持乐观态度,刺激消费和投资支出进一步增加,货币流动速度加快,反过来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增加了外汇储备,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来阻止货币供给的增加,但这又会造成信贷收缩,增大人民币利率上升的压力。反过来又促使国际短期资本流人,造成流动性过剩,央行被迫增加货币供给,最终起到“火上加油”的反面效果。

4 增大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成本,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人民币的真实价值仍然没有体现出来,人民币存在严重低估。为套利而进人中国的短期资本大量流入,造成国内货币供应量起伏不定,增大央行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成本,同时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传导机制

目前汇率制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固定汇率制。即锁定一种以上货币之间的换算比例,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满足货币需求的变化。数量调整的最大特点就是当一国对外开放时,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才能保证固定汇率制度的实现,即当外汇增加引致货币需求上升时。央行就得增加货币供给来平衡该货币供不应求的关系以保证汇率稳定,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有可能因为流动性过剩而导致通货膨胀或泡沫经济。(2)浮动汇率制。通过倾向升、贬值来满足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汇率可能出现的上下波动不利于一国的出口,有可能降低外资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意愿。(3)中间汇率制。此种汇率制度的优劣介于上述制度之间,我国目前采用以控制货币供给为主,汇率变动为辅的汇率形成机制。

汇率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传导机制表示: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流动性→货币政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改变了汇率过于固定的状况,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今后货币政策工作实施的方向具有更重要意义。

1 在“三元悖论”中,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使我国的汇率波动区间变宽,意味着我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通过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而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可以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改变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受多种因素牵制而被动行使货币政策的局面。

2 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不断地进行微幅调整以平衡国际收支,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有一定的调控空间,摆脱了为稳定汇率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被动地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目前,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出口将会适度减少而进口增加,这样可以消化一定数量过剩的外汇储备,对于提高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有很大帮助。

3 浮动汇率制度下,调解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当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虽然会造成资本项目的顺差而增加外汇储备,但同时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影响经常项目,抵消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4 灵活的汇率可以增加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风险,减少了国外“热钱”的涌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降低了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四、目前汇率制度机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工作的建议

1 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培育相对均衡汇率。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协调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是缓解“双顺差”的市场解决途径,也是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基础。对于我国来说,短时期内汇率完全浮动不现实,但汇率浮动幅度能够更为灵活完全可以做到。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人民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包括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成分可以适当减少,增加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比重,避免美元波动牵连我国货币大幅度波动风险,将未来以市场为基础的均衡汇率与世界多元化经济体联系在一起。

2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开放培育资本市场。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基于外汇紧缺时期,结售汇外汇管理体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有积极作用,确保国家有效掌握外汇资源。随着企业出口创汇越来越多,贸易持续保持大额顺差,国际资本大量流人使投放的人民币大量增加。因此,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向“藏汇于民”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有条件地对外投资转变,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近年来,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推出了调整外汇管理的多项政策(放宽企业开立外汇账户和账户余额的限制、放宽个人经常项目购汇的限额、放宽对企业境外投资用汇的限制、境内机构可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和资本项目的用汇限制等),表明了外汇管理正在向市场化和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秩序渐进地迈进。

3 汇率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协调。汇率制度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使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通过政策调整和引导逐步扩大内需,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国际经济特别是经济大国的政策突变造成的冲击,在实现国际收支相对平衡的基础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4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高短期利率,严格控制投资过热行业

的资金供给,对于资源能源消耗和高污染行业也要在信贷资金方面进行抑制,优化经济结构,达到稳定物价目的;对于有成长性、可持续发展性的行业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重点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降低优质企业对外债的依赖程度,从而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增多所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

5 把握人民币升值节奏,在我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让人民币汇率在总体上保持缓慢上升,小步前行的走势是可行的选择。人民币的升值路径不仅是渐进式的,而且是非线性的,这种升值策略带有相机的抉择性。人民币升值的程度和升值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进度、宏观调控的能力以及企业对汇率变化风险的应对能力,同时要结合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如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由此,政府各部门可以从维持我国今后2~3年内可接受的GDP增长率、就业率和CPI等宏观经济目标出发,测算出各行业在人民币升值不等情况下的反应,以经济模型计算结果为参考,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以升值频率的时快时慢,升值幅度不均的方式,借助目前金融危机的情况打破人们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加大对国际短期资本流人流出的控制,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五、结论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意义深远,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尤为重要。为缓解货币政策目标和汇率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充分发挥两者的功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把握汇率变化节奏,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来平衡汇率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注释:

①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历史变迁及冲击来源分析,上海金融,2006(7)

②⑧曙霞人民币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分析,新金融,2006(2)

③李天栋,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制约条件与政策搭配新金融,2006(5)

④张家平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南方金融,2008(4)

⑤唐震斌,人民币升值趋势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金融管理科学,2006(6)

⑥梁建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外汇形势的影响,国家外汇管理局优秀研究报告论文集,2007(12)

⑦刘新华,人民币实际汇率及其升值时机选择,金融管理科学,2006(6)

⑨关于当前人民币汇率调整策略的思考,中国金融,2007(15)

⑩周江银,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中把握节奏,福建金融,2008(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太原030001)

(责编:若佳)

作者:梁建华

减轻升值压力独立货币政策论文 篇3:

中国通货膨胀的分析与对策

[摘 要] 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金融学研究中的“永恒话题”。而随着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对通货膨胀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开放经济的背景,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即是本论文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 汇率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趋势和表现

我们把通货膨胀定义为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定义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连续上涨6个月以上,或货币连续贬值6个月以上,物价上涨幅度大于等于3%。对通货膨胀分类,物价增长率介于3%至5%的为温和通货膨胀,在5%与10%之间的为严重通货膨胀,而物价增长率大于10%的则是奔腾的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测量我们多以物价指数来衡量,我国现行的物价指数主要有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建筑业产值价格指数。

我国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容忽视。老百姓最关心的当然是物品的价格。特别是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物价的持续上涨必然会给居民心理造成压力,甚至可以影响到社会安定。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济增长偏快;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这暗示着我国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不牢;一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比较困难;经济发展方式仍比较较粗放,经济增长消耗的资源比较多,付出的资源环境与一些强国相比代价比较大;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具体分析

(一)物价快速的上涨导致了通货膨胀

1.房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最大推动力

近年来国内商品房价格一路飙升,由于高涨的房价,通过三级市场,以抬高租金的方式,渗透到了城市几乎所有的经营领域,提高了这些行业的成本,从而压迫利润极薄的生活必需品涨价。房价全面上涨,必然会拉高城市经营性场所的租金和人工工资,于是,城市所有经营性场所的成本抬高,这些抬高的成本,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消化,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抬高价格”来消化。

2.食品供求角度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食品价格出现了非常大的上涨。造成此次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不仅有暂时性的,而且也有可能产生长期、持续影响的原因。暂时性的原因比如灾害性的气候和动物疫情。

3.能源价格的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当油价上涨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会导致食品价格上涨,但它的确导致了这次全球食品的价格上涨。一方面,石油涨价,以石油为燃料的加工、运输业费用提高,从而抬高食品生产成本。石油作为稀缺能源,其价格在2008年已出现了波动,但从长期看,一定会上涨。油价的上涨会带动许多行业的工资和产品价格出现普涨,交通运输和取暖制冷都会跟着涨价,最后只能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消化职工的怨气。而一旦工资和物价轮涨,将引发通货膨胀的螺旋式增长。

(二)货币量的增加对通胀的影响

2006年至2007年期间,世界货币供给增长幅度较大,目前处于2年来的高水平。其中发达国家货币(M2)供给年均增长7.1%,是主要经济体长期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发展中国家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维持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由于长期的贸易不均衡,使得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也因此成为发达国家流动性的“泄洪区”,推高我国货币供给量以年均17.5%的高速增长。

(三)世界经济的通胀局势对我国消极的影响

从世界经济的总体趋势上看,美国经济在2008年已陷入经济衰退,经济增速放慢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困难。而且,当前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也已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2008年,整个世界经济已进入一个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和世界普遍国家出现的通胀的阶段,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式敲响了警钟 。

(四)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近几年来,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虽被各种接连出台的民生政策不断修正,但在整体上还是呈现了不断扩大趋势。经济运行体制的不健全,转型期急剧变动的社会结构,以及欠缺的调节机制和不足的财力,制约了全社会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高收入阶层占有社会财富比例过快增长,这个阶层追求财产性收入的结果,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在更深层次上,虽然呈“全范围、多层次”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绝大部分民众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累积,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分配秩序混乱,还是导致了社会通过价格变化来强制性重新分配财富。

(五)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外汇的快速增加使治理通货膨胀变得更加困难

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使得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更为突出,影响偏紧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对此,央行被迫采取“对冲”操作,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调控空间受到制约。持续不断地外汇增长对我国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利。外汇多,经兑换后被动增加货币供应。尽管央行可采取对冲操作,收回多余货币。

2.外汇的快速增加加大通胀压力

从国际角度看,外汇储备和名义汇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从我国汇率改革进程看,外汇储备的高额积累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要减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但这些操作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如果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本来就已经极为宽松的货币市场将因此变得过度宽松,从而刺激国内资产市场泡沫膨胀。

三、政策建议

(一)稳健的财政政策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稳健的财政政策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中性”的财政政策,即,既不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也不着眼于经济总量的收缩,而是回归公共财政的本质,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重点用于解决由于“市场失灵”而出现的资源配置失效、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问题,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加强对银行的监管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不断增长,形成货币供应过快增长的巨大压力。同时,在流动性偏多的背景下,由于金融机构利润约束增强、信贷需求旺盛,信贷扩张动力强劲。为了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关部门应将从总量控制和价格引导两方面着力。

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公开市场方面,一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上行,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传达宏观调控意图,提示商业银行关注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贷款规模与投放节奏;同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中落后企业的贷款投放,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的支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转变盈利模式。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新体制、新机制的效能便可逐渐体现。改制银行按照国际标准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三)加大汇率与利率的调节力度

从价格引导方面看,汇率和利率将发挥更大作用。关注有效汇率的变化,增强汇率弹性,进一步发展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引导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平衡增长能力及抑制物价上涨中的作用。在衡量实际利率水平时,充分考虑消费物价指数偏高中的国际价格传递和资源价格改革等结构性因素,在利率政策上,对这些特殊因素留出一定空间。在此基础上,发挥利率杠杆在防范经济过热和控制通货膨胀中的作用。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一是融资成本适度上升,有利于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过度投资;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居民资金流向,稳定社会通胀预期。在物价水平走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提高存款收益水平并努力使实际利率为正,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四)防止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从而导致通胀的相应措施

1.进一步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

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尽可能挤出储备中投机性资本泡沫。一定要坚持汇率改革的主动性原则,这个主动性表现在既不能因外部压力而动,也不能因为有外部压力就不动,从而延缓改革进程,丧失改革良机。具体来看,第一,要在坚持当前有管理浮动汇率政策的同时,提高“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艺术,适当放大浮动区间,采取各项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向均衡水平的调整;第二,要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和外汇衍生工具,一方面借此逐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汇率避险能力,另一方面借此扩大我国居民之间调剂外汇资金余缺的规模,弱化升值预期。

2.优化外汇储备政策体系

在保持适量外汇储备的基础上,建议将超量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石油、黄金等战略性储备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体系。这样既可以消化部分外汇储备,降低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3.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希望利用市场化手段化解和消化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够合理的外汇储备,让企业、机构和个人更多地进入外汇市场,并推出更多的外汇交易品种和工具,不断地扩大资金流动效率。

4.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贸易顺差、直接投资等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因此,解决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根本途径是要改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尽可能地通过国内消费增长和真正的技术进步来促使经济总量的平衡和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五)防止通货膨胀预期应采取的措施

强烈的通胀预期必将影响到居民、企业的消费、储蓄、生产和投资行为,对物价形成有力支撑;通胀预期加强还会增加居民对保值商品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需求,推高此类商品和资产的价格,进而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针对目前中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提出抑制通货膨胀预期所需要重视的三大相会配合的政策环节。

1.现阶段应采取以数量调整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

抑制通胀预期膨胀的最有效的手段是显示当前控制通胀上升的政策效果。央行首先要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保持币值稳定,其次在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促进就业,此外还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2.抑制通胀预期的技巧

只要判断储蓄主要是流向金融资产还是流向实物生产部门,就能够预测出未来通胀的变化趋势。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就会促使大众提前盲目的消费或增加金融投资的比例,实际上这类行为又会促使物价上涨的进一步加剧。

3.工资体系和劳动生产性的协调发展是治理通胀预期的关键

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来促使高生产率的企业部门率先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吸引优秀人才聚集到高生产率行业和企业中来,逐渐形成高附加价值产品自我生产的能力,逐步对高技术的投入要素产品进行生产,从而保证企业经营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通过工资体系和生产性改善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做到让一部分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实现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对中国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同时也能通过低生产性行业人力资本的释放,使这类企业能够产生更大的雇佣效果,从而缓解目前个人和地区收入差距不平衡的问题,提高各个经济主体抵御暂时性物价上涨的能力以保证各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培养后代健康成长的能力不受到严重侵害。

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收益率的效果,才能降低由于过剩的流动性涌向金融部门而可能造成通胀压力。

参 考 文 献

[1]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二期,20-35

[2]艾洪德.通货目标法:理论分析与效用实践,财贸经济,2007,第11期:42~45

[3]范恒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国际经验及启示,财贸经济,2006,第8期:5~6

[4]杨建明.通货膨胀钉住: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世界经济,2006,第7期

[5]曾康霖.传统的金融理论需要再认识,金融研究,2007,第7期:27~29

[6]李洪凯.张佳菲,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武汉:统计与决策,2006,第三期■

作者:王春英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实验室信息化虚拟实验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