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升值危害论文

2022-04-15

摘要?演当前,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然而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过多,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文章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因,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危害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币汇率升值危害论文 篇1:

中国股市长期趋势向上应在情理中

李翀,1955年出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曾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7项。

2008年7月以来,国内关于中国股市的前景、急速的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升值、热钱等问题的讨论观点不一。近日,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李翀。李翀认为中国股市长期趋势向上应在情理中,股票市场在2009年中期将由阴转晴。

记者:李院长,日前,股市大盘创下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10连阴记录,大多数股民都表现出了少有的狂躁,质疑声不断。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您认为中国股市何时才能由阴转晴7

李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为什么股票市场由热转冷。我认为,2006年中国股票指数的上升是正常的,它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上市公司质量提高,证券市场监管改善等情况。但是,在股票指数上涨的带动下,在股票市场上出现了投机的热潮,结果产生了严重的泡沫。

2007年1~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新开设的投资账户达到970多万户,为总账户数的20%。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开设的投资账户达到1457万多户,为总账户数的27%。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平均市盈率从2006年1月的1 7倍提高到2007年10月的71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平均市盈率从2006年1月的23倍提高到2007年10月的74倍。市盈率超过100倍的股票超过400种,投机的狂热程度和泡沫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我在去年就已经预言股票价格将会大幅度下跌。

当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在2007年10月1 7日到达6036点以后,就开始了震荡式地向下波动。到2008年6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跌到了2760点,与最高点相比跌了55%。我认为,中国股票指数的大幅度下跌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股票市场泡沫破裂的调整,次要原因是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得严峻的现实。

但是,当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跌到2700点左右时,平均市盈率回到了比较正常的水平。我认为,股票市场上原有的泡沫已经消散了,股票指数的走势取决于中国宏观经济情况和上市公司的情况。

首先,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了收缩性的宏观货币政策以及对部分商品价格进行管制的政策,这样造成宏观经济一定程度的收缩和对企业利润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等自然资源价格不断上升,而中国在石油、铁矿石等自然资源方面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这样将造成中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再次,随着股权分置的改革,部分非流通股将逐渐转为流通股,股票的供给将会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中国股票指数将在低价位上徘徊一段时间。

虽然中国发生了通货膨胀,但是经济增长势头仍然强劲,宏观经济基本情况良好,中国股市长期趋势向上应在情理之中,股票市场在2009年中期将由阴转晴。

记者:目前,中国正面临着近12年来最严峻的通货膨胀。其通胀前景令中国宏观经济的决策面临挑战。您认为中国通货膨胀的发展态势将会如何7

李翀:2008年以来,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率超过8%,其中,食品类消费品价格上升更为严重,中国正在经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于2007年10次提高了法定准备金比率和6次提高利息率,在2008年又6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以收缩货币供给量和抑制投资需求。

今年的通货膨胀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另外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有所不同,由于各种原因交错在一起,今年的通货膨胀变得十分复杂。

首先,中国的通货膨胀有需求拉上的原因。近几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投资需求十分旺盛,导致能源、原料,材料价格上升。这种投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转化为成本推进通货膨胀,能源、原料、材料价格上升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和产品价格的上升。

其次,中国通货膨胀也有货币供给增加过快的原因,近几年,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为了避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造成外汇储备持续的和大幅度的增加。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用人民币买进外汇,因而外汇储备增加的过程就是人民币的投放过程。中央银行采用了出售中央票据等方法收缩货币供给量,但货币供给的增加仍然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次,中国的通货膨胀还有外部输入的原因。近年来,国际市场上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持续和大幅度的上升,石油价格上升到140美元1桶的高水平,原料,材料、粮食价格都在上升。中国在自然资源产品上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不得不以高价格进口外国自然资源产品,结果带来了中国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上升。

中国通货膨胀原因的复杂性增加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难度。我认为,中国政府应该统揽全局,切不要因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6%的目标而实行过于严厉的收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拉上的,也有成本推进的,还有外部输入的。如果实行严厉的以抑制总需求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部输入的成本推进通货膨胀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反而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导致经济衰退,代价就太沉重了。

我认为,首先,中国政府仍然需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以减少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为限。这就是说,不要依靠这项政策去抑制通货膨胀,而是采用这项政策避免货币供给过多助长通货膨胀。其次,中国政府仍然需要监控主要的产品价格,防止企业搭便车涨价的情况发生。最后,尽量避免用财政补贴来保持价格水平的做法,这种做法是难以持续的。

我建议,中国政府可以考虑调整稳建的财政政策,转向实行同时减少税收和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在这里,减税是减低企业缴纳的税率。目前,企业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在上升,这就必然导致产品价格上升。如果政府人为地控制价格,将造成企业的亏损,从而导致经济的衰退。政府降低企业的赋税,可以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从降低成本和增加供给两个方面压抑通货膨胀。今年,中国四川发生了严重地震,政府应付自然灾害的支出必然增加。如果降低企业赋税而不减少政府支出,势必加重政府的债务负担。因此,还需要调整财政支出方面的预算,暂时减少某些方面的政府支出如行政费用支出。这样,有助于从配合减税和减少需求两个方面压抑通货膨胀。

记者:李院长,今年人民币汇率一路飙升。截止到7月16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已经突破1:6.8128。那么,您认为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李翀:应该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表述不是很确切。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对欧元等货币则在贬值。准确地说,所谓人民币

汇率升值是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多年来,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出现顺差,国际收支的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导致了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之二是美国政府调整了强势美元的政策,助长美元贬值,导致美元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种主要货币贬值。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多少是贸易和投资导致了的真正的顺差,多少是“热钱”流进导致的虚假的顺差。近年来,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预期下,大量的“热钱”流进中国,然后投机中国的房地产和股票。“热钱”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外汇市场上美元的供给大干需求,助长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

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大约为18%。汇率本身就是外部经济的调节机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人民币汇率在短时间发生较大幅度的升值,将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2007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纺织业等原材料来自国内。部分出口产品的企业陷入困境。

要调整国际收支顺差,缓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可以采取下述措施,第一,取消对结汇的限制,放宽对购买外汇的限制,藏外汇于民间之中。第二,研究各种自然资源的价格走势,对于那些未来价格看涨的自然资源,应该采取进口的方式储备下来。第三,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的政策,减少或者取消那些耗费能源较多,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的退税。第四,要采取可能采取的一切手段控制“热钱”流入。

记者:目前,您认为流入中国的热钱数量大概有多少?热钱对中国的经济破坏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翀:关于多少“热钱”流入中国有不同的估计,5000多亿美元到10000多亿美元不等。尽管这些数据只是估计,缺乏有力的根据,但是“热钱”问题是中国外部经济的焦点问题,它是中国经济多个方面的不稳定性的根源。

“热钱”大规模流入具有许多严重的危害。第一,“热钱”流入以后,大量投机中国的房产和股票,导致房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泡沫。将来一旦“热钱”流出,又会导致房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收缩。其中,房产市场的收缩有可能导致中国房产贷款的危机。第二,“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人民币升值,将来“热钱”大规模流出又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在汇率变动的过程中,投机者获得丰厚的利润,而中国正常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将受到不利影响。第三,“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由于外汇储备增加的过程就是人民币投放的过程,中国的货币供给量将被动增加,从而加剧了中国的通货膨胀。

“热钱”流动问题是中国外部经济的焦点问题,也是中国货币当局感到苦恼的问题之一。我认为,首先需要比较确切地估计“热钱”流入数量。如果“热钱”流入数量真的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就需要将“热钱”流动问题作为重大问题,动用各种手段打击“热钱”流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采用经济手段来抑制“热钱”流入效果并不明显,还需要从严格执行法规和政策这个方面来与“热钱”作斗争。中国仍然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热钱”是通过各种隐蔽的方式或造假的方式进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可以通过彻查的方式来堵住“热钱”。

作者:王梓豪

人民币汇率升值危害论文 篇2: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 要?演当前,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然而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过多,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文章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因,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策略。

关键词?演外汇储备;贸易顺差;货币政策;通货膨胀

一、引 言

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1996年11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5年后,这一数字才翻了一番达到2,000亿美元。2006年2月底,我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同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

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6月,外汇储备突破

2万亿美元,此后不到一年时间,外汇储备增长到

3万亿美元,增长率高达50%。2010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8,4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7%;截至201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811亿美元(见图1),外汇储备仍然位居全球首位。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它增强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资信力和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抵御力,为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国内基础货币投放的加剧,推动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引起投资扩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泡沫等问题显现,危害我国的金融安全。

二、外汇储备增长的动因分析

(一)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从1994到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8年保持贸易顺差。1994年~1998年,中国贸易顺差整体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1994年仅为54亿美元,1995年增至167亿美元,1998年则增至434.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到65%以上。1999年~2004年为贸易顺差额小幅波动的阶段,2004年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20.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约29.4%。进入到2005年后,中国贸易顺差的势头陡然增强,2005年全年累计贸易顺差高达1,020亿美元,比2004年骤增217.9%。进入2007年,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减速,全年贸易顺差额为2,618.3亿美元;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6.4%;2011年全年累计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同比减少14.5%。

从1994年到2011年连续18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在造成中国的外汇储备额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中国每月的贸易数字甚至也因此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敏感信号”。在国际上判断贸易顺差是否平衡的指标,通常是用贸易顺(逆)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1994年到2011年,中国贸易顺差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大部分都小于10%;其余时期稍微大于10%,刚刚触及“警戒线”。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占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86%,2010年为6.16%,2011年为4.3%,明显处在国际公认的贸易平衡标准的合理区间,说明中国目前存在的大额贸易顺差基本是正常的。

(二)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也是外汇储备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利用FDI真正的飞跃始于1992年,此后,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在1991年实际利用FDI仅为43.66亿美元,到1992年上升到110.07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52.11%;1993年FDI为275.15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49.98%;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75.21亿美元,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54.63美元。2002年FDI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27.43亿美元;在2004年FDI突破600亿美元,达到606.3亿美元;2005年FDI小幅下降,为603.25亿美元;2006年~2008年,FDI呈现高速上升的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5.45%(见图4)。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显著下降,2009年实际使用FDI金额900.33亿美元,全年同比增速为-2.6%。2010年全年全国非金融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同比增长16.9%;实际使用FDI金额105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4%,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712家,同比增长1.1%;实际使用FDI金额1,160.11亿美元,增长9.7%。2011年全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FDI为966.04亿美元,同比增长7.5%,占全国总额的83.3%;中部地区实际使用FDI为78.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国总额的6.8%;西部地区实际使用FDI为115.71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9.97%。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

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趋势是外汇储备增长的内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03年至2007年,中国GDP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被誉为“金砖五国”之一。“十一五”期间,2006年我国GDP增长10.6%,2007年GDP增长13%,2008年GDP增长9%。2009年GDP 增长为9.1%,超过了“十五”时期8.8%的增速平均值,超额完成了保八的目标。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比2009年增长10.3%。2011年,我国经济平稳减速,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9.1%和8.9%。2011年全年GDP实现471,564亿元,同比增长9.2%,略高于9%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我国经济增长的回落,既是政府为控制通胀主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对我国的影响。

三、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一)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就带来了高额的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使得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国外汇占款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之比已经达到70%以上,在2005年和2006年更是超过了100%,在2004、2005和2006年中国的外汇占款增量占到新投放基础货币的295.104%、318.144%和202.183%。2009年和2010年,我国外汇占款增量分别达到26,966亿元和32,683亿元(王凯、庞震,2011)[1];2009年和2010年我国外汇占款占M2的比重高达30%以上。截至2011年12月末,我国外汇占款余额达25.36万亿元,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仅为1.43万亿,11年间,被动投放的人民币高达24万亿元(见图6)。外汇占款的比例在基础货币的来源结构中急剧上升,不仅改变了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内生性加强,央行不能直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约束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央行为了维持汇率水平的稳定,回收多余的基础货币,央行需要不断进行外汇市场对冲操作。从短期看,对因外汇储备增加的货币供给有一定控制作用;然而从长期来看,外汇冲销成本巨大,且与其他货币政策存在矛盾,干扰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操作成本累计、亏损数额巨大,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效益(法文宗,2010)[2]。

(二)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

由于央行对于外汇储备所带来的过多外汇占款没有足够的资产进行对冲,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随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加大。2010年6月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6.6349元,最低为6.3009元,244个交易日中143个交易日升值、101个交易日贬值,2011年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30%(187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22%(139点)。2011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95%,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12%。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35%;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1.1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0.34%①。

当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时,基础货币投放量也必然不断增加,基础货币的强大乘数作用必然带来货币的供给量的数倍扩张,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加剧。央行为了控制流动性过剩,必然加息,而加息的同时使得“中外反向利差”进一步扩大,从而促使人民币汇率升值。这一路径表示如下: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增加→货币供应增加→流动性过剩→加息→中外反向利差扩大→人民币升值。根据丁伯根法则的基本原理,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N个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而中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完成稳定人民币汇率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两种目标,这势必导致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冲突(王凯、庞震,2011)[1]。

(三)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外汇储备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大致为: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既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同时也提高了该国的货币乘数,从而使该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而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必然会加大一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此传导机制可简单表示为。

受当前货币超发、成本推动以及输入性通胀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到2011年以来,我国物价居高不下。2011年6月CPI创出三年来新高,猪肉价格是最大推手,6月CPI同比增长6.4%,创出2008年7月以来新高。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10年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6.5%。物价持续上涨必然挫伤消费者的信心,物价上涨通常会推高消费名义增速。但由于目前蔬菜和非食品价格上涨更快,因此CPI持续高于RPI(商品价格指数)。2011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97%(见图9),从历史上看,消费者信心持续大幅回落都伴随着消费环比趋势的下降。

四、应对巨额外汇储备的对策

(一)保值、增值现有的巨额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迅速庞大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这笔巨资如何保值这一难题。第一,从存量上加快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和欧元资产为主,其中有约70%为美元资产。2011 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美元兑6.3009元人民币、1 欧元兑8.1625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末升值5.11%和7.89%,欧元和美元贬值已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账面亏损。因此,需要有计划地减持美元资产,增加欧元、日元、英镑等资产数量,逐步将美元资产占我国外汇储备的比重控制在40%以内。同时增加黄金储备和战略性物资储备,购买保值性有价证券,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实物资产投资,同时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能源储备,能源短缺有可能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张志华,2009)[3]。第二,藏汇于民。长期以来,我国外汇政策以管制为主,并不鼓励居民持有外汇,即使持有也只能买些理财产品或者外汇存款,海外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放松居民个人购汇进行外汇投资,来拓宽资本流入流出的“双车道”,事前缓解外汇储备的增长(倪凤琴,2008)[4]。

(二)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结汇售汇管理,逐步从强制结售汇过渡为意愿结售汇,完善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我国可以逐步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自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第二,完善外汇占款冲销政策。在现有条件下,完善央行的冲销政策成了当务之急。继续开发新的金融工具;组建短期拆借市场、短期票据市场及贴现市场等,为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金融市场提供基础(唐斯,2011)[5]。第三,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目前,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我国企业债券和国债虽然收益相对较高和稳定,但一般都是五年期或者更长期的债券,这影响了商业银行参与公开市场业务的积极性,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我国债券的期限结构,以便更加有效地减少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成本(王楚明,2010)[6]。第四,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范围,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

(三)切实转变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的外汇储备相当一部分规模的增加是靠低端贸易的规模扩张拉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当前切实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成为抑制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根本举措(张亮,2011)[7]。另外,继续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可以做到“藏汇于企业”。可采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政策性银行→国有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或者海外并购”这一模式。即央行将部分超额外汇储备置换给中投公司,由中投公司向政策性银行注资,再由政策性银行向优质企业进行贷款融资,鼓励其进行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孔立平,2009)[8]。

(四)进一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缓解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2年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49%,汇率弹性明显增强。我国应该进一步深化汇率机制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这不仅可减轻因汇率因素而导致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压力,而且汇率变动会吸收部分外汇市场上供求差额,从而减少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减少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政策的扰动和弱化,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朱德忠、全展鹏,2011)[9]。从短期来看,根据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在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背景下,为维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遵循“三元悖论”的要求,应该更倾向于人民币汇率渐进式的小幅升值,即以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来换取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中期来看,“钉住篮子货币的目标区汇率制”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最终改革目标的一个相对较优的过渡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参照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放宽对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从长期来看,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是一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Goldstein(2002)[10]提出了称为“管理浮动加”(MFP)的汇率改革机制,可以作为人民币汇率可行的汇率浮动方案,也基本上符合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的要求。“管理浮动加”(MFP)机制一方面使汇率水平由市场供给和需求决定而自由浮动,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货币政策获得足够的独立性。

[1] 王凯,庞震,潘颖.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1):93-99.

[2] 法文宗.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J]. 亚太经济,2010(4):32-36.

[3] 张志华. 人民银行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及其出路[J]. 财经科学,2009(12):1-9.

[4] 倪凤琴.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风险防范[J]. 统计与决策,2008(2):134-136.

[5] 唐 斯. 外汇储备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11(7):55-58.

[6] 王楚明. 我国外汇储备变动的成本及其管理策略研究——机会成本和社会成本研究[J]. 国际金融,2010(3):63-68.

[7] 张亮.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深层次原因及其优化路径分析[J]. 当代经济管理,2011(5):62-67.

[8] 孔立平. 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J]. 国际金融研究,2009(8):77-84.

[9] 朱德忠,全展鹏,陶晓卓. 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问题探析[J]. 金融发展研究,2011(4):15-20.

[10] GOLDSTEIN M. Managed Floating Plus. Policy Analys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2002.

作者:王凯 庞震

人民币汇率升值危害论文 篇3:

浅析我国股市泡沫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市场中的庄家角色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股市泡沫形成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股票市场;泡沫;成因;抑制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股票市场成立了,市场具有一定的深入和广度,但是市场经济变化比较大,常常出现股票泡沫的现象,这个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给市场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经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所以,为了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对股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股市泡沫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抑制股市过度泡沫化的一些建议。

一、诱发股市泡沫的原因分析

1.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能够对市场产应一定的影响,使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股票中;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各行各业中,使得股市大幅度上涨。人们币的升值,使得社会更加繁荣,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在市场中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对市场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在渐渐放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证券市场对金融市场就会具有很大的联系。人民币的升值,对于境外的投资者来讲,在人民币升值和股票上涨中,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就是人民币升值能够使得汇率上涨,并且使得股票上涨,获得巨大的收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投资都具有大幅度的增加,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非常多的投资,就会产生股市泡沫。

2.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庞大。

2013年,根据我国证券监督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境内的资金投入到市场的资金是4978亿元,其中,有167家上市实现了再次融资。有63家公司实现了资产的重组,交易规模达到了4098亿元。68家公司共同管理各种资金是4.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6%。通过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我国期货市场的现货数量增加了7%,保证金总量增加了182%。

3.浓厚的“政策市”色彩。

我国股市在市场发展中,受到了我国政策的影响,一些政策的影响就会增加股票价格指数的波动,有的还改变了股票价格原来的运行轨迹。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我国股市是根据我国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分析我国股市的波动历程,第一次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取消了跌停的规定,使得交易制度发生了改变;第二次股票的变动是在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后,这次视察之后,股票基本上定性了;第三次波动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房地产泡沫的出现;第四次波动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就是拯救我国的楼市;第五次波动是因为我国暂时停止了期货的交易。

4.机构投资者扮演庄家角色。

股市市场需要一些计算方式,这些计算主要包括重组估价模型和预期价值这算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但是,成了愚弄投资者的工具。庄家根据自己的优势,使得股市价格快速上涨,使得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格,这些人们制造了泡沫。对股票投资者的心理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投资者就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但是,这些人中大多数表现出了“羊群效应”。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股票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动,因此,又形成了股市泡沫。

二、抑制股市过度泡沫化的途径

1.严格审查开户资格。

对于募捐资金的使用范围要进行明确,要做出一定的规定,国有公司和上市公司不能对股票进行炒作。国有公司和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企业要把精力放到怎样提高公司的效益,怎样开发更具创新的产品。在现实中,我国政府也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固有公司和上市公司不能对股票进行炒作。我国公司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加大生产,不断研制新的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这样一来,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股市来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大力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

在我国股市中,存在着很多的散户投资者,这些散户投资者没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很多的机构投资者也缺少相关的金融知识。因为这些散户投资者的存在,对股市来讲,增加了波动的可能。所以,使得股市市场获得一定的稳定性,一定要提高市场主体的素质。在股市市场中,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规范投资者的行为,加大投资者的监督力度。在股市中,要大力发展证券投资,这样的发展,能够稳定股市市场。除此之外,要大力宣传股市知识,在人们心理树立理性投资的理念,使得人们科学投资。

3.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股票市场随着我国政策的变动,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在现实中,不能随意运用政策变动这一工具,使得市场不稳定。因为在股市中,任何的冲击都会影响到股市的价格,这种冲击越大,影响股市的力度就会越大。一些政策没有进行论证就是在社会中施行,导致了股市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使得股票价格下跌严重,因此,不得不暂停这些政策的施行,这些政策的施行,使得股市产生了低迷,所以,这些政策不得不被叫停。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政策在施行之前,假如不提前进行论证,就可以会给股市带来负面的影响。最近几年,因为一些政策的反复施行,导致了股市市场的不稳定,所以,我们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股票在发行时,我国政府要加大审核力度。我国建立健全股票发行的规章制度,在股票发行时,按照这些规章制度进行。要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审查,要根据规章制度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监督。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同时,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上市公司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盈利水平,并且把股东的利益作为最大化。上市公司要做到诚实守信,明确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的责任,同时,还要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上市公司要按照规章制度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更要按照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义务,使得公司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在发展中,遇到困难时,要善于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降低上市公司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整个市场快速发展。

三、总结

我国股市的发展,因为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发展中发展的很快,用了20年的时间走了国外100年的历程。在这样快的发展速度下,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需要一些时间,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解决,我国的股票在发展中需要时间的历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世界上搞股市的国家都存在股市泡沫的问题,在我国股市发展中,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只有对股市方面的问题不断学习,才能使我国股市得到长远的发展。我国股市发展到今天,股市市场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解决。因为股市需要理性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经济只有在稳定中才能快速发展,经济膨胀就会导致经济危机。股市泡沫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并且这种泡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我们要加强股市泡沫研究,针对这些泡沫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所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建立完善、高效和强大的经济体系,能够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因此,我国经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所以,为了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对股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股市泡沫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抑制股市过度泡沫化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宋逢明.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中国的股市泡沫[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2).

[2]郭济敏.股票市场泡沫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陈雁云,赵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J].现代则经,2006(3).

作者简介:田轶,男(1982-12-31)。民族:汉。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作者:田轶

上一篇:政治文明中哲学分析论文下一篇: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