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论文

2022-04-15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和进行调控政策的决策,需要把就业变化作为重要的参考变量。尽管迄今为止就业形势没有发生重大的异常,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及2009年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冲击风险仍然是存在的。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投资和出口是两个多年以来最重要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在其增长大幅度减速的情况下,需要扩大内需来弥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论文 篇1:

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摘 要】本文对汇率变动对浙江省出口贸易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浙江省一般贸易变化决定了其出口变动,人民币升值会减缓浙江省出口的增长速度,并且改善贸易结构,但有约一年的时滞。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浙江 出口贸易 影响

汇率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相对价格指标,汇率制度对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转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03年春日本政府在七国峰会上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问题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在强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国国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议题,而人民币升值影响更是成为全球瞩目的重要经济问题。

近几年,浙江省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且每年都超过了55%,由于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出口贸易额的多少对浙江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一般贸易在浙江省的出口贸易额中占有八成以上的比重,由于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浙江省一般贸易的利润减少,也会影响到浙江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 浙江省出口贸易现状

浙江省近年来积极加强对外贸易,与世界上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出口贸易总额连年保持飞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1年,浙江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约12%。浙江省的出口贸易已越来越成为中国出口贸易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一般贸易是浙江省对外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截止到2010年底,一般贸易出口额为1450.71 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80%左右。

如同全国大部分省市一样,浙江省出口产品以最开始的农副产品为主逐渐向以工业产品为主转变,并且作为私营大省,浙江省工业制成品比重更具有特殊性。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制成品在全省总出口比重中,截止到2010年为96.49%,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增长非常快。而在出口主要产品方面,则以机电、服装和纺纱制品为主,同时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也不可忽视。

在浙江省对外贸易出口市场中,其产品出口虽然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一直保持在60%以上,但是与世界各国(地区)都有贸易往来,分布广泛,遍布全球;近几年与北美洲乃至大洋洲的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并且增强了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扩展,浙江省出口市场分散日趋合理。在浙江省出口贸易国中,目前主要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每年对这三国的贸易出口占浙江出口总额的30%以上,并且每年有45%左右的出口集中在以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为主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浙江省出口贸易市场广泛,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展中,尤其是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市场,近几年更是发展迅速。

二 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省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汇率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相对价格指标,它的变动会影响一系列经济变量,首当其冲的就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但受到外汇市场和经济政策的调节,还承受着外部政治压力和国际舆论的影响。故我们必须清楚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变量尤其是贸易的影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使情况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1.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省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

一般贸易理论认为,本国货币升值会抑制出口,促进进口。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浙江省出口额却并没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在2002~2004年间人民币汇率基本没有变化,而同年的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增长保持30%以上,之后人民币开始大幅升值,到2008年升值幅度达到最大的8.665%,浙江省的一般贸易增长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开始变缓,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在2005~2011年间,出口增长除2010年外均不超过30%,众所周知2008年为金融危机年,而2009年的负增长显然是由于前年的缘故,经过金融危机之后,各项经济指标必然恢复,故2010年出口增长明显。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对浙江省一般出口贸易产生阻碍,因为一般贸易的增长掩盖了汇率对其的影响,故一般貿易出口额逐年递增,但增长趋于缓和。且汇率对出口的影响有时滞,时间大约是一年左右。在浙江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了绝大部分,而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比较小,我们可以认为汇率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决定了浙江出口贸易的变化。故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出口贸易有抑制作用。

2.人民币升值对浙江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各类或某种商品在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浙江省出口产品结构一直在不断改善中,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稳步上升,初级产品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则呈稳步下降的趋势。但浙江省出口的主要工业制成品还是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革方向必然是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发现2003~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贸易比重也逐步提升,但一样经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以及2010年的大幅反弹。但在2011年后无论是出口额还是贸易比重都大幅下滑,从上文可知,2011年是一般贸易增长显著的一年,一般贸易比重也远超往年,加工贸易比重自然下滑,而目前浙江省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浙江企业普遍缺乏自己的高新技术专利。而2011年的汇率同样是显著上涨,这就削弱了浙江大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廉价优势,造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减少。但这并不表明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改善浙江出口贸易结构,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必然会使浙江企业放弃原有的依靠价格优势出口对浙江省环境、贸易和经济都不利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快企业的升级改革,利用人民币的升值,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提高产品附加值。

从1983年的双重汇率制度到2005年7月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制度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人民币升值必然对浙江出口贸易造成不利影响,减缓浙江省出口贸易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必然改善浙江出口贸易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使浙江省出口贸易朝着更合理的方向的发展。

三 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对策建议

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预计还将持续升值,国家对汇率变动幅度也有可能进一步放宽。为了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需要浙江省的外贸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提高对人民币升值的认识,积极做好汇率风险管理工作。

1.外贸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建议

第一,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人民币升值无疑会使浙江省出口商品外币价格相对提高,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但换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也可以使一些以往依靠廉价优势或依靠价格战夺取国际市场的企业进行转型,寻找价格比较优势以外的竞争优势。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也将加快浙江进出口贸易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内涵式、质量型过渡的进程,促进浙江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产品成本,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增强非价格竞争的能力,推进出口商品可持续发展。

人民币升值后,因为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降低,所以应增加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利用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来提高浙江的制造业水平,进而加快浙江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还要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在引进外资时还要重视管理和技术的引进,引进的外资不仅要能够满足浙江对技术的需求,还要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浙江区内产业结构的升级。鼓励企业创建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提高产品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促进出口产品的动态升级。

第二,加快“走出去”步伐。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强出口企业的海外对外投资能力,提高国际购买力,从而可以加快部分有实力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为他们实施海外直接投资战略创造了条件。出口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目前看来可能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为企业找到廉价的原材料和能源。浙江省本来就不是资源大省,由于浙江经济的快速粗放式发展,原材料和能源的缺口越来越大,海外投资可以缓解浙江省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压力;二是可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浙江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出现大面积亏损和负增长。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出去,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恢复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三是在海外投资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可以绕开国外对出口产品的种种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

第三,扩展出口市场、产品和渠道。目前,浙江省对外贸易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份额虽然连年增加,但总体比重仍然较小。因此,浙江企业应主动调整出口的地缘结构,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注重拓展南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我国的产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而且也有较大的市场开发空间。与此同时,浙江企业应该按照WTO规则,积极实施出口产品多样化和出口渠道多元化,从而扩大产品出口。

2.行业协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建议

第一,组织协调企业间的关系。浙江出口企业主体是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差异化较小,采用的是低价竞争的战略,这使得出口产品价格在进口国市场上低于国内价格,构成倾销,遭到起诉。如果没有一个组织或机构来协调行业间的矛盾,在目前这个人民币大幅升值,价格竞争力日趋下降的阶段,不仅会使大部分企业出口额缩水,甚至引起部分企业的倒闭和被迫转型。更有可能因为人民币可能的进一步升值,使出口价格被迫压缩。

行业协会在这个时候的作用就越发重要。行业协会应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了解国外市场信息供相关企业参考,使企业及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技术,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同时,應倡导行业采用最新技术,促进行业技术的更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以低价战略进入市场的方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是,行业协会可以整合原本分散的企业,使之可以互进互退,分摊可能出现的风险,互利共赢。

第二,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与沟通。对外开放以来,国外对浙江省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件逐年增加。行业协会应在出现企业被起诉时积极组织应诉,减少时间和能力上的损失;同时也应加强管理,规范行业内企业的贸易行为,要求企业遵循国际规则,从而减少外方的提诉数量。

另外,行业协会应在与政府的沟通中起到桥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行业政策、法规等,可以开展调查,研究本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和面临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供政府参考,也可以向政府传达行业内企业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参考文献

[1]Willem Thorbecke and Gordon Smith,How Would an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and Other East Asian Currencies Affect China’s Exports?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1)

[2]周宇.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中旬刊),2008(26)

[3]冯正强、杨晓霞.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07(4)

[4]孙霄翀,宋逢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影响的评估[J].国际贸易问题,2008(1)

[5]萧琛.论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1(4)

[6]王春平、刘传哲.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价格月刊,2007(3)

作者:王晓蕾

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论文 篇2: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和进行调控政策的决策,需要把就业变化作为重要的参考变量。尽管迄今为止就业形势没有发生重大的异常,但是,2008年下半年以及2009年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冲击风险仍然是存在的。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投资和出口是两个多年以来最重要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在其增长大幅度减速的情况下,需要扩大内需来弥补。有人建议采取刺激需求的政策手段来提高内需。但是,这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又有矛盾,因为防止通货膨胀通常需要抑制需求。不过,通过保持就业稳定,保障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至少可以取得化解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保持内需增长势头的积极效果。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判断

如果按照2007年以前就业市场的趋势,2008年本来应该是一个空前好的就业形势。但是,由于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存在着以下一系列因素,从理论上讲,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的非农产业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冲击。

一是人民币升值、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实际投资增长率降低和出口的下降。按照一般的宏观经济理论判断,这应该导致就业减少或至少增长率的下降。据报道,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认为,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2008年出口下降显然不是几个百分点的问题。

二是全国普遍出现的实际工资上涨导致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大量中小企业(其中包括许多血汗工厂)缩减生产或者倒闭,以及部分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做出的不恰当反应,预期会产生对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

三是雪灾、震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产生的冲击。例如,四川全省有115.2万农民失去生产资料,他们中的80%成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增加5.1万户。当然,这个因素只是局部的和区域性的,还不致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虽然从2008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看,就业形势并不像预期的那样悲观。但是,对下半年以至2009年的就业形势做判断的话,可以预计,就业形势会逐季地变得更加严峻。虽然我们的统计体系还不能提供及时的就业变化信息,仍然有以下现象可以作为证明。

1.从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截至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两旺,与2007年第一季度相比,劳动力需求增长了48%,劳动力供给增长了47%,两者的匹配水平还略有提高,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整体状况没有发生大的异常。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一季度登记失业率4%,保持了2007年的下降趋势。

2.把第二季度的情况考虑进去进行分析。2008年上半年新增就业640万,完成全年计划1000万的6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困难群体就业77万。新增就业比2007年同期完成人数多了11万,但由于2008年计划数比2007年高,所以完成的比例略低于2007年。登记失业人数835万,比2007年增加了5万人,登记失业率4.05%,与去年同时期持平。但与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显然已经显示出不利趋势。

3.政策效果显示,存在一个时间差。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特别是货币政策作用的继续发挥,在通货膨胀压力逐渐缓解的同时,投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等指标还会继续趋缓。一般来说,从实施总量调控政策到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大约需要1到1年半的时间差,所以政策效果显示之前,周期仍然朝着走低的方向发展。这些都会成为下半年乃至2009年不利于就业的因素。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就业表现为“菲利普斯曲线”显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消长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迄今为止,中国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防止其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中,起作用的也是结构性的措施,因此,宏观经济调控没有产生对就业的负面影响。CPI在5月份开始得到缓解,没有看到就业的明显下降,这也表明,这样的调控力度是可行的,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即使在已经开始向“一保一控”政策转变的情况下,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总量调控政策,仍然会在一个较大的时间差之后,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二、宏观调控中要高度关注就业

总体来说,经济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放缓的因素,除了是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之外,还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这方面可以改变的余地较小。我们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形势的传导机理,以便找出在稳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不伤害就业的政策手段。

1.企业成本提高的化解方式

从2007年开始显示出来的制造业成本提高(有人称其为成本正常化),逐渐演化为所有工业部门的成本提高趋势,主要表现在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通常,这需要通过两个出口来解决,一个是靠通货膨胀外部消化,即产品涨价;一个是靠挤压企业利润内部消化。实际中两种情形都发生了,但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消化的方式和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由于上游行业垄断性强,依靠通货膨胀消化的可能性大一些。同时,上游行业劳动密集程度低,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影响也比较小。下游行业多是竞争性的,又是劳动密集程度比较高的部门,受冲击比较大,主要得靠挤压利润来消化。

以下两个事实表明了这种趋势:(1)目前PPI有所提高而尚未传导到CPI,意味着下游企业承受生产成本的提高,却没有能够通过价格的提高加以消化;(2)至5月份同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下降了21.2个百分点,但上游的一些部门利润却大幅度上升,意味着下游企业利润下降幅度更大。大体上按照上下游来对部门和企业进行排列的话,恰好吸纳就业最多的企业大多在下游,其利润减少就意味着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已经难以为继,表现为许多中小企业倒闭。这就必然表现为就业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利润下降通常是就业冲击的先导,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利润下降所导致的缩减生产甚至倒闭,则直接表现为就业减少。处在上游的部门受到的伤害较小,但是由于其劳动密集程度低,所以也无助于就业的扩大。

2.总量控制政策的有效范围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十分复杂,要做到清醒认识、准确判断和正确决策,需要有正确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认识论出发点。我认为首先需要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性质,准确把握中央提出从“两防”到“一保一控”任务转变的内涵。我认为,中央关于“两防”的这个表述实际上包含了双重目标,即第一,在讲到“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时,既包含治理结构性价格上涨的任务,也包含防止形成明显通货膨胀局面的任务。第二,在讲到“防止经济增长从偏快转为过热”时,包含了控制经济偏快局面的治理任务和防止经济过热的任务。做出这样的区分后,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判断形势,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平衡。既然治理的任务已经达到既定目标,转向保增长、控通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价格水平的变动原因、方向和幅度,是货币存量变化的结果,对“结构性价格上涨”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其违背了弗里德曼“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这个原理。问题在于,这个理论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政策缺乏操作意义。因为货币存量与通货膨胀变动的关系,需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才显示出来,而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负面效果,既需着眼于长期治本,也需要着眼于短期治标。如果政策力度不适当,有可能在没有完成防止通货膨胀任务之前,就伤害了经济增长速度,伤害了就业,后果可能比结构性的价格上涨还要严重。

从2007年至今的价格变化趋势看,结构性价格上涨这个事实是存在的,也具有与全面的通货膨胀不尽相同的成因,因此可以成为一项独立的调控目标,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即结构性政策手段着眼于“治”,总量手段着眼于“防”,这样也就把保增长和控通胀统一了起来。

三、宏观调控中保持就业的政策建议

把就业纳入视野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实现宏观经济调控代价的最小化。

1.降低自然失业率

在治理结构性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缩小自然失业率的办法消化可能产生的就业损失。做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的判断,依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所概括的所谓“奥肯定律”。根据这个定律,目前美国的经验是,1个百分点的失业率下降与2个百分点产出增长率相联系。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的失业率主要不是周期性因素,而是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所导致,所以不存在明显的奥肯关系。

在通货膨胀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存在治理结构性价格上涨的机会窗口,而不至于伤害经济增长和就业。自2002年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逐年下降,并且已经越来越接近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我的不精确估计是,城镇总体失业率大约为5%,其中自然失业率大约为4%,周期性失业率仅为1%。

由于自然失业率可以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得到降低,因此,加强政府劳动力市场服务职能,可以用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来抵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率上升。有经济学家估算,出口增长率从20%下降到6%—8%,可能造成2—2.5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损失。即使按照美国经验,导致1个百分点的失业率上升(实际上在中国不太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则需要想方设法从降低自然失业率中获得补偿。今年是《就业促进法》实施的第一年,如果能够把其中一些法律规定执行好,降低1个百分点的自然失业率也是有可能的。

2.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在“一保一控”的过程中,允许下游企业释放一部分由于能源等投入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成本提高的压力,以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的稳定。对于那些竞争比较充分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由于其没有能力通过涨价来消化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应该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目前可行的如减税)给予一定的扶持。

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是造成企业劳动成本上升的原因,认为工资上涨趋势必然导致相当一批企业倒闭,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低增长期。这个判断是不正确的。近年来的工资上涨是供求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所导致。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如果工资继续保持不变,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得不到满足,导致近年来劳动力短缺现象,反过来推动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加快,其幅度大致相当于甚至高于《劳动合同法》可能提高用工成本的幅度。作为供求关系反映的工资上涨,不会伤害就业增长。

即使在工资上涨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第一个证据是工资增长还没有赶上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增长。根据测算,2004年制造业工资只是劳动边际生产力水平的25%,工资增长率只是劳动边际生产力增长率的32%。第二个证据是,我们根据过去几年正规部门工人和农民工工资增长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估计了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工资水平,2007年中国大陆正规部门制造业工资,仍然只是美国的4.4%,韩国的10.9%,新加坡的16.7%,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7.1%,台湾省的21.6%和墨西哥的32.6%。如果以农民工作为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代表,其工资水平比正规部门低接近一半,因而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也扩大了近一倍。中国工资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远远没有到达失去竞争力的程度。

3.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了保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的稳定,短期内需要通过政府保护价敞开收购,在恢复库存的同时保持粮价的稳定和适度上涨;长期则应该着眼于建立一种机制,使国内粮食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市场接轨,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重建中国粮食的比较优势。同时,财政补贴措施适度地从种粮补贴向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补贴转移。因为粮价对农民的增收效果要远远大于补贴支出的增加。

例如,2008年对农民种粮的各种直接补贴已经超过1000亿元,如果有同样的一笔钱用于补贴消费者,即使假设需要补贴的城乡低收入人口数量为1亿,每个人的平均补贴额也可达到1000元,而2006年城镇居民中10%最低收入户全年的粮食消费只有219元,而农村居民20%最低收入户全年用在食品支出也才只有805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本文责任编辑 赵慧珠)

作者:蔡 昉

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论文 篇3:

人民币升值的弊端浅议

[摘 要] 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而人民币升值加快对我国经济是把“双刃剑”,本文简单谈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弊端 对策

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升值幅度已近11%,2007年以来的升值幅度则达到了6.85%。中间价能够,超出市场的普遍预期。2006年人民币兑美元仅升值了3.3%,市场此前预期今年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在5%左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如何避免人民币升值的弊端对我国更好参与国际竞争有很大的紧迫性。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国商品以“价廉”大占优势,有不少中国商品如服装等进军世界市场,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生产成本。因此,人民币升值必然影响中国新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针对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适时调整我们的贸易战略,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作为出口企业来说,要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改变原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做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鼓励形成企业打造行业品牌,争创自主品牌的市场环境,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第二,削减国外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将增加外商在华投资的成本,利用外资可能会呈现逐渐下降局面。特别是非出口创汇型的外资企业,不能享受升值给进口原材料带来的益处,却净增加了投资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减少了盈利的空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大量依赖外国资本和技术,缺少外资或者外资激减,将对中国产生极坏影响。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外资进入奠定良好基础”相对于优惠政策而言,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政策的连续性与透明度以及政府工作效率等因素”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整治投资的不良环节,改善行政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注重保持外商投资有关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加快某些行业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等”。

第三,对国内旅游业不利。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再加上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接下来是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的世界博览在中国召开,将为中国带来巨大旅游外,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使外国来华旅游成本上升,外国游客可能会减少,对旅游业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旅游业必须摈弃在本币长期贬值或低估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主动适应本币升值环境下的新形势,以积极的对策来应对本币升值这一客观现实。

第四,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以美元表示的国民财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会持续上涨,引发泡沫经济,两极分化继续。

第五,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引发失业。中国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民占有9亿之多, 9亿农村低技能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形式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很多新增就业机会是由本国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的,人民币升值过快导致的外资增长缓慢!中国产品出口价格大幅提高,中国产品将失去价格竞争力!将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和工人失业,会引起相当大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

第六,巨额的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07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2020.31亿美元,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几年内,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民币继续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政府应该坚定不移地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调节人民币的供求,释放升值压力,同时应加快推进汇率以及金融制度的改革,并且制定和实施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永昌:浅论人民币升值问题[J].资料通讯,2005(10)

[2]张 莉:《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9期

作者:华 炜 杨昆明

上一篇:企业管理中劳动关系论文下一篇:电影反社会情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