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思考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专业性强的艺术类高校面临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与严峻的考验。深入探索与思考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迫在眉睫,转变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是探索与思考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具有性格活泼开朗,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自我意识较强,综合人文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兴趣爱好多变的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问题思考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问题思考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心理问题管理探析

摘 要: 某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人注目,加强心理问题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心理问题管理进行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前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重视理论研究、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危机意识、健全信息网络、加强跟踪督导和开展人员培训等对策。

关键词: 心理问题管理 问题意识 预后维护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高校学生人数显著增长,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所凸显,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调查表明,44.4%的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呈上升趋势[2]。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影响他们的学业及正常生活,还可能造成社会后果。因此,高校心理问题管理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关系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及其研究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危机管理

心理问题是人们遭遇超出他们资源和应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个人无法应对而导致的一种心理解体的状态,导致个人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容易做出自毁和伤害他人的行为[3]。心理问题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分析、预测、规避、化解心理问题,减轻心理问题损害,顺利渡过甚至转危为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预防、预警、干预和预后维护等四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职责和功能上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心理问题管理是一项全员工程,在空间上具有全方位性。它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如学生处、保卫处、医务室及学生家长、校外机构如精神病医院等相互沟通和协同合作,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教职员工,甚至每个学生都是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参与者。

二、当前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问题管理认识不到位。

我国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工作起步晚,时间短,大多处在发展的初期。在思想观念层面,对心理问题的含义、表现、特点、类型、成因和危害性影响等缺乏深入的分析,对心理问题管理的制度、体系、策略、措施等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心理问题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实际操作层面,具体表现为:把该管理工作等同于其他管理工作,甚至当做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把干预等同于管理,以干预替代管理,忽视预防、预警和预后维护工作;把该管理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专门职责,把干预工作当成心理教师的“个人专利”,认为其他部门或人员无须牵涉其中。

(二)心理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与心理问题事件导致的后果密切相关,管理观念不强,未形成健全的工作制度。例如,缺乏管理的宏观政策与领导体制,管理工作执行力度和效果不佳;缺乏管理的工作机制与具体方案,管理停留在经验摸索阶段,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不够;缺乏管理全员参与和培训措施,没有形成全面的预防和应对网络;缺乏系统规范的处理程序指导辅导员、学生和家长等相关人员科学地应对。

(三)心理问题管理举措不积极。

该管理包括预防与危机应对,且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救急,最成功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在潜伏期解决危机[4]。然而,当前某些高校的管理属于事后动员型而不是事先预防型,即消极预防,被动应对,有危机才介入。干预目标多是消除当前症状,而不是积极预防,通过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减小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或早发现早干预,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论是制订应急计划还是现实事件的处理,更多地表现为注重事后全力动员和救治而忽视事前全面监测与预防。

(四)心理问题管理信息不通畅。

心理问题都有其外在表现形式,如当事人在行为、生理、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觉察的,因此心理问题是可以预警的[5]。通过对预警信息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危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可以减少突然性和意外性。然而,我国某些高校的有关管理信息不够通畅,预警网络体系各级联动不够,信息收集不及时,导致发生前无所作为,错失良机,或信息收集不全面,影响对预警警情的有效判断和科学评估。主要表现为:重校内渠道,轻校外渠道;重教师信息员渠道,轻学生信息员渠道;重学工队伍渠道,轻其他教员渠道;重全体学生排查渠道,轻特殊群体排查渠道。

(五)心理问题管理过程不完整。

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时间维度上可以划分为预防、预警、干预和预后等四个阶段。而现今大多数高校在管理实际工作中都缺少预后维护这一环节,即对实际干预效果缺乏后续的评估、支撑[6],管理过程不完整。高校因学生人身安全和社会舆论压力等原因,对事件中表现出精神症状的学生往往及时转介治疗,迅速办理休学或退学手续,管理过程通常到此为止。对这些学生复学后遇到的心理适应、学习困难、经济负担、人际关系、群体舆论、社会支持等可能再次引发的问题缺乏必要关注、合理评估和有效解决。

(六)心理问题管理队伍不专业。

该管理是一项全员工程,学校领导、行政人员、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宿舍管理员、学生家长等都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管理的相关知识,不善觉察潜在的问题,不能化解突发的危机,遇到事件时不能及时向有关人员汇报,结果造成信息失灵,事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与干预的专业师资力量欠缺,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且专兼职老师混合教学和咨询的现象严重。在国外,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1000,而在我国该比例为1:5000,甚至更少。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总数的30%[7]。

三、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对策

(一)重视理论研究,加强科学指导。

高校心理问题管理工作不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有意识地加强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管理工作。心理问题管理理论是基于对该项管理而形成的有关预防、预警、干预处理、预后维护等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科学理解心理问题管理的含义,澄清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从理论层面和实证角度探讨和研究心理问题预防的策略、途径,预警的指标体系、信息评估,干预的模式、机制,预后的跟踪原则、维护措施等,有助于强化管理人员正确理念的形成,同时又能为现实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指导。

(二)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工作到位。

该管理如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高校应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问题管理制度,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组织机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经费投入等做出明确规定,对预防、预警、干预和预后维护的工作体系、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路径、有关策略等做出具体说明,从而确保该项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投入到位、协调到位。

(三)强化问题意识,加大预防力度。

问题意识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高校应把该项管理纳入学校发展的全局加以谋划,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校师生员工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该项管理工作重在预防,即通过事前谋划一些活动或项目预防问题的发生。心理问题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有效途径充分降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甚至确保零发生率,从源头上预防事件的发生。高校的预防工作应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校报、墙报、手机报、广播站、校园网、QQ群、微博等为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培训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危机模拟、课外活动和校园和谐心理环境创建等多种途径,强化大学生心理问题意识,增进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危机应对能力。

(四)健全信息网络,提高预警效力。

做出科学预警预报,最大程度降低心理问题干预成本,离不开预警对象确定、预警指标分析、预警警情评估、预警警情处理等一系列步骤的有效实施。而全面、准确地收集预警信息无疑是开展上述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健全覆盖全校、全面通畅的预警信息收集网络和多方预警联动机制,建立科学动态的“预警信息库”,通过校内全体师生员工、信箱网站和校外信息员、学生家长、精神卫生机构、公安机关等多种渠道,尤其重视激活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健干部、院(系)心理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五级信息发现报告渠道,采取日常观察、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档案、心理排查、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和监测预警信息,筛选预警范围,锁定预警对象,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提升预警效力。

(五)加强跟踪督导,完善预后维护。

心理问题管理工作不止于干预,做好干预后的跟踪、维护和督导工作,是巩固干预成效,实现管理终极目标的必经环节。预后跟踪既要防止预后对象再次爆发问题,更要着眼于预后对象的成长、发展[8]。因此,不仅要建立快速反应和适时转介机制,还要完善休学、复学、心理疾病康复期管理、刺激源阻控、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等预后维护系列制度,妥善安排预后对象的学习生活,通过跟踪观察、朋辈互助、心理晤谈、心理咨询等随时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家长的心理支持、同学的帮扶关怀和教师的学业指导作用,对预后对象进行全面、全程的帮助和支持,巩固预后效果,促进其成长。同时,要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对管理体系运行特别是预后维护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督导,对有关管理的主要实施人员进行“督导”。

(六)开展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该项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准确发布预警,及时进行干预,妥善做好预后维护,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加强有关人员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是做好高校该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重视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和专业队伍的培养,开展相关校本课题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管。对心理辅导员、学工队伍教师,定期举行管理专题培训、工作交流和案例研讨,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对心理干部、学生信息员、朋辈辅导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团体互助活动,提高识别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学生家长、宿管员等也要加强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技能的教育与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晓刚.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调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7):602-60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聚集: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147.

[3]陈秋燕.对建立学校心理危机管理机制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48-50.

[4]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75(12):45-50.

[5]许红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4.

[6]杨颖.高等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困境与化解途径[J].求索,2013(3):218-220.

[7]周茹.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0:35.

[8]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1.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辅导员专项课题重点项目(FDY12

017);2012年怀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HHUY2012-31)。

作者:段碧花

心理健康问题思考管理论文 篇2:

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及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专业性强的艺术类高校面临着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与严峻的考验。深入探索与思考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迫在眉睫,转变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是探索与思考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具有性格活泼开朗,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自我意识较强,综合人文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兴趣爱好多变的特点。学校应该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建设队伍,组织有序;文化构建,提升内涵;网络信息,拓宽渠道;心理问题防预,层次管理。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冰(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音乐学院教师。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大环境的考验。经济全球化、教育多元化、文化国际化,包括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无一不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对于专业性强的艺术类高校而言,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以教师干预为主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学校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探索与思考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迫在眉睫,转变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是探索与思考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艺术类高校的现状[摘要]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特点

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场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加,“艺考热”持续升温,艺术类高校相继扩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人数大量增加。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生源基本分为三大类:一是从小进入艺术专业院校训练,由附属中学升入本科的学生;二是从小学习艺术专业,因兴趣由普通高中进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三是由于文化成绩不佳,为考入大学而突击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总结起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有以下共同特点:

第一,性格活泼开朗,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由于有较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学生性格外向、思维灵活、做事积极性高,但遇到问题时骄傲自大,控制情绪能力较差,易冲动,易感情用事,容易引发冲突。第二,自我意识较强。由于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较为突出,对班级的集体荣誉不够重视,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不易管理。第三,综合人文素质较低,思想政治觉悟不高。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情况,对艺术专业学习的关注较多,对思想政治层面的关注较少。第四,兴趣爱好多变。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二十岁左右,兴趣爱好很多但不确定,在枯燥的专业学习之后可能会被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加上缺乏自律性与学习生活规划,学生容易产生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基于以上几点,在新时期对艺术类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日臻成熟并走向正轨,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定位模糊、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艺术类高校存在学生“难管”现象的同时,也承受着社会转型期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因此,适时转变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思路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是很有必要的。探索与思考适宜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扭转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局面,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引起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及思考[摘要]

(一)从管理思路方面进行转变

一直以来,学生管理工作都是以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在新时期,这样的管理思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学生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渠道较多,思维活跃,只靠说教的方式实施管理收效甚微,因此,需要转变管理思路,倡导以人为本,建立服务型学生工作的思路。以学生为管理工作的主体,树立新的教育观,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变通过单一的考试考核来评价学生的思路,多方面、全方位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实现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自我权力,充分尊重、了解、信任学生,发挥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能动意识,使学校的教育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从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改变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大都以管理者干预的模式为主,课堂教育成为其主要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教育多元化的影响,传统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需要重新规划管理方案,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学生管理制度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最基础的部分,例如规范学生行为的学习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奖(助)学金的评定、竞选学生会班委、入党等与学生有关的内容,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确保管理到位、公平公正。制度管理不仅是保持良好学风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科学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一旦有了明确、清晰的制度,使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那么学生管理就可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

建设队伍,组织有序。由于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具有性格外向、思维活跃的特征,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先进的、系统的管理工作队伍。要吸引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进入学生管理队伍,建立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能力强、观念新的职业管理队伍,合理分配优秀的管理者,对其进行有序的组织,使其成为学校管理中最坚实的力量。管理者各司其职,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管理工作。

文化构建,提升内涵。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以文化为主的综合素质方面普遍有所欠缺,文化构建是建设校园文化、保障管理有序进行的有效措施,也是从学风、校风、治学精神等方面展现学校软实力的最佳途径。文化构建并不需要强制的手段推进,而是需要管理者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以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及综合素质。

网络信息,拓宽渠道。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今天,网络信息也可以作为管理学生的辅助手段加以利用。互联网不仅为管理者提供先进的传播载体,也为传统的校园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互联网,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促进两者形成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另外,高校也可以建设校园网站与校园文化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对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监控,推广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理念,预防网络犯罪,提高学生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入侵的自觉性。艺术类高校的管理者应预防学生沉迷上网、游戏等问题,切实掌握网络技术知识,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进而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

心理问题防预,层次管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就业压力、家庭问题的增加,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特别是对于就业较困难的艺术类高校学生来说,可能要承担的心理问题风险更高。因此,建立心理问题防预机制是学生管理者不可疏忽的。艺术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来说更为复杂,他们的心理更加敏感,心理特征也更加多样化。如果管理者没有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管理者需要仔细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况,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及思考,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监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工程。若要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就需要管理者对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在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等方面多加协调,确保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逐项顺利落实。

参考文献:

[1]杨克非,张文君.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与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1).

[2]邢学亮.高校学生工作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3]周森,高玮玮.试论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工会论坛,2007(2).

作者:胡冰

心理健康问题思考管理论文 篇3:

让赏识的阳光照亮问题学生的心空

【摘 要】当前,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一些学校和家庭对少数学生疏于管理,问题学生的相关问题与日俱增,这对社会、学校和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应善于用赏识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用阳光照亮他们的内心,对他们重新定位,积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断加强管理和教育,切实帮助他们回归学习生活的正常轨道。

【关键词】赏识的阳光;问题学生;心空

问题学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名词,一般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大多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教育,一定要多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他们、激励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尽快融入到积极的学习生活中。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一)受一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当前信息媒体技术发达,网络早已经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视频充斥在各个网站,由于家长疏于管教,再加上学生自控能力有限,深陷网络不健康视频和游戏的泥潭,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些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出现孤僻、怪异、暴力等性格倾向,不求上进,成了问题学生。

(二)少数学校和教师关心爱护不够

很多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色彩过于浓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培养爱护不够,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缺乏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对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呵斥、言语刺激,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上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没有他们的心里,甚至对他们的滑坡堕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这些学校和教师的因素也是产生问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三)家庭应有的教育和关怀温暖缺位

经分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大部分有一个共性,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或关心教育不够。一些家长忙于做生意赚钱,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对学生的品格和教育关注不够,殊不知这样长久溺爱下去会让学生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成为社会的“巨婴”。还有很多问题学生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学生,家庭关心和温暖不够,使得這些学生性格孤僻、自卑、叛逆,有的还染上小偷小摸等不良恶习。

(四)少数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

问题学生先天性格比较内向,适应集体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较差,他们一般在学校比较孤独,平时也只有和他性格相似的几个好朋友,有心事也不愿意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说。如果学校和教师不对他们进行格外的关心和引导,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产生焦虑、孤独、恐惧、容易偏激等倾向。

二、目前在对问题学生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长期有效的教育引导和关心帮助

近年来,部分学校越来越强化工具理性的价值,而弱化人存在的本真价值和伦理意义。不少学生往往关注自身的权利,而忽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现代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受社会成长环境和网络思潮影响较深,再加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引导不及时,问题学生日益增多,并且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趋利性的增强,问题学生还会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这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各学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育矫治机构和人员,问题学生主要由所在班级教师进行教育引导,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关注点也不在问题学生身上,他们在谈心谈话、教育引导、心理疏导等方面比较欠缺,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往往比较被动。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涉及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方面,必须重视对问题学生长期有效教育引导,但目前关心帮助不够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

(二)现实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无法满足

在调查中,不少问题学生说,物质生活的简约尚可以忍受,但是却不能忍受长期的孤独和冷漠。在对问题学生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中,有82%的学生表示他们对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和父母全家团圆,能够和父母好好说说心里话。不少学生年龄还小,正是需要关心温暖的时候,看到父母经常早出晚归或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或和爷爷奶奶生活,心中难免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或多或少会给他们带来孤独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和保护

由于问题学生大多比较孤僻,身边朋友较少,再加上很多父母忙于做生意赚钱,疏于照顾管理孩子,担心孩子受委屈,往往都会给孩子留下很多钱。因而,社会上不少违法犯罪分子常常把黑手伸向问题学生,有的还拉问题学生入伙,让学生不仅受了经济损失,而且产生了近墨者黑的效应,问题学生越和他们接近,坏习惯和坏品格越容易养成。

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保护必须有缜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专业的法律人才。但当前在对问题学生的法律保护上还有一些差距。学校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在如何保护问题学生的隐私,举证责任如何分配,如何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利益等还存在短板。现实中曾发生了因社会不法分子拒不承认引起的家长诉讼、上访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保护好问题学生的利益,还浪费了学校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三、多措并举,让赏识的阳光照亮问题学生的心空

(一)要加强师生情感的融合渗透

情感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做到热爱关心问题学生,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对问题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肯定,逐渐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促使问题学生的转化。通过帮学让他们产生上好课的动力,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满足问题学生的自尊,不断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环境帮助问题学生克服敷衍了事的心理,使他们具有明显的学习目的,获得学习动力。此外,由于问题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比较显著,有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观察力不强,有的想象力差,有的记忆力差,有的不善于思考,有的几种能力都比较差。学校和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引导他们的学习行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很多问题学生,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才华和能力。学校、教师和家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长,创造舞台让他们展示,满足问题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荣誉感。要针对不同时间、区分不同对象,把握各自特点,创新活动方式,把问题学生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在各自喜好的层面上放松心情、感受快乐,得到满足。在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学校可定期组织集体活动,例如:积极开展春游、足球赛、篮球赛、棋牌比赛和趣味运动会等,打开他们的心扉。

四、引起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关心保护

问题学生是各种因素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受害者。我们要坚持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坚持不放弃、不抛弃,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对问题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感,从严过细,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严把问题学生管理、疏导、爱护、家访等各个环节;加强关爱保护力度,妥善处理问题学生产生的打架斗殴等纠纷问题,切实维护好在校问题学生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问题学生积极转化改进的动力。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细化分解责任,要有专人负责对问题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及时向学校和家庭报告沟通进展进步情况。学校内部要科学制定分工细则,划清责任范围,明确奖惩措施,做到出现问题学生有人管、预防问题学生的产生有人抓、疏导调解问题学生心理有人做。

总之,问题学生是一个相对的名词,问题学生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综合的结果,教师要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发现他们的优点,经常鼓励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赢得荣誉,让问题学生及早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托坎·毛肯.高校“问题学生”的主观成因与转化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9)

[2]薛效儒,王红艳.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问题学生的支持系统[J].陕西教育(高教),2015(08)

作者:蔡璐娟

上一篇:民企生产管理升级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质量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