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过程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通过对产业集群资源配置方式的分析,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角度,论述了集群环境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企业创生的影响。对于创业者来说,在集群内配置资源的成本要大大低于在集群外配置资源的成本。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集群与企业创生的关系作出解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交易成本过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交易成本过程管理论文 篇1:

现代城市:期待过程精细与市场理性的管理优化

导读: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巨系统,承载着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元素,其运行是否高效、顺畅,其发展是否平衡、可续,离不开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和市场化的理性运作。时下的不少城市,因管理粗放、随意而使公共行政低效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现代城市运行的不二选择理应也只能是:基于过程精细与市场理性的可持续的科学管理。

现代城市,作为人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地域性经济与社会文明的高地和独特载体,其科学的管理,理当是一种范式化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不仅应基于平等、公正、科学和法理的公共理性;也应依托包括政府、市场,乃至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方参与、多元协同的平衡体制;更应建构可持续视野下适应、适合、适度的过程精细与市场理性的长效运作机制。

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巨系统,承载着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元素,其运行的是否高效、顺畅,其发展的是否平衡、可续,离不开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和市场化的理性运作。

所谓精细化管理,是一种通过规则的系统化、规范化、细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中的各单元精准、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范式。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是精准和细化:所谓“精”,就是省却一切对于搞好管理不必要的消耗,包括时间、空间、程序、人力、资源等;所谓“准”,就是在管理流程中尽可能做到时间适宜、空间适合、程序适当、人力适用、资源适量;所谓“细”,就是管理环节的细致分类,做到不交叉、不脱节、不重叠、不遗漏、不干扰、不排斥。精细化管理的特征是:以过程准确决定结果完美,以流程优化决定目标理想,以精准消耗实现高效产出,以精确管理保障品质优良。在坚持过程精准、细致的同时,适当、适时、适度地融入必要的灵活性,因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精准与灵活的统一、决策与执行的合力”。

具体而言,城市管理精细化就是把复杂变简单、使杂乱变有序、让随意变规范,包括:管理细化——空间、时间、责任、衔接的精细安排和科学协调;管理量化——制度上的程序与标准的规定,监督中的动态与静态的比对,考核里的过程与结果的印证;流程优化——流程设立的精细、简洁、明晰、可行,流程执行的规范、负责、按时、准确,流程保障的遵章、严格、动态、全程;标准精细——避免描述的语言模糊,强化内容的针对、精准,确保标准的量化、可靠,做到标准面前的人人平等、职责分明;系统协同——确立管理的系统节点,明晰管理的不同责任,提出协同的时间、数量、地点和质量要求,实行分工分家、奖罚分明的评估考核。

任何一种事物推演的结果,都是由每一个实现环节和过程决定的,环节和过程的每一点微小差别,决定着结果的重大差异。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每一个实现环节、每一步具体过程的准确无误,确保管理结果的完美无缺。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可以使资源配置最优化、资源消耗最少化、资源享用公平化;可以使城市运行高效、平稳、可持续,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化;也可以规避管理不细导致的公权、职责、利益不明,决策、执行、监督不分,人治、法治、德治不清。

然而,决定城市发展的成败,除了以管理精细规避因粗放而导致的过度消耗、过分懈怠,还需要充分发掘市场的内生效应,即:用城市管理市场化的长效运作,增强城市管理者的进取动力,发挥市场机制的固有推力,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合力。

城市管理的市场化长效运作,是由城市作为阶段性经济与社会综合体的性质决定的,它应具有独特的市场理性内涵,即:政府依照民主、政治程序,科学设定社会需要的公共目标,通过发掘和统筹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发挥和利用自身、市场、社会第三方及公众的作用与能力,组织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与合理消费。这种管理融入了“依法”、“人本”、“规范”、“一体”与“信息”五大理念,也意味着政府将严格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扮演掌舵、担责、服务、组织的角色;同时,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可能,建构市场规则、确定数量质量、组织市场供给、引导市场消费、规范市场行为,并以市场规避政府自身失灵,用法制防范市场盲目失序。

科学的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结果的市场化,即由市场化的机构负责城市管理的部分职能运作,解决市场化的外部性局限问题;二是过程的市场化,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用市场化民主征求或听证方式进行公共服务的重要决策,并通过信息服务、协调服务,节约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的综合交易成本,减少市场化运作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破解可能产生的管理障碍和社会矛盾,增强市场化运作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提升市场竞争的整体合力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着重点,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调节作用。其关键,是以科学的方式、合理的机制、公平的规则,调动国有单位、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社会个人协助政府参与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积极性,并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中遏制权力的寻租,在问责机制的监督下完成公共物品的公平供给,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城市管理市场化长效运作的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现代城市在给人们带来极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非同寻常的生存与发展风险。因此,现代城市管理既要防止过度的擅权化的粗放式行政干预,也要警惕盲目的去行政化、非理性的市场崇拜。因为,前者将使管理趋于僵化、市场失去活力、工作效率低下,从而阻碍城市快速发展;后者则会令正常管理失序、主体市场失控、整体工作失败,从而影响城市的有序推进。

时下的不少城市,因管理粗放、随意而使公共行政低效的现象比比皆是,诸如决断的失策失误、管控的越位缺位、执法的变相变形、办事的推诿扯皮、行政的铺张浪费。同时,因非理性市场盲从导致的公共责任旁落也屡见不鲜,包括市场的局部缺失、部分过度、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监督不力、保障不足。所以,现代城市运行必须与不二的选择理应也只能是:基于过程精细与市场理性的可持续的科学管理。

■责任编辑:张 炜

作者:王震国

交易成本过程管理论文 篇2:

产业集群资源配置方式对企业创生的影响研究

[摘要]通过对产业集群资源配置方式的分析,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角度,论述了集群环境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企业创生的影响。对于创业者来说,在集群内配置资源的成本要大大低于在集群外配置资源的成本。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集群与企业创生的关系作出解释。

[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配置;交易成本;企业创生

[作者简介]冯 军,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房地产企业管理。(河南郑州450001)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的企业与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威廉姆森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认为产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集群内的企业将在集群特殊的制度安排下,通过彼此之间的网络关系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交换。

创业活动本身也是一种资源配置过程。Stevenson把创业定义为整合资源以开发机会的行为过程,无须考虑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情况而对机会的追求。创业的本意在于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而捕捉和利用机会。Schumpeter所强调的“新组合”本质上也是资源整合。创业活动的定义本身也恰恰在提醒创业者必须创造性地整合资源。而对于创业者来说除了自身的人力资本特征之外,知识、信息、社会网络关系等也都可能成为有助于其创业成功的重要资源。同时,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也将更好地满足创业者对各种资源的整合。

集群组织形式所衍生出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助于创业活动的进行,使创业者在集群内部能够以较低的投入来获得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在集群范围内的帕累托改进。同时,大量经验性的研究也证明企业在哪里创生是有选择性的。因此,集群在资源配置上所体现的优势将对企业创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资源配置方式概要

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极端的形式:市场机制下的价格配置方式与计划机制下的指令配置方式。两类资源配置方式的典型例子是市場与企业。在市场内部,价格变化指导生产,通过市场上的一系列交易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被取消,进行这些交易复杂市场结构被企业主——协调者所取代,后者指导生产,通过指令配置资源。

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活动通常区分两类成本——生产成本及进行必需交易的成本,这两类成本一般被认为是不同的和相分离的。即一个企业发生的总成本一般被表示为生产成本(他们包含管理交易的成本,下文简称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他们只依赖于交易的组织方式)之和。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成本必须被同时考虑,有效率的组织并不仅仅是最小化交易成本。

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而言,价格和指令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各有利弊。对于价格机制来说,一方面,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在经济主体间横向进行,最重要的是,所有与生产者和消费者有关的信息都归结到了一个市场的信息载体——价格身上。由于信息横向传递速度缓慢,企业之间交易成本很高。但另一方面,在合理的价格体系下,每个经济单位只需考虑自身的利益就已足够了,几乎不存在个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问题,达到了“激励相容”。换言之,由于各个经济主体产权明晰,因而互相之间的管理(监督)成本较小。

对于计划机制而言,信息传递的方式是通过企业主下达指令,进而对资源进行配置。经济主体间信息传递速度快,交易成本很小。但由于经济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企业主无法获得其他经济主体的信息,使得通过指令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无法规避企业主管理(监督)成本的高昂。

市场和企业都存在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以MC代表企业内管理交易成本,即管理成本。TC代表市场交易成本。以E代表企业内部非专业化生产成本,F代表市场专业化生产成本,如图1,FC=MC+E为企业内部非专业化边际生产成本与边际管理交易成本之和,随企业规模扩张而呈先降后升趋势,MD=TC+F为市场专业化边际生产成本与市场边际交易成本之和,MR为边际收益,MC=MD=MR是为企业均衡点,这一均衡点即是企业与市场规模界区同进,也是最佳产量点。

二、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方式

实际上,资源配置的两种极端方式,即价格机制和计划机制,正对应于市场和企业。市场利用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而企业通过计划来配置资源。但是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时,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交易成本的增加。通过将交易成本内部化而形成的企业,虽然通过计划机制来调配资源,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却无法规避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管理成本的增加。

集群作为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个组织形式,将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纳入其配置资源的方式当中,一方面通过集群内部的正式交换,即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它通过长期博弈和知识溢出所形成的一种默契,即通过一种隐性的“计划”来配置资源。这样,它规避了由于价格机制所形成的短期博弈均衡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由于没有形成纵向一体化或者横向一体化,各自所有权和剩余所有权划分清晰,因而避免了一体化所导致的管理成本或者叫做“监督成本”的增加。

从集群基本概念来看,集群是介于市场和层级制度之间的组织形态。因此,集群内的资源配置方式既与完全按照市场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有所不同的,又与层级组织的严格按计划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相区别,是综合运用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混合资源配置方式。

集群与市场存在着差别,这主要由于集群企业之间的关系使集群内可以通过潜在指令,按潜在指令配置资源,下面根据集群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对集群内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分析。

1 分工。分工是集群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分工则是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领先企业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利用企业间的隐性契约同附属企业以计划方式配置资源。在普遍的经济社会中这种“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已经以价格机制的形式存在。但是,在集群内部由于企业相互间的从属关系,这种一体化力量又体现为潜在的指令性机制。集群内各个企业由于这种分工达成默契,集群内的一体化力量使得其他企业按照某个或某些大企业的潜在指令配置资源,因此各个企业的管理交易的成本,即上文所提的管理成本较小。所以,集群企业间由于分工所导致的相互关系使得在集群内存在一种潜在的指令性的资源配置方式。

2 合作与联盟。集群内企业以契约形式有选择地联合相关企业,利用成员企业优势资源,为实现一定目标而组成合作组织。各成员间具有资源的互补性。集群企业联盟又不同于企业的一体化战略,而是为联盟企业创造了可交易的空间。同时,由于联盟企业间信息流动、相互信任以及和约对不确定性的降低,使联盟企业之间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价格机制

来配置资源。

更重要的是由于合作组织之间存在契约,因此合作成员之间可以實现按计划的方式配置资源。同时,由于合作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使企业间的信息能够流动和传递,从而避免了由于集权计划式配置资源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其他搜集信息的成本和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3 模仿行为。集群企业往往将某些成功企业作为模仿对象。企业经常复制成功竞争对手的方法,企业的管理层通过组织边界建立的联系越多,企业之间的模仿就越多,组织战略与创新通过组织人员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模仿是一种战略行为:在进行市场进入决策时,管理者倾向于选择有较少进入者的市场,因为这种市场与相对成熟市场相比,竞争不是特别激烈,并有较高的成长潜力,比开辟全新市场承担的风险小,创新难度低。在进行进入集群决策时,管理者通常会搜集领先型企业的信息,据此判断进入的收益性、风险性。企业的这种模仿行为的目的是改变自己的资源配置方式,在模仿企业内部将按照成功企业的组织方式采取指令性的资源配置方式,而与其他企业之间仍然按照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产业集群混合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集群组织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自愿的结合在一起的,组织的活动是通过自主和非强制方式开展的。这样有利于信息交流、整合和分配资源,集群特殊的组织形式和集群企业之间作用关系,使得集群这种网络组织对实现资源配置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总和进行帕累托改进,如图2所示。

一方面由于集群企业间的网络关系——不仅包括交易主体之间的贸易行为,也包括非贸易的相互依赖性——根植性,以及地域上的临近性,使得集群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繁,同时也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因此,大大降低了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所带来的较高的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集群的网络特征也导致了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集群企业间分工、合作所产生的隐性契约,企业间通过信任、合作、能力的异质性与互补性大大减少了由于计划机制配置资源的管理成本。这样在集群内部按照两种方式配置资源其总成本将较集群外部有很大下降,从而提高集群内资源配置的效率,并为集群外潜在创业者进入集群内创业提供了诱因。

三、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方式对企业创生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和偏好这一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建立创业者对两类成本的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创业者规避相同的两类成本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创业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类成本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我们同时建立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U=f(TC,MC);其中,TC和MC分别为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大小。U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创业者在创立企业的同时,也是在配置所需的资源,因此,在其资源配置过程中也要承担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我们称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组合为创业者创立企业要承担的总成本,总成本线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反映了创业者的效用水平,在产业集群环境下总成本线将呈现以下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认为在非集群条件下创业者配置资源的总成本线为TC1-MC1,与无差异曲线分别交于A、B两点,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创业者在A、B两点作出创业决策均不是最优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集群内配置资源可以使交易成本从TC1下降到TC2,而管理成本从MC1下降到MC2,而这种帕累托改进将会使创业者所承担的成本线与效用曲线相切于S,创业者将在这一点做出在集群内创业的决策,显然TC2-MC2与效用函数的切点S处的成本组合要优于TC1—MC1;与效用函数的焦点A和B。所以,在产业集群内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创业者来说是有利的,也说明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恰恰能促进企业的创生。

四、结论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科层组织和纯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网络组织,使得产业集群内部可以按照较优的资源配置方式来配置资源,这种配置方式可以使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在某一点处形成较优组合,从而创业者选择在集群内创业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产业集群所体现的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实现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新组合,这使得集群系统将产生一种自加强机制,从而促进新企业的创生。从集群资源配置角度试图利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给出一种理论解释,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 熊一坚

作者:冯 军

交易成本过程管理论文 篇3:

建设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组织集成

【摘 要】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日益复杂,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集成管理成为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介绍了过程管理概念模型、过程集成管理的重要性和内涵,分析了建设工程项目过程集成和组织集成的关系,指出过程集成由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支撑。分析了过程管理集成的内涵和特性、基本要素,建立了过程管理组织集成的层次模型,即操作层组织集成、执行层组织集成和决策层组织集成,以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组织集成

多元化、复杂工艺技术的完善、项目管理论逐渐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呈现出复杂化、系统化、动态化的趋势。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参与单位多、建设周期长和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点,这决定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出于过程复杂性和专业分工的需要,传统项目管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过程阶段进行独立的管理并往往由不同的单位主导执行,使得整体实施过程具有很大的分离性,无法从全局范围进行优化。这种过程分离式管理产生诸多弊端,直接表现为项目各参与方在项目过程阶段和组织上的隔离与分散,具体体现在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割裂、信息管理落后,组织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等问题。

1. 过程集成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过程集成管理是解决传统工程项目实施方式产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1.1 过程管理与过程集成管理

过程管理是从过程层面切入,关注过程是否增值,形成一套“认识过程、建立过程、运作过程、优化过程”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一套“认识过程、建立过程、运作过程、优化过程”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一个“再认识过程”的新的循环,同时,也有着过程描述与过程改进等一系列方法、技术和工具。图1描述了过程管理的概念模型。

过程集成管理是系统集成的概念,它是针对过程系统改进提出的。过程集成的实质是在完成过程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协调后,进一步消除过程中各种冗余与非增值的子过程(活动),以及由人为因素和资源问题造成的影响过程效率的一切障碍,使过程总体达到最优。

建设工程项目过程集成就是把项目寿命周期的各个过程阶段互相联系起来,用系统的观点把各个过程从整体上来考虑,从而优化项目的质量、费用和工期等系统目标,通过优化配置实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从系统学的观点来看,建设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过程系统,是面向项目全过程生命周期的综合有效的优化管理。其研究方向是想着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现在能用的唯一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方法,就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就其实质而言,是将专家群体(各种有关的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这三者本身也构成了一个系统。

1.2 过程集成与组织集成的关系

建设工程项目过程集成的实现包括技术支持和组织支持两个方面。

技术支持侧重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它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集成,促进各参与方的沟通和合作,消除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增值”的过程,减少人为因素影响过程效率的障碍,从而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集成度。

组织支持侧重于组织与合同手段的应用。它是通过采用具有较高集成度的项目管理模式或对项目管理组织进行重组来减少建设过程分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技术支持是运用具体的技术手段,而组织支持是集成度高的宏观层面的组织手段,信息技术是建设工程项目集恒华管理的实施基础,合适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及科学的管理团队组织是建设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实施保证。这两种方法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建设过程的集成度,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见图2)。

2.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

2.1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的内涵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就是把具有不同功能的过程管理组织基本元素,如系统、过程、子过程和单元(活动)的过程管理组织,集合成一个开放复杂的有机组织统一整体,其目的是将过程管理组织有机整体的功能发生质变,取得较大建设效益和建设成果,达到项目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促进过程管理组织中的信息流和工作流的产生、传递和应用。

2.2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的特性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具有柔性化与扁平化、模糊化与不确定性、功能倍增性与高效性、系统层次性与高度协同性的特征。

(1) 柔性化与扁平化。柔性化主要表现为过程管理组织结构具有能够快速反映市场的能力,同时也要具有及时和迅速地应变能力;组织扁平化主要表现在过程管理组织的结构幅度减少,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特性。

(2) 模糊化与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过程管理组织结构体系的模糊化,不仅能够使得过程管理组织边界模糊,而且也使得过程管理组织队伍、过程管理组织方式模糊化;同时,人的不稳定性带来了过程管理组织的不稳定性。因此,综合集成使得组织结构体系由清晰变为模糊,甚至出现了较多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导致项目出现的风险几率呈现增大的趋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3) 功能倍增性与高效性。集成通过过程管理组织的重组、组织过程重组而实现,包括过程管理组织的功能集成、信息集成等,而功能的集成方式一般为互惠集成、互补型集成和聚合重组集成三种方式,但目的就是吸取集成部分的各自优势、精华,功能发生质变,集合成一个能够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其功能为一个更加有效的合成功能,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高效性。

(4) 系统层次性与高度协同性。系统层次性与高度协同性,复杂性系统决定了项目过程管理组织的系统层次性。而各个层次之间绝非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只有各个层次在过程管理组织结构、过程管理组织机制等方面有系统固有功能,最大限度地法会过程管理组织的整体效益,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2.3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的基本要素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旨在通过集成,整合资源,衍生创新,分散风险,降低成本,使得集成后的过程管理组织具有整体最优、功能最佳,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应用的时效性最好,达到整合增效的目的,包括集成单元、集成模式、集成界面、集成条件、集成环境5个要素。

3. 过程管理组织集成的层次模型

根据系统的范围、能及,建设工程项目过程复杂巨系统可以分为系统、过程、子过程和单元(活动),分别对应于过程管理组织的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见表1)。3个层次的管理分别对应三层方法论体系。

在工程施工现场,工程组织的管理更多地基于专业化、标准化与程序化的管理方法论。在工程管理子(分)系统,如质量、进度、安全等管理领域,较多地基于系统方法论。在工程的宏观、整体层面上,则需要基于系统复杂性管理方法论。以上3种不同的方法论的进一步综合构成了建设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更为完整的集成方法论体系。

3.1 操作层组织集成

操作层:即基层管理层,对应于项目的子过程和单元(活动),包括项目单元组织、过程管理组织、项目经理层组织和项目团队。操作层组织集成包括单元集成、过程集成、项目经理管理层集成和过程团队集成。

(1) 单元集成。单元集成是过程管理组织中规模最小的集成组织。在该组织中,要素通过单元的功能并利用集成界面单元组织联系在一起,其集成介质,即信息流,交叉较小。

(2) 过程集成。过程集成是集成单元按照一定的有序进行的过程集合而成的集成组织。在该组织中,集成单元利用统一的集成介质产生的集成界面能够自发地形成一种有序关系。

(3) 项目经理管理层集成与过程团队集成。项目经理管理层集成是建设项目过程集成组织的基础部分,包括基于项目过程组织行为与决策的一切过程活动和行为的集成、项目管理团队的集成,项目经理管理层是项目实施的核心地位。基于过程组织行为与决策的一切过程活动和行为的集成,是项目经理管理层内部的技术集成和项目过程组织集成。

项目经理管理层与项目团队集成是以项目组织的动态行为为基础,在保持项目团队核心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其他人员随着过程组织的动态行为而对项目团队进行的组织集成,项目矩阵组织结构(见图3)。

该组织结构较好的发挥了矩阵式组织的优点,适用于项目过程组织行为的动态性,同时适用于和项目团队进行集成。集成介质是过程组织内的信息,集成界面是过程组织结构。

3.2 执行层组织集成

执行层:即中间管理层,对应于项目的过程,包括各个职能部门和项目经理部。以矩阵式组织结构为例,由图4可知,项目的执行层由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相关经理组成,其集成基础是基于项目经理管理层所发生的组织的动态行为;集成介质是组织结构内部的信息流;集成界面是每个集成单元部分的组织界面;执行层组织的团队集成是以该组织的核心成员保持不变,以与组织动态行为和决策相关的一切活动所需的职位要求所做的集成。

3.3 决策层组织集成

决策层即高层管理层,对应于项目的系统,包括高层管理部门。

决策层组织包括总经理团队、业主及相关专家小组。

决策层内部进行集成时,集成介质是内部决策信息,集成界面是该层次的组织结构,集成的基础是执行层组织的集成。当决策层组织要和执行层组织进行集成时还要和相关的利益组织进行集成。

4. 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组织集成是以契约网络为组带,组成利益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以良好的诚信促成合作的成功,有望其它项目上的再次联手,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从组织角度研究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集成管理,本文介绍了过程管理组织集成的内涵、特征及其基本要素,但还需要实证分析团队建设的相关内容。

(2) 针对项目管理的动态特性,一方面采用具有较高集成度的项目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对项目管理组织进行重组,从管理层面上建立包括决策层在内的过程管理组织集成层次模型,建立动态性层次管理组织,促进过程系统内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来消除建设过程分离所引起的弊端。

综上分析,由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过程管理的唯一方法。因此,应当按照系统科学的理念,运用综合集成的思想,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研究,以促进过程内信息、能量、物质方面的交换,加强过程系统的整体功能倍增性,实现系统功能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玉荣.过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

[2] 钱学森,于景之,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1-8.

[3] 孙立波.工程项目全寿命期过程集成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4] 陈国权.关于并行工程组织集成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8(5):33-36.

[5] 海峰.管理集成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2.

作者:任志涛 王士伟

上一篇:古诗电教媒体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