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过程成本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成本粘性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阶段,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利润的提升空间大幅度降低,为此各上市公司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一方面,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规模,实现转型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成本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关注的焦点,成本粘性产生的经济后果也逐渐被人们认识。企业选择并购扩大规模实现转型,为管理者增加自身利益提供了机会。在并购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资源,管理者对这些资源拥有较大的支配权,做出的成本管理决策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源配比情况。基于自利行为动机和帝国构建,管理者倾向于保留更多的资源,由此促使成本粘性的产生。成本粘性的产生意味着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难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进而可能会对企业并购绩效产生影响。股权集中度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元素,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越能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抑制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当市场竞争越激烈、不对称信息就越少时,能够使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抑制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将管理者成本管理行为与企业并购绩效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企业认识管理者成本管理决策对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从内外部治理机制角度出发引入股权集中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可以较为全面的分析治理机制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优化成本管理决策、避免企业盲目并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从理论上探究成本粘性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采用200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事件为样本,借助Weiss(2010)模型对成本粘性进行测算,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股权集中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此外,本文还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得出的结论有:第一,成本粘性与企业并购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企业成本粘性越大,并购绩效越差。第二,股权集中度和产品市场竞争作为调节变量,能够降低成本粘性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股权集中度作为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成本粘性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负向影响,股权集中度越高,调节作用越强。同样,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外部治理机制也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调节作用越强。第三,制造业企业中,成本粘性与企业并购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丰富了成本粘性经济后果领域的文献。从企业并购过程中管理者的行为决策视角出发,研究成本粘性对企业并购绩效产生的消极作用,丰富了成本粘性经济后果领域的研究,有利于企业股东和管理者认清成本粘性在并购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以帮助企业改善成本管理方案,提高决策效率。第二,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角度探究了治理机制在成本粘性与企业并购绩效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将内外部治理机制与成本粘性和企业并购绩效综合到一起研究,更全面的分析了治理机制对企业成本粘性的约束作用,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完善治理机制,降低成本粘性提升并购绩效。

关键词:成本粘性;企业并购绩效;股权集中度;产品市场竞争

学科专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成本粘性

1.2.2 企业并购绩效

1.2.3 股权集中度

1.2.4 产品市场竞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

1.3.2 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

1.3.3 股权集中度、成本粘性与企业并购绩效

1.3.4 产品市场竞争、成本粘性与企业并购绩效

1.3.5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1.3 机会主义理论

2.1.4 公司治理理论

2.2 研究假设

2.2.1 成本粘性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

2.2.2 股权集中度的调节作用

2.2.3 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2 变量衡量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2.3 调节变量

3.2.4 控制变量

3.3 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描述性统计

4.2 相关性分析

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替代被解释变量

4.4.2 会计准则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4.4.3 多重聚类

4.5 进一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企业层面

5.2.2 政府层面

5.2.3 管理者层面

5.3 研究局限

5.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施工风险评估论文提纲下一篇:上海理工大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