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质量成本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为提升核心技术培育、市场竞争强势和客户群体改善,AL公司以综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为主线,集成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构建质量成本管理的PDCA闭环;建立独立的质量成本数据处理系統,实现业务、质量成本与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支撑质量成本多维度的核算与管理,从而保障质量成本的全职员、全方位、全环节、全过程的控制评价与持续改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程质量成本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程质量成本管理论文 篇1:

食品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初探

摘要:质量成本管理是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总体的质量成本降低到最小。鉴于食品制造企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绝不应为降低成本而损害食品安全,而应比一般制造企业更加注重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本文从质量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方面,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为我国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质量成本 食品制造业 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究其根源是许多食品制造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降低成本不惜牺牲食品质量。由于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社会稳定紧密相关,因此,保证食品质量应是每个食品制造企业不可推脱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质量成本管理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体的质量成本降低到最小。可见,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是当前我国每一个食品制造企业应该追求的方向。

目前,国内现有的关于质量成本管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煤炭业、制造业、建筑施工业、保险业等的探讨上,对食品制造业的研究甚少。于振山(2008)介绍了质量成本的定义,探讨了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认为质量高低与成本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而提出应从质量成本的观念、全面化的管理、开展工作分析等方面入手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朱长清(2005)提出,质量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成本、质量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质量成本管理的本质是把质量成本核算与提高质量结合起来,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目的。因此,针对食品制造业的特殊属性和实际情况,对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分析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所耗费的所有费用,以及当产品的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时所造成的所有损失的综合。笔者认为,食品制造业的质量成本应包含两部分: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前者是指企业为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所付出的所有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存在缺陷所导致的损失(包括企业的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等)之和;后者是指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客观证据而花费的费用,如:质量保证措施费和质量认定评定费等。

一般认为,提高质量意味着增加成本,而减少成本则必须降低质量,质量与成本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而笔者认为,质量与成本是辩证统一的,随着质量的提高,所支付的成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工序是不相同的。达到一定阶段后,要想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需要花费的成本随之不断增大,但是质量的提高会逐渐减慢。所以,我们应该确定一个合适的范围,使提高质量所增加的收益与增加的成本之间的差值最大,即最佳质量成本。最佳质量成本可运用质量成本特性曲线来说明。由于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并且对总的质量成本影响较小,所以,质量成本特性曲线只研究运行质量成本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质量成本曲线

由图1可见,当产品100%不合格时,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几乎为零,此时企业已经完全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而此时企业的内外损失成本极大,说明企业在此时无法生存;随着对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越来越大,产品合格率逐渐变大,内外损失成本也急剧下降;但当产品的合格率到达某一数值后,如果想进一步提升产品合格率,则会导致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显著增加,而内外损失成本下降的非常缓慢。因此,从质量成本特性曲线可以看出:P点是质量成本的极小值点,P点对应的产品质量合格水平为M点,这是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平衡点,即企业所要寻找的最佳质量成本。

无疑,要获得一个消费者和企业都能接受的最佳质量成本,就需要对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

二、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在我国,食品制造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时间还很短暂,应用很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对质量成本的分析不全面。我国大部分食品制造企业在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时,往往只分析了质量成本总额,欠缺对质量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以及质量成本构成等的分析。不分析质量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就无法用定量方法表明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而不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情况,就无法得知企业目前的质量成本构成是否合理以及与最佳质量成本间的差距,从而无法寻找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改善质量成本构成的最佳途径,以致影响了对质量成本的控制。

(二)没有对质量成本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笔者认为,目前食品制造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控制的时间。企业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时,一般采用的是事后控制,并非全程控制,问题往往在食品出厂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被发现,这样不仅会导致质量成本源没有明确归属,而且也会导致顾客丧失对该产品的忠诚度,影响企业的长期利益。二是控制的内容。大部分企业往往只重视对质量成本总额的控制,而忽视质量成本结构的优化,使得企业无法实现产品的最佳质量成本。

(三)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在食品制造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产品质量是企业每个员工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证员工生产产品的质量,使得员工质量管理观念不足。员工生产的产品不论质量高低都与其无关,甚至发生了质量事故也不追究其责任;生产了高质量产品也没有获得对应的奖励,致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基于食品制造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质量成本管理是对质量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科学工作的总称,因此,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构建我国食品制造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一)质量成本的预测和计划。食品制造企业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未来信息,预测质量成本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制定质量成本总额目标、质量成本构成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所拟定的计划(如表1所示)。同时将质量成本指标进行详细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也要制定出自己的目标以及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即制定《质量成本计划书》。

(二)质量成本科目设置和核算。设置明确的质量成本科目及其明细,不仅有利于食品制造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是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前提。由前文的论述可知,食品制造企业的质量成本划分为两大部分,即:运行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因此,质量成本科目设置如图2所示。

根据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设置的科目,明确质量成本费用的范围,由企业财务部门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归集、计算和汇总,编制出企业质量成本报表。

(三)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报告。根据企业编制的质量成本报表,通过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及变化趋势,来评价和指导企业未来的质量成本管理活动,分析影响质量成本的主要因素和重要事项,明确今后管理的方向和改进措施,从而寻找最佳质量水平以及降低质量成本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分析质量成本的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分析质量成本计划的实现程度和质量成本变化率。对已确定的质量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用定量方法来表示,据此评价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在分析企业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时,不能单纯地用一种指标来衡量,比如,企业本期的质量成本总额虽然没有达到计划指标,但本期的质量成本与上期相比有所下降,则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也是值得肯定的。

(1)质量成本计划的实现程度分析:计划与实际的差异。这是用绝对数来分析质量成本计划的实现程度。

质量成本差异额=本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本期质量成本计划总额

如果该指标值是负数,说明本期完成了质量成本的计划要求;如果该指标值是正数,说明本期没有完成质量成本的计划要求。

(2)质量成本总额变化趋势分析:质量成本变化率。这是用相对指标来分析本期质量成本总额与上期质量成本总额的变化情况。

质量成本变化率=(本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上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上期质量成本实际总额×100%

如果该指标值大于1,则说明本期的质量成本相比上期有所增加;反之,则说明本期质量成本相比上期降低了。

2.分析质量成本总额及构成对利润的影响。

(1)利润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了质量成本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它能够用来分析质量成本的上升或下降对企业盈利的影响,该指标值越小,则表明企业当前的质量成本水平对利润贡献最大。

(2)销售利润损失成本率=(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3)销售利润预防成本率=预防成本/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4)销售利润鉴定成本率=鉴定成本/产品销售利润总额×100%

(2)、(3)、(4)三个指标反映了各质量成本构成因子对产品利润的影响,分析了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内外损失成本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的损失。

3.分析质量成本的构成。通过分析企业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外损失成本各自在质量总成本中所占比率及其变化趋势,可评价企业的质量成本构成是否合理,以寻求降低企业质量成本的具体途径,明确质量成本的改进方向,使企业实现最佳质量成本。

预防成本率=预防成本总额/质量成本总额×100%

鉴定成本率以及内外损失成本率同样可以根据此方法求出。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产品质量高低与该企业质量管理好坏。根据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得出的结论,食品制造业运行质量成本构成中各项质量成本的最佳构成比例为:预防成本10%,鉴定成本40%,内外损失成本50%。此时,质量成本与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利润达到最佳组合,即我们所寻求的最佳质量成本。食品制造企业可以参照此比例控制其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在对质量成本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后,由企业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员上报给财务部,然后由财务部进行汇总,出具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经过企业主管审查后,最终形成企业的质量成本分析报表,呈现给企业领导,为了及时反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成效,企业应该定期编制质量成本分析报表,可将周期定为三个月。

(四)质量成本的控制。根据质量成本分析报表对企业的质量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后,寻找出影响质量成本费用的切入点,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质量成本。在明确了出现的问题是由哪些部门管理不力造成的以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成本、实现预期制定的质量成本目标。

笔者认为,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时间,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即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事先确定质量成本项目的相关控制标准。可参照《质量成本计划书》对其施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是对企业产品开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的全过程,分别制定质量费用标准、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事后控制要求企业根据最终的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查明质量成本实际发生额与计划额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二是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质量成本总额的控制和对质量成本结构的控制。对质量成本结构的控制可以参照前文所讲的质量成本的最佳构成比例。如图3所示。

(五)质量成本的考核制度。质量成本的考核是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程序。为促进和保持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确保目标的实现,食品制造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质量成本计划书》中相关责任部门分配的质量成本任务为考核依据,对企业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考核的结果纳入个人以及部门的业绩,使业绩的好坏与个人工资、奖金直接挂钩。笔者认为,食品制造企业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奖金激励和荣誉激励。对于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可对其授予“先进工作部门”和“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企业的处罚措施包括批评、记过、罚款、降职、解雇等。对于在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表现不积极的、出错率高的、违反企业规定的,按照其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寻找最佳质量成本的结论;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制造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缺陷,继而从质量成本的预测、计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该体系为食品制造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本文在质量成本最佳构成比例的分析上还比较笼统,后续的研究还需针对食品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对质量成本的最佳构成比例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索。S

参考文献:

1于振山.开展质量成本管理以提高煤企经济效益[J].煤炭技术,2008,09(9).

2.朱长清.质量成本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工程学报,2005,08(4):91-95.

3.范志萍.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朱霖昊 亓晓云 王爱华

过程质量成本管理论文 篇2:

企业质量成本一体化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  为提升核心技术培育、市场竞争强势和客户群体改善,AL公司以综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为主线,集成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构建质量成本管理的PDCA闭环;建立独立的质量成本数据处理系統,实现业务、质量成本与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支撑质量成本多维度的核算与管理,从而保障质量成本的全职员、全方位、全环节、全过程的控制评价与持续改进。

【关键词】   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质量成本管理;数据治理

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时代,有些企业为提升核心技术培育、市场竞争强势和客户群体改善,实施应用了质量成本管理系统。以AL公司为例,其自2016年开始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保障等全业务链为对象,重构了质量管理业务数据采集、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报告,并以战略管理为依据,以综合平衡计分卡(IBSC)的四个维度为主线,与质量业务关联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网报系统、总账系统集成,集质量成本战略与计划、预算与核算、分析与控制、评价与激励、改进与报告等管理活动于一体,实现了质量管理的业务→质量成本→财务的一体化管控。本文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AL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

全面质量管理(TQM)涉及业务单元的所有职能部门,是一种经营层战略,是公司差异化或成本领先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质量成本(QC)是为获得客户满意的质量并对公司外部做出质量保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客户满意的质量而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按存在形式划分,可分为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按产品形成过程划分,可分为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外协、试验、服务等环节的质量成本;按经济用途划分,可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质量成本管理(QCM)是对反映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的财务信息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等活动。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强化全职员、全方位、全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成本管控,核心在于寻求质量保证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与质量损失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的平衡。然而最佳质量成本只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将总质量成本以最低点为中心划分为质量改进区域、合适质量区域和质量过剩区域进行管控。

AL公司是我国从事装备研制与生产的现代高科技企业,是世界上该产品领域主要研制机构之一。AL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系统以协同理论、集成理论为基础,以公司战略落地为目标,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效益为主导,以公司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保障为对象,以质量成本规划、核算、控制、评价、报告等为核心功能。其设计理念在于实现质量成本数据实时采集,优化质量成本控制模型,强化质量管理活动经济分析,重点在于有效规避隐形质量损失,从而有效地促进公司核心技术培育、市场竞争强势和客户群体改善。

AL公司在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下,构建了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以综合平衡计分卡的财务(F)、客户(CF)、内部流程(IP)、学习与成长(LG)四个维度为主线,贯穿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三个环节的PDCA闭环,形成质量成本战略与计划、预算与核算、分析与控制、评价与激励、改进与报告的功能框架,从而保障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保证质量成本管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AL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设计

(一)AL公司质量成本数据治理

一般的ERP系统不能满足质量成本管理的需求,企业需要联合系统供应商研发适合自身质量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并能与会计信息系统融合(廖艳等,2017)。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规范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相结合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从而较全面、完整地归集质量成本数据(黄伟,2009;温为民,2013;李萍,2016)。

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系统设计是采取抽取总账系统的质量费用财务数据的思路,若质量成本管理系统与网报系统、总账系统集成,则读取网报系统、总账系统的质量成本辅助核算数据(台账或专项费用),其流程为网报系统→总账系统→质量成本核算。由于总账系统的辅助核算数据为传统项目核算方式,无法录入部门、产品、批次、工序、过程等参数,将不支持部门维、产品维、过程维等维度的统计报告生成和质量费用的预算与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测量》(GJB 5423-2005)要求,“管理者应考虑将过程有关的数据转换为财务方面的信息,以便提供对过程的比较测量并促进组织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为实现质量成本部门维、项目维、产品维、过程维等多维度的核算与管理,AL公司采取设计独立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思路,设计独立的质量成本数据采集模块,以保证部门、项目、产品、批次、工序、过程等参数的准确采集。从网报系统抽取质量成本费用台账或专项核算数据,如质量管理的差旅费、会议费等;从质量管理业务活动中的原始记录、台账和统计报表等资料中抽取统计数据,如进货质量损失统计表、废品损失统计表、返工和返修损失统计表等;依据行业、公司质量成本历史数据,采用费用模型、参数、类比等方法估算,如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客户态度评价、品牌质量资产、商誉质量资产等。

AL公司质量成本数据治理的主要过程如下:

1.建立质量成本数据梳理的规则。(1)梳理AL公司质量管理业务的部门边界,明确界定质量业务在各研发部门、事业部、试验检测部门、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的归口,并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2)AL公司质量业务事项按照部门的性质分为5个大类:研发类(5个研发部门)、制造类(4个事业部)、试验类(4个试验检测部门)、公共类(3个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特殊类(上述16个部门各自所特有的质量业务事项)。(3)AL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按照GJB 5423-2005和公司质量管理的特殊性,设立了4个二级项目:预防成本(下设12个三级科目)、鉴定成本(下设9个三级科目)、内部故障成本(下设6个三级科目)、外部故障成本(下设5个三级科目)。(4)AL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按照会计准则和公司业务特殊性,设立了4个总账账户:科研成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研发费用。

2.建立质量成本数据的映射关系。(1)健全AL公司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业务核算,保证业务统计的最底层业务事项数据与质量成本核算项目的最底层数据是一对一的关系,规范整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数据关联。(2)健全AL公司网报系统、总账系统的成本费用核算,保证质量成本核算项目的最底层数据与成本费用账户和最底层明细科目数据是一对一的关系,规范整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数据关联。(3)建立AL公司质量成本数据一体化,即建立质量业务事项、质量成本三级核算项目、会计核算三级科目等三者的一一对应关系,遵循质量管理共同费用不分摊的规则,梳理确定业务、质量成本、财务的映射关系。具体见下页表1。

(二)质量成本数据流程

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数据源来自于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数据来源于CRM、SCM、MES)、预算管理系统、网报系统,即自动抽取上述质量业务关联系统的账户数据、统计数据、估算数据,并完善和审核部门、项目、产品、批次、工序、过程等参数,构建质量成本管理的主数据库。

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数据宿是依据质量成本主数据库,派生质量成本管理系列报告。同时,依据质量业务事项是否影响会计要素变动,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自动派生会计记账凭证,并推送到总账系统记账凭证库。

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如图1所示。

(三)质量成本报告体系

1.质量成本部门维报告。包括研发类、制造类、试验类、公共类、特殊类以及各具体部门等质量成本报告。

2.质量成本项目维报告。包括质量成本构成报告以及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等质量成本报告。

3.质量成本产品维报告。包括产品质量成本、质量活动费用、进货损失、废品损失、返工和返修损失、降级损失、降价损失、停工损失等质量成本报告。

4.质量成本过程维报告。包括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外协、试验、服务等环节的质量成本报告。

5.质量成本综合报告。包括经济性综合报告、综合指标报告、工业产品质量指标统计报表等质量成本报告。

三、AL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AL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管理支持年库管理、多层级组织设置、质量业务事项定义、质量成本统计项目定义、多级会计核算科目定义;支持与生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预算管理、网报系统、总账系统的数据接口;支持BOM、工时定额、材料定额、零组件定额、费用标准的调用;支持产品工艺、工序定义和过程跟踪。

(一)质量成本战略与计划模块

AL公司质量成本战略与计划模块通过公司战略规划、经营计划的相互协同和迭代,形成年度质量成本计划和预算的总目标。质量成本战略与计划依据历史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质量成本预测,拟定质量成本管理方案并决策,提供质量成本预算控制目标。质量成本战略与计划包括:

1.质量成本预测。依据公司发展战略、质量目标、历史数据、竞争对手资料、有关技术资料、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环境、客户资料等预测质量成本目标,支持个人预测法、特菲尔法、水平对比法、比例预算法、时间序列法、目标法等预测方法。

2.质量成本决策。依据质量成本预测目标,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不同角度拟定质量成本管理和改进方案,并选择确定最优方案,支持决策树、最低成本、差量等决策方法。

3.质量成本计划。依据公司历史资料、期间平均质量水平、质量成本变动趋势、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同行业板块成本资料等,编制质量成本年度计划。由计划部门编制计划指标并下发,各相关部门将指标层层分解。支持质量成本年度计划目标设置、双向分解,以及计划目标实际完成情况跟踪和差异分析。

(二)质量成本预算与核算模块

AL公司质量成本预算与核算模块按照相关业务部门质量管理业务事项的性质分类,包括研发类、制造类、试验类、公共类、特殊类,按照业务→质量成本→财务一体化的思路归集。

1.质量成本预算。质量成本預算依据质量成本年度计划、经营活动预算、投资活动预算编制。AL公司研发类质量成本预算主要由研发部门编制,制造类质量成本预算主要由事业部编制,试验类质量成本预算主要由试验检测部门编制,公共类质量成本预算主要由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编制,特殊类质量成本预算主要由上述部门对各部门非共同的质量管理业务事项的支出编制。支持多周期、多版本、上下双向的预算编制,以及预算对实际发生业务的约束功能。

2.质量成本核算。AL公司质量成本下设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等4个二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按照GJB5423-2005进一步开设三级明细项目,分别依据质量管理业务事项的主体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支持质量成本数据与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总账系统数据的实时同步,支持质量成本直接费用主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直接费用和管理活动费用的多维级联查询。

(三)质量成本分析与控制模块

1.质量成本分析。依据质量成本预算与核算数据,建立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质量成本的排列图分析、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敏感性分析、投资报酬分析、质量成本最佳模型分析、客户满意度分析等。支持质量成本数据分析的管理驾驶舱模式。

2.质量成本控制。依据质量成本预算,对质量成本发生的数据源到数据宿进行全面控制,控制日常质量费用和损失的发生。支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外协、试验、服务等环节的控制。

(四)质量成本评价与激励模块

1.质量成本定量评价。依据质量成本预算数据、核算数据、控制数据、分析数据,对质量成本关键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质量指标评价(质量投诉减少率、产品返修率、客户报修率、质检合格率)、综合指标评价(百元质量成本率、百元销售质量成本率、人均质量成本率)、投入产出比(预防鉴定成本与内外部损失的比较)、质量价格比(销售价格增加金额与新增质量成本之差)等。

2.质量成本定性评价。对质量成本管理职责、运行体系、质量文化等进行描述性写实,并提出持续改进建议,包括管理职责(制度、流程、职责)、运行体系(计划执行、预算执行、考核)、部门协同(部门配合、职工培训、数据共享)、质量成本文化(质量意识、重视程度、奖惩措施)、质量成本数据(统计方法、核算方法、成本归属、数据准确)等。

(五)质量成本改进与报告模块

采取图形、表单、关键指标等方式实时生成管理者所需要的质量成本信息。支持质量成本部门维、项目维、产品维、过程维等多维度的信息生成,并编制质量成本分析报告和改进报告。

1.质量成本预测与预算报告。包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表、质量成本投资报酬分析表、质量管理体系财务资源需求预算表等。

2.质量成本控制与核算报告。包括质量成本二级项目明细表、各类损失统计表、各类质量成本汇总表。

3.质量成本分析与评价报告。包括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表、客户态度评价分析表、商誉质量资产估算分析表、质量管理经济性综合报告等。

四、结论

AL公司以综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为主线,集成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构建质量成本管理的PDCA闭环。改变传统质量成本数据抽取总账系统价值数据的思路,建立独立的质量成本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以保证部门、项目、产品、批次、工序、过程等参数的准确采集(或集成健全的全面质量管理等业务系统),并自动生成会计记账凭证,推送到总账系统,实现业务→质量成本→财务一体化管理。通过部门维、项目维、产品维、过程维等多维度的核算与管理,有效支撑质量成本的全职员、全方位、全环节、全过程的控制评价与持续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廖艳,温雅丽,盛小丰.RH公司长期绩效导向的质量成本管理实践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17,(24):29-30.

[2] 黄伟.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中质量成本管理探討[J].财会通讯,2009,(11):134-134.

[3] 温为民.质量成本管理在军工研究所的应用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62-63.

[4] 李萍.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冶金财会,2016,(1):24-26.

作者:杨定泉

过程质量成本管理论文 篇3:

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动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许多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求质”上来,质量成本管理也随之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我国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广东X陶瓷公司案例总结出企业应用质量成本管理可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质量成本;企业管理;制造型企业;应用

一、引言

2016年10月5日,三星Galaxy Note7发生一起自燃事件。据悉,在此款手机发布的一个多月,已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三十多起爆炸和起火事故。2016年10月10日,三星迅速做出了反应,决定暂停Note7的生产,并在不久之后正式召回Note7,共计190984台。三星之所以不惜代价地在全球范围内召回手机,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背后产生的企业信誉损失、客户流失等隐性成本是无价的。由此可见,产品质量对企业有多重要。合理的质量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质量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费根鲍姆(A.V.Feigenbaum)就注意到了质量成本的存在,并把质量成本分为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四大类,为质量成本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朱兰博士(J.M.Juran)提出“矿中黄金”思想,开始将这四类成本结合起来研究,寻找最优的质量成本结构。中国在质量成本领域研究相对国外起步较晚,1987年4月《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在我国正式实施,并对质量成本下了明确的定义:质量成本是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内外部损失成本。1991年12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质量成本管理导则》在四大类质量成本基础上又补充了特殊情况下的外部质保成本。

二、我国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

目前,制造业是我国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主要阵地。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引进,质量成本管理模式逐渐应用于我国企业,至今已有超过半成的制造型企业能够初步应用质量成本管理。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型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上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普遍,成效也更为显著,其中以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居多。这是由于我国在质量成本管控方面的观念引入较国外相对更晚,且制造型企业数量庞大、管理模式参差不齐以及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观念问题,这种管理模式暂时很难进行统一的推广。企业更多的还是把目光聚焦于提升产品价值上,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质量成本管理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不利于质量成本管理

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时,通常按照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进行质量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而传统会计核算成本主要是对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在科目设置上的不同使得传统会计核算数据无法直接用于质量成本管理,进而倒逼企业重新建立适合质量成本核算的体系。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会计核算所提供的数据主要用于对外财务报告,受众群体多为投资者。而质量成本核算是出于内部管理决策使用的目的,受众多为管理者,二者的最终目标不同。然而,现实中许多中小制造企业由于意识淡薄、高昂的费用或是缺乏专业素质人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表1是我国某大型化妆品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科目明细,从表1中可以看到,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与财务会计有相似之处,比如职工薪酬、折旧费用等,但大部分科目还是存在较大出入。

(二)对产品生命周期忽视造成质量成本管理不全面

產品生命周期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入库、销售、售后质保以及报废多个环节相互贯通的过程。有的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时只片面关注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检验,而没有从源头进行质量管控,导致企业忽视了其他可能会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如手机销售之后,其生命周期并没有结束,顾客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使用成本,对这块成本的忽视可能会造成产品售后服务不佳、产品售后维修率过高以及产品使用寿命较短等情况的出现。

(三)模糊的管理权责划分不利于部门协同

质量成本管理应当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涉及到销售、生产、采购、质保、财务部及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协调联动。然而,不少企业由于采用责任中心和部门化的模式进行运作,每个部门只需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不需担责,此法固然可以强化部门自身的责任意识,但同时也导致企业容易把质量成本管理完全归责于质检部门。但事实上是,采购部门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购品质不佳的原料,研发部门为了尽快推出新产品可能会减少实验次数,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造成了内外部缺陷成本。

(四)不够重视隐含质量成本影响管理效果

质量成本按其表现价值补偿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含成本。显性成本会直接造成收入的减少或者成本费用的增加,比如质量成本四大类别就是显性成本。但从广义角度上看,质量成本其实还包括由于外部缺陷成本造成的信誉损失、企业形象受损等无形损失。这些损失无法通过金钱衡量,难以在会计账簿或者是质量成本报告上体现,因此容易被管理者忽视,导致质量成本管理无法得到最佳效果,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广东X陶瓷公司质量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一)X陶瓷公司质量成本管理介绍

广东X陶瓷公司是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一家大型瓷砖制造企业,该公司于2014年初开始采用质量成本管理方法,高薪聘请管理专家进行内训,狠抓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灵活利用管理工具,探究并形成符合陶瓷生产特点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由管理层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研发部、采购部、生产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并交由财务部进行成本核算,最后汇总至质保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分析结果反馈至管理层,管理层将问题和改进措施下达各部门,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截至2019年底,在该公司的质量成本结构中,内部缺陷成本由2014年底的10.7%下降至2019年底的7.52%,成效显著。

(二)X陶瓷公司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启发

1. 强化管理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人”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企业难以在内部推广应用质量成本管理模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意识淡薄、传统观念的存在或是员工专业素质不强。X公司在2014年初刚开始推行质量成本管理模式时,就十分注重从员工的观念和能力下手,不断营造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氛围,通过聘请业内专家培训管理层,提高人员意识和专业素质,为之后的管理活动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2. 构建部门间质量成本信息流通机制

信息是质量成本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资源,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等特性都会影响到质量成本的计量和最终的管理效果。X公司在管理层的带动下,建立起涉及各部门信息归集、分析和反馈的双向信息流通机制,为质量成本管理打通信息壁垒,同时也方便各部门绩效考核信息的收集。

3.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

X公司在管理层的带领下摸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质量成本管理路径,为质量成本的归集、分析、决策指明了方向和路线,大致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1至5为成本核算阶段,5至6为成本分析阶段,7为决策阶段。

4.利用管理工具辅助质量成本管理

X公司管理者善于利用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成本报告分析。此举可使数据描述和成本归因变得更加清晰,常用的质量成本管理工具有帕累托图、直方图、鱼刺图等。

五、质量成本管理在制造型企业中的应用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2014 年初开始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表明,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相关要求,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需要,确定多元化的产品成本核算对象,即允许企业在原有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企业内部质量成本管理的核算体系。合理核算体系的建立能够让企业质量成本管控步入正轨,质量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也更为准确,更加符合管理的需求。为此,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参与体系建设,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开展专项研讨会,上到中高层管理人员,下到一线操作工人均可参会,从而汇集不同视角下的观点,建立更为全面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二)融合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模式

融合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时,带动各部门共同参与质量成本的管控,共同对质量成本担责。如此一来,形成涵盖产品周期和各环节的管控,一些诸如隐含成本等影响因素就不容易被忽略。同时,将质量成本管控的视野拓宽至产品生命周期上,一些非增值作业消耗的质量成本容易被发现并且消除,比如内部和外部缺陷作业及其相关联的成本都属于非增值作业,应彻底消除,以此优化质量成本结构。

(三)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监督控制的一项有效形式,可以衡量一个部门或者员工對工作的贡献程度。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企业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能够明确各部门甚至落实到个人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责任,同时也能激励各部门做好质量成本管理相关工作。将质量成本管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首先,应该细化质量成本的构成要素;其次,把每个要素转化为评价指标,再确定每个指标完成度的评价方式;最后,形成监督和反馈机制。

六、结语

质量成本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判断一家企业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能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企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如何将质量成本管理应用到企业管理实操中是意义重大的。本文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针对文中提出的问题,从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出制造型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的一般性方法,以期能为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孙茂竹,于富生.成本与管理会计(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赵团结,刘全山.关于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9(21):44-47+60.

[3]王耕,高忠民,林文雄.改进质量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以SK上海公司为例[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3(01):26-30.

[4]孟向军.质量成本管理在中型国企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5):215+214.

[5]宋霞.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及存在问题分析[J].纳税,2020,14(11):188-189.

[6]逯妍妍.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讯,2020(24):107-108.

[7]王轶.服务业质量成本管理路径初探[J].科技风,2020(11):209-210.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王云辉

上一篇:文理兼收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工会构建和谐校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