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会计交易费用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最引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而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也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交易费用的出现使一些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分离出来具有了新的性质,对费用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结合会计学计量方法对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进行比较,以更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权会计交易费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权会计交易费用管理论文 篇1: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交易费用:原理、性质与评价

摘 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还是合一,会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这既要考量外生交易费用,更要考量内生交易费用。若定位会计制度为增长模式、实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就意味着会计分工制度带来了内生性制度收益,而定位会计制度为分配规则、实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就不具有内生性收益效应。、美国准则制定机构FASB认为SFAS109产生的效益大于成本,FASB对SFAS109的交易费用评价具有启示价值。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采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这种会计制度安排除了理论检验,其最终的制度效率依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经济变量来加以验证~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分离;交易费用

文献标识码:A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交易费用的经济学原理

分工经济学理论经历了从占典学派到新兴古典学派的演进。亚当·斯密是最早较为系统论述分工问题的,亚当·斯密将劳动视为财富或价值的源泉,他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改进,以及在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熟练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马歇尔等新古典经济学撇开了占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走向了求内点解——内点均衡的边际分析方向。而当代新兴古典经济学重新继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其代表杨小凯认为,在亚当·斯密那里,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分工和专业化实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这是内生比较优势的观点,李嘉图则是强调外生比较优势(资源禀赋)。杨小凯认为,分工带来的好处与代价是分工经济即专业化经济,分工经济适用的是角点分析方法,可以解释边际分析学派小能解释的古典经济的发展问题:为什么在生产函数和资源禀赋不变的情况下,分工水平的提高能提高综合生产力。

亚当·斯密的古典分工理论已经涉及现代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费用问题,他认为,人与人生产力的差别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科斯在阐述企业的性质时,运用马歇尔的边际替代概念,对市场价格机制产生的成本与组织成本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与市场的边界科斯的“市场价格机制成本与组织成本”属于交易费川范畴,他在阐述社会成本问题时,扩展了交易费用的内涵,认为产权界定受产权界定成本制约,在外部性的解决上科斯坚持“社会总成本”的考量而不是私人成本的评价,也就是科斯一再强调的“社会总产出”或“总产值”“总效果”最大化。

新兴古典经济学明确地将交易费用划分为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巴塞尔在1985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交易费用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费用吗?”而此前,威廉姆森、诺斯等制度经济学家就指出机会主义、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行为引起的内生交易费用同外生交易费用的区别。杨小凯在阐述内生交易费用与分工演进问题时认为,外生交易费用是指杂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不是决策导致的经济扭曲,人们在做决策之前都能看到它的大小,和决策产生的经济扭曲没有任何关系,如购买商品的交易费用、商品运输费用等就是外生交易费用,而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决策扭曲带来的损失,或使资源配置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扭曲,内生交易费用就是实际均衡同帕累托最优的差额。根据新兴占典经济学理论,外生交易费用具有相对可计量性,与交易频次有关,因而是有限的,而内生交易费用本质上是一种扭曲,是由“决策及其选择的制度与合约安排所决定的”,内生交易费用是一种制度运转带来的扭曲——实际制度安排与最优制度安排的差额,具有不可直接计量性。

业当·斯密的古典分工理论主要涉及生产性的、技能操作层次上的分工效率与外生交易费用。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制度安排则是制度分工问题,既具有亚当·斯密古典生产性分工的特征,但又无法通过古典生产性分工理论及外生交易费用得到充分解释,必须结合制度运转费用——内生交易费用理论进行探讨。既要考虑分工,更要考虑制度运转,把分工与制度、外牛与内生交易费用综合起来考虑。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作为会计制度安排,要注重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考量,否则很容易陷入表象认知,因为内生交易费用对制度效率的衡量更具有内在性与解释力,内牛交易费用更注重总体效果而不是局部、个别效果。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交易费用性质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交易费用的观点

第一,操作成本。黄菊波、杨小舟认为,税法与会计的差异是可协调的,不应拉大税法与会计差异,以方便纳税与征管。应当让我们的会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上,同时让税务人员把焦点放在贯彻税收政策和加强征收管理上,以减少两者不必要的烦琐的核算工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应当权衡成本与效益,两者分离后必然带来不小的操作成本。

第二,转换成本。盖地认为,在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设置中,方法的改革必须考虑改革的成本效益,随着所得税会计方法的演进,会计方法的技术难度不断提高,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在我国上千万的会计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还不多,对所得税会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不熟练,这必然加大制度的转换成本,包括设计调研成本、会计人员培训成本、账目调整成本、新准则适用期效率损失等。

第三,制度成本。周华等认为,会计制度的性质是民商法法律制度、财税制度与会计技术的融合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应进一步融合,而不是分离,实现会计制度与税收法律的有效协作,全面采用税收法规决定会计制度的协作方式——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同一化模式,不宜提倡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会计造假和税收监管的困境与我国目前会计制度安排的不适当相关。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交易费用性质的深入探讨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应注重内生交易费用

以卜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交易费用表述中,操作成本考量应归属于外生交易费用,转换成本考量也主要归属外生交易费用,而制度成本考量主要包含制度的内生交易费用权衡。制度成本考量对我国会计制度安排提出了一个启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应重视制度性的内生交易费用研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制度费用,包括两个视角:从分工角度而言,分工必然产生外生交易费用;从制度运行角度而言,将会产生扭曲或总体上的不良制度后果——内生交易费用。因此,一项被选择的制度安排其产牛的总交易费用就等于伴随分工的外生交易费用与制度运转带来的扭曲性内生交易费用之和,最优制度选择的理论依据则是总交易费用最小的那个制度安排。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外生交易费用

应该区分不同性质的外生交易费用。从成本角度而言,有的外生交易费用是“变动成本”——操作性质的成本,如会计处理、纳税调整。有的外生交易费用是一次性支付的“固定成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成本,如培训、学习税务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等,知识与技能一旦掌握了,具有重复使用的特征,随着知识与技能的重复使用,这些“固定成本”性质的外生交易费用会被“摊薄”,以致最终消失。有的外生交易费用从命题角度还有待于证实——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会带来税收监管成本这一命题是否成立,日前证据仍然不足。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外生交易费用来看,也验证了上述关于外牛交易费用往往具有有限性进而相对可以计量的结论。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内生交易费用与内生制度收益

内生交易费用与内生制度收益可以相互转化,表达出同一个命题:较多的内生交易费用意味着较少的内生性制度收益,较多的内生性制度收益意味着较少的内生交易费用。制度扭曲与内生性制度收益是对制度运转效率的不同表达,但具有相同的效率内涵。同其他制度的内生交易费用相似,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内生交易费用具有无限性,往往无法直接计量。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还是合一的制度扭曲到底产牛多大内生交易费用,取决于会计制度安排的性质。法德会计模式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是一种分配性的会计产权结构,英美会汁模式将财务会汁与税务会计分离,足一种牛产性即增长模式的会计产权结构。如果将会计制度安排视为一种分配规则,那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将会带来制度扭曲,使内生交易费用较大。如果将会计制度安排视为一种增长模式,那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将会产生制度扭曲,带来较大的制度费用,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则会产生较少的内生交易费用,或者带来更大的内生性制度收益。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交易费用的评价

(一)美国准则制定机构FASB对SFAS109的交易费用评价。

1.FASB对SFAS109的效益与成本评价

FASB 对《SFAS109:所得税的会汁处理》这一准则的有关制定,于SFAS109的《附录A:结沦依据——效益和成本》中,分别在68、69、70、71、74段落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效益与成本给予了回答。如在68段落FASB指出:“委员会遵循某些规则,包括只有在生成信息的效益超过可预见成本时,才公布有关准则的这一规则,委员会致力于确定,它提出的准则将满足一个重大需要,而满足该准则所花费的成本,比较其他备选方案,足以证明与生成信息的总体效益相比是合理的。”在69段落FASB也认为:“所得税会计处理是一个影响大多数企业的普遍话题,对复杂的业务交易,必须在大量的、复杂的和不断变化的税收法律、原则和规定的背景下计算所得税,会计处理的要求增加了额外的复杂性。”在70段落,“意见书第11号公布于1967年,在会计文献巾陈述的批评和关注,以及在写给委员会、要水重新考虑意见书第11号的信件中,主要关注的焦点在于会计处理要求的复杂性和采用这些要求产生的结果的相关性上”在71段落,“另一项批评指出,花费在处理这些要求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上的时间,与随后获得的信息的有用性相比较,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74段落,“委员会认为,本准则的要求会产生具有可理解性和相关性的结果,委员会还确信这些要求比意见书第11号或准则第96号的要求简单,务实的决策,诸如取消1991年6月FASB征求意见稿的提案,为小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可能会降低许多企业计算递延所得税的成本和复杂性,利用判断去评估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需要估价备抵,有时可能会比较复杂,但复杂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需要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所得税影响有一个合理的决策”。

2.FASB对SFAS109的效益与成本评价的启示

从美国准则制定机构FASB对SFAS109准则制定的表述可以看出,FASB对所得税会计处理准则的成本效益评价涵盖两个方而:会计处理成本——操作技术成本与会计信息质量效益——相关性效益。会计处理成本是外生交交易费用,而会计信息质量是内生性制度收益——内生交易费用的另一种表达。FASB坚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内生性制度收益足以抵消制度分工的外生性交易费用,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制度收益优势。FASB对交易费用的评价对会计制度安排有两点重要启示,第一,FASB在制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准则时,也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生性交易费用。第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内生性制度收益即内生交易费用是主观评价的结果——FASB的主观评价,由此可见,内生交易费用的评价往往决定会计制度安排的最终选择。

作为会计制度效率评价的重要参考变量,会计制度内生交易费用评价及其对会计制度选择的决定作川还可以从另一个典型事件中得到体现。1997年12月在美国会汁学会与美国FASB联合召开的“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上,包括美国投资管理研究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在内的团体从多个角度讨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涵义及其影响,并评选出美国现有会计准则中5份最好的和5份最差的准则,而评选依据的标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毫无疑问不完全是经过客观经验验证的,1992年颁布的SFAS109理所当然没有被包涵在低质量会计准则之中,尽管FASB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效益与成本的评价有些主观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交易费用的经济学评价

1.会计制度安排的经济学定位与交易费用评价的关联

如果将会计制度变迁视为增长模式的演化,则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工同样会产牛专业化经济效应,这种分工不只是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还会促使其他方面的增长。会计作为私人经营的资源投入,私人会计产权具有应然优先之序,会计制度从属于生产性结构,代表利益结构的会计制度结构以私人利益为导向。会计在履行私人经济职能的前提下承担社会经济职能,即以私人利益为主同时兼顾社会利益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对私人最大化价值利用会计资源具有传导作用,有利于提高私人的经营效率、契约效率、市场交易效率,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理性引导社会资源配置,通过增进微观个体的私人利益,达到增加社会整体宏观效益。只有保证微观个体利益,才能实现宏观整体利益,财务会计与税务会汁分离小仪提高了私人效率,凶而也改进了社会宏观效率。

因此,定位会计制度为增长模式、实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就意味着会计分工制度带来了内生性制度收益,而定位会计制度为分配规则、实行财务会汁与税务会计合一,就不具有内生性收益效应。从经济学机会成本意义来看,合一的制度安排不具有内生性制度收益效应,只具有外生交易费用节省优势,因此,选择分离的制度机会成本主要表现为外生交易费用——有限的、有界的、相对可计量成本。选择合一的制度机会成本是选择分离的制度收益,分离的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制度收益效应,因此,选择合一的制度成本主要表现为内生交易费用——无限的、无界的、相对不可计量的制度扭曲或制度运转损失。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交易费用的经济学评价模型

利用博弈经济学“最大最小准则”或“最小最大支付”原理进行最终的角点决策。根据ν-i=Mina-i(maxniνi(ai,a-i)),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还是合一决策视为第i个人的对策,将两个机会成本——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视为博弈参与人的惩罚,则可以看到,第i个人选择分离对策还是合一对策取决于第i个人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评价,既然外生交易费用是相对可计量的、相对确定的,如果第i个人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评价小于外生交易费用,则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为最终的角点解,否则,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为最终的角点解。如果定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从属于生产性会计制度安排,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评价高于外生交易费用,因而认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制度安排具有可选择性。

四、结论

第一,理性认知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制度的选择,首先取决于对会计制度安排性质的理论定位,然后是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评价。在理论上,合一制度主要产生内生交易费用,分离制度主要是带来外生 交易费用,对内生交易费用的评价往往决定最终的会计制度安排选择。外生交易费用往往是显性成本,容易引起制度选择者的“评价注意”,而制度扭曲成本即内生交易费用往往表现为隐性成本,容易被制度选择者忽视。因此,理性认识会计制度安排的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的特征及其实质,有助于提高会计制度安排的选择效率,避免陷入制度选择的“锁入效应”。

第二,内生交易费用仍然具有可检验性。内生交易费用是一种制度扭曲的运转后果,往往不可计量、不可分割,只能依靠整体、总量表现,内生交易费用的特征决定了其识别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因为任何成本相对某一人而言都存在主观价值判断,但从经验来看,制度的内生交易费用仍然具有可检验性。经济学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费用就是一种典型的内生交易费用,针对代理费用的检验问题,尤金指出,由于存在管理者市场和股票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受到了约束,代理费用得以降低,管理者市场通过对管理者“声誉”的评价而发挥作用,股票市场的存在,使得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避免代理人带来的损失,同时引起股票价格跌落,又能间接评价出代理人的绩效。詹森与马克林证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可以反眏代理费用的多寡,从而股票市场是约束代理人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第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制度安排也具有可验证性。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制度安排,其内生交易费用最终必定能通过一段适当时期或者较长时间的运行经验——主要是各种总量性的经济变量得到验证,从而证明制度安排的实际运转效率。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制度安排的内生交易费用或内生性制度收益也是如此,也必定能够通过经验进行检验。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的经济总量、私人组织(如公司)效率与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已有的会计制度安排具有检验的意义。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采纳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这种会计制度安排除了理论检验,其最终的制度效率——内生交易费用或内生性制度收益,依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相关经济变量来加以验证。

作者:董盈厚 李雪松 张艺馨

产权会计交易费用管理论文 篇2:

交易费用与生产成本辨析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最引人瞩目的发展之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而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也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交易费用的出现使一些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分离出来具有了新的性质,对费用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文结合会计学计量方法对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进行比较,以更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交易费用;生产成本;会计计量

一、交易费用

(一)交易费用的提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最先使用“交易”一词。他将交易生产分离开来,并把交易分成了商业交易、信贷交易、劳动力交易三类。为交易和交易费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康芒斯将交易的概念一般化为所有权的转移,将交易分为个人之间的买卖交易、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交易和有法律上的上级指定、分派财富创造的负担和利益的限额交易三种类型。他将交易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并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马克思认为商业专门化节约了商品买卖的资本,却产生了流通费用。马克思所讲的交易费用也依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交易费用。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思想,指出运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交易费用包括了发现并通知交易者的费用、签约和谈判的费用、督促旅行契约条款的费用,揭示了交易费用的内涵。阿罗在研究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时首先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并定义为市场机制运行的费用。

(二)交易费用的内涵。科斯提出,运用价格机制客观上存在一种损失,产生一笔费用,即“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是围绕契约的签订和实施过程而产生的,包括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实施监督来保障契约条款得以按要求履行等多种费用①。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比作摩擦力,将其分为事前和事后两部分,其中事前的交易费用包括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谈判以及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事后的交易费用包括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时从改变条款到推出契约花费的成本。张五常将交易费用定义为“所有那些在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具体包括识别、考核与额度费用,以及讨价还价与使用仲裁机构的费用等。②巴泽尔认为交易费用是“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③。樊纲认为“人与物打交道支付的是‘生产成本’,人与物打交道时支付的成本是‘交易成本’”④。虽然不同学者对交易费用具体内涵的看法不同,但都是交易时发生在交易过程中的费用,是搜集信息、寻找交易对象、进行交易谈判、实现交割等环节上的耗费。

(三)交易费用的计量。依据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定义以及康芒斯对市场交易的类型划分,现代会计学对交易费用的计量有如下模型:交易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

其中,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及相关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⑤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维修费、技术转让费等。⑥销售费用指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费用,包括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展览费、包装费、广告费等。所得税费用指的是企业所得税。⑦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在销售环节所发生的税金,如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税等。⑧

会计学的计量是从微观层面的一种计量方式,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交易费用的大小。交易费用还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计量。诺斯将整个经济部门分为交易部门和转换部门,交易费用来自于两部门的交易之和。学者们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交易费用在GNP中所占比重成递增趋势,这是因为交易费用与分工成正向变化,分工的细化和协调难度的增大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

二、生产成本

生产和交易是经济活动的最高范畴,经济活动中的成本除去交易费用,就是生产成本。

(一)生产成本的内涵。马克思指出,从耗费角度来说生产成本的经济实质是C+V。由于C+V的价值无法计量,人们所计量的实际上是C+V的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成本价格即资本家的耗费,与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按照全部的劳动耗费计量的,它包括物化劳动耗费C和活劳动的耗费V+M。它同商品的价值是完全一致的,即等于C+V+M。成本价格与实际生产费用的差额是剩余价值或利润。因此,成本价格不包括利润,利润是商品的销售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剔除资本的私有性质,生产成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也是适用的,也是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表现为产品价值中的C+V。

(二)生产成本的计量。会计学中生产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耗费、直接人工工资、福利和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用是指制造费用,即不能直接计入各产品成本的有关费用。主要包括企业各生产部门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其他各项制造费用。

三、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辨析

分辨一笔花费应当属于交易费用还是生产成本可以从它是否财富创造来判断。马克思将商品价值运动分作商品使用价值运用和单纯的价值运动两种。与商品使用价值运用有关的劳动是生产价值的,发生的费用与价值创造有关,是“生产性”的,属于生产成本;与单纯的价值运动有关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是“非生产性”的,是财富的耗费。

经济活动的总费用是生产成本、生产性流通费用、交易费用和交易性流通费用的总和。可见,流通费用中用于具有“生产性”的一部分应计入生产成本,具有“非生产性”的一部分应计入交易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原材料的运费、产品的包装费、贮藏费、保管费等,交易性流通费用则是广告费等为了销售和促销而发生的费用。

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标准,可以对费用进行有效划分。例如,管理费用中车间生产部门的主任的工资和福利、水电费、办公用品等可以视为生产成本,而行政管理部门的工资和福利、水电费等则属于交易费用;把产品从工厂运送到商店的运输费就是交易费用;而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货币只有当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利息在本质上与利润一样,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沈满洪,交易费用理论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2013.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注解:

①科斯,企业的性质,《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

②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第407页.

③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第3页.

④樊纲,《走进风险的世界》,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第178页.

⑤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106页.

⑥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223页.

⑦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146页.

⑧崔国萍,王利娜,《会计学基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第147页.

作者:任丹

产权会计交易费用管理论文 篇3:

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比较研究

摘要: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都是相对生产成本而言的非生产成本,二者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地方。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内涵、性质及在各自研究体系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因此,认清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间的区别和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流通费用;交易费用;非生产成本

文献标识码:A

流通费用是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出的概念,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对制度形成的解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有相似之处,都是相对生产成本而言的非生产成本。但二者内涵和外延的宽泛程度、性质及在各自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来阐明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内涵和外延

(一)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提出

流通费用是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流通过程时所提出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了价值增值及其实现过程。他认为,劳动创造了价值,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劳动在生产阶段所创造的价值需要在流通领域得到实现。商品在流通领域的运行会产生一定费用,这些费用被称为流通费用。换句话说,流通费用就是资本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即由W到G的转化过程中在流通领域所产生的费用,包括买卖所花费的时间、簿记费用、货币磨损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等。交易费用是由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科斯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科斯认为,由于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是有费用的(包括对价格的探询、交易过程中谈判及签约等费用),这些费用对交易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成本,为避免这种成本,交易者会联合成一个整体,于是企业就出现了,即企业的出现是为避免进行市场交易而产生的费用。科斯所提出的“利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实质上就是后来所说的“交易费用”。在科斯的原创性工作后,交易费用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威廉姆森提出,不只是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交易费用,企业内部运作也存在交易费用,如,企业内部的官僚主义、部门间的相互斗争和宽容及对员工贡献的测度等问题都形成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张五常提出,除在克鲁索·鲁滨逊所生存的一人世界外,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交易费用。因此,交易费用被认为是不同主体间为维持相互关系所产生的费用。

(二)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内涵的比较

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内涵具有一致的地方,但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二者内涵的差异越来越大。首先,流通费用和科斯早期所提出的“利用市场机制的费用”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提出,流通费用是在商品的买卖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是产生于流通领域的费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所提出的“利用市场机制的费用”也是指在买卖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从这一点上看,科斯所提出的“利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和马克思所提出的流通费用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次,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本质上都是相对生产成本而言的非生产成本。流通费用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为实现商品新价值而产生的成本,因此,它没有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本无关;交易费用着重强调人和人之间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这种成本出现在契约关系和制度中,因此,它是和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成本相对应的一种成本。从这一点上看,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具有一致性。第三,随着交易费用概念的发展,二者内涵的差异越来越大。在科斯之后,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交易费用内涵的界定并不统一,但它越来越和契约关系及制度的决定联系在一起。它不再仅指早期界定的出现在市场上的费用,企业内部也存在交易费用,甚至只要是人和人间的相互关系都存在交易费用。随着交易费用概念的泛化,它的内涵和流通费用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三)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概念外延的比较

首先,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外延存在一致性。在马克思所列举的五项流通费用中,第一项是买卖所费的时间,马克思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达成交易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在这里进行着斗争,每一方都想占对方的便宜,生意人碰到一起,就像‘希腊人遇到希腊人就发生激战一样。”’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买卖过程存在勾心斗角地战斗,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地占到对方的便宜。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也正是以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为假定前提,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甚至不惜以欺诈等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外延上是相同的。其次,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外延的不同。在马克思的流通费用项目中,除上述“买卖所费时间”外,还包括簿记费用、货币磨损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这些费用则和交易费用的内容有所不同。交易费用强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的费用,而簿记费用、货币磨损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虽然出现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但却不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引起的。因此,这些项目超出了交易费用的外延。同时,在交易费用理论中,除在市场上会出现交易费用外,企业内部也存在交易费用。也正是由于企业内部和外部都存在交易费用,企业和市场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因此,交易费用理论中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和一些非标准交易(如,连锁商店、抵押交易等)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并不包含在马克思的流通费用中。然而马克思并不是没有注意到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耗费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工厂管理时指出,“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即在工场手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形式的时期,充分实现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碍。”“因此,在整个工场手工业时期,都可以听到关于工人缺乏纪律的怨言。”马克思认为,在大工业时代到来以前,资本家始终没有能占有工场手工业工人全部可供支配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显然注意到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困境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但他对管理困境的探讨仅限于对管理技术及资本家和工人间的斗争问题,并未提到成本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二者在内涵上有一致的地方,在外延上也有交叉之处。而流通费用和科斯早期所提出的交易费用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一致性也说明,不论这两个概念在主观上是否有承袭性,客观上它们都是对制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性质比较

(一)流通费用的性质

为方便分析,本文将流通费用分为两部分。首先来看流通费用中的簿记费用、货币磨损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簿记费用包括消耗的劳动力及实物,如,钢笔、墨水、纸张及事务所的其他杂费等费用;货币及货币磨损费用是指货币占用和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保管费用是指产品进入生产或商品进入消费过程之前的间隔中所花费

的费用,包括建筑、场地、容器等;运输费用是指把产品或商品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费用。从这些界定中可看出,它们都是在流通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很容易计量。这几项费用虽然不是生产费用,计量的方法却和生产费用一样,只要计算出实际消耗数量即可。其次来看买卖的时间。马克思认为,买卖的时间就是“他(资本家)在市场上执行卖者和买者的职能的时间。正像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再生产时间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一样,资本家进行买卖,在市场上进行奔走的时间,也是他作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执行职能时间的一个组成部分”。买卖过程所花费的时间会造成相应的消耗,包括抽调人手所需的工资花费、因买卖延时所占用的资金及为防止买卖延时对企业再生产的影响所预留的准备资金等。总之,从流通费用的形态看,尽管它包含各种不同形式的费用,但它实际上也是资本的一部分,只是以流通费用这种形态表现出来,并以其他的资本形式加以补偿。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能自洽,就是因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影响资本运行的变量从性质上和数量上都是逻辑统一的。因此,流通费用也是一种价值形式的体现,其价值能以价格的货币形态表现出来,并能明确计量。

(二)交易费用的性质

交易费用的性质与流通费用有很大不同。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学者们对交易费用的界定很不统一,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市场上搜寻信息的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执行成本、监督成本及机会主义所造成的欺诈成本等。威廉姆森更进一步将交易费用分成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其中,事前成本包括双方的讨价还价成本、签约成本、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事后成本包括适应成本(即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动时,已签订的合同对新条件的适应性问题)、双方重新谈判的成本、为解决双方争议的第三方调解成本等。交易费用内容的模糊致使其测量非常困难。因此,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当涉及交易费用时,并不计算交易费用的具体数量,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比较成本。如,威廉姆森所提出的交易模式的形成与资产的专用性程度有关(因为专用性投资是为某一特定用途所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一旦挪作他用,就会降低价值或变得没有价值),当双方进行一种非专用性投资交易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市场交易模式是最好的交易方式;而当双方交易的对象牵涉到专用性资本时,市场交易就将不再是有效的,对作这种特定投资的一方来说,与对方签订长期契约将是一种较好的交易模式。在这个例子中,交易费用是作为一种制度比较工具来使用的。在更多的情况下,如,在产权理论、代理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中,交易费用这个词汇甚至不出现,而是作为一种隐性工具,用以衡量某种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是一种制度选择的比较成本,也是一种机会成本。

(三)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性质的比较

通过以上论述可看出,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是具有不同性质的两种费用。流通费用是一种资本形态,可用价值或价格来计量,因此,它是一种现实的可计量成本,其性质类似于会计成本。而交易费用概念模糊,很难明确其具体内容,在计量上非常困难。交易费用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工具,用作制度成本的比较。因此,交易费用是一种机会成本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交易费用的测度近年来也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方向。学者们试图通过对交易费用量的测定,来精确描述实际制度模式下交易费用的数量。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如,缪仁炳和陈志昂对我国1978—2000年的交易费用进行了测度。然而,这种对交易费用测度的研究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交易费用概念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测度过程也只是对其中可测量的项目进行测量,对无法测量的交易费用则不能包含其中,因此对这种测量的准确性争议很大。同时,很多人认为,交易费用作为一种制度分析工具,所有发生过的可测费用都是较低的费用,而较高的交易费用则在制度的选择中被淘汰,因而,这种量的实际测度对制度的解释并无太大的意义。因此,尽管人们在交易费用的测度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却无法纳入交易费用的主要研究范畴。

三、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在各自理论框架中的作用和地位

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分别从属于不同的研究框架,流通费用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主义研究框架,交易费用从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个体主义研究框架。本文在这里将这两个概念分别还原回各自的理论框架中进行比较分析。

(一)流通费用是马克思流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克思从其价值体系出发,从四个层面构建了流通理论:一是研究流通费用是如何产生的。二是研究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三是研究由流通费用所衍生出的商业组织问题。四是揭示资本运行背后所存在的各种矛盾。

首先,马克思认为,流通费用是商品进入流通阶段后所产生的费用,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费用。根据不同的交易状况,流通费用会有很大差异,它取决于市场需求、交易的距离及运输条件等。马克思将流通费用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性流通费用,另一种是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费用是指在流通领域中支出的具有生产性质的费用,包括商品的运输、保管、分类、包装等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纯粹为流通而支出的费用,包括流通领域中员工的工资、广告费、手续费、经营管理和簿记等费用。流通费用和生产费用一样,是需要资本家进行垫付的,因而,在商品流通过程完成后,需要获得其价值的补偿。

其次,流通费用的补偿方式不同。马克思认为,生产成本会转移到新商品的价值中去,并通过商品出售来实现其价值。而流通费用作为一种非生产成本,没有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它的补偿方式和生产成本的补偿方式是不同的。马克思将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分别进行了论述。马克思认为,生产性流通费用由于参与了生产过程,其价值和生产成本一样会转移到商品中去,在新商品的价值中得到补偿,因此,企业的生产只要符合一般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流通费用就可得到价值补偿。而纯粹流通费用没有参与生产过程,它没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因而它实际上是通过新商品的价值扣除来进行补偿的。所以,流通费用尽管产生于商品的流通领域,但和生产成本一样,它们必须得到补偿才能使资本的转化得以完成。

最后,流通费用的存在导致商业组织的产生。流通费用会使循环中的资本量减少(一是会占用一部分资本而使生产资本减少,影响企业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二是会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进而影响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为不使资本循环过程中断,资本家会把较大的一部分产品作为货币准备金保留起来,以保证一部分资本还在市场上运作时,另一部分资本能持续生产。在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商品的流通职能由产业资本家自己来完成。当商品的种类越来

越多,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产业资本家要耗费大量的流通费用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商品的价值。于是,一种专门替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的非生产性组织——商业组织出现了。产业资本家发现,将流通领域的工作委托给商业组织,比自己出售产品要容易。因此,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家开始将流通领域的工作委托给这些专门的组织。于是,商业资本家取代产业资本家来执行流通职能,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商业资本的出现,从本质上讲是为了节约流通费用,实现资本更大的增值。马克思认为,尽管商业资本家没有直接参与价值增值过程,但却帮助资本家出售商品以实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相互转化。因此,商业资本家必然要从产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中分得一杯羹。所以,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价值补偿及商业利润,是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中来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二)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交易费用从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以个体为基础的均衡研究体系。长期以来,占据西方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了完美的均衡模型来解释市场。而新制度经济学不满于这种无摩擦的经济学,从而建立了以交易费用为基础的新的研究范式。然而,尽管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有着重要的突破,但他们仍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研究方法。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是一种制度成本。尽管不同学者对交易费用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都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基本工具来衡量各种制度的效率。新制度经济学引入一些新的假定(如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等)来解释交易费用的产生,他们认为,从两人世界的契约关系到企业组织的制度形式,再到市场上的各种制度模式,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依照不同的激励所形成的针对交易费用的保护机制,是由交易费用的高低所决定的。威廉姆森是交易费用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建立的静态比较研究框架通过对交易费用大小的衡量来解释制度的形成。他认为,交易费用是由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资产专用性特征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在交易过程中,资产专用性特征对制度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在机会主义前提下,当资产专用性特征为零时,采用市场交易是最佳选择;当交易的资产具有很高程度的专用性特征时,交易者联合成一个共同体,企业则是最佳选择;当交易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在二者之间时,非标准型交易就会出现,如抵押交易、双向式交易、限制型交易等。因此,不同的契约关系和制度特征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

(三)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在各自理论框架中作用和地位的比较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流通费用这一概念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基于对现实的解释。商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费用,马克思注意到了这个现实,因而将这一概念抽象出来,纳入自己的理论中。二是基于理论的需要。马克思通过对流通费用的产生和补偿的分析,成功地解释了商业组织的出现及商业利润的来源,其目的是为说明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价值增值和转化过程,从而说明价值在不同的阶级之间的分配问题,最终揭示了隐藏在物与物背后的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尽管流通费用是马克思在分析商品在流通领域中运行时的重要概念,但流通费用并不是一个贯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它只出现在整个理论体系的局部。因此,流通费用概念具有局部性和过渡性。与流通费用相比,交易费用则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基础性概念,它贯穿于整个理论框架的始终。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是决定制度形成的关键变量。一种最佳的制度形式,其交易费用一定是最小化的。制度选择的结果是不同的交易费用进行比较后所达到的局部均衡,而由局部制度均衡扩展到一般性制度均衡一直是新制度经济学努力的方向之一。新制度经经济学以“交易费用”为核心,形成了新的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流通费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相比,交易费用不仅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整个新制度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对新制度经济学来说,离开了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就不复存在,进而证明了其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由于它们分别分属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它们的性质有着本质不同,二者在其理论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相同。只有认清这几点,才能真正理解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的实质,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异同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缪仁炳,陈志昂,中国交易费用测度与经济增长[J],统计研究,2002,(8)。

(责任编辑:杜磊)

作者:沈 芳

上一篇: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探讨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决策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