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员教育信息论文

2022-04-20

摘要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有效性,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区域资源整合的途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农村的教育信息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联络员教育信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联络员教育信息论文 篇1: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组织与领导机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费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信息化发展 机制 经费

一、引言

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美国的大学信息技术发展协会——EDUCAUSE发布的“Top the IT Issues 2007”的报告中公布了影响美国大学战略成功的信息技术发展的十大热点问题:发展经费问题;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身份认证和准入管理;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教师发展、支持与培训;基础设施;战略规划;课程/学习管理系统;IT的管理、组织与领导。这些问题在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同样也是我们发展中国家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上述问题在大学信息化建设初期就已经存在,只是表现的层次深度不同而已。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是比较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为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具体到某个高校内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来看,大家都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管理机制、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正是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同时也阻碍了高等教育信息化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教育信息化的组织与领导机制、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师发展与培训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我国的国家政策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政策导向性、组织领导以及资金方面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有明显倾斜。但进入到高校内部的具体层面上,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如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尝试建立自己的CIO体制,这是欧美国家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清华大学则采用“领导集团委员会制”,中山大学采用“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实施小组”三小组制等。其基本模式是学校设有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导机构,在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管理上大多数的高等学校采取的形式是:网络中心(或计算中心)是信息化的主要负责单位,重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学校领导组织,网络中心(或计算中心)负责实施、平时的维护和管理。但是现实情况是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在高校中的行政位置和职责并不能承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任。这种管理模式局限于以计算机校园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校园网络只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内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也由以往的建设,转向信息化应用,管理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合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网络建设与服务、资源建设与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统筹与利用等内容已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

1.EIS机制模型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包含人力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是核心和灵魂,信息化应用是目的和根本,组织管理建设(机制建设)是保障。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CIO模式,结合国内高等院校的实际,我们提出以下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保留现有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一个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以及一个教育信息化执行机构。其中,领导小组的职能是领导集体决策,专家咨询机构的职能是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言献策,规划设计和评估,同时论证由教育信息化执行机构提出的规划设计方案。教育信息化执行机构是一个实质性的由校长亲自主管领导的校内二级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就应该是国外所称的CIO(首席信息官),这个机构即称为教育信息化服务中心,简称EIS,这里的EIS应该涵盖高等学校几乎全部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及资源开发和应用指导。

2.EIS各部门的职责与功能

EIS分设四个部门:网络信息中心、图书情报中心、公共资源服务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EIS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专家咨询组的指导评估、建议监督下开展工作的,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信息化服务。EIS所属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网络信息中心是这个系统的心脏地带,内外信息交流的关口。

(1)网络信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管理部门,我们认为它的管理职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网络规划建设,二是网络的运行维护,三是网络信息的发布与管理(学校主页、各基层单位网站、远程教育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等),四是核心部门服务器的托管,如教务、财务、人事、总务后勤、图书馆等。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学校的网络服务器建设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经费资源浪费,也便于校内网络安全管理。高技术人才集中合作,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保证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行。这里,网络信息中心的内涵有所延伸,将数字化的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纳入其中。目前许多高等学校的有线广播电视归口宣传部管理,广播电视只起到了大众传媒的功能,而教育广播电视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将其纳入网络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后,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应用。网络中心内设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和有线广播电视网的管理维护,信息发布中心负责学校主页及各基层单位网站、教学平台的信息发布,信息由各部门的信息联络员搜集提供,服务对象是终端用户。信息联络员的职责是负责各部门要发布的网络信息的搜集上传、内容更新等,所发布信息要经本部门宣传主管的同意。

(2)图书情报中心。图书情报中心是数字资源(中外文电子图书、期刊、学位论文、视听媒体及其它数字资源资料等)的提供中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其基本职能有:图书资料的数字化;信息情报的及时收集、便捷获取;各院系所资料库中数字信息资源的及时搜集整理;数字资源及时、高效地发布。目前各高校的数字资源都设在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因此,图书馆纳入到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中,更有利于数字化资源效益的发挥,更便于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

(3)公共资源服务中心。目前许多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公共资源服务中心是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指导教育信息化设施应用于课堂教学。各二级单位教育信息化设施的自主分散建设、利用率低、效率低下、管理维护成本高等弊端凸显。公共资源服务中心的设立宗旨是为教育信息化设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服务。把目前高校内的分布于各个院系部门的公用信息化媒体设施统一集中管理和维护,管理的公共资源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师范院校的微格教室、语音实验室、多媒体会议中心等,中心设有专门的设备应用指导服务中心和维护维修中心,保证信息化教学顺利进行。公共资源服务中心的成立,会充分发挥学校分散建设的教育信息化公共设施的作用,大大提高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使高等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集中管理维护以降低维护成本,延长系统使用寿命,提高信息化效益。

(4)教育技术中心。以前在高校中称为电教中心,现在这个机构在大多数高校的归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教育技术中心升级,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单位;另一种是与网络中心合并成立高校的网络中心或是网络学院。这些机构的变革不仅没有把教育技术中心应有的功能发扬,而且大大削弱了它的原有职能,教育技术发展所需要的新职能更是得不到体现。因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教育技术中心的重新定位非常必要。因为它的职能作用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全替代的,任何一个部门也无法百分之百的胜任。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培训,各院系精品课程的制作技术支持,网上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及网络远程教育服务。教育技术中心的重新定位,可以加强教师培训,形成教师发展、支持培训的长效机制;整合校内各方面的资源,主要指人才资源,合作开发课件资源、开发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育,提升学校的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3.EIS系统的领导体系与工作关系

EIS系统的领导与工作关系如图2所示。

EIS系统的领导体系由校长主管、副校长负责,EIS系统的各部门与院、系、所同一级别,EIS系统负责人就是信息化主管,目前国内外高校较多的称之为CIO(首席信息官);EIS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EIS系统部门与院系所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和谐有序的整体。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费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是国家投入,其投资形式多是以项目的形式,一次性投入,主要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项目。其次是学校自筹,各高校为接受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满足评估要求而进行的大规模投资。无论哪种形式,国家财政拨款,占投资的绝大部分,学校自己出资只占少数。国家拨款有着一次性投资大的特点,这种投资方式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是非常有利的。这种投资的短期效益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它没有固定的年度投资预算,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支持计划。而大部分高校在学校年度预算中由于种种因素,也缺少相应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预算,不能满足目前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所需的大量投入。由于缺少充足的资金,有些信息化设施不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应用也不能顺利开展。比如,网络安全、应用效益等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获得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经费,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这里谈几点笔者认为有助于获得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需经费的建议。

1.信息化主管要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经费预算与具有适应性的规划方案

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经费预算是信息化建设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会减小投资的盲目性,会使经费的投入与其产生的价值相关联。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经费预算和经费的基本数据要能够反应出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所能带来的价值,以及对教学、科研和学生能力提高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这些方案计划要能够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够及时地提出促进学校发展的建议和计划,能够证明信息化所能产生的价值。

2.信息化主管与学校领导层的密切合作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充足的支持经费就无从谈发展,在大规模资金的投入之后,如何还能够得到学校长期的一定规模经费的支持呢?信息化主管必须要向领导层传达教育信息化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和目前已经实现的价值,并要向领导层做出一定的承诺。将这项内容纳入到学校的经费预算之中。对于这一点,目前的现实是大量的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投入产出比失衡严重。更重要的一点是管理上分散,责权不明,无人承担责任,也就更无人向领导做出承诺,应用效益也就得不到最佳发挥。这一系列因素又会影响到领导层能否认可教育信息化主管对经费申请理由的申述。因而,信息化主管要密切与学校领导层的合作,取得认同。

3.高等学校要解决好信息化发展的经费问题,必须先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高等学校要解决好信息化发展的经费问题,必须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学校要能够明确与当前教育信息化支出更匹配的收入来源(财政预算、项目融资、社会资助、学校自筹)。(2)选择什么样的外部合作的机会能够降低成本、削减开支甚至成为新的收入来源。(3)在预算中有多大的比例具有灵活性,多大比例是固定支出。是否有到位的机动预算来应对特殊的信息化服务支出。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教育信息化是一件需要花大投入才能办事情的事业,松散式的管理机制已不适应讲究效益时代的管理要求,本文仅对目前大家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机制与经费,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虹,李继龙.美国大学信息技术发展十大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

[2]徐勉,王景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教育信息化,2003(10).

[3]郝晓冰.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教学研究,2006(3).

[4]丁振中.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作者:李 华

联络员教育信息论文 篇2:

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新途径

摘要 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有效性,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区域资源整合的途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农村的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约束理论

New Way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 Rural Education//Chen Wentao, Yang Xiaohong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binding theory

Author’s address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730070

信息化教育资源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方面的优势,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正是着眼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这些特性,以达到加强教育的基层建设,为建设新农村和学习型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开展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很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为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贵州、浙江、河南、甘肃等地多个地区的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情况的调查,结合管理学中的约束理论,尝试找出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新途径。

1 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基础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保障。目前的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开展缺乏提供保障的协调政策或者机制。由于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各种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开展是由不同的部门主导开展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础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当地资源整合的实施方案缺乏可行性的论证和科学规划,造成农村信息化基础资源建设投入大、使用率低,从而使得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资源建设难以发挥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缺乏诸如知识管理的有效整合理念,没有一套成型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可供参考。在各项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目前教学资源的建设大多是把其他的教育资源诸如党校系统、电大系统等制作的各类教学资源照搬。只是简单的“拿来”,而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拿来后的转化,毕竟农村各类学习者不同于党校学习者或者其他的学习者;而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只不过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堆砌,令学习者和教学辅导人员眼花缭乱和无从下手。同时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建设标准,使得资源的可用性和通用性大打折扣,从而导致教学资源整合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3)人力资源的建设,只是人员的简单借用,缺乏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由于当前在农村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比较多,而农村懂技术的工作人员较少,各项工程的开展使得工作人员的短缺比较明显,从而使得基层只能采取“一员多岗”或者凑数的方式,只是做到简单地把同一级别的管理、教学辅导、技术保障岗位让同一个人来负责。这样做不仅没有把专业技术能力相近的人员组织起来去发挥团体的能量,而且也是对人力资源运用的一种浪费。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由于这些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普遍技术能力低,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一岗多能”,只是一人占多岗。人力资源的建设目的在于挖掘区域内各类实用人才为工程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出符合工程需要的人才队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而农村教育信息化事业得以可持续开展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效果的途径

2.1 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Eliyahu M.Goldratt提出的关于系统管理的理论。他认为:系统好比一副链条,每个系统要素对应其中一环,环环相扣。决定链条强度的不是最强的一环,而是其最弱的一环,该环就称为约束。任何系统都会存在至少一个约束,要提高其产出,必先破除约束,从约束(或瓶颈)下手才可改善系统产出。约束理论的思维过程原理如表1所示。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艰巨的事业,这就要求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调动一切手段、一切有力的因子为资源整合服务。约束理论认为只有优化系统的薄弱环节才可以发挥系统的作用,解决和减弱农村教育信息化各项工程资源整合的制约因素影响,才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资源整合的效益。

2.2 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新途径

1)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各项工程资源整合指挥协调中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指挥中枢的作用在于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解决和协调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得资源整合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指挥中枢起到一个居中协调指导的作用,是一个协调运作的机制。指导各级站点建立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机制化。这样可以很好地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资源整合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规划。例如基本设施通过通盘考虑,已有设施应相互利用,从而避免低水平上的重复建设,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财力资源的投入都可以以最优的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做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使得各方相互协作,使得农村教育信息化可以带动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并产生综合的效益。

2)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整合机制,健全资源整合的人才培养制度。资源整合的关键在于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使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资源开发整合机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想法通过各位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得到实现。通过请进专家对内部人员的培训,使得各级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各级管理员、技术员、教辅人员以及信息联络员队伍)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上的保障。

3)创新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保障运行机制,让企业走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保障运行机制主要是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来考虑,使得各项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和保养、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资金投入和收益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一个长效的保证,同时保障各项农村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其他因素有机运行。农村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的模式来运行,但是可以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营机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路子,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走向市场,将诸如培训、资源信息服务推向市场,基础设备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等引入企业参与来做,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农村信息化本身资金的投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效益,增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动力,促使农村教育信息化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资源整合社会氛围。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社会的舆论力量以及人们的观念认识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制约影响显而易见,因此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介绍对推广典型资源整合的经验,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深入开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5)建立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内外结合监督评价机制,完善资源整合管理制度。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缺乏外部的监控造成的,完全依赖体制内部的监督和管理还不足以使得管理尽善尽美,只有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才可以促使各项整合资源的措施和方案得以完善的落实,促使各项投入的资金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使引入工程的各项资源经过专家的评估,符合工程开展的需要。这些外部监控机制包括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认证,引入其他专门针对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的独立专业评估中介机构等。这种通过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了评价管理制度,可以使得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资源整合持续发展。

6)做好调研与反馈,明确农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实效性,针对农村学习者盲目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善服务机制,做好学习需求的调研。同时开展学习辅导和支持,采取灵活多样的施教原则,使教学资源得以有效使用,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使农村教育信息化确确实实变为一项惠民工程。

3 结语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程是一项政治性、专业性、技术性的工程,资源整合可以促使农村教育信息化更好地发挥效益。虽然分析了制约资源整合的多方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许多无法预知的问题,在此也只是希望本文的分析为广大的实践者提供一种思路。实践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真正实现让广大学习者受教育、得实惠,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正东.整合与发展:新农村视野中的现代远程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8):14-17

[2]王德海,孙素芬,谢咏才,等.开展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的策略分析:以北京市远程信息服务模式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5(9):52-53

[3]赵君香.干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6-27

[4]曾海军,范新民.基于数字化学习港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7(3):26-27

[5]沙凤林.“农远工程”教育资源应用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40-42

[6]周真刚,牟明福,唐皓.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浅析:以贵州黔东南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5):192-194

[7]马池珠,李竞.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相对优势的调查研究[J].理论学刊,2008(7):31-34

[8]杨晓宏,郝建华,杨平.浙江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2):89-93

[9]李艳林.约束理论在ERP管理项目中的运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10]草振新,张世杰.基于约束理论的制造单元瓶颈分析及对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4(4):109-110

作者:陈文韬 杨晓宏

联络员教育信息论文 篇3:

信息技术队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摘 要: 各高校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建设的内容,而忽视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信息技术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文章指出了发展信息技术队伍的必要性,分析了信息技术队伍组成应包含的要素,以及在现有状态下如何扩充信息技术队伍。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队伍 重要性

一、引言

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和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国家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因此做出了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大决策。但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并非易事,国内大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远落后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成长。首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管理者和教师难以接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坚持固有的管理和教学方式。其次由于生活中用到的信息技术产品都很成熟和稳定,即使接受模式的改变,往往也会因信息技术产品的缺陷和不稳定而放弃使用。再次高校推进的教育信息化还停留在物理网络和管理系统的建设面层,缺乏更高层次的利用。问题的产生需要人解决,如果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好的信息技术队伍作为支撑,仅仅认为网络覆盖或使用软件管理就是教育信息化,那么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就本末倒置了。但是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引入信息化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有强大的信息化队伍作为支撑,从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整体建设规划、具体实施阶段等方面进行宏观的把控、过程的监督及结果的维护。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然而信息化部门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存在建设方向模糊、组织机构不明晰、职能定位不明确、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信息维护人员较少等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要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组建一支结构合理、配置完善、分工明确、技术过硬的队伍。

二、信息技术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信息化着重物理网络、管理系统建设,这只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信息化部门应该加快转变,从物理网络维护中脱身出来,促进和加紧资源建设、开放教学讨论平台,让师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教和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释放学生的求知能力,信息技术才实现与教育教学的完美融合[1]。

在各个高校扩招扩建的过程中,而信息技术队伍仍在原地踏步,少量的信息技术人员需要承担起全校的信息化管理维护工作,每增加一项建设内容,工作量随之增长,系统的建设越来越多,师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何来人手开展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与建设。在美国高校,信息技术服务部门人数从100到500不等,人均服务师生数在100人左右,占学校全部管理人员的10%,国内高校仅清华大学拥有超过百人的信息化专业人员队伍,人均服务师生数在300人左右[2]。而大部分国内高校,信息化技术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主要精力都分散在物理网络的维护上,很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有所改变,要在高校信息化工作中有所突破,必须壮大信息化技术队伍,没有人员做支撑强行前进,信息化成果很难巩固和延伸,导致资源难以整合,信息孤岛遍地。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瓶颈,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前进的步伐[3]。高校信息化工作应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以服务为导向,致力于资源的整合、技术的创新和服务的提升,高校的信息化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更要懂得教学与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信息化建设队伍组成分析

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合理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至少应该包含以下组成要素:

1.发展决策人

即信息化建设决策人,可以借鉴美国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引入CIO(首席信息官)体制,在明晰学校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方式的大前提下,由CIO领导和统一管理高校的信息资源,参与高校的高层决策,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方针,全程监控信息化项目进程,适时调整教育信息化前行轨迹,有效调配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高校信息技术服务部门。CIO的使命是避免学校盲目引入信息化技术,从全局和整体的需要出发,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

2.规划设计人

即信息化建设管理者,学校信息技术服务部门的负责人,在学校教育信息化指导方针下,详细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与使用信息化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参与信息化技术人员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主持信息技术服务部门的日常业务工作。规划设计人需要具有丰富的信息化知识与建设经验,负责安排学校内的各项信息化工作具体的走向,定期组织开展工作汇报、项目督办监察,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着既定方向有序开展。

3.建设实施人

即负责项目的信息技术人员,参与到各个建设项目具体工作当中,一方面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参与建设。作为参与建设的实施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安全管理、硬件维护等方面;此外他们要善于交流,可以很好地协调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建设实施人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人数最多、实战技术最强的技术力量。他们的能力,均会在各个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过程中逐一体现。

4.管理维护人

即负责平台或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熟悉平台或者系统的具体设置、操作,熟悉平台或系统所对应的用户的使用模式或业务流程,具备简单的软硬件维护知识与技能。管理维护人一般需要直接面对用户,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与问题、是用户与建设者之间的桥梁,他们是信息化建设的一线工作者,组成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联络网,及时有效地反馈用户的建议与体验,有效帮助平台或系统的升级与改进。

四、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

根据上述分析的情况,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教育信息化才有可能发展得更长远,现就目前国内高校形式,提出以下信息技术队伍发展措施。

1.改变信息化管理体制

引入CIO体制,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参与学校学术、管理等方面的决策,转变信息化建设工作辅助性、从属性的地位,以CIO为核心,形成以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的模式[4],在CIO的带领下,制定和实施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建设规划、各项标准、管理规范及资金配置预算,从而改变现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固有模式,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得以推进。

2.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扩充信息化技术队伍

(1)从现有各个部门征集信息化管理维护人员1名,负责所在部门信息化管理、联络、服务工作,对该类人员进行基础信息技能的培训,不定期的组织汇报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2)引入信息企业的信息化人才,以挂职或培训的形式参与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该类技术人员的项目经验,提高信息化建设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养。

(3)引入教师团队,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组建项目开发团队,参与到校内项目的研发与测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队伍建设保障

信息化技术人员不同于专职教师与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具有多元负责的特点,在高校的职称体系下,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发展难以保障,导致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失,学校需建设相关的保障体制,切身考虑他们的发展需要,为学校的发展留住信息化人才。

五、结语

建设信息技术队伍的过程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部分,队伍中包含高校所有类型的人员,从校领导到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当中,潜移默化地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俊良.高校信息化“云中求变”[J].计算机世界,2013(18):1-2.

[2]王磊.浅谈高校信息化联络员队伍的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14):140.

[3]李雅琴.CIO:高校信息化建设亟待管理机制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28.

[4]吴斌,张聪闪.美国高校信息技术(IT)部门人员队伍建设探析[A].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3.

作者:许亦男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德育论文下一篇:影视类教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