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国促进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25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德治国促进法制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以德治国促进法制建设论文 篇1:

浅谈“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摘 要】 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随着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提出,凸现了“德治”的作用,并使之成为与“法治”等要的治国方略,在现阶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现实意义;道德;法律;以德治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江泽民同志科学总结古今中外国家兴亡废替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一“以德治国”的含义

以德治国”,包含两方面的意思:治国者须有德;治国必用德。

以德治国,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实行以德治国,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当前现实需要

纵观中国历史,被誉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最伟大、最辉煌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几个强大繁荣时期,都是同统治者在位时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施“仁政”、行“德治”道德體系密不可分的。在成功地治理一个国家,道德方面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德治具有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作用。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文化传承和道德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的精神支撑,使中华文明有别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而且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亲合力的民族文化传承和道德精神。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正是根植于我们国家的历史传统、政治背景、文化传承、经济形态等因素并与之相适应的。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站在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既要大力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又要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从体制和思想道德两个方面标本兼治,实现党风、政风和民风的根本好转。要把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来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保证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状态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谋发展。

三、借鉴历史,以古鉴今,学习和领会“以德治国”思想的重大理论,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以德治国”思想强调德教为先,教人以伦理道德,以教塑造人格,有人认为,儒家“德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安定,寄托在“圣人”、“贤人”、“君子”的身上,因此,儒家的“德治”,就是“人治”。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作辩证的分析。其一,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由于它是同专制的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它确实逃脱不了“人治”的案臼。因此,不论是“德治”也好,“法治”也好,都必然是也只能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那种认为只有中国古代的“德治”是“人治”,而中国古代的“法治”不是“人治”的思想是不正确的。其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任何个人是不起决定作用的。

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在对待情、理、法的排序上有别于西方民族。我们的思维定式是:重情、达理、轻法。人们常说的“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规人”,一般的人也往往都是不知不觉地以情为出发点,去思考问题,评价是非,处理事情。道德恰恰是重情义,讲良心,以和风细雨般的劝导、说服和灌输,动人以情,晓人以理。所以,道德更容易被接受,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感觉和思维定式。要弘扬爱国主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

四、以德治国能发挥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和弥漏补缺的特殊优势,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性,德治不是政治统治方式,不单独从属于人治或法治。德治强调的是政治主体的自律。在人治条件下,德治就是倡导君主、官吏和民众自律;在法治条件下,德治就是强调公民公共事务管理者自律。

以什么来自律,或者说德的内容,是人治与法治条件下德治的区别所在。人治条件下的德,旨在维护君主利益优先于一切的社会秩序;法治条件下的德,旨在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社会秩序。

以自律这种方式维护社会秩序,前提是政治主体要接受德,认为这个德有价值,用现代政治学概念,这个接受德,并以德来自律的状态,叫做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任何政治统治得以实现都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德治国是必不可少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代政治运作当中的德治思想和模式永远值得借鉴。因为通过政治主体认同政权的统治和治理,鼓励政治主体以道德自律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人类政治运行的普遍法则。

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从来就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看重,并引以为一种武器。它作用于人,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和行为规范,因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和植根深厚,而从来就无孔不入,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方面,并以社会要求和个人要求的历史和现实的标准来促进其完成。它或以理想信念、精神情操,或以襟怀气质、人格修养函盖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函盖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力量巨大,时间绵长。这,无论以宗教形式促进道德修养、自我完善以稳定社会秩序的欧美可以证明;还是以性格磨砺实现个人完善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我们中华民族均可证明。

五、以德治国应以修身为基础,修身当以治国为己任,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从每位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入手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中,继承、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在集体主义原则下,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从而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讲的“以德治国”,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通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强调法制建设不是排斥道德建设,强调道德建设也不是排斥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唐国富;正确理解“以德治国”的内涵[N].安徽日报;2001年

[2]、“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赵颖;加强道德建设推进“以德治国”[J].党政论坛;2001年03期

作者:吴航

以德治国促进法制建设论文 篇2:

近年来国内关于“以德治国”的研究综述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自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以来,反响强烈,理论界尤其是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界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对“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以德治国”能否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与人治及传统德治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传统“德治”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主体、如何实施“以德治国”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本文现将近年来国内有关“以德治国”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关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论者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在我国社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飞跃。这一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在实践上,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大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精神文明,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由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的。实施“以德治国”,塑造民族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2.“德治”和“法治”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以德治国”的要求。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对于抑制人的犯罪来说,道德治“本”,法律治“标”;道德“扬善抑恶”,法律“惩恶扬善”。“依法治国”,依靠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避免了随意性、任意性,保证了国家社会生活有秩序进行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德治国”依靠社会舆论,依靠人的价值判断,依靠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法治对道德建设具有优先性。

3.“德治”与“人治”及现代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关系。有人认为,“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联系,这与社会制度有关。封建制度决定了不论“德治”还是“法治”都必然是“人治”。因此认为,“德治”回归“人治”是误解。有的认为,“人治”与“德治”的内涵相互交叉。关于现代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关系,比较系统的观点认为,我国传统的德治思想总体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其“德治”也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今天的“德治”有条件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否定官本,因此是基于民本制度来提高德治。德治内容、对象也与古代不同,是社会主义德治,首先治官。

4.关于如何开发传统“德治”思想资源,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德治”虽然是历史上儒家提出的概念,但今天讲的“德治”并不意味着照搬传统儒学的信条。现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正在逐步走进信用时代,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而新的道德体系既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又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要根据当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创造出新的道德体系。有学者认为,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的“德治”思想中总体上是打着封建社会的深深烙印的,其“德治”也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但是,只要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加以科学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某些合理成分。为此,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治国伦理传统。

5.关于“以德治国”的主体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以德治国”的主体为党和政府,搞好党和政府的官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关键。另一种观点认为,以德治国的主体应是人民群众,这是由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人民在以德治国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党的领导实现的。加强权力道德建设,是搞好以德治国的关键。因此,人民群众既是以德治国的主体,又是其客体,我们今天讲的“以德治国”,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用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6.关于社会主义“德治”的内涵、原则及方法等。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比较多,如:《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罗国杰著;《以德治国论》,龚群著;《治国安邦的根本方略》,江新阶著;《以德治国方法论》,高国安、刘台生著;《德治中国》,焦国成主编;等等。尽管理论界对以德治国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并发生分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党、政府是德治的关键、重点。

7.关于搞好“以德治国”要重视其运行机制的研究问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应新的政治经济体制要求的、行之有效的“以德治国”运行机制,是加强“以德治国”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以德治国”运行机制是指“以德治国”活动各个构成要素、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联结方式和运作方式。它是使“以德治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贯穿于“以德治国”的全过程,而且体现于“以德治国”运行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离开了正常的运行机制,“以德治国”就不可能良性运转。因此,“以德治国”必须注意形成并逐步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以德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关键环节是高度重视其运行机制研究,探索其运行规律,这是“以德治国”的关键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从而自觉实践“以德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非常重大。

8.关于如何实施“以德治国”问题。有学者认为,“以德治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有学者说,“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党。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要做到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自觉地坚持不懈地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道德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德治国”还必须从严治政。政府一定要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并把廉政放在第一位。“以德治国”,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实施“以德治国”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要抓好政治道德的建设,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形成道德示范群体;二要在党政干部的提升、任免、考核、考察、奖励中,认真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干部道德素质、道德品格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三要加强道德教化,努力在全社会普及和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特别是要注重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培育公民的道德情感,使之内化为行为规范,尤其注重从娃娃抓起;四要分层次进行道德建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五要在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中加强道德建设;六要把对群众道德教育和道德教化的成果,作为衡量各地区、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思想建设中努力使道德教育成为改变社会风气、提高人民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才能普遍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许冬梅

作者:叶光林

以德治国促进法制建设论文 篇3:

学习以德治国思想 加强道德体系建设

[摘要]新型道德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标志之一。本文主要从树立、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几个问题着手,对当前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以德治国道德体系建设

党的十六大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承。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领会以德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以德治国”的含义以及它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以德治国”,就是在法治的同时辅之以德治。“以德治国”的关键是以什么“德”去治国。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去治理国家,这种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融传统道德与现代美德于一体的现代道德,是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型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作为两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两者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有机统一于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之中。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以德治国,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任何以为重视依法治国就可以忽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以德治国就可以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迫在眉睫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道德教育是各项教育之首,道德大厦的建立,甚至比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等的建立,所需的时间更长,所花的精力更多,所付出的代价更高。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在加强加强道德教育方面均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家庭偏重智力投资。当前,经济和社会日益繁荣,不少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出现了重智力轻道德的偏差,在智力投资上一掷千金,毫不吝惜,而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品行和政治素养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二是学校偏重应试教育。目前,有不少学校,包括部分高等学校,对青年素质教育认识不明确,没有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忽视了思想道德品质这个最根本、最灵魄的内容。应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事实上还在起主导作用,致使不少学生只会读书,不懂干事、做人的道理,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利己主义盛行,对今后将成什么人,走什么路,为谁服务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应有的思考。

三是社会偏重经济利益。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活动中讲生产、讲经营、讲效益、讲物质利益原则固然是正确的,但一些地方和单位,重视经济建设硬指标,忽视思想道德软任务,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有的支持、参与走私、贩私,千方百计骗税、逃税;有的纵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到处坑蒙拐骗;有的单纯地依靠或滥用经济制裁,随意对群众处罚,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致使群众感到世风日下,道德沦陷,对社会失去道德信任。以上种种现象均说明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十分薄弱、滞后,少数人已出现基础文明养成较差,伦理道德情操缺乏,政治思想方向不明的状况。重建新型的道德体系,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三、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基础重在教育

道德工程的建设,关键在于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针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

首先,领导重视,亲自动手是关键。学校必须克服那种德育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抓德育教学,要先从领导抓起,学校党的组织和领导,必须把德育教学当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看成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打基础、创条件的重要步骤;主要领导要亲自担任第一责任人,建立机构,完善管理,组织队伍,配备人员,强化教学,形成共识,营造氛围,切实做到党政领导亲自抓,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抓的“齐抓共管”的局面。

其次,提高水平,注重效果是根本。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路敏捷,信息灵通,知识丰富,但也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的侵蚀,缺乏抵御“西化”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方式上要有计划性、目的性、多样性和针对性,做到方法新、内容新、形式活。要研究当前社会尤其是青年中的思潮,针对青年人思想的特点,把握德育教学的规律。在教学中,要把理论讲解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校外的经验与本校的特点相结合,把普遍现象与个别典型相结合,把社会要求和本人言行相结合,切实推进德育教学的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和措施力度,使高尚的道德品质变为每个青年人的具体行动,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加强考核,促进落实是手段。德育教学是一个软科学,也是个硬任务,必须有一套考核细指标。就我们学校来说,为了考核学生道德品质表现和教学的成效,制订了一套道德品质考核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立场、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劳动情况、遵纪守法、为人处事及第二课堂活动和表现等,具体化成四十个细则指标,每学期考核一次。通过定性定量考核,既可检查学生道德品质水平和状况,又可检验我们德育教学的成果,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我们还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表现进行考察,进一步检验德育教学的效果,检查我们教学的水平高不高,基础牢不牢,符合不符合青年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也为我们深化德育教学的科研提供重要的资料和科学的依据。

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贵在坚持

一是坚持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增强家庭启蒙教育意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既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青年人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家庭是人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作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家庭要义不容辞地对年轻一代进行最起码的道德教育,为每个人能成为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是坚持道德教育必须全民参与,增强社会教育创新意识。青年人进入社会后,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如何做好人,走正道,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要靠全社会不断予以理想、道德方面的再教育。要克服一些地方存在的把人的思想品质教育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的错误作法,摒弃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老一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没有用,世风日下,积重难返的不正确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路子,把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做到“四贴近、四结合”,针对人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赋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的层次,最终使人们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的坚定信念。

三是坚持道德教育要有良好氛围,增强舆论宣传阵地意识。舆论宣传阵地对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的传播、教育具有保证作用,我们要针对过去存在的传统阵地有所丧失,新的阵地未能完全占领的状况,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教育的阵地建设,最大限度地扩展意识形态宣传舆论的覆盖面,充分利用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报刊杂志、电台电视、新闻出版、通讯网络等都应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只要落实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会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极大地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的建设。

四是坚持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增强道德表率意识。各级领导和党员的表率作用,是道德品质工程建设的良好基础和重要条件。首先,要牢记党的宗旨,做到克己奉公,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其次,要解放思想,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用大无畏的精神,克服困难,尤其是要清除对道德教育束手无策的畏难情绪。再次,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工作,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广大群众,带动全体人民,使全社会都有一个树立高尚品质的氛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道德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依法治国才具有了可依托的根基。我们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为中华民族道德大厦的建设,人人添砖加瓦,逐步地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为党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新思想的落实奠定牢固基础。

责任编辑张荣辉

作者:游振经 胡江华

上一篇: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管理论文下一篇:延期分配激发教师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