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17

摘要:健全的法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法制建设的完善、法学的昌隆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成就斐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党校法制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党校法制建设论文 篇1:

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摘  要:法,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和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法制社会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逻辑契合性,1相互连接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坚定不可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制建设的航标,法制建设之路需要党的指示,是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保证,对建设全面依法治国起起基础性作用,是推动法制建设步伐的重要力量,是依法治国故跟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法治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中国法制建设历经百年历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法制建设之路就开始启程,在百年中,中国一直在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一步步法律性质的全国文件发布,中国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法治社会建设之路在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954年《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适用使中国法治建设上升一个台阶。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带领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我们党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前列。2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等等重要会议中都提到法治社会建设,这些都是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经验。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会有很多阻碍与坎坷,坚持党的领导是克服种种困难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而奋斗,党的坚强领导地位成为了全面建成法治社会的总依据。3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优势。坚持党对法制建设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的统一性,阐述了党的领导在中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地位,说明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法制建设的逻辑关联。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优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保我国依法治国发展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有利于更好的以法治的力量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引航航标。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治社会如昙花一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法治思想让人们受益无穷,但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矛盾、问题和挑战,这会使得我国法制建设迷失方向,党的坚强领导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法制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而成,这是法制建设道路上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正向着全面法治社会的总目标靠近,党的十八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党章,提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是治国之本,法治兴国家兴。根据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署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以习近平通知为核心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措施,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权得到基本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以加强等,这些都得益于党对法治建设的正确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动力源泉。

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标志,是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各名族向往与追求。中国各民族人民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深刻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也加倍珍惜自己的法制建设成果。坚持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和实践。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的奠基石。

法制建设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在宪法和法律的结构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是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发法制建设的目标。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求党要依法执政,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据宪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据宪法执政。还要求党要依法立法,根据人民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立法,只有党走上正确的道路,人民和社会才会跟着党的步伐,走向正确的方向,法治建设才有意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健全的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人民共同意志,保证人民共同利益,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弘扬法治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发国家,加大法治影响力,把法制观念、法治精神融入人民的心中,使全民守法不再是口号。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国家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十六大强调将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到全面落实等等一系列,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和领导,党的领导对法治建设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一定要坚决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推进法治建设需坚持党的领导[J].法制社会,2019,(22):104-105.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52

[2] 黄晓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J].现代法治研究,2017,(04):8-10.

[3] 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 教授 张华民.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法治建设[N].2017-09-06(A11).

[4] 胡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引领法治体系建設[J].中国法学,2018,(03):5-26.DOI:10.14111/j.cnki.zgfx.2018.03.001

注释:

李文静.推进法治建设需坚持党的领导[J].法制与社会,2019,(22):104-105.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52

2李文静.推进法治建设需坚持党的领导[J].法制与社会,2019,(22):104-105.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52

3百度:法治建设

4黄晓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J].现代法治研究,2017,(04):8-10.

5百度:全面依法治国

长春工业大学

作者:高永昌

党校法制建设论文 篇2:

建国以来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

摘要:健全的法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 法制建设的完善、法学的昌隆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制建设成就斐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几十年的经验证明,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立足于中国国情, 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制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关键词:法制建设;五个阶段;建国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使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而且也使中国走上了民主法制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回顾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历程,可以说是历经坎坷,曲折前进,逐步成熟,迈向国际。

总体来看,建国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可以分为特色鲜明的五个阶段:

一、破旧立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这个阶段,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是比较重视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国民党政权的一切法律、法令以及司法制度,另一方面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对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中国制定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宪法“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2]

随后,根据宪法,先后制定了五个组织法等一大批重要法规。特别是1956年党的八大认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的基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在这次会议上,董必武同志指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国家治理“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

这个阶段在法制建设方面的历史功绩在于:废除了国民党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无到有,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二、饱受摧残阶段,1957—1978年

1957年以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八大”的正确方针并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由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要继续以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的“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彻底改变了八大确立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正确方针。在1958年8月召开的协作区主任会议上,毛泽东说:“法律这个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还是马青天那一套好……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民法刑法那么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刘少奇也说“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看来实际靠人,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正是这种重人治,轻法治的观点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也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法院独立审判等原则受到了严重批判。当时,立法工作几乎陷入停滞阶段。从1965年2月起,全国人大长达十年不开会、十年间只制定了一部法律,那就是1975年宪法。在这部宪法中做了许多倒退性的修改,如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缩小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等。许多法律已成一纸空文。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在遭到审讯时,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张权利,但被粗暴拒绝。

这个阶段中国民主法制遭受严重践踏,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实际上荡然无存,社会发展受到毁灭性破坏。

三、重新确立阶段,1978—1993年

1978年,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大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决定实行工作中心的转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和原则,从而使社会主义法制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年,中国又制定了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部宪法的一些“左”的错误思潮。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仍然保留了一些错误理论和条文,如继续保留“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民主法制观念也逐步强化,逐步深入人心。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了很多重要的论述,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

按照党中央的主张,中国制定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进行了三次修改。这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从1978—1992年10月,中国经济体制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从1988年宪法的修改到1993年宪法的修改,反映了中国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在此期间,为确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如地方人大、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全国人大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种单项经济法规,以及集会、游行、示威法,国旗法,国徽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民法通则,海商法,会计法,义务教育法等300多件。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外交、军队、行政、卫生、交通等各个方面。

这个阶段的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逐步成熟、完善阶段,1993—2000年

1993年,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标志着中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在此次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规定了健全法制的指导原则。从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和法律实施等各个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从而为健全法制做了可靠的法律保证。

1996年初,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了出来,并把以前的“法制国家”一词改为“法治国家”,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认识上逐步走向成熟,也为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1982年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法治社会。

综观这个阶段的立法工作,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法律体系趋于完备。通过四大方面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法。包括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以及相应的一系列法规。刑事方面的法律:1997年新《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民事方面的法律:民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收养法等。商事与经济方面的法律: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证券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保险法等。二是在立法中贯彻了法治原则,使法律的内容更加科学化。比如在民法中贯彻了等价有偿、诚实守信原则;在刑法中确定了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诉讼法中确定了无罪推定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是中国法制走向成熟、完善的主要标志。三是立法过程更加严谨科学,立法质量明显提高。立法机关充分发扬社会民主,主动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法律草案一般都经过反复的讨论修改,最后由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审议通过。这种积极审慎的态度和做法,保证了法律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立法质量。

五、一国多法阶段,2000年至今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法律在历史演变进程中逐渐地在地域上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法域,即大陆的社会主义法制;香港的具有浓厚英国普通法色彩的法律制度,澳门的具有浓厚大陆法系特征的法律制度以及台湾实行大陆法系的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迅速走向21世纪的时候,中国法律正在从离析走向一种整合。而构成这一整合的基礎,则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根据这一构想,在统一的中国,香港、澳门回归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后,可以包容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因而在一个国家的主权范围内,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的法律体系,进而构成一种新型的法律系统。这一新型法律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这一法律系统中的四种法域之间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法律传统的认同感;必须以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制度基本不变;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法域之间又是相互贯连的。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和促进。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又是很明显的,无论在法律分类、法律渊源、司法组织、诉讼制度、法律解释,还是在法律技术形式、法律职业的构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别;因而在法律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法域之间的区际法律冲突,而这种法律冲突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又是可以加以解决的。因此, 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以后,中国将出现“一国两制、三法四域”的法律格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2.

[3]中共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5.

作者:吴翔飞

党校法制建设论文 篇3:

从严治党视阙下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研究

摘 要:在全面推进依法制国、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党组织也必须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制工作机制,重点做好基层党支部的法制化建设,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法制意识,发挥基层党组织法制领航作用,为指导高校其他方面工作稳步开展、推动高校教育事业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本文首先概述了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随后针对现阶段高校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分别从做好党内法制建设、培养法制思维、坚持法制底线等方面,就如何提升基层党支部法制建设成效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从严治党;高校党支部;法制建设;法制思维

引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在团结师生、参与決策、解决困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切实提高党组织工作能力的同时,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现阶段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法制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教育确实等,导致党组织作用弱化。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竞争力,必须要重点做好基层党组织法制化建设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真正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和高校综合竞争力提升。

一、现阶段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思维淡薄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对基层党员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但是通过实际调查也发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还存在“有法不依”的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部分党员干部没有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党建活动的开展效率不高,难以为本校广大师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形成强烈的法制观念,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或方便,常常不按照制度、流程办事,这不仅破坏了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进程,而且也损害了基层党支部的公信力。

(二)法制教育缺失,“人治”大于“法制”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党支部法制化建设也必须同步推进,不断创新,始终与高校发展同步,并发挥相应的带动、促进作用。目前存在的一种问题是,高校面临较强的竞争,学校工作重点也侧重于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如何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等,而对于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定期接受学习,法制教育难以跟进,加上自制能力不强,在党建工作中用“人治”代替“法制”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根治,还会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部蔓延,最终损害了基层党组织的良好形象。

(三)缺乏服务意识,公信力大打折扣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教职工和广大的学生,只有将“为人民服务”理念贯穿与党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得到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同。但是在校园内,许多党员干部没有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党员干部与师生群体明显脱节,这就导致很多党员干部只关心政治工作、党建工作,而对于本校教学情况知之甚少,自然也就不能找到服务师生的落脚点。如果高校基层党组织不能依法为师生办实事,不能为本校师生谋利益,不仅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而且也必将制约今后校内党建工作的继续开展。

(四)缺乏强力监督,有法不依问题严重

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法制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协调、形成合力,为法制化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由于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环境,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很少受到监督和制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缺乏适用性的参考依据。由于“一校一况”,很多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缺乏完善的法制约束和监督情况下,部分党员存在有法不依的情况,法制化建设进度缓慢。

二、从严治党视阙下高校基层党支部面临的新要求

(一)基层党组织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必须要将法律作为党员干部所有行动的底线,只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才能树立基层党支部的良好形象,才能推进基层党支部的法制化建设。基层党组织要辩证看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履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义务,为师生服务,为本校发展负责。基层党组织履行法定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作为党员干部,自身首先要严格履行法律,具备法制精神,遵循法律程序,做好表率;其二是对于破坏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勇敢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二)基层党组织要审慎用权、敢于担当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的权利和职责是一一对应、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党员干部滥用权力,必然会遭到人民的抛弃。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应当始终做到“心中有敬畏,头上有戒尺”,对于手中的权力要谨慎对待、合理使用。同时,还必须立足高校工作开展需要,主动承担起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基层党组织的任何一名党员,在日常工作中都代表了整个党组织,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要始终将“为民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本校师生谋福利,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将建设具有法制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作为出发点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高效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党组织的法制精神,并且能够在党建工作中,始终以法制精神为引导,保障各项工作都能够依法开展,真正让法制成为维护教职工和广大学生的利器。具有法制精神的基层党组织,主要体现在:首先,主权在民。就高校基层党组织来说,本校的教职工、学生是党员服务的主要对象,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就是要严格遵照相关法律制度,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服务;其次,法制为民。法制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为本校师生谋福利,法制化建设应当有党组织、教职工、学生共同参与,法制化建设成果也应当有三方共享。

三、从严治党视阙下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做好党内法制建设,增强约束力

当前部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党支部特权问题不容忽视,也是限制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重点做好党内法制建设,运用条例清晰、规则鲜明的法律制度,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约束,迫使党员干部能够依法办事、依法行政。高校党支部书记应当统筹做好党内法制建设工作,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全权负责党内法制建设。对于现行的法律制度,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及时改正;如果尚有不足,需要尽快补充。通过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工作按部就班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强化党员法制意识,培养法制思维

让党员干部自觉形成强烈法制意识,是确保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顺利落实的又一重要因素。事实上,多数党员干部都具有知法、守法和护法的意识,但是由于自身对诱惑抵制能力不强,在工作中未能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强化党员法制意识、培养党员法制思维:其一,要在校园内营造法制文化,可以让党员干部定期举办一些法制讲座,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本校师生的法制意识,而且在准备、讲解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让党员自身形成法制思维。其二,还要注重将法制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校园生活的点滴当中,例如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学校官方网站等等,都可以作为普法阵地,只有党员队伍、师生群体的法制意识共同提升,才能持续推进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向纵深推进。

(三)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切实提升法制素养

全面从严治党对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也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具备更强的工作能力。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基层党员干部,还存在年龄失衡、学历失衡等问题,开展必要的法制培训工作不可或缺。由高校党支部书记牵头,选拔党支部的几名政工经验丰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秀党员干部,到本市的党校进行培训和学习。然后回到学校,成立专项小组,负责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同时,还可以按照由点到面的方法,实现基层党组织所有党员法制素养的整体提升。

(四)坚持法制底线,增强依法办事能力

法制意识的培养是基层党组织法制建设工作开展的关键,也是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高校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从法制文化建设入手。法制文化是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的软实力,其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对党组织成员予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法制意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将依法办事纳入基层党组织成员考核当中,使考核体系更加全面、完善。考核机制在高效基层党组织法制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其关系到党员干部的切身利益,考核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党员干部对其关注度较高。党员法制意识培养,将其与考核机制进行紧密结合,更加有利于党员干部依法办事。

(五)定期开展法制宣传,赋予师生监督权利

在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中,还要充分发动本校的师生,共同参与进来,形成监督合力,避免法制建设无人监管、缺乏制约的问题。高校的教职工、学生,都是素质较高、法制意识较强的群体,通过在校内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可以激发学校师生在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中的参与积极性,并且从各个方面做好监督,确保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工作能够按部就班的开展,并且真正取得预期成效。例如,高校基层党支部可以将法制化建设计划在校园官方网站上公布,由师生监督法制化建设进程,对党支部法制化建设起到了督促和约束。

(六)依托信息化平台提高基层党支部法制效能

在“互联网+”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相结合,建设统一的党建工作平台,一方面能够为党支部法制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好的彰显法制化建设成果。高校应当投入专项資金,并且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做好党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例如,要依托党建平台对本校基层党支部党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本校的教职工、学生等都可以就相关的项目进行投票、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党组织书记更加直观的了解本校基层党建活动开展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党建信息平台,与教职工、学生进行互动,对督促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的改进与优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高校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把住政治“红线”,抓住“关键少数”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法制化建设,必须要发挥党组织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对法制化建设进行统筹协调和宏观领导,为法制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因此,在从严治党背景下,作为高校党组织书记,应当强化责任意识,认识到现阶段基层党支部法制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除了要自己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外,还要加强管理、做好教育,真正建立起一支组织纪律严明、法制观念强烈的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

(二)突出法制“法线”,坚持建章立制

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法制化建设,要通过建立起配套的党内法规制度,对党员干部形成一定的约束,从而在强化法制意识、培养法制思维、坚持依法办事等方面发挥必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高效党支部法制化建设取得预期成效,结合高效工作开展情况和教学工作开展需要,建立内容详细、规则细化的规章制度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也可以尽快将基层党建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有利于更好的彰显基层党组织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三)紧扣工作“主线”,坚持能力本位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高校面临较大发展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迫切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参与决策、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法制化建设中,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将“法”与“事”结合起来,既要坚持依法办事,又要切实提高工作能力,真正找到现阶段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遇到的障碍,为高校领导制定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还要发挥好党组织“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既要倾听本校师生的利益诉求,又要传达领导指令,将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实现党支部法制化建设与高校竞争力提升的同步推进。

结语

在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队伍的能动作用,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开展法制培训和开展法制宣传等多措并举,为党支部法制化建设铺平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和工作能力,在彰显法制建设成果的同时,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晓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发微与实践微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8,(01):202-203.

〔2〕郑智超.在服务群众中凸显政治优势——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灵魂和主线〔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8,(02).

〔3〕田婉莹,马子龙.“支部建在研究室上”的创新实践——农业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18,(01):93-96.

〔4〕魏语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两学一做”常态化机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

〔5〕先哲文.满城绽放法制花——苏州市吴江区推进基层法制型党组织建设掠影〔J〕.赢未来:现代领导,2017,(04):33-33.

〔责任编辑:谭文富〕

作者:范成博

上一篇:软件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货币运动与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