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营销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涌现。跨国公司的经营伴随着环境的差异,选择本土化营销战略势在必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跨国公司营销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跨国公司营销研究论文 篇1:

信息时代跨国公司营销模式研究

【摘要】 信息时代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对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信息时代有助于跨国公司实现价值链活动全过程的低成本资源调配整合;另一方面信息时代新理念和信息工具的应用使跨国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实现企业全球资源低成本调配整合。

【关键词】 信息时代;跨国公司;营销模式;客户

一、跨国公司原有营销模式

整合营销模式是目前世界主要大型跨国公司主要采用的营销模式。整合营销传播,根据舒尔茨教授本人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过程”;概括地讲,整合营销传播是为开发出反映经过一定时间可测定、有效果、有效率、相互作用的传播程序而设计。整合营销的关键在于营销活动的中心由产品向客户转移。舒尔茨认为:对于营销组织的最大的挑战是更多的去理解他们的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信息时代营销必须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方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式,这也是整合营销的精髓所在。

二、信息时代跨国公司的整合营销分析

1.跨国公司营销起点和重心转移。电子商务不但使跨国公司面临的竞争范围空前扩大,也使得实现差异化生产和规模效应并存成为可能。透过电子商务平台,跨国公司将营销起点放在市场,关注不同市场的客户差异化需求。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来提高客户满意度,跨国公司的营销将更侧重于核心客户。根据“二八原则”,企业的多数利润总是源于少部分重要客户,跨国公司的关注重点应该是那些能够与企业一块成长的优秀客户,通过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分析所有客户的实际消费行为,找出那些关乎本企业生存的核心客户进行重点营销。

2.跨国公司品牌传播更快捷。通过信息技术,跨国公司可以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源源不断的传播给受众群体,使全球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公司相关信息。与传统的传播途径相比,信息时代提供的传播途径更为丰富、广泛、准确性高,不受时空限制。“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提高品牌形象创造了优越的技术条件。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可以在瞬间以极低的运营成本和直通个人的特点将品牌信息准确无误的发送给事先设计好的群体,这无疑可以增强全球客户的品牌认知和偏好,使品牌形象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提高跨国公司美誉度,获得品牌忠诚。

3.跨国公司对客户需求反应能力提高。跨国公司对客户需求的传统的反应方式多以事后回应为主,即等客户需求真实发生并将信息传递到公司总部以后,市场部门才做出回应,相关措施再按原信息流逆向传递,层层分派。这种传统的反应方式速度慢,途径单一,在规模相对较大的跨国公司当中尤为明显,限制了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信息时代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为宽泛服务平台,在客户与企业之间构建出广泛的沟通渠道。通过设立网上商店,记录客户消费和需求信息;开通网络论坛,提供在线服务等多种互动方式,改过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响应,持续向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随时满足客户需求。

信息时代跨国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大为提高,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前期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直接将本公司产品和服务信息提前覆盖客户可能出现需求的第一阶段,或通过引导消费的方式,先于客户发现需求,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从需求信息在跨国公司内部的传递过程来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客户需求信息可以越过中间环节直接传递到母国全球总部,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信息通道过长带来的信息失真,提高了跨国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效率。

4.跨国公司与客户关系更紧密。网络化带来的沟通渠道扁平化和多样化促使跨国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信息时代的网络交易平台使跨国公司可以随时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需求,快速制定出针对性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透过网络信息平台,客户取得了与企业同等的信息地位,能够迅速准确的获取跨国公司的相关产品服务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将市场真实的需求信息传递给企业,帮助企业提高服务能力,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这种良性的低成本高频率沟通,也在跨国公司与客户之间形成无形的纽带,进一步增进了彼此关系。

沟通方式的简捷化进一步增加了客户与跨国公司互动的热情。不同地域的客户共同为跨国公司改进自己产品和服务贡献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甚至对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跨国公司为全球所有的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的生活质量;客户与跨国公司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电子商务的便捷性为这种参与式互动提供了最佳的交流平台,尤其是解决了跨国公司跨国界、跨时空与不同客户同时进行沟通的难题,促进了跨国公司与其客户之间全方位沟通,推动两者关系向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云.《论网络信息技术对跨国公司营销策略变革的作用及影响》

[2]郭睦庚,储冬红.《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策略的变化及其思考》

作者:张云青

跨国公司营销研究论文 篇2:

跨国公司的中国本土化营销 战略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涌现。跨国公司的经营伴随着环境的差异,选择本土化营销战略势在必行。本文以日本优衣库公司为例,分析其中国本土化营销战略,根据文献和实际案例总结优衣库公司中国本土化营销战略,包含经典的SPA商业模式、清晰的产品定位、直营模式的坚持、网络营销的发展,总结出优衣库公司本土化营销战略对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的借鉴意义,中国企业在制定跨国经营战略时要明确商业模式、明确自身定位、充分分析营销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跨国公司 本土化战略 优衣库

跨国公司是19世纪以来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流傳出来的名词,跨国公司的出现和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在19世纪之前的海外殖民扩张、商品运输和资本积累有着直接的关联。由于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造成了资本运输迅速增长,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给少数资本主义强国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便由此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基地为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1]。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不断增加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在加入中国WTO后,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门槛逐步降低,所以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

优衣库公司通过对外投资进入中国建立分公司、子公司,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差异,加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为其带来巨大挑战。优衣库公司调整其经营战略势在必行,必须与中国的经营环境相匹配,从中国情境出发,进行企业制度管理和本土化战略管理,使其适应中国市场多变的消费者需求。本文主要研究优衣库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与中国市场环境有差异的情境下,优衣库公司如何运用本土化营销战略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优衣库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营销战略,提出对中国企业跨国营销的借鉴意义。

1 优衣库公司中国本土化营销战略分析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优衣库在全球14个国家开设1500家店,其中中国的门店数超过260家,遍布50多个城市,占到优衣库公司所有海外门店数量的一半以上。优衣库的成功必然与它的本土化战略选择有关。

1.1 经典的SPA商业模式

SPA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SpecialtyretailerofPrivate labelApparel),是1986年由美国服装巨头GAP公司在年度报告中,为定义公司的新业务体制而提出的一种从商品策划、生产加工到零售都整合起来的垂直型链条,之后由日本优衣库公司成功运用并推广[2]。优衣库公司在中国成功运用SPA商业经营模式,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摒弃了商品流通过程中代理商、经销商环节,同时店铺采取仓储式的零售方式,即仓库和卖场一体化的形式,彻底实现了低成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优衣库公司的另一战略是聚焦商品的策划和营销环节,小批量的生产样式独特、追赶潮流的服装,缩短产品周期、减少库存,增加企业现金流转的同时使产品一直保持在时尚尖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优衣库SPA模式应用的成功体现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风格和市场,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宽泛的品牌概念,将全球作为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在各个国家建立工厂,实行全球低成本调配体制,彻底的实现低成本运营模式。

1.2 产品定位清晰

优衣库采用的价值链是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推广与营销、售后服务这一全程参与的过程,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自有品牌经营模式使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个流程中全程参与,有效解决原料采购、供货、库存、物流之间的矛盾关系,降低产品成本,从而给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优衣库的品牌定位可以概括为:平价商品+店铺选址。提供平价商品是优衣库在中国市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优衣库向消费者提供的是“低价的高档享受”,因为生产链的全程管控能有效的控制成本,优衣库的商品大都呈现出“物美价廉”的特点。给人高端的感觉,店铺选址特别。优衣库实体店选址一般都会选择在一线城市繁华的街区、高端的商场,给顾客造成高端品牌的想象空间,以为自己在这里购物是高消费的,实际上顾客心理也会有这种感觉。

1.3 坚持直营模式

优衣库公司在中国没有加盟商,经销模式是直营销售模式,尽管企业通过组建加盟商的方式能为其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和宽阔的销售渠道,以使企业快速扩张,但却使得信息收集环节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在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企业需要时刻关注着变化的市场,优衣库在中国采取的直营销售模式可以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接触,了解顾客信息和消费偏好,如:顾客的年龄、时尚敏感度等,并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以便决策层制定战略时参考;除此之外,根据店铺当日经营信息,将产品有效送达终端门店,为采购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时减少库存为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一般地,优衣库商品的平均库存周期为83.72天,比国内服装企业快到至少一半以上[3]。优衣库公司采用信息技术,实时跟踪各门店的销售数据,通过分析,来制定生产量,调整营销方案,优衣库最终基本上做到了零库存。

1.4 网络营销

伴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优衣库公司在进入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成功的网络营销案例,为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在线品牌社群,优衣库的品牌社群使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在宣传商品上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线社群+口碑营销”使商品推荐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或者体验的分享,通过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在新品牌社群成员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起到低成本的营销推广作用。新媒体营销,随着网络不断普及,网民基数不断扩大,社交网络进一步发展,网络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优衣库公司借助新媒体实现信息传播广、终端针对性强这一竞争优势,借助移动终端、天然的社交和位置定位等优势,为消费者进行个性化推荐,与终端客户双向互动,能够准确了解用户需求,并且及时有效地反馈,为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并且新媒体运营成本低,运营状况较好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可以使传播效率高、见效快,为优衣库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2 优衣库公司本土化营销战略借鉴意义

优衣库公司在与中国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境下,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其本土化战略值得借鉴,通过对跨国公司优衣库品牌的本土化战略分析,对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提出以下建议。

2.1 明确商业模式——赚钱的逻辑

商业模式是企业赚钱的逻辑,贯穿着企业从成长期一直到衰退期成敗的关键。优衣库品牌打破了传统的服装零售“工厂纺线——织成布料——制成成衣——批发商——零售商”模式,这种模式每个环节由不同企业承担任务,起到了风险的分散,但传统方式的弊端是无法实现全过程实时信息交换,即会存在某款商品生产量远大于销量,而另一款商品却因为产能不足而错失了盈利机会,优衣库的商业模式摒弃了中间商环节,建立起SPA商业运作模式,形成企业独特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从制定适合该企业的商业模式开始。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明确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且要求企业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这种模式的正确性,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2.2 明确本土化定位

产品定位的过程是企业在目标市场与竞争对手寻求差异化的过程,从而使企业获得有力竞争地位,树立企业的形象。简单的衡量一个品牌的定位是否明确,一个问题就能得到答案,这个问题是立即说出一个品牌名称,马上说出这个品牌的特点,如果这个特点正是该品牌的特点,那就证明这个品牌的定位是成功的。根据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企业对产品的定位必然会存在差异,中国企业要想在跨国营销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在经营过程中明确产品自身特点,对产品在市场上进行本土化定位。

2.3 充分分析营销环境

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适应这种环境。分析外部环境的目的,在于寻求营销机会和避免威胁,企业应该在充分分析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出企业未来发展中可能的机遇和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跨国公司承担着双重市场环境的压力,营销管理更应密切注意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营销策略的配合,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时,应特别重视市场营销环境的动态性和企业对营销环境的适应性。

3 结语

跨国公司的经营面临着双重环境的考验,如何在这种考验中得以生存并不断壮大,是跨国公司在经营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总结分析了优衣库公司的本土化营销战略后,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时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确定商业模式、明确产品定位,在充分分析环境之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2] 谢丹.快时尚理念下中国服装企业SPA模式的发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

[3] 马红丽.优衣库国际化经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4] 田中雅子.解析优衣库制胜之道(一)“连带式”工作法激发执行力[J].纺织服装周刊,2012(10).

[5] [日]大前研一.新企业战略[M].卿学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作者:王倩 钱贞

跨国公司营销研究论文 篇3:

中国营销的二次革命

当市场竞争成为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时,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要重新掂量一下了。

当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掀起学习跨国公司营销风潮时,我与刘春雄先生几乎同时认识到,对中国企业来说,跨国公司的经验,妙处难学。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们建立了时至今日的友谊与共识。

作为一个事实,跨国公司为全球范围内的小康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换句话说,它们创造和重新定义了小康生活方式。如果说还有一些国家能够抵御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民主方式,那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抵御跨国公司所塑造的生活方式,除非你想远离现代物质文明。

那么,绝对或者相对弱小的中国企业,从营销上应该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如何学习?我与刘春雄先生借助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中以弱胜强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系列营销论述,其结论综合体现在我们的著作《中国式营销》里面。

毫无疑问,跨国公司的营销,代表着世界最高营销水平。以其为背景形成的西方营销思想和理论,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但不能照搬。我们要用营销的内在规律分析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营销思维,提出自己的营销论述。打个比方,跨国公司是已经积累起财富的“富人”,富有富的过法;中国企业是急于致富的“穷人”,穷有穷的活法。跨国公司想富上加富,找的是基业长青之路;中国企业想变富,找的是致富之路。

竞争僵局

今天,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已经与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均势。虽然不能说是势均力敌,但可以说谁也无法轻易地奈何谁。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创新寻求更进一步。因为不打破这种均势,中国经济想最终引领世界经济风骚,那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营销思维,原因在于我们思考营销的起点是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而不仅仅是哪个企业的营销应该如何做。

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的营销,尤其是那些发展较快的行业,已经开始从销售观念向市场营销观念转化,企业的营销技术和营销能力得到十分迅速的提高。今天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要么是在那个时期崛起的,要么是在那个时期完成了提升和蜕变。

从那之后,经过10年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改革红利(人们从温饱到小康)、海量人口(巨大市场)所带来的市场红利和对跨国公司所带来的模仿红利,基本上得到释放。竞争的同质化,从产品,到营销,到技术,到渠道,到管理,再到人才和发展战略,几乎全面体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同类企业间,甚至是不同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间,竞争优势都不再明显,而且企业即使有显见的竞争优势,也很难再有效地转化为市场扩张能力和企业增长能力。个别企业的创新,也会迅速被其他企业模仿,无法转化为持续的发展动力。

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转化为惨烈竞争,市场竞争成为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没有企业能够从这样的竞争中获利,而在这样的竞争中,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这些现象表明,各行各业进入了所谓的“竞争的僵局”。

我们曾组织一批学者,以《销售与市场》杂志为阵地,系统地、持续地研究这个问题,时间长达3年。广泛的企业案例分析和对众多行业的全方位研究,使我们得出一个沮丧的结论:如果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不能从模仿,甚至从所谓的建设性模仿中走出来,成功地走上自主创新、深度创新的道路,企业增长乏力、行业持续低迷将不可避免。

因此,当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开始下行,面临系统性困难时,我们一点也不感觉奇怪。而当一些经济学家给中国经济乱开“处方”时,我们也嗤之以鼻。

其实,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企业营销所面临的问题。中国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中国企业的营销却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对于那些拿着过去营销经验当法宝的企业,最好的描述就是营销领域里的“土豪”。

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并进入中年之后,我不再去尝试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干了长达15年之久的咨询工作。因为我泄气地发现,许多寻求合作的客户,从经营能力上看,企业领导人的观念、能力,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它们最好的出路是退出市场、退出竞争,没人有办法让它们活下去,更不用说很好地活下去。

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咨询业曾经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之所以能够繁荣,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领先于企业,对行业营销有更深刻、更准确的把握。当各行各业获得快速发展且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之后,它们也无力把握,也像企业一样变得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中国咨询业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中国营销应该再造。

中国营销再造

中国营销的再造,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我们试图从经济学、国家营销的角度展开思考。尽管也形成了一些思维和结论,但仍然是支离破碎。因此,对于如何展开中国营销的二次革命,我们也给不出系统的答案,只能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一,战略性疲劳问题。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中国企业,实现崛起都是一个战略过程。而以致富为目的的中国企业精英是否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充满斗志呢?

一个未经充分论证而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在经历了长期市场征战,富裕起来的企业中生代,已经失去斗志。而他们恰恰处于决定企业未来的关键性岗位上。

一方面需要他们斗志昂扬,另一方面需要他们转变观念、补充知识,但他们却“疲劳”了,甚至准备“冬眠”,去过退休前生活了。

同样面临考验的是企业老板。英明到马云、王石、柳传志,已经顺利交班,还有那么多想交却交不了或者根本不愿意交的老板呢?过去了30年,也整整过去了一代人,新的支撑能否形成?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交接棒时,最容易出现问题,而中国企业恰恰处于这个时间。我们认为,其风险甚至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那是中国营销走向繁荣昌盛的一个关键节点。而《销售与市场》杂志正是在那个时期成立并逐步引领中国营销潮流的。

第二,研发和营销创新能力问题。迄今为止,中国企业仍然没有脱离模仿和建设性模仿阶段。我们仍然是在制造而非创造。

那么,其标志性里程碑是什么呢?

营销的至高境界是创造并推广新的生活方式。迄今为止,中国企业仍然在为跨国公司创造的生活方式制造产品。我们创新也无非是给这种生活方式锦上添花。那么,现在轮到我们为世界新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了,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如果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就得在困难中积蓄这个能力和力量。

我们以前说用跨国公司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方式打不跨跨国公司,现在我们说,在跨国公司创造的生活方式框架下,中国企业实现不了最终的超越。“中国模式”面向全球市场,最核心的支撑是中国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向世界塑造并推广中国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只能生存在跨国公司的阴影之下。

作为营销人,我们认为习大大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全球化的中国元素。比如他到庆丰包子铺吃“主席套餐”,请连战吃羊肉泡馍以及这次出访欧洲首秀中式服装。

第三,高端渠道的建立或占领。在广告宣传上,尽管中国企业仍然没有跨国公司财大气粗,但已经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在于无论是中国市场的高端渠道还是世界市场的高端渠道,如果我们愿意实事求是地评估,在这个领域,中国企业还处于劣势。

“要想富先修路”,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已经知道的道理。中国在过去30年,几乎是不惜血本地进行交通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中国同样不惜血本建设起来的营销渠道,最有价值部分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你尽可以说这是由产品和品牌决定的,但倒过来看,中国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即使取得突破,进入这些渠道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这个“买路钱”会对中国企业构成重大挑战。

最近一个老下属拿着新产品请我出主意。这个企业比行业内的知名企业更善于研发新半制品。他拿过来的产品可以说是震撼了我。而我第一感觉是赶紧找新的投资者,去募集推广资金,第二感觉是找其他相同通路行业的知名企业合作。原因很简单,以他那个企业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广那个产品。

最后,我跟他说,你就先在特殊渠道推广吧。这是无奈的选择,也许最终会毁掉这个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这就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去找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或者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们为什么没有研发出这样的产品?

很遗憾,不是它们研发不出这种产品,而是它们不可能去研发这样的产品。这种颠覆性的产品会重新定义这个行业,因此,行业龙头企业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不愿意进行这种创新冒险。

我想说的是,由于中国各行各业都形成了既有的竞争格局,每个行业都有那么几个寡头。尽管它们离最终的优秀还很远,但它们已经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它们的“战略疲劳”比中小企业更加严重。

这也是中国企业营销二次革命最大的阻力,当然,这种阻力如果无法冲破,就会成为中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最大障碍。

(作者来自郑州轻工业学院营销研究与训练中心)

(编辑:王 玉 spellingqiu@163.com)

作者:金焕民

上一篇:移动技术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英语读写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