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6

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

摘 要: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有一个规范、健全的农村金融体制来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将有助于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农村信用社具有适应农村环境的特殊优势,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功能,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邮政储蓄在农村吸储的资金回流,结合农村保险的推出吸引商业性金融参与农村金融活动。

关 键 词:农村金融体制;演变;缺陷;对策

在过去的20多年间,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在农业和农村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农村金融改革严重滞后,农村经济主体资金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结构及功能设计上缺乏整体考虑。因此,必须在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功能,要致力于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邮政储蓄在农村吸储的资金回流,结合农村保险的推出吸引商业性金融参与农村金融活动。

一、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能够有力地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从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看,农村信用制度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邮政储蓄单向筹资及乡村负债占用金融资源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保险发展滞后加大了农村金融业务的风险。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为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信用是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诚信是最基本的商业道德,没有信用就没有金融交易。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尤为紧迫。目前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要通过个人实施与社会实施两种方式来执行。个人实施主要依赖于个人提高信用意识,这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大守信的教育力度,将守信原则贯彻到农村经济的每一个领域,做到讲信用、不弄虚作假,要在农村形成对金融交易规范的尊重。同时加强制度信用建设,建立社会实施机制,这要依靠社会规范和具有强制力的司法系统,由他们对欺诈者失信于其他社会主体的行为实施严厉的惩罚,促使社会成员守信,从而促进信任与合作。

2.努力促进邮政储蓄回流。根据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经国家邮政局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获批准后,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以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县域吸收的邮政资金要回流农村,这无疑将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确保邮政储蓄在农村吸储资金返还于农村,应对邮政储蓄的资金运用进行相应的制度约束。一是规定县及县以下邮政储蓄余额的一定比例(比如60%)直接转存当地信用社或农村股份制银行,并规定这部分资金只能用于支农信贷。转存款利率水平,可按经营成本加上合理利润确定,原则上不应高于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再贷款利率。二是规定邮政储蓄资金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通过这两个渠道,基本上可以实现邮政储蓄资金的“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3.规范政府部门信用行为,解决乡村负债问题。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治理基层政府的金融债务。解决历史遗留的乡镇债务问题是促使农村金融减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首先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不对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和贷款进行行政干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要认识到财政基础本身具有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切实加强信贷管理,认真执行信贷政策,抑制政府有关部门在信用社的融资,并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避免财政风险继续向农村信用社转嫁。

4.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在我国的社会风险补偿体系中,农业和农村保险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涉农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与目前整个保险业迅速上升的势头很不相称。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民迫切需要风险管理和风险保障。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经营很可能得不偿失,这对财产保险公司而言缺乏吸引力。因此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会导致市场失灵。所以在农村保险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政府要对参加保险的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一定的补助,为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农村保险体系的建立健全。

二、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

1.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必须看到,合作金融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在当前体制及文化背景下,信用社体制确实不具备向真正合作制过渡的可能性。如果继续听任信用社保留“合作”之名,而行商业银行之实,将会进一步扭曲信用社的产权关系,非常不利于信用社的正常发展。应当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是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其改革方向是股份制公司。可以考虑以县信用联社为基础,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商业性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取消乡镇信用社的法人资格,改二级法人为一级法人。

2.妥善解决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在信用社历史包袱的形成中,政策和体制性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一方面国家要负起责任,择机下决心解决;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信用社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借机把经营性亏损归结到历史包袱中去。解决历史包袱问题必须要与体制的彻底改革结合起来,要切断旧体制,而不能形成任何新的道德风险。

3.进一步完善信用社的监管体制。目前信用社监管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内控机制上看,在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之前,信用社缺乏防范风险的激励机制。从行业自律机制上看,将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职能赋予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履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同样会遇到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在上述两方面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仅靠国家监管部门对信用社进行监管,是难以奏效的。作为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考虑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如对信用社的监察审计职责、保证债权法律主体、承担部分防范和化解信用社风险的责任,等等。特别是要规定在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时,地方政府应承担的救助比例。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监管责任,同时将会使地方政府在对信用社的经营活动进行行政干预时有所收敛,因为这种干预要承担一定成本。

三、重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

1.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运用政策性金融对农业进行保护与支持是国际惯例。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其职能绝不应只是粮棉贷款的出纳,而应当在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低成本资金,对农业生产与流通进行必要的保护与支持,并引导商业金融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介入和信贷支持,优化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应适时扩大政策性服务的业务范围,从目前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服务于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逐步减少收购贷款,增加开发贷款,把主要力量放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上,如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转化;支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等。

2.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开展业务创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在政策上要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增加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农业银行应顺应市场机制,开展业务创新,为农业提供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而且目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为农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农业银行只有紧跟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定位新市场、推出新举措,整合信贷资源,做好信贷结构调整,才能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融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农信社改革问题及出路探讨[J].银行家,2004(10).

[2]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04(5).

[3]陈武,陈剑波,何广文,秦池江,张军,王红茹.农发行出路何在?[J].中国经济周刊,2004(3).

[4]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5]刘铁生,刘艳玲.农信社内控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3(10).

[6]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

(责任编辑:尹继志;校对:李 丹)

作者:李艳红

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研究论文 篇2:

论农村资金外流问题

摘 要:

现如今,大家或许都了解到农民向银行借钱难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钱,除了看病,子女教育,婚嫁等等这些必须付出的钱外,剩下的钱,大部分都是私人借贷出去了,还有一部分,则是储存在邮政储蓄,很少有人将钱存在其他银行,而实则,农民存在银行的钱早就以“筹集资金”等等途径,流向了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等等非农业的用途当中,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实现“全面小康”恐怕难。

关键词:

农村资金外流;外流现状渠道;解决方案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0.050

1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现状

1.1 农民借钱难

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如今,国有银行只向农民抽资金不放贷款,农民接触多的农发行更是只对订购的粮食提供贷款,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对于借贷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在农村人的眼里,没钱的时候,找身边的亲戚朋友借都可以,他们很少到当地的银行去借钱,一方面,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觉得这样做安全意识不太够,另一方面,银行也很少借给这些农民,由于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并不是特别乐观,加上缺乏借贷相关联的知识,银行考虑到农民借款额度小,农户多,风险大,成本高,因此借钱难是个显而易见的事情,当一部分农村企业人去借贷的时候,银行更不会轻易借贷给农村企业的,因为考虑到农业投资具有长期性、波动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加之自然灾害的随机性,农业资本在经营中面临着风险大、成本高、资金需求分散、回收慢等不利因素。加上政府对这方面的支持过少,借钱难也是这些农村企业的难办之处。

1.2 邮政储蓄银行成农村资金外流主力输出点,商业银行存多贷少

按理说,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银行,但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来,农民的钱大多数是存在于邮政储蓄,很少一部分存于农信社,在这一少部分民众中,他们认为农信社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银行,安全且可靠,其他银行则不从了解,实际上,随着央行对邮政储蓄存款利惠利率,造成了金融业不平衡竞争,影响最大的是农信社,因此,绝大一部分人将钱存于了邮政储蓄,从邮政储蓄近几年发表的资金存贷情况,不难发现,一大部分钱都流向了城镇非农业化,存多贷少,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能超过75%,看2015年一季度的金融机构贷款的收据统计,民众看官方数据挺好,但不知道水分是多少,大部分农民的钱早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流向了非农业化的地方,而银行在这当中充当的角色,就是农民的“抽水机”。

1.3 支持农业的财政资金被另做他用

随着国家财政对农业不断加大投入,下拨用支农的各项专项资金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这几年各类层出不穷的新闻当中,我们了解到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各地方,有的采取多申报农业项目工程,有的单位对申报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实施等,而是将农业专项资金另做他用。有的由于平衡预算,还有些用于建房买车等,但在现行的法律当中,只有规范政府罚款的法律,而没有政府补贴款的法律,政府了不起将这个单位列入黑名单,所以很多人都会铤而走险,将支农资金另做他用。因为他们这样是不会背负法律责任的,做假了,也是内部消化,之后就不了了之。

1.4 农村人口大浮动流向城市

从小,农村里的父母经常教育自家的孩子,好好读书,长大了一定要出人头地,到大城市奋斗工作,在农村人的眼里,到大城市,就是一个创造财富,创造机会的事情。而实际情况,农村里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等迫在眉睫的问题,早已将人口大幅地流向了城镇。由于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生活水平之间的差异,再加上农村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年轻人想要有一番作为,实为难,对于农村资本,是很难吸收过来的,所以,在农村地区,生一场大病,由于设备等各方面欠缺,不得不向城镇大医院去,孩子想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得不向城镇好的学校上学,就连农户们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有需要向城镇去办理,等等的一切,导致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为了生活,他们都是迫不得已,由此可见,城乡“二元化”结构差异十分明显。

2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

2.1 通过金融财税系统流出

从2010年到2015年,国家给予农村地区的专项支农资金是在不断上涨的,这是国家想平衡城乡二元化等等做出的措施,但从近几年官方发布的各项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专项支农资金占总财政指出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这说明支农的专项资金不断外流,而且根本没有用到实处,在很多农村地区,商业银行利用其牌子,结算,汇总优势抽取大量的支农资金,用于城市工业化,还有一些走民间借贷暗洞流向非农化,甚至通过筹集资金的途径,流向了工业,商业以及其他产业,说明了农村金融制度存在所谓的金融抑制,农户根本享受不到国家用于补贴的各项资金,这导致了金融发展在农村地区逐渐凸显出“赤贫化”的现象。而作为支持农村资金发展的主力单位农信社在这当中也没有起到关键作用,相反的是将农户和乡镇企业存的钱,大浮动的投向了信用联社。

2.2 通过投资或者其他渠道流出

投资性流出主要是指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将所积累的资金投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制度存在内在性缺陷,一般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有钱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直接向城市和商业化产业投资,由于农业投资分散性和波动性大,直接将钱投资给非农业,这样可以将手中的钱有了更大化的发展区域。二是农村信用社或者其他人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这也是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的重要途径。三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第三产业的经营者逐步向城镇发展,导致更多的乡镇企业也向城市工业园发展,造成资金流出。四是由于农产品的出口问题,有大量外汇收入,造成工农产品的价格差,从而间接造成资金大量流出问题。

3 我国农村资金外流的解决方案

3.1 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保险关系,增强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融资能力,减轻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发放风险

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教育理念,因此对于借贷意识和法律意识等等都没有很强的概念,所以银行对于农村地区的借贷都会报以防备,农村吸收不来资本,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起色不大,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缺少信用保证,金融信用度当然很低,所以很多的金融机构愿意把钱投降城镇那些信用度高,风险小,成本低的非农业性质的地方和人,这样避免了一些坏账损失,所以农村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需要建立并推动针对农户贷款的信用担保机构,从而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

3.2 央行应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对邮政储蓄特殊优惠政策,转存款利率应该尽快与其他金融机构一致,结束金融业之间在农村争资夺本的非正常行为

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利率各路优惠政策颇多,近几年在农村地区愈演愈烈,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农信社,农信社作为专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机构,也无能为力,即使央行从2003年8月1号起在之后的各期间,不断地调整了对邮政储蓄的优惠政策,也依然没有打破这个局面,高回报收益依然无法撼动邮政储蓄在农户和农村企业当中的地位,由于长期这样不公平的竞争,导致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畸形化”的服务,甚至打着低门槛高收益的口号,将农户的钱投资到各类理财产品,有的甚至直接将他们的钱圈走,利用的就是农户缺乏这方面的安全意识,但是这样恶性的竞争,最后苦的还是最基层的老板姓,试想一下,这样做,真的值得么?答案是否定的!

3.3 对国家投向农业的资金实行跟踪管理

多申报,假申报,申报支农资金后不落实,甚至另做他用,买房买车,吃喝嫖赌。这样的新闻,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由于长期以来,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编制依据和制度,盲目性地给予支农资金和预算,加上专项支农资金的项目,都以个人为中心,缺少监督,问题自然而然就随之而来。所以建立健全的核算制度,加强财务的控制力度,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是必须的。对于国家投向的专项支农资金,每一笔钱都应该有一个电子标码,时实地进行跟踪,这样一来减少了监管部门的工作任务,又起到了监督作用。当然,财政、审计、监察以及使用的主要部门要各自尽到责任,财政部门再分配资金的时候不要太盲目,提前有一定的预算;审计部门要不受到地方的约束,要及时地分阶段审查,做到及时性;监察部门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半点隐晦;只有这样支农专项资金才能落到实处,真真正正地为农民服务。

3.4 政府以立法和鼓励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支农任务

专项支农资金,除了国家每年给予各地方政府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连最基本的给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都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一块,几乎近10年,国家都几乎没有任何的相关政策,结束这种不惠民的不公平竞争,各地方政府首先就应该学会加大该地区的农业项目,吸引到农业资本,等到该地区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政府应该鼓励各银行要有支农任务,即使该地区没有什么商业价值,政府也应该立法支农相关制度,奖惩有法,公平竞争,这样良性的社会条件下,会带动更多的地区发展并且壮大。

4 总结

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实现小康,需要资金,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早就是不争的事实,只有尽快去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城乡“二元化”,吸收资本的投资,才能做到上学不难,就业容易,看病不贵等等迫在眉睫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也应该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金回流到农村,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璐,杨文选,雷钊.我国农村资金外流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2007,(1):1820.

[2]潘再见.新农村建设资金外流与回流机制研究[J].经济前沿,2006,(06).

[3]杨文选,边璐,屈佳.从“资本流动偏好”视角看我国农村资金外流[J].农村经济,2007,(03).

[4]刘润芳.控制农村资金外流是解决农村发展“瓶颈”的关键[J].农村经济,2005,(08).

[5]叶志平.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与乡镇经济发展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2009.

作者:刘亨邹雪儿赵清合

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研究论文 篇3:

促进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研究

[摘 要]作为传统老工业重镇和农业发展落后的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农村金融空洞的凸显所致资金供给缺乏,因此,有必要针对金融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引导农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发展的金融体系创新,同时政府要加强引导:尽快采取对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乡一体化;金融体系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城乡一体化是指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各自的优势出发,谋划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富裕的方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城市郊区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然而,作为湘中传统工业重镇,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农业发展模式与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标不一致,这就需要制度、技术、人才等一系列的扶持。而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血液,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样,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需金融扶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衡阳现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难以发挥作为农村经济核心的作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本文分析金融支农不足的总的概况,农村金融空洞的凸显所致的资金供给不足的深层原因,以及提出如何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推进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1 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衡阳是农业大市,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倡导低碳经济生产方式,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规模性调整和升级,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两型产业”,这种发展模式是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结合,而目前的金融扶持明显不足,这就需要降低分散风险的金融创新。

1.1 促进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不足

考察历年来金融业在工业、商业、农业、建筑业四个行业的信贷支出规律可得出金融业信贷支农明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它在农业投资领域的地位也因此逐渐弱化,金融机构对农业投资的地位明显增加,从2000年的4792.4亿元到2007年的15428亿元,[注: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但从下图的趋势线可看出,虽农业贷款曲线一直是往上延伸的,农业支出占金融业信贷的比重、农业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都出现大幅度下降。在中央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之后,金融业对农業的贷款从2003年开始逐步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和比例远不及金融业对工业的贷款。

2000—2007年金融业在工业、商业、农业、建筑业的信贷支出图

衡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推广等开发性资金缺口巨大。据估计,衡阳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急需10个亿,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需求31.5个亿。而近3年来,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每年分别只有1.89亿元、1.87亿元、2.58亿元,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6.54%、5.57%、6.69%。[注:资料来源:红网]这部分资金绝大多数是相关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而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2008年年末,衡阳市各项贷款余额276亿元,其中7县1区各项贷款余额132亿元,而农业贷款只有44亿元,不到全部贷款的16%,不到县区贷款的33%,且大部分集中在县城,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1.2 促进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不足深层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国家有利的宏观金融政策的缺乏,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空洞化现象凸显,从而造成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1)农信社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直接表现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设置的城镇化、资金流向的城市化和从业人员的城镇居民化。农信社的贷款实际上只覆盖了20%左右的农户,大量资金没有用于农村,而是被抽调到城市用于城市建设、投资购买各类债券和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出资金等。

(2)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缺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初是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国家政策性专业银行。但是,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成本较高,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性功能缺陷明显,难以承担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衡阳近4年农业政策性贷款累计下降约1.5亿元。

(3)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服务网点减少。在“商业化”转化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注重集约化经营,不少县域内的分支机构大量撤销,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截至2007年,共撤销了33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的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不断向城市转移;管理机制上,经营重心城市化,核算单位上移,基层营业机构及县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和财务权上收;业务对象上,将重点放在开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很少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4)农村邮政储蓄成为资金漏斗。邮政储蓄利用中央银行的高存款转存利率的优惠政策和网点优势,存款近年来超常增长,截至2006年3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9.7%,联网网点超过3.5万个。由于邮政储蓄奉行“只存不贷”的行业定位,邮政储蓄70%以上的存款来源于县及县以下地区,与之相对的是98.63%的资金用于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几乎全部流出农村。

(5)非正规金融的体外运行化。由于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和企业融资的需要,使得民间金融活动在县、乡(镇)农村地区十分活跃。据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大概介于7405亿~8164亿元,地下融资规模占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8.07%。但长期以来,由于民间金融一直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制之外,没有合法地位,处于一种半公开或完全地下的状态,缺乏政策及法律的规范支持和监督,因此,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潜伏的风险也较大,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2 促进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创新

2.1 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指出,2010年的金融创新由前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转为健全金融体系。衡阳要解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金融总量不足,还要面对农村金融资源外流这一现实,就应该对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并加强政府引导,创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合理分工、适当交叉的体系。

(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首先,建立农信社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其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各级联社、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的职责,完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要把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法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把完善内控制度和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起來。其次,农信社必须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和电子化网络平台建设,使所有农信社都能接入人民银行的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尽快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汇划、汇兑困难问题。并开展代发工资、代收话费、代办保险等业务服务。最后,创新信贷产品,增强支农扶农功能。农信社要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对象,拓展小额贷款用途。要将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贷款产品捆绑在一起,支持农民专业化、企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发展。

(2)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农业发展银行要从制度和业务发展两方面来创新。首先,资金筹措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的显著特征是成本费用低、量大集中、相对稳定和可用期长。所以它应逐步减少对中央银行的依赖,改变目前资金来源渠道过窄且不稳定的现状,逐步拓宽融资渠道。其次,治理结构方面,可以考虑成立由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农业部等部门负责人和若干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日常经营活动实行董事会下的行长负责制,成立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能。最后,要把业务向生产领域延伸,积极扶持具有较好收入现金流、能够还本付息的农业产业化领域,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技术和市场成熟、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农科技项目以及为大中型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上下游农业小企业。

(3)引导农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完善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经营业务分离,拥有城乡两个市场、实现城乡联动发展是农业银行的独特优势,农业银行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涉农资金供给和创新信贷投放机制,在做精、做大、做强城市业务的基础上,稳步做细、做广农村业务,实现城乡的联动,为农村提供多种形式的中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4)创新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邮政金融的资金漏斗一直为人垢病,要积极开辟新的资金运用渠道,鼓励和支持邮储将一定比例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邮政银行转存人民银行的资金可按一定比例留给当地人民银行调度使用,通过再贷款形式由农村信用社放贷给农业企业和农户或者允许邮政储蓄与农信社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通过购买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使资金回流农村。

(5)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分散的、多元化的,因此要根据机构多样化的原则来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要本着“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允许国有资本、私有资本、外资和国际慈善组织共同参股,新设社区银行、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和小额信贷组织等多种农村金融机构。但在允许民间金融准入的同时,也必须设计好其市场退出机制。允许运转不灵、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严格按市场机制办事,保证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还要给民间金融以应有的保护。政府要通过法律保证各项合同、协议的实施,对不履行合同的组织以严厉的处罚,使市场能够健康运行,确保民营金融的稳固基础。政府还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监管网络和监管资源,密切跟踪其风险情况,督促其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内控制度,严格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

2.2 加强政府引导

农业产业的天然弱质性导致了其比较收益低、回收周期长、自然及市场风险高等特性,对于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商业金融机构来说,自然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报率更高、风险较低的工商行业。因此,在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唯有政府加强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引导功能,才能确保足够的金融支持。此外,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性,也需要政府介入以消除金融运作中的失灵现象。

(1)国家应尽快采取对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例如,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给予税收优惠,免收营业税,减收所得税;允许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贷款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使之与农村地区贷款的高风险相匹配;对存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存款免征利息税,增加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来源。

(2)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农业以及一些涉农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贷款抵押担保,在银行申请贷款时必然受到歧视。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应当逐步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其担保对象主要包括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在商业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农户、农业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等。

(3)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的直接目的是,在农业遭受各种灾害后依靠农民自己在丰年的保险积累,提供适当的补助,以利于农民顺利渡过难关。通过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不仅可以稳定农民收入、降低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还能相应降低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今后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根据农民增强抗御农业风险能力的客观需求,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险种,有效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对参加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同时给农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农村保险业特别是农业保险的发展,推动农村保险代理、“保险+信贷”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开展,实现农村信贷服务与保险服务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凌云.衡阳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05(11).

[2]张孝鹏.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J].衡阳通讯,2009(1).

[3]陈龙.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5).

[4]刘菊芹.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村信用、信托体系重建[J].特区经济,2006(6).

[5]张素华.浅谈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想[J].中国商界,2009(8).

[6]苏玉环.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基金项目]本文为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D054),2010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0A016)。

[作者简介]阳玉香(1979—),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

作者:阳玉香

上一篇:焊接技术用于石油工程论文下一篇: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