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钱体系策略论文

2022-04-18

摘要:美国是全世界反洗钱政策最为严格的国家。近年来,为服务本国反恐及意识形态需要,美国反洗钱政策进一步收紧,“长臂”监管范围不断延伸,所有參与美元清算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反洗钱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反洗钱体系策略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反洗钱体系策略论文 篇1:

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制度的构建研究

摘 要: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是我国反洗钱监管的目标模式。为实现目标模式,促进金融机构主动、有效、全面开展反洗钱工作,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开展准确的风险评估,保证金融机构具备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能力,以及能够对人民银行监管要求作准确应激。因制度激励是监管的本质,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达成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条件,通过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变迁手段予以推动,全面构建反洗钱制度体系。

关键词:反洗钱;风险为本;制度激励;监管

《中国反洗钱战略(2008—2012)》提出了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战略目标,但从当前反洗钱工作实际情况来看,反洗钱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反洗钱监管部门仍多习惯于规则为本的监管方式,被监管机构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技术和架构,战略目标实施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从制度建设和制度激励的角度探讨战略目标有效实施的可行方法,并结合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市中心支行反洗钱监管实践予以说明。

一、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内涵与运行条件

(一)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内涵

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就是把有限的反洗钱资源合理配置于反洗钱体系①之中,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效抑制洗钱犯罪。人民银行按照风险为本原则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进行监管,就是不对金融机构采用统一监管程序,而选择根据其对监管目标的潜在影响来分配监管资源。这要求监管者明确监管目标,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对监管对象妨碍监管目标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分配监管资源,以保证监管目标的达成。从监管主客体来看,监管部门首先需要在宏观上根据区域、行业和业务等要素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其次要监督管理金融机构按照风险为本的方法开展反洗钱工作。

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不同于规则为本的反洗钱监管,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监管方式的革新。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同样需要一系列监管规则,但对这些规则的应用有所不同,即更加突出规则的事前利用而不仅仅是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罚,更加注重原则的贯穿指导,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工作主动性。

(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目标

反洗钱监管目标应是促进金融机构主动、有效、全面地开展反洗钱工作,切实降低洗钱风险[1]。通过监管,使得金融机构有主动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充分动力;通过监管,使得金融机构合理配置反洗钱资源产生最大的反洗钱效能;通过监管,能够使得金融机构不存在工作漏洞。

当前反洗钱工作与监管目标尚有差距。首先,金融机构反洗钱主动性不足,因为反洗钱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从而使得由私人部门开展的工作供给小于需求。其次,金融机构依照监管规则开展工作,资源分配较为分散,违背了反洗钱资源的供求规律,反洗钱工作效率不高。再次,随着金融机构经验范围的扩大和金融产品的更新换代,既有的反洗钱规则难免滞后,依照规则开展的反洗钱工作缺乏全面合理性。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需要解决上述问题,达成监管目标。

(三)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运行条件

监管部门为使金融机构依照风险为本的原则,主动、有效、全面地开展反洗钱工作,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准确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前提,是各种监管举措的出发点。从当前反洗钱工作实际情况来看,风险评估应为反洗钱监管主体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监管的必要职能,并以此为基础在反洗钱体系内配置反洗钱资源①。

2.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能力。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能力是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着力点和最终目的。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必须通过监管客体的具体行动来实现,而监管客体的行动能力又反过来影响着监管主体的监管战略和策略。在监管战略已经确定为风险为本的前提下,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能力就成为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必要条件。

3.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正确应激。监管主客体都具备了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能力,仅形成了监管的静态均衡,并不能保证动态监管目标的顺利实现。中间需要一个有效的传导机制,即金融机构能够准确接收监管部门监管信息并对监管要求做出正确的应激反应,这是动态监管的必然要求。

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制度需求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激励是监管的本质

监管的存在,意味着相应原则与规则的制定执行。这里的监管原则与规则就是制度。监管制度的构建需要考虑监管对象对监管制度的反应,这种反应受到监管对象生存的综合制度环境②的影响。综合制度环境是监管对象的决策参数,称为广义制度,相应的监管制度为狭义制度。有效的监管意味着在广义制度下③,狭义制度能够激励监管对象采取符合监管目标的某种行动。但无论最终产生的行动是否与监管目标相符合,都说明监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将对监管对象产生激励,达成或违背监管目标,这种激励正是监管的本质[2]。

(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制度需求

1.准确的风险评估。准确的洗钱风险评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合乎现实的风险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二是客观有效的评估信息。在既有的风险评估模型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④,洗钱相关信息的客观有效性是持续动态风险评估的关键。然而,风险评估相关信息分散于反洗钱体系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分散信息难以组合成有效信息链,造成了风险评估的困难。因此,开展准确的风险评估需要相关制度保证洗钱及反洗钱相关信息的畅通。

洗钱及反洗钱的信息流通应包括反洗钱体系对洗钱活动现状和规律的信息掌握和反洗钱体系间的信息流通。前者应通过鼓励反洗钱体系特别是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情报搜集与分析提炼有效信息,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后者包括监管部门自身以及监管部门与被监管部门间的信息流通,是反洗钱风险评估和持续评估的必要条件。促进信息流通的相关制度应能够激励信息传播接收双方及时、准确、真实地传收信息,信息传播渠道通畅。

2.提升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能力。当前不少金融机构对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认知不够深入,对自身洗钱风险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没有组建适应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内控制度。因而需要相关制度,激励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技术和架构。

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能力来源于自身反洗钱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支持。相关制度应从保证金融机构反洗钱队伍稳定性和反洗钱能力成长性入手,帮助金融机构搭建风险为本反洗钱架构,并有利于金融机构克服对既有规则和搭便车的依赖,转向自身的能力积累与培养。

3.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准确应激。监管主客体的目标差异度和监管客体的应激成本,决定着监管客体按监管主体预期对监管措施应激行动的准确度。现实情况下,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目标一般为符合监管要求、规避监管惩罚,而非主动、有效、全面的开展反洗钱工作,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的反洗钱工作目标差异导致前者对后者监管难以准确应激。同时,金融机构按监管目标开展反洗钱工作,工作成本必然较当前上升,在没有相应补偿机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同样难以对人民银行监管准确应激。因而,需要通过相关制度改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生态环境,使金融机构认识到反洗钱在其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有效的反洗钱奖励制度改变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成本收益状况。

(三)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

由现有制度向目标制度的转变过程即为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一般存在路径依赖①特征,从而使保证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顺利推行的相关制度变迁面临困境[3]。

首先,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已经习惯了规则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方式,对监管规则较为熟悉,反洗钱成本因反洗钱工作熟练度的增加递减,如若改变监管方式,监管部门需要重新进行工作准备,而被监管部门也需要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在没有看到成本收益均衡明显向受益方倾斜的条件下,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改变。其次,监管主客体通过多年的监管博弈,已经逐渐形成监管均衡。对被监管机构而言,均衡一旦打破,其工作任务和工作结果均属未知。此外,这些机构一直多以相对消极的态度应对反洗钱工作,新的监管方式的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其工作主动性,这无疑增加了其工作成本,因而其没有足够动力进行改变。

因而,要想顺利推行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顺利实现制度变迁,需要对反洗钱制度体系予以综合调整,突出制度激励成效,把反洗钱工作的外部性内在化。一方面,由上而下的调整反洗钱主制度体系,对金融情报机构制度、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等予以调整。另一方面,由下而上的要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和金融机构活动特点,试验性地制定适宜的各种规章规则,根据试用成效进行一般性处理后在更广范围内推广。此外,应注重反洗钱工作和反洗钱工作制度的共享性,这对降低反洗钱成本、内化反洗钱工作动机意义重大。

三、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制度的构建

(一)促进信息对称的相关制度

1.金融情报机构制度。当前的金融情报机构制度规定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负责反洗钱信息情报收集与分析,而相应的调查与移送职责归属反洗钱局。这种制度安排与金融情报产生的科学流程不符,使得前者被动接受信息而无权评价,后者没有相关数据而无法评估数据质量,造成可疑资金监测分析与反洗钱监管调查相互割裂的局面。该制度的调整应当整合反洗钱局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职能,将二者合并[4]。

2.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下,不同部门反洗钱内在需求的差异提高了反洗钱联席成员信息交流成本,不利于反洗钱监管力的统一,只有在更高层面上统一需求才能解决问题。若将来条件成熟,建议参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模式,以中央银行反洗钱局为主体,在目前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组建国家反洗钱局,形成各机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局面。

3.金融机构信息报送制度。当前反洗钱制度多从人民银行反洗钱信息收集的角度规定反洗钱信息需求,容易造成金融机构特别是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信息报送不规范、不全面和不准确。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可在反洗钱信息报送要求的基础上,从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信息需求出发,制定金融机构信息报送细则,明确信息报送内容、期限和形式。由于洗钱风险的差异,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反洗钱信息需求不一,信息报送细则应体现风险评估结果。

(二)提升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能力的相关制度

1.反洗钱工作准入制度。工作准入意味着工作能力的要求和工作人员的淘汰。新设金融机构和已设金融机构反洗钱新进工作人员是反洗钱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和节点,需加强对其反洗钱工作的管理;新设金融机构和已设金融机构反洗钱新进工作人员尚未形成路径锁定,是金融体系开展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的有利突破口。适当的人员淘汰机制,能够激励金融机构提高反洗钱人员工作水平,稳定反洗钱人才队伍。

2.反洗钱宣传培训制度。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宣传一直成效甚微,这与提高社会公众反洗钱认知、降低反洗钱成本相矛盾。规律性和规模性的反洗钱宣传制度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反洗钱宣传成本,又可以营造宏大的宣传氛围,在社会公众间有效的普及反洗钱知识。反洗钱工作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金融机构反洗钱培训供给不足,因而人民银行应根据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的需求,适时适当地对金融机构反洗钱人员进行培训。具体培训方式可以是统一培训、专项培训或援助培训①,培训内容应是风险为本理念下的反洗钱工作内容。

3.反洗钱特别组织制度。当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组织缺乏灵活性,多为从反洗钱相关部门指定人员的硬性结构,没有针对洗钱风险进行结构调整。在金融机构反洗钱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前提下,应鼓励金融机构组建反洗钱特别行动组,根据洗钱风险变动及时调整和补充各分支机构反洗钱人员力量,并进行反洗钱工作经验传授与交流。

4.反洗钱工作细则。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具体细则,如《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制度,除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外,很难体现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理念,从而造成了反洗钱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反洗钱工作效率。针对这些制度的调整应充分利用风险评估结果,提高客户身份信息的机构内共享以及部分客户身份信息的系统内共享;应从新设定大额交易报告标准,根据不同区域、行业和业务类型选择合宜的金额标准,并根据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适当调整本外币的对应额度;应逐步取消现行可疑交易报告客观标准,制定原则性规定,强化金融机构自主识别能力,逐步实现以主观分析为主的可疑交易报告方法。

(三)增强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准确应激的相关制度

1.风险为本的金融监管制度。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应具有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工作领域的监管理念横向一致性,二是监管制度的纵向持续性。一致性的金融监管有利于反洗钱工作外部性内在化,因为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机构区分业务领域区别方式地开展工作的矛盾,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工作预期,从而有利于金融机构较为简单明确地把反洗钱看作风险防控手段,监管主客体目标趋同[5]。

2.感知明显的反洗钱奖励制度。所谓感知明显,就是金融机构反洗钱成本的付出能够获得自身感知明显的收益。洗钱区域的广阔性和流动性,使得当前基层金融机构很难从2010年出台的反洗钱奖励制度(银发[2010]231号)中获得感知明显的反洗钱奖励;日常的反洗钱工作更非直接针对洗钱犯罪的查获,使得金融机构难以真正体会反洗钱工作成效。感知明显的奖励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定适宜的反洗钱奖励资金,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和监管目标达成程度等参数分区域划拨,由人民银行分支行根据本地区反洗钱活动状况和反洗钱监管评价结果予以奖励;二是利用人民银行业务的综合性,对反洗钱工作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给予其他业务办理的优先便利权。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卡伦·麦卡锡.金融监管:神话与现实[J].中国金融,2008(18).

[2]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3]韩光林.中国反洗钱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及对策[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4]童文俊.金融业反洗钱监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观察,2009(2).

[5]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

作者:周喆,杨爱萍,李涛

反洗钱体系策略论文 篇2:

中资银行驻美机构反洗钱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 要:美国是全世界反洗钱政策最为严格的国家。近年来,为服务本国反恐及意识形态需要,美国反洗钱政策进一步收紧,“长臂”监管范围不断延伸,所有參与美元清算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反洗钱任务。代表中国走出国门的中资银行,由于长期处于“规则为本”、低烈度的反洗钱环境,对美国反洗钱规则表现出不熟悉、不适应、缺乏足够应对措施等特点,已经成为反洗钱重点监控对象,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反洗钱监管体系,分析中资银行驻美机构反洗钱问题的形成原因,对中资机构制定反洗钱战略、走出反洗钱困境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资银行 驻美机构 反洗钱 黑名单 跨境清算

1 驻美机构反洗钱形式的严峻性

美国一直是全球反洗钱政策最为严格的国家,法律要求金融机构承担第一线反洗钱的识别、分析、报告责任,对于不满足监管的金融机构将处以严厉的反洗钱处罚,例如2012年,汇丰银行由于涉嫌为伊朗等国转移资金,被美国监管当局罚款19.21亿美元,并被要求进行全面整改;2012年,渣打银行涉嫌与被制裁机构进行资金交易,被美国罚款6.67亿美元;2014年,由于未能改善其反洗钱监管体系,渣打银行再次被美国纽约州罚款3亿美元;2014年7月,法国最大商业银行巴黎银行因涉嫌通过美国金融系统为苏丹、伊朗和古巴三国转移资金而被美国处罚89.7亿美元。与之类似,2015年3月德国商业银行同意支付17亿美元和解针对该行的反洗钱调查。

一旦被美国政府认定违反了美国反洗钱规定,涉事金融机构将会遭遇一系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是遭受巨额经济处罚。美国一般采用“从严兼从重”的惩戒性处罚策略,对于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的银行,一笔罚款就可能导致其破产清算。

二是引发监管连锁反应。被罚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均会被列为高风险对象,遭受驻地国的重点监管和审查。

三是面临全球清算汇路中断风险。一旦因涉嫌洗钱问题被美国政府惩处,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均相应缩减与被罚者之间清算业务往来,导致涉事金融机构主要货币清算均会遭遇巨大的障碍,甚至被迫只能从事本地业务,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孤岛。

四是带来沉重的整改负担。为满足美国整改要求,涉事金融机构需聘请大量咨询机构、律师、合规、审计人员等进行整改,整改时间可能会持续数年,耗费巨大。

2 美国反洗钱法律和制度体系

美国反洗钱体系是由以财政部为首的监管组织机构,以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为中心节点的情报网络,以及配套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规范构成的。法律和制度规范是整个反洗钱体系的核心。

2.1 主要法律

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反洗钱法律体系,其中《银行保密法》、《洗钱控制法》和《爱国者法案》是最重要的三部。

1970年通过的《银行保密法》对传统的银行保密制度进行了“破冰”式的改革,要求金融机构必须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从法律层面建立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1986年通过的《洗钱控制法》将洗钱行为全面犯罪化,并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洗钱行为犯罪化的国家;2001年通过的《爱国者法案》在已有的法律基础上对反洗钱相关含义进行了极大的拓展,赋予美国政府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将反洗钱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反洗钱法律具备如下特点。

(1)洗钱上游犯罪范围广,目前已近乎包含美国所有重要司法罪名。

(2)金融机构定义范畴大,将反洗钱义务主体从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拓展到货币兑换公司、汽车经销商、艺术品交易公司等与大额资金流转有关的全部机构。

(3)金融机构义务多,推行“自我监管机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承担识别客户、验证存款来源和监控账户、发现异常交易及相关报告的职责。

(4)国内法律域外化,通过引入“重大涉及洗钱关注”概念和“长臂管辖原则”,使美国政府具备了向处于任何地区的任何机构进行反洗钱调查的权利。

2.2 实施规则

美国监管机构要求银行采用“风险为本”的控制措施,即金融机构应拥有与洗钱之类特殊风险事项相对应的一整套控制体系,并根据自身对风险危害程度的判断,合理配置资源,灵活地选择实施与风险程度相应的反洗钱措施,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洗钱危害最小化的目标。

同时,银行必须履行“了解、保存、报告”为核心的义务,即了解你的客户,保存交易记录,报告规定范围的货币交易,报告可疑交易,加强内部控制,广泛且深入地开展反洗钱培训,保密及配合调查。

2.3 监管检察制度

由于监管机构资源有限,美国政府不会主动验证每一笔交易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是通过对金融机构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或者定期抽样检查来监督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一旦在检查中怀疑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执行不到位,监管机关便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更为全面的排查。若怀疑得到最终确认,监管机构将发出一个包含处罚和监管措施的评估意见。金融机构可对此进行沟通,若同意当局处罚和整改措施则签署协议;若否认指控可提出申诉。同时,监管机构还可以对被处罚机构的直接或主要负责人提出刑事诉讼,以达到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法定职责的目的。

3 中资银行驻美机构反洗钱难点分析

中资银行驻美机构主要业务是作为代理行从事通汇银行业务,客户主要为国内集团总部或国内分行。通汇银行业务因为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代理银行很难掌握汇款人、受益人第一手资料,因此很容易成为洗钱的主要通道。驻美机构在开展通汇业务时对美国的反洗钱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产生这种情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3.1 客观原因

3.1.1 美国反洗钱名单涉及范围广

美国反洗钱制裁名单是由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依据国内法或总统行政令与司法部门协商确定而来,制裁范圍远超联合国统一要求,具有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是美国政治意图在金融领域体现的具体形式。由于跨境清算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要求驻美机构要保证任何环节均要满足其监管要求,这种带有浓重大国沙文主义的监管要求造成金融机构反洗钱措施执行困难。

3.1.2 监管要素定义模糊

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反洗钱推行“自我监管”机制,但对监管中的很多重要因素的定义并不明确,如何界定一笔交易是否可疑,是否需要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驻美机构只能依赖于自身经验进行判断。由于文化认知、作业习惯等的不同,中资驻美机构同美国监管机构双方对风险的界定及处理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中资机构常被认为对反洗钱标准执行不严格。

3.1.3 反洗钱团队维持成本高

由于美国反洗钱政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金融机构反洗钱成本高,维持一个庞大的反洗钱团队需要花费巨额资金。传统国际清算银行可通过会集全球清算业务来实现反洗钱工作的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而中资驻美机构清算业务主要来源于国内,总量依然偏少,清算业务反洗钱成本巨大,客观上中资机构全面落实美国反洗钱政策存在困难。

3.2 主观原因

3.2.1 中资银行对反洗钱工作严格性认识严重不足

长期处于国内低烈度的反洗钱监管环境中,中资银行缺乏对美国反洗钱惩戒残酷性的认识,对相关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国内反洗钱环境宽松,实施的是基于“一法四规”制度体系下“规则为本”的反洗钱策略,各家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基本上都仅限于形式合规层面,疏于真正的反洗钱控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同属于广义的“国家单位”范畴,行政级别相近,人员交流频繁,严格的反洗钱要求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国内反洗钱上游犯罪界定过窄,下游惩罚力度有限,商业银行违规成本有限。中资银行驻美机构容易将在国内环境中养成的经营习惯带到美国,认为仍然可享受“超国民”待遇,不能严格执行当地监管标准,这在美国政府对中资机构显微镜似的监管环境中暴露出巨大不足。

3.2.2 中资银行反洗钱管理存在误区

囿于传统思维,中资银行集团总部往往认为境外反洗钱工作是驻地国分支机构的工作,疏于统一监控管理,内部分工不够明确,总部反洗钱战略定位不够、制度不严、监控不到位,事后审计有效性不足,整体合力不能有效发挥,集团内与驻美机构清算业务报文使用不规范、不合理,对驻美机构发出的协助调查工作应对不及时等种种现象普遍存在,难以为其创造良好的反洗钱环境。而从美国法律方面理解,如果美国监管机构认为集团整体反洗钱工作不符合要求,则可以通过处罚驻美机构的形式来对中资银行整个集团予以惩戒。

3.2.3 中资银行整体对驻外机构的科技支撑不足

由于经营重心仍然在国内,集团对驻外机构科技支持多仅限于“保开业”层次,科技研发局限于境外核心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与管理系统衔接、数据存储与转换、监管数据提取与报送等环节发展不足,直接导致驻外机构反洗钱数据粗糙,误报、漏报等风险事件的情况时有发生。

3.2.4 中资银行风控措施同业务扩张速度不匹配

中资银行急于扩张,对驻外机构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体系单一,直接导致部分驻外机构野蛮发展,过度追求短期利润,配套风控措施匹配不足,反洗钱体系被当作“成本中心”,在追逐客户、利润和业务量的环境中很容易成为反洗钱监管的牺牲品。

4 政策建议

4.1 宏观政策层面

(1)提升中资银行反洗钱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国际反洗钱工作纳入集团战略发展范畴。一是建立高层反洗钱领导机构,做好集团顶层设计,监督反洗钱制度执行情况,协调行内各部门利益,统筹反洗钱各类资源。二是明确总行各部门、海外分行、境内分行的职能边界,畅通反洗钱信息共享渠道,打破部门银行限制,全行各业务相关部门、各层级管理机构相互配合,合力建立一套集团内部统一、兼顾地区差异、风险控制完善、管理机制规范、不同地区都可使用的反洗钱体系。三是加强集团合规反洗钱氛围,严格落实全员培训机制,提高各级人员对反洗钱监管的认识,切实用反洗钱规则指导和强化员工日常行为。四是建立海外合规官定期向集团高层直接报告机制,定期与监管层沟通,强化合规的权威性。

(2)明确全集团反洗钱风险策略,建立完备、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反洗钱制度。一是全面评估集团反洗钱水平、面临的反洗钱风险,及时了解本集团的风险轮廓,确定风险偏好程度,做好资源分配。二是确定整个集团关于反洗钱总体方向的政策方针,编写业务人员可依据执行的各类业务反洗钱操作流程。三是建立反洗钱风险监控、报告和审计机制,建立保障制度运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定期评估反洗钱执行效果。

(3)加强对驻外机构的经营管理。确定明晰的海外业务发展战略,明确海外机构的区位选择、业务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建立完善合理、因地制宜的发展评价机制;将驻外机构经营管理纳入全行监控范围,提升驻外机构信息透明度,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监控和防范海外机构内生风险和风险传导的管理手段。

(4)建立反洗钱人才、技术长效保障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反洗钱专业人才,加强境内外人员交流,使国内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境外业务操作习惯,熟悉境外监管环境;境外人员能够了解集团企业文化,熟悉集团业务处理流程,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4.2 微观执行层面

(1)建立符合美国监管标准的报文使用规范。全球反洗钱信息共享。目前清算报文大多只依据SWIFT组织报文规范要求,但SWIFT报文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一类业务可使用不同类型的报文,同一报文同一领域也可填写不同内容,导致集团内不同分支机构发送至境外的清算报文格式、标准不统一,按照美国监管要求必须体现的内容可能存在空缺,容易给驻外机构造成严重的反洗钱隐患。因此,在集团内建立符合美国监管标准的、明确的清算报文使用规范尤为重要。

(2)破解客户信息不畅困局,建立一套健全可靠的“了解你的客户”制度。客户基础信息是整个反洗钱体系的基础,客户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详细,直接决定了反洗钱策略能否落实。一套健全的“了解你的客户”制度被公认是防止洗钱行为的最好方法。中资银行应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标准流程,一是根据地理区位、业务类型、交易金额等因素进行的客户风险分类体系。二是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开展不同的“了解你的客户”的操作内容。

(3)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科技支持。一是建立集团共享的、全面的黑名单监控体系,将全部跨境交易都纳入到黑名单扫描中来。二是根据历史行为统计记录,建立可疑交易筛选系统,通过扫描和分析数据自动甄别可疑交易,自动形成监管报告。三是协助驻外机构做好数据匹配、分析,提升海外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效率,提高货币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

(4)建议中资银行建立集团共享的全球反洗钱作业中心。反洗钱审核工作集中处理,有利于加强反洗钱业务独立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全球业务联动,提升处理效率,降低边际业务成本。

(5)海外机构要进一步融入当地金融体系。调整自身定位,防止将国内养成的傲娇之气带到驻地国,尊重当地监管规则,勤于同监管机构保持沟通,维护良好的专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于冰,赵琳娜.国际反洗钱监管趋势与中国金融业双向开放[J].清华金融评论,2016(7).

[2] 桑书田.中资银行明确反洗钱风险偏好的迫切性[J].浙江经济,2016(13).

[3] 陈海燕.中资银行海外深陷反洗钱困局[J].商业观察,2016(5).

[4] 武江,马伟利,许井荣.对当前中资银行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信用卡,2016(5).

[5] 杨波.美国反洗钱制裁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金融发展,2015(3).

[6] 公认反洗钱师协会.国际反洗钱师资格认证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 叶涛.全球金融机构反洗钱制度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6.

[8] 曲文洲,许文彬.反洗钱监管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研究,2007(7).

作者:全红坡 丁宁

反洗钱体系策略论文 篇3:

银行反洗钱工作难点及对策

【摘 要】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组织,一直是反洗钱的主阵地。所以,银行可以有效进行反洗钱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根据银行反洗钱过程的难点,从完善反洗钱监控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全流程多角度的反洗钱经营系统,以及组建专业的反洗钱团队等方面提出了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银行金融组织;反洗钱;难点;策略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自由化进度的日益推进,洗钱现象越来越猖獗,其不但影响到经济、金融秩序,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广泛关注的重点,一定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银行反洗钱过程的难点分析

1.对于“信息海”的压力,可以交易数据的有效性急需提升

当前,尽管各大银行都按照监管需要创建了反洗钱监控平台,实施了信息智能监控、收集、选择等功能,但最关键的信息辨别、分析工作依旧需要靠人工处理。在规划银行的反洗钱监控平台时,为防止模型运转过程漏筛信息引起系统性问题,通常仍比较保守与谨慎,仔细对比监管组织可疑交易规定选择出的信息量依旧很大。而且,反洗钱数据员在茫茫的“信息海”中,难以迅速、科学的判别出有用的信息,容易产生“应付思想”,满足于“完成处理”,进而导致反洗钱工作依旧不能适应目前“风险为本”的检测需要。

2.反洗钱体制和业务规定在落实上未结合

在国家反洗钱体系创建以前,对不同用户身份的辨别要求已有很多制度标准,并获得了银行与社会大众的认同。反洗钱机制尽管明确了“了解你的用户”原则,但未具体“量化”融入到业务处理流程方面,银行用户辨别工作步骤依旧根据现存的账户管理需要处理。因为账户管理机制建立以前并不是针对反洗钱建立的,与反洗钱及时存在较大差别,反洗钱机制和柜面业务体制的双向融合不够,常常令银行操作出现“两难”局面。如银行对用户持续辨别的一个关键手段即账户年检,但近些年,人行各地账户管控组织对用户账户年检需要的资料出现的简化现象,商事机制变革撤销营业执照年检后,使得账户年检工作更加弱化。银行若只根据业务需要了解用户,将可能无法满足反洗钱监控需要;反之,银行若提出对有关业务标准更高的要求。那么,一方面因为缺少权威性,大众配合度低;另一方面银行之间的尺度掌握不同,难以长时间、稳定开展。

3.银行中组织管理水平较低

一方面,很多银行在反洗钱中缺乏充足的经费投入,不能创建一个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报送环节多且冗余,效率较低,报送者大都是兼职员,缺少一定的专业性,报送信息往往会存在差错。并且这些差错难以找出来,就算可以找到,也要耗费诸多人力及时间;另一方面,在反洗钱过程,无法避免的会对业务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银行在权衡利弊时,通常会重视业务的开展,而忽略了反洗钱工作的进行。管理人员未认识到,若反洗钱工作未做好,将会在银行中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4.反洗钱技术陈旧

当前,银行反洗钱信息提取与辨别方式落后,缺少完整的技术基础为前提,基础性力量较差。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反洗钱过程的用户资料记录、研究统计、信息传递等大都由人工处理,令反洗钱的真实性及效率大幅度下降。

5.反洗钱没有渗入业务全流程,出现了“反洗钱孤岛”

银行的反洗钱过程存在着明显的孤岛现象。“了解用户”、“等级划分”、“可疑报告研究”等通常归属不同部门和层级,自成一体,各个环节比较独立,如同一个个孤岛,缺少有效的联系、联动制度,对已有辨别成果的整体使用不足。比如,对用户的了解与持续了解通常停留于经办者对身份证件的表面审查上,用户部门本质性审核不够;而柜面、电子银行组织等通常会更重视本身的业务,线上线下的结合很少。再者,相关部门及机构在接受司法部门对用户的调查等事件中,没有将之引入反洗钱之中,在用户风险评断、可疑交易辨别等各个环节得到数据共享,反洗钱资源的使用率较低。

6.缺乏专业性人才团队

当前,银行反洗錢数据员团队大都由柜面人员担任,银行柜面肩负着绝大多数反洗钱任务。但因为银行柜面人员专业营销、交易处置等任务繁重,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好反洗钱任务。而且,尽管按照监管需要,银行每年开展反洗钱培训工作,但因为培训没有教材、师资匮乏、缺少案例,基本上以讲解法规和概念为主,对怎样深化银行反洗钱任务的实际指导意义很小。

二、银行做好反洗钱工作的策略

1.优化反洗钱监控平台

仔细研究反洗钱成功事例,优化反洗钱监控平台,实施系统自动化管理。银行应紧密配合监管组织,认真研究反洗钱情报与事例,并总结出发展规律,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反洗钱监控平台;加速互联网建设,实现电子化信息收集的完整性、标准性、准确性;促进系统平台模块化结合,通过数据管理,令系统资源完全朝高风险工作倾斜,提升监控模型作用,减少无效人工辨别信息量,增加反洗钱的科学性。

2.加快业务调整的相应速度,及时补充反洗钱机制缺位

在现有的《反洗钱法》与相关管理机制下,根据商事机制变革和业务发展情况,对于银行遇到的问题,监管部门要及时发布细化、标准化的工作手册,确定在于用户创建业务关联、持续辨别、交易记录存储等方面,确定动作与流程是什么、如何做。监管单位权威性的提高,有利于全社会认同反洗钱活动,可以让银行更顺利的履行职责。

3.建立全流程、多角度的反洗钱运行体系

首先,制定各银行反洗钱联席机制,积极推动各大银行反洗钱实例、科学经验及运作数据的共享、交流;其次,银行内部应建立完整的反洗钱组织体系。一方面,反洗钱管理部门应编制反洗钱项目总控表,并基于银行反洗钱的具体场景,编制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确定各部门的责任及义务,制定与加强业务间的联动与部门间的联系,在不同“孤岛”间创建出纽带;另一方面,反洗钱管理部门应在行内创建数据共享系统,用来及时出示人行政策调整,让各部门反洗钱业务都可以仅仅根据监管要求处理。各部门也能通过平台立即更新反洗钱数据,降低其他部门再次获取相关数据的成本。而且,银行要加强对反洗钱新要求的指导。在新产品和新业务出现之前,反洗钱带头部门要提早介入,审查新产品、新业务控制流程是否准确突出了反洗钱工作的需要,防止出现新的“孤岛”。

4.依法科学运营,理性相关职责

银行要依法落实反洗钱工作的相关职责,规范市场环境,避免在市场运营中产生违法乱纪现象。银行要认识到,反洗钱活动可否顺利进行,将直接影响着银行业务是否可以可持续发展。

银行反洗钱过程,对用户的具体背景、运营规模、运营特征以及资信情况等有个全面了解,有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在交易阶段,认真审核开户者的身份资料,保证身份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其次,加强现金控制,严禁以违规途径为任何个体、集体提供经费。对设立银行账户的对象资料进行仔细审查。最后,严格检测票据的真实性,避免不法者有机可乘。

5.优化反洗钱激励约束制度

银行要将反洗钱工作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相结合。由反洗钱管理部门引领,银行各部门努力配合,贯彻落实相关职责,对反洗钱活动进行指导、检测、监督等流程。对认真贯彻执行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与反洗钱工作的员工给予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激励。对违背银行管理机制,反洗钱活动绩效不合格的员工给予市场惩处。

6.加强专业性反洗钱团队组建

首先,促进反洗钱活动前后台隔离,实现反洗钱信息处理专业化。通过实践经验来判断反洗钱过程与业务流程融合不密切,以及所需反洗钱数据员的实际情况,与反洗钱数据员专业素质相关系数大的工作,由柜面脱离出来,通过后台专业者来处理。如数据的补录与可疑交易数据的辨别、报送等。反洗钱活动前后台隔离,不仅可以降低银行柜面反洗钱作业量,解放人员,让柜面集中力量在业务处理上,提升柜面反洗钱的效率与资源使用率;而且,在后台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专门进行反洗钱信息的研究,全面关注反洗钱数据,可以加快推动反洗钱专业人士的成长。其次,制定日常培训与选拔制度,通过制定与实行从浅到深的系统培训方案、辅助竞賽等途径,培养与选拔出具备反洗钱专业化人才。最后,制定健全的考评奖惩制度,对在反洗钱中表现良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赏,激励各反洗钱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反洗钱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银行反洗钱过程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银行唯有认识到这个现况,并进行深入研究,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反洗钱工作的开展,方可实现银行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宏蛟.互联网银行反洗钱工作难点与监管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7(24):158-159.

[2]李伟.浅谈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辽宁经济,2017(04):66-68.

[3]江静.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难点及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02):95-96.

[4]江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反洗钱工作难点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310.

作者:易喜琼

上一篇:语言修辞广告语论文下一篇:戏曲中武术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