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反洗钱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现金洗钱是最基本的洗钱形式,洗钱犯罪分子利用当前现金管理制度缺陷逃避银行体系的监管,转移、储存、支付犯罪所得资金,以达到洗钱目的。完善现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手段,建立协调机制,发挥合力优势,成为当前加强现金管理,打击洗钱犯罪的现实课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金反洗钱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现金反洗钱分析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大额现金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近年来现金收支情况,然后从反洗钱的角度分析了大额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如管理制度滞后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反洗钱 大额现金 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市场主体间贸易现金结算规模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大额现金管理的目的也由防止通货膨胀转为预防洗钱等经济犯罪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现金管理漏洞,运用大额现金交易从事洗钱、逃税等金融犯罪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和改进现金管理成为反洗钱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现金收支的整体特点

1、现金流量逐年增加,增速基本稳定

2001年至2007年,河南省现金收入和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经济也得到迅猛快速发展,而房地产等行业的现金需求量比较大,带动了现金收支流量的大幅攀升。2007年现金收入比2000年现金收入增长了361.92%,现金支出增长了361.46%,但每年增长幅度波动不大,呈稳步增长趋势,详细情况见下图1。

由上图可知现金收支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利用现金进行洗钱等犯罪活动给反洗钱查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从反洗钱的角度看,应该加强对大额现金的检测,防范大额现金洗钱风险。

2、现金收支结构相对稳定,储蓄性收支占比较大,且逐年上升

从调查情况看,全省现金收支结构多年来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现金收支整体呈同比例增长,现金收支结构基本没有大的变化。2003年至2007年现金收入居于前列的为储蓄存款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居民归还贷款收入、服务业收入、城乡个体经营收入,现金支出居前列的为储蓄存款支出、居民提取贷款支出、农副产品销售支出、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虽然2007年这几项的现金收入和支出较2003年有较大的增长,但现金收支整体结构变化不大。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现金收入结构基本稳定,储蓄存款收入在2003—2007年占河南省现金收入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72.05%、75.60%、76.86%、78.39%、79.44%,并且储蓄存款收入在现金收入中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所以应将储蓄存款收入作为商业银行大额现金收入管理的重点。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现金支出结构基本稳定,储蓄存款支出在2003—2007年占河南省现金支出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71.2%、74.81%、75.71%、76.85%、78.05%,储蓄存款支出在现金支出中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所以应将银行储蓄存款支出作为现金支出管理的重点。

3、经济活动中现金交易偏好仍未改变

我国是现金使用大国,在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43个国家现金流通表中,我国现金占GDP的比重最高。特别是基层地区,不说居民个人,即使是具有一定规模、财务相对规范的企业,在批发、销售环节,大量使用现金交易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并且随着支付交易电子化的推广,居民的现金偏好并没有大的改变,如下图4所示(增速是指与上年相比增长幅度)。

之所以出现上图的情况,不仅是因为传统使用现金结算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现行制度下进行现金结算可以更为方便地逃税,更为方便地确定商品买卖价格,更为灵活地掌握票据活动,更为方便地扣除手续费、中介费等,另外也不排除可以满足更为隐蔽地洗钱的需要。换个角度看,这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诚信较低,现金交易成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重要手段。二是是金融机构管理偏松,重发展客户,轻制度约束。三是客户认识偏差。大多数客户认为,按照“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金融机构应提供符合客户意愿的服务,至于是否存取现金、金额多少,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四是部分地区现金交易成本要比转账等结算方式成本低,这就造成了银行卡使用率不高,这也就成为现金使用量逐年增加并超过银行发卡量增长率扣除GDP增长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额现金管理工作面临的难点

1、现金管理法规制度滞后与当前反洗钱工作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首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是1988年制定并实施的,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特点,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反洗钱工作的需要。其具体表现,一是现金管理中规定的现金使用主体、现金用途范围太小。现在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现金用途自然会千差万别,例如矿业采掘占用农民耕地,要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补偿,需要的现金量就很大。为了能够提取现金,开户单位必须套用该条例的用途。这种现象势必导致现金管理者无法从用途上分辨出正常交易和非正常交易。目前,商业银行上报的部分可疑交易涉及大额现金,初看疑点很多,但经调查都是此类情况而非洗钱行为,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二是对储蓄现金收支的管理存在盲区。从现金收支结构上看,居民储蓄存款现金收支占现金收支总量的比重最高。但是,《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没有把储蓄存款纳入管理范畴,现金管理出现了真空地带,在当前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留下了洗钱风险隐患。三是银行很难界定开户企业的工资额度和判定其工资用途的真实性,例如建筑施工单位开立基本账户,支取现金较为频繁、数量较大且名目繁多。四是对具体多大规模的企业可提多大额度的差旅费没有明确规定,使得以差旅费名义提取的现金不能真实反映其实际用途。五是1000元的结算起点明显偏低,与目前企业间正常交易的需求不相适应。

其次,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转账审核不易把握,留下洗钱风险隐患。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下发的《关于改进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变更了2003年颁布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关于从单位结算账户向个人结算账户支付款项的手续,单笔超过5万元人民币时,付款单位若在付款用途栏或备注栏注明事由,可不再另行出具付款依据,但付款单位应对支付款项事由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这在执行过程中不易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单位账户向个人账户转款,然后再由个人账户取款,从而为达到对公账户支取现金的目的开启了方便之门。

2、现金支取重于现金缴存,不适应反洗钱工作

从国际反洗钱的经验看,现金缴存是重点监测对象,严格控制犯罪所得进入银行系统是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的关键。但现行的现金管理重视支出管理轻视收入管理,与反洗钱重视收入管理的原则不协调。

3、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弱化

虽然现金管理是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责,但现在商业银行职能已经转变,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经营进行,如果银行不能提供令企业“满意”的现金服务,企业就会“用脚投票”,转移开户银行。另外,人行没有明确的大额现金管理条例,导致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行使现金管理职能具有一定的难度。商业银行处于现金管理第一线,它在现金管理工作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反洗钱工作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4、基层央行现金管理检查工作不适应反洗钱要求

一是对应该检查的大额现金支付业务数量没作出强制性规定。在检查过程中,应该检查多少笔大额现金支付业务记录完全由检查人员决定,为反洗钱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二是基层央行检查处理过程中,整改多罚款少,这样致使现金违规成本变小甚至为零。

5、各家金融机构转账收费标准不统一,导致现金收支流动性增大

目前郑州市区招行等少数金融机构办理个人同城款项划转是免费的,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则要收取1%的汇款费用。这使得有同城转款需要的个人客户纷纷放弃转账的方便,以现金方式进行正常的款项清算或存款往来,造成了现金搬家,增加了不必要的现金收支。

三、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1、更新现金管理观念,增强反洗钱的意识

现金管理的目标应由“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转向“打击以洗钱为代表的经济犯罪”,在源头上加强对现金的管理,预防和控制洗钱活动。同时建议主动调整现金管理思路,改变现金管理方式,立足反洗钱,拓宽反洗钱监测渠道,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片面强调现金支取而忽略现金缴存的做法,逐步转向现金存取并重的管理方式,即转向以“管理现金存入为主、现金支出为辅”的方式。从反洗钱的角度,重新确定现金管理的目标、思路和方式。

2、出台新的管理条例,增强约束力和可操作性

可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金融体制改革变化趋势,对《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加以修订。一是重新明确现金管理主客体,把管理对象扩大到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收支活动。二是重新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和结算起点,特别是对建筑施工单位、典当行业、破产清算、房屋拆迁补偿、集资返还、股利分红等新形势下特殊行业的特殊现金需求,更应明确用途和范围。三是严格界定违反现金管理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将其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或借鉴对空头支票的行政处罚手段,严格约束金融机构和存款人的现金交易行为。

3、重新界定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体系中的职责

一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要做好国家有关现金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宣传工作,把反洗钱与现金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强宣传教育。银行要自觉遵守现金管理法规,同时大力向客户宣传使用信用卡、票据、电子银行等非现金结算方式,减少现金交易,压缩洗钱活动空间。二是严格执行KYC制度。为防止非法收入现金轻易进入银行,银行在为客户办理存款时,应当对客户身份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做好客户尽职调查,把好现金准入关。三是要引导私营企业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为其提供各种优质结算服务,引导其经营性资金从储蓄账户中分离出来。四是严格执行现金收支统计制度,按照统一的统计项目及其归属认真进行统计,真实准确地反映本机构现金流量。

4、统一通存通兑及同城转账收费标准,增加大额现金存取款手续费,避免现金搬家

目前多家银行均收取了硬币和小面额纸币的清点费用,但对大额现金存款存取均没有收费,造成柜面经常出现百万元现金的收付,现金大量搬家,一定程度上也为通过现金交易偷逃税款等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建议各行统一加收大额现金清点费,同时统一通存通兑及同城转账收费标准,降低大额现金使用数量。

5、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大额现金管理的反洗钱义务

认真贯彻落实大额现金管理工作是人民银行分支行正确履行反洗钱职能的内在要求。要加强对反洗钱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工作中的大额现金存取情况的检查,以检查促工作,以检查促整改,以检查促提高。人行各分支行要结合辖区大额现金使用的特点,督促辖区金融机构建立事前防范、事后监督、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金银局货币管理处:现金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杨晓波:人民银行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金融,2003(2).

[3] 陆得珍、李俊华、王艳玲:当前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金融,2002(8).

(责任编辑:周 波)

作者:刘志弘 靳 珂

现金反洗钱分析论文 篇2:

从反洗钱角度看当前现金管理的缺陷及策略选择

摘要:现金洗钱是最基本的洗钱形式,洗钱犯罪分子利用当前现金管理制度缺陷逃避银行体系的监管,转移、储存、支付犯罪所得资金,以达到洗钱目的。完善现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手段,建立协调机制,发挥合力优势,成为当前加强现金管理,打击洗钱犯罪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金融管理;反洗钱;现金管理

一、充分认识现金管理在反洗钱工作中的作用

(一)现金洗钱是最基本的洗钱形式

洗钱一般是指为了掩盖非法收入的真实来源和存在,通过各种手段使其合法化的过程。通常情况下,非法收入是以现金形态为主,但大量现金既不便于携带也难以控制和使用,洗钱犯罪分子必须用一些手段来将现金收入来源进行掩饰,使其资金转变为既便于控制和使用又能避免引起注意和怀疑的形态,披上合法的外衣,达到“漂白”的目的。

从洗钱手法看,以现金为主要内容的最常见方式。一是现金走私。利用各国反洗钱法规的差异,通过各种方式把现金走私出境,存入未建立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国家的银行,对洗钱犯罪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二是将大额现金分散存入银行。对于建立了严格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国家和地区,为了逃避制度限制和监测,犯罪组织化整为零,在现金交易限额下将大额现金分散存入银行。三是开办现金流量大的企业。为了取得大额现金的合理来源,犯罪分子常常以现金注入密集型企业为前台公司,如娱乐场所、餐饮、超市等。在洗钱过程中,犯罪组织以正常经营所得的名义将非法收入混入合法收入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后,犯罪收入就变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正当收入。四是购置流动性较强、单位价值大的商品。如贵金属、古玩等收藏品,不仅体积小、单位价值大、易于保管,而且流动性强、保值功能强,并且使用现金是这类交易的惯例。因而犯罪分子经常选用这类物品作为替代现金载体,适当时期出售变现。

(二)我国现金使用频率过高为洗钱犯罪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长期以来,现金结算方式由于其简单、快捷、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特点,一直为我国城乡居民所偏好。尽管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推广为向农利‘地区提供多层次结算渠道成为可能,但农村地区还存在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付结算方式单一、结算服务手段陈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较低等问题。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均习惯以现金为主要结算手段,用现非常普遍。特别是近年来,流通中现金总量不断增加。据统计,2005年—2009年,我国M6分别为24031.7亿元、27072.6亿元、30375亿元、34219亿元、38000亿元,年均增幅达12%。洗钱犯罪分子运用了现金交易不留痕迹的特点,将非法交易与合法交易纠结在一起,给反洗钱资金交易监测带来极大的难度。

二、基于反洗钱视角的现金管理缺陷

(一)滞后的现金管理法律法规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执法难度

目前,现金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和《大额现金支付登记备案规定》等。由于以上法律法规大都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和色彩,一些规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现金管理工作的要求。一是转账结算起点和使用现金标准过低。如《条例》规定开户单位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开支可以使用现金,并规定“结算起点为1000元,需要增加时由人民银行确定后,报国务院备案”。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现金使用量越来越大,1000元的结算起点已明显过低,无法满足开户单位正常经营活动对现金结算的需要。

二是《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管理范围不能涵盖全部经济主体。按照现行《条例》规定:现金管理的范围和对象主要是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账户的开户单位的现金收支和使用,对个人、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商品交易大量使用现金结算问题、通过银行卡、信用卡异地提取大量现金问题以及开户单位通过存款转账进入储蓄账户提取大额现金等问题,都没有在《条例》中反映。实际上,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没有涵盖这部分经济主体。

三是《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法律责任”内容不全。《条例》只对开户单位的违规行为做了一些处罚规定,而对作为处在现金管理第一线、具体负责现金管理的开户商业银行未做任何规定,开户银行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使现金管理中间环节出现断档,如果其不作为甚至违规,人民银行又不能依“法”对其监督,从而使现金管理责任落不到实处。

四是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在人民银行应履行的职责和保留的监督检查权中,均未涉及现金管理工作。上述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给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开展现金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传统的现金管理模式制约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从国际反洗钱经验看,现金缴存是重点监测对象,严格控制犯罪所得进入银行系统是有效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的关键。要成功识别洗钱活动,对首次进入金融体系的现金流进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最重要的步骤是在可疑现金首次进入金融体系时便能被发现。但我国现行法规对现金支取规定多,对现金缴存限制少,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对超过20万元的现金收付活动,金融机构必须向人民银行报告,但该办法并没有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缴存现金的来源进行严格审查。而且,当前所面临的社会信用环境,要求金融机构柜面审查客户缴存现金真实性、合法性确实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存在着存款任务和经营业绩考核因素,各金融机构主观上也并不愿意进行严格审查、控制或拒绝受理现金缴存业务,这无疑为洗钱活动留下了空间,使反洗钱的工作陷入被动,不能有效的预防洗钱活动。

(三)落后的现金管理手段与反洗钱工作难适应

当前多数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大额现金数据库和监测系统,一直以来,现金管理工作沿用手工操事后检查、静态控制等传统的管理手段。随着现金交易量日益增大,现金管理重点向大额现金存取、防范反洗钱管理转移,以目前基层金融机构的现金管理工作岗位设置和工作机制,其手工收集、统计大额现金和可疑现金交易信息存在着随意性大、差错率高等问题,其自身难以对这些大额现金交易信息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报告。在缺乏相应信息支援、有效监测手段的情况下,依靠金融机构日常提交的大量大额现金存取记录难以发现洗钱的线索,对推动反洗钱工作尚未产生实质效果,打击洗钱犯罪更无从谈起。

(四)组织机构和职能的不协调使现金管理与反洗钱难以形成合力

目前,现金管理与反洗钱管理职能分散,没有形

成整体合力,整体优势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民银行内部现金管理、反洗钱、账户管理等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现金管理职能归于货币金银部门,而与现金管理密切相关的反洗钱和账户管理职能归于会计财务部门,两个部门之间独立行使监管职能,没能有机结合起来,对开户银行和开户单位无法形成应有的制衡力。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工作上的配合,信息资源和监管资源不能得到充分事例利用,尚未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很难达到齐抓共管、防患未然的监督管理目的。二是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各金融机构之间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息的横向交流和沟通,并且管理程序不同,这也缎带一些开户单位违规提取现金提供了空间,制约了现金管理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

(五)商业银行体制的变革使得现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具备可操作性,继而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

按现行管理层次,人民银行虽然是现金管理的主管机关,但管理权限于对金融机构执行现金情况的检查,真正的现金管理执行权却是由金融机构来完成。《储蓄管理条例》赋予开户银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现金管理的具体执行,对开户单位的现金收支、使用进行监督管理。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决定其难以承担过多的行政性管理职责。一方面,银行对现金收付的管理与其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相背离;另一方面,银行对开户单位违规行为的处罚权与其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有冲突,导致其现金管理常常流于形式。如《现金管理条例规定》严格规定了现金提取的范围,但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增强竞争力,拉拢客户,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其开户单位大额支现的账户、大额支现的用途等情况不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核,对超范围、超起点使用现金不进行限制。使得一些开户单位以提取“差旅费”、“备用金”、“还借款”、“支付农产品收购款”等为幌子,编造用途套取现金,然后把现金用于其他用途,致使企业在现金提取和使用上无所顾忌,助长了企业违规提现用现的不良行为,造成在现金管理中的监管盲点。

三、防范洗钱犯罪的现金管理策略选择

(一)出台新的现金管理条例,完善反洗钱的法律体系

新的法规要结合反洗钱工作要求,调整我国现金管理目标。在规范现金交易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上,主要注重防范洗钱行为。一是新的现金管理条例应扩大管理对象,将个人的现金效果纳入其中,同时对新的结算起点、新型支现工具的管理应为其管理范畴。二是注重新的现金管理条例要与现行反洗钱法律法规相衔接,确保其管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三是突出现金管理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各监管部门监管职责为辅的现金管理模式,有效界定人民银行、各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在现金管理的作用和处置权,切实解决现金管理的可操作性问题。四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对违反现金管理的处罚措施,加大违规成本,树立现金管理权威。

(二)改变现金管理方式,拓宽反洗钱监管渠道

现金管理要立足于反洗钱,实行现金存取并重的管理方式,改变目前现金管理片面强调现金支取而忽视现金缴存的做法,突出对客户资金来源和真实性的监测。建议要求客户存人大额现金,提供大额现金的合法来源证明,使得犯罪分子利用现金首次进入金融体系时便能察觉出来,控制好资金链的源头。鼓励金融结算工具创新,疏通结算渠道,减少大额现金交易。配合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推广,大力发展支票、汇票等转账结算方式。探索大额现金存取收费控制,提高客户使用现金的交易成本,限制客户使用现金频率,有效控制洗钱犯罪源头。

(三)建立大额和可疑现金交易实时监测系统,提升现金管理技术手段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革新现金管理的技术手段。建立覆盖整个金融系统的现金交易实时监测子系统,实现大额现金交易联网,并把大额现金交易实时监测系统纳入反洗钱监测分析网络系统下,自动筛选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通过动态管理改变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时间滞后的局面,从而实现对洗钱活动的及时发现和堵截功能。并可进一步将现金管理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公安部门的联网核查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相互支撑的反洗钱信息平台,提高反洗钱工作能力。

(四)完善组织结构,促进反洗钱工作的深入开展

人民银行的反洗钱工作应统一负责部门,对现金管理、反洗钱、账户管理三者操作方式进行整合,合理调整人民银行职能部门分工,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形成综合、独立的反洗钱工作办公室,并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使反洗钱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更好地打击金融领域的洗钱行为。

(五)充分发挥基层金融机构在防范洗钱中的作用

一是加强现金管理,严禁为单位和个人违规提取现金。引导基层金融机构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反洗钱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要求金融机构对于不正常的或巨额的以及无明显经济或合法目的的现金交易予以特别注意。二是严格开户审查,在为存款人开立银行账户时,要认真审查其提交的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向有关发证部门核实其所提供的证明文件。三是在办理其他支付结算业务时,要对结算工具的真实贸易背景认真审查,防止犯罪分子利用不具有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商业汇票进行洗钱。

(责任编辑:贾伟)

作者:张广见

现金反洗钱分析论文 篇3:

浅析云南农信会计业务条线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 要: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会计是实现农信社业务的基础环节,贯穿于经营的全過程,相对于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控制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信部门应及时对会计业务条件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

关键词:云南农信;会计业务;条线风险管控

一、会计业务条线总体风险状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通过梳理现有业务流程,会计业务分为三类,即会计核算、支付结算、现金及反洗钱业务。主要存在会计科目使用不恰当、重要单证、印章管理使用不善、账户管理不规范、票据真伪识别、不按规定办理大额取现以及错报漏报可疑交易等风险。长期以来,省联社高度重视会计操作风险的防控,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以及监督检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长期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章建制,建立健全会计业务相关制度

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管理要求,省联社对现有会计业务条线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对制度缺失、无章可循的,及时制定;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立即修改完善。仅从2011年会计部分设之后,就先后制定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会计基本制度》、《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柜面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操作规程(试行)》以及《省联社关于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15项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对会计基础工作、柜面管理、代理业务、跨境贸易以及反洗钱业务进行了规范。

(二)强化培训,提高制度执行力

为了帮助广大财会人员熟练掌握业务办理规定,提高会计业务制度执行力,省联社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会计业务培训。一是从新制度、新业务、新系统推广上线着手,开展制度学习、业务流程和系统操作培训。二是坚持营业网点晨会学习制度。三是借助外部力量,鼓励符合条件的会计人员积极报名参加省财政厅的组织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和在职会计硕士的考试和培训。四是充分发挥网点主任、明星柜员对基层营业网点会计人员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五是逐步完善技术职称的职业晋升通道。

(三)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制度执行偏差

为了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肆意规避等行为,真正把会计制度规定落到实处,省联社按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创新监督检查方式,采取内部检查和外部监督、突击检查和常规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检查工作,提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风险。

一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年报审计,自2009年首次开展年报审计以来,已连续四年进行了年报审计,会计核算工作日益规范,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是深入开展会计达标升级工作,各县联社根据《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达标升级试行办法》的要求,逐条对照考核标准,全面开展营业网点的达标工作,发现问题、立查立改。以联社为单位,2012年全省实现40%的单位会计达标,2013年努力争取实现80%以上的县联社达标,20%的联社达到三级达标单位的验收标准。

三是积极配合人行开展综合执法检查。2013年从3月起,人民银行昆明中支成立多个工作组,对全省农信社的银行卡、票据、电子支付等所有支付结算业务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检查,我省农信社的支付结算业务的合规性不断提高,账户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严格执行查库制度。按照查库制度规定,营业网点负责人每月自查不得少于两次;管辖社出纳主管人员和分管领导每月至少查库一次;县级联社应对本社营业网点开展不定期查库;县级联社主任或分管领导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性查库。

二、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级联社对会计业务风险重视不够,在会计人员配置和资质要求方面与管理要求存在差距

一是为控制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真正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立的要求,省联社规定除县联社营业部之外的营业网点岗位配置不得少于5人,制度实际执行一年半以来,仍有部分网点人员配置不足,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

二是县级联社财务会计人员配备不足,部分联社财务会计部仅有2~3人,与业务发展规模不匹配,而且存在会计人员频繁更换导致会计业务不连续、会计报表出错等问题。

三是尽管省联社一直强调我省农信社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担任内勤主任、会计经理应具备相应资质,但是部分联社仍然存在会计人员无证上岗,内勤主任、会计经理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情况,会计人员素质总体不高。

(二)县级联社现金库限管理不到位,存在超库限的情况

按照《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柜面管理暂行办法》第四十条“营业终了,营业网点的现金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1%(规模较小的网点不能超过1.5%)”的规定,县级联社应根据各营业网点日常现金需求。但是,以2013年7月末的数据计算,现金库限超过1.5%的县联社就高达76家,其中最高的5家县联社分别是沧源(7.18%)、漾濞(6.46%)、永德(5.58%)、双江(4.60%)和绿春(4.27%)。

(三)现场授权模式缺陷突显,亟待改进授权方式

现阶段我省农信社的业务授权均由主管柜员办理,虽然核心系统内共配备了9 010名主管柜员,但授权人员绝大多数兼职柜员,负责授权的同时也承担其他工作,需要授权时才跑到各个柜员前操作。由于没有专职的授权人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

(四)服务产品创新速度加快,制度办法相对滞后

随着我省农信社各项业务跨越性发展,存款从突破3 000亿到突破4 000亿,“农信速度”让人惊叹的同时,各项服务产品不断创新对传统会计业务制度规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既不违反制度规定,又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争取优质客户成为会计业务制度制定必须研究的课题。今年以来,不断有大客户提出新的业务需求。

三、下一步的风险防控措施

(一)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夯实会计工作基础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结算渠道和业务品种不断推陈出新,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快速发展,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各项业务平稳、高效运行,必须有严密的会计管理和核算作支撑,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级联社应制定会计人才培养、储备、交流、和约束机制,从在职人力资源中筛选会计学专业人员,切实把会计专业人才优化充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并建立会计专业人才信息库,鼓励支持会计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术职称考试。

(二)加强库存现金管理,严格进行检查考核,将库存现金监测和检查制度化

一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避免现金业务运营事故的发生,各县联社应高度重视,加强对库存现金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联社(合行)主任(行长)对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负总责;现金管理部门负责全辖营业网点现金的监测、分析、考核及督导等管理工作;营业网点负责人和内勤主任是网点的现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网点库存现金进行实时掌控,随时调度。

二是制定库存现金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工作实际情况,从营业网点的经营环境、现金流量等综合考虑,按照辖内营业网点存款余额、网点数、ATM数核定库存现金绝对额,制定出详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将现金指标计划与营业费用挂钩,实施激励约束措施,将库存现金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三是建立库存现金检查通报制度。为保障库存现金限额管理的有效实施,一方面现金管理部门应对辖内营业网点柜员钱柜进行突击或不定期检查,要形成制度化。另一方面现金管理部门指定专人每天对辖内营业网点库存现金进行监测,对营业网点上报的整改报告存档备查。

四是做好辖内营业网点现金回笼与投放的匡算工作,在保证现金支付的前提下,合理压缩库存现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灵活调配辖内营业网点现金供应,加快现金周转,提高现金综合运用率。另一方面加强现金及时整点工作,强化辖内网点现金管理意识,做到“三个及时”,即及时核查本网点库存现金、及时整点现金、及时调缴现金。

五是强化库房管理,确保资金和财产安全。库房是银行资金运作的中枢,营运管理的重要部位,也是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玩忽职守、检查不严、监督不力等造成重大事故,使国家和信用社资金受到严重损失的管库员和相关领导,省联社根据事实情节,追究经济、行政和法律责任。

(三)研究推行柜面业务分流措施,优化网点人员配置

目前,全省普遍存在客户数量激增,但网点人员配置紧缺的情况,省联社除强调县级联社必须按照文件规定配齐网点业务人员的要求外,积极研究柜面业务分流的措施,通过整合账户、提高自助业务替代率,缓解柜面业务压力,提高农信社竞争力。

(四)积极探索远程授权模式,提高业务运行效率

经过反复需求论证,省联社初步确定采取将柜面业务集中到县级联社集中授权的模式进行远程授权系统的开发设计。为尽可能地控制风险,同时又能兼顾前台操作过程中的效率,省联社将对核心业务系统现有授权交易进行梳理,合理划分现场授权交易和远程授权交易,并根据业务风险控制的要求新增部分授权交易。配合系统上线,省联社将制定远程集中授权系统管理办法、使用细则和交易操作要点,对远程授权的各个操作环节进行规范。

(五)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及时推出新兴业务管理办法,支持业务发展的同时严控操作风险

业务发展必须有严密的制度办法做支撑,为了更好地支持业务拓展,控制操作风险,省联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制度。一是积极制定单位协议存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開办协议存款办理的条件、利息计算和具体操作流程。二是研究代理土地复垦资金业务管理模式,规范虚拟账户的开立、使用和管理,确保复垦费用及时缴存、支取、转移、安全使用和监督。三是增加代收交通罚款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采用省财政厅开发的非税罚没收入及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银行端,业务交互模式变更为银行系统与财政部门系统交互的模式,由财政对交警、信用社实现实时数据互通。信用社仅作为财政收入的代收渠道,无需再与交警部门发生除账务核对外其他任何业务关系,简化业务办理流程。

[责任编辑 陈凤雪]

作者:徐莲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德育量化实效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