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认识论文

2022-04-17

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也相继爆发出来,很多企业因为知识产权而发生了各类的问题,在目前已经引起社会上的大量关注,对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的实施也已经正式启动,本文对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1]。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知识产权认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产权认识论文 篇1: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认识与思考

内容提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量的不断攀升,如何减-少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争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得到较高评价的科技含量价值,从而有效将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产业化是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科技成果在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评价的争议和矛盾,认为,充分认识和重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科技成果的转化才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议和可能出现的纠纷。特别是在国际范围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流,知识产权保护更显得重要。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学资源

一、概述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商品化市场的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作为稀缺的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形成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图通过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持其竞争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进程,具体体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订。TRIPS协议的最终签订,一方面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无法扭转这种现状;另一方面也迫使发展中国家认清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只有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这种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因为“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就忽视对“游戏规则”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着漠视知识产权的现象,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相当普遍地认为知识产权是华而不实的摆设,是锦上添花的物件。

其次,为了在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熟悉和掌握规则本身以外,还要充分提高科技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即提高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主要在高等院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如何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科研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就必须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而知识产权的确立、实施和转让等均是以一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据的,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签约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符合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就必然涉及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实现科技成果这一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与探索

(一)清华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方面,清华大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1997年清华大学校务会正式通过了《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明确了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的所有权归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所有的原则,并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至5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在体系架构方面,清华的技术转移体系如图2: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清华控股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壮大是典型的代表:2003年9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信息咨询、投资管理、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等业务,截至2006年底,清华控股公司的控股企业已经达到33家,涉及信息技术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科技服务及知识产业等领域,总资产达到280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213亿元。

对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将核心的知识资产交由校办企业进行集中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快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第三,如果能够将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科技成果申报、评估、确权和许可,实施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体系,也许会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浙江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2004年即颁布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试行)》,并于2005年作出了修订。为了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于授权的专利给予发明人一定的现金奖励。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学校还规定发明人可以获得发明实施或转让的60%收益。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设立,对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公司的具体架构如图3:

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间,浙江大学签订的各类转让合同为824项,合同金额达到24596万元,其中专利技术转让占到了40%。

从浙江大学的探索中,可以得出几点经验:第一,科技成果作为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大学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提高对发明人的收益分配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对大学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措施。

三、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美国是较早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187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就包含了“知识产权条款”,17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一部《专利法》,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早期建立是确立当今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制度因素。但在1980年以前,美国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很不理想,据统计,当时美国大学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250件,而政府拥有的专利权的现实转化率不足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由联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主要归政府所有,而政府又倾向于以非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这部分专利权,因而导致大学的科研积极性不高,而企业也因以非独占许可方式实施政府专利存在很高的市场风险而裹足不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美国颁布了贝伊一多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大学可以成为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人,并鼓励大学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该法案颁布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的科研积极性,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

国大学共获得专利授权2 944件,而仅1992年一年,美国大学就获得了1557件专利授权。美国各大学为了推进专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此类机构负责提供包括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等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服务,为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国大学共发放专利许可1058项,而1989年至1990年的两年间,美国大学发放的专利许可就达到了10510项。

美国的上述经验对于我们有四点启示:第一,科技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形式予以保护;第二,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于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应当由单一的机构独立完成;第四,独占许可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实施科研成果时的市场风险。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继“技术立国”之后又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之所以将“技术立国”取代为“知识产权立国”,正是清楚地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TRIPS协议于1994年4月15日签订后,日本于2002年才开始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此间存在的时间滞后可以解释为日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过程。那么,作为与中国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日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带有很明显的东方文化特点,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是通过大学的科研人员以“私下”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的,具体包括:“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中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所雇用等”方式。作为转让的对价,企业向科研机构提供捐赠资金。这种非正式的转化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中小企业难以从该模式中获益,而大型企业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只会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来必然会降低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影响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于1998年引入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制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学以正式的知识产权许可方式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新方式的成本远高于非正式的转让方式,再加上大学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该新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非正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进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应当采取合理的机制鼓励大学中的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进行自主创业,以化解大企业垄断科研成果的弊端;第三,尤其是在“私权”观念淡薄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自觉、自主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工具维护自身利益,才能真正唤醒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案例和经验,我们认为: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二)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

(三)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往往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因此独占许可的方式对于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接纳高校的科研成果,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于国内高校,通过校办的企业法人实体对校方的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并没有被纳入该模式,而是由校方设立的有关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并不明显,是否能够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法人管理模式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五)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相关规则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而国内高校关于科研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机构和机制还相当薄弱,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和建设非常必要。

(六)国内高校的研究人员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片面看法,这与当前的国际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普及和应用教育,提高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利用知识产权规则保护其知识产品的能力及水平。

作者:张海戈 张 宁 周 立等

知识产权认识论文 篇2:

浅谈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的初步认识

摘 要: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知识产权问题也相继爆发出来,很多企业因为知识产权而发生了各类的问题,在目前已经引起社会上的大量关注,对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的实施也已经正式启动,本文对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进行一定的分析,对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1]。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专利战略;初步认识

现阶段由于很多企业因为知识产权的问题引发了一些问题,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目前这个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市场,如果企业不能够做好相关的企业知识保护工作,没有相关的保护意识的话,就会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处于一个非常劣势的地位,并且还会因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当而面临破产,因此,企业要想打破这种危局,就必须要提升相应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计划,生产出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对于知识产权要进行相应的保护,通过运用合理的管理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2]。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现状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对知识产权有一定的认识,并很努力的做好相应的战略,特别是在专利方面,但是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还只是处于申请专利的层面,对于企业现有的技术以及对技术的发掘方面都不是特别的清晰,很多的企业对其只是知道名称,对于概念等都不是特别的明了。企业知识产权方面战略的制定需要一定的策略,必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看到效果,并且在这个期间还需要企业投放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足够的资金,在现阶段我国有很多企业都没有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即使有部分企业达到了这个程度,能够切实做到的却是非常的少,因此,必须要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对企业知识产权有所了解,并且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

二、企业专利战略的现状

我国现在很多企业只是在各种物品的加工,目前在全球是属于加工大国,做的都是一些用具的加工工作,是处于一个级别比较低的初级位置,很多企业还不能对专利战略进行很好的发挥,专利战略是要与所处的环境成正比的,很多的投资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对没有太多利润的企业没有进行投入,这也是我国的一个现状。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亲身对专利进行体验,对专利的作用也没有很大的关注与重视,只有当投资者明白这个问题后,并对其进行体验之后,才会在心里认可专利,因此,我国专利战略的建立应该是取决于受到的战略冲击,在目前我国对于专利战略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其中有一种认识是将技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简单技术,这就是指这一项产品只需要申请一项专利,相对而言会比较简单,比如说化妆品等;还有一种是复杂技术,这类技术就是指一项产品需要申请多个专利,相对而言会比较复杂,比如说照相机等。在这两种类型中只有复杂技术需要专利战略的支持,在目前比较常见的专利邻域也是一些复杂技术,比如说IT行业的高通、HP等,而在一些简单技术中却是很少见到专利战略,因此,企业不同所采取的专利战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4]。

三、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的初步认识

全球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专利管理是非常重视的,并且还会将专利设为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但是我国这一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方面也是比较薄弱,面对我国在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了解到其中主要的因素,首先,是我国在专利体制的实施上,时间还是比较短,不能够被很多人所接受,并且在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还是被以往的成果管理体制所影响,在实践操作中还是会受到惯性的影响;其次,我国还没有设立一套完善的专利保障体系,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时,所获取的利益会被消减,因此很多的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都不是特别的高涨,从而导致这种管理行为从开始就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从一个被动的局势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整个变迁过程变慢,是整个过程发展的时间延长;最后,还有相应人才的缺乏这个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解决,以往的时候,生产和科研没有进行很好的结合,很多的科研人才都是集中在一些学校以及国家的科研機构中,从而导致企业没有储备足够的科研人才,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产品研发工作等,并且企业中对于专利战略所了解的人也不是特别多,有很多企业对于这一方面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就算对这一方面有所了解,也会因为人员不足的原因不能采取很好的行动。相对的是国外的一些企业在专利方面很重视,有很多企业会设置专门的专利部门来进行管理,比如说松下等企业,都是拥有独立的专利部门,不仅可以通过相应的战略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还可通过分析专利文献,来把握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上的竞争对象的情况,可以及时的调整企业的宏观发展,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研发力度比较大,创新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在以后的发展中一定会遇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因此,对于这类企业应该在企业初期就对知识产权有所重视,并且还要做好相应的调查工作,可以及时对研发成果进行保护,建立起相应的专利部署计划,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而对于一些制造行业,主要市场是在国内,对于知识产权方面还不是特别的重视,专利意识也不是特别的强烈,因此,对于这类企业要提前建立起专门的知识产权专利部门,可以对行业中的一些信息进行收集,并进行相关的专利部署,当企业遇到这类问题,也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还有一些是在目前已经受到知识产权问题困扰的企业,除了要建立相应的专利部署,还要请专业的人员来进行解决,最好是一个行业都可以联合进行对抗[5]。

四、结束语

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必须要做好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这样才可以让企业运行的更加顺利,在竞争环境中也会有着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中也会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晓,王艳,潘浩.浅谈企业知识产权中专利战略的初步认知[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7):00067-00067

[2]穆旭东.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9):00247-00247

[3]张波.浅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J].中外企业家,2016(31):73-73

[4]王春博.浅析华为技术公司知识产权的发展及战略[J].法制博览,2017(10)

[5]杨钊.浅谈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战略[J].科研,2017(2):00012.

作者:李振瑞

知识产权认识论文 篇3:

知识产权权利的约束及用尽的认识

摘要:知识产权权利约束是对已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划界,法律赋予权利人专有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对该权利予以相应的限制,从而调整已经存在的知识产权与其他正当利益之间的关系。对知识产权的限制体现了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的公平正义,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本文对知识产权的约束及用尽进行探讨,以证明限制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 知识产权;权利限制;合理使用;权利穷竭;强制许可

权利的约束,本质上是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本来应属侵犯了他人的权利,但由于法律把这部分行为作为侵权的“例外”,从而不再被认定为侵权。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是创作者对其智慧成果的专有权,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是创作者私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协调和融和的结果。目前对知识产权权利的约束的种类通常包括合理使用、强制许可和权利穷竭。

一、知识产权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在法定的情形下,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未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而使用专利技术的行为,不构成侵犯专利权。对于知识产权的不同领域,合理使用的范围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

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本质是著作权领域的利益平衡,实践中应坚持公平与效益的价值取向,以合理保护著作权人利益为中心,实现著作权人、传播者、使用者三者利益的均衡化。笔者认为著作权合理使用应当存在以下条件:

第一,行为的合法性。不同于自然人的人身权,著作权并非权利主体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是对创造者法定的权利。

第二,行为的善意性。从行为人的主观上看,使用人在使用他人享有版权的作品时,必须对其行为侵犯他人版权的后果毫无预见性,没有侵权的故意;从行为人的行为目的上看,使用人必须是出于非盈利的目的而使用。

第三,数量的有限性。版权的合理使用对使用者是一项法定权益,本质上损害了版权人利益的获取。而如果不限制使用的数量,会对作品的市场销售形成冲击。合理使用必然不能超出本人使用目的之外的数量。

(二) 商标权中的合理使用

目前,我国现行商标法尚未建立合理使用制度,新商标法第11条第2款和第16条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9条的规定表明此问题已初露端倪。主要情形:其一为非商业性的合理使用。即不得将商标中所涉及的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等使用于商品或商品的宣传上。其二为商业性的合理使用。人们通常提到的商标的合理使用主要是指商业性使用,即对他人的注册商标在自己商品或服务上善意地作叙述性使用。

(三) 专利权合理使用

我国《专利法》在第6章专章规定了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问题。而有关合理使用的内容在第7章“专利权的保护”中作为侵犯专利权的例外情形之一有所涉及。第63条第5款规定“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不视为侵权。此法律规范过于简单,实际中由于具体情形多种多样,对于是否专为科学研究与实验使用缺乏判断标准,虽“不视为侵权”,但是否应当支付专利权人相应的报酬,没有作出规定。应当专门设立专利的合理使用制度,并将可能出现的诸种情形详加列举。例如,为教学目的而使用专利产品,为临床实验目的而使用新的药品专利等。

二、专利权强制许可

专利强制许可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专利行政部门不经权利人的同意,直接许可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实施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各国出于公共政策的考虑,一般都有未经专利权人同意而由政府机构授予第三人使用专利的许可证的实践。

单纯地强调对专利权人独占地位的保护,很容易会导致技术垄断、限制竞争甚危害公共利益的严重后果,从而背离专利制度追求技术创新、应用、传播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随着专利制度的发展,对专利权的限制从随意撤销发展到强制许可,这既是法律权威性的要求,也是专利法律制度涉及的各方利益长期抗争和妥协的结果。因此,绝大部分国家在赋予专利权保护的同时,都认识到对专利权人的垄断性权利作一定限制的重要性,孤立、片面地强调专利权的保护和限制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客观的。

三、知识产权权利穷竭

权利穷竭指当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以合法方式销售后,无论该商品再辗转到何人之手,知识产权人均无权再控制该商品的流转,即权利人行使一次即耗尽权利。权利穷竭目的在于保证取得专利的工业品的自由流通。

(一) 著作权穷竭

著作权权利穷竭是含有著作权商品一旦经著作权人或经其同意之人进行首次销售之后,则权利人就无权禁止该著作权商品在相关市场上的继续流通,购买者进一步处置该著作权商品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行为。

著作权的穷竭体现在其发行权的穷竭。发行权权利穷竭是著作权人将作品原件或复印件以出售或赠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后,他人可以自由传播作品而不受著作权人的限制,即发行权只能行使一次。著作权人从作品的首次销售中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就不能再对作品的转销、分销等加以控制。

发行权穷竭符合著作权法发展要求。其原因是,在某一特定的作品复制件上,既承载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也承载了复制件所有人的物权,在谁有权来处分该复制件的问题上,知识产权与物权存在一定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销售该复制件的行为的实质并不是知识产权的销售,而是复制件载体的销售,是实在的“物”的销售而不是抽象的“权”的销售,是所有权人在行使其处分权。因此,物权优先在这里是必然的,物权人有权排除他人对于他行使物上权利的干涉,即使是著作权人也不例外。如果允许著作权人在作品复制件销售后仍旧能够控制该复制件的进一步流通,对作品复制件所有人的物权造成损害,不利于知识产品的自由流通。

(二)专利权穷竭

专利权穷竭是专利权人制造、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一经售出后,任何其他主体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许可,使用、许诺销售、或销售该产品的行为都不构成专利侵权。对于专利权,被穷竭的权利包括使用权、许诺销售权和销售权。

产品使用权的穷竭是专利权人同意而投放市场的产品在销售之后,该权利人无权控制对产品的使用方式。关于销售穷竭,任何专利产品如果经专利权人或他所授权的其他人的同意,在一国市场上经销,则之后该产品在该国如何分销、如何转卖等,专利权人就无权过问。专利权权利穷竭只适用于合法地投入到市场的那一部分专利产品。专利权穷竭的核心目的在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保护经营者和一般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商标权穷竭

商标权权利穷竭是商标权所有人或经其许可的人将带有商标的商品首次投入市场后,商标权人无权禁止合法受让人使用或销售该商品,以及无权禁止在该商品上使用其注册商标。商标权权利穷竭,可以防止商标权人滥用自己的权利。

商标商品经商标权人或其被使用许可人首次投放市场后,该商标商品的物之所有权移转给受让人,就物权而言,受让人得以自己的意志销售。但该商品物上同时负载着商标权,它对商标商品的销售必然产生影響。因为商标具有标示商品来源、保证商品质量、美化和宣传商品的功能,决定了商标的根本作用是开拓商品市场、促进销售,而决不是商品流通的障碍。即商标权的行使决不是纵容商标权人假该权利始终控制商品的转售或再销售,肆意向商品受让人追夺该商标商品,使受让人购买的商品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中。故而受让人通过贸易而获得正当权源的商标商品被免除了受商标权人追夺的义务。受让人对该商标商品进行再销售或者转售将不存在任何权利障碍,即商标权人的商标商品销售权穷竭。

作者:金莹

上一篇:公共场所评估论文下一篇:纳米金属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