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加上即将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共有四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篇1:

所得税会计原理的数学分析

[摘 要]所得税会计的目标就是解决如何计算所得税费用,如何对与所得税费用相关的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应当确认为资产(或者负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中应该包括与会计利润相关的所得税税款以及与永久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这个分析结果说明,尽管纳税影响会计法比应付税款法复杂,但前者比后者的合理性更强。

[关键词]所得税;所得税会计;纳税影响会计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145

1 所得税会计概述

所得税是根据企业利润所计算的税。由于服务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与税法关于利润的认定并不相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人员计算利润的目的是向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报告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企业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信息;税法将企业的利润定义为“应纳税所得额”,税务机关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目标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帮助国家推行相关的政策。下文分别以国债利息收入和固定资产折旧为例,简要说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对于企业来说,国债利息收入是企业价值的增量,有必要向企业的所有者进行分配,应该计入会计利润中;从税法的角度讲,政府为了鼓励民众购买国债,规定国债的利息收入免收所得税,所以国债利息收入不应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于是,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了差异。

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无论对于财务会计而言还是对于税法而言,都是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是一种费用,应该从会计利润或者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是,财务会计与税法对于折旧金额的认定却不尽相同。企业会计人员专注于本企业的财务活动,根据各项固定资产的预期利益产生方式,确定固定资产的残值、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税务机关为了简化税收工作,统一规定某一类固定资产的残值率、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因此,虽然财务会计与税法都认为折旧应该从会计利润或者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是双方认定的折旧金额却不同,差异也随之产生。

无论上述差异存在与否,企业都必须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并且按时将税款上缴至税务机关。由于企业上缴的所得税税款无法向所有者进行分配,需要从会计利润中扣除,因此财务会计将这种扣除金额定义为“所得税费用”。根据上文的论述,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通常并不相等,那么所得税费用是否应该等于应交所得税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所得税会计的目标就是解决如何计算所得税费用,如何对与所得税费用相关的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从所得税会计的发展过程看,所得税费用的确定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下面分别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并讨论两种方法的合理性。

2 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

2.1 所得税费用计算的基本原理

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有两种,分别是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所谓暂时性差异是指在企业存续期间内差异总和恒为零的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在企业存续期间内差异总和不恒为零的差异。上文中提到的国债利息收入导致的差异在国债持有期间内始终存在,而且这个差异总是导致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其总和不为零,是一个永久性差异。固定资产折旧则不同。无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折旧,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都会在其存续期间内完全扣除,所以这个差异的总和在企业存续期间内恒为零,是一个暂时性差异。在会计理论上,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的名称发生过一些变化。从我国的情况看,2006会计准则(以下称为“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前,会计理论上将这两种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永久”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所以这种命名方式存在逻辑上的问题。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但没有显式地提出“永久性差异”的概念。部分学者据此认为新会计准则不承认永久性差异。本文不同意这个说法。本文认为,新准则是为了与“永久性差异”相区分才提出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如果新准则不承认永久性差异,那么就应该直接将全部差异定义为“所得税差异”,而没有必要加上“暂时性”这个限定词。所以,新准则并不是不承认永久性差异,而是通过“暂时性差异”这个名称,隐式地说明了永久性差异的存在。因为“暂时”和“永久”都是一种时间概念,而且是一组反义词,所以本文认为新准则对两种差异的命名比以前的命名要符合逻辑。

上式说明,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所得税费用,总有下面的关系存在

所得税费用总额=应交所得税总额(1)

所得税费用总额=会计利润总额×所得税税率+永久性差异总额×所得税税率(2)

应付税款法根据式(1)来计算所得税费用。支持应付税款法的人认为,如果让每个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都等于当期的应交所得税,式(1)就可以得到满足。

纳税影响会计法则根据式(2)来计算所得税费用。支持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人认为,既然所得税费用总额最终只与会计利润和永久性差异之和成正比,那么只需要在每个会计期间将当期的暂时性差异扣除,则式(2)可以成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对暂时性进行特别处理。由于应付税款法不需要单独处理暂时性差异,因此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相比较,应付税款法的实务处理过程更加简便。

2.2 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合理性比较

应付税款法不单独处理暂时性差异,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将暂时性差异对应的所得税税款处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付税款法认为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所得税等于当期的应交所得税,而纳税影响会计法认为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构成:与当期会计利润相关的所得税税款、与当期永久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所以,对两种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比较,本质就是说明“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是否应该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和“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分别是资产的确认问题和费用的确认问题,所以有必要分析资产和费用的会计实务本质。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不会进行清算。既然企业要持续经营下去,那么营利就是其主要的目标。最直接的利润计算方法就是用得到的利益减去曾经付出的代价。因此,财务会计中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从历史成本的角度讲,资产是“准备在未来会计期间回收的成本”;而费用是“不准备在未来会计期间回收的成本”。所以,费用包括两个类别:第一类是在当前会计期间可以回收的成本;第二类是当前以及未来会计期间都无法回收的成本。第二类费用的确认是“谨慎性原则”导致的。根据会计上坚持的“谨慎性原则”,如果会计人员预计某项成本未来无法回收,那么应该将这种损失提前至当前会计期间确认。

既然暂时性差异在企业存续期间内总和为零,那么当前会计期间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的某一个会计期间总会完全消失。也就是说,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成本在未来期间可以回收。因为资产的会计实务本质是“准备在未来会计期间回收的成本”,那么与暂时性差异相关联的所得税税款应该确认为资产(或者负债)。从这个意义上讲,永久性差异是在企业存续期间内无法“转回”的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在未来会计期间无法回收。这符合第二类费用的会计实务本质,所以与永久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应该确认为当期费用。会计利润是当前会计期间取得的税前利润,与当期会计利润相关的所得税税款可以视为当期会计利润中包含的内容。换言之,与当期会计利润相关的所得税税款是当前会计期间内已经回收的成本。所以,这部分所得税税款符合第一类费用的会计实务本质,在会计实务中应该确认为费用。

综上所述,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应当确认为资产(或者负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中应该包括与会计利润相关的所得税税款以及与永久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这个分析结果说明,尽管纳税影响会计法比应付税款法复杂,但前者比后者的合理性更强。

3 债务法与递延法

3.1 税率变动与前期差异调整

前文的证明中假设企业在存续期间内所得税税率保持不变,但在会计实务中,所得税税率的变化也时有发生。如果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税率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其所得税费用计算结果;如果企业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那么税率的变动会导致相同暂时性差异在转回时对应的所得税税款不同,从而影响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结果。面对所得税税率的变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实务中存在两种处理方法:债务法和递延法。债务法认为需要对所得税税率变动前期的暂时性差异进行调整;而递延法则认为不需要调整前期暂时性差异,只需要在未来会计期间按照变动后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相关的所得税税款。

3.2 债务法与递延法的合理性比较

调整前文的分析,假设在第m(1≤m≤n)年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发生了变化。设变动前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t,变动后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T,则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总额为:

通过这个结果,说明在所得税税率有变动的情况下,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总额不为零。由于应付税款法不考虑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所以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不会受到所得税税率变动的影响;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将暂时性差异排除在所得税费用之外,当所得税税率变动的时候,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余额会导致所得税费用总额不等于应交所得税总额,从而导致根本性理论错误。

由于(t-T)·A部分的所得税税款无法在未来会计期间回收,根据第二类费用的会计实务本质,该部分所得税税款应该确认为税率变动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因为A是所得税税率变动前期的全部暂时性差异,所以对所得税税率变动前期的暂时性差异进行相应调整的债务法才是合理的做法。相反,递延法的理论依据就显得苍白。

4 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根据暂时性差异的计算起点不同,债务法分成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法。

4.1 利润表债务法原理

利润表债务法以利润表项目为起点,逐一确认每项收入与费用的差异并将其划分为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两个类别,利用会计利润与永久性差异计算所得税费用,将当期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差额倒挤计入递延所得税,根据余额方向或者计入资产或者计入负债。

利润表债务法的理论依据是“收入费用观”。收入费用观认为,企业的利润是收入与费用的差额,是收入与费用想配比的结果。所得税会计的处理过程,应该先确定所得税费用,而递延所得税只是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交所得税的差额。从利润的计算看,收入费用观直观而且合理。但是从所得税会计的角度看,收入费用观却颠倒了资产与费用的确认原则。也就是说,因为收入是“资产的增加”,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所以应该先确认资产,再将资产的差额计入收入或者费用;而不是先确认费用,而将差额计入资产或者负债。

4.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原理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为起点,逐一确认各个资产与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并根据差异的性质分别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把递延所得税与应交所得税的差额倒挤计入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观”。该观点认为,企业的利润是企业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排除资本投入与利润分配后的结果。所得税会计的处理过程,应该先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从而将资产负债表调整为以税务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通过计算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

根据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基本原理,当期的应交所得税包含与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相关的三部分税款,而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与会计利润和永久性差异,所以二者的差为与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税款。上述推导过程说明,暂时性差异来源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推导仅能说明暂时性差异来源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而不能说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一定是暂时性差异。假设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形成永久性差异,由于当期的应交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费用中都包含与永久性差异相关的所得税税款,这个差异在计算的过程会被抵销掉,因此式(3)的结果中不含有这个差异。也就是说,暂时性差异一定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但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不一定是暂时性差异。

参考文献:

[1]郑艳艳.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10).

[2]范珊珊.构建我国税务会计范式与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5(14).

作者:王学宝 陈振宇

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篇2:

盈余管理视角的所得税会计政策比较与选择

[摘要]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加上即将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共有四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文章通过对这四种方法的比较和分析,探讨了所得税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问题,发现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虽然减少了所得税会计方法选择空间,但仍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最后对企业选择所得税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

[作者简介]曾富全,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副教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05高校教师硕士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广西南宁,530007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的施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成为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又一方法,加上现行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包含的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共有四种具体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在我国企业会计实务中使用。除了上市公司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外,其他企业按目前的制度规定,四种方法均可选用。不同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有着不同的影响,企业应如何选择适合的所得税会计政策,本文试从盈余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

一、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盈余指标是一个重要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不但影响管理当局的报酬水平,也影响企业的形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甚至影响到生死存亡(如上市、增发、保牌、摘牌),因此,许多企业往往采取种种手段调节或控制会计盈余指标。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公认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或者交易安排等手段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水平,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不仅仅是调增盈余,也可能调减盈余,达到收益平滑的目的,有别于违反公认会计准则的利润操纵,虽然会带来诸如降低盈余信息的质量等负面作用,但对企业平滑收益、树立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也有正面作用,因此被企业广泛运用。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大体上可以分为以规划经济业务、控制交易时点为途径的交易安排手段和以选用、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为方式的会计手段两大类。其中,以规划经济业务、控制交易时点为途径的交易安排手段最终会由于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而规范,难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如在关联方交易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出台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和债务重组等交易安排进行盈余管理,直到1996年初,琼民源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虚增收入5.66亿,虚增利润5.4亿,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并以此作为“利好”消息,自我炒作。当中国证监会进行查处时,没有相关的准则制度禁止关联交易。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证监会通过一定的渠道与财政部联系,才使得关联交易准则得以出台 。可见,即使是交易安排也往往是利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因此,通过选用、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为方式的会计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才是较为“合法”的盈余管理手段。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随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不同,会计盈余数字或其他财务信息披露结果也不同,这就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合法的手段。

二、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比较

现行所得税会计处理依据,是1994年6月29日财政部财会[1994]25号文《关于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根据该规定,从1994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可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具体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两种,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首次颁布了所得税会计的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消了现行的应付税款法和递延法与损益表债务法,从2007年1月1日起先行在上市公司实施,同时也鼓励其他企业采用。因此,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实际上并存两类四种方法:应付税款法和属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这种方法不确认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的纳税影响,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导致损益表中收入与费用不配比,有悖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容易造成企业净利润的波动。

2.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跨期分摊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所得税费用跨期分摊的主要原因是,所得税费用是由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一个时期的经营成果与所得税费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当交易或事项产生会计收益时,应于同期间确认所得税费用,以遵循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跨期所得税费用分摊法所计算的本期所得税费用直接与本期税前会计利润相联系,能真实反映企业各期的净利润,避免了应付税款法的缺点。

纳税影响会计法具体又分为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1)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的一种核算方法。在开征新税和税率变动时,不需对递延税款的余额进行调整;同时,对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销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仍用当初的税率计算。

递延法由于不需因以后税率的变动作出调整,因而具有相对简单的特点。但是递延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当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历史税率已同现行税率不相关,所以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按现行税率计算的企业应付或应退还的所得税金额。

(2)损益表债务法是以损益表为基础,以当前或时间性差异转回时的税率为根据,确认、摊销递延税款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之下,对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列报为一项递延税款借项(资产)和递延税款贷项(负债),具体金额则是按产生这些资产或负债的时间性差异转回时的预计税率计算的。由于未来税率变动难以预料,因而其最初的确认被认为是预计性的;如果未来税率或税法发生变动时,则应按未来税率进行调整。与递延法相比,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递延税款余额更能代表企业应付或应退还的所得税金额。

(3)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替代时间性差异,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倒计算确定本期的所得税费用。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原因在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认定的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异,反映在利润结果上就是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计算时间不同,这种暂时性差异会在以后期间内转回。这种方法用“资产/负债观”或者说“经济利润观”定义收益,要求收益的确认与计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等会计概念要求,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并将这些差异的未来纳税影响额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然后倒挤出损益表中当期所得税费用,核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可以更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这四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列表比较如下:

三、所得税会计政策盈余管理空间分析

从上述四种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比较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确定的当期所得税费用思路是不同的,最终财务成果也就不同,这就为企业通过选择所得税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

1.应付税款法由于按当期税法确定的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税法的刚性较强,这种方法的盈余管理余地不大,但是通过一定的纳税筹划也达到降低当期应交所得税的目的,从而降低当期所得税费用水平,提高盈利水平。

2.纳税影响会计法确认的当期所得税费用由于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所确认的本期所得税费用直接与本期税后会计利润相联系,避免了采用应付税款法时所造成的各期间净利润波动的现象,从而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可预测性和有用性,同时也为企业均衡各期收益进行收益平滑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收益平滑可以传递企业平稳发展的信息给信息使用者,影响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资本市场,收益平滑的实质也是一种影响市场决策的盈余管理行为。

对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三种具体方法而言,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在税率没有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确认的当期所得税费用没有差异,只有未来税率变动的时候,损益表债务法需要对原确认的递延税款余额进行调整,在核算上会比递延法略为麻烦,但可以使得资产负债表反映的递延税款数字更真实。鉴于我国所得税税率变化很少的现实,这两种方法的差异可以不予重点考虑。与上两种方法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暂时性差异代替时间性差异确认纳税影响金额,暂时性差异除了包含所有的时间性差异外,还包括诸如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时因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直接调整而产生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的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增加了当期所得税费用确认的影响。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采用间接倒挤的方法,比损益表债务法直接计算确认的盈余管理操纵的空间会更大,隐蔽性更强;并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按规定计提减值损失,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曾“充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盈余管理的众多先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相比,除了都具有收益平滑作用的同时,还具有更大的调节净利润的盈余管理空间。

四、所得税会计政策选择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基于不同企业盈余管理的需要,可以选择采用不同的所得税政策:

1.对于非上市公司的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会计核算力求简单,没有收益平滑和盈余管理的需要,采用应付税款法是最好的选择。

2.对于其他非上市公司,如果没有收益平滑的需要,也应优先考虑选择应付税款法;如果仅有收益平滑需要,而没有其他盈余管理必要的,建议采用递延法;如果有更大盈余管理需要的企业,建议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3.对于上市公司,根据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必须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虽然减少核算方法选择空间,但并不等于压缩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并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所得税费用采用间接方式,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按规定计提减值损失,盈余管理的隐蔽性更强、盈余管理的幅度可以更大。

事实上,从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方法选择的实际情况看,基本上也符合笔者的上述分析。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短期行为,收益平滑的动机很少,这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原因。此外,我国香港地区已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统一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为了实证检验的需要,笔者特意从香港联交所网站(http://www.hkex.com.hk)下载了我国在香港上市的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30家上市公司2005年的年报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发现有些公司很有可能利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盈余管理,使得A股和H股披露的所得税费用相差悬殊,达10倍以上,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明海,谭劲松,林舒.盈余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刘峰.会计准则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张国柱.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5).

[4]罗勇.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比较及思考[J].审计与理财(学术版)2005,(4).

[5]刘斌,孙回回,李珍珍.所得税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因及实证研究[J].现代财经,2005,(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曾富全

所得税会计问题分析论文 篇3:

对所得税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所得税会计的概念,并从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出发进一步说明了所得税会计的特点,分析新旧准则中对所得税会计规定的不同,最后根据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对所得税会计引起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财务会计;资产负债表

1.所得税会计研究内涵

1.1所得税会计概念

所得税会计可以理解为:是研究如何对以会计制度计算为前提的税前会计利润(亏损)与以计算为前提的应税所得(亏损)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所得税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存在差异。会计收益是指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计算出一定时期内的总收益或总亏损,一般的财务报告中的税前利润总额就是会计收益;而应税收益是指按照税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计算出来的一定时期的应税所得。

1.2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准确的理解两者的区别有利于对所得税会计进行深入的了解。

第一,目的上的差异。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真实的反应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量,并且通过会计账户和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数据和信息。所得税会计是以保障稅收为目的的,根据公平、效率原则以及社会政策而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行为主体的差异。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有独立的资金、能独立核算收支并自负盈亏的就是会计主体。法律主体是在法律上可以承担法律责任的个体和团体,成为法人。法律主体一般都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有些会计主体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如:车间、分公司等。

第三,会计计量的差异。

财务会计主要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而税法规定各交易应该采用公允价值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在资产持有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增值和减值的可能性,会计上应该确认损益,而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和部门规定的可以确认损益的情况外,不得调整资产的计税基础。

2.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区别

2.1相关概念

资产负债表是新准则的核心和精髓。所谓资产负债表观指的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去确认资产、负债和收益。这是新准则中整个所得税会计研究体系的基础,以此出发的相关概念有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概念。

第一,暂时性差异代替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主要强调差异发生的形式以及差异的转回是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差额,这种差异是在一个期间内形成并在一个或者多个期间内转回。暂时性差异主要指的是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他强调的是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内容。旧准则中规定采用时间性差异,而新准则中主张采用暂时性差异。前者是某个时间段的数据,后者是某个时间点的数据。新准则对暂时性差异的使用也就决定了其选择资产负债分析法。

第二,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代替递延所得税。

旧准则把对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额的会计处理,作为递延税款。由此可见,递延税款是一个混合性账户,即可确认为贷方,又可确认为借方。新准则中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概念和暂时性差异相适应的,可递减暂时性差异是能够用作抵税的部分,是可以收回来的资产,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将来需要交纳的税金,是要清偿的负债,对应递延所得税负债。混合性账户到资产和负债的分别列示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一方面能够更加清晰的记录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每笔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出新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观。

2.2会计处理方法

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方法。旧准则中可以使用应付税款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处理时间性差异引起的会计处理。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新准则采用债务法,债务法又分为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将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负债法则是以暂时性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差异的内容。新准则中更侧重于资产负债表负债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为决策者做决策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也符合会计的可比性原则,全面贯彻费用管在所得税会计中的应用,使企业能够看清税后净利润才是企业真正的所有者权益。

2.3列报

新准则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该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出来,所得税费用在损益表中列出来,并且应该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事宜。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加强了对财务报表中列示的明细度以及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要求。

3.完善所得税会计理论的措施

第一,进行所得税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所得税会计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尽管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逐步确定了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所得税会计研究体系,但是由于相关基础理论较为薄弱,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业务的处理以及法律等处理的还不尽完善,所以国家应该鼓励学者和企业界对所得税会计方面的理论研究,使其能够科学的指导实践过程。

第二,逐步规范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法律。

在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确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工作的法律地位。也就是把企业实行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项法律义务进行严格的规定,在相关法律规定中要重视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工作的规定。其次,规定计税所得额的税基。按所得税税基的原则严格界定成本费用的列支范围、税前扣除项目以及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和模式。

第三,配备具有专业素质的税务人员。

企业的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存在很多不一致的方面,如:折旧费用、收益、亏损弥补以及减免税收等,这对税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所以有必要优化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在选择税务人员的过程中加强所得税会计知识的考核,另一方面在工作的过程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第四,建立企业所得税核算程序。

核算程序直接决定了企业所得税会计计算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总利润,所以对核算程序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水平还不允许所得税会计自成体系,独立核算,但是必须采取一定的过渡形式和方法,使所得税会计在研究的过程中减少对财务会计的依赖。逐步建立“财务会计所得额与差异额之和构成了计税所得额”,在这种核算模式下规定所得税核算的具体步骤和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的细节。

第五,协调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法律规范。

所得税会计的计税基础是税法,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会计制度,在某些细节上税法和会计制度对企业的要求是不同的,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一些投机行为提供了机会。由于所得税暂行条例已经较为完善,并且所得税会计已经建立,有必要取消单行的财务法规。这样既可以减少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利于指导企业的实施过程。

4.结语

目前,所得税会计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与国际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所以如何完善和发展所得税会计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应该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所得税会计理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使我国的所得税会计研究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春儿.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新认识[J].会计之友,2009(10).

[2]曾富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及其信息质量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9).

作者:董良芝

上一篇:财务核算利与弊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共无线局网络安全论文